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电影起风了的观后感
这是宫崎骏导演自出道以来的第一部根据史实改编的影片。电影以“零战”(零式舰上战斗机)设计者堀越二郎为原型,讲述了一位日本少年执著的飞行之梦。 堀越二郎设计的零式战斗机,不仅成功偷袭珍珠港,并且在二战期间,还以其卓越的性能,在整个太平洋战区神出鬼没,令亚洲各国深受其害。因此,在网络上的中文论坛,即使是宫崎骏的粉丝,也有人表示这是“宫崎骏最烂的一部片子”,因为“那一堆零战的残骸,真心让人感到恶心。” “我姑且相信宫崎老爷子的人品,我姑且相信他不是美化战犯。但这一部也实在是太烂!你的优点在哪里?对人类的反思在哪里?”一位中国的宫崎骏动漫迷无比失望地这样写道:““无论是不是反战的用意,零式题材都令人反感。” 而另一群始终支持宫崎骏的铁杆粉丝们,则大声反驳说: “不要怀疑宫老爷子的三观,在他的动画世界里,一切都是这么的干净。” “宫崎骏没有转向,这是反战作品。” 作为一位不够虔诚的宫崎骏动漫迷,我至今没有完整地全部看过宫崎骏的所有作品,因此对宫崎骏作品的叙事方法和表达理念等种种,其实了解有限。但就《起风了》这一部作品而言,我个人的观后感是: 看完这部电影,我脑子里反复出现的,是一个日文单词---「梦中」。 「梦中」在日文中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梦の中」---睡梦之中;二是指「热中」--着迷、入迷。 在整部片子里,我只看到一个入迷地执著于飞行梦想的日本少年。他倾注所有的青春,只为了想制造出更好的飞机,让它更快更远地飞上蓝天。而其他的:反战也好、美化“零战”杀人机器也好,这一些这一切,我通通没有看见……。不是我忽视,而是影片没有告诉我,所以我看不见。 这不是一部反战片,也不是一部战争美化片。这只是一部如实描绘梦想轮回的影片:梦想的发生、梦想的实现,梦想的破碎….从梦想破碎的残骸中,如何回归到下一个梦想的追寻与探索---这就是《起风了》这部电影告诉给我的全部。 它与战争或罪恶无关,仅仅只是在单纯地诠释一个梦想:它或许只是一个曾经的日本少年所拥有的梦想,又或许是日本这个国家曾经所拥有的梦想。这是一部以梦想呼唤梦想的影片。而实现梦想的根本前提,是“好好活下去”。 宫崎骏导演在《起风了》这部电影公演时,接受日本共同社专访时曾说: “虽然堀越二郎生活的时代也发生了很多事情,但人们还是活着。地震会发生,核电站也没有消失,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已成为所有人自问的命题。但是我认为不必感到失落。只要有喜欢的人、好好吃饭、爱护孩子,这样活着就可以。” 我相信这是今年72岁、时刻感到“死亡就在身后”的宫崎骏导演的肺腑之言。对于善于思考的人而言,一个人的思维广度,总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与之成正比的。面对曾经发生过的历史,除了反思,还同时需要一份能够接纳的坦然---这无关对错,也无关善恶,因为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可逃避,但历史必须面对。 而一个人对于历史的认知,我想,很大程度是取决于其历史观中的时间单位的:若以100年为一个时间单位,我们看到的是国与国之间的互相杀戳、记住的是民族之间的相互厌恶与仇恨;但若以1000年甚至更长为一个时间单位的话,我们则会看到整个人类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战争史。