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芜湖市有口子酒总经销吗地址在哪里
茶
在西六安,金寨,霍山县金寨县旗山云雾“最好的质量,特别是从在大别山六安瓜片,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主要生产”岐山云雾“瓜片,超过300多年的历史,明清时期,是贡品。1949年后,作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单叶茶制成的产品,不包括萌芽状态,茶梗,形状,直顺,叶边背卷平分秋色,像种子,明亮的彩宝文采。
黄山毛峰美味的茶,中国十大名茶黄山之一。黄山毛峰外形美观,每片茶叶约半英寸,绿色,略泛微黄,油色泽鲜艳坐落叶,芽尖,酷似雀舌整个身穿白色天鹅绒美分,低于其他茶。黄山毛峰皇帝的贡茶的名字命名。自1949年以来,一直担任中国的外事活动礼品大使礼品茶。
祁门红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著名的中国功夫。原产地的祁门,东至,贵池,石头,:沉默县。已知的为“茶英雄”和“最”群芳。祁门红茶优良的品质,精湛的制造工艺。索紧细,色泽乌润,汤色红艳,喝酒,回味胡安厚。国际叫做“祁门香。大吉岭茶,斯里兰卡乌伐茶,说世界三大高香茶,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太平猴魁,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黄山市黄山区。由于其卓越的品质,被称为“冰山的地名,因此得名”太平猴魁“茶头目,被称为握住每一朵花,茶是两叶一芽,芽藏,但他说,两次拍摄剪辑“。 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和赞扬。
屯溪绿茶传统的中国茶,被称为“屯绿”,“绿色黄金”之誉皖南绿茶中的集体县的数量。黄山市司法管辖区清县和相邻县的绿茶旧的平均每天在屯溪茶市总经销转口,所谓的“屯溪绿茶,黄山市大宗出口产品,是一类炒不育拉的皮革品种。
涌溪火青说,一个鹰巢岩茶“,产于安徽宣城县,在中国最好的绿茶之一,已有300多年的生产历史。颗粒的外观,像螺旋形压实细,有光泽,暗绿色白毫,香气鲜爽一个强大的,独特的花朵。
产于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敬亭绿雪敬亭山。敬亭绿雪久负盛名。宣城郡“这样的描述:”在明,清,年贡300磅之间。清康熙年间(1662-1722),宣州诗人施闰章,京都国子监李秀明历史,喝敬亭绿雪,他们写了一首诗赞美:“薄卷如花乳,湛湛云别有用心,在处理摘要昂贵的液体...我真的不是越贵。“明,清两代被列为贡茶。
主要产于六安市霍山的霍山黄芽。历史,“寿州霍山黄芽”,记载于唐代,明代王象亚洲群芳谱“也被称为”寿州霍山黄芽分享“。第密切条状,形如雀舌,色泽金黄,白毫发现汤色黄,绿,滋味醇厚,甜美,清爽,板栗香气。
酒
古井贡酒,中国在亳州市石固精的八大名酒之一。古井贡酒酿造的古井弹簧,以及三国时代遗址,以及水,称为甘露,乳白色系。天然甜的井水,导致颜色的葡萄酒是清澈的水,香气,如蓝色,入口甘美醇和,回味经久不息。它也有一个喉止渴,通功能的胃谢劳动,是宴会的国内外宾客的珍品。
孔在淮北市滩溪县,系浓香型白酒生产中的酒。在葡萄酒酿造历史的孔。据传说,在战国时期,宋迁都象山,大量的酝酿。孔的葡萄酒持续了几千年,素有“名驰冀北三英里,无知,江南”的美誉。神酒人口无知道甘美的饮料情绪的孔准确,被称为“千醉,开坛十里香”的美誉。
吸烟
安徽烟有很多,我不知道
其他特色菜有
萧县葡萄酒
水东蜜枣
怀远石榴
砀山酥梨
青阳折扇
舒城凉席
灵璧岩
惠州漆
芜湖铁画
徽油墨
宣纸等。
最后,我祝你在安徽的乐趣
B. 芜湖市东方红郡春晖幼儿园这种做法让人气愤
这话讲的有点~~~~小孩子过于去攀比这有意思吗?难道不去攀比过得就不开心吗?难道这样大费周章的去做这些孩子就能很开心吗?估计这是做场面吧,吸引更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那里去吧!难道就不能用更佳好的方法或者形式来让孩子开心吗? 其实小孩子是很容易满足的,不需要去做那么多多与的事情。还有每年幼儿园收的钱就不能拿出来办吗?非要这样做,搞什么公开“捐款”。呵呵~~真心感到悲哀~~~
C. 西汉有多少个郡
一级政区:郡(国)汉初年有60多个郡,2年共103郡、国。长官最初称郡守,景帝时改称太守
《汉书•地理志》郡国列表
刺史部 郡名 县数 郡治 下辖县、邑、道、侯国
司隶校尉部
(京畿)[1] 京兆尹
(渭南郡) 12 华阴县[2] 长安县、新丰县、船司空县、蓝田县、华阴县、郑县、湖县、下邽县、南陵县、奉明县、霸陵县、杜陵县
左冯翊
(河上郡) 24 高陵县[3] 高陵县、栎阳县、翟道、池阳县、夏阳县、衙县、粟邑、谷口县、莲勺县、鄜县、频阳县、临晋县、重泉县、郃阳县、祋祤县、武城县、沈阳县、褱德县、征县、云陵县、万年县、长陵县、阳陵县、云阳县
右扶风
(中地郡) 21 郿县[4] 渭城县、槐里县、鄠县、盩厔县、斄县、郁夷县、美阳县、郿县、雍县、漆县、栒邑、隃麋县、陈仓县、杜阳县、汧县、好畤县、虢县、安陵县、茂陵县、平陵县、武功县
弘农郡 11 弘农县 弘农县、卢氏县、陕县、宜阳县、黾池县、丹水县、新安县、商县、析县、陆浑县、上雒县
河东郡 24 安邑 安邑、大阳县、猗氏县、解县、蒲反县、河北县、左邑、汾阴县、闻喜县、濩泽县、端氏县、临汾县、垣县、皮氏县、长脩县、平阳县、襄陵县、彘县、杨县、北屈县、蒲子县、绛县、狐讘县、骐国
河内郡 18 怀县 怀县、汲县、武德县、波县、山阳县、河阳县、州县、共县、平皋县、朝歌县、脩武县、温县、野王县、获嘉县、轵县、沁水县、隆虑县、荡阴县
河南郡 22 雒阳县 雒阳县、荥阳县、偃师县、京县、平阴县、中牟县、平县、阳武县、河南县、缑氏县、卷县、原武县、巩县、谷成县、故市县、密县、新成县、开封县、成皋县、苑陵县、梁县、新郑县
豫州刺史部 颍川郡
(韩国) 20 阳翟县 阳翟县、昆阳县、颍阳县、定陵县、长社县、新汲县、襄城县、郾县、郏县、舞阳县、颍阴县、崈高县、许县、傿陵县、临颍县、父城县、成安国、周承休国、阳城县、纶氏县
汝南郡 37 平舆县 平舆县、阳安县、阳城国、㶏强县、富波县、女阳县、鲖阳县、吴房县、安成国、南顿县、朗陵县、细阳县、宜春国、女阴县、新蔡县、新息县、灈阳县、期思县、慎阳县、慎县、召陵县、弋阳国、西平县、上蔡县、𥧲县、西华县、长平县、宜禄县、项县、新郪县、归德国、新阳县、安昌国、安阳国、博阳国、成阳国、定陵县
沛郡 37 相县 相县、龙亢县、竹县、谷阳县、萧县、向县、铚县、广戚国、下蔡县、丰县、郸县、谯县、蕲县、𧈬县、辄与县、山桑县、公丘国、符离县、敬丘国、夏丘县、洨国、沛县、芒县、建成国、城父县、建平国、酂县、栗国、扶阳国、高国、高柴国、漂阳县、平阿国、东乡县、临都县、义成县、祈乡国
梁国
(砀郡、吕国) 8 睢阳县 砀县、甾县、杼秋县、蒙县、已氏县、虞县、下邑、睢阳县
鲁国
(薛郡) 6 鲁县 鲁县、卞县、汶阳县、蕃县、驺县、薛县
冀州刺史部 魏郡 18 邺县 邺县、馆陶县、斥丘县、沙县、内黄县、清渊县、魏县、繁阳县、元城县、梁期县、黎阳县、即裴国、武始县、邯会国、阴安县、平恩国、邯沟国、武安县
巨鹿郡 20 巨鹿县 巨鹿县、南䜌县、广阿县、象氏国、廮陶县、宋子县、杨氏县、临平县、下典阳县、贳县、郻县、新市国、堂阳县、安定国、敬武县、历乡国、乐信国、武陶国、柏乡国、安乡国
常山郡
(恒山郡) 18 元氏县 元氏县、石邑、桑中国、灵寿县、蒲吾县、上曲阳县、九门县、井陉县、房子县、中丘县、封斯国、关县、平棘县、鄗县、乐阳国、平台国、都乡国、南行唐县
清河郡 14 清阳县 清阳县、东武城县、绎幕县、灵县、厝县、鄃县、贝丘县、信成县、𢘿题县、东阳国、信乡国、缭县、枣强县、复阳县
赵国
(邯郸郡) 4 邯郸县 邯郸县、易阳县、柏人县、襄国县
广平国
(平干国) 16 广平县 广平县、张县、朝平县、南和县、列人县、斥章县、任县、曲周县、南曲县、曲梁国、广乡县、平利县、平乡县、阳台国、广年县、城乡县
真定国 4 真定县 真定县、稿城县、肥累县、绵曼县
中山国 14 卢奴县 卢奴县、北平县、北新成县、唐县、深泽县、苦陉县、安国县、曲逆县、望都县、新市县、新处县、毋极县、陆成县、安险县
信都国
(广川郡) 17 信都县 信都县、历县、扶柳县、辟阳县、南宫县、下博县、武邑、观津县、高堤县、广川县、乐乡国、平堤国、桃县、西梁国、昌成国、东昌国、脩县
河间国 4 乐成县 乐成县、候井县、武隧县、弓高县
兖州刺史部 东郡 22 濮阳县 濮阳县、观县、聊城县、顿丘县、发干县、范县、茬平县、东武阳县、博平县、黎县、清县、东阿县、离狐县、临邑、利苗县、须昌县、寿良县、乐昌县、阳平县、白马县、南燕县、廪丘县
陈留郡
(济川郡、济阳国) 17 陈留县 陈留县、小黄县、成安县、宁陵县、雍丘县、酸枣县、东昏县、襄邑、外黄县、封丘县、长罗国、尉氏县、傿县、长垣县、平丘县、济阳县、浚仪县
山阳郡
(昌邑国) 23 昌邑 昌邑、南平阳县、成武县、湖陵县、东緍县、方与县、橐县、巨野县、单父县、薄县、都关县、城都国、黄国、爰戚国、郜成国、中乡国、平乐国、郑国、瑕丘县、甾乡国、栗乡国、曲乡国、西阳国
济阴郡
(定陶国) 9 定陶县 定陶县、冤句县、吕都县、葭密县、成阳县、鄄城县、句阳县、秺县、乘氏县
泰山郡 24 奉高县 奉高县、博县、茬县、卢县、肥成县、蛇丘县、刚县、柴县、盖县、梁父县、东平阳县、南武阳县、莱芜县、巨平县、嬴县、牟县、蒙阴县、华县、宁阳国、乘丘县、富阳县、桃山国、桃乡国、式县
城阳国
(剧郡) 4 莒县 莒县、阳都县、东安县、虑县
淮阳国
(陈郡) 9 陈县 陈县、苦县、阳夏县、宁平县、扶沟县、固始县、圉县、新平县、柘县
