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影的发展过程
世界电影的产生和发展如下:
(一)十九世纪30年代,电影开始了它的诞生前的技术准备期,也叫做发明期。
早在1829年,比利时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发现:当一个物体在人的眼前消失后,该物体的形象还会在人的视网膜上滞留一段时间,这一发现,被称之为“视象暂留原理”。普拉多根据此原理于1832年发明了“诡盘”。
“诡盘”能使被描画在锯齿形的硬纸盘上的画片因运动而活动起来,而且能使视觉上产生的活动画面分解为各种不同的形象。“诡盘”的出现,标志着电影的发明进入到了科学实验阶段。1834年,美国人霍尔纳的“活动视盘”试验成功;1853年,奥地利的冯乌却梯奥斯将军在上述的发明基础上,运用幻灯,放映了原始的动画片。
摄影技术的改进,是电影得以诞生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认为摄影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的发明提供了必备条件。早在1826年,法国的W尼埃普斯成功地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窗外的景”,曝光时间8小时。而在初期的银板照相出现以后,一张照片缩短至30分钟左右,由于感光材料的不断更新使用,摄影的时间也在不断缩短。
1840年拍摄一张照片仅需20分钟,1851年,湿性珂珞酊底版制成后,摄影速度就缩短到了1秒,这时候 “运动照片”的拍摄已经在克劳黛特、杜波斯克等人的实验拍摄中获得成功。1872年至1878年,美国旧金山的摄影师爱德华慕布里奇用24架照相机拍摄飞腾的奔马的分解动作组照,经过长达六年多的无数次拍摄实验终于成功。
接着他又在幻灯上放映成功。即在银幕上看到了骏马的奔跑,受此启发,1882年,法国生理学家马莱改进了连续摄影方法,试制成功了“摄影枪”,并在另一位发明家强森制造的 “转动摄影器”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活动底片连续摄影机”,1888年9月,他把利用软盘胶片拍下的活动照片献给了法国科学院。
在1888-1895年期间,法、美、英、德、比利时、瑞典等国都有拍摄影像和放映的试验。1888年,法国人雷诺试制了 “光学影戏机”,用此机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动画片《一杯可口的啤酒》。
1889年,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在发明了电影留影机后,又经过5年的实验后,发明了电影视镜。他将摄制的胶片影像在纽约公映,轰动了美国。但他的电影视镜每次仅能供一人观赏,一次放几十英尺的胶片,内容是跑马、舞蹈表演等。他的电影视镜是利用胶片的连续转动,造成活动的幻觉,可以说最原始的电影发明应该是属爱迪生的。他的电影视镜传到我国后被称之为 “西洋镜”。
1895年,法国的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爱迪生的 “电影视镜”和他们自己研制的 “连续摄影机”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活动电影机”。“活动电影机”有摄影、放映和洗印等三种主要功能。它以每秒16画格的速度拍摄和放映影片,图像清晰稳定。1895年3月22日,他们在巴黎法国科技大会上首放影片《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获得成功。
同年12月28日,他们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里,正式向社会公映了他们自己摄制的一批纪实短片,有《火车到站》、《水浇园丁》、《婴儿的午餐》、《工厂的大门》等12部影片。卢米埃尔兄弟是第一个利用银幕进行投射式放映电影的人。史学家们认为,卢米埃尔兄弟所拍摄和放映已经脱离了实验阶段,因此,他们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电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为电影诞生之时,卢米埃尔兄弟自然当之无愧地成为 “电影之父”。
(二)1896-1912年,电影从幼年期迅速成为一种艺术