或许,只有站立在人类长河的岸边,面对整部人类发展的战争史,我们的内心才能远离仇恨,才能跨越国家、民族这些概念所带来的种种障碍,拾起同为人类的悲悯。 曾经看过一本关于宇宙论的入门书《宇宙は本当にひとつなのか》(宇宙真的只有一个吗),书中介绍说:银河系在整个宇宙中,最大不超过0,5%,或者更小。而太阳系位于银河系边缘,仅仅只是银河系极小的一部分。而地球,只不过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与数以亿计的太阳系小天体中的一颗毫不起眼的小行星而已。作为太阳系最年轻的星球,地球的年龄大约为45.4亿年。 而作为地球这颗小星球上的生物—人类,能够存活的最高寿命不过120年。 即使我们能够活满120年,在浩瀚恒久的宇宙中,依旧连一颗尘埃都算不上。生命如此短暂卑微,每个人都是来这个星球稍事休憩便得马上离开的过客。为什么要有这么多的仇恨?为什么要有这么多的厌恶?为什么要以国家民族为理由,互相残杀、你死我活? 所以,宫崎骏导演说:为了国家、为了人类,必须怎样怎样,放弃那些豪言壮语吧!在半径30米或是100米的范围限界内,做你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守护你能够守护的家人和朋友,就可以了。
② 宫崎骏的新作《起风了》的观影感受是什么
我相信无论你何时观影,都会像我一样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感受。
之前手机答题,比较零碎,在此重新整理一下。
--------以下有部分剧透-------
堀越二郎。零式战斗机设计者。
去看期盼已久的起风了,正是在大选刚刚结束之时。宫崎骏也一反以往的明确反战态度选取这样一个人物作为主人公,讲述了一个战争年代的梦想故事。作为一个中国人,对飞机与战争的千丝万缕的联想让我有些如坐针毡,但过后深思熟虑,又仿佛明白了开场那句话的意思。
【風立ちぬ、いざ生きめやも】"起风了,我们只有努力活下去"先客观评价一下这部影片的各个方面。
画面一如既往的美丽,满眼都是宫崎骏式的颜色。人物的动作惟妙惟肖。影片中充满了很多细节,包括@killua 提到的和服上飞机的纹样。还有在梦境中飞机零件的扭曲。
故事情节除了最后结局如金鱼姬一样有些略感仓促之外,起伏节奏还是很好的。开场就很震撼,后半泪点频繁。没有感到无聊或拖沓的空隙,两个多小时过得很快。
音乐在本次观影之前特意去听了久石让大师的课。在提到现在的创作之时,他说自己目前追求的境界是电影音乐引导观众感受情节,而非喧宾夺主。为此我特意注意了一下,整体比较自然,不象他从前的作品如菊次郎的夏天那样,让人有明确的旋律印象。除了预告片中那一小段偶尔有印象之外,一般注意不到音乐的存在。另外有一些地方其实是非常能影响观众对影片节奏的把握的(包括男主角几次进出梦境)。我觉得久石让一定程度上的做到了他追求的方向。
人物略有不同的是这次的女主角并不像前作那样出彩,可能毕竟还是因为是男主角传记。人物塑造方面,妹妹和主角上司两个配角可以说是相当成功。
另外不知道历史上的二郎是否真是那个性格,但影片中塑造的二郎是一个非常认真严肃的青年,也就是日本人常说的"まじめ真面目"。从他礼仪正确,服装整齐,思想正派(救被欺负的学弟),鞠躬标准,不轻浮不苟言笑,沉默多于兴奋,这简直就是东京大学学生的典型代表。(与其他大学相比东大的学生往往有这种倾向)
