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揭秘3d电影是怎么制作的
3D立体电影的制作有多种形式,其中较为广泛采用的是偏光眼镜法。它以人眼观察景物的方法,利用两台并列安置的电影摄影机,分别代表人的左、右眼,同步拍摄出两条略带水平视差的电影画面。放映时,将两条电影影片分别装入左、右电影放映机,并在放映镜头前分别装置两个偏振轴互成90度的偏振镜。两台放映机需同步运转,同时将画面投放在金属银幕上,形成左像右像双影。当观众戴上特制的偏光眼镜时,由于左、右两片偏光镜的偏振轴互相垂直,并与放映镜头前的偏振轴相一致;致使观众的左眼只能看到左像、右眼只能看到右像,通过双眼汇聚功能将左、右像叠和在视网膜上,由大脑神经产生三维立体的视觉效果。展现出一幅幅连贯的立体画面,使观众感到景物扑面而来、或进入银幕深凹处,能产生强烈的“身临其境”感。
『贰』 想制作一部3D电影,用什么软件可以作
你可以先去【绘学霸】网站找“3d建模”板块的【免费】视频教程-【点击进入】完整入门到精通视频教程列表: www.huixueba.net/web/AppWebClient/AllCourseAndResourcePage?type=1&tagid=307&zdhhr-11y04r-552399229631004892
想要系统的学习可以考虑报一个网络直播课,推荐CGWANG的网络课。老师讲得细,上完还可以回看,还有同类型录播课可以免费学(赠送终身VIP)。
自制能力相对较弱的话,建议还是去好点的培训机构,实力和规模在国内排名前几的大机构,推荐行业龙头:王氏教育。
王氏教育全国直营校区面授课程试听【复制后面链接在浏览器也可打开】: www.huixueba.com.cn/school/3dmodel?type=2&zdhhr-11y04r-552399229631004892
在“3d建模”领域的培训机构里,【王氏教育】是国内的老大,且没有加盟分校,都是总部直营的连锁校区。跟很多其它同类型大机构不一样的是:王氏教育每个校区都是实体面授,老师是手把手教,而且有专门的班主任从早盯到晚,爆肝式的学习模式,提升会很快,特别适合基础差的学生。
大家可以先把【绘学霸】APP下载到自己手机,方便碎片时间学习——绘学霸APP下载: www.huixueba.com.cn/Scripts/download.html
『叁』 3D电影是如何拍摄和制作出来的
《阿凡达》采用3D技术,将电影屏幕变成了一个通向潘多拉星球的大门。
在看3D电影时,我们不仅能看到上下、左右方向的运动,还能够看到离我们而去或者向我们而来的动作。3D电影会有这种效果,是因为我们看到的世界,已经过大脑处理。因为两只眼睛位置的区别,每只眼睛看到的图像都有细微的不同。大脑会将这些图像处理成立体视觉,让我们能够分辨出距离感。3D电影原理就是如此———让两只眼睛分别接收到不同的图像,剩下的就让大脑自动完成吧。
最常见的电影3D效果,是用“光分技术”来实现的。它依赖于偏振光和滤光片,让每只眼睛只接收到一部分光,而滤掉另一部分。在上世纪拍摄3D电影时,人们会在一个镜头前加一块水平方向的偏振片,只让水平方向振动的光透过;另一个镜头前加垂直方向的偏振片。再将这两个镜头并列,之间的距离和人眼之间距离差不多,就可以开始拍摄了。在播放时,让观众戴上带有偏振片的眼镜,偏振方向和摄像机偏振片的方向相同。这样,左眼的眼镜就会完全滤掉右侧摄像机拍摄的画面,而右眼的眼镜则滤掉左侧摄像机的画面。这种3D电影要求观众必须坐得笔直。
后来,利普顿改良了这种技术,造就了RealD 3D。它的偏振光振动方向在一个圆周上旋转,再加上传统电影速度6倍的播放速度,想怎么歪着看电影都行。现在,RealD 3D已经成为了使用最广泛的3D电影技术。
