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3D技术大片的3D效果构成原理
我们肉眼所看到的景像是一种具有层次、深度的立体影像。一般我们所谓3D游戏或电影,实际上并非真正的3D;因为屏幕先天即是2D,并且拍摄电影也是使用单镜头的摄影机,所以就算用3D技术制作的动画电影,输出到显示屏也是平面的,我们称呼这种3D为「平面3D」。让我们先做个简单的实验,首先伸出您的一根手指头,并凝视这根手指,然后闭上右眼、张开左眼;再来张开右眼、闭上左眼,仔细观察左、右眼所见是否有些不同?这个不同即为「视差(parallax)」。立体3D的技术即是要将这个「视差」持续在屏幕上表现出来。因此为使观赏者得以观看真正立体,每个眼睛所看到景物必须与另一眼稍有不同。事实上,这种不同让我们的眼睛具有判断事物的纵深感,也就是真正3D空间的Z轴,再来做一个实验,我们先闭上一只眼睛,拿起两支铅笔,试图将这两支铅笔笔头对接,我们会发现这样做比较困难,因为单眼无法判断纵深感,我们无法确定两支笔的前后距离,此时如果你睁开双眼会发现这样做非常容易,因为两眼的不同位置观看事物可以判断出纵深感,这样Z轴的感觉就能体现出来了。 从上面的文字我们基本上知道了真正3D是怎样形成的,说的简单一些,就是我们的肉眼的左右眼睛看到的物体因为存在位置不同而不同,所以,我们要体验真正3D图像就必须模拟出这个环境,就是要让我们的眼镜左右眼看到的内容不同。 如何来实现这样的视觉环境呢,目前的方法有: 1、到电影院看3D立体电影。 他的原理是,在影片的制作过程是使用特殊的双镜头(多镜头)摄影机进行影片的拍摄,每个镜头分别记录了我们肉眼的左眼和右眼的图像,然后在播放电影时也使用特殊的双投影机,同时将左右图像投影在银幕上,这样我们看到的图像是一组两幅影像叠在一起的叠影影像,当然这样是不够的,此时还要戴上特殊的“偏光镜”,他的作用是将银幕上重叠的两组影像通过偏光镜的偏光原理让两只眼睛分别得到一组影像,这样就达到了左右眼个看到一组不同的影像,我们就可以体验真正的3D影像了,目前一些大的电影院和科技馆都提供这类的电影(IMAX)体验,大家可以购票去电影院感受一下。 2、使用3D立体液晶眼镜。 3D液晶眼镜通常被用在计算机上,可以通过这种眼镜玩真正3D游戏和看3D电影,原理是通过软件将原来的3D游戏分成2组不同角度的影像,通过3D液晶眼镜看到不同的画面,液晶眼镜用一根电线连接到计算机(也有无线产品),由计算机通过软件来控制液晶眼镜镜片的开合,配合通过特殊处理的画面得到每个眼睛的不同画面,比如首先左眼液晶眼镜打开,右眼的镜片闭合(其实就是变暗),此时画面上显示左眼看到的画面,然后右眼的镜片打开,左眼的镜片闭合,同时画面显示有眼看到的内容,这样左右镜片不断的交替开合,当然实际上这个过程是非常快速的,我们肉眼不能感觉到液晶眼镜的开合,却使我们的左右眼睛看到不同的画面,这样就可以看到立体效果了。 这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在家里看3D立体电影或游戏的好办法,但它也有缺点,首先液晶眼镜是通过交替关闭左右镜片的方法,这样必然产生画面的闪烁,不稳定,另外对显示器的要求很高,因为交替左右眼分开看的画面要求在同一时间显示的一幅画面变成2副,这样屏幕的刷新率比平时要高出一倍,也就是说,如果平时我们使用80Hz的屏幕刷新率,在使用液晶立体眼镜时就要显示器达到160Hz的刷新率,显然这样的要求对显示器来说过于苛刻,就算最低要求的50Hz也要屏幕达到100Hz的频率,看起来刚刚够,但这样的闪烁将非常严重,不能很舒服的观看同时非常损伤眼睛。另一个问题是,液晶眼镜的局限性很大,他只能通过计算机控制镜片和显示器的配合才能达到效果,但如果你的计算机是液晶屏幕(LCD)的话你只能放弃他了,另外也需要特殊的电影片源,并且液晶眼镜是不能在影碟机(VCD或DVD)上使用,也不能在液晶电视、等离子电视和投影机上使用,因为他需要配合特殊的显示频率,这也是阻碍3D立体液晶眼镜进入家庭的很大障碍。 3、使用红蓝眼镜。 