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天堂 > 青神天圣电影院网购

青神天圣电影院网购

发布时间:2022-12-09 20:58:54

① 请问我用百度天圣卡,在百度里收索看电影,是免流吗

免流范围包括:
a)通过搜索(试用版)打开并跳转的网页
b)个性化资讯推荐板块(基本全部免流,动漫、逛逛、畅听以及少部分第三方小说不免流;广告不免流)
c)其他用户自主进入频道(右上方)
小说观看文字和在线高质量阅读(个别第三方内容有提示不免流)
免流不包括:
a)通过搜索(试用版)打开的以下内容:

1) 通过搜索打开的所有音频文件;
2) 通过搜索进行下载的文件、图片、音频、手机应用(调起前往网络助手下载的除外)等下载类目;
3) 其中苹果系统IOS11以下(不包含IOS11),11.3以及以上不在免流范围内;即只有IOS11.0-11.2版本可以免流量。
b)其他用户自主进入频道(右上方):
音乐、地图、糯米等等

② 中国古代第一座亭谁造的

第一座亭已经无从考证,下面是一些有名的亭:
四大名亭 :爱晚亭(湖南长沙)、醉翁亭(安徽滁县)、陶然亭(北京)、湖心亭(杭州西湖)
安徽滁县醉翁亭

坐落在安徽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心的就是此亭。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解放后,人民政府将醉翁亭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整修。

(一)欧阳修与醉翁亭——琅邪山
我们的滁州之行,完全是为了凭吊欧阳修的醉翁亭。欧公在《醉翁亭记》中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把我们一个个弄得神魂颠倒;而“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高论,更使我们对醉翁亭的仰慕不断升温。

滁州位于安徽省东部,东距六朝古都南京48公里,西去省会合肥130公里,因其与城西南的琅琊山诸峰相连,城山一体,蔚然而深秀,是安徽省五大风景区之一。琅琊山古称摩陀岭,相传西晋时琅琊王司马佩率兵伐吴驻跸于此,故后人改名为“琅琊山”。琅琊山山不甚高,但清幽秀美,四季皆景。山中沟壑幽深,林木葱郁,花草遍野,鸟鸣不绝,琅琊榆亭亭如盖,醉翁榆全国特有,琅琊溪、玻璃沼、曲水流觞溪流淙淙;让泉、濯缨泉、紫薇泉等山泉泉泉甘冽,归云洞、雪鸿洞、重熙洞、桃源洞等岩洞洞洞神奇。更有唐建琅琊寺、宋建醉翁亭和丰乐亭等古建筑群,以及唐、宋以来摩崖碑刻几百处,其中唐代吴道子绘《观自在(即观音)菩萨》石雕像和宋代苏东坡书《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碑刻,被人们视为稀世珍宝。古人称之为兼有名山、名寺、名亭、名泉、名文、名碑、名洞、名林的“皖东八名胜境”,蔚然深秀的琅琊山历来享有“蓬莱之后无别山”之美誉。

琅琊山景色淡雅俊秀,文化渊源久远。据史书记载,琅琊名胜,自唐刺史李幼卿始开于大历年间。他在南山“凿石引泉,酾其流以为溪”,名为琅琊溪。在溪岸“建上下坊,作禅堂、琴台”。继李幼卿之后,唐、宋著名文士如韦应物、独孤及、李绅、李德裕、欧阳修、辛弃疾等,相继出守滁州,修筑城池楼馆,开发山川名胜,传下众多名篇佳句。尤其是宋代欧阳修谪知滁州期间,修建了醉翁亭、丰乐亭,写下了《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等脍炙人口的名篇,“滁之山水得欧公之文而愈光”。文以山丽,山以文传,琅琊山声名日隆,文人墨客、达官显贵,纷纷前来探幽访古,题诗刻石,王安石、曾巩、宋濂、文征明、李梦阳、王世贞等著名诗人、文学家也都在此留下了足迹,唐、宋以来的摩崖、碑刻约有数百处之多。历代书法名家书写的《醉翁亭记》“真、草、隶、篆”碑刻与山中古道、古亭、古建筑相得益彰。琅琊山的美妙,在于她悠然于喧嚣之外;琅琊山的雅致,在于她融合自然山水与建筑为一体的深幽意境,令人意趣盎然,流连忘返。(孙明皋)

(二)欧阳修与醉翁亭——醉翁亭
醉翁亭位于琅琊山半山腰的琅琊古道旁,是上琅琊寺的必经之地。据《琅琊山志》记载,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感怀时世,寄情山水。山中僧人智仙为他建亭饮酒赋诗,欧阳修自号“醉翁”,并以此名亭,写下传世之作《醉翁亭记》。醉翁亭因此而闻名遐迩,被誉为“天下第一亭”。欧阳修不仅在此饮酒,也常在此办公。有诗赞曰:“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间也”,把欧阳修寄情山水,安民乐丰的内心世界挥发得淋漓尽致。亭内有联对此亦作了点评:“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犹未迈奚自称翁”。

醉翁亭初建时只有一座亭子,直到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全椒观察使薛时雨主持重修,才使醉翁亭恢复了原样。醉翁亭因欧阳修及其《醉翁亭记》而闻名遐迩,数百年来虽然历遭变劫,但终不为人所忘,正如醉翁亭中一副对联所言:“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醉翁亭一带的建筑,布局紧凑别致,亭台小巧独特,具有江南园林特色。现在的醉翁亭,已不再是一座孤单的凉亭。总面积虽不到1000平方米,四面环山的亭园却内有九院七亭:醉翁亭、宝宋斋、冯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览余台,风格各异,互不雷同,人称“醉翁九景”。醉翁亭依山傍水,幽雅而宁静。这里古树婆娑,亭台错落,青山如画,碧水潺流,环境十分优美。整个布局严谨小巧,曲折幽深,富有诗情画意。亭中新塑的欧阳修立像,神态安详。亭旁有一巨石,上刻圆底篆体“醉翁亭”三字。离亭不远,有泉水从地下溢出,泉眼旁用石块砌成方池,水入池中,然后汇入山溪。水池三尺见方,池深二尺左右。池上有清康熙四十年知州王赐魁立的“让泉”二字碑刻。让泉水温度终年变化不大,保持在十七八摄氏度。泉水“甘如醍醐,莹如玻璃”,所以又被称为“玻璃泉”。

