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安万达国际影城的民乐店
西安万达国际电影城(民乐店)总面积5820平方米,设置9个豪华影厅和1个VIP厅,可同时容纳2000人次观影。最大的影厅有277个座位,影厅除观看电影外可以举办各种会议、 产品推介会、答谢酒会、私人派对等。
西安万达国际电影城(民乐店)采用了全新的以西安本土建筑特点为基础的设计理念,同时汲取欧美流行时尚设计风格,置身影城颇具梦幻星空感吊顶设计以及纵横交错的艺术大堂理石,让观众倍感震撼。
地址:西安市新城区解放路63号民乐新都会四层
公交线路:乘坐5路、14路、20路、25路、30路、40路、41路、201路、200路、611路、702路、 705路、706路、710路、102路、五龙专线、 游6 、游7 到民乐园站下车即可,万达影城民乐店位于解放路十字东南角,人人乐超市4层。
2. 西安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过去一年工作回顾
全市生产总值实现2719.1亿元,增长14.5%。财政总收入400.29亿元,增长23.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1.4亿元,增长24.6%,一般预算支出276.85亿元,增长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6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275元,分别增长24.7%和20.4%。
一年来的主要工作是: ――扩大投资保增长。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00.13亿元,增长31.2%。全市500万元以上的项目近3000个,其中235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03亿元,完成年计划139.4%。城市维护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35亿元,比上年增加30.16亿元。五大主导产业完成投资1592.53亿元,增长33.9%。工业投资完成441.57亿元,增长24%。民生八大工程投入资金13.2亿元,完成项目577个。金融机构本外币新增贷款1306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各项建设。
――提升产业保增长。五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8.6%,提高1.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12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25.33亿元,增长17%,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成为我市第4户产销过百亿元工业企业。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粮食总产218.2万吨,创历史新高;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30家,实现农产品加工流通收入160亿元。大唐不夜城建成开放,比亚迪汽车二厂、雨润西安农副产品全球采购中心、长安通讯产业园、西安华南城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
――促进消费保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1.12亿元,实际增长20.3%。旅游、房地产、汽车消费持续旺盛:旅游业总收入297.4亿元,增长22.1%;接待国内游客3862万人次,增长22%;接待海外游客67.3万人次,增长6.5%;商品房销售面积1256万平方米,增长63%;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销售汽车24.21万辆,销售额增长46.1%。积极落实“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补贴政策,农村消费稳步发展。
――优化结构保增长。非公经济增加值实现1325.03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48.73%,提高1.13个百分点。启动百项重大科技创新和产业化项目,实现技术市场交易额35亿元,专利申请量突破1万件,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积极实施名牌战略,认定名牌产品45个,服务业名牌企业12家。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关停落后水泥生产线8条,预计单位GDP能耗降低5.5%,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分别减排1.99万吨和2.15万吨,超额完成省上下达的年度减排任务。
