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谁能介绍几部有关油画或者画画方面的电影,拍得非常维美,很有艺术价值的那种。
链接:https://pan..com/s/1ljV5wzyBMI-LvYKOcLXgIw
《波尔多欲望天堂》是卡洛斯·绍拉执导,弗朗西斯科·雷保、何塞·卡罗纳多等主演的传记片,1999年11月12日上映。
该片讲述了戈雅这位开启了现代画风的一代画家的人生轨迹和心灵历程的故事。
Ⅱ 老人与海用油画的电影
老人与海讲述的是一个老人与海的深厚的感情。老人不断挑战自己,最后被无情的击垮,但是他的精神和形象被孩子永远记住。
一个沉重而令人深思的题材必然需要一种既写实又具有韵味的手段表达。
油画丰富而厚重的颜色正符合了这一要求。对气氛的渲染非常到位。
老人与海这部动画片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故事本身,更在于它的油画的表现风格。俄罗斯年仅40岁的亚历山大佩特洛夫克用手指在玻璃上完成了这部鸿篇巨著。油画和玻璃所表现出的透明和鲜亮的感觉让人叹为观止。1997年,俄罗斯年仅40岁的Alexander Petrov克服了环境与技术带来的种种困难,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将海明威的宏篇巨著《老人与海》搬上了银幕,成为一部具有超强震憾力,情节曲折的影片,这位具有国际名声的动画制作者,不仅眼光独具,其在影片制作中所运用的油画绘制方法也是他所特有的。
Alexander Petrov说:我使用油画这种方法制作动画片已近十五年了,我很习惯这样做。我感觉电影可以与绘画艺术一起创造新的视觉效果。
如果说Alexander Petrov的绘制方法是他所特有的,那么在创作中,他的绘画方式更是他所独有的,他是用指尖沾著油彩在玻璃板表面进行动画制作的。他认为用手指作画更容易,可以画得更快,而且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手指是心灵与绘画之间相通的一条捷径,是最直接的一条途径。
Alexander Petrov利用玻璃的不同层面进行制作,拍摄同一个镜头时,他往往在一层画面上制作人物,同时在另外一层画面上制作背景,灯光逐层透过玻璃拍摄完第一祯画面后,他再透过对玻璃上的湿油彩进行调整来拍摄下一祯画面。
他说将海明威的著作浓缩于22分钟的动画电影,其难度超乎寻常,两年半的漫长艰辛的创作生活,始终是因《老人与海》这个感人的故事深深地吸引著他。
《老人与海》是采用70毫米电影胶片拍摄完成的,它不同于传统的35毫米的电影胶片,大尺寸电影的制作对于绘画者来说是极其残酷的,影片中微不足道的错误也会被夸大到不可原谅。通常35毫米胶片拍摄的动画片,绘制的画面是9到12英寸,而这次用70毫米的胶片,画面将是35毫米画面的5至7倍大。
Alexander Petrov说:这对我来说完全是新的尝试,当我开始制作这部片子的时候,没觉得会有什么新的问题,只是比以往画的画面大很多,但当我看到萤幕上的画面时,我惊呆了,那些被放大了的画就象巨幅油画。
Ⅲ 问一个动画电影,里面的主角是画里的人物,跳出画去寻找画家,在一副背景是威尼斯的画里找到了画家的画像
《画之国》
2011年11月23日
《画之国》是让-弗朗索瓦·拉吉奥执导并编剧,JB·布兰科等人参与配音的动画电影,于2011年11月23日在法国上映。
该片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一群人从一位法国艺术家未完成的画作中跑出来,历经艰辛去寻找他们的创造者的故事。