醉翁亭北有二贤堂,初建于北宋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系当地人士为纪念滁州前后两任太守王禹偁和欧阳修所建。原堂已毁,现堂为建国后重建。堂内有二联,一曰:“谪往黄冈执周易焚香默坐岂消遣乎,贬来滁上辟丰山酌酒述文非独乐也”,二曰:“醒来欲少胸无累,醉后心闲梦亦清”对两任太守皆因关心国事而贬谪滁州愤愤不平,又为两位太守诗文教化与民同乐深表钦敬。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庐陵(江西吉安市)人,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他出身贫寒,资性敏悟,勤奋苦学。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曾任谏官,又任翰林学土、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要职,因参与范仲淹的“庆历革新”而遭贬,当过滁州太守。在文学上欧阳修以韩愈为宗,力扫晚唐五代文学的奢靡之风,提掖了王安石、苏轼等一大批精英。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北宋就占了六家。且除欧阳修本人以外,其余五家都出自欧门。欧阳修不仅成就非凡,而且人品高尚,早令我辈景仰不已。

醉翁亭西侧有宝宋斋,建于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是明人为保护苏轼手书《醉翁亭记》而建。斋内有两块石碑,正反两面镌刻着苏东坡所书《醉翁亭记》全文,《醉翁亭记》初刻于庆历八年,因其字小刻浅难以久传,又于元佑六年(1091年)由欧阳修门生、北宋大诗人苏东坡改书大字重刻,文章与书法相当益彰,后人称为“欧文苏字,珠联璧合”,视为宋代留下的稀世珍品,与琅琊寺中吴道子所画的《观自在(即观音)菩萨》石雕像,同为难得的古代文化瑰宝。

宝宋斋南面是一个面积较大的庭院,院内有意在亭、古梅亭、影香亭、怡亭等亭台建筑。泉水从墙外流入,曲折蜿蜒,如回肠九转。传说当年欧阳修常在这里与友人共饮,曾仿晋人作“曲水流觞”,为后世引为趣谈。后人在“九曲流觞“处建意在亭,并仿欧阳修戏水饮酒作乐,亭似苏州园林建筑,十分古雅。古梅亭在醉翁亭院的北面,因亭前有一株古梅而得名,又称赏梅亭。相传此梅系欧阳修所手植,世称“欧梅”。原梅早已枯死,此株为明人所补植。古梅高7米,离地面六七十厘米便开始分成四枝。四枝干粗70多厘米,苍颜多瘢。虽经几百年风霜雨雪,仍然枝茁叶茂,清香不绝。这株古梅品种稀有,花期不抢腊梅之先,也不与春梅争艳,独伴杏花开放,故名曰“杏梅”。古梅北有古梅亭,南面有影香亭,建于一方池上,原名见梅亭,后来有人在壁上题了“寒流疏影”、“翠积清香”两块碑刻,遂改为今名。春天,“野芳发而幽香”;夏季,“佳木秀而繁荫”;秋天,天高云淡,“风霜高洁”;冬季赏溪中石景“水落石出”,四季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

(三)欧阳修与醉翁亭——丰乐亭
丰乐亭建于琅琊山风景名胜区丰山东北麓的幽谷中,是丰山风景最佳之处。距滁州城约1公里。这里面对峰峦峡谷,傍倚涧水潺流,古木参天,山花遍地,风景十分佳丽。关于丰乐亭的兴建,欧阳修在《与韩忠献王书》中告诉友人:“偶得一泉于(滁)州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因爱其山势回换,构小亭于泉侧。”而民间传说却略有不同:据说欧阳修在家中宴客,遣仆去醉翁亭前酿泉取水沏茶。不意仆在归途中跌倒,水尽流失,遂就近在丰山取来泉水。可是欧阳修一尝便知不是酿泉之水,仆从只好以实相告。欧阳修当即偕客去丰山,见这里不但泉好,风景也美,于是在此疏泉筑池,辟地建亭。泉名“丰乐泉”,亭名“丰乐亭”,取“岁物丰成”、“与民同乐”之意,欧阳修为此还写下了《醉翁亭记》的姐妹篇——《丰乐亭记》,还以《丰乐亭游春》一诗记载与民同乐之盛况:“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知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后来苏东坡又把《丰乐亭记》全文书刻于亭中石碑上,供人阅读和欣赏,一样地留下了“欧文苏字,珠联璧合的稀世瑰宝。

丰乐亭亭前有山门,亭后有厅堂,还有九贤祠(又名危楼,内供与滁州有关的九位贤人画像)、保丰堂等,四周筑以围墙。丰乐亭内有苏东坡书刻的《丰乐亭记》石碑、吴道子画的《观自在(即观音)菩萨》石雕像,保丰堂内有明滁州判官尹梦璧所作的《滁州十二景诗》碑刻,这些都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珍品。

丰乐亭以北原有一条“西涧”,与丰乐亭一山之隔。唐代诗人韦应物在任滁州刺史时,曾为这里优美的山水景色所吸引,吟咏了“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脍炙人口的诗句。之后,人们依韦氏诗意在这里建起了野渡桥、野渡庵、飞泉览胜亭等建筑。建国以后,政府为治理水患,开发水利,在西涧上建造了拦河大坝,形成了一个山间水库,称为“城西湖”,使许多景点沉没湖底,但出现了另一种自然景象,四周青山环抱,中间碧水涟漪,山明水秀,鱼跃鸟飞,风光无限,生机盎然。

(四)醉翁系沧浪 欧苏共风流
亭子本是一种有顶无墙的建筑物,自古以来,凡有些名气的亭子多与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素有四大名亭之称的醉翁亭、沧浪亭、陶然亭和爱晚亭,无一不具有其独特的文化蕴涵。

亭以人名。陶然亭、爱晚亭建于清代,亭名分别出自白居易“与君一醉一陶然”和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诗句。爱晚亭还以毛泽东早年读书处闻名当代。而最具历史文化盛名的醉翁亭、沧浪亭则以宋代文学大家欧阳修、苏舜钦之名传誉千载。

醉翁亭、沧浪亭同建于庆历六年,分别位于当时的淮南滁州和吴中苏州。两亭虽隔江相望,遥距数百里,却紧密联系着欧、苏二位文学巨擘的不朽友谊,并进而成为后人景仰和神往的胜迹。人们都知道,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在他的身边,苏舜钦以卓越的文才、诗才成为这场运动的急先锋和中坚。苏舜钦还是欧阳修一生中最推崇的二位诗人之一(另一位是梅尧臣)。

