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长津湖之水门桥》香港定档5月12日,这部影片在内地的反响如何
长津湖水门桥,将会在香港进行上映,而且已经定档了5月12号,那么这部电影的上映在内地引起了怎样的反响呢?
1、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爱
长津湖水门桥这部电影,可以说是继长津湖之后,又一部受到观众喜爱的抗战影片,而且长津湖水门桥的好评度已经超越了长津湖,所以说这部电影,在国内可以说是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
4、受到了很多中小学生的观看
长津湖水门桥,应该算得上是为数不多的,能走进校门,让学生观看的影片,在学生观看完之后,他们也对这部影片给出了非常高的评价,也让他们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付出。
5、受到了很多影评人的点赞
长津湖水门桥在上映之后,也是受到了一大批影评人的观看,他们在观看完之后,也是给出了这部影片非常高的评价,无论是在剧情上,还是战争的场面,都完美的复刻了当时真实的战争场景。
长津湖水门桥能在香港定档,这说明他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影片,当然他在内地的反响,也足以证明,这部电影的精彩度是非常高的,最后小编也觉得,这部电影在香港上映后没一定也会取得非常不错的反响。
Ⅱ 古天乐为港片发声,控诉新电影排片垫底,排片的数量与哪些因素相关
电影的排片量多少和预售销量以及影片的关注热度有直接的关系。
香港著名影星古天乐抱怨港片排片量太少,这也让大家开始关注起电影院线排片量的问题。其实每部电影的排片量都并不统一,因为电影的质量以及投资成本也会有着较大的偏差,同时导演和演员的知名度也会有着天壤之别。而电源线会更青睐于那些知名导演或者是演员参演或者是拍摄的电影作品,因为这些作品往往能够获得很高的票房成绩,所以电影院线也会更加倾向于给这些大热电影很高的排片量。
一、预售成绩决定了排片量的多少。现在很多电影都会提前进行预售或者是点映,如果预售成绩非常出色的话,那么电影院线就会提前进行排片量的安排。因为通过预售成绩的排名,就可以让电影院线知道观众更加认可哪一部电影,因此电影院线就可以提前进行排片布局,避免出现电影观众看不到自己喜爱的电影。
当然电影行业确实经常会出现一些票房黑马,但是绝大多数的电影都只能够沦为商业大片的炮灰。而电影如果能够获得不错的口碑以及评价的话,那么这样的电影往往都能够收获不错的票房成绩,因此当电影院线看到影片黑马出现的时候,电影院线也会适当的调整当时的排片量。
Ⅲ 《战狼2》香港上映第一天惨收27万票房
由于种种原因,《战狼2》未能在香港和内地同步上映,未能让香港和内地同时感受到爱国情怀的释放,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在内地上映了一个多月之后,香港终于引进了《战狼2》,9月6日晚,《战狼2》举行香港首映发布会,导演吴京,主演卢靖姗都出席。面对内地如此高的票房,不知道香港票房能否为《战狼2》更上一层楼呢?
