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给点指点---论影视作品中运动镜头与固定镜头的有机运用
这个大多是感觉,没有镜头是一次做好的,越是看上去好的镜头,修改的次数越多。
提供你你个思路:
1.平时多看看电影,然后把觉得经典的镜头减下来,作为素材库,当你没有灵感或者总觉得感觉不对的时候看这个参考
2.学习一些基本的镜头常识,以下是我平时在网上收集的,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镜头组接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什么影视节目,都是由一系列的镜头按照一定的排列次序组接起来的。这些镜头所以能够延续下来,使观众能从影片中看出它们融合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那是因为镜头的发展和变化要服从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我们将在下面的内容里做详细的叙述。
(1)镜头的组接必须符合观众的思想方式和影视表现规律
镜头的组接要符合生活的逻辑、思维的逻辑。不符合逻辑观众就看不懂。做影视节目要表达的主题与中心思想一定要明确,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确定根据观众的心理要求,即思维逻辑选用哪些镜头,怎么样将它们组合在一起。
(2)景别的变化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
一般来说,拍摄一个场面的时候,“景”的发展不宜过分剧烈,否则就不容易连接起来。相反,“景”的变化不大,同时拍摄角度变换亦不大,拍出的镜头也不容易组接。由于以上的原因我们在拍摄的时候“景”的发展变化需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变换不同视觉距离的镜头,可以造成顺畅的连接,形成了各种蒙太奇句型。
·前进式句型:这种叙述句型是指景物由远景、全景向近景、特写过渡。用来表现由低沉到高昂向上的情绪和剧情的发展。
·后退式句型:这种叙述句型是由近到远,表示有高昂到低沉、压抑的情绪,在影片中表现由细节到扩展到全部。
·环行句型:是把前进式和后退式的句子结合在一起使用。由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再由特写——近景——中景——远景,或者我们也可反过来运用。表现情绪由低沉到高昂,再由高昂转向低沉。这类的句型一般在影视故事片中较为常用。
在镜头组接的时候,如果遇到同一机位,同景别又是同一主体的画面是不能组接的。因为这样拍摄出来的镜头景物变化小,一副副画面看起来雷同,接在一起好像同一镜头不停地重复。在另一方面这种机位、景物变化不大的两个镜头接在一起,只要画面中的景物稍有一变化,就会在人的视觉中产生跳动或者好像一个长镜头断了好多次,有“拉洋片”、“走马灯”的感觉,破坏了画面的连续性。
如果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除了把这些镜头从头开始重拍以外(这对于镜头量少的节目片可以解决问题),对于其他同机位、同景物的时间持续长的影视片来说,采用重拍的方法就显得浪费时间和财力了。最好的办法是采用过渡镜头。如从不同角度拍摄再组接,穿插字幕过渡,让表演者的位置,动作变化后再组接。这样组接后的画面就不会产生跳动、断续和错位的感觉。
(3)镜头组接中的拍摄方向,轴线规律
主体物在进出画面时,我们拍摄需要注意拍摄的总方向,从轴线一侧拍,否则两个画面接在一起主体物就要“撞车”。
所谓的“轴线规律”是指拍摄的画面是否有“跳轴”现象。在拍摄的时候,如果拍摄机的位置始终在主体运动轴线的同一侧,那么构成画面的运动方向、放置方向都是一致的,否则应是“跳轴”了,跳轴的画面除了特殊的需要以外是无法组接的。
(4)镜头组接要遵循“动从动”、“静接静”的规律
