① 求一篇读后感,关于建国大业的..
建国大业观后感小文 发布于:2009-09-16 22:12
看完了,看完了……我不得不表示,韩三平赢了。这部片子也就能赢个票房了。
先说说总体的感觉:悲哀,自责,感到了沉重的使命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拍电影的是他们,看电影的是我们。我们无论如何批评他们,指责他们,谩骂他们都是徒劳,人家也许根本听不到,即使听到也不在意,票房有了,场面做足了~回头找几个专家,找几个影评来说句好话,平息一下观众的不满就得了~反正钱揣在腰包里了,怕什么~
因此,只能悲哀,悲哀自己是个热血年轻人却只能静静的坐在这里;因此,只能自责,自责自己一个堂堂男儿,新一代的年轻人却没有实力,没有业绩,没有本事去把那些所谓的大牌踢到一边。说句不好听的话,中影这帮人都是半个身子入土的人了还在银幕上发挥他们的余热。当然不是说他们赖着不走,是因为没有年轻人可以替换他们。没有一个年轻人的片子可以震撼所有观众,让他们认识到,中国新的力量。这是一件憾事,因为一个民族的发展需要新生力啊。
说了太多题外话。估计有些80后,90后,已经难不下性子了……那我进入正题。
刚刚看完,照理说我应该不会忘太多,当然这是对于优秀的电影来说,如果一部电影不能让观众记住情节,那这部电影最好就不要拿到电影院去丢人显眼。所以我现在尽可能回忆,想不起来的地方,就忽略吧。
首先故事背景从45年的重庆谈判开始,一上来确实让人感觉比较兴奋,因为胡军,李连杰有所亮相,尤其是李连杰的台词,别看少,但是说的让人心里痛快:“中国人打中国人,这种事,我不干。”
然后就是谈判破裂,这一部分感觉十分仓促,也没什么可说的,蒋介石这边,陈坤亮相了,起初的表现一般,但在后面的感觉越来越好。街上上演了冯玉祥(陈凯歌饰演)开枪的镜头,这个镜头也就是宣传片里面那个,十分经典。然后陈凯歌的另一幕也十分出彩,打着灯笼见中正(蒋介石,张国立饰演),台词:“这个世道太黑了,我怕看不见。”毛泽东这边,范伟的出现则让人心头一喜,所讲述的一个小故事,就是范伟作为厨师长见毛泽东的感动,此时也见到了间谍,(张涵予饰演),之后毛泽东的行踪被报告到了蒋中正手里,于是上演了,中正轰炸毛泽东一段,此时毛泽东正在熟睡,而黄晓明作为他的警卫,连拉带托,拿着一副担架给他扛出去了,而想起还在锅里的菜的范伟同志,在回到厨房后遭到了轰炸,一个为了毛泽东早餐而牺牲的烈士诞生了。
这一部分,虽然是个比较短小的插曲,但是却意外的沉闷,无法引人入胜。本来应该掉泪的地方实在哭不出来,都不知道韩三平导演想表现什么……而那个间谍就以文字的形式给了个交代,说是51年被毙了就完事了……
我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此时有想起了一场戏,那边是闻一多为李先生(李公朴)遭到特务杀害而愤慨的戏,感觉不是很能调动观众的感情,我有一种自己只是看客,也只能是看客的感觉。之后闻一多也惨遭遇害。(李公朴死于46年7月11日,而闻一多死于7月15日。)
下一场想到的戏,就是毛人凤(姜文饰演)了,这个角色塑造的让人十分有感觉,包括他与蒋介石的对话,和陈道明的对话。这都是无可挑剔的,而陈道明所饰演的国民党军官阎锦文的演技可以说让人震撼,但是由于整个影片的繁杂,使得关于他的介绍过于稀少,不熟悉历史的人在这里对于他突然反抗毛人凤的指令,帮助张澜脱身的这一段显得有些不明白。当然这是编剧问题,
陈坤的戏份让我记得最多,有三场,不,有四场。首先是作为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去稳定上海经济,这里本身是一场重头戏,却仅仅用了陈坤回答记者的话“我这次来,只打老虎,不打苍蝇。”转折到冯小刚“杜月笙”的出场,此场戏引发了两大人物的针锋相对,也使得蒋经国对孔家产业的整顿下了决心。戏份虽然少,但是转折的还是很妙的,整个画面都迫的人喘不过气来,但是就像冯小刚说的那样,如果加一个杜月笙的手杖敲地的镜头,会更好。确实有些可惜了。回过头接着说陈坤的第二场戏,和孔家大少爷孔令侃的对手戏。(佟大为演)两人的感觉都还不错,但是感觉有些累赘,最后也没出个像样的结果。第三场戏就得说父子戏了,在白鸽中的父子对话,被渲染的很好,陈坤也只能尽力到这个地步。我所说的最后一场戏,在剧情后边,有一部分,也是父子的戏,陈坤的一个坐的动作让我太钦佩了,有一点犹豫,又必须迅速,表现了对父亲的怕和敬。