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失败后,欧、苏同受牵连。欧阳修被以莫须有的“张甥案”贬知滁州;苏舜钦则被所谓“奏邸之狱”所陷,放废为民,流寓苏州。欧公居滁,是政治上的挫折,但他能坦然面对,怡然乐观,为政之余,陶醉于“环滁皆山”的秀美景色,常偕僚属留连于琅琊山中,与州民同乐而成为历史佳话。山僧智仙敬重仰慕欧公的学术文章和道德人品,特于山中建亭为他的游山助兴。欧公以“醉翁”作为亭名,并由此创作出了千古名文《醉翁亭记》。当时他正值中年,“我时四十犹强力,自号醉翁聊戏客”,“四十犹未老,醉翁偶题篇”,从中可见他心境之一斑。而报国无门的苏舜钦,索寞一人踯躅苏州,他常出城闲游。一天,他在郡学东侧看到一片三面环水的空阔废地,此处草木蓊郁,有杂花修竹环绕,尚存园囿遗意。经访旧老,知是前人池馆,便毅然购下,重置水石,理水叠石,建楼阁亭台,以咀嚼自己的寂寞。他以《楚辞》“渔父”篇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句命名为沧浪亭,寓意自己与世浮沉,幽闲独放的怀抱。

欧、苏两人政治上的不幸却带来了文学上的收获。《醉翁亭记》、《沧浪亭记》均成为文学史上璀璨的不朽篇章。《醉翁亭记》以情写景,不仅精彩地描绘了琅琊山中四时不同、朝暮变幻的景色,还以“乐”为文眼,抒写出作者与宾从僚属的游赏、吟咏、宴饮、弈射之乐,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欧公仁民宽政的风范和潇洒风神。全篇共用二十一个“也”,风格独特,一唱三叹,韵味无穷,历来有绝唱之称。苏舜钦《沧浪亭记》却是另一种情形:作者“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苏舜钦善处逆境,生活恬淡自适,在虚僻、莹净的沧浪亭畔,他感受到脱去仕籍,并非个人的不幸。他在记文中写道:“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诗人长于议论,这里以激切的语言,直抒胸臆,体现出他对官场生活的鄙夷。

从欧、苏两人的文集中,还可获知当时他们友好的交往。苏诗记录欧阳修在滁州建丰乐亭并与民众往游其间的生动情形,“构亭于其间,四面开轩墉。名之丰乐者,此意实在农。”他还用“百人拥持大车载,城市观走风涛翻”的诗句,描写欧阳修用三头牛拖着二轮大车运送菱溪大石穿城而过,万人空巷争相观看的趣事。欧阳修也写了题寄沧浪亭的诗:“子美(苏舜钦字子美)寄我沧浪吟,邀我共作沧浪篇。沧浪有景不可到,使我东望心悠然。……虽然不许俗客到,莫惜佳句人间传。”字里行间包含着对友人的无限关怀和不尽的思念,流露出挚友真情。

如今,沧浪亭有一幅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远水近山皆有情。”此联为欧、苏诗句的集句联,诗意相谐,对仗工整,如出一人。这一组合正巧妙地把二位历史名人的友谊永远留在一个亭子中了,令人遐思,促人回味。(摘自《苏州杂志》)

(五)醉翁亭名联赏
并未成翁,到处也须杖履;
不能一醉,此来辜负山林。

人生百年,把几多风光琴尊等闲抛却;
是翁千古,问尔许英雄豪杰那个醒来。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醉翁亭在滁县琅琊山下,北宋琅琊寺僧智仙所建。醉翁,欧阳修自称。修,字永叔,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为宋初文坛领袖。所谓“醉”,乃是“饮少辄醉”;所谓“翁”,即其《赠沈蓬》诗所谓“我时四十犹强力,自号醉翁聊戏尔”。其所作《醉翁亭记》,犹为有名。“翁去八百年”,欧阳修卒于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至清同治末年,约历八百年。“醉乡”,原指醉中境介,借指醉翁亭。“山行六七里”,系《醉翁亭记》原状旬,指由酿泉至尊亭影不孤。从有形的方面说,建亭以来,游人甚多。周围还陆续增添了许多建筑物,如二言堂、隐香亭、醒园等;从无形的方面说,他领导了北宋古文运动,散文、诗、词皆所擅长,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全联18字,不但嵌入了“醉翁亭”三个字,而且把写联时间、亭的位置,历史与现状,以及亭主人生前活动及其身后对社会的影响概括无遗,“醉翁犹在”、“亭影不孤”,既写景,又饱含对前哲不可磨灭的影响的追怀与感念,十分巧妙,且字字精炼,耐人回味。

北京陶然亭

陶然亭公园位于北京市南二环陶然桥西北侧。全园总面积59公顷,其中水面17公顷。1952年建园。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首都北京最早兴建的一座现代园林。其地为燕京名胜,素有“都门胜地”之誉,年代久远,史迹斑驳。名闻遐迩的陶然亭、慈悲庵就座落在这里。秀丽的园林风光,丰富的文化内涵,光辉的革命史迹,使她成为旅游观光胜地。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工部郎中江藻奉命监理黑窑厂,他在慈悲庵西部构筑了一座小亭,并取白居易诗“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句中的“陶然”二字为亭命名。这座小亭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被誉为“周侯藉卉之所,右军修禊之地”,更被全国各地来京的文人视为必游之地。清代200余年间,此亭享誉经久,长盛不衰,成为都中一胜。

陶然亭周围,有许多著名的历史胜迹。西北有龙树寺,寺内有蒹葭簃、天倪阁、看山楼、抱冰堂等建筑,名流常于此游憩,其知名度在清道光之后,堪与陶然亭相匹。东南有黑龙潭、龙王亭、哪吒庙、刺梅园、祖园;西南有风氏园;正北有窑台;东北有香冢、鹦鹉冢,以及近代的醉郭墓、赛金花墓等。这些历史胜迹产生年代多早于陶然亭,有的甚至早于慈悲庵。它们都有文人墨客觞咏的历史,曾现过各领风骚的辉煌时期。

近代的陶然亭,有着光辉的历史篇章。“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领导人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曾先后来陶然亭进行革命活动。1920年1月18日,毛泽东与“辅社”在京成员,集会商讨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斗争,会后在慈悲庵山门外大槐树前合影留念。1920年8月16日,天津“觉悟社”、北京“少年中国学会”等进步团体,在北厅讨论“五·四”以后革命斗争的方向以及各团体联合斗争的问题。1921年7、8月间,李大钊通过《少年中国学会》会员陈愚生,以其夫人金绮新葬于陶然亭畔守夫人墓为名,租赁慈悲庵南房两间,在此进行秘密活动,到1923年间,邓中夏、恽代英、高君宇等常来参加会议。