东平国
(济东国、大河郡) 7 无盐县 无盐县、任城县、东平陆县、富城县、章县、亢父县、樊县
青州刺史部 平原郡 19 平原县 平原县、鬲县、高唐县、重丘县、平昌国、羽国、般县、乐陵县、祝阿县、瑗县、阿阳县、漯阴县、朸县、富平国、安德县、合阳国、楼虚国、龙额国、安国
千乘郡 15 千乘县 千乘县、东邹县、湿沃县、平安国、博昌县、蓼城县、建信县、狄县、琅槐县、乐安县、被阳国、高昌县、繁安国、高宛县、延乡县
济南郡
(博阳郡、吕国、济川国) 14 东平陵县 东平陵县、邹平县、台县、梁邹县、土鼓县、于陵县、阳丘县、般阳县、菅县、朝阳国、历城县、猇国、著县、宜成县
齐郡 12 临淄县 临淄县、昌国县、利县、西安县、巨定县、广县、广饶县、昭南县、临朐县、北乡国、平广国、台乡县
北海郡 26 营陵县 营陵县、剧魁国、安丘县、瓡国、淳于县、益县、平寿县、剧国、都昌县、平望国、平的国、柳泉国、寿光县、乐望国、饶国、斟县、桑犊县、平城国、密乡国、羊石国、乐都国、石乡国、上乡国、新成国、成乡国、胶阳国
东莱郡 17 掖县 掖县、腄县、平度县、黄县、临朐县、曲成县、牟平县、东牟县、㡉县、育犁县、昌阳县、不夜县、当利县、卢乡县、阳乐国、阳石县、徐乡县
甾川国 3 剧县 剧县、东安平县、楼乡县
胶东国 8 即墨县 即墨县、昌武县、下密县、壮武县、郁秩县、挺县、观阳县、邹卢县
高密国
(胶西国) 5 高密县 高密县、昌安县、石泉县、夷安县、成乡县
徐州刺史部 琅邪郡 51 东武县 东武县、不其县、海曲县、赣榆县、朱虚县、诸县、梧成县、灵门县、姑幕县、虚水国、临原国、琅邪县、祓国、柜县、瓶国、邞县、雩假国、黔陬县、云国、计斤县、稻国、皋虞国、平昌县、长广县、横县、东莞县、魏其国、昌县、兹乡国、箕国、椑县、高广国、高乡国、柔国、即来国、丽国、武乡国、伊乡国、新山国、高阳国、昆山国、参封国、折泉国、博石国、房山国、慎乡国、驷望国、安丘国、高陵国、临安国、石山国
东海郡 38 郯县 郯县、兰陵县、襄贲县、下邳县、良成国、平曲县、戚县、朐县、开阳县、费县、利成县、海曲县、兰祺国、缯县、南成国、山乡国、建乡国、即丘县、祝其县、临沂县、厚丘县、容丘国、东安国、合乡县、承县、建阳国、曲阳县、司吾县、于乡国、平曲国、都阳国、阴平国、郚乡国、武阳国、新阳国、建陵国、昌虑国、都平国
临淮郡 29 徐县 徐县、取虑县、淮浦县、盱眙县、厹犹县、僮县、射阳县、开阳县、赘其县、高山县、睢陵县、盐渎县、淮阴县、淮陵县、下相县、富陵县、东阳县、播旌县、西平县、高平国、开陵国、昌阳国、广平国、兰阳国、襄平国、海陵县、舆县、堂邑、乐陵国
楚国
(彭城郡) 7 彭城县 彭城县、留县、梧县、傅阳县、吕县、武原县、甾丘县
泗水国 3 凌县 凌县、泗阳县、于县
广陵国 4 广陵县 广陵县、江都县、高邮县、平安县
荆州刺史部 南阳郡 36 宛县 宛县、犨县、杜衍县、酂国、育阳县、博山国、涅阳县、阴县、堵阳县、雉县、山都县、蔡阳县、新野县、筑阳县、棘阳县、武当县、舞阴县、西鄂县、穰县、郦县、安众国、冠军县、比阳县、平氏县、随县、叶县、邓县、朝阳县、鲁阳县、舂陵国、新都国、湖阳县、红阳国、乐成国、博望国、复阳国
南郡
(临江国) 18 江陵县 江陵县、临沮县、夷陵县、华容县、宜城县、郢县、邔县、当阳县、中庐县、枝江县、襄阳县、编县、秭归县、夷道、州陵县、若县、巫县、高成县
江夏郡 14 西陵县 西陵县、竟陵县、西阳县、襄县、邾县、轪县、鄂县、安陆县、沙羡县、蕲春县、鄳县、云杜县、下雉县、钟武国
桂阳郡 11 郴县 郴县、临武县、便县、南平县、耒阳县、桂阳县、阳山国、曲江县、含洭县、浈阳县、阴山国
武陵郡 13 义陵县 索县、孱陵县、临沅县、沅陵县、镡成县、无阳县、迁陵县、辰阳县、酉阳县、义陵县、佷山县、零阳县、充县
零陵郡 10 零陵县 零陵县、营道、始安县、夫夷县、营浦县、都梁国、泠道、泉陵国、洮阳县、钟武县
长沙国 13 临湘县 临湘县、罗县、连道、益阳县、下隽县、攸县、酃县、承阳县、湘南县、昭陵县、荼陵县、容陵县、安成县
扬州刺史部 庐江郡 12 舒县 舒县、居巢县、龙舒县、临湖县、雩娄县、襄安县、枞阳县、寻阳县、灊县、皖县、湖陵邑、松兹国
九江郡 15 寿春邑 寿春邑、浚遒县、成德县、橐皋县、阴陵县、历阳县、当涂国、钟离县、合肥县、东城县、博乡国、曲阳国、建阳县、全椒县、阜陵县
会稽郡
(荆国、吴国) 26 吴县 吴县、曲阿县、乌伤县、毗陵县、余暨县、阳羡县、诸暨县、无锡县、山阴县、丹徒县、余姚县、娄县、上虞县、海盐县、剡县、由拳县、大末县、乌程县、句章县、余杭县、鄞县、钱唐县、鄮县、富春县、冶县、回浦县
丹扬郡
(故鄣郡) 17 宛陵县 宛陵县、于朁县、江乘县、春谷县、秣陵县、故鄣县、句容县、泾县、丹阳县、石城县、胡孰县、陵阳县、芜湖县、黝县、溧阳县、歙县、宣城县
豫章郡 18 南昌县 南昌县、庐陵县、彭泽县、鄱阳县、历陵县、余汗县、柴桑县、艾县、赣县、新淦县、南城县、建成县、宜春县、海昏县、雩都县、鄡阳县、南野县、安平国
六安国 5 六县 六县、蓼县、安丰县、安风县、阳泉县
益州刺史部 汉中郡 12 西城县 西城县、旬阳县、南郑县、褒中县、房陵县、安阳县、成固县、沔阳县、钖县、武陵县、上庸县、长利县
广汉郡 13 梓潼县 梓潼县、汁方县、涪县、雒县、绵竹县、广汉县、葭明县、郪县、新都县、甸氐道、白水县、刚氐道、阴平道
蜀郡 15 成都县 成都县、郫县、繁县、广都县、临邛县、青衣县、江原县、严道、绵虒县、旄牛县、徙县、湔氐道、汶江县、广柔县、蚕陵县
犍为郡 12 僰道 僰道、江阳县、武阳县、南安县、资中县、符县、牛鞞县、南广县、汉阳县、𨚲䣕县、朱提县、堂琅县
越巂郡 12 邛都县 邛都县、遂久县、灵关道、台登县、定莋县、会无县、莋秦县、大莋县、姑复县、三绛县、苏示县、阑县、卑水县、灊街县、青蛉县
益州郡 24 滇池县 滇池县、双柏县、同劳县、铜濑县、连然县、俞元县、收靡县、谷昌县、秦臧县、邪龙县、味县、昆泽县、叶榆县、律高县、不韦县、云南县、嶲唐县、弄栋县、比苏县、贲古县、毋棳县、胜休县、健伶县、来唯县
牂柯郡 17 故且兰县 故且兰县、镡封县、鄨县、漏卧县、平夷县、同并县、谈指县、宛温县、毋敛县、夜郎县、毋单县、漏江县、西随县、都梦县、谈稿县、进桑县、句町县
巴郡 11 江州县 江州县、临江县、枳县、阆中县、垫江县、朐忍县、安汉县、宕渠县、鱼复县、充国县、涪陵县
武都郡 9 武都道 武都道、上禄县、故道、河池县、平乐道、沮县、嘉陵道、循成道、下辨道
凉州刺史部 陇西郡 11 狄道 狄道、上邽县、安故县、氐道、首阳县、予道、大夏县、羌道、襄武县、临洮县、西县
金城郡 13 允吾县 允吾县、浩亹县、令居县、枝阳县、金城县、榆中县、枹罕县、白石县、河关县、破羌县、安夷县、允街县、临羌县
天水郡 16 平襄县 平襄县、街泉县、戎邑道、望垣县、罕开县、绵诸道、阿阳县、略阳道、冀县、勇士县、成纪县、清水县、奉捷县、陇县、豲道、兰干县
武威郡 10 姑臧县 姑臧县、张掖县、武威县、休屠县、揟次县、鸾乌县、扑𠟼县、媪围县、苍柗县、宣威县
张掖郡 10 觻得县 觻得县、昭武县、删丹县、氐池县、屋兰县、日勒县、骊靬县、番和县、居延县、显美县
酒泉郡 9 禄福县 禄福县、表是县、乐涫县、天䧇县、玉门县、会水县、池头县、绥弥县、干齐县
敦煌郡 6 敦煌县 敦煌县、冥安县、效谷县、渊泉县、广至县、龙勒县
安定郡 21 高平县 高平县、复累县、安俾县、抚夷县、朝那县、泾阳县、临泾县、卤县、乌氏县、阴密县、安定县、参䜌县、三水县、阴盘县、安武县、祖厉县、爰得县、眴卷县、彭阳县、鹑阴县、月氏道
并州刺史部 太原郡 21 晋阳县 晋阳县、葰人县、界休县、榆次县、中都县、于离县、兹氏县、狼孟县、邬县、盂县、平陶县、汾阳县、京陵县、阳曲县、大陵县、原平县、祁县、上艾县、虑虒县、阳邑、广武县
上党郡 14 长子县 长子县、屯留县、余吾县、铜鞮县、沾县、涅氏县、襄垣县、壶关县、泫氏县、高都县、潞县、陭氏县、阳阿县、谷远县
云中郡 11 云中县 云中县、咸阳县、陶林县、桢陵县、犊和县、沙陵县、原阳县、沙南县、北舆县、武泉县、阳寿县
定襄郡 12 成乐县 成乐县、桐过县、都武县、武进县、襄阴县、武皋县、骆县、定陶县、武城县、武要县、定襄县、复陆县
雁门郡 14 善无县 善无县、沃阳县、繁畤县、中陵县、阴馆县、楼烦县、武州县、𣷪陶县、剧阳县、崞县、平城县、埒县、马邑、强阴县
代郡 18 代县 桑乾县、道人县、当城县、高柳县、马城县、班氏县、延陵县、狋氏县、且如县、平邑、阳原县、东安阳县、参合县、平舒县、代县、灵丘县、广昌县、卤城县
朔方刺史部 北地郡 19 马领县 马领县、直路县、灵武县、富平县、灵州县、昫衍县、方渠县、除道、五街县、鹑孤县、归德县、回获县、略畔道、泥阳县、郁郅县、义渠道、弋居县、大𦥼县、廉县
上郡 23 肤施县 肤施县、独乐县、阳周县、木禾县、平都县、浅水县、京室县、洛都县、白土县、襄洛县、原都县、漆垣县、奢延县、雕阴县、推邪县、桢林县、高望县、雕阴道、龟兹县、定阳县、高奴县、望松县、宜都县
西河郡 36 平定县 富昌县、驺虞县、鹄泽县、平定县、美稷县、中阳县、乐街县、徒经县、皋狼县、大成县、广田县、圜阴县、益阑县、平周县、鸿门县、蔺县、宣武县、千章县、增山县、圜阳县、广衍县、武车县、虎猛县、离石县、谷罗县、饶县、方利县、隰成县、临水县、土军县、西都县、平陆县、阴山县、觬是县、博陵县、盐官县
朔方郡 10 朔方县 三封县、朔方县、修都县、临河县、呼遒县、窳浑县、渠搜县、沃野县、广牧县、临戎县
五原郡 16 九原县 九原县、固陵县、五原县、临沃县、文国县、河阴县、蒱泽县、南兴县、武都县、宜梁县、曼柏县、成宜县、稒阳县、莫䵣县、西安阳县、河目县
幽州刺史部 涿郡 29 涿县 涿县、逎县、谷丘县、故安县、南深泽县、范阳县、蠡吾县、容城县、易县、广望国、鄚县、高阳县、州乡国、安平县、樊舆国、成国、良乡国、利乡国、临乡国、益昌国、阳乡国、西乡国、饶阳县、中水县、武垣县、阿陵县、阿武国、高郭国、新昌国
