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借年全集吕剧李岱江爱奇艺电影
我把戏曲压缩包传到网络附件了,你查找你的提问附件
点击压缩包下载。直接下载,没有密码
满意请选为【满意答案】
手机提问的用户查看。请要用网页版查看下载
② 吕剧大全mp3下载
0001 就下资料网-吕剧:张郎休妻
0002 就下资料网-吕剧:半夜夫妻
0003 就下资料网-吕剧:红丝错
0004 就下资料网-吕剧:借亲
0005 就下资料网-吕剧:红嫂
0006 就下资料网-吕剧:庄户皇帝
0007 就下资料网-吕剧--《画龙点睛》(“全剧一体_版本)
0008 就下资料网-大型吕剧--补天(“全剧一体”版本)
0009 就下资料网-吕剧--碧水蓝天(“全剧一体”版本)
0010 就下资料网-吕剧--颜文姜(“全剧一体”版本)
0011 就下资料网-吕剧--蒙山谣(“全剧一体”版本)
0012 就下资料网-吕剧--罗帕记(“全剧一体”版本)
0013 就下资料网-小吕剧--兄妹情(“全剧一体”版本)
0014 就下资料网-吕剧--《寻子记》(“全剧一体”版本)
0015 就下资料网-吕剧:《拾玉镯》(全场)
0016 就下资料网-吕剧:娶婆婆(全场)
0017 就下资料网-吕剧:王小赶脚 全场_MzI0NTQ4MzY
0018 就下资料网-吕剧井台会(全场)
0019 就下资料网-吕剧:赵美蓉观灯(全剧)
0020 就下资料网-吕剧:桃李梅(全场)
0021 就下资料网-吕剧 清风亭认子 烟台吕剧团演出(全剧)
0022 就下资料网-《紫钗记续集》(全剧)--阮兆辉 尹飞燕 李淑勤
0023 就下资料网-2006年11月张火丁《鸳鸯冢》全剧
0024 就下资料网-吕剧:借年(全场)_320x240_240x192
0025 就下资料网-柳琴戏《走娘家》全场
0026 就下资料网-吕剧:借靴(全场)
0027 就下资料网-吕剧:《孝子董永》(全场)
0028 就下资料网-吕剧《小姑贤》全场 刘凤良、赵兰英、张淑琴、张艳芳 唱片
0029 就下资料网-吕剧《信用人家》(全场)
0030 就下资料网-吕剧:《圣贤楼》(全场)
0031 就下资料网-吕剧《搬窑》全剧
0032 就下资料网-吕剧:三拉房(全场)
0033 就下资料网-吕剧:龙凤面(全场)上-240x192
0034 就下资料网-吕剧:龙凤面(全场)下
0035 就下资料网-吕剧:王定宝借当(全场) 上
0036 就下资料网-吕剧:王定宝借当 (全场)下
0037 就下资料网-吕剧《李二嫂后传》(上)
0038 就下资料网-李二嫂后传-下
0039 就下资料网-窦娥冤(下集)
0040 就下资料网-窦娥冤(上集)
0041 就下资料网-tudiguan上集1
0042 就下资料网-tudiguan下集1
0043 就下资料网-【吕剧】 墙头记后转 (2) 演出:杜艳华 宋静静 闫洪刚
0044 就下资料网-【吕剧】 墙头记后转 (1) 演出:杜艳华 宋静静 闫洪刚