这种方式可能是现阶段看立体电影成本最低也是门槛最低一种方式,简单的说就是使用“红蓝眼镜”将左右眼睛看到的画面分离出来,这种电影在电影后期制作的时候将左眼的影像和右眼的影像分别进行偏红和偏蓝的着色,也就是说一只眼睛看到的影像色彩偏红另一只眼睛看到的影像偏蓝,在播放电影时将这两种不同偏色的影像重叠播放,观看电影时戴上特制的“红蓝眼镜”,一只眼镜红色镜片另一只眼镜蓝色镜片,通过不同的颜色过滤,比如透过红色镜片看到的影像会将电影中偏红的影像过滤掉,反之另一只眼睛通过蓝色镜片将蓝色的影像过滤掉,这样每只眼睛就可以看到不同的影像,达到观看立体电影的目的了。 这种方式因为不需要特殊的播放装置和特别制作的眼镜,观看的成本非常低,红蓝眼镜我们都可以自己制作,而且不会受到播放设备的限制,可以在传统电视机、投影仪、液晶电视等一切画面设备都可以实现,还可以看静止的图像,因此适应面非常的广,也被电影公司制作3D立体DVD影碟时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但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种方式首先改变了图像的色彩,看到的画面的颜色有很大的失真,其次由于迫使两只眼睛通过不同颜色的镜片,观看电影时对眼睛的刺激比较大,容易造成眼睛疲劳,这种方式也是前面提到的几种方法中效果最差的,影像叠影会比较严重,因为红蓝镜片无法完全过滤掉所有的色彩,效果不甚理想,但容易实现和普及。
② 电影院3D电影原理是什么
3D电影就是立体电影,原理就是:
用两个镜头如人眼那样的拍摄装置,拍摄下景物的双视点图像。再通过两台放映机,把两个视点的图像同步放映,使这略有差别的两幅图像显示在银幕上,这时如果用眼睛直接观看,看到的画面是重叠的,有些模糊不清,要看到立体影像,就要采取措施,使左眼只看到左图像,右眼只看到右图像。
从放映机射出的光通过偏振片后,就成了偏振光,左右两架放映机前的偏振片的偏振方向互相垂直,因而产生的两束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也互相垂直,这两束偏振光投射到银幕上再反射到观众处,偏振光方向不改变。
观众使用对应上述的偏振光的偏振眼镜观看,即左眼只能看到左机映出的画面,右眼只能看到右机映出的画面,这样就会看到立体景像,这就是立体电影的原理。
(2)电影中的3d动作技术扩展阅读:
1、1839年,英国科学家查理·惠斯顿爵士根据“人类两只眼睛成像不同”的现象发明了一种立体眼镜,让人们的左眼和右眼在看同样图像时产生不同效果,这就是今天3D眼镜的原理。
2、而最早出现立体电影的是在1922年。这种电影放映时两幅画面重叠在银幕上,通过观众的特制眼镜或幕前辐射状半锥形透镜光栅,使观众左眼看到从左视角拍摄的画面,右眼看到从右视角拍摄的画面,通过双眼的会聚功能,合成为立体视觉影像。
3、立体电影照片可应用到艺术人像写真、个性婚纱摄影、时尚儿童摄影、宠物宝贝摄影、商业产品摄影、室内装潢摄影、建筑雕塑立体展示、旅游风景摄影等等。
③ 关于电影中的3D技术
拍这种后期由电脑CG合成的镜头,是要考校演员的表演功底的,因为演员都是在绿幕或蓝幕前表演,需要演员自己在脑中虚构出那个需要后期合成的东西(人、动物或其他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同时要与其进行互动,想一下,觉得似乎挺傻的,像一个疯子和空气说话一样。
PS:绿幕蓝幕都是拍摄特技镜头的背景幕布,演员在蓝幕绿幕前表演,由摄影机拍摄下来,画面在电脑中处理,抠掉背景的蓝色或绿色,换上其他背景。
蓝色是人类皮肤的补色,用蓝幕作背景应该是最容易实现抠象的, 近年来特技拍摄更多采用绿幕,也许是绿幕使用的荧光绿色在电脑系统中更容易与前景分离,同时这种颜色较为明亮,不易产生黑边。
在亚洲,一般使用蓝幕,而在欧洲,一般使用绿幕。主要是因为欧洲人蓝眼睛的居多,使用蓝幕的话,后期抠像容易把演员的眼珠抠掉
举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电视剧西游记里孙悟空腾云驾雾的镜头,就是在蓝幕前拍摄的,再经过处理换成天空的背景。当然现在的技术要成熟得多,看起来也就没有那么“假”。现在好莱坞有些电影,已经实现了全部在绿幕前拍摄,完全不用真实背景。
④ 3D电影是什么样的一种技术