――加快开发区和区县发展保增长。全力推进“四区一港两基地”发展,高新区创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经开区建设千亿元先进制造业基地扎实推进,曲江新区启动扩区,浐灞国家生态区创建工作通过省级考核验收,航空产业基地获批全国唯一通航产业试点园区,航天基地和国际港务区项目建设成效明显,沣渭新区组建成立。区县经济活力增强,有9个区县经济总量超过百亿元,其中雁塔超过500亿元,莲湖、未央和碑林超过300亿元;有7个区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5亿元,其中莲湖、碑林、雁塔、新城和未央超过10亿元;高陵县成为我市首个西部百强县。 ——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城市综合交通改善工程全面推进,地铁二号线进入铺轨和设备安装阶段,一号线正在抓紧主体施工;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完成基础工作;机场高速专线建成通车,南北中轴线等城市主干道综合改造完成,公园南路、半引路等一批道路建成使用,东北二环、东南二环立交工程进展顺利,新增人行天桥6座,建设公交港湾98处;城市供排水网络面积扩大、密度增加,李家河水库、引湑济黑、大峪水库供水、石砭峪水库供水复线等工程加快推进,城市未来发展用水保障能力明显增强;高新、经开、户县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试运行,第五污水处理厂主体基本完工,周至、蓝田、浐灞、国际港务区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新建330千伏变电站2座、110千伏变电站16座,新增城区集中供热面积776万平方米。
——着力推进城市改造。未央新城、大明宫、纺织城、大兴新区、解放路等区域改造加快推进,民乐万达广场建成开业,北院门、三学街等一批重点街区和旅游景点周边环境综合改造效果明显。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顺利完成45个村整村拆迁和18处棚户区拆迁扫尾工作,新启动6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全年拆迁房屋面积1016万平方米;安置房累计开工面积978万平方米,竣工面积87万平方米,安置回迁5038户、16889人。
——努力建设生态城市。完成大绿二期工程,三年植绿大行动成效明显,工程造林19.77万亩,新建、改造绿地广场66个,新增城市园林绿化面积486万平方米,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已通过住房建设部公示。渭河城市段堤防完工,幸福渠上游段综合治理加快推进,沣河流域综合治理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全长6.2公里汉城湖蓄水运行,新增水面850亩。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申报成功。全年良好以上天数达到304天,市民享受蓝天白云的日子越来越多。
——深入开展“城市建设管理提升年活动”。全市提升活动安排的36项工作58个项目进展顺利,对2275栋建筑物外立面进行整修,楼房“平改坡”335栋,改造农贸市场40个,拆除违法建设103.8万平方米,拆除户外广告2167块,完成了部分路段架空线缆落地任务,规范门头牌匾工作逐步推进,火车站广场、新城广场、钟鼓楼广场景观改造基本完工。认真执行《西安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条例》,城市管理水平有新的提升,市民群众对市容环境满意率达到92.8%。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专项资金1.28亿元,200个新农村重点村建设顺利启动。建成农村公路1351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1114公里,全国农村公路建设现场会在我市召开。黑河引水灌区续建工程新增灌溉面积1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5平方公里,建成农村饮水工程410处,解决了60.4万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385个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整村改造覆盖率达到80%。列入关中百镇和省级重点镇的38个小城镇建设进展顺利,建成五台、崇皇等一批特色镇。农村垃圾“村组收集、乡镇转运、区县处理”试点取得初步成果。
——全面加强社会管理。继续开展“平安西安”创建工作,我市被评为第三届“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荣获全国治安环境最高奖项“长安杯”。和谐社区建设成效明显,新城、碑林获评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约访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长效机制,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全面完成了“一控制、两下降”目标。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安全措施,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 ——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全面完成新一轮市政府机构改革,精简部门4个,将700个议事协调机构清理规范为171个。