勃海郡 26 浮阳县 浮阳县、阳信县、东光县、阜城县、千童县、重合县、南皮县、定国、章武县、中邑、高成县、高乐县、参户国、成平县、柳国、临乐国、东平舒县、重平县、安次县、脩市国、文安县、景成国、束州县、建成县、章乡国、蒲领国
上谷郡 15 沮阳县 沮阳县、泉上县、潘县、军都县、居庸县、雊瞀县、夷舆县、宁县、昌平县、广宁县、涿鹿县、且居县、茹县、女祈县、下落县
渔阳郡 12 渔阳县 渔阳县、狐奴县、路县、雍奴县、泉州县、平谷县、安乐县、厗奚县、犷平县、要阳县、白檀县、滑盐县
右北平郡 16 平刚县 平刚县、无终县、石成县、延陵县、俊靡县、薋县、徐无县、字县、土根县、白狼县、夕阳县、昌城县、骊成县、广成县、聚阳县、平明县
辽西郡 14 且虑县 且虑县、海阳县、新安平县、柳城县、令支县、肥如县、宾从县、交黎县、阳乐县、狐苏县、徒河县、文成县、临渝县、絫县
辽东郡 18 襄平县 襄平县、新昌县、无虑县、望平县、房县、候城县、辽队县、辽阳县、险渎县、居就县、高显县、安市县、武次县、平郭县、西安平县、文县、番汗县、沓氏县
玄菟郡 3 高句骊县 高句骊县、上殷台县、西盖马县
乐浪郡 25 朝鲜县 朝鲜县、𧦦邯县、浿水县、含资县、黏蝉县、遂成县、增地县、带方县、驷望县、海冥县、列口县、长岑县、屯有县、昭明县、镂方县、提奚县、浑弥县、吞列县、东暆县、不而县、蚕台县、华丽县、邪头昧县、前莫县、夫租县
广阳国 4 蓟县 蓟县、方城县、广阳县、阴乡县
交阯刺史部 南海郡 6 番禺县 番禺县、博罗县、中宿县、龙川县、四会县、揭阳县
郁林郡 12 布山县 布山县、安广县、阿林县、广郁县、中留县、桂林县、潭中县、临尘县、定周县、增食县、领方县、雍鸡县
苍梧郡 10 广信县 广信县、谢沐县、高要县、封阳县、临贺县、端溪县、冯乘县、富川县、荔浦县、猛陵县
交阯郡 10 羸𨻻县 羸𨻻县、安定县、苟屚县、麊泠县、曲昜县、北带县、稽徐县、西于县、龙编县、朱䳒县
合浦郡 5 合浦县 徐闻县、高凉县、合浦县、临允县、朱卢县
九真郡 7 胥浦县 胥浦县、居风县、都庞县、余发县、咸驩县、无切县、无编县
日南郡 5 西卷县 朱吾县、比景县、卢容县、西卷县、象林县
D. 我们常说的江南,指的是哪里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风光,美不胜收。江南,是中国的重要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都有着特殊的地位。近代以来,江南一般指长江下游以南地区,亦即江苏、安徽两省的南部和浙江省的北部;较狭意义上的江南则指镇江市以东的江苏省南部及浙江省北部地区;更加狭义的范围,则仅指太湖流域。而从古代到现代,江南一词的涵义却在经过了长期曲折的变化以后,才最终得以相对固定下来。
秦汉时期,江南主要指长江中游以南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湖北省南部和湖南省一带。《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有“……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黔中郡正在今天的湖南省西部。秦亡之后,项羽将楚义帝迁至今天的湖南省郴州市,《史记》中载此事作“徙都江南郴”。新莽时期,曾改夷道县(今湖北省宜都市,曾改为枝城市)为江南县,亦足以说明其时江南之所指地域。
汉代的江南概念较前朝为宽泛,已将豫章郡、丹阳郡甚至会稽郡(又称吴郡)的北部,即今天的江西省及安徽省、江苏省南部一带包括在内。汉初,刘濞被封为吴王,建都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因吴国兼有长江以南的会稽郡和丹阳郡之地,从今天的扬州至镇江的南北交通遂成为渡江要道,在此情形之下,以会稽郡北部为江南的概念应运而生。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此时的江南仍以指称长江中游地域为主,东汉人又往往用江南来指称荆州一带,甚至连位于长江以北的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也不例外。因而,当时习惯上所称的江南并非严格地以长江为北界。
今天的皖南、苏南一带在秦汉时期并不叫做江南,而被称为江东,原因是长江在今安徽省芜湖市至江苏省南京市之间为西南——东北走向,渡江者自然视此段长江两岸为东岸与西岸。三国时期,江东又常被用来指代偏居东南一隅的吴国。按照背北面南的传统习惯,江东又可被称为江左。到了南北朝时期,已多用概念大得多的江南一词来代替江东与江左。如颜之推《家训》中就有多处将江南与河北对举,用以比较南北方风俗的差异。
到了唐代,按照山川形便原则将全国分为十道,长江以南从今湖南省一带向东直至海滨为江南道,江南成了区划专名,是时较为确切的以长江为界的江南概念得以形成。唐代习称的江南一般指长江以南地区,如白居易《轻肥》中有“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的句子,衢州在现在的浙江省。然而在实际使用时,唐代江南一词的涵义却常常超出长江以南的范围。韩愈所说“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之八九”的江南,实际上指江淮以南、南岭以北的整个东南地区。在唐代,江南地区已经出现繁盛富庶的局面,江南一词也已家喻户晓,并成为众多诗词歌咏的对象,甚至出现了“忆江南”的词牌名称。韦蟾诗句“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中就以“塞北江南”赞誉经济文化的发达。今天狭义的江南,在唐代则仍经常用江东、江左来表示。
宋代以降,江东、江左的说法已渐不用,而多以江南为称。编于南宋的《南唐书》就载有“……乱兵焚扬州,民皆徙江南”。两宋时期,今天镇江市以东的江苏省南部及浙江省全境被划为两浙路。该地区由于经济高度发展,逐渐成为江南地区的核心。南宋时就有“苏(州)湖(州)熟,天下足”的口号。明代以后,两浙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明代大学士丘浚曾说“(赋税收入)浙东西居江南之十九”。两浙地区中以太湖流域最为富庶,故丘浚又说“苏(州)松(江)常(州)嘉(兴)湖(州)五郡又居两浙十九也”。由此可见,以太湖流域作为最狭义的江南概念,其含义已不仅是地理区域,而已是一定的经济区域了。今天的上海市和江苏省的苏锡常地区、浙江省的杭嘉湖地区依然是全国工农业最为发达和文化高度发展的地区。只是杭州在太湖流域之外,故而相应地被排除在最狭义的江南概念之外。
值得一提的是,自唐代开始,位于江北的扬州一直被当作江南看待。此现象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扬州之名首见于《禹贡》之“淮海惟扬州”。自三国东吴以后,作为行政区划的扬州,治所长期固定在江南最大的城市今南京市,因而江南扬州的概念根深蒂固。隋代将扬州驻地迁至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以后,扬州仍然代表着江南文化。唐代扬州的经济十分繁荣,时有“扬一益二(益指益州,今四川省成都市)”的说法。著名诗人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云:“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扬州之江南风情依稀可见。直到清代前期,由于控扼京杭运河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盐业的兴旺发达,扬州的经济优势仍未尽失,城市相当繁华。此时扬州在文化心理上依然维持着江南之格局。
狭义的江南:大致指苏南和浙北地区,但具体范围并不很明确。这个概念大概从唐末开始,到明清时期成型。最明确的江南核心地带,大致只包括太湖周边的几个城市,如苏州、杭州、无锡、常州等。南京也在江南核心地带,但由于南京的语言在时代变迁中逐渐成为官话(江淮官话),吴语区对南京的江南认可度并不高。上海的行政历史比较短,但由于其重要的经济地位,在现代概念中也基本被纳入小江南范围。
而并非长江流域却多被认为是江南地域的有太湖以南以至钱塘江以南部分地区,如绍兴、宁波等城市。长江下游以北某些地区,如扬州地区等,虽然地理位置在江北,但经济文化形同江南,有时候也被看作是文化意义上的江南的一部分。同样由于江北话的缘故,狭义江南也并非一直包括扬州和镇江。
E. 繁昌县简介
繁昌是一座立县有21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又是一座充满生机活力、富有现代气息的新兴城市。地处皖南北部、长江南岸,隶属芜湖市,现辖6镇101个村(居)委会,人口32万,面积604平方公里。
繁昌历史悠久。240万年前,亚欧大陆的古人类就是在这里和曙光第一次相拥。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人群聚居繁衍,并创造了灿烂的缪墩文化。西汉武帝元封二年(—109)立春谷县,三国时期东吴将军周瑜曾任春谷长。公元318年,晋元帝司马睿率其子民千里南迁,定居于此,这片沃土始得大规模开发,并有了一个颇具魅力的名字——繁昌,沿用至今。历代著名诗人王维、李白、梅尧臣等都曾行迹于此,留下了许多美丽的诗篇和动人的传说。境内出土的春秋早期青铜器、楚铜贝范及宋代瓷窑器等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繁昌窑遗址、皖南土墩墓群、人字洞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49年4月,解放大军挥师南下,繁昌作为渡江第一船登陆处,载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史册。