早期的电影,还没有脱离刚刚诞生的痕迹,它以杂耍和魔幻术的姿态,使人们感到新奇。从《火车到站》、《膝行的人》到《水龙出动》、《水龙救火》、《扑灭大火》、《拯救遭难者》等影片,卢米埃尔创造了最早的新闻片、旅游片、纪录片、喜剧片等影片样式。卢米埃尔电影最突出的特点是纪实性,它直接拍摄真实的生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成为写实自然主义电影风格的开路先锋,形成了电影的纪实性传统。
卢米埃尔的生活纪实短片在持续放映了一年半时间以后,人们的兴趣就在明显的减弱,以至最后再也无人问津了,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的局限和自然主义的局限造成的。但刚起步的困境,并没有影响电影的大势所趋,另一位法国电影先驱乔治梅里爱应时而出,他使电影从一种纪实性的“活动照相”(亦称运动画面)导向了艺术电影,为电影的发展作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贡献。
(三)1913-1926年,无声电影走向成熟
梅里爱在完成他第430部影片之后,于1913年退出影坛,最后惨死在街头。一代巨匠在为电影艺术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之后,就这样靠别了世界。梅里爱的衰落和好莱坞的兴起,标志着电影已告别了它的幼年时期,而进入了成熟期阶段。
格里菲斯在1915年以艺术家的勇气拍摄出了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无声片《一个国家的诞生》,在1916年又拍摄了《党同伐异》。这两部被誉为电影艺术的典基之作,标志着电影成为艺术的起始,是美国电影史上的里程碑,是当时电影水平的最高境界,也是世界电影史上的两部经典之作。
格里菲斯的不朽功绩是突破了梅里爱时期戏剧电影若干陈旧的陋习。作为第一人,在拍片时,他让摄影机移动起来,极大地丰富了电影语言,开创性地使用了“特写”、“圈入”和“切”的手法,又使蒙太奇成为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接手段。在梅里爱的特技摄影和英国布赖顿学派对蒙太奇的早期发现的基础上,格里菲斯创造了平行蒙太奇的交替蒙太奇。在《一个国家的诞生》里,他充分运用了他发展的特技和蒙太奇语言,影片集中体现了当时欧美电影艺术探索的成果。
这部影片在广阔宏伟的历史场景中,较好地发挥了电影艺术时空的跳跃自如的特性,同时体现了蒙太奇多线对比、交替的作用。全片由一千多个镜头组接而成,不同景别的转换使用,灵活多变的摄影技巧,是格里菲斯在电影史上的大胆创造。在影片中,近景及特写等不同景别的组合运用,和谐、变换,各得其所。如大远景,他用来表现两军对峙交火的战争场面;特写,他用来表现人物的细部动作。在拍摄三K党信马飞驰的场面时,格里菲斯将摄影机安装在卡车上,追逐奔马进行跟拍,取得了紧张、逼真、生动别致的画面效果。
一年后的《党同伐异》也是标志格里菲斯毕生成就的影片,冲破了古典戏剧的“三一律”限制,创造了开拓银幕时间、空间的“多元律”。影片将不同时代的事件加以排比和集中,极大地丰富了电影语言,又丰富并发展了平行蒙太奇语言。这部精典巨作,以其疏密相间的节奏,溢彩流光的画面,移动摄影的美感,宏伟开阔的大胆构思,在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促进了电影艺术的发展。
(四)1927-1945年,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走向成熟
1927年是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爵士歌王》影片的诞生标志着有声电影时代的来临,同时也是电影走向成熟期的标志。声音使电影由单纯的视觉艺术,发展成视听结合的银幕艺术,实现了电影史上的一次革命,极大发展了电影的本性,为电影艺术开拓了新的天地。有声电影从问世到推广,大约用了五、六年的时间,原因有认识上的、经济上的和技术上的。
特别是一批有名的电影艺术家,留恋无声电影时期的美学原则,过多挑剔了刚问世的有声电影的一些弱点。但是,随着电影艺术家对声音控制运用能力的增强,以及录音设备、技术条件的改善,有声电影才得以正常的发展。
声音进入电影之后,蒙太奇不仅是画面组合,同时也扩展至声画的对位或对立,因而丰富了蒙太奇的内涵手段。有声电影取代无声电影,是符合电影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也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因为有声电影的诞生标志着电影走向艺术真正发达的时期。1933年以后,由于技术的进步,电影制作中同期录音得以改为后期录音,电影摄影又变得灵活而富有生气了。同时,蒙太奇理论和手法都有了较大的发展。苏联电影大师普多夫金在拍摄《逃兵》一片时,就曾用声画对位和对立的配音方法来加强影片效果,使观众耳目一新。