继续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取消、调整行政审批项目63项。成立市政府政务服务中心,19个市级部门109个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进入中心大厅办理。新一轮区县政府机构改革正在抓紧进行,乡镇机构改革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高陵县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进展顺利。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成25户国有企业改制,全市国有企业改制面达到98.5%。组建了市投资控股公司、市建工集团、市水务集团,整合市机电化工和市轻纺建材国有资产管理公司。陕鼓集团重组上海鼓风机公司、纺织产业整合等10大资产重组项目进展顺利。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全国首家国家级航空产业基金管理公司和开元城市发展基金在我市设立,市商业银行财务重组全面完成,11家小额贷款公司和高陵阳光村镇银行获准成立,顺利发行中期票据11亿元、城投债15亿元,首发上市企业1家,上市再融资3家。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西安秦腔剧院等7家文化事业单位完成改制,电视连续剧《大秦帝国》播出并获好评,秦腔现代戏《柳河湾的新娘》获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2.19亿美元,增长6.2%,实际引进内资676.5亿元,增长13.15%。实现服务外包合同金额2.2亿美元,增长51%。西安地区进出口总额72.55亿美元,略高于上年水平。西安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基本完工。成功举办2009欧亚经济论坛、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第二届中国诗歌节、第四届中国民营企业科技产品博览会等展会130个,中国国际运输车辆暨特种车辆博览会永久落户我市。与希腊卡拉马塔市和广州市、西宁市结为友好城市,与兰州、银川、天水等城市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西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全市社会事业总投资173.55亿元,增长22.3%。
——全力推进创业就业。城镇新增就业10.5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4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1.22万人,新增公益性就业岗位1.53万个,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积极扶持青年科技人才和农业科技特派员创业,加快大学生科技创业基地和实训基地建设,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67亿元,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创建创业型城市”。
——强化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制度,将非公有制企业、灵活就业、进城务工人员和被征地农民逐步纳入社会保障范围,把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全市养老保险达170.12万人,新增扩面14.51万人;失业保险达127.78万人,新增扩面2.23万人;医疗保险达352.42万人,新增扩面88.8万人;工伤保险达104.11万人,新增扩面8.21万人;生育保险达81.95万人,新增扩面7.49万人。加快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全年支出14.5亿元。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和社区照料工作试点,新建58家为老服务机构。完善城乡低保制度,33万名城乡低保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启动建设扶贫重点村31个。切实加强住房保障工作。地震受灾农民安居工程全部完成。新开工经济适用房面积204.92万平方米,竣工157.86万平方米,廉租住房保障户数累计达到16928户。二手房交易完成201.26万平方米,增长25.8%。住房公积金当年归集70.6亿元,当年发放个人贷款26.71亿元,累计有65万多户职工利用住房公积金改善了住房条件。