然而正当国内影迷都期待《战狼2》可以再续辉煌,持续为中国电影增援时,一个个突如起来的数据却给我们迎头浇了一盆冷水。首日排片数据垫底,不足《摔角吧 爸爸》一半,只有可怜的几十场,是香港当日排片电影中唯一不足100场的电影。
难道内地和香港的电影口味差别这么大?还是说有什么其他原因导致了首日排片垫底儿?不免让内地的影迷心生凉意。
战狼2在内地的票房高达五十多亿,但是为什么在香港上映却只获得了27万的票房,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一位在马尔代夫的网友发言,表示“香港观众已经不想看了,因为youtube上面已经可以免费观看。”在国外网站上已经出现了很多打着《战狼2》电影完整版下载的链接,有的是预告片,有的通过注册和评论就能得到完整的资源。
《战狼2》爆火后盗版资源一时猖獗,很多盗版资源商开始高价售卖盗版资源,不过有意思的是在内地有的盗版商自己都看不下去,一位在微博上贩卖盗版资源的人说:“虽然我是一个卖资源的,但是我真的觉得战狼值得掏钱到电影院看,真的太值了,燃爆了”,令人哭笑不得。还有网友调侃,“《战狼2》不仅会让你重燃爱国之心,还能让盗版商良心发现。”
Ⅳ 香港每天的电影排片表网站
什麽叫排片表。
UA: http://www.uacinemas.com.hk/chi/main/HomePage
百老汇:http://www2.cinema.com.hk/revamp/html/index.php
MCL:http://www.mclcinema.com/
Ⅳ 上街奥斯卡影城今日排片表
影片名称 票价2012 45花木兰 45熊猫大侠 40豚鼠特攻队 80(3D)每半小时一场
Ⅵ 南桥电影院排片表
南桥电影院:
1、三枪拍案惊奇 彩宽5本中国贺岁片
1——5日
2、阿凡达
彩宽10本美国科幻片
4——20日
3、扑克王
彩宽5本香港喜剧片
21——28日
4、喜洋洋与灰太狼
动画片
29日——2月5日
5、十月围城
彩宽10本香港动作片
1——10日
6、风云Ⅱ
彩宽5本中国动作片
11——20日
本月新片介绍如下:
电影《三枪拍案惊奇》 故事发生于古代某大漠之中,一家面馆老板名为王五麻子,为人阴险吝啬,如此人品,老婆自然不待见。恰好伙计李四长得很帅又有幽默感,两人一拍即合,有了私情……。
电影《阿凡达》讲述了在未来世界,人类为取得另一星球“潘多拉”的资源,开启了阿凡达计划,以人类与纳美人的DNA混血,培养出身高近3米高的阿凡达,并能以人类意志思维控制,以利在潘多拉星球生存活动并采寻一公斤值2千万美金的矿产输送回地球。
电影《扑克王》是讲述假如将德州扑克比喻人生,手中的牌就如命运早已注定。江湖出身的卓一 (刘青云饰) 与赌场太子张人杰 (古天乐饰) 的命运截然不同,却在澳门相遇相争…澳门——东方拉斯维加斯,一阵蜚短流长,流传卓一独吞已故赌王的赌场生意。卓一一气之下,把为逃避继承父业而远走加拿大的张人杰找回来。
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虎虎生威》是讲述为了讨好老婆红太狼,灰太狼誓言抓羊,却总是无功而返。新年快到了,羊狼之战丝毫没有停止的迹象。就在这时,神秘草原来客——虎威太岁空降而至,虎爪一挥,强悍的机械兵全体出动,将动物们的家园夷为平地,瞬间改建成游乐场……。
本月推荐学生场影片:
《马兰花》、《快乐奔跑》、《 鹿王》、《可爱中国》、《熊猫大侠》
Ⅶ 为什么战狼2在香港遇冷了呢
据悉,战狼2香港遇冷,排片少,几乎所有影院都存大量空位。这是为什么呢?