影片里并没明写二郎的大学但是有强烈暗示。当女主角说自己住上野附近的时候,二郎说"我的学校在本乡。" 本乡的大学也就是指东京大学的本乡校区,也就是当年的东京帝国大学。后来查询了一下,历史上的二郎也是毕业于东京帝国大。
下面想讨论一下个人感受和理解。
观影时因为不能全部听懂台词的每一字一句,所以我始终对影片所传达的中心思想感到疑惑。甚至我期盼着宫崎骏能给个反战的结尾。但是还是没有等到。
在影片中他也有过多次对于战争态度的暗示。
"这飞机要飞去中国""我们在和许多国家打仗。中国,苏联,英国,美国。。。"
甚至还出现一位德国佬,对主角说,这度假会馆,真是个好地方吧?呆在这里,你就可以忘记在和中国打仗,忘记满洲政权,忘记我们在和很多国家打仗,忘记我们是在和全世界做对。。。"
主角的梦境里,他崇拜的飞机设计师也一遍遍的和他说,飞机不是用来战争的道具,是一种美的东西。等战争结束,我要做这样的(公交车一样的)飞机,云云。
但历史上的二郎没有因为自己制造的是杀人武器而放弃。现实中的二郎到底是出于何种想法,我们无法了解,而宫老想要塑造的这个二郎是一个只一心爱着飞机的人。可谓是飞机狂魔。为了造出他追求的美的飞机,甚至无所谓战争,无所谓它是不是杀人机器。虽然他也开玩笑般地说,"这飞机质量有点重,若是不带机关枪那就正好能飞!"但事实上,他对战斗机的改造,直接帮助了日本后来对重庆等地的侵略。这是他生命中一个巨大的矛盾点。
第二个矛盾点,则是爱情与事业的矛盾。让真爱的女孩放弃重病的治疗陪自己度过,为了事业,放弃了心爱的人。在我们看来甚至可以称为自私。
宫老塑造的,就是这么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
对于飞机的追求实现的同时,也是杀人武器造成之时。影片结尾,一瞬出现熊熊大火惨不忍睹的战争场面,主人公的真爱也随风飘逝。结尾并不完美,甚至不是个好下场。
我认为要理解电影的主题,就必须把触动我们神经的那一部分搁置。这是一个狂热为了追求事业的男人追梦的故事。为了这个梦他在爱情上留下了遗憾。这个梦是否正确,他是否真的实现了,有何意义,都不在影片的讨论范围,每个人自有自己的答案。
“起风了,我们只有努力活下去。”那个贫穷破败的日本,颇是和八十年代尚未崛起的中国类似。主角们抚摸着德国制造的飞机,感叹着“我们差的不是设计,根本就是技术上比人家落后了20年。”,这情景似乎也存于我们中国人的心中。要兴国,唯有钻研技术,拼死追赶,通过他们的手造出日本自己的飞机。
别说这是美化战争侵略,这只是意图表现普通人在时代潮流中的无奈。主人公固然可以像德国同行一样,因为厌恶战争而拒绝设计飞机。但是主人公却没有选择这条路。无论它是正是邪,他在矛盾中走了下来,贯彻了属于自己的做法。这可能就是影片想要表现的最主要的一点。
活下去并不是那么阳光单纯,并不是有单纯的善与恶的道路让你选择。但是即使如此,你还是要以自己的方式,努力活下去。
我们会做的梦,也很复杂很纠葛,或许看不到希望,或者无法忤逆历史的潮流。但我们究竟有没有把它贯彻的决心?既然主人公选择了投身战争也要造出他美丽的飞机,那我就可以牺牲一切不被理解也要追寻我期望的和平。这就是我在这部影片中得到的鼓励。
③ 起风了这部电影的观后感300字
首先,赞美一下宫崎骏电影一如既往的超凡感官,单单就从这些精美绝伦的场景感官上来看,就能看出大师的态度和投入,让人感叹和佩服,也更加激励人心。