园内林木葱茏,花草繁茂,楼阁参差,亭台掩映,景色宜人。湖心岛上,有锦秋墩、燕头山,与陶然亭成鼎足之势。锦秋墩顶有锦秋亭,其地为花仙祠遗址。亭南山麓有“玫瑰山”,其地为原香冢、鹦鹉冢、赛金花墓遗址。亭北山麓静谧的松林中,有著名的高君宇、石评梅墓。燕头山顶有览翠亭,与锦秋亭对景,亭西南山下建澄光亭,于此望湖观山,最为相宜。亭北山下为常青轩。

1985年修建的华夏名亭园是陶然亭公园的“园中之园”。采用集中旅游资源的方法,精选国内名亭仿建而成。有“醉翁亭”、“兰亭”、“鹅池碑亭”、“少陵草堂碑亭”、“沧浪亭”、“独醒亭”、“二泉亭”、“吹台”、“浸月亭”、“百坡亭”等十余座。这些名亭都是以1:1的比例仿建而成,亭景结合,相得益彰。流连园内,有如历巴山楚水之间,或游吴越锦绣之乡的感觉,历史文化内涵更加深邃。

今昔陶然亭
亭,是我国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建筑样式。北京的名亭不少,如颐和园的知春亭,北海公园的五龙亭,景山公园的万春亭,香山公园的阆风亭等,都广为人知。但以亭命名的公园却不多,最为著名的要数位于城南的陶然亭公园。

最早的陶然亭,其实无亭,而是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工部郎中江藻在古刹慈悲庵西面修建的三间敞厅,供临时休息之用。因取白居易诗“更待菊黄佳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之意,命名“陶然亭”。习惯上又依建亭人之姓,叫它江亭。这里的“亭”,用古代“道路设舍,所以停集行人”的原义,“亭”与“停”同,是供行人歇息的房舍,并非作为园林景观的“亭”。故有“江亭无亭”之说。

江亭位于紫禁城外的远郊区,地势低洼,积水成湖,芦苇丛生,草木丰茂,空旷清悠,富于田园风味和山村野趣。清代的文人雅士,常在此把酒吟诗、流连山水。近代史上不少仁人志士,如林则徐、龚自珍、秋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都曾登临此处,或忧时伤世、慷慨悲歌,或秘密聚会、共谋变法。“五四”运动前后,革命先驱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等曾在此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北京地区早期的共产主义者高君宇烈士与他的女友、作家石评梅的墓地,至今仍坐落在湖心岛上的苍松翠柏之中,他俩的墓碑,如两柄宝剑,指向苍穹。早年,在这荒郊野地上,还有清末名妓赛金花的墓地,其旁不远,又有醉郭之墓。醉郭名瑞,因不满清朝和北洋军阀时代的黑暗腐败,佯狂装疯,谩骂当局,歌哭于市,在京城有一定影响。此外,还有鹦鹉冢、香冢……1924年,文学家俞平伯所写的《陶然亭的雪》一文,详细地追忆昔年跟朋友一道在雪天游览陶然亭的所见所闻所感。他们在“白蓑衣广覆着的田野之间,望望这里,望望那里,”“竟不见有什么亭子”,“只见拙钝的几间老屋”,不免“黯然寡色”。可见那时的陶然亭已是残破不堪了。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人民政府在整顿社会秩序和恢复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忘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1952年即将陶然亭辟为公园,清除淤泥,迁除坟地,广植花木,修建亭舍,使原来破旧的面貌焕然一新,为附近居民提供了一处休闲娱乐的场所。1954年周恩来总理和梁思成先生亲临选址,将原来中南海内乾隆时代的宫廷建筑云绘楼、清音阁迁来此处,与慈悲庵内的陶然亭比邻而居、隔水相对,成为亮丽的风景。

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戏曲学校、北京舞蹈学校、中国戏曲学校,相继在陶然亭公园附近建校。这几所艺术学校的小伙子和姑娘们,一个个如龙似虎、如花似玉,经常在公园内喊嗓练功,优美的旋律和舞姿,回荡在湖光山色之间,为寂静的园林平添几多生机和活力。白淑湘、陈爱莲、刘长瑜、李维康、张学津、李崇善……这些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艺术家,大概不会忘记在陶然亭畔走过的花季。六七十年代,在西湖边的坡地上还有露天电影院,夏天的晚上,沐浴着习习凉风,花上几分钱,就可以看到你中意的电影。《英雄儿女》、《青年鲁班》、《锦上添花》、《甲午风云》、《早春二月》……一部部题材各异、风格不同的影片,看得人心潮起伏,热血沸腾,以致久久不愿离开这块空旷之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湖心亭上还不时举办水上音乐会,一些著名歌唱家和乐团轮流到此演出。如今,上述几所艺校早已升格为学院,国家投资另选新址兴建了漂亮的新校舍。原来放映露天电影的地方,也盖起了壮观的电影院,因观众稀少,又已改成了娱乐城。水上音乐会也如黄鹤,一去不复返了。

陶然亭公园为了突出亭文化的特色,于1985年开始,在公园西南一角,占地十公顷,修建华夏名亭园。这座由北京市园林设计研究院设计的园中之园,本着“名亭求其真,环境写其神,重在陶然之意,妙在荟萃人文”的宗旨,从全国各地选择和仿建十余座名亭,如位于湖南汨罗纪念诗人屈原的独醒亭,浙江绍兴纪念“书圣”王羲之的兰亭碑亭和鹅池碑亭,四川成都纪念“诗圣”杜甫的少陵草堂碑亭,江苏无锡纪念“茶神”陆羽的二泉亭,江西九江纪念诗人白居易的浸月亭,安徽滁州纪念文学家欧阳修的醉翁亭,四川眉山纪念文豪苏轼的百坡亭,江苏苏州纪念诗人苏舜钦的沧浪亭,以及由园林设计院设计的纪念“诗仙”李白的谪仙亭,等等,一座座造型各异的精美建筑,或依山崖,或临流水,或傍茂林,或倚修竹,峰回路转,错落有致,各呈异彩,互为映带,为整个园林,增添了无限风光。由古今书法名家题写的匾额、楹联以及《琵琶行》、《赤壁赋》、《醉翁亭记》等经典之作,镌刻在相应的亭畔,向游人诉说着一个个文物典故和佳话传说,极大地提高了审美内涵和文化品位。加上原来遍布各个角落的瑞像亭、望瑞亭、锦秋亭、南屏晚眺亭、览翠亭、风雨同舟亭等大小不同的、有名无名的亭子,约数十处之多,如朵朵奇葩,四处绽放,如颗颗珍珠,撒落满园,这方宝地简直称得上展示亭文化的博物馆和大观园。漫步在华夏名亭园中,我忽发奇想:这些历代先贤、诗圣诗仙,如今跨越时空、比邻而居,在“菊黄佳酿熟”之际,聚会一堂,联袂唱和,把酒吟诗,举杯邀月,该是何等壮美的画面,何等浪漫的情怀,何等令人心驰神往的境界啊!