不过,从9月8日的票房数据看,《战狼2》香港首映相当不理想,院线排片只有可怜的79场,几乎只是印度电影《打死不离3父女》排片的一半,《打死不离3父女》就是此前在国内大火的《摔跤吧!爸爸》,已经上映多日。
Ⅷ 电影院的排片时间表
环艺电影城
片名 国家 类型 画幅制式 声音制式 片长(分) 时间 放映厅 票价(元) 备注
南极大冒险(原版) 美国 故事 宽幅 SRD 124 13:10 1号厅 ¥70
南极大冒险(原版) 美国 故事 宽幅 SRD 124 15:20 1号厅 ¥70
南极大冒险(原版) 美国 故事 宽幅 SRD 124 17:40 1号厅 ¥70
南极大冒险(原版) 美国 故事 宽幅 SRD 124 19:45 1号厅 ¥70
南极大冒险(原版) 美国 故事 宽幅 SRD 124 21:50 1号厅 ¥70
南极大冒险(原版) 美国 故事 宽幅 SRD 124 13:50 2号厅 ¥70
南极大冒险(原版) 美国 故事 宽幅 SRD 124 16:00 2号厅 ¥70
南极大冒险(原版) 美国 故事 宽幅 SRD 124 18:20 2号厅 ¥70
南极大冒险(原版) 美国 故事 宽幅 SRD 124 20:25 2号厅 ¥70
南极大冒险(原版) 美国 故事 宽幅 SRD 124 22:30 2号厅 ¥70
一球成名(原版) 英国 故事 宽幅 SRD 120 12:30 3号厅 ¥30
南极大冒险(原版) 美国 故事 宽幅 SRD 124 14:35 3号厅 ¥70
南极大冒险(原版) 美国 故事 宽幅 SRD 124 16:45 3号厅 ¥70
南极大冒险(原版) 美国 故事 宽幅 SRD 124 19:00 3号厅 ¥70
南极大冒险(原版) 美国 故事 宽幅 SRD 124 21:05 3号厅 ¥70
防火墙(原版) 美国 故事 宽幅 SRD 105 13:30 4号厅 ¥70
防火墙(原版) 美国 故事 宽幅 SRD 105 15:30 4号厅 ¥70
防火墙(原版) 美国 故事 宽幅 SRD 105 17:20 4号厅 ¥70
防火墙(原版) 美国 故事 宽幅 SRD 105 19:20 4号厅 ¥70
防火墙(原版) 美国 故事 宽幅 SRD 105 21:15 4号厅 ¥70
南极大冒险(原版) 美国 故事 宽幅 SRD 124 11:35 5号厅 ¥35
防火墙(原版) 美国 故事 宽幅 SRD 105 14:15 5号厅 ¥70
防火墙(原版) 美国 故事 宽幅 SRD 105 16:10 5号厅 ¥70
防火墙(原版) 美国 故事 宽幅 SRD 105 18:00 5号厅 ¥18
防火墙(原版) 美国 故事 宽幅 SRD 105 20:10 5号厅 ¥70
防火墙(原版) 美国 故事 宽幅 SRD 105 22:00 5号厅 ¥70
列车惊魂(中文版) 德国 动作 宽幅 SRD 101 11:00 6号厅 ¥30
血战到底 中国 故事 宽幅 SRD 101 12:50 6号厅 ¥30
列车惊魂(中文版) 德国 动作 宽幅 SRD 101 14:45 6号厅 ¥60
血战到底 中国 故事 宽幅 SRD 101 16:30 6号厅 ¥60
血战到底 中国 故事 宽幅 SRD 101 18:45 6号厅 ¥60
列车惊魂(中文版) 德国 动作 宽幅 SRD 101 20:35 6号厅 ¥60
血战到底 中国 故事 宽幅 SRD 101 22:20 6号厅 ¥60
永华电影城影片安排
(4月24--27日)
VIP厅:
《南极大冒险》Eight Below (英语)(美国) ¥150
12:50 15:20 17:50 20:20 22:50
每位观众赠送中可乐+爆米花一份
豪华厅:
《南极大冒险》Eight Below (英语)(美国) ¥60
11:50 14:20 16:50 19:20 22:00
《南极大冒险》Eight Below (国语)(美国) ¥60
10:00 11:30 12:30 14:00 15:00 16:30
17:30 19:00 20:00 21:30 22:30
《防火墙》 Firewall (英语)(美国) ¥60
10:30 11:30 12:30 13:30 14:30 15:30 16:30
