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关于电影龙猫的论文(2000字)
暑假里,我看了一部日本宫崎骏的动画片《龙猫》。
故事讲述了和爸爸一起般到乡下的两姐妹,在家旁的一棵大树下发现了只有好孩子才能看见的TOTORO。其间发生了很多不可思议而有趣的故事。一天,妹妹小米和姐姐吵了架之后,便独自出走去找自己生病住院的妈妈。途中却迷了路。姐姐四处寻找无果的情况下,只好求助于TOTORO。善良而温和的TOTORO唤来龙猫电车,载着姐姐找到了迷路的妹妹,乘着龙猫电车,妹妹把亲手摘的玉米送给了妈妈,希望她早日康复。故事很普通,但是却很温馨,如果你儿时有过乡村生活经历的话,就算不爱看童话也该看看这部片子,我保证它不会让你失望,这部动画片有太多情节是无忧无虑的童年:带着弟弟妹妹在野地里疯跑、到小河沟捉小鱼和蝌蚪、在田里掰玉米、吃用井水冰过的黄瓜、骂得妹妹哇哇大哭后她还屁颠屁颠像小尾巴似的跟在你后面……。因此我们就要像龙猫和两姐妹一样,快乐相处,虽然有的时候会生气,但是,内心还是快乐的,我们可以联想到生活中的小事,比如,不小心碰到你了,不要为这么小的事而大发脾气,一笑了之就可以了。
《龙猫》我想看很久了,因为据说龙猫是自然界中的精灵,有楼房那么大,可以在几秒种之间使小种子长成参天大树。那天,我有幸看到了这部动画片,故事内容主要讲一个幸福的四口之家,妈妈身患重病在住院,爸爸工作又很忙,姐姐带着年幼的妹妹,一边上学,一边劳动,还好邻居是一位好心的婆婆,经常帮助她们。有一次,妈妈病情加重,是龙猫把她们带到医院,把礼物送给妈妈,妈妈开心地笑了。
龙猫是一种只有拥有纯洁心灵的人,才能看到的动物。我觉得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属于自己的大龙猫,但却不是人人都看得见它,如果有机会的话,你们也到大自然中去听一听,听一听风儿的声音,说不定还可以听见你心中那只龙猫奔跑的声音呢。
再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其实龙猫这种动物世界上真的有,只不过它长着浓厚的毛,非常漂亮,所以遭到人们的屠杀,估计现在野生的龙猫已经绝种了。
龙猫真可爱,我一定要找到属于我的那只大龙猫!
童年是一个现实和童话交织在一起的美好时期,长大以后想起来,有时真的分不清哪些事情真的发生过,哪些只是自己的幻想。
这话是我在看宫琦峻的《龙猫》时想到的。很久没有看动画片了,原因是我对现在的动画片感到失望:《四驱小子》和《数码宝贝》商业味太浓、《校园怪谈》太恐怖、《蜡笔小新》、《加菲猫》虽然生动,但那是给成人看的,和童话故事不搭界,让人看后找不到儿时梦想。我一度以为在动画片里,童话已经死了,直到看了这部《龙猫》。
小月和妹妹小梅在妈妈住院期间跟随爸爸搬到乡下的新家,虽然这里的房屋都已经破旧,但却有清新如画的田园风光和高大得难以想像的樟树伴随着他们。一天,小梅在大樟树的树洞里发现了一只小山一样肥肥的憨态可掬的龙猫,故事就此展开……
如果你儿时有过乡村生活经历的话,就算不爱看童话也该看看这部片子,我保证它不会让你失望,这部动画片有太多情节是你曾经过的那段无忧无虑的童年:带着弟弟妹妹在野地里疯跑、到小河沟捉小鱼和蝌蚪、在田里掰玉米、吃用井水冰过的黄瓜、骂得妹妹哇哇大哭后她还屁颠屁颠像小尾巴似的跟在你后面……甚至连下雨和躲雨的场景都是那么的熟悉和亲切。
宫琦大师一贯以充满人情味的画风和细腻的笔触著称动画界的,这部《龙猫》堪称其风格卓著的典范,在他亲手绘制的片子里,没有变形机器人,没有打败恶魔拯救地球的责任义务,没有在女孩摔倒后露出她的三角裤,只是简要平和地讲述了一个温馨浪漫故事,却告诉了人们什么叫真正意义的童话,就像山泉般清冽,让人沉醉,让人欣悦,欲罢不能。
有一点值得注意:在故事中,大龙猫的出现从始至终都只有小月和小梅看到过,甚至在小梅拉爸爸来看龙猫时,不但龙猫,连树洞都不见了。龙猫真的有吗?还是仅仅是幻想和作梦?8岁的小月和5岁小梅坚信是有的,可她们长大以后还这样确定吗?