光分技术是被动式的3D电影技术。也就是说,它不需要控制眼镜。色分技术也是这样。可能有些人还会对上世纪80年代的立体电影记忆犹新———它的两片眼镜片颜色不同。如果不戴眼镜的话,这种电影投影出来像是印刷有偏差的彩色画册。戴上滤光眼镜之后,眼前就能出现色彩鲜艳的立体场景。它最大的弱点是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已经淡出电影制作领域了。直到2007 年,Dolby公司开发出Dolby 3D系统,色分技术才重新热起来。借助放在放映机前的滤光片将投影机射出的光线分成红绿蓝三原色光,并分别投影到屏幕上。通过滤光眼镜来分别接收这些光谱的高频部分和低频部分,同样可以实现立体效果。该技术比传统色分技术好得多。最重要的是,放映机装上滤光片就可以放映3D电影,而取下滤光片,还可以放映传统电影。《阿凡达》首映礼上,采用的就是Dolby 3D+IMAX。
只要让两只眼睛看到的图像精确的不同,我们就会看到一个立体的世界。所以主动式3D电影技术采用了另一种思路———控制眼镜的透光,让每只眼睛看到其中一半的画面。只要镜片变黑的程序与显示画面同步,就能构成立体视觉。现在显卡大厂Nvidia已经在家用电脑上提供了这种产品,有些电影院也开始使用这种技术。但是它的成本较高。
目前的3D电影技术已经达到了成熟阶段,至于哪种技术最后会成为主流,已经早已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另一个问题了。
3D电影并非电影技术发展的唯一方向。例如“巨型超大银幕”IMAX屏的可视面积比普通电影屏大上10倍左右,且通过多种技术革新来保证在大屏幕上依然能获得清晰良好的视觉效果,更容易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在经过30年的发展之后,IMAX屏幕开始成为人们观影的重要标准。这也是许多文章鼓励大家去看3D+IMAX《阿凡达》的原因。
『肆』 3D电影是如何制作
3D电影 3D电影D是英文Dimension(线度、维)的字头,3D是指三维空间。国际上是以3D电影来表示立体电影。 人的视觉之所以能分辨远近,是靠两只眼睛的差距。人的两眼分开约5公分,两只眼睛除了瞄准正前方以外,看任何一样东西,两眼的角度都不会相同。虽然差距很小,但经视网膜传到大脑里,脑子就用这微小的差距,产生远近的深度,从而产生立体感。一只眼睛虽然能看到物体,但对物体远近的距离却不易分辨。根据这一原理,如果把同一景像,用两只眼睛视角的差距制造出两个影像,然后让两只眼睛一边一个,各看到自己一边的影像,透过视网膜就可以使大脑产生景深的立体感了。各式各样的立体演示技术,也多是运用这一原理,我们称其为“偏光原理”。 3D立体电影的制作有多种形式,其中较为广泛采用的是偏光眼镜法。它以人眼观察景物的方法,利用两台并列安置的电影摄影机,分别代表人的左、右眼,同步拍摄出两条略带水平视差的电影画面。放映时,将两条电影影片分别装入左、右电影放映机,并在放映镜头前分别装置两个偏振轴互成90度的偏振镜。两台放映机需同步运转,同时将画面投放在金属银幕上,形成左像右像双影。当观众戴上特制的偏光眼镜时,由于左、右两片偏光镜的偏振轴互相垂直,并与放映镜头前的偏振轴相一致;致使观众的左眼只能看到左像、右眼只能看到右像,通过双眼汇聚功能将左、右像叠和在视网膜上,由大脑神经产生三维立体的视觉效果。展现出一幅幅连贯的立体画面,使观众感到景物扑面而来、或进入银幕深凹处,能产生强烈的“身临其境”感。 目前在电影院里主要是播放采用两种不同原理的3D影片: 一种以imax大屏幕立体电影为代表的,这种技术是效果最好的,即所谓的偏振光技术,在播放是,用两部带偏振镜的放映机同步放映两路视差影像,即左右眼分别应该看到的影像。