——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继续深化和完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开工建设40所农村(山区)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完成18所薄弱学校改造工作,建设启智学校,选派240名城镇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困难家庭和农村寄宿制学生享受了“蛋奶工程”。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实现村级全覆盖,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街办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以上。实施“农村母亲健康工程”,农村已婚育龄妇女免费健康检查覆盖面达95.5%。儿童医院门诊医技楼等项目正式启动。积极做好各类传染疾病的预防控制,全力开展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食品药品专项整治收到成效。加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西安广电中心、西安音乐厅、西安美术馆和曲江电影城建成启用,新建2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95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成功举办市十四届运动会、第四届残疾人运动会和2009城墙国际马拉松赛,我市培养输送的运动员在十一届全运会上获得4.5枚金牌。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进展顺利。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45%。,新生婴儿性别比开始趋向正常。市殡仪馆搬迁工程正式启动。“城市一卡通”投入运行。普法宣传、新闻出版、妇女儿童、民族宗教、参事、文史、社科研究、地方志、外事侨务、人防、档案、气象、地震、老龄、慈善、残疾人、红十字会等各项事业都取得新的进步。 自觉接受市人大法律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948件市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全部办复。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立了市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对市政府系统1107名处级干部进行了依法行政培训,启动了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试点工作。修订了市政府工作规则,规范了市政府重大工作决策程序。推进政务公开,开展“听政声、察民意、献良策”活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廉政建设不断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继续深化,惩防腐败体系进一步完善,查处了一批教育、医疗、土地等领域违法案件。“四乱”整治和“小金库”治理成效明显,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加快应急平台建设,政府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进一步提升。完善目标考评办法,加大抓落实力度,促进了各级工作作风的转变和工作任务的有效落实。
各位代表,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在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取得较好的成效,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全市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全市人民,向西安驻军、武警官兵,向关心、支持西安建设的中央、省属单位和各界人士、国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市政府也清醒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工业生产、入境游、利用外资、出口还未完全恢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任务还十分繁重;企业吸纳科技成果的能力还不够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工作还需要抓紧探索;城市管理仍需加强,群众对交通秩序、治安环境等还不够满意;社会管理还存在薄弱环节,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群众生活中的一些切身利益问题还没有解决好;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农民增收还比较困难;政府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办事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3. 白鹿原影视城是几几年开始修建的
一、时间:白鹿原影视城项目于2013年开工建设,作为陕西省政府30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之一。白鹿原影视城是陕西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斥资6个亿,以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的茅盾文学获奖作品《白鹿原》为依托打造的陕西首个以影视体验、文化旅游、欢乐休闲为主题的旅游目的地。