如果画面中同一主体或不同主体的动作是连贯的,可以动作接动作,达到顺畅,简洁过渡的目的,我们简称为“动接动”。如果两个画面中的主体运动是不连贯的,或者它们中间有停顿时,那么这两个镜头的组接,必须在前一个画面主体做完一个完整动作停下来后,接上一个从静止到开始的运动镜头,这就是“静接静”。“静接静”组接时,前一个镜头结尾停止的片刻叫“落幅”,后一镜头运动前静止的片刻叫做“起幅”,起幅与落幅时间间隔大约为一二秒钟。运动镜头和固定镜头组接,同样需要遵循这个规律。如果一个固定镜头要接一个摇镜头,则摇镜头开始要有起幅;相反一个摇镜头接一个固定镜头,那么摇镜头要有“落幅”,否则画面就会给人一种跳动的视觉感。为了特殊效果,也有静接动或动接静的镜头。
(5)镜头组接的时间长度
我们在拍摄影视节目的时候,每个镜头的停滞时间长短,首先是根据要表达的内容难易程度,观众的接受能力来决定的,其次还要考虑到画面构图等因素。如由于画面选择景物不同,包含在画面的内容也不同。远景中景等镜头大的画面包含的内容较多,观众需要看清楚这些画面上的内容,所需要的时间就相对长些,而对于近景,特写等镜头小的画面,所包含的内容较少,观众只需要短时间即可看清,所以画面停留时间可短些。
另外,一幅或者一组画面中的其他因素,也对画面长短直到制约作用。如同一个画面亮度大的部分比亮度暗的部分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如果该幅画面要表现亮的部分时,长度应该短些,如果要表现暗部分的时候,则长度则应该长一些。在同一幅画面中,动的部分比静的部分先引起人们的视觉注意。因此如果重点要表现动的部分时,画面要短些;表现静的部分时,则画面持续长度应该稍微长一些。
(6)镜头组接的影调色彩的统一
影调是指以黑的画面而言。黑的画面上的景物,不论原来是什么颜色,都是由许多深浅不同的黑白层次组成软硬不同的影调来表现的。对于彩色画面来说,除了一个影调问题还有一个色彩问题。无论是黑白还是彩色画面组接都应该保持影调色彩的一致性。如果把明暗或者色彩对比强烈的两个镜头组接在一起(除了特殊的需要外),就会使人感到生硬和不连贯,影响内容通畅表达。
(7)镜头组接节奏
影视节目的题材、样式、风格以及情节的环境气氛、人物的情绪、情节的起伏跌宕等是影视节目节奏的总依据。影片节奏除了通过演员的表演、镜头的转换和运动、音乐的配合、场景的时间空间变化等因素体现以外,还需要运用组接手段,严格掌握镜头的尺寸和数量。整理调整镜头顺序,删除多余的枝节才能完成。也可以说,组接节奏是教学片总节奏的最后一个组成部分。
处理影片节目的任何一个情节或一组画面,都要从影片表达的内容出发来处理节奏问题。如果在一个宁静祥和的环境里用了快节奏的镜头转换,就会使得观众觉得突兀跳跃,心理难以接受。然而在一些节奏强烈,激荡人心的场面中,就应该考虑到种种冲击因素,使镜头的变化速率与青年观众的心理要求一致,以增强青年观众的激动情绪达到吸引和模仿的目的。
(8)镜头的组接方法
镜头画面的组接除了采用光学原理的手段以外,还可以通过衔接规律,使镜头之间直接切换,使情节更加自然顺畅,以下我们介绍几种有效的组接方法。
·连接组接:相连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一系列镜头表现同一主体的动作。
·队列组接:相连镜头但不是同一主体的组接,由于主体的变化,下一个镜头主体的出现,观众会联想到上下画面的关系,起到呼应、对比、隐喻烘托的作用。往往能够创造性的揭示出一种新的含义。
·黑白格的组接:为造成一种特殊的视觉效果,如闪电、爆炸、照相馆中的闪光灯效果等。组接的时候,我们可以将所需要的闪亮部分用白色画格代替,在表现各种车辆相接的瞬间组接若干黑色画格,或者在合适的时候采用黑白相间画格交叉,有助于加强影片的节奏、渲染气氛、增强悬念。
·两级镜头组接:是又特写镜头直接跳切到全景镜头或者从全景镜头直接切换到特写镜头的组接方式。这种方法能使情节的发展在动中转静或者在静中变动,给观众的直感极强,节奏上形成突如其来的变化,产生特殊的视觉和心理效果。
·闪回镜头组接:用闪回镜头,如插入人物回想往事的镜头,这种组接技巧可以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变化。
·同镜头分析:将同一个镜头分别在几个地方使用。运用该种组接技巧的时候,往往是处于这样的考虑:或者是因为所需要的画面素材不够;或者是有意重复某一镜头,用来表现某一人物的青丝和追忆;或者是为了强调某一画面所特有的象征性的含义以印发观众的思考;或者还是为了造成首尾相互接应,从而达到艺术结构上给人一完整而严谨的感觉。