繁昌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处皖南北部,其北临长江,南望九华,东接长江金三角,西通中部腹地,素有“皖南门户”之称。浩浩长江,由西向东,穿山越岭,奔腾而来,在这里形成一条宽阔平稳可行驶万吨级船只的“黄金水道”。沪铜铁路、沿江高速公路宛如两条巨大的动脉,将繁昌同富饶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广大内陆腹地连接起来。由繁昌前往南京禄口、合肥骆岗机场也非常方便,车程不到一个半小时。
繁昌资源丰富。604平方公里锦绣山川蕴藏着丰厚的各类资源,尤以矿产资源为最,储藏着燃料、金属、化工、冶金辅助材料等7大类33种矿产。繁昌属北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全年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千姿百态的地形,暖湿适宜的气候,使这里生活、生长着极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驰名中外的“长江三鲜”(鲥鱼、刀鱼、螃蟹)即产于此。
改革开放以来,繁昌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优势,始终坚持“以工强县、以农安县、以商富县”的发展方向,县域综合实力日益增强,对外开放日趋活跃,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目前,全县已形成以水泥建材、纺织服装、冶金机械、船舶制造等为支柱产业的工业体系,以蔬菜、水产、油菜、棉花为主产的优势农业板块,以房地产开发、现代物流、旅游、保险、金融、中介为重点的服务业体系,以繁昌经济开发区为主体,孙村服装工业园、荻港建材工业园等为支撑的特色园区。县域综合实力位居安徽省前列。2006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1亿元,同比增长18.1%;完成财政收入6.41?不含基金7800万),增长28.2%,比“九五”期末增长2.46倍;全社会固定资产蹲?2亿元,增长70%;在岗职工年均工资20441元,增长30.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亿元,增长15.8%;农民人均纯收入4514元,增长16.9%。
“十五”期间,繁昌先后跻身于“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教育‘两基’达标县”、“全国计划生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安徽省综合实力十强县”、“安徽省文明县城创建先进县”等行列。
“十一五”时期,繁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更快更好地发展为主题,以提高人民生活为根本出发点。强工业、优农业、兴三产,加快工业化进程,建立合理的三次产业结构;推进城乡统筹,加快城市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强化科教兴县,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坚持东向发展战略,强化招商引资。力争到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亿元,年均增长16%;财政收入18亿元,年均增长22.9%;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0亿元,年均增长20%;在岗职工工资年均增长8%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20%。力争把繁昌建设成为经济更具实力,发展更具活力,环境更加优美,人民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的工业强县,奋力争当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
行政区划
繁昌县录属安徽省芜湖市,现辖六镇(繁阳、荻港、孙村、平铺、新港、峨山)。全县面积604平方公里,其中建城区面积12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
【繁阳镇】县城所在地,辖城北、城东、城南、新建、龙亭、云路、繁阳、西苑、新化、马坝、横山11个居委会和范马、铁门、阳冲、城西、华阳、铁塔、戴店、三元、枣园、新合、横山、横东、西街、库山、大阳、茶山、马厂、缸窑18个村委会,行政区划面积128.9平方公里,人口10.2万。
【荻港镇】位于县城西部,辖德远、中街、南桥、桃街四个居委会和桃冲、鹊江、杨湾、杨山、庆大、新河、渡江、笔架、赭圻、潘冲10个村委会,行政区划面积87.75平方公里,人口4.3万。
【孙村镇】位于县城西南部,辖桥西、黄浒2个居委会和长寺、长垅、犁山、九连、梅冲、水口、枫墩、金岭、龙华、义兴、感定、汪洋、万里、顺风、大冲、中分、八分、张塘、代亭、汪冲、赤沙21个村委会,行政区划面积153.52平方公里,人口5.8万。
【新港镇】位于县城西北部,辖2个街道居委会和新东、荷圩、克里、克山、义合、矶山、泥埠、草山、裕民、白象10个村委会,行政区划面积77.1平方公里,人口5.25万。
【平铺镇】位于县城东北部,辖1个街道居委会和五华、寒塘、平铺、新牌、龙岗、马仁、新林、茶冲、山河、新塘、郭仁、蔡铺、官塘13个村委会,行政区划面积89.6平方公里,人口3.2万。
【峨山镇】位于县城东部,辖象形、湾店、童坝、凤形、沈弄、千军、东岛、柏树8个村委会,行政区划面积76.6平方公里,人口2.5万。
繁昌历史
历史沿革
西汉武帝元封二年(—109)建春谷县,属丹阳郡。三国吴永安年间(258~264)地属故彰郡。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属宣城郡。
东晋元帝大兴元年(318),司马睿即位建康(今南京),其襄城郡繁昌县(故址繁阳亭在今河南临颖县西北30里)之民因避战祸,从帝渡江,流聚春谷,遂于春谷地侨置襄城郡繁昌县,是时春谷、繁昌两县并立。成帝咸和四年(329)侨置淮南郡,领春谷、繁昌等县。晋孝武帝太元八年(383),改春谷为阳谷。晋安帝义熙九年(413)省阳谷入芜湖县,又省芜湖入襄垣县。自是春谷废,唯繁昌存。
南朝宋邦武大明六年(462),淮南郡并入宣城郡,繁昌县属宣城郡,明帝太始三年(467)复属淮南郡。梁武帝天监元年(502),以阳谷地置南陵郡,治赭圻(故城址在今荻港镇)。
隋开皇九年(589),罢南陵郡置南陵县,废繁昌等县更置当涂县,是时繁昌县阙,南陵县治赭圻,属宣州。
唐武后长安四年(704),移南陵县治于青阳域(即今南陵县城),属宣城郡。
南唐升元年间(937~943),割南陵五乡,复置繁昌县(治属在县西北延载乡,今新港办事处),属江宁府。
北宋太祖开宝八年(975),繁昌县属宣州。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属江南东路太平州。
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属江南东路太平州。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改太平州为太平路。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明兵渡江,首取江浙行省江东道太平路,升为太平府。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定太平府直隶京师。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改京师为南京,称南直隶太平府,繁昌属之。英宗天顺元年(1457),繁昌县知县王旬,因县治濒大江之冲,据南畿上游,往来供递钜剧,邑小莫支,民滋消耗,建议朝廷改迁,邑人中丞吴琛赞之,始迁县治于金峨上乡(即今繁昌县城),以延载乡故城为旧县镇。
清顺治二年(1645),康熙六年(1667),繁昌县先后隶属江南布政使司、安徽布政使司太平府。
中华民国初,繁昌属芜湖道。民国16年(1927),属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21年(1932)属第九督察区,民国29年(1940)属第六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属安徽省皖南人民行政公署芜当专区,1950年上半年转辖于池州专区,1952年划归芜湖专区,1981年上半年属宣城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7月改属芜湖市。
自然地理
动物资源
【兽类】境内有鹿、獐、、獾(有猪獾、狗獾)、麂、野猪、穿山甲(又称鲮鲤)、杨子鳄、白鳍豚、江豚(江猪)、狐、竹狗(豹狗)、果子狸、刺猬、白石、松鼠、兔、山猫(也称狸猫、豹猫)、黄鼬(俗称黄鼠狼)、褐家鼠、田鼠、蝙蝠等出没,水獭(俗称水獭猫)罕见,狼少见,梅花鹿、野山羊基本绝迹,虎,1952年后至今未见,金钱豹,1977年后至今未见。