陈坤说完了,我又想到了两个人,傅作义和他的女儿傅冬菊(陈好饰演)。傅作义本身是个很矛盾的角色,对于他的刻画,我觉得为了使观众易懂应该有个旁白来描述它的心理斗争,毕竟心里斗争只靠动作,和说话,和神态,有些难了。这一部分的表现力并不完美,首先傅作义早先所说的大话:“如果毛泽东赢了,我便为他牵马扬鞭”的承诺在父女二人嘴里来回念叨,让人有些不解,傅冬菊本身作为共产党员去规劝其父亲,但是却说的不多。我个人觉得陈好此时的台词,确实不能过于直接,但是太少,而且应该说基本没有表达那些意思的话让人很难接受,至少应该多旁敲侧击一下吧。最后傅作义接见完蒋介石以后又突然想通了,要和毛泽东接触。我真不知道导演脑子里是不是真的就只剩下一碗卤煮了……
关于傅作义北平城的事件让我又想到两个人,葛优和王宝强,一个去把北京城当成大院,高墙了,另一个看愣之后才想起来报告,已经抵达北平了。
再说说除了国民党和共产党以外的人。民主团体的代表人物中,重头戏的有四个,张澜,李济深,蔡廷锴,宋庆龄。
张澜老头子的戏份确实没什么好说的,就是老好人这样子的感觉,李济深和蔡廷锴两人的对手戏确实值得一说,话说李济深应该算是国民党的重要人物了。蔡廷锴则也是一位杰出的将领,民族英雄啊。但是两人此时的戏份都是在着眼于投靠哪一方,蔡廷锴一直在规劝李济深和共产党合作。此时的旁敲侧击做的很好,李济深的表现也是很多,怎么说自己也杀了共产党人,也和蒋介石闹翻了。现在两边都不好走,当然要慎重了,所以犹豫是对的。而且演技也很到位了……
宋庆龄我现在不多评价,也不想多说,这场戏里女性就比较少,多是男人的戏份,所以本身并不好演,而自己所要演出的感觉也多,比如看到满大街士兵熟睡的脸的时候,那怜爱的感情,回绝李宗仁的坚决却婉转,还有受到邀请的邓颖超的邀请……坦白说让人觉得这个角色太虚。
虽然脑子里又浮现了不少戏,比如,司徒雷登的那场(冯远征出演其助手),比如宋美龄去美国求援,比如李宗仁谈分裂……这几个戏份都感觉十分牵强而且太累赘。
要说到了后便,应该是比较开阔的场面了。蒋介石下台了。
毛泽东几个人喝的烂醉,还很喜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却没有宣布,就直接打过去了。总之就统一了中国。
然后就是政协会议,明星大出场,首先是选国旗,田汉(甄子丹饰演)算是比较活跃了。然后是冯巩,他那段算是个逗乐的部分,但是也很有表现力,本来嘛~解放了,就应该有些欢快的气氛,虽然冯巩就一句台词,算是在后面这帮明星脸里脱颖而出了。其余的像赵薇啊,章子怡啊,苗圃啊,之类的就那么一句台词,没什么的,真就是个跑龙套。至于郭德纲,梁家辉就更是了,都不知道他们干嘛去了……
讨论完这些以后,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部分又再次出现了轰炸北平事件,刘德华所饰演的国民党军官终于出现了,可惜美国不给提供加油的地方,蒋介石只能作罢,要说刘德华变现也确实不错,有着对下级指挥的霸气,也有对蒋介石的毕恭毕敬,最后回头给了自己一个正脸,然后转向下一个镜头,蒋介石的背影,算是对蒋介石一个交代了。
毛泽东检阅了部队(刘烨此刻激情报告确实还是很爽的。)开了大会……要说的就这些了。最后这个尾巴没有渲染起来,我觉得问题主要出在音乐上……什么背景音乐,还不如放国歌来的高潮,来的庄严,来的激动人心呢。
要说整部片子的戏份还有什么~一点点也能想起来,但是确实很悲哀。这是在骗票房,看着我刚才所有的描述,突然发现自己没有想起什么剧情,根本是想起明星然后想起了他们的戏份。
坦白说:我看电影中途曾经检讨过自己,要让自己适应看这种影片,这不是偶像剧,应该更注重一下剧情,注重历史。但是显然无法达到这种目的。因为45年到49年如此长的时间段里本身存在许多故事。一部电影想把他演全。根本不可能。
现在就简单总结一下
首先声明不是演员的错误。没有做错的演员,只有不长眼的导演!