·拼接:有些时候,我们在户外拍摄虽然多次,拍摄的时间也相当长,但可以用的镜头却是很短,达不到我们所需要的长度和节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同样或相似内容的镜头的话,我们就可以把它们当中可用的部分组接,以达到节目画面必须的长度。
·插入镜头组接:在一个镜头中间切换,插入另一个表现不同主体的镜头。如一个人正在马路上走着或者坐在汽车里向外看,突然插入一个代表人物主观视线的镜头(主观镜头),以表现该人物意外的看到了什么和直观感想和引起联想的镜头。
·动作组接:借助人物、动物、交通工具等等动作和动势的可衔接性以及动作的连贯性相似性,作为镜头的转换手段。
·特写镜头组接:上个镜头以某一人物的某一局部(头或眼睛)或某个物件的特写画面结束,然后从这一特写画面开始,逐渐扩大视野,以展示另一情节的环境。目的是为了在观众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人的表情或者某一事物的时候,在不知不觉中就转换了场景和叙述内容,而不使人产生陡然跳动的不适合之感觉。
·景物镜头的组接:在两个镜头之间借助景物镜头作为过度,其中有以景为主,物为陪衬的镜头,可以展示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景物风貌,也表示时间和季节的变换,又是以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在另一方面,是以物为主,景为陪衬的镜头,这种镜头往往作为镜头转换的手段。
·声音转场:用解说词转场,这个技巧一般在科教片中比较常见。用画外音和画内音互相交替转场,像一些电话场景的表现。此外,还有利用歌唱来实现转场的效果,并且利用各种内容换景。
·多屏画面转场:这种技巧有多画屏、多画面、多画格和多银幕等多种叫法,是近代影片影视艺术的新手法。把银幕或者屏幕一分为多,可以使双重或多重的情节齐头并进,大大的压缩了时间。如在电话场景中,打电话时,两边的人都有了,打完电话,打电话的人戏没有了,但接电话人的戏开始了。
镜头的组接技法是多种多样瓣,按照创作者的意图,根据情节的内容和需要而创造,也没有具体的规定和限制。我们在具体的后期编辑中,可以尽量地根据情况发挥,但不要脱离实际的情况和需要。
1、声音的组合形式极其作用
在影视教学片中,声音除了与画面教学内容紧密配合以外,运用声音本身的组合顾虑也可以显示声音在表现主题上的重要作用。
(1)声音的并列
这种声音组合即是几种声音同时出现,产生一种混合效果,用来表现某个场景。如表现大街繁华时的车声以及人声等等。但并列的声音应该有主次之分的,要根据画面适度调节,把最有表现力的作为主旋律。
(2)声音的并列
将含义不同的声音按照需要同时安排出现,是它们在鲜明的对比中产生反衬效应。
(3)声音的遮罩
在同一场面中,并列出现多种同类的声音,有一种声音突出于其他声音之上,引起人们对某种发生体的注意。
(4)接应式声音交替
即同一声音此起彼伏,前后相继,为同一动作或事物进行渲染。这种有规律节奏的接应式声音交替,经常用来渲染某一场景的气氛。
(5)转换式声音交替
即采用两声音在音调或节奏上的近似,从一种声音转化为两种声音。如果转化为节奏上近似的音乐,既能在观众的印象中保持音响效果所造成的环境真实性,又能发挥音乐的感染作用。充分表达一定的内在情绪。同时由于节奏上的近似,在转换过程中给人以一气呵成的感觉,这种转化效果有一种韵律感,容易记忆。
(6)声音与“静默”交替
“无声”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表现手法,在影视片中通常作为恐惧、不安、孤独、寂静以及人物内心空白等气氛和心情的烘托。
“无声”可以与有声在情绪上和节奏上形成明显的对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在暴风雨后的寂静无声,会使人感到时间的停顿,生命的静止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但这种无声的场景在影片中不能太多,否则会降低节奏,失去感染力,产生烦躁的主观情绪。