【禽类】候鸟有雁、天鹅、燕子、凫(一名野鸭,有绿翅、花脸、绿头野鸭之分)、寒鸭(俗称雪老鸭)。非候鸟有:雉(俗称野鸡)、鸽、画眉、雀(有云雀、山麻雀、家麻雀之分)、喜鹊、山和尚、鸲鹆(也称八哥)、白头翁、斑鸠(鹁鸪)、大杜鹃(也称布谷)、竹鸡、苦鸭、啄木鸟、翠鸟(俗称绿翠)、鸫鸡、鹭、鸬鹚(俗称鱼老鹰、鱼老鸭)、乌鸦、鹌鹑、猫头鹰、老鹰、白鹇、白颈长尾雉等。旧志记载有鸳鸯、山凰,今未见。
【鱼类】已记录的有62类,隶属11目,20科,主要有:鲚(刀鱼)、鲥鱼、河豚、青鱼、草鱼、鲢、鳙(胖头鱼)园尾斗鱼、沙鱼、刺鳅、青鳟、黄条、吻虾虎、黄鳝、胭脂鱼、鲤、鲫、鳜鱼、泥鳅、麦穗鱼、中华鲟等。旧志载,隐静山(五华山)碧霄峰下涌珠泉出金鬣鱼,今无。
植物资源
【树木】常见的树木有:马尾松、杉、法国梧桐、侧柏(扁柏)、桧柏(刺柏)、檀树(有黄、青两种)、洋槐、樟、梧桐(俗称青桐)、枫杨、枫香、白杨、乌桕、柳栋、麻栋、小叶栋、桷栎、化香、茅栗、板栗、柞树、棕榈、皂荚、苦槠、冬青、檫木、合欢、黄荆、枸骨(也称鸟不宿、枸橘子)、山楂、栲木、椿(香椿)、樗(臭椿)、榆、银杏(白果)、女贞、木荷、野柿、桑、黄连、栀子、紫薇、腊梅、乌榕、喜树、水杉、枸树(也称谷树)、水桦、算盘球、杜鹃、勺樟、盐肤木等。此外,马仁山有百亩左右楠木林,极为罕见,荻港板子矶有500年以上古树银杏1棵。
【竹类】竹以栽培为主,主要种类有:毛竹、桂竹、紫竹、水竹、澹竹、老竹、木竹、慈竹、苦竹、斑竹、雷竹等,其中毛竹面积最大。
【药用植物】县内药用植物计约166科,788种,其中大宗药材有:丹皮、明党参、紫党参、仙鹤草、芦根、益母草、藕节、墨旱莲、香附、渍竹叶、半边莲、紫地花丁、银花、茵陈、败浆草、地榆、芜花、旋复花、何首乌、白芍、覆盆子、徐长卿、夏枯草、白茅根、玉竹、鸡内金(动物科)等。
名贵药材有:枯梗、半夏、太子参、金蝉花、辛夷、麦冬、灵芝、石耳、贝母等。
引种药材有:杜仲、厚朴、贝母、红花、玄胡、白木、生地、板兰根、大黄、山茱萸等。
【经济植物】主要有水稻、油菜、棉花、小麦、玉米、大麦、红薯(山芋)、洋芋、花生、甘蔗、雷竹、蔬菜、瓜果、茶叶、食用菌类等。
蔬菜类主要有:结球白菜、普通白菜、结球甘蓝、芥菜、花椰菜、春白菜、苤蓝、菜苔、菊花心、萝卜、胡萝卜、芜菁、茄子、西红柿、辣椒、黄瓜、南瓜、冬瓜、丝瓜、瓠瓜、笋瓜、苦瓜、菜瓜、地瓜、四季豆、豇豆、扁豆、毛豆、豌豆、蚕豆、刀豆、绿豆、韭菜、大葱、蒜苗、洋葱、马铃薯、生姜、芋艿、菠菜、芹菜、苋菜、莴苣、茼蒿、芫荽、藕、菱角、荸荠、茭白、菱角菜、鸡头菜、金针、竹笋、香椿、稆蒿、荠菜等。
瓜果类主要有:西瓜、香瓜、枣、苹果、梨、桃、桔、李、柿、杏、葡萄、核桃、樱桃、草莓、板栗、石榴等,其中繁昌长枣个大、皮薄、核小,其制成的“金丝蜜枣”,名列全国“八大名枣”之一,为清时贡品。
地形气候
繁昌地势西南高面东北低,地貌类型多样,山、圩、洲、滩兼有,丘陵、山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南部和东南部,一般在400米以下;北部和东部为平原,海拔7—30米。
境内主要山岭有:寨山、红花尖、马仁山、五华山、浮山,分布在县境西北部。
寨山:曾名覆釜山。位于县城西北11公里,地处荻港和新港地界,呈东西走向。主峰高程477.2米(1956年黄海高程系,下同),为县内最高点。
红花尖:一名红花山。位于县城西偏北7公里,地处繁阳、孙村地界,主峰高程450米,与长垅山构成东西走向山脉。
马仁山:位于县城南偏14公里,地处孙村与南陵县地界。山脊线呈“W”型曲折,与朝山头一脉相承,主峰高程316.1米。
五华山:曾名隐静山。位于县城东南8公里,地处平铺、峨山毗连地带。山脊线南北走向,与尖山、诸侯岭一脉相承,主峰高程279.5米。
浮山:曾名隐玉山,位于县城东北7.5公里,地处峨山、峨桥毗连地带,为一侵入构造孤山,三面圩区环绕,唯南向一线余脉和千军岭相连,主峰高程431.6米。
境内平原按其特征分为圩区平原和少量河谷平原。圩区平原面积近200平方公里,地势低平,水网密布,一般标高6—10米,是我县主要农业生产基地。分布在县境漳河系统及北部横山河和西部黄浒河流域。河谷平原,俗称“冲田”,面积约39平方公里,一般高程8—30米,包括孙村赤沙河流域龙塘湾至九连圩一带、水口山至九连圩一带以及荻港古家冲、繁阳长形冲、范冲、峨山毛塘等地。
境内主要河流和地表水系有:长江、漳河、峨溪河、泊口河、黄浒河、龙窝湖、苏伍滩和中塘。
长江:自西南向北斜贯县西、北边界,境内流程近30公里,水面宽1至2.5公里,最窄处800米(荻港凤凰矶)。
漳河:源于南陵县绿岭荷花塘和戴家汇的水涟洞,流经我县平铺镇肇埠后,环绕县境东部,于鲁港入长江,境内流程近20公里,河宽30至105米,其支流有峨溪河和泊口河。
峨溪河:源于繁阳范冲,流经县城南门桥(古称上峨桥)于峨桥(古称下峨桥,现属三山区)并入漳河,全程约23公里,河宽5至60米,属季节性河流。
泊口河:源于平铺镇荷花岭,自南向北,与龟山附近湖洼融成一片,至峨桥泊口阐泄入漳河,流程近9公里,河宽5至20米。
黄浒河:源于南陵县韭菜崖和铜陵县水龙山,为我县西南与铜陵县毗邻界河,经孙村赤沙滩,沿孙村、荻港西注长江,境内流程约27公里,河宽15至34米,属季节性河流。
龙窝湖:为长江弯道形成的牛扼湖,地处三山区境内(现归我县管辖),面积近10平方公里,水面近万亩。龙窝湖属富营养型湖泊,天然饵料丰富。湖中鱼类资源众多,是我县最大的水产养殖基地。
苏伍滩和中塘:位于平铺镇境内,原为相连水域,面积近2平方公里。清道光六年《繁昌县志》称:“首受繁南两县诸山之水,长阔无际,水涨时一望如湖”,现仅存中塘水面约0.5平方公里。
繁昌位于北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南缘,全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雨量适中,无霜期较长,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5.3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1244.1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68.3小时,年均无霜期231天。
地理位置
繁昌县位于皖南北部,长江南岸,介于北纬30度37分至31度17分,东经117度58分至118度22分之间,面积615平方公里。南倚皖南山系,北望江淮平原。浩浩长江,自县域西南向东北川流不息,峨溪河由南向北穿城而过,汇入长江。版图近似弯月,镶嵌在美丽的长江之畔。
矿产资源
繁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根据地质勘探境内拥有金属、非金属、燃料、化工、冶金辅助材料等七大类34种矿产品。其中,金属矿产有铁、锌、铜、金、银等;非金属矿产有石灰石、沸石、瓷土、膨润土、花岗岩、大理石、紫墨玉、砖瓦粘土等;燃料有煤、泥煤、天然气;化工原料有硫、硫铁矿、石膏、重晶石等。
金属矿产中铁矿石储量最多,保有储量约4000余万吨,并且含铁品位高,有害元素低,伴有自熔或半自熔矿物。主要矿床有长龙山铁矿床、白马山铁矿床、顺风山铁矿床、小阳冲铁矿床、铁山坡积铁矿床。县内已形成上规模的开采企业有荻港杨山铁矿集团公司、孙村磁墩头铁矿公司、芦南大元旦铁矿、俞冲铁矿等。此外还有国有马钢桃冲铁矿、国有铜陵顺风山铁矿等。其次是锌矿,矿石量7.55万吨,金属量0.67 万吨,分布在峨山乡随山、繁阳镇阳冲等地。第三为铜矿,储量约4000吨。
非金属矿产中以石灰石储量最丰富,地质储量17亿吨,含氧化钙50-55%,全县年产350万吨以上;沸石矿地质储量约1.5亿吨, 沸石矿物一般含量40-60%;膨润土几千万吨以上;花岗岩分布面积15平方公里,约10亿立方米;紫墨玉分布在荻港、孙村等地;紫砂陶土分布在平铺、峨山等地;高岭土(瓷土)储量相当丰富,而且质地优良,泽白似玉,结构细腻,是制造瓷器的上等原料,畅销江浙。
燃料主要是煤的储量较为丰富,据现有资料统计约1500万吨左右;泥煤储量约6000万吨;还有天然气估计储量约4500万立方米。
化工原料主要为硫、硫铁矿,现探明的储量为1000万吨。
经济建设
200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4.84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18.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0亿元,同比增长8.3%;第二产业增加值25.30亿元,增长26.3%;第三产业增加值14.55亿元,增长9.8%。三次产业结构为11.1:56.4:32.5的水平。
从各产业对GDP的贡献来看,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5.7%、75.7%和18.6%,其中工业对GDP的贡献率为64.2%;分别拉动GDP增长1、13.9和3.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拉动GDP增长11.7个百分点,经济运行总体态势发展良好。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农村经济,通过调整政策、增加投入、改善环境、优化服务,提高农业的市场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2006年,全县认真贯彻落实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以产业化为载体,以市场为导向,农业经济和社会效益全面发展。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4365公顷,比上年减少684公顷。其中粮食种植面积12707公顷,比上年减少41公顷;油料种植面积6230公顷,比上年减少315公顷;蔬菜种植面积3598公顷,比上年减小196公顷。实现农业总产值8.61亿元,比上年增长7.2 %。其中养殖业的比重由上年的27.9%上升到29.6%,种植业的比重与上年基本持平。新农村建设全面启动,平稳推进。