(五)1946-1959年,电影艺术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世界电影呈现多头并进的曲折发展时期。美国电影在战后一段时间里,在世界各地受到了冷遇;战后的苏联及其东欧国家形成四足一方,大体沿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传统轨道缓慢发展。艺术创作受教条主义和庸俗社会学的影响,少有突破和进展。
这一时期,苏联的一些电影工作者拍摄出了一批有感情冲击力的战争片和有一定形象感染力的人物传记片。如《青年近卫军》、《攻克柏林》、《易北河会师》、《米丘林》、《茹科夫斯基》、《海军上将乌沙科夫》。在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电影在"解冻文学"的思潮影响下,开始走出僵化的模式。继1957年卡拉托卓夫《雁南飞》以后,苏联电影便出现了再度大发展的局面。
西欧的电影大国,如英、法、德、意,构成当时四足并立的另一极。战争留下的阴影和经济困难的制约,西方电影进入特殊的时期,在困难和对手挑战下,不仅没有委缩,反而刺激了西欧现实主义电影的繁荣发展。在东方,主要是日本、中国、印度的电影出现了长足的新发展,并先后进入了世界大国之列。
日本电影在东方起步较早,二战期间日本电影步入歧途,而战后不久便获得新生。尤其在1950年黑泽明的《罗生门》以后,日本电影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印度电影在三十年代开始也有了较好的狭窄的发展。进入本时期后,印度电影因受意大利、法国和苏联电影的影响,逐渐从追求豪华的音乐歌舞片而转向现实。1953年,拉基卡普尔导演的《流浪者》和比麦尔洛埃的《两亩地》等影片标志着印度电影的新面貌。
在1955年,印度影片产量达285部,仅次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位。现在,印度电影每年产量多达700部左右,成为世界电影产量第一大国。
网络--电影发展史
2. 中国爱情电影的发展
走过四季的国产爱情电影七夕到,鹊搭桥,牛郎织女乐逍遥。这段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如今已经成为爱情经典。在这浪漫的七夕情人之夜,有情人总会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庆祝一番。携手欣赏几部精彩的爱情电影,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当人们沉浸在被缠绵悱恻的爱情中时,不知是否知道在中国百年电影发展史中,爱情电影曾历经坎坷。拍摄于1922年的《劳工之爱情》是中国的第一部爱情电影,这部以表达青年男女自由恋爱为主题的影片情节简洁,诙谐幽默。改行卖水果的郑木匠与祝郎中的女儿相爱,但未来岳父以“让祝氏诊所生意兴隆”作为答应求婚的条件。郑木匠情急之下,楼上俱乐部的楼梯改成了由他控制的活动楼梯,上楼下楼的人跌伤无数,上门求医的赌徒络绎不绝,于是乎他的诊所生意火爆,郑木匠与祝小姐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郑木匠机智多谋,祝小姐浪漫多情,想不到二十年代的爱情故事竟然如此“罗曼蒂克”。作为中国的第一代导演,张石川拍摄此片时并没有使用太多技巧或手法,而且还是部短得只有22分钟的默片,导演的初衷只是为了“博人一乐,尚无主义”。殊不知正是这部定位于取悦大众的商业影片,从此揭开了中国电影爱情片的序幕,让爱情通过电影的形式走近了人们的生活。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摄制的《马路天使》是30年代爱情电影中的代表之作,其中的电影插曲《四季歌》和《天涯歌女》等流传至今。电影中男女主角是一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小陈以吹号为生,小红则到茶楼酒馆卖唱。艰苦的生活并没有磨灭他们心中爱情的火焰,小红一回家就利用镜子反光给小陈打暗号约会,小陈则时不时给她变魔术逗乐,两人隔着窗户用歌声和琴声传递着绵绵情意。然而好景不长,歌女小红在茶楼卖唱时被被流氓古成龙看中。面对恶势力的步步紧逼,誓死维护自己爱情的小陈没有退缩。在众多把兄弟的帮助下,顺利地把小红救出魔窟。