1这部电影的设定是献礼,导演却说要票房。从一开始预计的能达到1.8亿,到现在说要4.5亿。真让人无法接受
2导演自身不具备拍政治片的才能,不是自己的领域就别乱碰!
3导演所宣传的172明星影响了买票观众的期待观,他们进去数不出那么多。也都快没兴趣数了!
4导演对于剧本的繁杂没有一个具体主线,看着太多,太累赘,想表现每个人物,却每个人物都只有简单几个镜头
5导演找的音乐队伍是垃圾,自己也很垃圾,没有渲染出该有的气氛,低沉归低沉。但是不能没有开阔,宏大的时候的感觉啊!
6导演自己的剪辑,还有对镜头的要求都不行。有很多地方需要改善!没有表现力!
当然有好的地方,可我却想不出~留着那些专家说吧
我所知道的就是走出观众席的叹息声……
看完建国大业,我不得不说。
将来,我要严格要求我的团队,你行你就上,不行你就滚!而从现在开始,我要严格要求自己,我写的剧本行就是行,不行的地方时该删,该改,该重新写都必须做到!
电影,媒体影响的不只是人们的一个娱乐时间。而是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我们的电影水平不能再提高就是笑话,就得被别的国家看不起!
炒作,票房!对我来说真的很恶心!口碑好才是真的好!
以上所说全是个人意见,也许有很多地方有些偏激,我个人建议大家去影院真实观看后,再评价我的观后感。如果你觉得白花钱了,就当时给祖国60大寿捐献自己心意吧……
最后要声明的是!
我不是在狂妄自大,瞧不起老一辈艺术家。我只是觉得现在的80后,90后的年轻人应该更有思想更有冲劲!我们不能让老前辈总是站在咱们前面,是时候把他们踩在脚下,这是我们应有的魄力,应该去继承和发扬我中国精神,踩在前人肩膀上,让五星红旗飘得更高啊!
给你 分给我哦
② 《打过长江去》的电影观后感怎么写
《打过长江去》作为一部献礼片,在创意上的确不错,之前,表现类似题材的,只有一部“渡江侦察记”。
影片导演邀请的是香港导演彭顺,之前彭顺曾经导演过抗美援朝题材的《我的战争》。这部影片在表现战争场面上展现的弹火横飞、炮火连天的情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为近年来少见的一部表现此题材的影片,有可圈可点之处,但彭顺作为香港导演,也有着他在执导这类题材时必然遭遇到的水土不服的问题,所以影片引起争论也多。《我的战争》当年取得的票房为3648万元。
而弟弟斥责敌人的时候,也不是什么个人仇怨,而是直指林长官:“你分裂国家。”可见整个电影都是统一地围绕渡江战役的历史意义而展开了情节的编织。应该说这是电影立意的新颖处所在。
但是,我们也必须指出,在电影里设置出的兄弟关系的转化上,缺乏必要的合理性,这关键的问题,正是我们在标题中所指出的文戏太弱的缘故。影片里的兄弟见面,本来有很多的内心冲突的戏,但整个电影里,两个人的性格冲突严重不到位。特别是电影里的重点人物、解放军教导员李绶光在电影里台词量非常有限,估计不会超过一千多字,在兄弟见面时,弟弟李缓明的转变,根本不是李绶光动之以情、晓以大义的劝说,而是因为头号敌人林长官把弟弟绑架到郊外,准备枪杀,而无巧不成书的是,这里正是哥哥李绶光的埋伏地点,于是哥哥把弟弟顺竿爬蛇地给解救了,弟弟也就一言不发地站到哥哥的阵营里来了。可以说,电影粗暴地把弟弟推到了历史正道的阵营中来,而不是哥哥用自己的思想影响了他,从中正可以看出,电影对人物刻画的粗疏,不得不通过强制性、偶发性的情节来推动人物立场的转变,这不能不说是电影的一个败笔。