Ⅱ 结合应影片谈谈特写镜头
电影《蓝》与特写镜头
Tom Gunning在他的一片文章中这样说,在传统的电影理论中,是特写镜头把电影从一种复制工具变成了一种艺术形式。Epstien也给予这种电影语言同样高的价值,称之为电影的灵魂。对于不同的电影理论者特写镜头是具有不同的意义的。例如Balazs侧重于特写镜头的表达作用,他认为所有艺术的都是关于人的,特写是种揭示人最深处灵魂的一种电影手段。而Epstien更侧重于观众对于特写镜头的感知层面。对于他来说特写镜头是观众享受一部电影所带来的乐趣的另一种方式,而不是更为传统与简单的通过叙事或情节的引人入胜。他认为这是与一个特写镜头所持续的时间有关的。如果观众在影院被迫去看一个特写镜头很长时间,就会换用不同的方式来思考画面,例如更关注画面的细节等。特写镜头毫无疑问关乎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用纯粹的视觉语言去进行表达,这也是对电影最本质的思考之一。在影片《蓝》中,故事和叙事变成了推动影片发展的辅助手段,而纯粹的视觉语言成为一个主要的方式。特写镜头几乎占据了这部影片。我将主要结合Balazs和Epstein的理论,以《蓝》为示例更详细的去分析电影中的特写镜头。
人物面部特写
对于人物面部的特写是几乎是最常见的特写镜头。尽管我们已对它习以为常,在无声电影时代和早期电影理论里,对人物面部的特写几乎是涉及最广泛的话题。这里我只对这种常规的特写做简单的介绍。Balazs认为面部特写是一种“无声的对白”,并且它是只有电影才具有的语言。他曾经写到,面部表情变化的节奏和速度展示了人物情绪的摆动,这是文字所无法替代的。面部特写在表达层面上,是最主观的展现人物的方式,甚至比人物说话更为主观。对于Balazs特写镜头揭示了人类 “灵魂的最深处”。作为一种电影语言,它成为除了常规的运用表演来塑造人物的另一种人物塑造的方法。Epstein认为面部特写为观众营造一种激烈的情绪。这种激烈来源于面部特写把人物的脸扩大到一定程度,从而使影片里的人物和观众更接近和亲密。进而使观众觉得在身体上和情感上都更接近人物。面部特写在《蓝》占有很大比重。影片所讲述的故事是对丧失家庭的女主人公内在世界的关切。大量特写的运用,如上所述一方面更有效的展示了人物最主观的世界,一方面引导观众去和主人公建立更密切的情感联系,使观众在一部电影的进程中不是仿佛局外人去看另一个人的故事,而更像与主人公进行一场内心深处的交流。这些早期的讨论可以用来解释一部分这部影片运用大量人物面部特写的原因,然而《蓝》赋予了面部特写一些新的意义。首先,如果说现实主义传统中常用的长镜头在于强调于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此影片中运用大量的特写则是去强调女主人公与外界联系的丧失,营造出一种距离感和疏远感。其次,影片的开场即是由一系列特写镜头构成的,没有任何镜头来确立故事发生的地理背景。同样,影片中很少用远景而多用特写,从而让观众更聚焦于人物而忽略其他背景。《蓝》中还大量运用了很多超特写。例如女主人公在医院的几场戏中,我们看到了对她眼球,嘴角,床上的羽毛的特写,几乎让观众在第一时间难以辨认画面中的物体。这些镜头也许并不必要被赋予任何实际的意义和用途,而是创造了影片和导演强烈的个人风格。基耶斯洛夫斯基曾说过,《蓝》中的面部特写在一方面具有符号的性质,它表明了女主人公将她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身上以自我为中心,另一方面它帮助影片形成其风格。
对物体的特写
Balazs写到,“当电影特写镜头揭开我们对于那些隐藏的小东西不敏感的面纱,让我们看到这些物体的 ‘脸’,但它始终还是去展现人的,让物体具有表现力的是投射在它们身上的人类的情感”。这仅仅概括了对物体的特写所具有的更常规的意义。然而,《蓝》不只是赋予对物体特写这些作用,还对这一类特写进行了更独特和创造性的发展。这些特写可以大致被归为四类:客观视角的特写,主观视角的特写,推动叙事的特写,以及营造影片风格的特写。