3D电影D是英文Dimension(线度、维)的字头,3D是指三维空间。国际上是以3D电影来表示立体电影。
人的视觉之所以能分辨远近,是靠两只眼睛的差距。人的两眼分开约5公分,两只眼睛除了瞄准正前方以外,看任何一样东西,两眼的角度都不会相同。虽然差距很小,但经视网膜传到大脑里,脑子就用这微小的差距,产生远近的深度,从而产生立体感。一只眼睛虽然能看到物体,但对物体远近的距离却不易分辨。根据这一原理,如果把同一景像,用两只眼睛视角的差距制造出两个影像,然后让两只眼睛一边一个,各看到自己一边的影像,透过视网膜就可以使大脑产生景深的立体感了。各式各样的立体演示技术,也多是运用这一原理,我们称其为“偏光原理”。
3D立体电影的制作有多种形式,其中较为广泛采用的是偏光眼镜法。它以人眼观察景物的方法,利用两台并列安置的电影摄影机,分别代表人的左、右眼,同步拍摄出两条略带水平视差的电影画面。放映时,将两条电影影片分别装入左、右电影放映机,并在放映镜头前分别装置两个偏振轴互成90度的偏振镜。两台放映机需同步运转,同时将画面投放在金属银幕上,形成左像右像双影。当观众戴上特制的偏光眼镜时,由于左、右两片偏光镜的偏振轴互相垂直,并与放映镜头前的偏振轴相一致;致使观众的左眼只能看到左像、右眼只能看到右像,通过双眼汇聚功能将左、右像叠和在视网膜上,由大脑神经产生三维立体的视觉效果。展现出一幅幅连贯的立体画面,使观众感到景物扑面而来、或进入银幕深凹处,能产生强烈的“身临其境”感。
⑤ 3D电影是如何拍摄和制作出来的
《阿凡达》采用3D技术,将电影屏幕变成了一个通向潘多拉星球的大门。
在看3D电影时,我们不仅能看到上下、左右方向的运动,还能够看到离我们而去或者向我们而来的动作。3D电影会有这种效果,是因为我们看到的世界,已经过大脑处理。因为两只眼睛位置的区别,每只眼睛看到的图像都有细微的不同。大脑会将这些图像处理成立体视觉,让我们能够分辨出距离感。3D电影原理就是如此———让两只眼睛分别接收到不同的图像,剩下的就让大脑自动完成吧。
最常见的电影3D效果,是用“光分技术”来实现的。它依赖于偏振光和滤光片,让每只眼睛只接收到一部分光,而滤掉另一部分。在上世纪拍摄3D电影时,人们会在一个镜头前加一块水平方向的偏振片,只让水平方向振动的光透过;另一个镜头前加垂直方向的偏振片。再将这两个镜头并列,之间的距离和人眼之间距离差不多,就可以开始拍摄了。在播放时,让观众戴上带有偏振片的眼镜,偏振方向和摄像机偏振片的方向相同。这样,左眼的眼镜就会完全滤掉右侧摄像机拍摄的画面,而右眼的眼镜则滤掉左侧摄像机的画面。这种3D电影要求观众必须坐得笔直。
后来,利普顿改良了这种技术,造就了RealD 3D。它的偏振光振动方向在一个圆周上旋转,再加上传统电影速度6倍的播放速度,想怎么歪着看电影都行。现在,RealD 3D已经成为了使用最广泛的3D电影技术。
光分技术是被动式的3D电影技术。也就是说,它不需要控制眼镜。色分技术也是这样。可能有些人还会对上世纪80年代的立体电影记忆犹新———它的两片眼镜片颜色不同。如果不戴眼镜的话,这种电影投影出来像是印刷有偏差的彩色画册。戴上滤光眼镜之后,眼前就能出现色彩鲜艳的立体场景。它最大的弱点是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已经淡出电影制作领域了。直到2007 年,Dolby公司开发出Dolby 3D系统,色分技术才重新热起来。借助放在放映机前的滤光片将投影机射出的光线分成红绿蓝三原色光,并分别投影到屏幕上。通过滤光眼镜来分别接收这些光谱的高频部分和低频部分,同样可以实现立体效果。该技术比传统色分技术好得多。最重要的是,放映机装上滤光片就可以放映3D电影,而取下滤光片,还可以放映传统电影。《阿凡达》首映礼上,采用的就是Dolby 3D+IMAX。
只要让两只眼睛看到的图像精确的不同,我们就会看到一个立体的世界。所以主动式3D电影技术采用了另一种思路———控制眼镜的透光,让每只眼睛看到其中一半的画面。只要镜片变黑的程序与显示画面同步,就能构成立体视觉。现在显卡大厂Nvidia已经在家用电脑上提供了这种产品,有些电影院也开始使用这种技术。但是它的成本较高。