闭上眼睛首先回味出来的电影场景就是起风的那一幕幕。正好看片的这天阳光明媚风也很大,樟木树也正是换叶的时候,风一吹,红色的樟木叶落英缤纷,而且真的有簌簌的声音。在树下,看着叶子们旋转着飘落下来,风一吹,又翻了好几个跟头,有些还迎面而来,那种动感的美妙,以我的水平无法来用语言形容,于是我想用手机拍下来,可在手机镜头中看到的也完全无法完整呈现。但在这部电影中,我好像真的看见了风一样:那被风吹走的帽子、那被风刮走的伞、那被风吹乱了的头发、那随风摇曳的树叶植物们、那乘风而起的纸飞机、还有起风时明快的蓝天和白云……我在想象宫崎骏在做这部动画的时候,对这些风的表现是花了多少的精力、观察和思考呀,这是要用多少张原画来表现一个风的镜头呀,而又是经过了多少次的修改最后才表现出这种充满着希望和美好的风呀。刚才看完片子时,我站在阳台上看着楼下那棵铁树,风一吹,细长条子的铁树叶此起披伏,在阳光的照耀下反着光一闪一闪地抖动着,我想象着这样一个场景,宫老在跟原画师们说铁树叶被风吹过时要有抖动感,很细微,但很自然,你们要这样这样这样画出来……
这种美妙动感的另一经典表现就是“头发”!从千与千寻中,宫老就表现了“富有感情”的头发,头发在风吹时、在主人的各种情绪下都有不同的动态。这部电影中,头发一如既往的那么有人性味,除了风起时那自然的动态,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男主堀越二郎上司的那个发型,中分开的头发,随着他走路的步伐一上一下地跳动着,关键是相当符合这个人充满干劲的那种作风。
另外一个被震撼到的超凡场景就是东京大地震的那一幕了。之前看过日本NHK电视台拍的风起了幕后纪录片,说当时创作这部电影时,正好日本又一次经历了大地震,那次地震确实也是一次巨大的破坏,单从电视新闻里看到各种地震及地震后的场面,就让人不禁觉得恐惧,恐惧这突然的死亡、恐惧生命的脆弱。当看到电影里的这段场景时,之前的那些新闻报道又呈现在眼前,一排排的房子像波浪一样起伏翻越,屋顶上的瓦片像被掀了一层皮一样掉落,然后一切都支离破碎;祸不单行的还有大火,留下一片片断壁残垣的灰暗场景。
确实,这是一部让人看了以后感觉很沉重的片子,但沉重的同时,似乎也没有那么绝望。是的,故事讲述的是这样一个萧条的年代,地震毁灭、相较西方的各种落后,但整个片子在那边一句一句的讲述,不紧不慢,然后在一点点得前进着,就像日本在战后一点点重建、日本的飞机技术也在一点点缩小与西方的差距。我觉得宫崎骏的整个态度是在很客观的展现,展现恐惧的那一幕幕,也展现希望的那些力量。这部电影的编剧和脚本都是宫崎骏,所以,再次不得不感叹赞美一下,大师真的很会讲故事。
这个故事中最喜欢的桥段就是堀越二郎的那些梦了。一开场就是那个梦的开始,日本少年堀越二郎和西方飞机设计师大师(请恕我弱爆了的记忆力,我忘了大师的名字了)在一片起风的原野和天空下相遇,大师引领堀越二郎找到设计飞机这个梦想的本质。然后故事中穿插的另外一个个梦,都是大师对堀越二郎的启发,或者其实是堀越二郎聆听自己内在声音的一种表现。这些梦很美好,特别是在那么沉重的故事基调下,这些梦让人看到希望和单纯的梦想。超级喜欢这样的故事设计。
但是,这部片子最让人有种淡淡的忧桑的就是,当这样美好的梦想照进残酷现实时,带来了很多矛盾和令人迷茫的思考。