17:30 18:30 19:30 20:30 21:30 22:30
《防火墙》 Firewall (国语)(美国) ¥60
10:10 11:10 12:10 13:10 14:10 15:10 16:10
17:10 18:10 19:10 20:10 21:15 22:15 23:10
《纳尼亚传奇》Narnia (英语)(美国) ¥60
11:20 14:10 17:00 19:50 22:40
《列车惊魂》LASKO (德国) ¥60
10:20 14:20 18:20 20:20
《伊莎贝拉》 Isabella (中国香港) ¥60
10:40 15:00 19:20
《陶器人形》Clay Fear (中国) ¥50
12:20 16:20 22:20
《血战到底》Karmic Mahjon(中国) ¥50
12:50 17:10 21:40
防火墙(国语版) 电影 2006-4-21——2006-4-27 永华电影城
防火墙(字幕版) 电影 2006-4-21——2006-4-27 永华电影城
列车惊魂 电影 2006-3-28——2006-4-27 永华电影城
纳尼亚传奇(字幕版) 电影 2006-4-21——2006-4-27 永华电影城
南极大冒险(国语版) 电影 2006-4-21——2006-4-27 永华电影城
南极大冒险(字幕版) 电影 2006-4-21——2006-4-27 永华电影城
陶器人形 电影 2006-4-11——2006-4-27 永华电影城
血战到底 电影 2006-4-21——2006-4-27 永华电影城
伊莎贝拉 电影 2006-4-3——2006-4-27 永华电影城
Ⅸ 香港观众助力《长津湖》夺冠,这部影片在香港的口碑如何
这部影片在香港上映之后,口碑得到了很多人的肯定,还算不错,希望有更多的主旋律电影能在当地放映。
《长津湖》的故事还没有讲完,续集电影《水门桥》已经安排上了,该片依旧是原班人马出演,预计明年和观众们见面,估计《水门桥》到时候的票房也不会太差,但是超越《长津湖》还是有难度的。国产电影正在慢慢崛起,下一步走出国门也非常重要,要让全球观众领略中国电影的魅力!
Ⅹ 为什么现在香港几乎没什么电影了,也不出明星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前香港电影是很赚钱的,现在赚不了钱了。
香港自《无间道》后再没有优质的作品,原因是其主要市场为台湾,日韩,东南亚市场及大陆地区。香港几百万人的市场是养不起电影工业的。随着美国大片的入侵,原来的市场基本被占领。再加上大陆经济的腾飞,香港电影人才纷纷北上,导致香港电影的没落。另外,大陆电影水平的提高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现香港没有邵式,嘉禾等制作中心,等于没有电影制片厂,有点跟大陆一样,过去多少个老制片厂己不复存在演员老的老死的死,还好留下不少经典杰作,香港也一样,那些拍片秀女们尽都老,有的这些年就去世了,剩下部分人到大陆来拍片,如今影业不景气,让一些个人拍片给顶了,拍好片难得,尽拍一些垃圾没人看的片,熬费物资白当洖工夫,拍片不行导演差劲,演员不行,找些小品,相声演员,小品不说拍片,从中挣钱,丈着有名望拍些没人看片。
因为没落了。
别把什么政审,制度拿来说。1980~1995年香港电影辉煌的时候就没这些吗?
第一,香港电影死于抄袭与恶意竞争。
第二,香港电影死于全球化。
第三,香港电影死于人才凋零。
辉煌时期,香港负担着特殊地位,形成链接内地与西方的窗口,所以自1970年代开始,香港电影开始展露头角,比如李小龙为代表的功夫片。
80年代初,洪金宝开创的灵幻功夫片:
林正英的僵尸道长:
乃至陈晓东的倩女幽魂:
吴宇森的英雄本色:
同时,香港黑 社会 大量渗透电影圈,绑架演员,压缩控制片酬,洗钱等行为极其泛滥,严重威胁到演员和制片人利益,1992年1月15日,香港电影演员导演等等300多人公开游行,抗议黑 社会 暴行。
陈欣健李修贤是组织者:
以前,香港电影有大量黑 社会 资金,现在黑 社会 资金来源断绝,台湾所谓十大片商进入,玩起了片花制度。
什么叫片花?
