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3d电影是如何制作
3D电影 3D电影D是英文Dimension(线度、维)的字头,3D是指三维空间。国际上是以3D电影来表示立体电影。 人的视觉之所以能分辨远近,是靠两只眼睛的差距。人的两眼分开约5公分,两只眼睛除了瞄准正前方以外,看任何一样东西,两眼的角度都不会相同。虽然差距很小,但经视网膜传到大脑里,脑子就用这微小的差距,产生远近的深度,从而产生立体感。一只眼睛虽然能看到物体,但对物体远近的距离却不易分辨。根据这一原理,如果把同一景像,用两只眼睛视角的差距制造出两个影像,然后让两只眼睛一边一个,各看到自己一边的影像,透过视网膜就可以使大脑产生景深的立体感了。各式各样的立体演示技术,也多是运用这一原理,我们称其为“偏光原理”。 3D立体电影的制作有多种形式,其中较为广泛采用的是偏光眼镜法。它以人眼观察景物的方法,利用两台并列安置的电影摄影机,分别代表人的左、右眼,同步拍摄出两条略带水平视差的电影画面。放映时,将两条电影影片分别装入左、右电影放映机,并在放映镜头前分别装置两个偏振轴互成90度的偏振镜。两台放映机需同步运转,同时将画面投放在金属银幕上,形成左像右像双影。当观众戴上特制的偏光眼镜时,由于左、右两片偏光镜的偏振轴互相垂直,并与放映镜头前的偏振轴相一致;致使观众的左眼只能看到左像、右眼只能看到右像,通过双眼汇聚功能将左、右像叠和在视网膜上,由大脑神经产生三维立体的视觉效果。展现出一幅幅连贯的立体画面,使观众感到景物扑面而来、或进入银幕深凹处,能产生强烈的“身临其境”感。 目前在电影院里主要是播放采用两种不同原理的3D影片: 一种以imax大屏幕立体电影为代表的,这种技术是效果最好的,即所谓的偏振光技术,在播放是,用两部带偏振镜的放映机同步放映两路视差影像,即左右眼分别应该看到的影像。因此如不带电3d偏振光眼镜的话,在屏幕上看到的就是重影影像,而观众配带的3d眼镜就是两个偏振光镜片,通过它们,就能让我们的左右眼分别看到屏幕上放映的左右眼视差图像,产生立体效果。imax影院的屏幕有高达七米高的,图象非常清晰,3d效果强烈,音响也很棒,是目前立体影院中最好的。 另外一种称为红蓝补色立体电影,中国以前放的都是这种电影,观看影片时,影院会给观众发一个几块钱就能买到的左红右蓝的滤色眼镜,带上后左眼就能看到屏幕上的红影图象,右眼看到蓝影图像,从而产生立体影像,这种立体电影比imax要差很多,立体感要差一些,但它的成本较低,也可以在普通的电影银幕上放映,可以让更多的人体会到立体电影带来的视觉魔术,同时由于这种电影对屏幕没有限制,所以我们只要买一副几块钱的红蓝立体眼镜,就能在电脑上观看立体电影。 还有一种常用的技术是立体眼镜的原理,这种立体眼镜采用时分方式,交替关闭左右液晶镜片,而与之想配套的播放软件分别在屏幕上同步交替播放左右眼视差影像,因此我们的左右眼就能分别看到左右的视差影像。只要这个交替的速度足够快,就能让我们看到立体影像,并且不会有闪烁感。因此对电脑显示器的要求较高,需要CRT显示器,并且刷新频率至少达到100mhz以上,不过由于其便于与电脑一起配合使用。
② 3d动画片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使用了3D动画制作技术制作完成。
动画是一门艺术,而动画师则是艺术家。他们可不是通常意义上单门学派的艺术家,而是集诸多职业素质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家。他们不但要熟练掌握泥塑、雕刻、美术、摄影、表演等技艺,甚至还要了解数理化生等学科,才能成为一流的3D动画师。
与任何3D动画制作工艺的流程一样,3D动画师在一部动画片制作过程中所担任的,是一个辛勤且苦命的技工。首先要有原画设计图,动画师才能根据设计图制作出3D人物和场景。艺术总监拿出设计图纸后,动画师就仿佛泥塑艺术家灵魂附体一般,开始对着电脑屏幕蹂躏一个虚拟立方体——行话叫“建模”。这就好比泥塑艺术家在捏泥人,只是人家用的是手和刻刀,而动画师用的是鼠标和键盘。
及至动画师眼圈发紫时,角色形态基本就出来了,这时艺术总监就会让动画师“上材质”。所谓“上材质”,就好比是泥塑艺术家给泥模子上染料。但泥塑艺术家用的是笔,而动画师用的是3D制作软件。这可是个细活,需要不断修改,细致绘画,反复在3D模型上绘制。
材质上好之后,下一步工作则是“绑定骨骼”。“绑定骨骼”又是什么?顾名思义,就是给做好的3D模型安上骨骼,让3D模型运动起来。因为现在完工的只是一个上了色的“泥塑”,一动就会“折胳膊断腿”。这时动画师暂时变成了一名提线木偶制作者,为3D模型安装能动的关节和骨骼。可角色都已捏好,又怎么安装关节呢?没关系,电脑和3D制作软件没有什么不可能实现的。绑定的过程,就好比外科医生给肌肉撕裂患者进行骨骼肌缝合,其复杂程度和“恶心”程度可想而知,此处不再赘述。
骨骼“装”好之后,就该来“调动画”了。直到这时,动画师才开始制作动画片的精髓,让“静态”变成“动态”。
如何让动画角色的运动更为自然更符常理呢?动画师不得不进行职业转换,暂时成为一名“演员”,亲自把动作演练一番,让自己感受角色,并与角色融为一体,用细腻的感觉和精湛的技艺细心调制模型的各种QQ刷钻动作。
当动作基本完成之后,就要进行最后一步了:把模型放在高配置的机器上“渲染”,说白了也就是让电脑把3D模型和场景变成一帧帧静止图片的过程。这是一个相当耗时的过程:动画模型做得越精细,渲染一帧的时间也就越长。《功夫熊猫》一帧耗时4小时,而一秒钟动画片可是24帧啊!待一帧帧的静止图片被渲染出来后,再用软件把它们连在一起,一部3D动画基本上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了。
随着动画作品质量和时长的提升,以上这些制作绝对不可能由一个人来完成,所以动画企业必须进行流水作业,专人专项,各负其责。所以说动画是艺术,但动画制作却是工业,而且属于高端制造业,这可不是做一枝笔或者一块橡皮那么简单。
而国内在游戏和3D动画和网络游戏的双重渲染下,3D动画热潮越来越高,3D动画产业的崛起已成不可否认的事实,而动漫培训和游戏培训火爆可见一般,国内急需建立完善的游戏动漫教育体系!