Ⅳ 【电影】至爱梵高: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
向一个孤独的灵魂致敬。
《至爱梵高》的英文名《Loving Vincient》,来源于梵高每次信件的末尾,这一点,真是精妙绝伦。
梵高一生中给弟弟提奥写了几百封信,影片剧情也是围绕梵高的信而展开,其实,这部电影,何尝不是梵高写给世界的一封信,他用他一生中的挣扎和矛盾,用他源于生活的画作,在讲述他对绘画艺术的热爱和追求,讲述他对自然世界的热爱。
不同于以往的人物传记,《至爱梵高》可以说是一部真正从绘画上看梵高的电影,运用12帧的技术,让梵高的画真正地活了起来,让我们得以跟随梵高的足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电影中出现的每一个画面,全部都是由120余位油画艺术家人工绘制而成。整部电影含有65000幅油画,根据梵高创作的120幅真迹和亲笔书写的800封信创作而成。
老邮差鲁林和儿子阿曼德,成了全片的关键人物:房东在梵高死后两年,发现了一封画家曾打算寄给弟弟提奥的信,但他代为补寄后,信却被退了回来。出于跟梵高的老交情,老邮差让儿子阿曼德亲自将信送到提奥家去。阿曼德为了调查梵高身亡的原因探访了多位与梵高联系紧密的人。
《至爱梵高》作为世界第一部油画动画长篇,预告片一出,就惊艳全球,毫无悬念的摘得上海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动画片奖和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观众选择奖,又被提名奥斯卡最佳动画片。
《至爱梵高》作为一部油画电影,无疑是成功的。
这部电影的意义在于不仅仅是表达了对梵没滚高的敬爱,还在于用“电影”这种大家普遍喜爱的形式,让更多的人们去了解梵高和他的画作,体会梵高的内心世界。
梵高的孤独
梵高的世界是孤独的,无论他是平凡或伟大、平静或癫狂,在他人眼里,他只是别人口中的“那个奇怪的画画的”,没有人能够真正的理解他。
整部影片看下来,感受到是的深深的孤寂和落寞,压得人透不过气。
“当你窥望井底的时候,你发现大地并不是连绵的大陆而是隔绝的孤岛。”——《瓦尔登湖》(美国作家梭罗)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离得再近也无法连成一片大陆。我们渴望与他人亲近,却又害怕接触带来的伤害。
梵高在比利时一个小镇上写给西奥的信中说到:“像其他所有人一样,我也需要友谊和感情,或者是信任的伙伴。”
孤独的梵高无法融入到周围人群中去,他只能通过不停的给弟弟提奥写信来抒发内心的痛苦。其实,写给提奥的那些信,就是梵高在对自己的灵魂诉说。
梵高的信件
1872至1890年间,梵高写给弟弟提奥的600多封信件,在信中,最常提到的主题是钱和绘画。他只能用提奥寄给他的钱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梵高在现实生活面前是无力的。对艺术的追求与维持生计的截然反差,使梵高更加矛盾、抑郁和敏感。
但是,无论现实生活如何落魄和困苦,梵高从没停止过对绘画艺术追求。当他在信中谈论起绘画时,言语中总是充满激情。信件中饱含有关自然、绘画与艺术颇具价值的观点。我们甚至能从他的字里行间仿佛看到一幅油画展现在面前。
梵高说,他是别人眼中,最卑微平凡的人,但是他却心存瑰宝,他表现在画笔下的世界灿烂夺目,洋溢着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每当我仰望繁星时,我都在想,我们为什么触摸不到这苍穹上的点点星光,莫非人类可以通过死亡之路,去往那一片璀璨繁星?"