台湾片商是想赚钱,只看电影中大牌明星多不多,以前香港明星片酬适当,一个大明星配几个普通二线三线,片酬加起来不过三四百万,导演还能构筑剧情。
此后,明星片酬暴涨,无论一线二线,导演只能用更多钱找更多明星,现在片酬都超过两千万,负面影响就是,电影实际拍摄投资急剧减少,剧本粗糙重复,等于只卖大明星的脸。
香港电影的国际开拓者邹文怀:
同时,电影火爆,更多的电影院出现。
1980年代,香港电影院大约50家。到了最多时达到6家院线150家,本来就狭窄的香港电影市场,出现恶性竞争。
潘迪生:
以前,院线少,上映质量能保证,粗制滥造的电影只能卖录像带,走东南亚与台湾市场收回成本。现在电影院多了,大量原本排不上的粗劣电影在恶性竞争下也能公开上映,观众大呼上当,后果就是电影口碑下跌。电影收益减少,只能继续缩减投资,增加软广告,质量越发降低。
此时,具备代表性的两大好莱坞电影进入香港,所以这就有后来说的,香港电影败于1993(侏罗纪),亡于1997(泰坦尼克号)的说法。
台湾片商退出,东南亚经济危机重创亚洲市场,谁都在谨慎投资电影。而香港本地两个电视台根本无法养活原来9万电影从业人员,只能分流,少部分留守,部分去台湾和大陆,一部分转行。
香港电影自1992年的巅峰极速衰亡。
没有好莱坞的大笔投资与数字化,也没有本地市场支持甚至从业人员都失去了。
因为香港的电影大部分都是打砸抢和黑 社会 ,内陆受香港电影的影响多少年来出现了多少黑 社会 。影视媒体的影响,左右了 社会 的发展方向。香港的喜剧片还是非常好看的,至今内陆电影无法超越。
改开前,香港是大陆的窗口。这么多年过去了,一个小小的香港,不可能不被大陆湮没。
原因很简单,像一些向、刘、成、周、洪等等明星大佬完全控制了香港 娱乐 圈,这些人自己演不动了,还不想失去影响力,所以根本不想捧新人,所以几十年下去了,香港 娱乐 圈还是这些老面孔,那能外出什么好作品
香港文化衰落了。
中国以前因为文革的原因,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很单调,对香港武侠片强烈需要,带来视觉和心理上的刺激。现在呢,老百姓对文化需求出现多元化,武侠片打砸片份量轻了。欧美日韩片占有相当大市场。从文化上看,香港已经不是窗口,只剩下金融和转口贸易。
以前香港成衣也很历害的,现在也不行了。
最可悲的是香港创新力严重不足,而且出现内斗和内耗。从经济上看,几大家族垄断地产和商业,大部分平民面对高房价无可奈何。阶层已经固化,利益格局已经成熟,港人优越感曰渐衰微。
没有产业支持,巨星就没有土壤。
电影结尾处字幕:“随着这座城市暗光沉睡之时,我们有否已淡忘了光辉的过去?不知今夕何夕……”
香港作为亚洲的金融中心,近些年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后遗症正在这座城市愈演愈烈,城市压力过大导致 社会 问题增加。
在彭浩翔的电影中展示了当代香港的一则恐怖寓言:如果你要生存在这个疯狂的楼市,你就必须变得更加疯狂。
人都是被 社会 现实逼疯的,主角郑丽嫦的连环凶杀是有形的杀戮,而楼市的飙升和业主的哄抬则是种无形的杀戮。
怪咖彭浩翔用B级片的套路来发泄了广大房奴们的愤怒,但思想上却折射出楼价暴涨大潮中个体的彷徨与无能为力。
《维多利亚一号》:一个疯狂的城市,要想生存,就须变得比它更疯狂
这座城市正在老去,
这个地方的规则和秩序正在被丢弃,
这个时代的 历史 正在消亡,如同记忆中的香港电影一样……
编辑于 2016-10-11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赞同 275
评论
SydneyCarton
先说结论:
作为一个特殊文化意义上的“香港电影”这个概念,已经死掉了,基本是对 历史 的追溯与概括,基本谈不上再有较大的更新。这个概念截止期没有明确界线。在我看来,9-7只能算ICU,而且更多显现出来的是“果”而非“因”,《无间道》系列倒是可以看成“香港电影”这一概念的最终挽歌。关于这一点,我在(如何评价《无间道》三部曲?) 下有具体阐述。
这个概念死掉,不是说它不再做电影了,或者说在电影界地位不重要了。这么多年的积淀摆着,而且背后还有依旧庞大的 娱乐 业,香港仍然是一处电影重镇。而香港的电影人依旧会在华语电影中占有一席之地,像杜琪峰为首的银河、许鞍华、林超贤等导演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并且也不时推出佳作。但这些都无法挽救香港电影这个概念的死亡。为什么?听我慢慢道来。
旧时中国的电影首都应该是上海,但得益于大陆变局,正如纳粹肆虐使欧洲艺术家逃往北美,不少电影人也前往香港。来的除了人才,更有资本,这些使得香港部分继承了旧上海电影工业的衣钵。而香港虽然是在港英政府治下,但在相当长的阶段里,相对的自由度都比海峡两岸的政权更为宽松。这些都促使香港电影产业兴起。
后来我们就看到了邵氏的做大。别看邵氏家大业大,旗下也是明星无数,其实邵氏拍片比较省钱,跟现在这种烧钱拍片根本不能比。首先那些明星演员、导演都是邵氏员工,靠工资过活的,管你人前多么风光,邵跑跑不多给你一个子儿你一点办法没有。你牛逼你可以走啊,但出了邵氏也不好混,又有乖乖回来的,比如整天吐槽老板抠门的李翰祥。而且邵氏是行业垂直垄断型企业,片场影院一把抓,有片场,拍片场地布景等花费可以省不少,有影院,全产业联动,都是我的。再加上彼时观众对视觉工艺要求还不是特别高,所以邵氏那些成本很低现在看起来“粗制滥造”的片子,一样有市场。就算票房相对低一点有啥关系,成本这么低,回本压力小多了。而且香港片彼时在东南亚市场还颇为吃香,有本埠做基底,外埠再卖一卖,日子还是比较好过的。
那么为什么香港片会在东南亚一带有市场?流行文化比较接近是一个方面。这还是要回到前面说的香港的相对自由度,再加上高度的商业性,使得香港人拍片时既没有海峡两岸的郑智负担,又会主动而有的放矢地针对市民阶层的口味开掘 娱乐 。以邵氏片为例,你们以后后来王晶、周星驰的无厘头没下限,呵呵,看看邵氏武侠片,才知道什么叫脑洞大开、节操洗地。这种以模糊而游动的道德标准为底线,在界限内肆无忌惮的“勇敢”,是其他各方万万不及的。这种口味取向也为后面埋下了伏笔。
或许很多港片影迷提港片会以邵氏为正宗,但我是在八九十年代港片中长大的,所以八九十年代的港片在我眼里可能地位会更高。为什么?这里要提到的就是香港电影新浪潮了。邵氏虽然雄霸多年,但毕竟还是高度功利的商业指向,大片场经营更是把指标卡得死死的,所以,虽不能说邵氏对香港电影的拍摄语言革新没贡献,但是相较它的江湖地位,相对而言,贡献有限。而香港电影新浪潮则可以看成是一批少壮派影人带来的香港电影语言的狂飙突进。谭家明、许鞍华、徐克等电影作者以突破性的姿态在电影形式和内容上大举开拓。这次狂飙突进不仅是艺术上的,更是将一些当时看来前卫的手法与内容推而广之,使得香港电影更加肆无忌惮。前面说到邵氏片虽然玩得狠,但邵氏的三观其实仍是保守和传统的,电影拍摄方法还是相对守旧的,而经过新浪潮的冲击,香港电影拍摄上玩得更high,内容上也越来越挑战传统底线。(顺便说一句,徐克的《蝶变》我觉得一般,但《第一类型危险》是真的好,手法到精神上的刺激,high爆了)我是先看的八九十年代港片,再看的老邵氏,最后补了一些新浪潮的课,新浪潮在中间带来的美学变化很明显,这也带动了观众观赏口味的变化。而随着新浪潮而来的不止是电影形式与内容之变,更是市场竞争的加剧。邵氏作为一个老片场,多少在这场狂飙突进里有些守成了。本来邹文怀、何冠昌分出来的嘉禾就几乎可以分庭抗礼,80年代后一干其他公司兴起,邵氏却仍坚持着片场产品。作品质量和新颖程度和这些新贵比,明显有所不及。