小陈和小红分别由当时极富盛名的赵丹和周璇扮演,青春亮丽的电影明星,波澜起伏的爱情故事让《马路天使》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此时的爱情电影已不仅仅只是单纯的娱乐大众,它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当时平民百姓艰难的生活,美好的爱情在乱世里也变得沉重起来。如果说解放前的爱情电影里总离不开忧伤和磨难,那么解放后的爱情电影里更多的是冲破禁锢和约束。《五朵金花》是那个时代爱情电影的代表作,曾先后在三十五个国家上映,并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虽然这是一部闻名遐迩的爱情电影,但电影里却是歌颂新时代人们的美好生活和新型的社会关系。虽然以讲述云南白族青年阿鹏与金花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但电影中两人谈情说爱的情节却少得可怜。在那个政治挂帅的年代,爱情被挤到了角落。即便如此,这部电影在六十年代还是因为宣扬“爱情至上”被打上“反动电影”的烙印,女主角杨丽坤因遭受残酷迫害最终精神错乱,郁郁而终。严峻的政治环境让爱情变成了一个极其敏感的话题,电影人谈“爱”而色变,之后多年无人敢越雷池一步。1980年代初,一部以表现男女青年真挚恋情的自然风光片打破了这个人为的樊笼,再一次把爱情电影带进人们的视野,它就是被称为“80年代的青春偶像片”——《庐山恋》。影片自发行之初就风行全国,张瑜、郭凯敏成了当时的最佳恋人拍档。女主角张瑜人气急升,以无可比拟的优势当选为当年的金鸡奖和百花奖的“双料影后”,票数之高至今无人打破纪录。《庐山恋》讲述的是一位国民党将军的女儿和一个大陆男子相识、相知、相恋的故事。影片以庐山这个风光旎妮的自然景观入手,利用以景生情、借景写情的叙述笔法,观众在欣赏清丽妖娆的自然景观同时,对男女主角曲折浪漫的爱情故事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导演利用电影镜头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深入刻画的手法颇见功力。这部影片最让人震撼的地方是男女主角的“激情戏”——接吻。虽然只是女主角在男主角的脸颊上轻轻亲了一下,但这样的场景在当时却是石破天惊,后来还被公认为是新中国电影的“第一吻”。据说电影拍摄结束后,张瑜因为亲了郭凯敏心里过意不去,还特意请他吃了一顿饭作为精神补偿。这样的事情现在的年轻人简直无法想像,当时人们的爱情观念之封闭由此可见一斑。从此以后,中国爱情电影的创作数量渐渐增多,拍摄手法也日趋多元化。我印象最深的就是1987年张艺谋拍摄的《红高梁》。浓郁的色彩,凝重的构图,让人体验到强烈的视觉冲击。男主角狂野粗犷的情感表达让我瞠目结舌,原来爱情还有这样一种演绎方式。当“我爷爷”挟起“我奶奶”走向那一片高梁地时,随之掀起的那一阵阵麦浪体现了生命中固有的野性和不可抑制的情欲张扬。巩俐和姜文淋漓尽致的表演,直接把中国爱情电影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此后的爱情电影如同脱缰的野马,创作方式变得更加自由。如今,“爱情”这个美妙的字眼已可以随意出现,电影也几乎是“无爱不成戏”,中国爱情电影由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繁荣时代。
3. 爱情电影发展历史
走过四季的国产爱情电影 七夕到,鹊搭桥,牛郎织女乐逍遥。这段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如今已经成为爱情经典。在这浪漫的七夕情人之夜,有情人总会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庆祝一番。携手欣赏几部精彩的爱情电影,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当人们沉浸在被缠绵悱恻的爱情中时,不知是否知道在中国百年电影发展史中,爱情电影曾历经坎坷。 拍摄于1922年的《劳工之爱情》是中国的第一部爱情电影,这部以表达青年男女自由恋爱为主题的影片情节简洁,诙谐幽默。改行卖水果的郑木匠与祝郎中的女儿相爱,但未来岳父以“让祝氏诊所生意兴隆”作为答应求婚的条件。郑木匠情急之下,楼上俱乐部的楼梯改成了由他控制的活动楼梯,上楼下楼的人跌伤无数,上门求医的赌徒络绎不绝,于是乎他的诊所生意火爆,郑木匠与祝小姐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郑木匠机智多谋,祝小姐浪漫多情,想不到二十年代的爱情故事竟然如此“罗曼蒂克”。