③ 3D电影画面是如何制作的
简单来说,3D电影画面制作大体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利用双镜头摄影机进行拍摄,另一种是前期2D拍摄加上后期转制。或者由两种制作方式共同合作而成。
双镜头摄影机拍摄就是拍摄前期采用双摄像机、双镜头的3D拍摄设备同步录制,然后把两个素材分别处理,最后是在3D电影院里用3D显示技术,也就是红蓝显示、偏光、主动快门式显示等技术,把两路视频分别传输到人的左右眼睛里,得到立体图像,《复联4》3D版就是以这种技术为主拍摄而成。
另一种则是通过2D电影拍摄完毕,再转成3D电影。2012年4月4日《泰坦尼克号》以3D版形式再上映,全球票房3.44亿美元,总票房变为21.87亿美元。据悉,《泰坦尼克号》由2D影片变为3D版耗资巨大,300多名科技人员共耗费60周时间才制作完成,其成本高达1800万美元,而耗资巨大的2D版本,总投资也不过二亿美元。从目前电影市场来看,一部2D大片转3D,需要借助专业团队加专业软件,需要很强的专业技术,制作费用至少要200万美元起。对于普通的制片方来说,要想做一部成功的3D电影,成本非常之高,投资风险也会加大,很多制片方对此都不敢涉足。
④ 3D电影的画面和真的一样,是如何做到的
3D电影界面制作大致分成二种方法,一种是立即利用双镜头摄像机开展拍摄,另一种是早期2D拍摄再加上中后期改制。或是由二种制作方法一同协作而成。
由于假如你没有3D眼镜得话,看以往的情况下界面是重合的,因此会模模糊糊,要想见到立体式的危害,那样非常简单的办法便是区别左右眼,让右眼见到左侧图像,左眼见到右侧图像,进而造成立体式的屏幕实际效果。这也是如今3D电影关键的特性。
以上就是我的详细介绍,希望看完对大家有所帮助。大家还有别的意见,可以在下方留言区一起讨论。
⑤ 3D电影是怎么实现的立体感是如何产生的
3D电影的拍摄不同于2D电影,它会模仿了我们的眼睛,使用两台摄像机对同一个场景进行拍摄,我们就可以得到略有不同的两段影片。接下来要做的便是让我们两只眼睛分别接受这两段影片。 电影屏幕就只有一张布,要让两只眼睛看到不同的画面就要靠3D眼镜了。我们平时看见一个物体是因为光进入了我们眼睛,我们而能分辨出光有不同颜色,因此最初的3D眼镜的左右镜片分别是红色和蓝色,电影拍摄时也使用不同颜色的镜头,因此两段影片颜色有所不同,然后它们就可以分别透过3D眼镜的镜片进入我们的眼中,最后再经过大脑合成一幅让我们产生立体感的3D影 片
⑥ 3d电影怎么拍出来的
1、3D电影用两台摄像机模拟左右两眼视线,分别拍摄两条影片,然后将这两条影片同时放映到银幕上;放映时再采用必要的技术方法,使观众左眼只能看到左眼图像,右眼也只能看到右眼图像,如此就会使画面更加立体。
2、1839年,英国科学家查理·惠斯顿爵士根据“人类两只眼睛成像不同”的现象发明了一种立体眼镜,让人们的左眼和右眼在看同样图像时产生不同效果,这就是今天3D眼镜的原理。
更多关于3d电影怎么拍出来的,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1184681615983184.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⑦ 3d电影如何制作
在目前的电影世界上,3D慢慢取代了2D。而在目前网络上只能下载的2D电影中,怎样转变成成3D电影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是如何将2D电影转换成3D电影的,而下面用到的软件狸(liwo)窝全能视频转换器又有什么3D效果?
一、打开视频转换器,通过“添加视频”或双击主界面空白处添加视频,把需要转换3D效果的电影导入软件,不管是MV,电影或自已拍摄的视频,只要是视频,视频转换器都可以帮您完成3D效果转换。
这个是参照网络经验的,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