而在这场激烈竞争中,大量中小公司涌现出来,融资、拍片方式更加灵活,内容上更无拘束。香港电影在亚太市场真正达到高峰。到这时,“香港电影”这个动态概念才慢慢定型,我把它归纳一下,大致有几个特征:
第一,肯定不用讲,香港片商投资,或以香港制作班底为主。
第二,以香港市民文化口味为主,融合有英国的欧美式中产阶级文化、广东地方文化、香港本地民间文化,并对4-9前上海市民文化也有一定程度的继承,呈现出来的是杂糅状态。
第三,以商业利益的追逐为终极目标,为达到此目标,底线可以无限放低。
这里的“放低”是中性含义,一方面是趣味上可以无限低俗,像有一阶段邵氏片无论必要与否每片必有裸镜,如果这还不算难以接受,我们也可以拿好莱坞做个对比,同样是狂热追逐商业利益,在美国的清教传统之下,《人肉叉烧包》、《乌鼠机密档案》中直接表现对儿童的虐杀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在主流影片中出现的。但香港电影对此的容忍度比较高。
而在另一方面,这个“放低”可以理解为,为了赢得最大 娱乐 效果,香港电影可以怪招频出,无名山村里的吃人魔王可以cosplay林肯,流氓地痞的生身父亲也可以是Chairman Miao……这些固然会引起争议,但也使得香港电影呈现出无与伦比的创作活力。后来常说的“无厘头”就是这种风格的部分总结。
第四,尽皆狂欢,如果不是喜剧,至少也会有喜剧因素。这一阶段香港电影哪怕是很悲情的故事,像89年版的《人海孤鸿》,94年的《暴雨骄阳》都是不乏 社会 反思和道德劝诫的苦情片,即便如此,片中仍不乏“查乳癌查舌癌”、“奶罩倒穿”等笑料。所有场次,只要编导想要,只需一秒钟,统统变喜剧。这一点对我影响蛮大的。
第五,这是波德维尔提到过的,原话不记得了,大意是:即便香港电影呈现出高度量产的状态,这些影片平均来看,并非完全的烂作,细看每一部要么在技法上要么在内容上都会有些想法,但总体制作会因为赶时间而显得粗糙。所以港片往往呈现的是有佳句少妙章的状态。
这话既可以理解为急功近利,也可以从积极的意义上理解:香港电影的主要班底,少有学院科班出身的,大部分是仅受过速成培训,甚至速成培训都未经历直接在片场拜师学艺摸爬滚打练出来的。这样出身的班底,虽然很少能提出什么理论,但手活儿极熟练,个别混得不错的,脑子都很灵活,能想出一些匪夷所思的招数。所以虽然速度快,但东西都还挺有个样子,甚至里面不乏亮点。
这五点大致就是我对“香港电影”在艺术呈现上的定义,它的成因可以从前面我提到的大的脉络看出。
那么,香港电影是怎么衰落的?为什么会衰落?
有人粗制滥造太多,有人说黑帮控制,有人说97回归,有人说大经济环境不佳……都有道理。
归结一下,时代变了。
其实我们回过头看看它成功的过程可以看出来,香港电影能成功是一个诸多原因促成的产物。
幸运地站在海峡两岸之外,既没有太大郑智压力和负担,又吸收了人才和资金。
本土文化、郑智氛围都很宽松,而且对商业有着强烈的追逐意识。
但一切到了90年代中后期,事儿都变了。
1、影片的普遍制片成本提升,单靠本埠市场支撑不住,而大陆市场尚未成形,更谈不上开放。
2、粗制滥造太多导致影片淤积,资金回笼成问题,本土经济不景气,台湾片商也在撤资,缺乏金主。
3、周边重要电影市场,比如韩国,自身的电影产业发展迅猛,而且还设了国产片保护。
4、自身电影人才瞅准机会早早抽身,但造星断档,青黄不接,周润发、成龙、李连杰(这个算出口转内销吧)纷纷投身好莱坞,,带来的空缺很能被填补。
5、上面这些原因造成的拍片量下降又直接导致原有片场师徒传承制实际破产——师父自己都吃不饱呢,所以带来的是人才的全方位断档。别的不说,香港原来世界最强的电影岗位——武术指导,你有见到多少新面孔吗?