③ 给我一份《渡江侦察记》观后感。
哦!这团火焰
——《渡江侦察记》观后感
今天,明媚的阳光下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无忧无虑、幸福快乐的。然而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头顶的天空却笼罩着战争的愁云惨雾,为了走进历史,也更为了警醒我们更好地珍惜今天所拥有的一切,老师带领我们观看了爱国主义影片——《渡江侦察记》。
在这部影片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战士周长喜。在侦察到敌人榴弹炮据点情报,返回时被国民党军队前后夹击之际,他不幸身中数弹,但为了保护连长和其他战友安全撤离。他咬牙挺住剧烈的疼痛,紧握已被鲜血染红的方向盘,踩下油门毅然决然地驾驶着从敌人手中截获来的军车,与对面赶来增援的一辆满载敌人的军车同归于尽,那悲壮的一幕久久回旋在我的脑际,给我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画面似乎被永恒地定格在那一刻。两车相撞只听“轰”的一声巨响,两车同时着火,浓烟如柱冲天。已经安全隐蔽在路旁小树林的新四军和埋伏接应的十几名游击队员们齐刷刷地伫立在原地,一张张脸庞异常凝重,右手缓缓抬起摘下军帽,向这位慷慨赴死的战士致敬!往日里那一双双闪射着机敏智慧之光的眼睛,此刻竟透着无限的悲痛。望向那团熊熊燃烧的烈火,那火焰映红了天空,也仿佛映亮了我幼小的心灵!“连长,你带同志们下车,这里由我来!”朴素又豪壮的话语震天动地,也久久回荡在我的耳际。
我的心在叹息,是啊!生长在和平年代蔚蓝天空下的我,与无数同龄人一样,看惯的是动画片中的打打杀杀,模糊的是战争年代的刀光剑影,甚至今年发生在汶川“5·12”大劫难中天倾地坍的生离死别,给予我12岁稚嫩灵魂的,也只是像电视荧屏一样的温度,也只是如报刊杂志一般的份量。关于生死的认识何等肤浅!虽然我有时会对死亡产生一丝莫名的恐惧,但是今天只有在今天看了这一部影片之后,我才发现我并不真正了解死亡。的确,死亡对我们来说是那样虚幻、那样遥远、那样无法想象!记得以前说战斗英雄故事时,我还难以理解他们面对死亡,何以神色自若?何以果敢坚决?难道他们拥有钢铁之躯?不!他们对于死亡,心头也会掠过一丝恐惧,但是,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定不移的信念使他们将瞬间闪现的犹豫扫荡得无影无踪。他们的壮举赋予了死亡更深一层的内涵——“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唯有真正热爱生命的人才会死得其所,将平凡的一生奉献得不平凡,哪怕没有人会注意到我们小小的身影——这就是他们的共同点,赤诚的胸膛中点燃着对更多生命的爱之火,使他们将有限的生命,宝贵的青春燃烧得轰轰烈烈。
正是这团生命之火,正是这团爱之火,让战士周长喜镇定选择与敌军同归于尽,用血肉之躯铺设一条通往胜利的希望之路,这火!这位战士年轻的身影!它们铭刻在连长和战友们的心中,最终迎来长江南岸青龙山下那三团传递胜利喜悦的火苗。它们也将铭刻在我们的心中,必将迎来新时代更多年轻生命的激情燃烧!