《蓝》中女主人公试图从从前的生活中走出,然而总是有一些细节唤起她对从前的回忆。几乎每一场这样的戏,导演都运用了同样的处理方法。以她看到钢琴上丈夫未完成的作品一场为例。镜头开始于对主人公肩部以上的特写,她正在看乐谱,然后交替切换于她的特写和乐谱上音符的超特写。我们逐渐发觉她面部表情的微妙改变,微微皱眉。接着镜头突然切到她的手指,缓慢的移动三角钢琴的支架,然后钢琴盖轰然合住。每当女主人公无法控制情感的宣泄,镜头总是在她失控之前从她的脸部特写切到对一些物品的特写上。首先,影片在此运用了电影独有的镜头语言去发展情节,而不是简单通过叙事。这样镜头的运用给观众直观的感受,人物不愿意把自己的悲痛展示给别人看。可以想象很多电影依靠情节和表演去表达同样的情感,例如安排与主人公亲近的人以台词的方式念出,等。其次,影片没有继续对她脸部的特写,而变化为对一个更具有客观意义的物体的特写上,创造了观众与影片的思考距离从而使观众有机会去思考她行为的动机而不只是停留在对此行为的观察上,进而产生主动感受人物内心而不是被动而为的感觉。
《蓝》中还有一些更为主观视角的物品特写镜头。例如影片中主人公在同一个咖啡出现过三次,每次都有一组同样的镜头,即从她肩部以上的特写切到一个物体的特写上。第一次她听到门外传来的笛声,镜头从她的脸切到她面前的咖啡杯一角的特写,伴随着音乐,一道影子从杯子上划来又划去。根据导演自己的阐述,他认为女主人公此时完全封闭自己,只关注一些无足重轻的生活细节,而避免对生活中的事件太过敏感而带来的情绪化。她不关心邻居的私事也忽略爱她的人。这样的特写镜头让观众去看主人公当时在看的东西,从而主动去思考和感受主人公当时的情绪。
第三种物品特写是促进情节发展的特写。其中的一些具有传统叙事的因素,诸如对一些物品的特写是因为它在将要发生的故事中起关键作用。影片开始对汽车管道漏油的特写暗示了将要发生的车祸。另外一些对物品的特写更为间接促进情节发展。比如,在Julie和Oliver一同完成她丈夫遗作的一场戏中,一个拍摄室内的固定机位逐渐变模糊,成为一个可以认为成对于‘什么都不是’的特写,从而给电影其它语言一个叙事的机会,比如音乐和单字的独白。
最后,对一些物品的特写也仅作用于帮助形成一种视觉风格。例如主人公去看母亲的一场戏中,出现了一个对于电视画面的特写,我们甚至难以辨认那是电视如果没有之前的镜头,也很难分析出这个镜头在无论叙事还是抒情上有直接作用,像一些同样的对人物面部特写一样,这更突出了影片的个人风格。
运动中的特写
Epstein写到,特写镜头应该做为一系列镜头中的一个被引入,它前后的镜头可以使它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他称特写为电影的楔石,在运动的镜头中特写能够达到最完善的表达。《蓝》中Julie坐在医院里被一道蓝光惊醒的一场戏中,一个长镜头开始于她肩上的特写,在突然响起的音乐中,她惊醒,镜头迅速拉远到一个她上半身的近景,然后又迅速推回到一个她头部的特写,音乐也同时结束。在这个镜头中,观众似乎和她一样,经历了惊醒后一瞬间的迷失。镜头结束时的特写比开始的面部特写与人物更加接近,一方面营造了更强的激烈感,另一方面使观众和人物建立了更强的联系。
特写镜头,作为第一个被创造的电影语言,甚至和默片时代创造的其它语言一起一度悲观的被认为葬送在有声电影的发明中。《蓝》可以被看作是一部成功探索如何用纯粹的视觉语言进行表达的影片。这部1993年出品的电影让我们在电影发明近百年后仍然满怀希望的看到电影语言所具有的巨大潜力。
Ⅲ 电影有哪些镜头手法
1、斜角镜头
斜角拍摄在电影中又称“德国式镜头”,顾名思义是稳定器倾斜拍摄,目的是让观看电影的观众注意到失调以及不平衡的画面。斜角镜头可以利用智云稳定器中的POV或者三维梦境功能轻松实现。
跟随镜头是指手持稳定器跟随主体移动拍摄的镜头,运动轨迹可以是直线跟随也可以随着主体的运动幅度有弧度地跟随拍摄;跟随镜头可以让观众尽可能多的感知画面中的空间和场景。
Ⅳ 电影中镜头的运用及作用
1、弧形运动镜头
弧形运动镜头(Arc Shot),顾名思义,摄影机以按照某个圆周以弧形运动所拍摄的镜头,可以为一个场面提供多变化的视觉层次,在电影电视中属于被滥用的镜头之一,对技巧和手法的要求不高,但精通难度大。《变形金刚》导演迈克尔·贝对弧形运动镜头情有独钟。
2、特写镜头