香港电影人不能混吃等死啊,大家都想办法救市啊,这才有了《无间道》的应运而生。但大家看这个系列可以看出来,片子是非常不错,但原来意义上的“香港电影”在这个系列中基本荡然无存了。而且它这一个系列成功了,但并没有因此拯救香港电影,只是带来的是随后一小段时间的跟风——题材、拍摄形式上统统跟风。中间虽然也不乏一些能看的作品,但没有一部能达到《无间道》的成功,而在这个过程中,香港电影自身的特质基本丧失了。
香港电影人怎么办呢?他们的目光瞄向了北方,中国大陆,这个正逐渐开放并兴起的新市场。90年代合拍片还只是部分试水,到了这时候香港电影人已经是成批涌入大陆了。有一个段子,一个朋友去见文隽,刚好一个香港编剧找文。编剧问他:文生,导演协会已经开了普通话培训班,什么时候编剧协会也开一个?文隽有点尴尬,把那编剧敷衍几句打发走了。跟90年代香港人来大陆排片不同,时代不一样了,大陆人不再是那个又土又穷的表姐,土或许还是土,但穷——至少对于金主们来说,是一点都不穷了。
大量香港电影人在大陆获得了工作机会。我在这里要强调一下,这不是说大陆是香港电影人的救世主,其实就是个工作机会。大陆毕竟熟谙商业电影拍摄法的人才还不够多,这时候很需要拥有大量经验的香港人参与。而即使让香港人来操盘,也不是没有代价的,你要在大陆拍片,并且要在大陆公映,你就得面对严苛的大陆%^&(大家都懂的)。更何况香港人的口味跟大陆观众又有相当的区别,本来就不是最佳创作状态,又在高度限制下开工,这样状态下出来的作品,你觉得还能叫“香港电影”么?
更何况大陆电影人也在慢慢自己成长,渐渐的,投资方发现,与其让香港人来拍,不如试试大陆自己的导演,他们可能更了解大陆人的口味。从影片艺术水平上来讲,不好说是耶非耶,但从商业成绩来看,香港人的“优势”也在逐渐消弭。哪怕是一些比较成功已经成名的大导演,像陈可辛,从《如果·爱》开始,一直拍到《中国合伙人》才算第一次真正在商业和口碑上赢得了大陆的认可。陈可辛这种文化接受力很强且血统多元一早就倡导“亚洲电影”概念的作者尚且如此,你觉得其他人会更好多少么?
虽然大陆电影产业问题非常之多,但有资本的力量,并且也确实有一些有见识有能力的企业与制作人在推动,“香港电影”这个概念逐渐消亡了,而标志着大陆、香港、台湾乃至东南亚华人作者更大程度上融合的“华语电影”概念在这几年逐渐形成。香港仍然是一块电影重镇,仍然有杜琪峰、许鞍华等作者,并且也不时会有个别新人涌现,但这些成就已经是大“华语电影”的成就了。无论从地域人才的参与,还是电影内容的接近,呈现出来的分别是电影作者的分别,而非大地域文化概念上的分别了。
消亡说起来令人伤感,但只要还有大批热爱电影的人仍然在保持创作,仍不时推出好作品,你管它到底是“香港电影”还是“华语电影”呢?
本文纯粹“印象派”,本人也非香港电影研究者,只是个港片影迷,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挂一漏万,权当抛砖引玉。见笑,见笑~
喜欢香港老一带的艺人,他们敬业自律,不像内地的一些人有点名自以为是,牛哄哄,还有的唱一两首歌就觉得自己是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