④ 观渡江战役纪念馆的观后感怎么写
五一期间,爸爸妈妈带我去渡江战役纪念馆新馆参观。
走进馆内,我们首先看到了一幅大型浮雕,雕刻着各种神态的解放军叔叔在渡江。浮雕上方一行“天翻地覆慨而慷”七个大字映入我们的眼帘。顺着长廊走,就看到了一张有关三大战役的简介表。从这张表的介绍让我了解了三大战役的名称、时间以及重要意义。讲解员告诉我:这三大战役的胜利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直接威胁了长江以南蒋介石的部队。这时,蒋介石抛出了求和声明,也就是“北平和谈”。谈判到4月20日,国民党政府代表拒绝签字后,20日晚8点毛主席下达了打响渡江战役的命令。此次战役从4月20日开始到6月2日胜利结束。为解放华南、西南创造了有力条件。馆内还有许多图片介绍了中共地下党的工作以及解放军叔叔当年打仗时用的枪、子弹、刺刀等;以及穿的衣服、背包、毛毯等等,还看到了两幅写有“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旗帜。
走出展馆来到广场,看到了“京电”号轮船,它可是渡江战役的一大功臣,输送了解放南京渡江战斗的第一批战士在下关码头登陆。
顺着楼梯拾级而上,看到了“千帆竞渡”的大型群雕。它是由49根高度不同的红色金属柱体组成的,它的截面是五角星形状,最高的柱体高为49.423米,象征着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共分为6组,象征着渡江战役胜利60周年,看上去非常壮观。
想想我们现在安定和平的年代,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所以,我们更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后,让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4月29日下午,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要求,武主任带领全体党员,前往瑶岗参观渡江战役总前委纪念馆。
到瑶岗后,大家首先聆听了渡江战役总前委纪念馆馆长介绍渡江战役的敌我态势、讲述小木船和马毛姐的故事,随后,又先后参观了总前委参谋处、总前委旧址以及总前委在瑶岗期间简朴的旧居,受到一次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所有的党员对革命前辈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创造的丰功伟绩赞叹不已,纷纷表示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光荣传统,牢记共产党员的历史责任,切实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进一步解放思想、脚踏实地、开拓创新,在工作中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本职工作。
参观结束后,宋继武主任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求,就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要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安排和指导各项工作,如何结合建设信息中心实际,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促进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要求中心全体人员紧密结合思想、工作和发展实际,加强工作指导,提高服务质量,推动城建档案电子化、沉积档案数据化、解决库房涨库等问题。今年恰逢渡江战役胜利60周年,大家重温光荣历史,缅怀光辉业绩,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
⑤ 打过长江去观后感
打过长江去观后感格式:
1、第一部分,由观而引出感,这开头部分就好比一条醒目的标语或引子一样,先交待清楚看了什么影片,有什么感想。
2、第二部分,具体谈感受是什么。我们读书看电影都有一个过程,都需要一段时间,而我们的感受也是在这个过程、这段时间内一点一点产生的,感受由浅到深,感受由心而发、发自内心,因此要自然真实,有感而发,不要无病呻吟,虚假不实,这样才能感人,打动读者。