终于能抛出这个最大的争议的问题了:这是一个讲述零式战机设计者的梦想故事,是的,他的梦想是实现了,可是零式战机在二战中毁灭了多少生命,带来了多大的灾难,那么这样一个战争工具的设计者的故事,到底还能给人带来美好嘛!刚才提到的那部NHK纪录片里有一段也讲到了这样一个争议点,连宫崎骏老婆都在问他这个矛盾,纪录片里是说宫崎骏可能就把他的立场通过电影来告诉各位观着了。我的理解就是,可能在开场的那个梦中,大师说的那句话其实也表明了设计飞机不是因为战争的目的也不是商业的目的,设计飞机对堀越二郎来讲就是单纯的梦想,怀着单纯的理想去做,尽力去实现,他是“天才”,单纯得为设计更好的飞机而生。只是,他生在那样的一个时代里,被政治所影响所利用,所以最终那么美好的东西成了战争的武器。
那么,如果他也知道这将成为战争的武器,成为带来灾难和毁灭的工具,那他完全可以拒绝去制造啊,为什么他还要去做这件事呢。这就是当梦想照进残酷现实的最大矛盾。在堀越二郎身上,梦想,可以说是执着,也可以说是一种自私。他对设计飞机这件事情执着是毋容置疑的。他对设计飞机的所有热爱和思考可以从他那些梦境中一窥究竟。他在学校努力学飞机设计,甚至连家都不回,就像他妹妹来他学校的地方看他,第一句话说的就是哥哥真是混蛋真的都没有回过家,他对梦想的执着胜过了对家人的关心。他的妻子不顾病情危化的风险放弃治疗,从山上的医院来到他工作的地方,为了两人能够度过最后那段美好的时光,其他人劝他还是送她妻子回山上治病比较好时,他说他没办法放下飞机设计而她回山上医院;而且他晚上还要加班设计,虽然俩人牵着手的桥段很温馨的感觉,但现实是她妻子是个病人,这根本没法休息好,更加让人无法理解的是设计的时候他的烟瘾来了,虽然妻子说抽烟没关系,但他就没考虑到妻子是个肺结核病人烟味对病人很不利的么,我想他对设计飞机的爱还是略胜于对妻子的爱吧。所以,可能对他来讲,他只想设计出更好的飞机,美好的飞机而已,可能这有点像只把头埋在沙坑里的鸵鸟,对梦想的执着让他只单纯得去想设计出更好的飞机这件事,给其他事情的空间就不大了。不过换个方式想,他对飞机设计如此投入付出,也是出于内心的一种热爱,单纯得遵循内心尽力去做想做的事情而已,这可能也谈不上是自私吧。当梦想照进残酷现实,这真是一种纠结的矛盾啊。
④ 宫崎骏的作品《起风了》的观影感受是怎样的
《起风了》是宫崎骏收官之作,讲了一个飞机师制造飞机的梦想,一段没有美好结果的爱情,以及残酷无情的战争。我觉得这部电影没有他另外的电影《千与千寻》和《天空之城》那么高的评分,整个电影看下来让人觉得心里很难受,男主有他的理想,制造飞机,但他只管自己的理想,没有想过飞机制造出来可以杀人,他的理想太纯粹也太自私,女主最后得了肺结核英年早逝,这也是让我觉得很遗憾的结局。回看宫崎骏以前的动画都是那么纯真,善良,这部电影太过于真实,残酷了,我不会在看第二遍,但我会推荐别人看。
⑤ 如何评价《起风了》这部电影值得一看吗
评价:
《起风了》是宫崎骏于2013年上映的“封山之作”,虽然以日本最敏感的二战话题为背景,战斗机设计员堀越二郎为主人公,却依旧讲述着一个如云般纯净无暇如梦如幻的故事。
(5)起风了动漫电影观后感扩展阅读:
制作起源:
宫崎骏于2009年4月至2010年1月期间在月刊《Model Graphix》上连载漫画作品《起风了》。该作以活跃于二战期间的日本战斗机设计师堀越二郎为主角,他曾经设计出一度在空军领域所向披靡的零式战斗机。
同时漫画题目和与女主角恋爱的情节,均取自和堀越二郎生在同时代的作家堀辰雄的同名小说。一向以反战立场著称的动画人,却出于种种原因对杀人的战斗机和战列舰无比痴迷,个中的矛盾性在这部极具个人化色彩的作品里分外突出。
也许正因为这份矛盾性以及无处不在的人生八苦况味,令宫崎骏最初全然没有将其拍摄成动画电影的意向。最终成功促成该企划的正是宫崎骏的老搭档吉卜力工作室制作人铃木敏夫,他于漫画连载之初便抛出映画化的提案,但宫崎骏以"动画电影应为儿童而非成人制作"为理由断然拒绝。