0045 就下资料网-lihuayu-上
0046 就下资料网-lihuayu-下
0047 就下资料网-吕剧 巧配鸳鸯 上
0048 就下资料网-巧配鸳鸯-下
0049 就下资料网-吕剧:《三娘教子》下
0050 就下资料网-吕剧:《三娘教子》上
0051 就下资料网-吕剧 王老虎抢亲(全场) 下
0052 就下资料网-吕剧 王老虎抢亲(全场) 上
0053 就下资料网-山东省首届吕剧大赛(1)
0054 就下资料网-山东省首届吕剧大赛(2)
0055 就下资料网-山东省首届吕剧大赛(3)
0056 就下资料网-吕剧 小姑贤1
0057 就下资料网-吕剧 小姑贤2
0058 就下资料网-吕剧《春江月》第一场
0059 就下资料网-吕剧《春江月》第二场
0060 就下资料网-吕剧《春江月》第三场
0061 就下资料网-吕剧《龙凤面》第一场
0062 就下资料网-吕剧《龙凤面》第二场
0063 就下资料网-吕剧《龙凤面》第三场
0064 就下资料网-吕剧《龙凤面》第四场
0065 就下资料网-吕剧《龙凤面》第五场
0066 就下资料网-吕剧《龙凤面》第六场&第七场
0067 就下资料网-吕剧《龙凤面》第八场
0068 就下资料网-吕剧《龙凤面》第九场
0069 就下资料网-吕剧《龙凤面》第十场
0070 就下资料网-吕剧《龙凤面》第十一场
0071 就下资料网-16 吕剧全本《三娘教子》2-1 郭爱琴 文宗哲 张鹰 黄继森
0072 就下资料网-16 吕剧全本《三娘教子》2-2 郭爱琴 文宗哲 张鹰 黄继森
0073 就下资料网-石龙湾(1)
0074 就下资料网-石龙湾(2)
0075 就下资料网-石龙湾(3)
0076 就下资料网-巧配鸳鸯(上)
0077 就下资料网-巧配鸳鸯(下)
0078 就下资料网-龙凤面(上)
0079 就下资料网-龙凤面(下)
0080 就下资料网-荆钗记(上)
0081 就下资料网-荆钗记(下)
0082 就下资料网-吕剧《碧水蓝天》全场1
0083 就下资料网-吕剧《碧水蓝天》全场2
0084 就下资料网-吕剧《碧水蓝天》全场3
0085 就下资料网-吕剧《碧水蓝天》全场4
0086 就下资料网-丝弦怒斩玉面狼上部
0087 就下资料网-丝弦怒斩玉面狼中部
0088 就下资料网-丝弦怒斩玉面狼下部
0089 就下资料网-美人画下凡(上)
0090 就下资料网-美人画下凡(下)
0091 就下资料网-憨子要饭上
0092 就下资料网-憨子要饭下
0093 就下资料网-梆子戏《坐北楼》宋江杀惜( 下)
0094 就下资料网-梆子戏《坐北楼》宋江杀惜( 上)
0095 就下资料网-半夜夫妻上
0096 就下资料网-半夜夫妻下
0097 就下资料网-借亲A
0098 就下资料网-借亲B
0099 就下资料网-吕剧 姊妹易嫁 01
0100 就下资料网-吕剧--推媳妇
一共15G的内容
还有更多的到这里下载,
jiuxia.net/html/youxiwaigua/xiqugequ/
③ 吕剧的代表人物以及作品!!