这几年来,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陶然亭公园更滚动着银发浪潮。大批离退休老人盘旋于此,各找其乐,各得其所。你看,棋迷们围在石桌旁,楚河汉界,杀得正猛;戏迷们聚集在柳荫下,锣鼓铿锵,丝竹悠扬,京戏、评戏,唱得正欢;湖心岛上,爷爷奶奶们学着年轻的舞伴,翩翩起舞,仿佛减去了几十岁;月季园边,一群群、一队队歌唱爱好者,引吭高歌,随着《敖包相会》、《红莓花儿开》的旋律,重温逝去的青春年华;而在幽静的垂钓区,一个个垂钓者,气定神闲,怡然自在,静等鱼儿上钩;爱好武术的小伙子更在广场上一展矫健的身手,……如今这座城市园林,真正成了老小咸宜的休闲场所,普通百姓的欢乐海洋。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我在陶然亭旁边工作和生活了几十年,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退休之后,同老伴一起,每天必来此溜达一圈,健身强体,放飞心情,更对它充满眷念和感激之情。我收藏有关它的历史记忆,享受它带给我的幸福时光,我为它的发展变化感到欣慰,更为它的美好明天深深祝福。(陈培仲)

陶然亭名联赏
窗前绿树分禅榻;
城外青山到酒杯。

万荷倒影月痕绿;
一雨洗秋山骨青。

云里帝城双凤阙;
雨中春树万人家。

凭高喜见诸天日;
入座微闻百合香。

破除相思鹅儿酒;
妆点新闻燕子钱。

喜得故园桑落酒;
陶然共醉菊花杯。

载酒重来,问旧游几辈青云、几辈黄土;
拈花一笑,看今日满城风雨、满城江湖。

十朝名士闲中老;
一角西山恨里青。(稚辛题)

四面时常对屏嶂;
众仙同日咏霓裳。(赵曾望题)

珠帘暮卷西山雨;
阁道回看上苑花。(王以敏集句题)

穿狄小车疑泛艇;
山林高阁当登山。(曹学闵题)

慧眼光中,开半亩红莲碧沼;
烟花象外,坐一堂白月清风。(沈朝初题)

客醉共陶然,四面凉风吹酒醒;
人生行乐耳,百年几日得身闲。(蔡锦泉题)

爽气抱城来,拄笏香山宜此地;
绿荫生昼静,凭栏觅句几闲人。(卢禅普题)

爽气挹山岚,万苇清风带古寺;
高踪怀水部,一轮明月照江亭。(张照珏题)

长戈满地,一亭独幽,客子河梁携手去;
把酒问天,陶然共醉,西山秋

③ 《李小龙传奇》中秦小曼,黄皮小子的扮演者是谁呀我觉得他们演得也很棒!

“秦小曼”扮演者是边潇潇,“黄皮小子”扮演者是李炳渊。

1、边潇潇

边潇潇,1981年10月6日出生于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中国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2001级表演系,2002年秋,还在读大二的边潇潇出演戚健执导的剧情片《荷香》,在片中饰演美丽的村姑荷香,而这也是边潇潇的首部影视剧作品,在2007年,主演李文岐执导的励志动作剧《李小龙传奇》,饰演影视明星秦小曼。

2、李炳渊

李炳渊,原名李渊,中国内地影视男演员、导演、编剧,毕业于首都体育学院武术专业。李炳渊出生于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因为哥哥从小习武,所以他也因此对武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小时候看功夫片,更使自己坚定了学习武术的信念。

李炳渊从11岁开始正式习武,之后进入首都体育学院学习,并多次在全国武术比赛中获奖,取得过全国传统武术锦标赛醉剑对练第一名、北京大学生武术锦标赛剑术第一名。之后,李渊还和哥哥先后做过李连杰的替身。

(3)青神天圣电影院网购扩展阅读:

李炳渊演艺经历——

2006年,出演都晓执导的古装武侠剧《少林寺传奇》,在剧中饰演喜欢抱打不平、仗义相助的二师兄惠石,从而正式进入演艺圈。

2007年,出演陈国坤,米雪儿·朗、王洛勇主演的动作剧《李小龙传奇》,在剧中饰演与男主角李小龙在街头打架斗殴的黄皮小子 。

2009年,出演都晓执导的古装武侠剧《少林寺传奇2》,在剧中饰演王世充的义子王仁义,这是他首次在影视作品中尝试反派角色。

2010年,出演李连杰、周迅、陈坤主演的武侠电影《龙门飞甲》,在片中饰演除暴安良且不畏强敌的江湖侠客令国洲。

④ 历史上的三苏是哪三个

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1039~1112) 。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才识》记载:“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也。”“三苏”的称号即由此而来。苏氏父子积极参加和推进了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他们在散文创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来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三苏之中,苏洵和苏辙主要以散文著称;苏轼则不但在散文创作上成果甚丰,而且在诗、词、书、画等各个领域中都有重要地位。