特写镜头(Close Up),最早由导演格里菲斯等人创造,用来拍摄人像的面部,人体的某一局部,物品的某一细节。它的出现和应用丰富和增强了电影的表现力,也是镜头美学最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观众最喜欢也最容易记住的镜头手法。
3、中景镜头
中景镜头(Medium Shoot),画框下边卡在膝盖左右部位或场景局部的画面称为中景画面,中景镜头所包容的景物比全景少,比特写多,环境处于次要地位,重点在于表现人物的上身动作,在影视作品中中景镜头的比重较大,因为镜头的叙事性较强。
4、远景镜头
远景镜头(Long Shoot),具有广阔的视野,常用来展示事件发生的时间、环境、规模和气氛,比如表现开阔的自然风景、群众场面、战争场面等等,重在渲染气氛,抒发情感。在远景画面中,不注重人物的细微动作,但却可以通过承上启下的组接含蓄地表达人物的内心情绪。
5、深焦镜头
深焦镜头(Deep Focus),利用焦距将前景,中景,近景等全部景深融入到镜头到中,在电影构图中,往往寻求最大景深,把所有细节都在镜头里毕露无遗。影史上最早也是最著名的深焦镜头摄影大师当属格雷格·托兰德,他和大导演奥逊·威尔斯是深焦镜头的鼻祖。
6、仰拍镜头
仰拍镜头(Low Angle Shot),摄影机从垂直位置上低于多数被摄对象位置拍摄的镜头,往往可以使得画面中主体人物显得更加高大,当然,仰拍镜头的应用不止于此,关键在于这种低角度的拍摄和电影画面的具体情节相结合,比如拍摄小孩等等。
Ⅳ 电影中各种镜头所表达的意境还有怎么去把一个人物的性格刻划的淋漓尽致
特写是局部的刻画人物或事物的景别处理方法。运用这类镜头,能 够准确地传达故事情节,直接地反映出剧中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和情绪, 同时,也能间接地影响观众的心理反应,特写不一定只是刻画人物表情 的,手、脚、道具等与剧情有关的物体,只要需要,都可以用特写来表现。
这种镜头,主要是表现人物眼睛和头部的神态,应当注意的是通过 人物表情、手势、动作来表现情绪,所以必要的画面提示一定要做,而 且要做足,动作幅度的大小,包括其他辅助烘托气氛的水、雾、烟、云 等动态趋势,否则带原画画出来后,就会留下很多遗憾。 另外,要注意周围环境与角色之间的距离关系,角色与背景的透视 变化关系,以及主要角色与周围环境的气氛是否融洽等,把握好这些, 就能比较轻松地处理和运用近景镜头了。
中景的画面一般都是选取人物膝盖以上或人物的大半身。主要表现 的是人物的半身动作,同时也是把环境等多种因素考虑进去,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表情的变化,是一般叙事和表演场面中比较常用的镜头。 全景是每一场剧情发生的主要场景,所以在设计全景景别时,要把 其中的每个细节尽量详细地表现出来,以便让人们对这个场景有较为明确的认识。
Ⅵ 电影中的拍摄手法有哪些
1、推镜头指摄影机向被摄物体推近或是用变焦距镜头逐渐拉长焦距,使观众有一个移近被摄物的感觉。
2、拉镜头则和推镜头正相反,造成画面上的被摄物逐渐远离观众视点的感觉。并逐渐扩展视野范围。
3、摇镜头是指摄影机在原位置不变,通过机身的上、下、左、右、旋转等运动,使画面呈现动态构图,产生巡视、环视周围环境事物、揭示动态中的人物内心世界、烘托情绪的艺术效果。
4、移动镜头又称“移动摄影”,将摄影机放在可移动的车辆或升降机上,对被摄物体作各方向移动所拍摄的画面。
基础景别有以下这些:
1、远景:在拍摄人像时不要总想着拍摄人物,带着环境可以很好地渲染气氛。
2、全景:全景景别有助于表现人物的动作。
3、近景:为了将人物表情表现得比较好,可以使用近景。
5、特写:特写能够让你完全注意人物的细节,是表现细节最好的方式。
(6)电影中动作特写镜头的运用扩展阅读:
镜头语言就是用镜头像语言一样去表达我们的意思。我们通常可经由摄影机所拍摄出来的画面看出拍摄者的意图,因为可从它拍摄的主题及画面的变化,去感受拍摄者透过镜头所要表达的内容。
镜头语言虽然和平常讲话的表达方式不同,但目的是一样的,所以说镜头语言没有规律可言,只要用镜头表达你的意思,不管用何种镜头方式,都可称为镜头语言。
Ⅶ 谈谈如何用好特写镜头
1、构图至关重要
想要拍出一张具有美感的特写,除了模特的姿态外,起主导作用的无外乎是构图!