3、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来谈感受,因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要不就毫无意义了。具体说来,就是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和电影中感动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较与对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树立学习的榜样。
4、第四部分,文章的结尾,要对全文内容做个收尾总结,可以进一步抒发理想或希望与祝愿,把全文的情感升华到顶点。
范文:
1、不同于常俗的战争片,《打过长江去》既有写实的战争场景,也有意念化的人物处理,比如说,在片中有一对兄弟,哥哥李绶光,是我党的优秀指导员,带领先遣小队潜入敌营,为迎接渡江战役的大进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2、《打过长江去》以渡江战役为背景,立足小人物视角,从“兄弟对阵”和“平凡战士的牺牲”来体现战争的残酷性,以及祖国统一来之不易。为了让故事呈现更加饱满,影片还融合了谍战、悬疑等商业元素,既符合时代精神的主流价值,又丰富了影片的观赏度和可看性。
3、《打过长江去》与以往宏大叙事的战争影片有不一样的格调,从细节出发,从人物出发,以情感为内核,在战争中融入“兄弟相争”的复杂情感,以小切口折射大世界,小人物呈现大时代,于细微处灼见真章。
4、“每个伟大时刻的背后,站着的是一个个平凡人物,在宏大的历史呼吸脉动之间,植入小人物的基因血脉和生命肌理。”这种平衡感,让每一位观众都能成为电影中的“小人物”,情绪共振,形成强烈的共鸣感。
(5)打过长江去电影观后感怎么写扩展阅读:
1、《打过长江去》是由韦廉监制,彭顺执导,赵宁宇编剧,张桐、于越、杨轶、淳于珊珊、洪天照领衔主演,赵滨、许雅婷、姬晓飞、赵靖舒玉、贺宽、闫鹏主演,聂远特别出演,吕小品、赵宁宇、王劲松友情出演的电影。
2、故事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人民解放军一支先遣分队潜入江南,打进虎穴斗智斗勇,命悬一线却与各种敌人殊死斗争,为祖国统一而舍生取义、奋勇拼搏,最终配合百万大军渡过长江,将红旗插遍中国
⑥ 《打过长江去》的电影观后感怎么写
摘要 枫叶荻花瑟瑟,长天秋水澄澄,眼前仿佛一幅浓墨重彩的水墨画,然而江南之秀丽与硝烟交织,最令我震撼的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⑦ 谁有建国大业观后感,急求!急!急!急!!!!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 刚刚看完,照理说我应该不会忘太多,如果一部电影不能让观众记住情节,那这部电影最好就不要拿到电影院去丢人显眼。所以我现在尽可能回忆,想不起来的地方,就忽略吧。
首先故事背景从45年的重庆谈判开始,一上来确实让人感觉比较兴奋,因为胡军,李连杰有所亮相,尤其是李连杰的台词,别看少,但是说的让人心里痛快:“中国人打中国人,这种事,我不干。”
然后就是谈判破裂,这一部分感觉十分仓促,也没什么可说的,蒋介石这边,陈坤亮相了,起初的表现一般,但在后面的感觉越来越好。街上上演了冯玉祥(陈凯歌饰演)开枪的镜头,这个镜头也就是宣传片里面那个,十分经典。然后陈凯歌的另一幕也十分出彩,打着灯笼见中正(蒋介石,张国立饰演),台词:“这个世道太黑了,我怕看不见。”毛泽东这边,范伟的出现则让人心头一喜,所讲述的一个小故事,就是范伟作为厨师长见毛泽东的感动,此时也见到了间谍,(张涵予饰演),之后毛泽东的行踪被报告到了蒋中正手里,于是上演了,中正轰炸毛泽东一段,此时毛泽东正在熟睡,而黄晓明作为他的警卫,连拉带托,拿着一副担架给他扛出去了,而想起还在锅里的菜的范伟同志,在回到厨房后遭到了轰炸,一个为了毛泽东早餐而牺牲的烈士诞生了。
这一部分,虽然是个比较短小的插曲,但给我的印象却十分深刻,虽然那只是个小小火头军,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为了主席能吃上饭,却是那样的拼命和不顾一切,不经让我想起现在的人们,还是否记得曾经中国的苦难和那些水生火热的日子........
下一场想到的戏,就是毛人凤(姜文饰演)了,这个角色塑造的让人十分有感觉,包括他与蒋介石的对话,和陈道明的对话,这都是无可挑剔的,而陈道明所饰演的国民党军官阎锦文的演技可以说让人震撼。