最让我感慨的情节是小梅独自去探望住院的妈妈,却在途中迷路了,为了找她,心急如焚的小月坐上了大龙猫召来的有10条腿的龙猫公车,当猫车在田野间飞驰,从大人身边驶过时,大人们根本看不见它,只感到有一阵风掠过。
是什么遮住了成年人的眼睛,让他们视而不见?
现在的我们,眼睛还能看到童话吗?
剧 情 简 介:
皋月和梅姊妹俩随著爸爸搬至乡下的新家。房子虽然有点老旧,然而秀丽的田园风
光、屋旁的巨大樟树使得他们十分喜爱这个环境。
不过这间屋子却有些古怪的地方:他们在屋内发现橡树子、看到许多像故事书里的
黑小鬼、以及晚上的怪风。邻家男孩勘太吓唬他们,说他们家是鬼屋;后来经勘太的奶
奶解说,才知道那些黑小鬼是煤虫,常在没人居住的老房子里,弄得到处都是煤烟、灰
尘。这种种有趣的事令他们对于新生活充满了期待。
第二天他们去医院探望生病的妈妈,***精神很好,医生说不久后就可以出院了
。 星期一爸爸在书房工作,皋月则要上学。梅独自在院子里玩儿,意外看到神奇的精灵
,梅觉得很好奇,对它们穷追不舍,跟到了树林里,却一不小心跌落树洞中,竟发现一
只更大的正在睡觉。由于它发出 "to~~to~~ro~~" 的声音,梅就把它叫做 "totoro"(龙
猫)。后来梅玩得疲倦,不禁趴在龙猫身上睡著了。醒来时龙猫已经不见了,树洞也消
失了。
隔天皋月去上学前,托勘太的奶奶照顾梅,但是后来梅还是忍不住到学校去了。放
学时,老天下起大雨来,她们躲在土地公庙躲雨。勘太看到便二话不说借伞给她们,回
家则骗妈妈说忘了带伞。后来她们到勘太家还伞,并至公车站去接没有带伞的爸爸,大
龙猫在此时突然现身了。皋月将伞借给浑身湿淋淋的龙猫,龙猫听到雨水滴在伞上的声
音,便很高兴地玩了起来。不久公车来了,来的竟是一辆龙猫公车,龙猫上车前给他们
一包橡树子作为谢礼。终于爸爸回来了,他们很兴奋地与爸爸讲述今天遇见龙猫的事。
她们回去后将橡树子种在院子里,梅每天都在期待它们发芽。一晚,皋月看见龙猫
们在橡树园旁打转,她们便跑出去看,只见龙猫手里拿著雨伞,以魔法让橡树子迅速发
芽、生长,后来竟长成一棵大树。龙猫用它那圆圆的肚子带著皋月、梅和小龙猫,乘著
陀螺在田野间飞翔,并到树梢上吹笛。可是白天她们起来后,大树却不见了,一切彷佛
又回复原来的样子。然而跑到院子中一看,橡树子真的发芽了,她们才知道这不是在做
梦。 时间过得真快,正是农作物成熟的季节。皋月姊妹满心期待***归来,梅还想送
勘太奶奶的玉米给妈妈,希望妈妈早日康复;然而此时一封医院的电报竟送达皋月手中
!
原来是妈妈身体不太舒服,回家时间必须延后,这使得姊妹俩顿时无精打采。梅见
了姊姊伤心的模样,决定一个人独自至医院将玉米送给妈妈......
梅失踪了,村人到处都找不著,皋月找到脚都肿了。勘太告诉皋月在神池找到一只
鞋子,后来证实只是虚惊一场,可是天就要黑了,到底梅到哪儿去了?