⑥ 宫崎骏的起风了观后感给我写个300左右。
宫崎骏的收官之作《起风了》,一直提到梦,
宫老爷子用其一生的心血为大家带来了那么多有意义的作品,
正如影片中的堀越二郎那样执着的追求着自己的梦,
只要有梦想终有实现的那天,用以鼓励时下的年青人。
片中的另外一位对堀越二郎有过帮助的他的直接上司黒川,
就像现今的有着资深经验的某些专家,虽然对新人持有质疑,但是只要你拿出成绩,
他还是会站在支持的那一队的。
剧中宫崎骏想要表达的另外一面:堀越二郎对爱情的执着和专一。
正如他对待工作时的态度一样,一个人的优点是可以向各个方面延伸的。
他对堀越二郎的尊重,正如现今的好多粉丝对宫老爷子的尊重是一样的,
他是间接的回馈大家的感谢。
⑦ 起风了影评
电影《起风了》影评:二郎是个了不起的天才设计师。宫崎骏是个了不起的天才导演,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物就在这种风情诗一般的场景中娓娓道来,说尽一生,也说尽了宫老的一生。遗憾吗?肯定有。但人生哪有没遗憾,至少他做出了鹤一般的飞机,在飞向地狱的过程中也足够至美至哀。
该影片是2013年7月20日日本上映的一部剧情、动画、爱情类动画电影,影片全长约为126分钟左右,由配音演员庵野秀明、野村万斋、泷本美织等人联合配音而成。
影片讲述了:平凡的日本少年堀越二郎迷恋游弋长空的飞机,梦中他与意大利飞机设计师卡普罗尼成为朋友,享受着飞行带来的乐趣。恐怖的关东大地震,二郎邂逅一生的挂念——里见菜穗子,短暂的相逢,无序的混乱中又失之交臂。在命运的指引下,被称为天才的二郎如愿成为飞机设计师,他和前辈同侪共同努力,绞尽脑汁提升飞机的性能。
⑧ 宫崎骏的新作《起风了》的观影感受是怎样的
我把《起风了》视为一曲理想主义的悲歌,如果考虑这也许是宫崎骏生涯最后一部长片,更让人唏嘘感叹。 有不少人把《起风了》当作《那年那兔那些事》的日本版,亦或者冠以「为战犯昭雪」和「讴歌日本右派」的名头。
殊不知,这片在日本票房不及宫崎骏前作,日本右派的反对和抵制作用不轻。宫崎骏一生的作品里都充满了反战思潮,而自身更是左的不能再左,又怎会鼓捣「战争至上」的东西呢。 片中的主人公二郎,固然不是讨人喜欢的男主角,但是他对于理想近乎偏执的追寻,让人生出敬重之心。尽管在追逐理想的过程中,他失去了爱人,他的作品成为战争机器,他不断处于内心的矛盾和外人的质疑中。甚至到最后,他发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成为历史的残骸。他所追求的一切荒谬无比。而这些荒谬,又都是战争带来的。认真看完电影的,应该不会对战争生出好感。
《起风了》展现了在一个特殊时代努力生存的人们的群像谱。有人为了实现理想而活,有人为了企业的存续而活,有人为了国家的富强而活,有人可能只是为了温饱,还有像女主角菜穗子那样,只是想要活着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爱人。我记得宫崎骏在某采访中曾经说过,在很长一段时间,他都认定战前是一个灰蒙蒙的世界,但年长后他发现并非如此。而《起风了》这其中最打动人心的便是「并非如此」这四个字。在战前那「灰蒙蒙」的世界,还有许多闪闪发光的人物,他们目的未必纯粹,但却一直在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