三苏生平记事
宋真宗大中祥符2年己酉(1009):苏洵生。
欧阳修《苏明允墓志铭》有“君以疾卒,实治平3年(1066)4月戊申也,享年五十有八”语,治平3年上推五十八年,当生于此年。
大中祥符3年庚戌(1010):苏洵二岁。
妻程氏生。司马光《程夫人墓志铭》有“夫人以嘉皊2年(1057)4月癸丑终于乡里……年四十八”。本此,当生于此年。
大中祥符4年辛亥(1011):苏洵三岁。
大中祥符5年壬子(1012):苏洵四岁。
大中祥符6年癸丑(1013):苏洵五岁。
苏洵长兄苏澹之子苏位生,苏洵《祭侄位文》有“昔汝之生,后余五年”语。
石昌言举进士,苏洵戏于父侧,昌言以枣栗啖之。
大中祥符7年甲寅(1014):苏洵六岁。
大中祥符8年乙卯(1015):苏洵七岁。
大中祥符9年丙辰(1016):苏洵八岁。
天禧元年丁巳(1017):苏洵九岁。
天禧2年戊午(1018):苏洵十岁。
天禧3年己未(1019):苏洵十一岁。
天禧4年庚申(1020):苏洵十二岁。
天禧5年辛酉(1021):苏洵十三岁。
眉州有所谓茅将军神显圣,洵父苏序毁其神像,拆其庙宇。
乾兴元年壬戌(1022):苏洵十四岁。
天圣元年癸亥(1023):苏洵十五岁。
苏洵之仲兄苏涣“始就乡试”。
天圣2年甲子(1024):苏洵十六岁。
苏涣与苏洵之妻兄程?同科进士及第,父苏序至剑门迎苏涣,再毁茅将军庙。
天圣3年乙丑(1025):苏洵十七岁。
天圣4年丙寅(1026):苏洵十八岁。
天圣5年丁卯(1027):苏洵十九岁。
娶程氏,司马光《程夫人墓志铭》有“生十八年归苏氏”语。
天圣6年戊辰(1028):苏洵二十岁。
长女夭折。苏洵《极乐院六菩萨记》:“自长女之夭,不四五年,而丁母夫人之忧,盖年二十有四矣。”二十四岁前四五年,可见此女出生不久即夭折。
天圣7年己巳(1029):苏洵二十一岁。
天圣8年庚午(1030):苏洵二十二岁。
苏洵游成都玉局观,得张仙画像,祈嗣。
天圣9年辛未(1031):苏洵二十三岁。
明道元年壬申(1032):苏洵二十四岁。
苏洵之母史氏卒,事见前天圣6年谱。苏涣去官,回家居母丧。
明道2年癸酉(1033):苏洵二十五岁。
苏洵始知读书,他在《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中说:“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
景皊元年甲戌(1034):苏洵二十六岁。
苏洵长子景先生于此年或其前后。
景皊2年乙亥(1035):苏洵二十七岁。
苏洵始大发愤,刻苦读书。欧阳修《苏明允墓志铭》:“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
苏洵幼女八娘生,其《自尤诗并序》有“壬辰之岁(1052)而丧幼女”,“年十有八而死”语,自壬辰上推十八年,当生于此年。
景皊3年丙子(1036):苏洵二十八岁,苏轼生。
苏轼生于12月19日,苏轼《送沈逵》有“嗟我与君同丙子”语,《李委吹笛》有“十二月十九日东坡生日”语。
景皊4年丁丑(1037):苏洵二十九岁,苏轼二岁。
长兄苏澹卒。苏洵举进士再不中。
宝元元年戊寅(1038):苏洵三十岁,苏轼三岁。
苏洵长子景先卒,苏辙《次韵子瞻寄贺生日》诗有“兄弟本三人,怀抱丧其一”语。
宝元2年己卯(1039):苏洵三十一岁,苏轼四岁,苏辙生。
苏辙生于2月20日,宋孙汝听《苏颍滨年表》:“仁宗宝元二年己卯二月丁亥苏辙生。”
康定元年庚辰(1040):苏洵三十二岁,苏轼五岁,苏辙二岁。
庆历元年辛巳(1041):苏洵三十三岁,苏轼六岁,苏辙三岁。
苏洵幼姊卒。
庆历2年壬午(1042):苏洵三十四岁,苏轼七岁,苏辙四岁。
苏轼开始读书,其《上梅直讲书》有“轼七八岁始知读书”语。
庆历3年癸未(1043):苏洵三十五岁,苏轼八岁,苏辙五岁。
苏轼入小学,其《记陈太初》有“吾八岁入小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语。
庆历4年甲申(1044):苏洵三十六岁,苏轼九岁,苏辙六岁。
苏洵与郫县处士张俞交游。苏辙亦入天庆观小学读书。
庆历5年乙酉(1045):苏洵三十七岁,苏轼十岁,苏辙七岁。
苏洵教苏轼作文,王宗稷《苏文忠公年谱》有“东坡十来岁,老苏令作《夏侯太初论》”语。
苏洵举制策,东游京师,见石昌言于长安,与鲁人颜醇之、僧保聪等游。苏洵游学在外,母程夫人亲教苏轼兄弟读书。苏洵次女卒。
庆历6年丙戌(1046):苏洵三十八岁,苏轼十一岁,苏辙八岁。
苏洵举茂材异等,不中。
庆历7年丁亥(1047):苏洵三十九岁,苏轼十二岁,苏辙九岁。
苏洵下第,南游庐山、虔州。父苏序卒于家,洵匆匆返蜀。悉焚旧稿,绝意于功名而自托于学术。精心培养二子,作《名二子说》。命苏轼拟作《谢宣诏赴学士院表》。
苏涣亦赴丧返蜀,苏轼兄弟始识伯父,涣教育他们要“师其寡过”。
庆历8年戊子(1048):苏洵四十岁,苏轼十三岁,苏辙十岁。
苏洵杜门家居,其《忆山送人》有“到家不再出,一顿俄十年”语;以己学行授二子,以明其学。
苏轼兄弟就学于城西刘巨。
皇皊元年己丑(1049):苏洵四十一岁,苏轼十四岁,苏辙十一岁。
苏洵杜门家居,苏轼《答任师中、家汉公》有“先君昔未仕,杜门皇皊初”语。
苏轼兄弟等在学舍作《雨中联句》诗。
皇皊2年庚寅(1050):苏洵四十二岁,苏轼十五岁,苏辙十二岁。
苏洵拜见知益州田况。苏洵幼女八娘十六岁,适表兄程之才。
皇皊3年辛卯(1051):苏洵四十三岁,苏轼十六岁,苏辙十三岁。
苏洵兄弟居父丧期满,苏涣出知祥符。八娘生子。
皇皊4年壬辰(1052):苏洵四十四岁,苏轼十七岁,苏辙十四岁。
苏洵幼女八娘因受程家虐待而死,苏程两家遂绝交。
皇皊5年癸巳(1053):苏洵四十五岁,苏轼十八岁,苏辙十五岁。
至和元年甲午(1054):苏洵四十六岁,苏轼十九岁,苏辙十六岁。
苏轼娶青神贡士王方之女王弗为妻,王弗年十六。