200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7.48亿元,比上年增长33.8%。其中10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47.47亿元,比上年增长35.0%。规模以上工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1.3%,比上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2006年,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23.12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51.3%。 年末工业总产值超亿元的企业8家。
投资规模平稳增长。2006年,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58亿元,比上年增长62.8%。在投资总额中,城镇投资23.35亿元,增长95.3%;农村投资4.93亿元,下降0.4%。从产业看,第二产业投资21.54亿元,增长73.5%;第三产业投资7.96亿元,增长39.4%。从行业看,工业投资增长73.8%,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74.7%;交通运输业、水利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及社会保障和福利业投资分别增长89.9%、39.0%和291.5%。
房地产开发稳中有升。全年全县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额1.30亿元,比上年增长2.7%。房屋施工面积23.3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4.7%,竣工面积5.07万平方米,下降54.4%。商品房销售额14739万元,增长72.9%。
计划总投资50亿元的芜湖海螺水泥项目,有3条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建成投产,当年完成投资10.9亿元。新增水泥熟料生产能力450万吨。
消费市场稳中趋旺。2006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4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其中: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8.69亿元,增长18.3%;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01亿元,增长1.7%。分地区看,县级消费品零售额7.49亿元,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5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9%、21.6%。
利用外资水平稳步提升。2006年,全县共引进内资项目126个,其中投资超亿元的5个,实际利用内资25.87亿元,增长12.6%;实际利用外资5478万美元,增长45.8%,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419万美元。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2006年全县进出口总额达165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0.3%,其中出口1604万美元,同比增长27.1%。
繁昌经济开发区经省政府批准按省级开发区筹建,按照“一区多园”的模式,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编制了综合工业园7.5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规,投资1.2亿元实施了2平方公里的“五通一平”工作。孙村轻纺服装工业园完成基础建设投资2497万元,配套功能不断增强。荻港新型建材工业园规划正在编制。开发区当年引进项目70个,引进资金12.6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9.4亿元。
旅游业高速发展。2006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16.8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3.9%,其中,接待海外游客0.04万人,比上年增长73.4%; 2家旅行社国内组团1.61万人次,增长106.1%。全年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1.40亿元,增长28.2%。马仁奇峰跻身4A级旅游景区行列。年末星级酒店1个,客房总数208间。
F. 到芜湖许德公保健服务总心坐多少路公交车
101路
38分钟 | 5.3公里 | 步行740米
信达蓝湖郡
步行 420米
莲塘新村站 上车
101路 10站
鸠江饭店站 下车
步行 320米
许德公养生保健服务中心
G. 马鞍山市当涂的前身在古代属于什么地方
西周时当涂属吴国。春秋战国先后为越、楚属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推行郡县制,置丹阳县(治今当涂丹阳镇),属会稽郡。秦末或楚汉之际改属鄣郡。
西汉高祖六年(前201),以淮南50县置荆国,丹阳县属之。十年(前197),易荆国为吴国。景帝三年(前154)改吴国为江都国,丹阳县先后属吴国、江都国。武帝元朔元年(前128),析江都国置丹阳、秣棱、湖熟等侯国,丹阳县属丹阳国。元封二年(前109),国除,隶丹阳郡。五年(前106),置十三州刺史部,丹阳郡隶扬州刺史部。
新莽天凤元年(14),并丹阳、秣棱二郡置宣亭郡,更始元年(23)复为旧制。
东汉建武六年(30),丹阳郡移治宛陵(今宣州),丹阳县属之,仍隶扬州。建安三年(198),孙策封吴侯,丹阳郡为吴领地。
西晋太康二年(281),分丹阳县为二,置于湖县(今当涂城东南38里处)。
东晋咸和四年(329),江淮间战乱,民多南渡。于江南侨立当涂县及淮南郡,以置流民。当涂县置名源于古涂山氏国,《尚书·益稷篇》有禹取涂山氏女的记载。后国除为县。县名取地处临淮涂山之意。义熙九年(413),割丹阳郡于湖县属淮南郡,分于湖县南为当涂境(今宣城、南陵有其地,但非今县幅员)。至是,侨置淮南郡,当涂县 始有实南朝宋、齐、梁、陈间,丹阳县属丹阳郡,于湖县属淮南郡。
隋唐5代
隋开皇九年(589),省丹阳郡置蒋州;废淮南郡,并襄垣、于湖、繁昌及西安4县更置当涂,徙县治姑孰,属蒋州,自是姑孰之当涂县始定;又并侨置当涂、浚遒等县置宣城县,属宣州。十一年(591),废丹阳县,以其地及溧阳县一部置溧水县,隶蒋州,大业三年(607),复改蒋州为丹阳郡,辖当涂、江宁、溧水3县。
唐武德元年(618),当涂县改属宣州。三年(620),复丹阳县,属扬州。贞观元年(627),设江南道,宣州属之;后又废丹阳县,以其地入当淤,为属镇。开元二十一年(733),江南道分设东、西两道,宣州属江南西道。乾元元年(758),割宣州之当涂县属升州。上元二年(761),复归宣州。大顺元年(890),合宣、歙2州为宁国军,当涂改属升州。天佑四年(907),割当涂县南境5乡、宣城西境2乡立芜湖县,隶宣州。
五代吴武义二年(920),改升州为江宁府,领10县,当涂县属之。南唐升元元年(937),改当涂县为建平军,保大末年又改作雄远军。
宋元明清
宋开宝八年(975),改雄远军为平南军。太平兴国二年(977),升平南军为太平州,立当涂为附郭,隶建康府路。三年,割宣州之芜湖、繁昌2县属太平州。至道间(995~997),改属江南路。天圣八年(1030),分江南路为东、西2路,属江南东路。南宋时州县如故。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太平州为太平路,隶江浙行中书省,县如故。元贞元年(1295),太平路隶江东建康道。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自采石渡江取太平路,改路为府。
明洪武四年(1371),以太平府直隶京师。永乐十八年(1420),改京师为南京,称南直隶,府县隶属如故。
清顺治二年(1645),改南直隶为江南省,设江南布政使司,太平府属之。十八年,分设江南左、右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司治江宁,太平府属之。康熙六年(1667),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二省,改江南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仍治江宁,太平府屑之。乾隆二十五年(1760),安徽布政使司移治安庆,府县均未变。