作为中国的第一代导演,张石川拍摄此片时并没有使用太多技巧或手法,而且还是部短得只有22分钟的默片,导演的初衷只是为了“博人一乐,尚无主义”。殊不知正是这部定位于取悦大众的商业影片,从此揭开了中国电影爱情片的序幕,让爱情通过电影的形式走近了人们的生活。 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摄制的《马路天使》是30年代爱情电影中的代表之作,其中的电影插曲《四季歌》和《天涯歌女》等流传至今。电影中男女主角是一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小陈以吹号为生,小红则到茶楼酒馆卖唱。艰苦的生活并没有磨灭他们心中爱情的火焰,小红一回家就利用镜子反光给小陈打暗号约会,小陈则时不时给她变魔术逗乐,两人隔着窗户用歌声和琴声传递着绵绵情意。然而好景不长,歌女小红在茶楼卖唱时被被流氓古成龙看中。面对恶势力的步步紧逼,誓死维护自己爱情的小陈没有退缩。在众多把兄弟的帮助下,顺利地把小红救出魔窟。小陈和小红分别由当时极富盛名的赵丹和周璇扮演,青春亮丽的电影明星,波澜起伏的爱情故事让《马路天使》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此时的爱情电影已不仅仅只是单纯的娱乐大众,它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当时平民百姓艰难的生活,美好的爱情在乱世里也变得沉重起来。 如果说解放前的爱情电影里总离不开忧伤和磨难,那么解放后的爱情电影里更多的是冲破禁锢和约束。《五朵金花》是那个时代爱情电影的代表作,曾先后在三十五个国家上映,并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虽然这是一部闻名遐迩的爱情电影,但电影里却是歌颂新时代人们的美好生活和新型的社会关系。虽然以讲述云南白族青年阿鹏与金花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但电影中两人谈情说爱的情节却少得可怜。在那个政治挂帅的年代,爱情被挤到了角落。即便如此,这部电影在六十年代还是因为宣扬“爱情至上”被打上“反动电影”的烙印,女主角杨丽坤因遭受残酷迫害最终精神错乱,郁郁而终。严峻的政治环境让爱情变成了一个极其敏感的话题,电影人谈“爱”而色变,之后多年无人敢越雷池一步。 1980年代初,一部以表现男女青年真挚恋情的自然风光片打破了这个人为的樊笼,再一次把爱情电影带进人们的视野,它就是被称为“80年代的青春偶像片”——《庐山恋》。影片自发行之初就风行全国,张瑜、郭凯敏成了当时的最佳恋人拍档。女主角张瑜人气急升,以无可比拟的优势当选为当年的金鸡奖和百花奖的“双料影后”,票数之高至今无人打破纪录。《庐山恋》讲述的是一位国民党将军的女儿和一个大陆男子相识、相知、相恋的故事。影片以庐山这个风光旎妮的自然景观入手,利用以景生情、借景写情的叙述笔法,观众在欣赏清丽妖娆的自然景观同时,对男女主角曲折浪漫的爱情故事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导演利用电影镜头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深入刻画的手法颇见功力。这部影片最让人震撼的地方是男女主角的“激情戏”——接吻。虽然只是女主角在男主角的脸颊上轻轻亲了一下,但这样的场景在当时却是石破天惊,后来还被公认为是新中国电影的“第一吻”。据说电影拍摄结束后,张瑜因为亲了郭凯敏心里过意不去,还特意请他吃了一顿饭作为精神补偿。这样的事情现在的年轻人简直无法想像,当时人们的爱情观念之封闭由此可见一斑。 从此以后,中国爱情电影的创作数量渐渐增多,拍摄手法也日趋多元化。我印象最深的就是1987年张艺谋拍摄的《红高梁》。浓郁的色彩,凝重的构图,让人体验到强烈的视觉冲击。男主角狂野粗犷的情感表达让我瞠目结舌,原来爱情还有这样一种演绎方式。当“我爷爷”挟起“我奶奶”走向那一片高梁地时,随之掀起的那一阵阵麦浪体现了生命中固有的野性和不可抑制的情欲张扬。巩俐和姜文淋漓尽致的表演,直接把中国爱情电影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此后的爱情电影如同脱缰的野马,创作方式变得更加自由。如今,“爱情”这个美妙的字眼已可以随意出现,电影也几乎是“无爱不成戏”,中国爱情电影由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繁荣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