吕剧,又名“化装扬琴”、“琴戏”,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迄今有100年历史。山东省东营市是吕剧的发源地,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原属广饶县)民间艺人时殿元等是吕剧的主要创始人。最初的吕剧班大都走乡串村,演出于田间地头,影响甚小。1910年前后搬上舞台。1953年山东省吕剧院成立之后,才使吕剧成为遍及山东、享誉全国的剧种。
目录
吕剧简介
名称由来
传统剧目分类
源流沿革
艺术特点
吕剧历史介绍
已出版的吕剧作品
角色行当生行
旦行
净行
丑行
传统剧目《李二嫂改嫁》
《补天》
《龙凤面》
《借亲》
吕剧知识板式
曲牌
吹打曲牌
乐器
行当
声腔
服装
早期重要艺人
当代吕剧名人吕剧简介
名称由来
传统剧目分类
源流沿革
艺术特点
吕剧历史介绍
已出版的吕剧作品
角色行当 生行
旦行
净行
丑行
传统剧目
《李二嫂改嫁》 《补天》 《龙凤面》 《借亲》吕剧知识
板式 曲牌 吹打曲牌 乐器 行当 声腔 服装早期重要艺人当代吕剧名人展开 天津市吕剧《李二嫂改嫁》
编辑本段吕剧简介
[1]吕剧是山东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曾名“化装扬琴”、“琴戏”。主要乐器是坠琴、扬琴、三弦、琵琶,称“吕剧四大件”。是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坐腔扬琴)发展演变而来的。起源于山东以北的黄河三角洲,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的部分地区。最初的吕剧班子大都走乡串村,演出于田间地头,影响甚小。1910年前后搬上舞台。1953年戏曲改革中由山东省戏改组定名吕剧。1953年山东省吕剧院成立之后,吕剧成为遍及山东、享誉全国的剧种。 2007年10月中旬,首届吕剧文化艺术节在吕剧的故乡——山东省东营市成功举办。
编辑本段名称由来
吕剧名称的由来,流传着很多的说法,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一、1915年前后,原属广饶县牛庄的时家村(今已划为东营区)老艺人时殿元,也曾以纸糊毛驴,化德州市吕剧团
装演唱《王小赶脚》,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人们便把它称为驴戏,由于这个称号欠雅,经一些文人的推敲音译成了“吕戏”。 二、1923年,这种驴戏进了济南府,演出的主要剧目是《吕洞宾打药》,当地群众不明白这个剧种的来源,只听说叫“驴戏”,又由于主要剧目是“吕”字打头,观众就把它称为吕戏。 三、吕剧的“吕”字,原是二十五户为一闾的“闾”字。意思是街坊邻里戏、家乡戏。以后在辗转、流传中,把“闾”简化为“吕”。 四、过去说琴书,大多是两口子或一家人搭档,演唱的内容又多系反映男女爱情的。两口为“吕”,因而就叫吕戏。 五、吕戏原来称为捋戏。此说有二:一是由于演唱时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按奏坠琴的手指是上下捋动,故名为捋戏;又因中国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有六种,总称“六吕”,因而将“捋戏”改称为“吕戏”。另一种传说是,当年为这种戏起名时,有的老艺人说,这种戏演唱时顺藤摸瓜,捋着蔓子捋到底,就叫捋戏吧。捋与吕同音,于是定名为吕戏(吕剧)。
编辑本段传统剧目分类
吕剧的剧本大致可分两种:一种是小戏,如《小姑贤》、《王定保借当》、《小借年》等,是它的基本戏;另一种是连台本戏,多根据鼓词、小说和琴书的脚本改编,如《金鞭记》、《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等。小戏剧目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运用生动的群众语言,善于表现各种不同的人物性格,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吕剧唱腔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基本腔调有四平、二板,有时也使用其他曲牌。主要伴奏乐器有坠琴、扬琴、二胡、三弦等。吕剧、2008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全国25个分团