11月张方平镇蜀,访知苏洵。
至和2年乙未(1055):苏洵四十七岁,苏轼二十岁,苏辙十七岁。
苏洵作《上张益州书》,并谒张方平于成都,又至雅州,访知雅州雷简夫。张方平荐苏洵任成都学官,朝廷未作答复;雷简夫致书张方平,称苏洵“岂惟西南之秀,乃天下之奇才”,劝张再荐苏洵(邵博《闻见后录》卷15)。苏洵送吴照邻赴阙,吴携苏洵文致欧阳修。
苏轼亦以所作文谒张方平,其《乐全先生文集叙》云:“轼年二十,以诸生见公成都,公一见待以国士。”苏轼在成都得破酒缸所作之砚以赠苏辙,苏辙作《缸砚赋》。
苏辙娶妻史氏,其《寄内》诗有“与君少年初相识,君年十五我十七”语。
嘉皊元年丙申(1056):苏洵四十八岁,苏轼二十一岁,苏辙十八岁。
苏洵作《张益州画像记》、《上张侍郎第一书》,书中表示将送二子入京应试。
3月,三苏父子至成都,拜别张方平,苏辙始见张;张盛赞苏轼兄弟,谓“皆天才,长者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无名氏《瑞桂堂暇录》)。苏洵父子携张方平致欧阳修,雷简夫致欧阳修、韩琦推荐苏洵的信离成都,经阆中,出褒斜谷,过长安、渑池,于5月抵京师开封。8月举进士于京师,苏轼兄弟皆入选。
苏洵上书欧阳修、韩琦、富弼等人。欧阳修激赏苏洵之文,“目为孙卿子(荀子)”,并荐苏洵于朝。苏洵遂成为欧、韩之座上客。时王安石亦在京任群牧判官,亦为欧阳修门人,但因见解分歧,苏洵拒绝同王交游,王亦屡诋洵于众。
苏洵作《送石昌言使北引》,苏轼书之。
冬,张方平返京,苏洵作《上张侍郎第二书》。时苏洵虽名动京师,但求官未遂,盼张援引,其言凄切。
嘉皊2年丁酉(1057):苏洵四十九岁,苏轼二十二岁,苏辙十九岁。
欧阳修知贡举,疾时文之弊,凡怪奇艰涩之文皆黜,而苏轼兄弟同科进士及第。
苏轼上书谢欧阳修、梅挚、范镇、韩绛、梅尧臣等。苏辙上书韩琦,提出文气说,强调阅历对养气为文的作用。
4月程夫人卒于家,三苏父子匆匆返蜀,苏洵作《祭亡妻文》、《老翁井铭》、《老翁井》诗。
苏洵老友史彦辅去世,洵为之立后,治丧,作《祭史彦辅文》和《与吴殿院书》,求吴照邻照护史沆遗孤。
蜀州新建绝胜亭,苏辙作《绝胜亭》诗。
嘉皊3年戊戌(1058):苏洵五十岁,苏轼二十三岁,苏辙二十岁。
苏洵作《答二任(任孜、任?)》诗和《木假山记》,有郁郁不得志之感。10月得雷简夫书,闻将召试舍人院;11月5日召命下,苏洵上书仁宗,又致书雷简夫、梅圣俞,拒不赴试,谓“惟其平生不能区区附和有司之尺度,是以至此穷困。今乃以五十衰病之身,奔走万里以就试,不亦为山林之士所轻笑哉!”(《答梅圣俞书》)
王素知成都,苏轼往见,并作《上知府王龙图书》,论治蜀难易。
苏辙谒见益州路转运使赵?。
嘉皊4年己亥(1059):苏洵五十一岁,苏轼二十四岁,苏辙二十一岁。
6月召苏洵赴试之命再下,梅圣俞作《题老人泉寄苏明允》诗,劝洵入京。苏洵作《上欧阳内翰第四书》,表示将携二子入京;又作《自尤》诗,哀其幼女之死;作《极乐院六菩萨阁记》,纪念已死之亲人。10月三苏父子及其家属沿岷江、长江而下,一路游山玩水,吟诗作赋,于12月8日抵达江陵,并在江陵度岁。
汇途中所作诗为《南行前集》,苏轼作《南行前集叙》。
嘉皊5年庚子(1060):苏洵五十二岁,苏轼二十五岁,苏辙二十二岁。
正月5日三苏父子离江陵,陆行北上,2月5日抵京,汇途中所作诗文为《南行后集》,苏辙为作《南行后集引》。
3月苏轼兄弟以选人至流内铨,苏轼授河南福昌县主簿,苏辙授河南渑池县主簿。因举制策,均未赴任。
“居梁不耐贫,投杞辟糠?”(苏辙《辛丑除日寄子瞻》),三苏父子到京不久即移居杞县。
6月苏洵长兄苏澹之子苏位卒,洵作《祭侄位文》。8月因欧阳修、赵?之荐,以苏洵任秘书省试校书郎,洵有《谢相府启》和《谢赵司谏启》。
嘉皊6年辛丑(1061):苏洵五十三岁,苏轼二十六岁,苏辙二十三岁。
正月苏轼兄弟因举制策,移居怀远驿,见苏轼《感旧诗并叙》。
苏洵上书韩琦,对其不能重用自己表示不满。7月以苏洵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欧阳修《苏明允墓志铭》)
8月仁宗御崇政殿试所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策问。苏轼兄弟各在所上五十篇《进策》、《进论》和《御试制科策》中,系统提出了自己的革新主张。苏轼入第三等(一二等为虚设,实为一等),苏辙因极论朝政之失,宫掖之秘,在朝廷引起轩然大波,胡宿等力主黜之,仁宗曰:“吾以直言求士,士以直言告,今而黜之,天下其谓我何!”(苏辙《遗老斋记》)遂降一等,第以四等下。
制科入第后,苏轼除大理评事、凤翔签判。苏轼兄弟即将离别,有感于韦应物“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诗而相约早退。
11月苏轼赴凤翔签判任,苏辙送至郑州西门外,“话别郑原”。(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从此,兄弟二人离别之日多,相聚之日少,开始岐梁唱和。
嘉皊7年壬寅(1062):苏洵五十四岁,苏轼二十七岁,苏辙二十四岁。
苏洵在京修纂礼书,苏轼签判凤翔,苏辙在京侍父。
2月苏轼往属县减决囚犯,作《奉诏减决囚禁记所经历》诗,苏辙次韵。4月,杨畋卒,苏辙作《杨乐道龙图哀词》。8月,伯父苏涣卒。苏辙除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知制诰王安石以苏辙“右宰相专攻人主”,不肯草制,辙遂求留京侍父,从之。10月,苏轼有《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诗。岁暮,苏轼作《矷岁》、《别岁》、《守岁》诗,苏辙作《次韵子瞻记岁暮乡俗三首》。
嘉皊8年癸卯(1063):苏洵五十五岁,苏轼二十八岁,苏辙二十五岁。
