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西方情感电影的差异是什么,各自有什么明显的特点呢
我来说说吧,一个个的呀,我感觉我总结出来的体验是十分丰富的呢!
首先说什么是电影的主题思想?我看呐,中国的电影人士们都没有弄明白这个问题呢。电影的主题是意识形态的争论。
为什么人们爱看电影呢?我感觉没有人能够回答出来的呢!
我个人的观点是:要相信电影的艺术魅力和精神境界,因为电影是生活的浓缩,是人生的历练,是精神上的灵魂,是感情上的升华,是身体上的释放。电影来源于生活、发挥自生活、想象自生活、艺术于生活,是一切人类情感的诉说!
中方是饮食文化,而西方是性文化;所以说西方的电影能够表达人类的真实、具体的灵魂内在,我爱看外国电影,它能够表达人心和人性的真实,把握人类感情的变化和走向是西方电影的精粹;而中国的电影就没有这个灵魂啦,一个个都是粗制滥造、杂乱无章的破烂儿和垃圾产品,根本就不能怪罪外国电影给中国电影带来的冲击,带来冲击和毁灭是好事情,这充分表明啦,中国的电影事业是腐败和无能的人在管理的,应该改制和换人,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根本不会带来根本性的改变。中国的电影事业应该好好考虑自己的生存问题啦!
『贰』 从东西方电影差异比较二者价值观的不同。
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奠定了东西方不同的艺术美学。在《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里,俄罗斯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诗学》是第一篇最重要的美学论文,也是迄至前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依据”,又说,“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以独立体系阐明美学概念的人,他的概念竟然雄霸了两千余年”。《诗学》中,亚里士多德系统地提出了影响西方美学发展路径的“模仿说”,即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我们现在所谓“美的艺术”,如诗歌、音乐、图画、雕刻等,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叫做“模仿”(Mimesis)或“模仿艺术”。从这个名称上就可以看出他把“模仿”看作这些艺术的共同功能。这种美学观点对于两千余年后产生的新兴艺术门类——电影,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果说西方美学重模仿,重再现。那么,不同文化传统熏陶下的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美学则重抒情,重表现,最终发展为意境的理论。画史上对唐朝画家张躁有这样的记载:“张躁,字文通,画松特出古今,能以手握双管,一时齐下,一作生枝,一作枯枝,气傲烟霞,势凌风雨,槎桠之形,鳞皴之状,随意纵横,应手间出。毕宏画名擅於时,一见惊叹,异其唯用秃笔,或以手摸绢素,因问所学?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笔者以为,张躁所言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精确地道出了东方美学尤其是中国美学的精髓所在,就是注重对外在“造化”的模仿,但是最终却要由内在的“心源”来作决定,“造化”是为“心源”作准备的,“心源”才是艺术家最终凭借的根据。就像中国绘画中所说的“手中之竹”与“胸中之竹”的区别一样。这种美学观点与中国艺术注重艺术意境的创造是紧密相关的。
在东西方电影影像的表现方式上,也体现了这些差异。
理论构架的差异性
在《电影是什么》中,法国电影批评家、理论家巴赞提出了他的电影理论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就是电影影像本体论和长镜头论。巴赞认为,电影本质上是“真实的艺术”。
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是一位原籍德国的美国学者。他采纳了巴赞的理论前提,根据他40多年的“观影经验”,写出了《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一书,在卷首序言中声明这本书“是一种实体的美学,而不是一种形式的美学,它关心的是内容。它的立论基础是:电影按其本质来说是照相的一次外延,因而也跟照相手段一样,跟我们的周围世界有一种显而易见的近亲性。当影片记录和揭示物质现实时,它才成为名副其实的影片。”
以巴赞、克拉考尔为代表的纪实派电影理论,就是一次对西方传统的艺术观——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的回归。虽然在后来,电影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电影理论流派。但是,他们的纪实派电影理论的影响却一直没有中断,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在电影实践领域。