编辑本段源流沿革
[1]吕剧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名的新剧种,但其表演艺术形式却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程。早在北京市吕剧团
清代中叶,山东南部农村就出现了一种名叫“小曲子”的小曲连唱体曲艺形式。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洋琴(洋琴),故又称“扬琴”、“洋琴”。历史上扬琴曾广泛流行于古黄河下游地区的河南、江苏、安徽的北部、河北的南部以及东北的个别市县。在山东最先流传于鲁西南,并逐渐向北(济南及惠民地区)、向东(青岛、烟台)延续扩展,约有二百年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地区的语言、风俗的影响,逐渐形成为南路、北路、东路琴书三大流派。各自叫法也不尽相同,如东路琴书艺人商业兴自称本路琴书为“改良扬琴”;北路琴书创始人邓九如自称“文明扬琴”。到一九三三年邓九如在天津电台播音时,才定名山东琴书。 光绪初年,广饶县(旧称乐安)北部一带的农民,为躲避灾荒,常随身携带坠琴、节子板等乐器,外出卖艺求生。开始以唱琴书小段为主,或顺口编些有趣的故事,边耍边唱。后来,他们不断吸收戏曲唱腔和民间小调来丰富自己的表演内容和形式。如东寨村的张兰田、张志田兄弟俩,就曾去安徽风阳拜师学艺。当地流行的凤阳歌对琴书的表演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艺人们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不断追求新的艺术形式。一些擅长唱工的艺人,在长期的表演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唱腔特点。如广饶县西商村的艺人商业兴和妻子关云霞,长期在烟台、青岛一代演唱,逐渐形成自己的演唱形式,成为东路琴书艺术的代表人物;而擅长人物表演的艺人,则致力于创造新的表现形式来吸引观众。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冬,以东路琴书艺人时殿元为首的同乐班,尝试着将《王小赶脚》改为化妆演出,用竹、纸、布扎成驴形,加以彩绘,一演员身绑彩驴,做骑驴状;一演员执鞭赶驴;另有艺人操坠琴、扬琴、竹板等乐器伴奏,演员在音乐声中载歌载舞。此种表演形式别开生面、生动活泼,初次演出便获成功。由于《王小赶脚》首次采用驴形道具,群众又称此类戏为“驴戏”。此后,时殿元又陆续将一些琴书篇目改为化妆演出,所到之出,表演深受群众喜爱。 在常年的流动演出中,化妆扬琴艺人经常和京剧、五音戏、河北梆子等剧种的班社在同一集镇演出,甚至出现“两合水”、“三合水”(两个或三个不同剧种同台演出)的情况。这种演出方式对促进化妆扬琴在剧目、表演、唱腔、舞台装扮、音乐等方面与其他剧种的借鉴融合和创新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其逐渐从简单的化装演出发展成为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演出的剧目也从“对子戏”、“三小戏”扩大到本戏和连台本戏;演出的场所也由盘凳子到进入茶园、剧场。1917年(民国六年),由广饶县化妆扬琴艺人张凤辉等人组成的车里班首先进入济南市演出。此后,不少剧班也纷纷进入济南城表演。有的班社还经常到烟台、青岛甚至东北的大连、长春、哈尔滨等城市演出,进一步扩大了该戏的影响。当时较有影响的班子有黄家班、父子班、同乐班、庆和班、共和班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该剧种陷入困境。原在济南城演出的剧团也因演出每况愈下,导致班社萎缩,艺人生活难以为继。多数艺人返回家乡,剩下的艺人凑成一个“义和班”维持演出,勉强度日。抗战胜利后,演出状况并未好转,反而愈加萧条。