"这么说来暮年的安详离世,还是朝着星海的徜徉漫步吧。"
无论梵高死之前发生了什么,那都是个谜。
梵高只是远离了尘世,走向了他的星空。薯察铅
梵高一生共画了864张油画、1037张素描和150张水彩画,到他37岁去世止,平均每年画256幅,考虑到数好一幅画的耗时情况,可以说他每天都在画。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但总有一个人,总有那么一个人能看到这团火,然后走过来,陪我一起。”
我们从他画中看到了那团火。
心有瑰宝,绚丽璀璨。
致敬梵高,挚爱梵高。
Ⅳ 《Loving Vincent》一部对梵高表达至爱和崇敬的油画电影作品
文 | 陈小可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8号上映当天,去看了影片《Loving Vincent》(至爱梵高·星空之谜),有一些震撼,还有一些压抑感。
影片制作周期长达7年,在全世界寻找了15个国家的125位画家,深入调查了梵高生前的800封书信,并画了65000张油画,然后以12幅/秒的速度叠加成这部油画电影作品。
观影过程中,梵高笔下的画作被赋予了生命,我们一边欣赏着梵高画作中熟悉的场景,一边感受他如何艰难地活着和如何凄凉的死去。世界这么大,却也容不下一颗杰出而又孤独的灵魂。
下文微剧透,但情节不多赘述,不影响观影效果,仅谈谈我想说的三个方面。
影片最大的看点,应该是它油画的表现形式,每一帧都是一幅油画,而每一幅都模仿梵高的画风,复刻并再创作,还原梵高的作品和场景,让那些熟悉的星空/露天的咖啡馆/夜间室内咖啡座/风车小镇/蒙特马的小坡路/花园中的玛格丽特等等场景重新有了生命,让那100多年后的我们更真切地看到了梵高当年的足迹和生活。看完电影再去翻看这些梵高画作时,倍感亲切。
当然,油画动画片在初看时着实惊艳,但随着情节的发展,在展示细节和人物细腻度的刻画方面还是过于模糊、单薄和平面,加之画面不停抖动跳跃,审美易有疲惫感。另外真人加持一方面让画作有了生命力和真实感,但另一方面,也会降低油画的惊艳感,转为真人影像既视感,尤其代表回忆的黑白影片部份。
但这种创作方式,足见这些人幕后的艺术家们对梵高的至爱和崇敬,他们为了信仰和艺术,愿意花这么多精力去制作这样一部电影,让影片中的每一个镜头都像梵高亲自画下,让我们以这样一种独特的艺术方式去靠近梵高,靠近真实。
影片讲述的是梵高逝世一年后,他的邮差好友让儿子阿尔芒去寻找梵高的弟弟,将梵高身前最后一封信交给他,影片随着阿尔芒的送信之路,对梵高充满争议的死亡进行了一次探索,借不同人物的谈话和描述,“罗生门”式地重构可能导致他死亡的事件,一步步揭开谜底。
线条清晰,故事情节也相对简单。剧中玛格丽特曾对前来探寻的阿尔芒说过一句话:“ 你总槐逗消想知道他是怎么死的,但是你知道他死前是怎么活的吗? ”
这也是我在看电影时一直想问的,并不停地在每个画面中找寻梵高生活的点滴痕迹,努力体会他活着的处境,感受他那时那刻的心情。可惜这不是一个主要讲述梵高人生的故事。
影片以梵高的名作“星空”开篇,最终,阿尔芒与约瑟夫并坐在“罗纳河星夜”下结尾。梵高迷茫而悲戚的脸再一次浮现,音乐《Vincent》声响起来,全片结束。
Starry Starry Night……
影指昌片试图探索梵高的精神世界和死亡之谜。
我们知道梵高的画作喜欢用热烈的色彩来展示生命铅知,他笔下的向日葵、柏树、星空……应该都有他对自己精神追求的写照。如此向往饱满和美好的梵高,怎么会自杀呢?
很多传奇及人物介绍,都喜欢以自杀来成全梵高的传奇的一生。事实的真相究竟是怎样,已然并不重要, 一个被全世界拒绝了的天才,又能指望他怎么活着? 不管怎样,他最后确是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不治而亡。或许他已经受够了这个世界加之给他的痛苦,或许他看透了人生,或许他选择了另一种自由。
活着,于他而言,是很痛。从小带着童年阴影长大,总是努力给家人证明自己也有用处,但却总是让他们失望;虔诚地相信着上帝,却被现实无情地抽打;独居作画,却又不得不靠弟弟微薄收入的接济过活;他很清醒,镇上的人却嘲弄他是疯子……
于是,他用画作和色彩来安放他孤寂的灵魂。梵高写给弟弟的信中这样描述:
影片结尾的那句话,很多人都印象深刻,应该是全片最打动人心的句子:
在收割者的身上,我看见了死亡,
然而那景象并不可悲,
一切都沐浴在阳之光下,
闪耀着金色的光芒。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