因此如不带电3d偏振光眼镜的话,在屏幕上看到的就是重影影像,而观众配带的3d眼镜就是两个偏振光镜片,通过它们,就能让我们的左右眼分别看到屏幕上放映的左右眼视差图像,产生立体效果。imax影院的屏幕有高达七米高的,图象非常清晰,3d效果强烈,音响也很棒,是目前立体影院中最好的。 另外一种称为红蓝补色立体电影,中国以前放的都是这种电影,观看影片时,影院会给观众发一个几块钱就能买到的左红右蓝的滤色眼镜,带上后左眼就能看到屏幕上的红影图象,右眼看到蓝影图像,从而产生立体影像,这种立体电影比imax要差很多,立体感要差一些,但它的成本较低,也可以在普通的电影银幕上放映,可以让更多的人体会到立体电影带来的视觉魔术,同时由于这种电影对屏幕没有限制,所以我们只要买一副几块钱的红蓝立体眼镜,就能在电脑上观看立体电影。 还有一种常用的技术是立体眼镜的原理,这种立体眼镜采用时分方式,交替关闭左右液晶镜片,而与之想配套的播放软件分别在屏幕上同步交替播放左右眼视差影像,因此我们的左右眼就能分别看到左右的视差影像。只要这个交替的速度足够快,就能让我们看到立体影像,并且不会有闪烁感。因此对电脑显示器的要求较高,需要CRT显示器,并且刷新频率至少达到100mhz以上,不过由于其便于与电脑一起配合使用。
『伍』 3D影视后期制作的基本流程与技巧
3D影视后期制作的基本流程与技巧
后期制作对于3D影片至关重要。后期制作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它包括哪些具体方面?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3D影视后期制作的基本流程与技巧,欢迎阅读。
色彩调节
开始时,左眼需要适应右眼的基本色阶。通常,分光镜或镜子能轻微影响图像的颜色,在阴影下更明显。双眼需要获得精确的平衡,这一领域的研究可以为双眼的适应提供自动化工具。
色彩配光
双眼获得平衡后就需要配光调色。系统要么立即为每只眼自动使用匹配的配光,要么该项目不能配光调色而调色师要面临一个令人头痛的风险。很多时候,每次只有一只眼被配光,然后该配光等级被应用在上述位移等级的上面。例如,Scratch中有一个快捷键,可以将配光从一只眼转移到另一只,但你无法在立体中配光。
立体调节
首先要调节的是在垂直方向上匹配左右眼。就算把头倾斜,你的眼睛相对也是固定的,因此所有镜头需要核对是否垂直对齐。
尽管现场的团队非常精确地控制会聚,可以改变顺序,而有时水平调节过的场景也需要重新会聚。还有就是,镜头本身或许在技术上很完美,却没有以会聚的方式与前后的镜头剪裁好。会聚可以逐渐变小用以编辑且避免烦人的.会聚跳动。
因为不想让观众的眼睛在远景与近景间快速的移动太大距离,Tim Baier从一个python脚本中得到一个图表,这基于一个数据库,用以在编辑期间更生动地追踪镜头。该图展现了场景中的远近物体,如果它们跳动太大,他会羽化会聚与收敛差异,使其靠近一边的画面,以此减轻眼疲劳。这也要根据场景的内容及观众最可能观看的主题要点。
创意立体特效
解决技术问题后,导演需要为每个镜头的会聚增加戏剧或喜剧效果。
光晕
立体没有拍摄好的一个原因是镜头光晕与灯光。由于镜头光晕是基于位置的,最适度的64mm双眼距离也会使光晕与眼睛不匹配。
立体特效
像照相凹版与绘画这样的简单任务都在3D中变得更加复杂。左右眼的照相凹版必须精确匹配。不能仅仅在双眼间复制粘贴——基于透视的改变,细节精美的照相凹版工作也是很痛苦的,需要关注到细节部分。
特殊处理
当Real- D变得越来越普及并得到观众接受后,该过程中的银幕可以从双眼中制作出重影的高光,读取起来像一个二次位移限制。为解决该问题,专门给REAL D 提供了“ghost-busting ”方式,要从一只眼睛中精确去除另一种眼睛的明亮高光。