“义和班”也于1946年末解散,艺人被迫改行,另寻出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化妆扬琴剧种获得了新生。从1950年起,山东省文联地方戏曲研究室组织对本省地方戏曲艺术进行了发掘、整理、试验、推广,并以化妆扬琴作为改革的重点,选择《小姑贤》为实验剧目。此后,艺人们向山东梆子学习,演出了《蓝桥会》。在学习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又将现代题材的小说《李二嫂改嫁》改编演出。这期间,由义和班改组成的济南化妆扬琴剧团也编演了《张大有被骗》、《王秀鸾》等戏,打开了吕剧现代戏的大门。这些改编剧目的上演使化妆扬琴的影响日益扩大,并涌现出郎咸芬、林建华、王俊英等一批著名演员。1953年山东省吕剧团成立后,继续进行剧目的改革创新工作,先后整理加工了《姊妹易嫁》(《逼婚记》)等传统剧目,编演了《光明大道》等现代戏。1954年,在华东区戏剧观摩会演上,《李二嫂改嫁》、《光明大道》、《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分别获奖。《李二嫂改嫁》和《借年》于1957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黑白影片;《两垅地》于1965年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成黑白影片。 “文化大革命”期间,吕剧被禁演。1976年以后,吕剧复兴。《半边天》于1976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逼婚记》于1979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张王李赵》于1982年获全国剧本奖。 1979年,广饶县吕剧团、垦利县吕剧团开始上演传统剧目。1982年,广饶县吕剧团为配合计划生育宣传赶排新剧《合家欢》,在县内外巡回演出。1987年,利津县京剧团更名为利津县吕剧团。1984年,东营市文化局组织部分文艺工作者,专门开展吕剧研究,深入农村走访老艺人,搜集史料。1985年冬,召开“吕剧史料座谈会”,邀请20多名吕剧老艺人参加。1986年春,又邀请14名老艺人进行仿演录像。在此基础上,于1987年编纂完成《东营市吕剧音乐集成》书稿,于1988年底编纂完成《吕剧起源与发展东营市史料汇编》。这两部书稿是吕剧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在编纂过程中,得到山东省文化厅有关领导、 山东省吕剧界许多专家和名演员 (如李渔、郎咸芬) 的热情指导与帮助。1991年3月5~8日,举办“东营市首届吕剧汇演”,全市有8个代表队、240人参加,分专业和业余两个组进行汇演,演出新创剧目12个。1994年,以广饶县吕剧团为基础,成立“东营市吕剧团”。至1995年底,全市先后有15名吕剧演员获省优秀演员称号[2]。
④ 吕剧全部
我发你邮箱了,查收邮箱,希望给个满意回答
我网盘戏曲(mp3格式)全剧:京剧、吕剧(茂腔柳腔),越剧(滑稽越剧)黄梅戏、河南豫剧(河南坠子曲剧越调大鼓书)评剧、河北梆子(老调,丝弦)、绍剧(绍兴莲花落。绍兴鹦哥戏)、淮剧、扬剧、沪剧、楚剧、锡剧、昆曲,琴书、扬琴戏、秦腔、南昌采茶戏,赣剧,上党梆子·川剧·晋剧·二人转·刘兰芳评书,单田芳评书,袁阔成评书,经典老歌500首等全国各地的戏曲800部。
不需要注册网盘,点击我发你的链接,可直接免费下载到你的硬盘。只要把你油箱写在求助戏曲的页面,我就能发你网盘免费下载链接,直接下载。记住是《全剧》,不是选段,放心下载
戏曲是mp3《全剧》直接下载到内存卡,放到手机,插卡收音机播放
满意请选为【满意答案】
┅┅┅┅┅┅┅┅┅┅┅┅┅┅┅┅┅┅┅┅┅┅┅┅┅┅┅┅┅┅┅┅┅┅┅┅┅┅
求助戏曲的朋友你要《戏曲链接》的话,可在我头像下点击【求助知友】,留戏曲名字+油箱+张哥
⑤ 80年代古装戏曲电影
吕剧电影《姐妹易嫁》
⑥ 吕剧小姑贤内容简介
电影名:小姑贤
外文名称 Sister-in-Law
导 演:林农
主 演:韩少云 菊桂芳 徐菊敏 张忠义
作 曲:王其珩
评剧大师韩少云剧照上 映:1953年
地 区:中国大陆
颜 色:黑白
类 型:评剧戏曲片
制作公司:东北电影制片厂 [中国]
故事梗概