皋月见众人无能为力,突发奇想求助于龙猫,结果真的遇上了!龙猫听了皋月的请
求,呼叫龙猫公车将她载至小梅处;皋月却意外发现众人竟然看不到龙猫公车呢!龙猫
公车迅速奔驰过田野、穿越树林、爬上高压电线,抵达了梅所在处。两姊妹兴奋地拥抱
在一起,龙猫公车看她们的神情,便载她们至医院看妈妈。原来妈妈只是小感冒,让她
们白担心了;于是她们就悄悄地将玉米留在窗台上,欢欢喜喜地回家了!
简 评:
这部家喻户晓的卡通,内容极其温馨感人,对于数十年前日本农村生活的描绘相当
细腻,暗中强调自然与人之间和谐共存的关系,实在是一部老少咸宜的卡通。相对纵多
卡通来说,蒲芯最中意的就是这部卡通了,公司电脑的桌面也经常放着龙猫的图片呢,
呵呵……希望各位也喜欢上龙猫呢
同志,你首先先简写一下电影介绍,然后再摘两句评论,凑合凑合就能够2000字了。
② 谈从叙事策略分析中国动画电影
谈从叙事策略分析中国动画电影
[论文关键词] 动画电影叙事方式角色中国风格
[论文摘 要] 动画电影结合美术和电影的综合特点,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和审美特点吸引着广大的爱好者和制作者。动画具有搜搏独特的文化传播方式与艺术形式,叙事则是动画电影的核心,也是中国动画电影中需要学习借鉴的地方。本文从动画电影的选材、主题手法、角色上来谈,最后论述中国动画电影如何发展,提出问题并展望中国动画应该如何发展。
动画电影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到今天的繁荣期,动画形式已在社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比较世界各国动漫的发展,中国动漫还存在一些差距。在欧美、日本和韩国,动漫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文化。但像动画片《魔比斯环》这样的片子如何能抵抗《怪物史莱克》,关键就要看其叙事策略了。动画电影应有理性的解析,把握商业动画电影的基本元素,才能充分发挥动画艺术的优势。
一、从选材看动画电影的叙事策略
动画电影作为电影艺术的一种形式,在选材上应遵循电影艺术的一般原则,但动画电影由于其媒介、制作方式、制作材料、制作手段和方法等方面的独特性,而有别于其他电影艺术的选材。在选材上我们首先要确定产品的对象是谁,所要表达的意义是什么。例如,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动画题材最受欢迎,市场效益也最好,因为它受众面广,市场收益相应也会多。关于动画的选材也有侧重于儿童化的,有人认为动画就是给小孩看的,不适合表现深层次的题材。有人则认为,动画可以表现所有的题材,我们所谓的动画全民娱乐的时代已经到来。其实,动画隶属于电影中一个分支,在题材表达上必须符合动画本体特征。动画电影区别于实拍电影,最明显的特征是动画具有高度虚拟性。这一特征决定了动画不可能像实拍电影那样接近真实。在一些优秀的动画电影作品中,很少如实描写日常生活,相反的是尽力拉开与现实的距离。动画可以世春祥天马行空地讲述令人匪夷所思的故事,没人会对动画片中的老鼠为什么会打败猫而吹毛求疵。其次,动画电影的题材相对比较简单。在动画中,造型的线索简单、矛盾简单、人物关系简单,例如在中国四大名著中,《西游记》就比较容易被改编成优秀的动画作品,而《红楼梦》就非常不适合动画改编。在《红楼梦》中光是人物关系就已经十分复杂了,再加上场景之类的更是繁复。
动画表现的题材可以更加成人化。动画片早已不仅仅是孩子的专利,以成人为目标观众的动画片现在比比皆是。这样从商业价值上讲,单纯考虑儿童观众对动画产业的发展也是不利的。通常只为儿童制作的动画片仅仅能在电影院的下午和傍晚时间放映,而国家经常出台福利政策限制儿童电影的票价,这样一来票房收入也大打折扣。相反,如果动画电影观众扩展至成人范畴,那么就可以进入晚场时段放映并因此有获得更高票房收入的可能。①这样无论从商业价值还是发展价值上都是非常有利的,例如动画片《蓝皮鼠和大脸猫》,其后续的商业价值还是比较高的。
二、从主题看动画电影的叙事策略
动画电影是一种用来表现其特有主题的艺术形式。在动画片中不是说所有的都必须有严格意义上的叙事主题。许多艺术类的动画短片并不需要深刻的叙事主题,其动画可以作为一种纯视觉形象的一种表达方式。一部个性化的艺术动画短片,可能只要有一个绝佳的创意或者奇妙的视觉展现,就能创造出很好的效果,观众乐在其中,得到纯粹视觉感官体验。但是作为动画电影却并不是这样,动画电影通常是以故事情节来传达大众共有的精神状态。在动画电影的学习中不应纯粹追求视觉盛宴,而忽略了对艺术本质的探索和艺术修养的培养。如果把这类作品打回原形,不过是儿童玩具万花筒罢了。因此动画电影的主题选材尤其重要。