①中心构图
中心构图是最常规也是最不容易出错的,尝试拍特写都可以从中心构图开始,特别要拍人物脸部及上半身的特写时,尤其适用。对自己的脸部比较自信的可以,拍摄角度随意,常见的是大正面。
利用镜头的透视感,营造出近大远小的效果,让人物和环境完美结合。
如果对自己的正脸不算太满意的话,那就来个侧脸。
用手遮挡阳光,形成影子,为画面增添趣味。
②顶框构图
上下、左右顶框,这样的构图比较的饱满,视线显得更加集中。尽量避开正面拍摄,侧脸显瘦,也更有味道。
@老米十二
@摄影师Amanda圈儿
③对角线构图
另外我们在看很多摄影师的照片后,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规律,那就是:大多数好看的特写都是采用对角线构图,就是将主体的视线放在对角线上。
@芥茉在拍照
在拍眼神的时候,同样可以采用这种对角线构图的方式,无论是遮挡、趴下、细节描写,让人物的视线放在左右对角线上,增加神秘感的同时,构图也更加显得有重心。
对角线构图,增加神秘感的同时,构图也更加显得有重心。
④前景构图
前景这里又分为框架式和虚化式前景。
a.框架式前景
在画面中加入前景景物构成框架,不仅能发挥出框架式构图的效果,还能作为环境氛围的一种衬托,交代当时的场景条件。场景元素可能是几片树叶的间隙、篱笆的间隔、窗框等。拍摄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取景框不停地去调整位置,直到画面中的前景将人物成功地“框住”。
用破碎的玻璃作为一个框架式的前景,同时,有了一种旁观者的视角,这样照片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更强。
b.虚化式前景
使用前景景物进行框架式构图时,常要对构框景物进行虚化,但虚化前景却不一定是为了框架式构图的“遮挡”作用。在拍摄照片的时候,可以通过选择焦距的方法,使镜头前面的景物彻底虚化成一团具有色调的虚影,作为画面的点缀,以突出人物主体。
@木辛子予
可以利用自然中的花花草草,可以作为天然的虚化式前景。
如果镜头光圈足够大,你也未必非要寻找那些花花草草,很普通的景物在彻底虚化之后也会变得非常朦胧,只为画面提供一片色调和氛围。
2、光影提升表现力
摄影是光影的艺术,而人像的拍摄,“光影”更是决定摄影作品成败的关键要素。如果是在模特的表现力比较有限,或者不太会摆 pose 的情况,利用光影可以很好地提高整体的表现力。
通过门缝的线状光影,照射在拍摄对象上,将之与环境中其他物体区分开来,有效地引导观者的视线。
逆光拍摄产生轮廓光,能够非常精美地勾勒出拍摄对象的边际轮廓,起到良好的分离主体与背景的作用。
模特偏立体的脸部轮廓在这单侧光下显得层次分明。
@是乾坤吖_
当一件事物违背观看者的“一般”习惯时,即会产生一个兴趣点。如下图,蓝色与红色形成鲜明的冷暖对比,同时,没有避讳模特面部光照的阴阳交割线,这个看似不合理的光影效果恰恰是本片的用光特色,营造了与一般视觉习惯不同的光影效果。
这个看似不合理的光影效果恰恰是本片的用光特色,营造了与一般视觉习惯不同的光影效果。
可参见前文
顺光、侧光、逆光,人像自然光原来得这样用
3、善用色彩
在人像摄影中,除了构图和光影外,最影响照片美观的就是色彩了。不同的颜色能表达不同的感情和思想,正确地运用色彩能,不但可以使黯淡的照片变得明亮,而且还能使毫无生气的照片充满活力。
单一色的运用使画面变得简洁、纯粹,再配合简洁构图内容,使画面极为突出。
@凿壁发光