陈坤的戏份让我记得最多,有三场,不,有四场。首先是作为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去稳定上海经济,这里本身是一场重头戏,却仅仅用了陈坤回答记者的话“我这次来,只打老虎,不打苍蝇。”转折到冯小刚“杜月笙”的出场,此场戏引发了两大人物的针锋相对,也使得蒋经国对孔家产业的整顿下了决心。戏份虽然少,但是转折的还是很妙的,整个画面都迫的人喘不过气来,但是就像冯小刚说的那样,如果加一个杜月笙的手杖敲地的镜头,会更好。确实有些可惜了。回过头接着说陈坤的第二场戏,和孔家大少爷孔令侃的对手戏。(佟大为演)两人的感觉都还不错,但是感觉有些累赘,最后也没出个像样的结果。第三场戏就得说父子戏了,在白鸽中的父子对话,被渲染的很好,陈坤也只能尽力到这个地步。我所说的最后一场戏,在剧情后边,有一部分,也是父子的戏,陈坤的一个坐的动作让我太钦佩了,有一点犹豫,又必须迅速,表现了对父亲的怕和敬。
陈坤说完了,我又想到了两个人,傅作义和他的女儿傅冬菊(陈好饰演)。傅作义本身是个很矛盾的角色,对于他的刻画,我觉得为了使观众易懂应该有个旁白来描述它的心理斗争,毕竟心里斗争只靠动作,和说话,和神态,有些难了。这一部分的表现力并不完美,首先傅作义早先所说的大话:“如果毛泽东赢了,我便为他牵马扬鞭”的承诺在父女二人嘴里来回念叨,让人有些不解,傅冬菊本身作为共产党员去规劝其父亲,但是却说的不多。我个人觉得陈好此时的台词,确实不能过于直接,但是太少,而且应该说基本没有表达那些意思的话让人很难接受,至少应该多旁敲侧击一下吧。最后傅作义接见完蒋介石以后又突然想通了,要和毛泽东接触。我真不知道导演脑子里是不是真的就只剩下一碗卤煮了……
关于傅作义北平城的事件让我又想到两个人,葛优和王宝强,一个去把北京城当成大院,高墙了,另一个看愣之后才想起来报告,已经抵达北平了。
再说说除了国民党和共产党以外的人。民主团体的代表人物中,重头戏的有四个,张澜,李济深,蔡廷锴,宋庆龄。
张澜老头子的戏份确实没什么好说的,就是老好人这样子的感觉,李济深和蔡廷锴两人的对手戏确实值得一说,话说李济深应该算是国民党的重要人物了。蔡廷锴则也是一位杰出的将领,民族英雄啊。但是两人此时的戏份都是在着眼于投靠哪一方,蔡廷锴一直在规劝李济深和共产党合作。此时的旁敲侧击做的很好,李济深的表现也是很多,怎么说自己也杀了共产党人,也和蒋介石闹翻了。现在两边都不好走,当然要慎重了,所以犹豫是对的。而且演技也很到位了……
宋庆龄我现在不多评价,也不想多说,这场戏里女性就比较少,多是男人的戏份,所以本身并不好演,而自己所要演出的感觉也多,比如看到满大街士兵熟睡的脸的时候,那怜爱的感情,回绝李宗仁的坚决却婉转,还有受到邀请的邓颖超的邀请……
要说到了后面,应该是比较开阔的场面了。蒋介石下台了。
毛泽东几个人喝的烂醉,还很喜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却没有宣布,就直接打过去了。总之就统一了中国。
然后就是政协会议,明星大出场,首先是选国旗,田汉(甄子丹饰演)算是比较活跃了。然后是冯巩,他那段算是个逗乐的部分,但是也很有表现力,本来嘛~解放了,就应该有些欢快的气氛,虽然冯巩就一句台词,算是在后面这帮明星脸里脱颖而出了。其余的像赵薇啊,章子怡啊,苗圃啊,之类的就那么一句台词,没什么的,真就是个跑龙套。至于郭德纲,梁家辉就更是了,都不知道他们干嘛去了……
讨论完这些以后,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部分又再次出现了轰炸北平事件,刘德华所饰演的国民党军官终于出现了,可惜美国不给提供加油的地方,蒋介石只能作罢,要说刘德华变现也确实不错,有着对下级指挥的霸气,也有对蒋介石的毕恭毕敬,最后回头给了自己一个正脸,然后转向下一个镜头,蒋介石的背影,算是对蒋介石一个交代了。
毛泽东检阅了部队(刘烨此刻激情报告确实还是很爽的。)开了大会……要说的就这些了。最后这个尾巴没有渲染起来,我觉得问题主要出在音乐上……什么背景音乐,还不如放国歌来的高潮,来的庄严,来的激动人心呢。
要说整部片子的戏份还有什么~一点点也能想起来,但是确实很悲哀。这是在骗票房,看着我刚才所有的描述,突然发现自己没有想起什么剧情,根本是想起明星然后想起了他们的戏份。
坦白说:我看电影中途曾经检讨过自己,要让自己适应看这种影片,这不是偶像剧,应该更注重一下剧情,注重历史。但是显然无法达到这种目的。因为45年到49年如此长的时间段里本身存在许多故事。一部电影想把他演全。根本不可能。
最后要声明的是!
我只是觉得现在的80后,90后的年轻人应该更有思想更有冲劲!我们不能让老前辈总是站在咱们前面,是时候把他们踩在脚下,这是我们应有的魄力,应该去继承和发扬我中国精神,踩在前人肩膀上,让五星红旗飘得更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