东方没有产生过影响深远的电影理论著作,经典电影理论著作基本上都是产自于西方,这也许再一次印证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东方就没有自己的电影理论。例如,从1905年中国人拍出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开始,电影就逐渐开始向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艺术形式,例如戏剧,借鉴学习,从而在理论上产生了对中国电影影响深远的“影戏”观。早期电影艺术家侯曜说过,“影戏是戏剧的一种,凡戏剧所有的价值它都具备。” 而“影戏”理论的核心就是,以戏剧式的叙事为本位去把握电影的方式,是一种与西方电影理论截然不同的中国式的电影本体论。
题材选择的差异性
希腊文化对整个西方文化的影响是举世公认的,其中的科学理性精神同样深刻地影响着西方世界。随之而来的结果就是,西方人特别注重逻辑思维和理性分析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呈现出与东方人迥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同时,希伯来精神中的基督教信仰也深刻地影响着西方世界。二者相结合,西方文化传统里就产生了大量的充满理性的哲学著作,散发出浓厚的人性关怀。
这对于电影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尤其是继承了西方文化精髓的欧洲电影。在题材选择上,一方面是形而上的“哲学电影”,这种电影给人的感觉,犹如将电影作为一个载体,来探讨哲学的命题。
本文中所提及的东方文化是以中国、日本及韩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尤其突显中国文化,众所周知,日韩文化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对于中国文化的构成,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认为是“儒道互补”的。但同时也承认“孔子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孔学在世界上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并非偶然。” 可以说,综观中国数千年来的传统文艺作品(除某些纯粹的爱情诗、田园山水诗和其他抒情性的文艺作品外),历代文人的政治立场、个人理想、思想情感、心理反射、生活方式等都深印着儒家的伦理色彩。
这在东方电影中也有鲜明的体现,著名的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他一生拍过50多部电影,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对日常平凡生活的记录和反映,没有戏剧式电影中的矛盾冲突和激烈的大事件,有的只是现实中家庭关系平淡的描写。
其实,即使是对同一题材的处理,东西方电影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烙印。例如,同是爱情影片,西方电影就呈现出激烈奔放的感情色彩。在爱情片《泰坦尼克号》中,当杰克与露丝遇到外在的危难时,他们是以一种荡气回肠的方式祭奠爱情。而在东方的爱情片中,男女主人公常常是采取含蓄内敛的方式面对爱情,如中国的经典影片《小城之春》、韩国影片《八月照相馆》等。
影像呈现的差异性
西方文化中重视精确性和科学理性,使得西方电影的影像有自己的独特特征,例如为了提倡“现实的多义性”而产生的长镜头和景深镜头。巴赞认为,电影要做到从多义的现实事物中,让观众“悟出”其“确切含义”的话,只有不被剪断的景深镜头,才能给观众这一权利。巴赞以奥逊·威尔斯的影片为例,指出这位导演在《公民凯恩》里用景深镜头来刺激观众,因为这种技巧迫使观众去使用他们自由的注意力,同时也使他们觉察到事实的多重矛盾,这就使他的景深镜头具有三重的真实,即本体论的真实、戏剧的真实和心理的真实。在影片中有一个经典的景深镜头,画面的前景是,屋里的小凯恩的父母在与经纪人商谈关于送小凯恩出去的事情,而画面背景的深处,窗户外的小凯恩在无忧无虑地玩雪,不知道自己的命运正在发生改变。这一景深镜头简单而多重含义地将巴赞所强调的“现实的多义性”表达了出来。
巴赞的长镜头理论进入中国后,也受到了电影人的欣赏和实践,但是在东方电影中的长镜头,似乎只存留了长镜头的外形。仔细分析,东方电影长镜头的运用,明显蕴涵和折射出东方文化的意韵,其中的突出代表,当推台湾导演侯孝贤。在侯孝贤的电影中,多见悠长缓慢的长镜头,慢慢地摇移。它只是一种形式,并非是对绝对客观景象的机械描摹,而是经写实、传神而至妙悟的一种心灵境界的折光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