二、简介:
白鹿原影视城是陕西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以小说《白鹿原》和同名电影为文化载体,通过建设明清关中古城镇、老乡村展示关中建筑、历史、宗法文化和居住、饮食、曲艺等民俗,形成集影视创作、文化休闲、儿童游乐、精彩演艺为一体的关中民俗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此弘扬陕西关中农村民俗文化、打造特色关中休闲旅游目的地、填补陕西省文化影视基地空白。
白鹿原影视城位于陕西省蓝田县前卫镇s107(关中环线)将军岭隧道西1公里处,北部以横岭临潼区为邻,西部与长安区、灞桥区接壤,东南以秦岭为界,与商洛、柞水等县市相望,东与渭南相邻。景区距汤峪6km,距蓝田县城16km,距西安36km,西蓝高速、沪陕高速、312国道从周边经过,s107(关中环线)从景区南侧台塬坡脚下通过,交通条件便利,区位优越。
4. 西安白鹿原影视城好玩吗
当然好玩了。白鹿原影视城,以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的茅盾文学获奖作品《白鹿原》为依托打造的陕西首个以影视体验、文化旅游、欢乐休闲为主题的旅游目的地。在西安市蓝田县偏僻的一隅,有一个朴实的农家小院,陈忠实先生在这里生活了十年,全身心的投入写作,创作出描写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白鹿原》,这部小说分别被拍成了电影和电视剧,还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读”系列。
云横秦岭家何在?白鹿原上有炊烟,根据小说的情景描绘,来实现现实生活中的白鹿原,陈忠实先生看到了应该很欣慰吧。
5. 西安的北院门、南院门的称呼的由来
所谓南院门是跟一个叫南院的名字有关。
南院原是清初陕甘总督行署的的驻地,座落在西大街中段的南面。光绪十四年(1888年)陕西巡抚部院由西大街鼓楼北面移驻到这里以后,叫做南院,南院大门前的街道也因而得名。南院大门前的广场南面有一条东西向的500多米长、约13米宽的街道,东接粉巷,西连五味什字,这便是南院门正街。由南院大门向东,顺着院墙往北拐,有一条甬道通马坊门和正学街;向西也有一条甬道通南广济街,叫院门巷。作为商业区来说,南院门这一地名,其实也是这些街道的泛称。由南院门正街的东、西两端向北拐,分别叫竹笆市、南广济街,再加上刚才说过的正学街,就形成南院门通往西大街的三条孔道。
清代的西安城,东半部被八旗驻防城(满城)和汉军驻防城(南城)占据,变成了一座庞大的兵营,西北隅的大部分为抚标中营、副中营衙门和南、北校场等军事单位所占据,只有西南隅才是居民最集中的地方。由南院门一带向北到西大街中段,正好是这一人口相对密集地区的中心部位,多少行商坐贾纷至沓来,列肆设邸,百物汇集,经过长期地发展,逐渐形成西安城内最大的老商业区。据《长安咸宁两县续志》记载,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陕西抚巡升允“复于署外甬道左右建楼十楹,招商住居,规模王大”,这对南院门商业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重农轻商的封建社会也还是比较少见的。进入民国以后,南院先后为陕西省议会、国民党省党部、西安行营等机关所占驻。民国15年(1926年)又把南院西侧的箭道开辟为小百货市场,叫西安第一市场,由广场通到南广济街。到本世纪30年代,特别是陇海铁路通车西安以及抗日战争爆发后西安外来人口突增,消费也随之增加,南院门商业区进入最繁荣的时期。
那时的南院门一带,不仅集中了全城几乎所有的老字号,全国著名的几家大书店也在这里开设有分支机构,给这古城的商业街渗透了浓厚的文化气息。每年春节前后开始的灯市,人山人海,元霄夜的焰火、灯谜,五彩纷呈,仿佛又使这里一时成为全城的文化娱乐中心。
南院门外围的商业街
本世纪30年代是南院门最繁荣的时期。人们由西大街前往南院门,可以经过前面提到的那三条通道,这三条商业街都是当时远近闻名的专业市场。竹笆市早在明代就是竹器作坊集中的地方,屡经改朝换代而历久不衰。路东的阿房宫大戏院,是西安最早的电影院;涝巷
,是传统的书画装裱、纸扎、棚坊、剪刀五金等工艺作坊区;还有个克利西服店,门面虽小,裁缝工艺竟是西北第一。路西的达仁堂是天津来的分店,牛黄安宫丸、虎骨药酒享有盛名;普太和,是西安著名的京帮中药老店;庐真照相馆也颇有名气。竹笆市走到头,往西拐就
到了南院门正街的东口;如果由中段的克利西服店对过往西拐,走完马坊门,迎面就是“亮宝楼”,这里在清代是南院东花园的一部分。走到这里,实际上就已经进入南院门商业区了。马坊门路北的鸿安祥,是西安最有名的鞋店;天生园是食品老字号;民光电影院也是西安
的老电影院,加上竹笆市的阿房宫,30年代西安仅有的两个电影院就都集中在南院门附近了。
正学街是一条文化商业街,因明代有正学书院而得名。清代这里开了许多笔店,曾一度改名笔店街。民国时期,又成了小型石版印刷业和篆刻图章、制作徽章、印制名片等手工艺集中的地方——50年代以后,又逐渐发展成为制作锦标、旗帜和印制运动衫等专业的中心——正学街走到头,正好又在“亮宝楼”门前与马坊门相丁,再继续往南走,通过一条甬道向西拐,就进入了南院门广场。甬道路东有一间远近闻名的算卦小屋“礼泉黄”,当时据说已经家传好几代了。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前后三天晚上,南院门的灯谜大会由正街、广场一直延伸到这里,而“礼泉黄”的谜面、谜底都不离经、史、诗、文和古典文艺,推陈出新,匠心独运,首屈一指。由这条甬道往西拐,路南的新履鞋店,是西安最早的新式制革厂和老牌皮鞋名店;还有一家只有两小间门面的“摩登商店”,专卖各种香粉、雪花膏、生发油、花露水等化妆品,是全城女士们向往的去处。路北的陕西图书馆创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是全国最早的图书馆之一,原先也是南院东花园的一部分,“亮宝楼”就是它的后院。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慈禧来西安逃避八国联军,第二年回京后,巡抚升允利用没有被带走的各地贡品,在这里修建了一处劝工陈列所,俗称“亮宝楼”。30年代又在那里开办了民众教育馆,添设了阅报室和生理卫生等展览室,还开辟了一个小小的动物园,一时成为人们文化济憩的热点。