目前的3D电影技术已经达到了成熟阶段,至于哪种技术最后会成为主流,已经早已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另一个问题了。
3D电影并非电影技术发展的唯一方向。例如“巨型超大银幕”IMAX屏的可视面积比普通电影屏大上10倍左右,且通过多种技术革新来保证在大屏幕上依然能获得清晰良好的视觉效果,更容易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在经过30年的发展之后,IMAX屏幕开始成为人们观影的重要标准。这也是许多文章鼓励大家去看3D+IMAX《阿凡达》的原因。
⑥ 3D电影技术和3D特效技术在影视剧中的应用
你可以先去【绘学霸】网站找“影视特效技术”板块的【免费】视频教程-【点击进入】完整入门到精通视频教程列表: www.huixueba.net/web/AppWebClient/AllCourseAndResourcePage?type=1&tagid=312&zdhhr-11y04r-1452510553282713660
想要系统的学习可以考虑报一个网络直播课,推荐CGWANG的网络课。老师讲得细,上完还可以回看,还有同类型录播课可以免费学(赠送终身VIP)。
自制能力相对较弱的话,建议还是去好点的培训机构,实力和规模在国内排名前几的大机构,推荐行业龙头:王氏教育。
王氏教育全国直营校区面授课程试听【复制后面链接在浏览器也可打开】: www.cgwang.com/course/ystxcoursemobilecheck/?zdhhr-11y04r-1452510553282713660
在“影视特效技术”领域的培训机构里,【王氏教育】是国内的老大,且没有加盟分校,都是总部直营的连锁校区。跟很多其它同类型大机构不一样的是:王氏教育每个校区都是实体面授,老师是手把手教,而且有专门的班主任从早盯到晚,爆肝式的学习模式,提升会很快,特别适合基础差的学生。
大家可以先把【绘学霸】APP下载到自己手机,方便碎片时间学习——绘学霸APP下载: www.huixueba.com.cn/Scripts/download.html
⑦ 据说卡梅隆的3D大作《阿凡达》是电影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什么是3D技术求详解。
说它是里程碑主要指的是技术方面,阿凡达使用了一些电影上第一次使用的技术,3D技术笼统的说的就是看到的东西是立体的(即3D效果),不像普通的电影那样是平面的,需要在电影院里带上特制的眼镜才能看
⑧ 在电影《阿凡达》中有什么特效
近年3D电影虽然大行其道,但詹姆斯这次所拍的3D《阿凡达》片,却为3D技术带来历史性的突破。我们看到的花鸦三维影动研究室的捕捉虚拟合成扣像技术在这里被詹姆斯加以提升,当演员穿上有节点的衣服后,我们可以适时捕捉到逼真的动画。詹姆斯手持3D摄影机拍摄主角穿上动作感应紧身衣的一举一动时,现场即可在电脑上看到主角变身成蓝皮肤的Na'vi在特技森林场景中演戏的画面。这个实时观看3D拍摄效果的技术是史无前例的,同时詹姆斯还在实景中拍摄,令观众难分真假。
虽然主角是蓝色外星人,但所有演出均是演员的努力而不是只为角色配音。演员除了亲身上阵打斗外,片中他们经常与飞天野兽作伴,并骑着它们到处飞,原来演员也要骑在类似野兽体形的物体上来演绎,所以他们必须学习“真骑野兽”,怎样移动及平衡身体,并要掐算好时间配合同样转动的3D背景。演员穿上感官紧身衣,戴上吊着一个微型摄影机的头套。
⑨ 3D电影是怎么实现的立体感是如何产生的
3D电影的拍摄不同于2D电影,它会模仿了我们的眼睛,使用两台摄像机对同一个场景进行拍摄,我们就可以得到略有不同的两段影片。接下来要做的便是让我们两只眼睛分别接受这两段影片。 电影屏幕就只有一张布,要让两只眼睛看到不同的画面就要靠3D眼镜了。我们平时看见一个物体是因为光进入了我们眼睛,我们而能分辨出光有不同颜色,因此最初的3D眼镜的左右镜片分别是红色和蓝色,电影拍摄时也使用不同颜色的镜头,因此两段影片颜色有所不同,然后它们就可以分别透过3D眼镜的镜片进入我们的眼中,最后再经过大脑合成一幅让我们产生立体感的3D影 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