动画电影的主题必须突出,如果一部动画片有多种主题而没有主次变化。那么最终这部动画片将失去主题。例如,日本动画《再见,萤火虫》就是一部以旁观者的角度展现战争悲剧的影片。森枣除了在开场展现了空袭后的惨状外,片中并没有过多地描述战争的惨状,而是通过描述两兄妹单纯真挚的情感将战争的残酷性深深地刻入观众的心里,使得全片一直弥漫在悲剧的氛围当中。这就是主题的选择的重要性,好的主题能引人入胜,使整部动画具有意义感。
在动画的主题选择中,应该通过画面和情节自然流露出来,创作者的观点要尽可能曲折。但也不是说越曲折越好,不能让观众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就好。另外动画片的主题选择应有较高的哲学思想和文学思想,要在动画语言、动画形式上做多种尝试,这样才能有更好的主题以吸引观众。选择好主题的叙事方式后,故事的发展情节多以整个故事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尾的先后时间顺序展开,围绕故事情节主线,简单明了,一目了然。这样的叙事结构可看性强,不仅符合人们的观赏需求,而且对于儿童这个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年龄阶段,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更适合儿童。
三、从角色上看动画电影的叙事策略
谈到角色,大家都会想到“米老鼠、唐老鸭”。作为一部商业动画长片来说,当故事的主题和情节发展定下来以后,角色的设置无疑就是最重要的了。动画是创造生命、赋予角色生命的一种艺术形式。角色是动画中的视觉核心,很多经典的动画片,在多年以后,故事可能会被观众淡忘,但是观众往往能记住里面的“角色”,能被大家津津乐道的也一定是那些经久不衰的角色造型。因此从每个角度来说,动画片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角色塑造的成功。因为在动画中,对角色的塑造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再现,而是一个虚拟夸张角色的塑造过程。角色造型设计不是纯粹的视觉问题,是抽象再创造的过程,是文学语言的视觉化,好的角色能给观众以遐想,能充分引起观众的兴趣。
动画电影是一种允许和鼓励个人创造的艺术形式,其中的角色设置可以不遵循现实生活中的约束,可以超现实生活,以凌驾于现实之上的能力。在动画里,动物可以开口说话,可以有自己的思维,甚至桌椅板凳这些没有生命的物件都可以行走跳跃等。动画中角色的形象不管是什么类型,都是拟人化了的人或物,体现着人类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例如动画片《美女与野兽》中的`“烛台先生” “挂钟管家” “茶壶大妈”等。但动画角色的“假定性”也有其自身的限度,不能毫无节制地天马行空。不管动画片中的角色如何离奇,如何荒诞不经,它必须有一个合理的内在逻辑,使观众相信并能够接受。如果只一味强调角色的“奇异性”,以至于失去了真实的逻辑基础的话,这样的动画角色必定是不受观众欢迎的、失败的。动画角色在性格上应简洁明了、艺术形象鲜明突出、主要角色的性格定位是循序渐进的。这样做并不是把角色简单平面化,而是为了角色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在商业动画长片中,角色不仅仅是动画中的简单形象,而在后期开发的主要产品上也有很大的经济效益作用。
③ 以 中国动画发展概论及其特点 为题的论文
动画这门综合艺术自诞生以来,就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动画”的概念经历了无数次分离与融合,但动画始终是融合了技术与艺术的双重性质,给全世界的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它是一种没有国界的世界通用的语言,是世界文化的缩影。 中国动画曾经无比辉煌,但是经过70多年的大起大落,现在已远不如世界其他的动画强国。党的十五大之后国家开始出台政策大力扶持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先后建立杭州、常州、深圳、吉林、长沙等国家动漫基地,生产大量动画片。发展到今天,中国动画的确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网络联系着世界,当今中国的动画片受众大多还是依靠网络接受日本和欧美动画强国的洗脑,中国动画片对于青少年的影响依旧甚微。 创新是创作的灵魂 中国的动画创作从创始初期就积极开拓,题材和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多彩,讲述儿童喜爱的故事,寓教于乐。但这样却形成了一个误区:动画片大多都针对低龄儿童,缺乏青少年尤其是青年喜爱的动画作品,留下了市场空缺。