南广济街原是元代的药市街,明、清时南头叫五味什字,民国时期,路东还有一家广育堂,制配的痧药和杏核眼药很有名气;往西拐过弯,藻露堂的妇科良药培坤丸久负盛名,至今畅销不衰。南广济街也是银号、钱庄集中的地方。30年代又为刀剪作坊所占领,其中最有名气的是“梅花张”。当时,几乎每家刀剪铺的门匾上都是一个大“张”字,两边各有一朵梅花,有的还写上“老张家”、“老‘老张家’”、“真正老张家”等等,弄得谁也搞不清究竟哪一家才是真正的“梅花张”,大概仿名牌、争招牌的商场恶习历来如此吧。路东还有胡全林刀剪铺,打制的镰刀颇负盛名,夏收之前是买卖的鼎盛时期。由南广济街东侧还有两条甬道通到南院门广场,第一市场是一处小百货商场;院门巷是裁缝店和旗帜店的集中地。
那时初到西安的人,如果要去南院门购物、观光,无论由哪条街道走过去,还没到目的地,单是外围的这些名店、老字号,以及西洋景般的大小玻璃橱窗陈设诸如达仁堂的大老虎和普太和的梅花鹿标本,鸿安祥的三尺多长的巨型鞋王等等,还有“亮宝楼”的动物园和生
育模型展览等等,这些当时的新鲜玩意儿,就够你眼花缭乱上大半天的了。
南院门商业区的繁荣与衰落
30年代,南院大门前的广场和它南面那条东西向的正街,是南院门商业区的中心。
先看看广场四角吧:东北角世界大药房的四层楼房(顶层只有一间大),是当时西安最高的“洋楼”,南邻是五洲大药房;西北角也有一座三层高楼,是亨达利钟表行,南邻是亨得利;西南角有个仅占一间门面的“上海王明山”,是一家货品最全的五金店;东南角的鑫记是全城最大的帽店,西药、钟表、五金、帽子这几个行业的榜首一下子全集中在这里了。
从鑫记帽店往左拐,顺正街路北向东走:苏州老九章绸缎庄、浙江老凤样金店、德华斋眼镜行、裕兴祥纸张文具店、西京国货公司;过街、顺路南往回走:上海酱园、浙江南华(糖果糕点)公司、上海三友实业社(专营毛巾、被单等日用针织品),这些都是远近闻名的大字号、老字号。走到广场南面,有一家上海理发店,档次最高,博得小姐、太太、交际花和高等妓女们的青睐;再向西,正街西段路南有一家大芳照相馆,给杨虎城将军照过相,名噪一时。
当时西安共有八家全国著名大书店的分店,其中五家就设在南院门正街;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在东段路南,世界、大东和北新书局在西段路北。这些书店每年两季为全省的中小学生供应各具特色的课本和大量的课外读物,也是全城师生节假日常去的地方。
至于南院门的传统小吃,除了本文开头提过的三原粉蒸肉之外,还有第一市场的“醪糟大王”、羊肉饼;正街东段牛市巷口的王记粉汤羊血,西段卢进士巷二老樊家的腊汁肉(卤猪肉);南广济街口“老韩家”的挂粉汤圆、老何家“春发生”的葫芦头(清炖猪大肠)泡
馍,还有油酥饼、炒荞粉、辣子蒜羊血、枣肉模糊等,都是地方风味十足,而且物美价廉,至今有口皆碑。
南院门商业区的衰落是西安城商业重心大转移的结果。辛亥革命以后,民国元年(1912 年)陕西都督张凤翙下令拆除满城的城墙,开辟了东大街,接着又修建了两侧的街房,这是城内商业区逐渐向东半部转移的开始。民国17年(1928年)西安建市以后,市政府把满城区划为新市区,规划道路,标卖荒地,开辟了东、西、南、北四条新街,沟通了新市区与主要街道的交通。民国23年(1934年)陇海铁路通车西安以后,新市区的东半部逐渐发展成为新工业区,北新街附近也建设了不少新村,成为城内最阔绰的住宅区。东大街由于距离火车站和西一路的汽车总站都比较近便,成为西安交通的枢纽,于是新开设的商店、旅馆业也越来越向这里集中,逐渐成为一处新的商业区。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特别是第二年武汉失守以后,大批工厂内迁,接着是沦陷区的难民也大批地涌入西安,新市区的人口不断地增长,直通火车站的尚仁路(今解放路)一带,也很快地发展成为又一处新的商业区。后来居上,直到1949年解放前夕,西安城内的商业重心已经大部转移到东半部,南院门已经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华。
解放后,随着50年代中期私营工商业的公私合营和手工业的合作化,一些店铺、作坊合并,有些业主歇业、改行、迁走,南院门就再也不可能回复往昔的热闹景象了。这种情况是不能与苏州玄妙观、上海城隍庙的商业街相比的,尽管那里同时也经历过同样的社会改造过程。不同的是,后二者都位于旧城的中心附近,不像南院门那样偏处城西南隅;而且也都不是什么全城的商业重心(苏州商业最发达的地方在阊门一带,上海的在南京路),不存在什么转移的问题;苏州的玄妙观、上海的城隍庙加上近旁的豫园,原本就是人们游览的热点,那里的商业是依托旅游天发展起来的,而南院门就缺乏这样的依托。倒是有两种传统小吃生意做得越来越大:今天南院门正街东段路北的葫芦头泡馍馆已经盖起了几层大楼,仍然挂着“春发生”的招牌:“老樊家”腊汁肉铺迁到竹笆市中段路东,居然扩大到两间门面。虽然主厨都早已不是老把式了,位置也仍嫌偏辟,但是由于调制地道,货真价实,慕名而来的顾客盈门,有时还得排队购买,供不应求。到底是“酒香不怕巷子深”,更何况“民以食为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