互补色是指在色轮中夹角成150°~180°的两种色彩,其特点是相互之间拥有强烈的对比,因此画面中出现互补色时,可以形成强烈的衬托效果,使主体变得更为突出。
@张图图PHOTO
相邻色是指在色轮中彼此相邻的两种颜色。相邻色的使用在摄影创作中很常见,它能够使画面达到统一协调和柔和素雅的效果,但由于在色彩上缺少对比,因此视觉冲击力往往不是很强,适合表现一些感觉上较为轻柔的对象。
@stephenlong
4、寻求角度的变化
人像摄影的拍摄要有变化,在人物与场景不变的情况下,尽量寻求角度和景致的变化。人像特写的拍摄角度可分为俯视、平视、仰视;不同的视角会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
a.俯视角度
该角度的优点是能在最大程度上捕捉人物的眼神,情感易从眼神流露出来,从而增加照片的情感。
@好摄的冰淇淋
@芥茉在拍照
b.仰视角度
仰视拍摄,优点是能展示模特背后上方的风景,同时避开路人、建筑等干扰物,做到简洁画面干净的目的。
低角度进行仰拍,让画面看起来更加干净、整洁,同时夸张的视觉冲击,更有大片范。
利用花草进行遮挡和弱化。
c.平视角度
水平拍摄视角最符合我们的视觉习惯,也最能反映出我们看到的“真实”。
@芥茉在拍照
此外,在变化拍摄角度的同时,相机也需要动起来,尝试旋转相机镜头,让照片的视觉效果多样化,从而增加照片的感染力。
5、别忽略了局部美
女生的美是众多摄影者永不厌倦的拍摄主题,从不同角度展现女生的美,是每一个摄影者所追求的。很多摄影者除了拍脸之外,还会去拍摄许多的局部特写,增添一种神秘、唯美的感觉。拍摄局部,更可以扬长避短,把最美的地方展现出来。
小花为女性的性感增加几分柔情。
手指灵活地动起来便带来足够的性感。
可参见前文
局部之美,拍女生何必只拍脸?8个部位特写更添神秘、唯美之感
总结
特写的拍摄,角度不好找,瑕疵易放大,易显胖…但反过来讲,却是一个扬长避短的过程,都需要我们去寻找模特最美的一面,只要用心,你就会发现,可以拍出最美的画面!在拍照前稍微构思下然后再拍,这样会比起胡乱拍摄更有效率和效果!
Ⅷ 电影特写镜头的作用
一、恰当地运用特写镜头,在渲染主题中起烘托作用
生动、鲜明、具有个性化的特写镜头是电视专题片中不可缺少的。
我们每天都看电视,每天都有很多新鲜的画面摄入眼帘、映入脑海,时间长了也就淡忘了,可是其中一些极具特色的某些特写镜头却会经久不忘。
二、准确运用特写镜头,在突出故事情节上起刻画作用
在电视专题片中,好的特写镜头能够引起受众的强烈共鸣,具有很强的冲击力。
在专题片《沧桑巨变三十年》中,张大叔一家喜迁新居,亲人、邻居欢聚一堂,孩子们燃炮抓糖,老人们品茶聊天。这时候,我们拍下了张大叔的特写镜头,从他的面部特写我们看到:饱经风霜的脸上流下了两行热泪,布满老茧的手在不停地擦拭着。
(8)电影中动作特写镜头的运用扩展阅读:
特写镜头简称“特写”。电影中拍摄人像的面部,人体的某一局部,一件物品的某一细部的镜头。特写镜头是电影艺术创作史上的一个重大发展,最早由美国早期电影导演格里菲斯等人创造、使用。它的出现和运用,丰富和增强了电影艺术独特的表现力,历来是电影美学。
特写镜头被摄对象充满画面,比近景更加接近观众。背景处于次要地位,甚至消失,特写镜头能细微地表现人物面部表情。它具有生活中不常见的特殊的视觉感受。
主要用来描绘人物的内心活动。演员通过面部把内心活动传给观众,特写镜头无论是人物或其他对象均能给观众以强烈的印象。在故事片、电视剧中,道具的特写往往蕴含着重要的戏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