民国
民国元年(1912),废太平府,当涂县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6月设芜湖道,当涂县属之。民国17年8月道废,复直属安徽省。民国21年10月,划属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6年12月,日军侵占当涂,县政瘫痪。翌年10月,于县境大官圩恢复县政,屑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9年8月,县政府寄驻宣城县沈村,改屑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31年8月,新四军在横山地区组建当涂、江宁、溧水三县行政委员会,翌年冬改为横山县。民国34年9月,县政府迁回县城。同年11月,新四军北撤,横山县废。
建国后
1949年4月,当涂解放。8月,析当涂县城置当涂市,县、市同属皖南行署芜当专区,专署驻当涂市。1950年5月,撤当涂市入当涂县,为第一区。不久,芜当专区撤销,当涂县改属宣城专区。1952年2月,划属芜湖专区。1971年3月,芜湖专区更名芜湖地区,县隶属关系不变。1980年1月,芜湖地区行政公署更名宣城地区行政公署,驻地由芜湖迁宣城,当涂县属之。1983年7月,大桥公社全部划归芜湖市,当涂改为马鞍山市属县。
H. 客家人这个称谓最早出于何时文献
客家民系与客家文化的形成,经历了个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在其成型的过程中,由于大规模的流动迁徒和环境的险恶,迫使他们摒弃了懦弱保守的性格和意志薄弱的成员,并以坚忍卓绝的精神和斗志开拓着自我的生存环境,从而造就了别具一格的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但是,客家文化的前身其实是中原文化,客家民系就产生于中原,客家人就是中原移民。遍布于今日粤、桂、台、闽、赣及海外的客家人,先天就带有中原文化的印痕,虽然历时久远,但他们代代相习,不断传递们,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客家文化是演变、递嬗了的中原文化,由于它较多地保存了中原文化的原生形态,所以,从文化渊源上,它和中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又是研究中原文化的资料来源和活化石。
没有中原地区移民的流动和南下就没有客家民系,这是客家文化形成的前提。然而,迁徙的原因主要是兵燹战乱、国破家亡,这就使得迁徙带有被迫的性质和悲怆的色彩;也正因为如此,这种流动也使他们更加看重旧有的文化基础和观念形态。中原文化中牢固的本土意识和人文精神时时振动着这些移民的灵魂,使得他们在观念上和汉文化精神始终难以分离。另一方面,完全改变了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又迫使他们改变着旧有的文化(至少是局部地改变),必须建立一些适应新环境、新形势的新文化而对过去有所扬弃。这样,客家文化必然具有两重性:一是有意识地对旧有文化予以保留;二是被动性地对旧文化进行改革,这成为客家文化的格调,也成为客家文化的特质。不管是对旧有文化予以保留还是进行改革,也都无法脱离中原文化这个母体来源。
一
所谓“客家”,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客”,指外来移民;二是“家”,指由中原南下,举家迁徙或落地成家的那些豪门望族。
从历史上看,客家先民多为中原地区、尤其是豫州的居民。其迁徙最早始于西晋末、东晋初。《晋书·地理志》豫州条云:“永嘉之际,豫州沦于石氏。元帝渡江,于春谷县侨立襄阳郡及繁昌县。成帝又侨立豫州于江淮之间,居芜湖;时淮南入北,乃分丹阳,侨立淮南郡,居于湖口。又以当阳县流人渡江,侨立为县,并淮南、庐江、安丰,并属豫州。”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北方少数民族大举南下,最后一举灭掉西晋,中原震动,豪门大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场大变动中受冲击最为严重的是京畿豫州一带的士族豪门。随着东晋政权在南方的建立,他们纷纷迁移南下,而东晋政权为了延揽和照顾这些士族,开始在南方设立这些外来移民的居住侨郡,并以北方地名来命名这些侨郡,以照顾他们的意识和心理。据《晋书·地理志》记载,所设侨郡中规模最大的是“豫州”。由此可见从河南地区来的移民人数最多,势力最大;为了最大限度地照顾这些贵族的利益,东晋又设立了“给客制度”,它直接演化成为“客家”这一称谓,并为客家民系的组织制度和社会结构输入了更大的活力。《南齐书·州郡志》云:“时百姓遭难,流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当时,北方大姓几乎全部南移,由于受到东晋政权的保护,这些迁移的北方人并未衰微,反而日渐兴盛,这就为后来的屡屡南移提供了一定的动力源。
从整个客家人的迁徙路线来看,按照历史的划分阶段,大体上可以分为五次:第一次是东晋初期的“中原望族,相率南奔”。他们来自中原,大多落在江淮一带,至皖赣者为多。这次南迂,由于有着东晋政府的种种照顾政策,很快趋向于稳定,并一直保持了五个世纪。唐末社会动荡不安,黄巢农民起义军的兵锋纵横南北,这些名门望族受到极大的威胁,客家先民第一次逃难后的落居地正当黄巢起义军展转往复的要冲,在这种情况下,遂开始第二次迁移,即由皖豫鄂赣等第一时期落居地,再迁至皖南及赣东南、闽西南和粤东北地区。第二次迁移后稳定了三百年。后来,金、蒙古相继占领北方,并日益南侵,客家先民不得本又一次迁移,这第三次迁移乃是一部分由第二时期旧居,分迁至广东东部和北部。经过五百余年之后,客象人又开始了第四次迁移,时在明末清初之际,满清人南下入主中原,受祸烈最为严重的部分客家人,从第二或第三次迁移旧居,分迁至粤中部和滨海地区及川桂湘台等地,一小部迁至贵州南边及云南。客家的最后一次迁移是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部分客家人又迁至粤南及海南岛,有的流寓海外。至此,经过五次迁移,客家人的居住范围已基本稳定,表现出现今所呈现的客家分布态势。
由于中原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不断颠沛流离十使得客家人最重家世谱牒,这数次迁移的始因和路线都十分详尽地记述在他们的谱牒中,不管如何迁移,他们始终都对自我的起源地难以割舍忘怀,常常“述本源流”。在现今所能觅到的客家人族谱中,总是对先世的故居极尽缅怀之情,而他们的祖籍大多在中原地区,其中以河南较多。
客家的概念和群体是历史上中原部分居民经过不断迁徙和流动形成的,是历史所造就的一种文化人文现象。然而,从中原人到客家人毕竟还有一个契合点和转折点。由于客家的概念主要是居住地点的变更,那么,这个转折点也体现在其迁移过程中的中转环节。考察客家人的迁移,可以发现,福建宁化石壁乡是客家迁徙的中转环节,是中原移民转化为客家人的里程碑。从大量族谱和方志记载来看,宁化石壁乡在客家迁徙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客家人称道和记铭之所在。客家人从中原迁徙到南方乃至世界各地几乎都经过了宁化及其石壁。宁化西北有武夷山脉作为屏障,自外入闽又有一条较为平坦的狭长地带作为通道,而中原移民在这里集结、休养整息之后形成了较为整体化的移民集团再向闽粤等地整股流寓,从而开始了真正的客家人时期。因此,凡流寓这里,并在这里认定共同族系的中原移民就转化为客家人及其后裔,它成为客家人的界定尺度和标准,而在历史实际上也确乎如此。
客家人的称谓形成于唐宋,《旧唐书·食货志》、《太平寰宇记》、《元封九域志》、《舆地纪胜》等书中都曾”提到“客”、“客人”、“客家人”、“客族”。记述客家人经过宁化石壁的一些重要谱牒文献,如梅县《丘氏族谱》、嘉应《刘氏族谱》、兴宁《廖氏族谱》、平远《姚氏族谱》等,记其经宁化也是在唐宋这两次迁徙时期,无论是在概念上还是在实体上,客家民系在这个时期已经形成,并由此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客家文化。
二
客家文化是在迁移过程中,根据环境的变化需要而成型的文化,它秉承着中原文化的主核,而延伸着新环境新条件下的文化需求,从而既创造一些新文化内容,同时也恪守着中原文化传统。由于客家人在流动中始终是集团式或家族式的迁移,有着相对封闭和单一的生存空间,又由于这些客家先民本身就是中原地区具有较高文化知识的名门望族,所以,由他们所保存下来的一些中原文化,也相对较为原型和纯正。
恪守礼教,重伦理、倡道德,是中原文化的一大特点。客家先民本身就是中原地带的高知识阶层,自然极为重视这个传统文化中的基本内容,所以特别重礼教、倡文风,古朴求真,发愤求学,勇于进取。台湾学者陈运栋先生对此总括为:“客家虽自中原南迁,然其重道德、重义气、重礼节、重理智、性刚强,仍具古风。保存汉族血统,最为纯粹。语言风俗习惯,犹是中原遗风。其守礼节、重道义、好学问、讲伦理,均表现中原民族气质……客家,就其语言与精神表现,均具中原古风”。著名学者罗香林在其《客家源流考》中指出,这种“客家精神”乃是“中原精神”的最好体现和发扬。客家人集中的嘉应地区《嘉应州志》卷八礼俗引《大清一统志》云:“民俗质实尚勤俭,重本薄末,地狭民瘠,尚气轻生。君子质木,小人悍蔽,俗称谨愿。”又引王志云:“温饱之家益敦俭素,输赋奉公,不事鞭扑。士喜读书,多舌耕,虽困穷至老,不肯辍业。”王象之《舆地纪胜》载:“方渐知梅州,尝渭:‘梅人无植产,恃以为生者读书一事耳’,可见州士之读书,自宋已然。”这种情况与中原古风如出一辙。