这样做可以抵消该效果,却在左眼中留下了奇怪的暗色热点。对于分光镜或镜子立体调节与细微软化的原因,未经过处理的眼睛用于标识的DVD或电视版本。
3D空间合成
当然,2D技术也可用在3D中,但在合成正确的深度时要进行特殊的考虑。在与3D现场动作合成时,场景中的3D物体通常没有正确的立体布局。比如,3D小汽车的合成效果要使其看起来在这位演员的正前方,但其视角与大小会使其看起来在3D空间人物后面。同样的情况发生在绿色屏图层中。因此,对于图层与3D立体要给以同样的关注。
在追踪场景时,可以根据具有固定关系的摄影机为初始眼睛设定一个轨道,然后根据已知的双眼间距和会聚移动第二台摄影机并对其实行追踪。若在拍摄过程中会聚是变化或未知的,对于双眼则需要两个立体轨道。
;『陆』 3D电影是怎么实现的立体感是如何产生的
3D电影的拍摄不同于2D电影,它会模仿了我们的眼睛,使用两台摄像机对同一个场景进行拍摄,我们就可以得到略有不同的两段影片。接下来要做的便是让我们两只眼睛分别接受这两段影片。 电影屏幕就只有一张布,要让两只眼睛看到不同的画面就要靠3D眼镜了。我们平时看见一个物体是因为光进入了我们眼睛,我们而能分辨出光有不同颜色,因此最初的3D眼镜的左右镜片分别是红色和蓝色,电影拍摄时也使用不同颜色的镜头,因此两段影片颜色有所不同,然后它们就可以分别透过3D眼镜的镜片进入我们的眼中,最后再经过大脑合成一幅让我们产生立体感的3D影 片
『柒』 3d电影的制作流程
3d电影的制作流程如下:
1、设置:打开视频转换器,通过添加视频按钮,把要转换3d效果的电影导入软件,通过单击主界面的3d图标,可快速选择3d格式,或者可以点击上面的3d效果按钮。进入3d效果设置窗口,在此窗口里,我们可以清楚看到每一种3d效果的不同,及对3d立体深度进行设置。
3d片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进入了黄金时期。1954年,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导演们,绝大多数都对3d电影低眼相看,认为那只不过是在玩魔术而已,根本不是艺术。然而,希区柯克不这么想,他在1954年拍摄了3D版的《电话谋杀案》,成为了当时3d片中为数不多的精品。
3d电影在国内大范围上映实际始于2008年的《地心历险记》。近在咫尺的细微生物、呼啸而过的珍奇异兽、过山车般身临其境的美妙感觉。100元的高昂票价和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力,让该片在有限的80块3d银幕放映27周,票房达6700万元,平均每块银幕票房80万元。
『捌』 3D电影画面是如何制作的
简单来说,3D电影画面制作大体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利用双镜头摄影机进行拍摄,另一种是前期2D拍摄加上后期转制。或者由两种制作方式共同合作而成。
双镜头摄影机拍摄就是拍摄前期采用双摄像机、双镜头的3D拍摄设备同步录制,然后把两个素材分别处理,最后是在3D电影院里用3D显示技术,也就是红蓝显示、偏光、主动快门式显示等技术,把两路视频分别传输到人的左右眼睛里,得到立体图像,《复联4》3D版就是以这种技术为主拍摄而成。
另一种则是通过2D电影拍摄完毕,再转成3D电影。2012年4月4日《泰坦尼克号》以3D版形式再上映,全球票房3.44亿美元,总票房变为21.87亿美元。据悉,《泰坦尼克号》由2D影片变为3D版耗资巨大,300多名科技人员共耗费60周时间才制作完成,其成本高达1800万美元,而耗资巨大的2D版本,总投资也不过二亿美元。从目前电影市场来看,一部2D大片转3D,需要借助专业团队加专业软件,需要很强的专业技术,制作费用至少要200万美元起。对于普通的制片方来说,要想做一部成功的3D电影,成本非常之高,投资风险也会加大,很多制片方对此都不敢涉足。