姚氏25岁就死了丈夫,她含辛茹苦地将一儿一女抚养成人。女儿英英生来聪明伶俐,儿子继孟十分孝顺。继孟娶妻后夫妇感情很好,而带有封建思想的姚氏对此很不欢喜。姚氏非常偏心爱女儿就像掌上明珠,对媳妇却视为眼中钉,常常无事生非地打骂媳妇。一天,媳妇给婆婆端上早饭,婆婆挑剔地说她做的饭缺盐少酱不对胃口,并故意为难媳妇,要媳妇马上做出86样饭来给她挑选。媳妇实在没有办法做出,姚氏借口说媳妇有意与她作对,拿起鞭子就打。这时,恰好女儿英英进屋,连忙劝解,答应去替母亲另做一碗面来。英英见嫂子做的饭不错,就把嫂子做的那碗面端出房转了一圈,又重新端了进来。姚氏以为真是女儿做的,一面吃,一面不住地夸奖。姚氏吃过饭又找媳妇的碴儿,嫌她扫的院子不干净,纳的鞋底不整齐。英英怕母亲又责怪嫂子,就说扫院子和纳鞋底这些事都是她做的。姚氏立刻转怒为喜,夸自己的女儿能干。英英见母亲这样偏心,很不满意,便当场说出了事实真相,使母亲颇为尴尬。姚氏恼羞成怒,反咬一口把罪名加在媳妇身上,诬陷她把小姑教坏了要把媳妇打死。英英见事情搞糟了,便急中生智,一方面劝母亲把嫂子交给哥哥管教,一方面教哥哥怎样假装打嫂子。继孟按照妹妹的计策,故意气冲冲地把妻子拉到屋里,用棍子打椅垫,让妻子装哭和装死哄吓母亲。姚氏以为媳妇真的被打死了,闹出人命自己要吃官司了,吓得直打哆嗦。英英见母亲后悔了,才假装去救嫂子,嫂子也装作是死而复生。姚氏见媳妇醒了过来,这才放了心。英英乘机帮助母亲打通封建思想,假意哭闹着要去投井自杀,怕自己将来出嫁后,也遇到像母亲这样的婆婆。姚氏见此非常着急,面对女儿提出的条件:以后不能再给嫂子气受,让嫂子吃穿都与她一样,姚氏无奈只好答应。从此以后,姚氏不再挑媳妇的毛病了,这个家庭婆媳和睦,幸福美满。
⑦ 吕剧李二嫂改嫁全集
吕剧《李二嫂改嫁》
1、舞台版
上: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FqWP7ILcedg/
中: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0sY5ZEkzSkc/
下: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Nq3mpUvbSbQ/
2、电影版
全: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oqNGmwGxW_I
⑧ 吕剧的代表作是什么
李二嫂改嫁呀,中国吕剧作品。作者刘梅村、刘奇英、靳惠新、王昭声、张斌。1954年由山东省吕剧团首演。据王安友同 李二嫂改嫁
名小说改编。描写1947年鲁中南解放区农村年轻寡妇李二嫂,爱上了本村农民张小六,受到旧的习惯势力的嘲讽和婆婆的阻挠。经妇女会主任等人的支持,李二嫂终于改嫁,与小六结为终身伴侣。通过李二嫂孤苦伶仃的守寡生活和新社会激发起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刻揭示出传统礼教给妇女带来的深重苦难。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在观众心灵里引起激荡。1954年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获剧本一等奖。1957年摄制成戏曲艺术片。 吕剧剧目。1954年刘梅村、刘奇英等据王安友同名小说改编。1947年鲁中南解放区某村寡妇李二嫂与农民张小六相爱,遭到婆婆“天不怕”和部分村民反对。李二嫂在妇女会主任等人帮助下,冲破旧的习惯势力阻挠,与小六结婚演员 主要演员 郎咸芬……李二嫂 杨瑞卿……张小六 武 韬……李七 靳惠新……天不怕 臧美倩……妇女主任 李岱江……妇女主任丈夫 王俊英……张大娘 郭丽华……小青 林健华……刘大娘 电影 李二嫂改嫁 吕剧老电影:李二嫂改嫁(1957版) 片种:吕剧戏曲片 色别:黑白 出品年代:1957 出品公司:长春电影制片厂 舞台编剧:刘梅村、张斌、王照声、靳惠新、刘奇英 电影剧本:刘梅村、张斌、刘国权 导演: 刘国权 摄影: 郭镇铤 美术: 刘金鼐 编曲: 张禹田、张斌 录音: 黄力加 剧务主任:牛景纯 演出: 山东省吕剧团 舞台导演:尚之四 音乐伴奏: 山东省吕剧团乐队 主要演员 郎咸芬……李二嫂 杨瑞卿……张小六 武 韬……李七 靳惠新……天不怕 臧美倩……妇女主任 李岱江……妇女主任丈夫 王俊英……张大娘 郭丽华……小青 林健华……刘大娘