而相比之下的美国、日本动画片在创作上思维活跃,题材丰富,并且老少皆宜,日本更是“全民动画”,每个年龄阶层的人都有合适的动画作品。这些中高年龄层的作品就全数进入中国国内市场,占领了空白。 美国动画电影不论是迪斯尼还是PIXAR、梦工厂都善于吸收世界文化,过去经典传颂的埃及题材的《埃及王子》、希腊题材的《大力神》、阿拉伯题材的《阿拉丁》、中国题材的《花木兰》暂且不表,就说2008年暑假轰动的梦工厂三维动画大片《功夫熊猫》,就足以吸引全球人的眼光。 功夫和熊猫都是中国的国宝,二者的结合无疑是典型的中国风。片中宏大的中国风背景音乐配上宏伟精彩流畅的武打场面、诙谐幽默的故事设计、各具特点的造型,虽然是绝对的喜剧,却看得不少人潸然泪下。是感动吗?是在感叹,为什么如此好片,竟然不是国人自己创作的!而在感叹的同时反省、修正自身创作的不足,对中国动画的复兴大有裨益。突破思维定势,转化观念。中国动画片创作一直秉承“寓教于乐”的宗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化意义被过分强调,失去了动画娱乐的前提。教化思想下动画片大多一副严肃的面孔,大人不看,小孩更加不喜欢。而日本动画片实行市场分级制度,有适合各个年龄和阶层的作品,同时还有深刻的社会思想包含其中,观众在看故事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了解做人处事的基本道理。 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动画片既是对文化的传承,也是对传统的发展和创造。《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人物,从电影、电视到动画,这一形象可谓深入人心,就连《宝莲灯》里都免不了要把这一形象搬出来。中国动画学会的徽标也是这只“国民猴”。但这么多年来关于孙悟空并未有过任何造型和故事上的突破,永远是那身黄色的衣服、红黄两色的金箍棒,千年下来,从熟悉到腻味。日本根据中国古典文学改编的漫画《最游记》因其疯狂的颠覆、吸引人的剧情、曲折的情感和深刻的生活哲理,瞬间就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迷恋,甚至有不少人因为《最游记》这部漫画才去阅读《西游记》原著。 在世界风靡中国风的当今,2008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更把中国推向了世界,我们动画创作人在继承中国千年传统文化的时候,更应该对过去进行颠覆和再造,这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使得动画艺术得到更好的发展。 技术与艺术相结合。随着CG技术的不断进步,神奇的电脑科技给动画艺术带来令人咋舌的感官表现,强烈震撼了人们的视觉神经。在一些关于中国动画发展方向的讨论上,总是会有人问到“我们应该保留艺术的发展,还是要完善技术支持”,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技术和艺术缺一不可,齐头并进。只有先进的技术才能丰富艺术表现,更高的艺术需要更高超的技术来完成。现在世界动画逐渐跨越传统动画的一些障碍,迈向无纸动画的领域,不仅三维动画,技术的发展使得二维动画也摆脱了纸张的限制,在CG的世界中畅游。 但我们必须避免两个误区:一是技术运用不要超过动画艺术表现本身,为炫技而技术;二是避免对迪斯尼和日本动画的过度模仿。《宝莲灯》里的小猴子明显带有迪斯尼的幽默,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播出的《围棋少年》则带有日本动画片《棋魂》的影子。 期望有一天,中国的动画片就是“中国”的。 发掘市场是当务之急 在世界动画发展史上,动画更多是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的。美国动画在创始初期就很快进入产业化操作,在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而日本的动画与漫画结合的产业文化还被称为“伟大的发明”,成为日本一大经济命脉。 中国的动画创作艺术性很强,但市场意识却十分薄弱。发掘中国的动画市场是当务之急。中国动画的市场是巨大的,其路径在于艺术创作和市场相结合,艺术与商业相结合,完善中国动画的产业链,建立完整的产业运作,形成由中国特色的动画领域。 市场化操作。首先,改变制作体系。我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聚集一批“热血”创作者,小作坊制作,不盈利靠国家支助。动画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