重礼教、喜读书是一种文化习惯,它的实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尤其是对传统学术的继承和发扬。儒家学说是中原文化精神的最高体现,而客家人也把儒学奉为经典。在客家人的较大聚居点,几乎都修建有学宫和奉祀孔于的场所,岁时祭拜。对于传统学术,客家也不乏儒学鸿师。据有关史书所记,客家人为硕儒者,在宋有长汀杨方、宁化张良裔,俱人史书儒林。明代理学大盛,客家人研究理学而有成就者更多,著名的如惠阳叶春芳、叶天佑,信丰俞溥,龙南月华,南康刘昭文,兴宁张天赋,长汀扬昱等数十人,俱名重一时。清代及近代,客家的经师及学问家、文学家、诗人、书画名笔更层出不穷,形成了有着自身特征的学术流别。
客家人恪守礼教,自有一套与之相符的伦理道德。环境的变迁和条件的困难使他们更为重视家庭,关系和家族团体,中原文化的人文精神时时深化着家群观念。作为社会最基本单位的家庭是他们精神和生活上的直接寄托和依靠,对家庭的依赖成为他们的生存意识而渗入心理。在这种心理意识上所形成的一系列品格——忠于家庭、孝顺父母、悌友兄弟、和睦毗邻也成为客家人倡导的伦理规范。
客家人最讲“木本水源”,他们对于自己祖先的经历如数家珍,永不忘怀,并由此而尊奉家族制度。客家人尊奉并大力提倡数世同堂,早在唐、宋时,这种情况就十分明显;《资治通鉴·唐纪》记客家人张公艺“九世同居,齐隋唐皆旌表其门。上过寿张,幸其宅,问其所以能共居之故,公艺书‘忍’字百余以进,上善之,赐以缣帛。”《宋史·孝义传》记客家人陈兢“长幼七百余妇,不畜卜妾,上下姻睦,人无间言,每食必群坐广堂,未成人者别为一席……乡里率化,争讼稀少”。这种家族群体在客家人的生活中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对内谋求经济的自给自足,养老抚幼,教育子弟,祭祀祖先;对外则防御外侮,以集体的力量保护家族的安全。在客家的大家族中,分工细致合理,行业完备,若一行失败,则可由它行弥补,不致空缺。大家庭内由家长主持,如家长健在,虽子孙满堂也不分家。人数增多则营造房舍,逐渐形成“围垄房屋”,这一被日本艺术大学茂木计一郎教授所称颂的“自天而降的黑色飞蝶”显示了客家人居住文化的基本特色,被称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这种具有居住功能和安全功能的房建群,也反映了客家人的浓重家族观念及其亲和力。
客家人祭祖是一件大事,至今仍然如此。正月祭祖,供品须摆至十五天才撤去。守岁之夜,全家聚集在祖先灵位前,老人给儿孙讲述祖先功绩,教谕后辈,通霄达旦。《中华旧礼俗》引客家人节日歌云:“正月是新年,烧香奉祖先”。祭祖活动既有隆重庄严的仪式,也有热闹欢快的祥和气氛。节日期闻如初二回娘家、腊八和祭灶等,仍明显体现着中原文化的风彩。
几次迁徙也使客家人处于大型或小型的流动状态。在迁移时,不管多么艰难险恶,他们往往把祖先的骸骨出土背着出走,到新住处时,再按礼重新安葬,在遇到危难时,如兄弟被迫分离,则必分抄族谱,牢记宗系,以备将来“敬宗睦族”;它无一不是由血缘关系纽带长期缔结成路中原人文的延续。
客家人的婚礼和丧礼也充分体现了中原文化的特征。人种的蕃延和个体的死亡是人类社会中永远出现和重复的事实,是无论任何民族或部族都不可避免的,而由于生产方式、经济来源、生态环境、人文心理的不同,婚丧礼仪也千差万别。在这两则永恒主题上抽象出来的礼仪,也显示了不同文化的不同特质子对于客家人来说上无论怎样颠沛梳离,对以保证自身蕃延的婚礼和人生归宿的丧礼,都依然遵奉祖先的垂训,体现着“中原人”的行为习尚。台湾学者邓迅之先生称:“客家人的祖先来自中原,而且历代都保存中原的传统文化,所以他们的婚姻礼俗深受古时风尚气习的影响;也就是说,客家人的婚姻观念,仍以传统的‘传宗按代’为目的”。从历史上的情况来看,客家的婚姻礼仪,基本上都按照着中原古礼中的婚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徽、请期、亲迎六礼来进行。在西方文明传入中国之前,基本上遵循着旧式婚礼和旧式程序。随着社会的发展,即使当中原地区的婚礼随时代变化也简单化和自由化之后,客家的婚礼仍然据中原古礼进行。在这方面,由于生存的内向性,他们所体现的中原文化传统甚至比中原地区还要明显,客家人的丧礼也和中原古札难分轩轾,从人弥留之际到成服、守灵、入葬和服丧,都保留着中原文化的传统习惯。这种庄严肃穆的哀礼加上客家人的细心和恰到,往往把亲属的悲哀宣泄得淋漓尽致,客家人既恪守风习又十分懂得使用感情。
以上我们林林总总所述的一些客家文化现象,显露出明显中原文化特征。但这并不是因客家文化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所致,而是客家文化本身就是中原文化的一种推进形式,上述只是与中原古文化相比,在推进过程中依然恪守和保留的东西。由于诸多原因,客家文化对传统的保留甚至比中原地区的保留更正统、更纯执。不过文化本身毕竟是随着生存环境而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客家人毕竟已迁出中原而定居在与中原风物有很大差异的生活空间,必然对自身原有文化、特别是物质文化进行改造和更新。例如饮食文化,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土质生态物产的改变,要想保留中原的传统膳食结构已不可能。其它诸如居住、营生、新的神祗崇拜、衣服被饰等等,也与中原同类文化发生了重大差异甚至大相径庭,这是文化发展中的必然情况和正常现象。
三
语言是显示一种类型文化特点的重要方面。客家浯言是维系客家群体的意识凭籍和精神力量,几乎成为是否客家人的界定。而客家由于源于中原,故客家语言又是中原古音的直接展现。
从民族源流而论,客家就是汉族,而且就是居住在中原的汉族大姓,由于漫长的封闭状态,他们的汉族血统似乎更为纯正。语言是居住共同体内交流思想感情、生产生活的第一文化要素,这些清高孤傲的贵族后裔,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语言特征。所以在客家语言中保留着许多汉语古音,尤以唐宋之际为最多。陈沣《东塾集》称:“嘉应之话,多隋唐以前古音。”章太炎《新方言·岭外三州语》:“广东惠、嘉应二州,潮之大埔丰顺,其民自东晋末逾岭,宅於海摈,言语敦古,与土著不相能……余尝问其邦人,雅训旧音,往往而在。”
语言的传布不外有两个途径,一是自小学语的生活语言;,一是授书课读的书面语言,客家人的祖先有较高文化水准,接受的书面语言更多。这在古代被称为“雅言”。所谓雅言,是相对摒除了“俚语”的那些文明语。在现今所能得知的客家语言中,仍保留着大量的这些古代雅言,它们往往可以在古语中找到一致的对照。如客家语中,称我为吾,你为若,他为其,他的为厥,太阳为日,姐为姊,没有为无,吃为食,喝酒为饮酒,稀饭为粥,漂亮为艳,肮脏为垢腻或秽,胖为肥,散乱为阑珊,好了为好矣,这些都是古代的雅言,是古代正规的文学用语。我们只要稍稍涉猎一下古代汉语,便会发现古汉语传承至今的各方语系中,它的最佳保存者便是客家语言。诸如此类的用语在客家话中比比皆是。实际上,在真实的文化生活中,客家应用雅言所达到的口语化程度和古代相差无几。其实,在古代中原地区,也恐怕只是知识分子在写作时才用,这些雅言词汇。而有着较高知识水平的客家先民,在迁徙过程中面对南方陌生的语言环境,为了准确一致地名物状义,往往把中原雅言有意识地推广到、固定到生活口语之中,并成为一种传统。它无形中使中原古语—脉相继地沿续下来,成为客家语言的重要内容。
客家话也是中原古音的最佳保留者。这种保留的程度比现今的中原音系更正统、更规范。例如《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大部分出自中原。既然是诗歌,尾字总要韵,但用现今时普通语音来说,却不尽然。《诗·齐风·南山》:“葛履五两,冠緌双止。鲁道有荡,齐子庸止,既曰庸止,曷又从止?”其中的双、庸、从应该叶韵。但由于中国语音至唐一大变,开始分韵,所以现今中原乃至大半中国,已很少保留隋唐以前古音,而在客家话中,却对中原古音多有保留,如以客家话诵读上诗,却可以琅琅上口,韵切分明。
客家语言的研究,是一个非常专门化、难度很大的课题。从总体来讲,无论是从音韵学方面或训诂学方面,方言学家都认为客家方言与中原古语,尤其是中州河南的古汉语最为相近,它保存着许多古中州音韵语汇,有浓厚的古中州风俗色彩。其实,这些说法只是泛指,客家方言中的中州古语,并非单一时代空间内的古音语汇,而涉乎自先秦至唐宋的中原古音韵语汇,它与客家先民南迁的不同时代、不同出发点及所经历的站点密切相关,之所以能保存着这些古音,则主要由于客家人的“宁卖祖宗田,毋忘祖宗言”的文化心理,也由于客家人“多居山地”,处于封闭的生活环境。而这种语言的形成,则是客家人向客家群体归属的基本条件。客家方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是孤立的,而是深深植根于客家民系的总体文化之中,昭示着自己祖先、来源的一面明镜。
客家文化与中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客家部类文化中梳理追溯,总可以找出中原文明的某些原型或是影子。但是,从客观的文化形成而论,客家文化毕竟是不同于中原文化的另一类文化形式,它也不能描述成派生出来的中原亚层文化。客家文化就是客家实体文化,它是在中华民族大文化背景,社会历史变化中的产物,是局部文化运动嬗变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