⑨ 吕剧传统剧目有哪些
吕剧大体可分两种:一种是小戏和单中出戏,如《小姑贤》、《小借年》、《王定保借当》等,这是它的基本戏;另一种是连台本戏,多根据鼓词。如《金鞭记》、《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等。吕剧现代戏《李二嫂改嫁》首拍成电影,影响遍及全国。
(1)特色介绍:吕剧,是山东省最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她以淳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而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吕剧艺术的迅速发展,使吕剧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声望日高,在全国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山东省其他各地、市、县的吕剧团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至1960年,全省已有专业吕剧艺术表演团体29个;在国内其他地方如新疆、大连、哈尔滨、锦州等地市也相继成立了吕剧团。1983年以来,省“音协”多次主持召开了吕剧音乐研讨会,其中一次吕剧音乐集成研讨会于1985年在吕剧故乡东营市召开,1986年,山东省文化厅举办了全省吕剧青年演员大奖赛。吕剧艺术事业人才辈出,后继有人。吕剧艺术之花将会在我国戏曲艺术园地中更加芬芳多姿。
(2)历史介绍:吕剧发源于原乐安县时家村(今东营区牛庄镇)一带。吕剧自形成以来,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纵观吕剧艺术的整个历史演变过程,大体上是循“山东琴书(说唱扬琴)——化装琴书(又称化装扬琴)——定名为吕剧”之脉沿革和发展的。
山东琴书始称“小曲子”,后因其伴奏乐器主要是扬琴(早期称“洋琴”),故又被群众称为“唱扬琴的”。山东琴书曲调优美,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最早流行于鲁西南一带地区,其产生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说唱琴书的民间艺人进入较大的城市或到外省演唱,曾称为“文明琴书”、“山东琴书”等。山东琴书演唱时两人搭挡对口,对唱和说为主,以表演为辅,唱说和表演紧密结合;演唱时以扬琴、坠琴为主要伴奏乐器。演唱者同时也是伴奏者,典型地体现了曲艺形式的艺术特点。这种唱、说和表演浑然一体的民间曲艺演唱形式,是山东琴书由说唱艺术形式发展成为戏曲艺术的基础条件。
根据《黄河志》记载,在1884年以前,黄河入海口处的广饶(当时为乐安县)北部和利津东部并无防洪大堤,每到洪水季节,黄河常常泛滥成灾,这一带的穷苦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以逃荒要饭谋生。于是,以演唱当时民间流行“小曲”形式进行乞讨的难民逐渐增多。以“唱曲”讨饭遂成为有些人养家糊口的主要手段,活动区域也不断扩大。
此间,牛庄、油郭一带以演唱民间曲艺为职业的艺人越来越多。在众多的民间节人中,时家村艺人时殿元(外号时丫兰)、油郭乡东寨村艺人张兰田、张志田兄弟和油郭乡西商村的四平调艺人商秀岭脱颖而出,成为当地群众所说的“大角”。
1880年,山东琴书流传至乐安北部地区后,得到迅速而广泛的传播。尤其是在牛庄、油郭一带,学唱山东琴书者不计其数。每逢农闲节日,或三五搭挡,或结帮成伙,就地拉摊演唱琴书者处处可见,真可谓“村村听扬琴、妇孺皆会唱”。
被当地群众称为“大角”的时殿元,是今东营区(原广饶县)牛庄镇时家村人,以演唱琴书和民间小调而著名。约在1887年前后,时殿元远走河南边学艺边卖艺达半年之久。从河南回来不久,便开始传艺授徒,并经常搭伙到各地演唱。在艺术实践中他独辟新路而将山东琴书改进发展成为“化装扬琴”,成为首创吕剧艺术的主要艺人。