『玖』 3d区三大巨头是谁
3d区三大巨头是指3D动画制作公司,他们分别是Pixar、Dreamworks和Illumination。
最先要说的是Pixar,1984年成立于美国,它首先是一家技术驱动的特效和计算机视觉公司。但是到了2006年,独立影片玩具总动员的成功让它被收购为华特迪士尼公司旗下子公司。而此后,祥含前Pixar开始制作大量动画影片,其中怪物史瑞克和头脑特工队更是在3D动画领域取得了成功,收获了大量的赞誉。
Dreamworks是1994年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及其他合伙人所创立的动画制作工作室,它拥有一支强大的团队,包括技术总监Jeffrey Katzenberg和导演Steve Hickner等等。Dreamworks的许多动画影片都很受欢迎,如2001年的驯龙高手、2004年的千与千寻和2008年的精灵鼠小弟。
最后又要说的是Illumination,该公司于2007年在美国成立,创始人Chris Meledandri曾经是受尊敬的华特迪士尼主席。Illumination电影制作公司以它独有和令人惊叹的3D电影让世界着迷,几乎每年都有一部热门电影, 如2010年上映的驯小鹿斑比、2013年上映的小马宝莉、2015年上映的新宠恐龙大冒险和2017年上映的寻梦环游记都受到了好评。
3D核心技术
三维建模技术:基于三维倾斜摄影技术、激光点云技术、人工测绘技术等空间数据采集技术,构建实景空间三维模型。老明适用于从宏观到微观,从城市到建筑及设备的全场景搭建,并且符合GIS、BIM等各专业技术标准。
模型轻量化技术:模型轻量化技术的意义是能够加载规模较大的三维模型,并能在浏览器端流畅的进行内容展示,尤其是针对当前所流行的B/S数字孪生平台,更需要模型轻量化技术的应谨清用。
3d可视化技术:3d数字孪生平台需要解决从宏观到微观海量GIS+BIM三维模型数据的加载和渲染效率难题,从而实现空间数据的渐进加载和极速渲染功能,以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
『拾』 怎么制作出3D影视动画电影
你的问题太笼统了,3d动画范围太大,广告类的,影视类的,短片长片都不一样,所以不能针对性的回答你,不过我是学三维动画的,这方面可以大概的跟你介绍下。
一般分3个阶段
前期策划
中期制作
后期处理
前期就是构思3d动画的故事剧本,分镜头脚本,人物设计
场景设计等等,专业点的还要规划制作周期,费用
中期就是制作阶段,3d动画一般是建模(包括角色和场景以及道具)然后绑定(就是给角色添加骨骼和控制线)然后k动画,同时进行灯光材质的部分--最后渲染输出序列帧图片
后期就是合成,校色,添加特效,剪辑,最后输出成品
大概就是这么个流程,当然针对实际肯定有些不同的环节,但是整个构架不会错。
至于多少人,要看你制作的难度和你规定的制作周期,这个很难说了,不过我能给你举个例子,一般20秒的全3维动画广告,2个角色,难度一般,制作周期1各月(包括修改)大概需要3个人左右吧,毕竟三维动画各个模块能熟练的人还是不多,一般都需要团队合作。当然如果你要求不高的话,也能高薪聘一个高手帮你全做了,这个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怎么也该给个最佳吧,不是复制的哦,我现打的,累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