1900年前后,由时殿元首倡,崔心悦、崔心庆、谭明伦等人响应,开始对坐唱扬琴进行创造性的革新。他们根据自己多年演唱琴书的实践经验,吸收了京剧、五音戏、东路梆子等剧种中可用的艺术表演程式,直接化用了“跑驴”这一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将琴书段子《王小赶脚》由坐唱形式改为化装演出。演出时,他们用竹篾、纸、布等材料扎成驴形,并加以彩绘,使之栩栩如生;由崔心悦以青衣应功扮演二姑娘,手提包袱,身缚以驴形,做骑驴之形态;时殿元扮脚夫王小,头戴毡帽,腰系围裙,执鞭撵驴;琴师武春田等人伴奏。随着音乐二人载歌载舞,人物形象生动活泼,唱腔优美悦耳,语言幽默朴实,妙趣横生,使在场的观众耳目一新,兴趣盎然,时而开怀大笑,时而闭口静听。整个演出,声、情、做、唱并茂,观众交口称赞。初步尝试便获极大成功。于是,一个新的独具艺术风格的地方戏曲形式——吕剧便由此而产生了。
在将琴书《王小赶脚》由坐唱形式改为化装演出获得成功、赢得赞誉以后,时殿元等人更是孜孜以求,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他们根据首次演出的经验,又陆续将琴书中人物较少的书目如《兰瑞莲打水》、《王汉喜借年》等改为化装演出。继而又将角色较多、情节较复杂的《双换亲》、《白蛇传》等书目改为化装扬琴演出。化装扬琴的出现,是吕剧艺术形成的开端,为现代吕剧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于“吕剧”这一称谓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主要说法是因首演化装扬琴戏《王小赶脚》时以纸糊驴为道具演唱,故被当时的群众称之为“唱驴戏的”,或直称为“驴戏”,“驴”字有失大雅。因“驴”与“吕”谐音,遂演变为“吕剧”。虽然“吕剧”这一称谓的由来说法众多,但在解放前,“吕剧”这一名称却从来没有被正式确定。艺人们一般将自己演唱戏称为“化装扬琴戏”,大多数群众也以“化装扬琴”或“扬琴戏”称之。
1952年以后,在对化装扬琴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的基础上,以原“山东省歌剧团”为基础正式成立了“山东省吕剧团”,“济南市鲁声琴剧团”也正式定名为“济南市吕剧团”。至此,吕剧这一名称被正式确定。
新中国的成立,使吕剧发源地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吕剧再也不是民间艺人求生乞讨的方式和手段,而作为一种真正的舞台表演艺术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及广大群众的热爱。以吕剧创始人时殿元的家乡时家村为中心的谭家、牛庄、陈官、斜里、斗柯、花官、大小宋等村镇纷纷成立了业余吕剧团。每逢春节和丰收之后,这些业余的吕剧团都以演唱吕剧相庆贺,此俗延至今日而不衰。1956年成立了广饶县第一个属民办公助的专业吕剧团。1959年12月成立了广饶县吕剧团,该团成立后曾多次赴淄博、济南、河北等省市演出,为吕剧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79年在原垦利县文艺宣传队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垦利县吕剧团。1986年演出的小吕剧《考丈人》曾被山东电视台拍成艺术片在全省播放,并在全国电视艺术片评奖活动中获三等奖。1988年,利津县京剧团也根据群众的要求改为利津县吕剧团。
1953年,山东省吕剧团《李二嫂改嫁》的改编演出获得极大成功,使山东吕剧在全国驰名,这是吕剧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一批新的优秀剧目如《姊妹易嫁》、传统戏《王定保借当》、《光明大道》分别获得了剧本奖、演员奖和音乐奖。《李二嫂改嫁》和其它剧目曾多次晋京汇报演出,剧团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57年前后,《李二嫂改嫁》、《两垄地》、《姊妹易嫁》、《王汉喜借年》、《逼婚记》等剧目先后拍成电影艺术片在全国乃至国外放映,在此期间,一大批著名吕剧演员如林建华、郎咸芬、李岱江、李同庆等为广大观众所熟知和拥戴。
(3)旅游指南:有大型旅游团来东营旅游,可组织专场吕剧表演,每场一般在5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