苏洵、苏辙在京,苏轼签判凤翔。3月仁宗去世,英宗继位。韩琦为山陵使,厚葬仁宗。苏洵作《上韩昭文论山陵书》,力主薄葬。是岁,王安石之母死,士大夫皆吊之,苏洵独不往,作《辨奸论》。
宋英宗治平元年甲辰(1064):苏洵五十六岁,苏轼二十九岁,苏辙二十六岁。
苏洵、苏辙在京,苏轼签判凤翔,12月罢凤翔任。
治平2年乙巳(1065):苏洵五十七岁,苏轼三十岁,苏辙二十七岁。
正月苏轼还京,差判登闻鼓院,2月直史馆。苏轼兄弟汇集数年诗作为《岐梁唱和诗集》。(苏辙《次韵姚孝孙见还岐梁唱和诗集》)3月苏辙始仕,出为大名府(今河北大名)推官。(苏辙《颍滨遗老传》)5月苏轼之妻王弗卒于京师,年二十七。(见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9月四日苏洵等编成《太常因革礼》100卷。9月苏洵参加韩琦家宴,韩作《乙巳重阳》诗,苏洵作《九日和韩公》。
治平3年丙午(1066):苏洵五十八岁,苏轼三十一岁,苏辙二十八岁。
苏轼续娶王闰之,苏轼《祭亡妻同安郡君文》:“昔通义君(前妻王弗),没不待年,嗣为兄弟,莫如君贤。”王弗卒于2年5月,苏洵卒于3年4月,王弗“没不待年”而苏轼续娶王闰之,可知当娶于2年底或3年初。
春,苏洵病。欧阳修多次致书问病情。(欧阳修《与苏编礼启》)4月25日苏洵卒于京师,朝野之士为作哀词铭诔者百三十有三人。(张方平《文安先生墓表》)苏轼兄弟护丧出都,自汴入淮,沿江而上返蜀。
治平4年丁未(1067):苏轼三十二岁,苏辙二十九岁。
正月英宗崩,神宗继位。轼兄弟在蜀居父丧。8月葬苏洵于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张方平《文安先生墓表》)
宋神宗熙宁元年戊申(1068):苏轼三十三岁,苏辙三十岁。
4月王安石越次入对,并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续资治通炮》卷66)冬,苏轼兄弟居父丧期满,挈家还京,在长安度岁。
熙宁2年己酉(1069)。苏轼三十四岁,苏辙三十一岁。
2月以富弼同平章事,王安石参知政事。创制置三司条例司,开始变法(《续资治通炮》卷66)。苏轼兄弟于2月到京后,因王安石不满苏轼议论异己,仍以苏轼为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以苏辙为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王安石欲变科举,神宗召两制三馆议。苏轼上《议学校贡举状》,安石不悦,命轼摄开封府推官,欲以事繁困之。(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苏辙在条例司亦与王安石意见不合,8月上《制置三司条例司论事状》、《条例司乞外任状》,全面批评新法,且请外任。安石大怒,欲加以罪,陈升之阻之,奏除河南推官。
熙宁3年庚戌(1070):苏轼三十五岁,苏辙三十二岁。
正月张方平出知陈州,奏改辟苏辙为陈州教授,辙有《初到陈州》诗。上元节有旨市浙灯。苏轼上《谏买浙灯状》,诏罢之。轼惊喜过望,又作《上皇帝书》、《再上皇帝书》,全面批评新法。殿前策进士,士子附和王安石,争言旧法不是,轼作《拟进士对试策》一道讽神宗。王安石党大怒,御史知杂事谢景温诬奏苏轼居丧,往复贾贩。诏湖北运司查核。穷治无所得,轼无一言自辩,乞外任避之。(《续资治通炮长编》卷214)
熙宁4年辛亥(1071):苏轼三十六岁,苏辙三十三岁。
苏辙任陈州学官。苏轼以太常博士、直史馆通判杭州,7月出都赴陈,谒张方平,看望苏辙,留七十余日。(苏轼《记铁墓厄台》)9月苏轼兄弟同赴颍州,谒欧阳修,并别于颍。苏轼沿途游山玩水,11月28日到杭州任。到官3日即游孤山、灵隐、上天竺,访僧惠勤、惠思、辩才。除夜,轼作《都厅题壁》诗。
熙宁5年壬子(1072):苏轼三十七岁,苏辙三十四岁。
苏轼通判杭州。8月乡试,苏轼监试。赴汤村,开运盐河,又赴湖州相度堤岸,有《汤村开运盐河雨中督役》、《吴中田妇叹》等讥刺新政之诗。
苏辙任陈州学官,8月赴洛阳考试举人,继游嵩山,沿途有诗。
熙宁6年癸丑(1073):苏轼三十八岁,苏辙三十五岁。
苏轼通判杭州,协助知州陈述古修复钱塘六井成,作《钱塘六井记》。冬,赴常、润等地赈饥。
苏辙任陈州学官,夏改齐州掌书记,有《自陈适齐戏题》诗。9月李师中知齐州。10月作《京西北路转运使题名记》。
熙宁7年甲寅(1074):苏轼三十九岁,苏辙三十六岁。
4月王安石罢相,出知江宁。
苏轼通判杭州,纳妾朝云。5月被命知密州,9月离杭,11月到任,上《论河北京东盗贼状》。
苏辙任齐州掌书记。2月李师中知瀛州,有《送李诚之知瀛州》诗。3月李肃之知齐州,有《齐州代李肃之谏议谢表》。与李遵度游,为作《洛阳李氏园亭记》。
熙宁8年乙卯(1075):苏轼四十岁,苏辙三十七岁。
2月,王安石复相。
苏轼知密州,有《上韩丞相论灾伤手实书》、《上文侍中论强盗赏钱书》。作《江城子·记梦》,悼念已去世十年的前妻王弗。又作《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辙任齐州掌书记。春末夏初游泰山,有诗纪行。李肃之建闵子庙,苏辙为作《齐州闵子祠堂记》。知历城施辩建泺源石桥,苏辙为作《齐州泺源石桥记》。苏轼在密州建超然台,苏辙为作《超然台赋》。
熙宁9年丙辰(1076):苏轼四十一岁,苏辙三十八岁。
10月王安石再次罢相,从此闲居金陵。
苏轼知密州。建盖公堂并作《盖公堂记》,希望无为而治。又作《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怀念苏辙。12月移知河中府,离密州。
苏辙任齐州掌书记。2月李公择代李肃之知齐州。10月苏辙罢齐州任还京,暂寓范镇东斋,作《自齐州回论时事书》,批评神宗“知其(指王安石)不可用而去之,又循其旧术而不改”。
熙宁10年丁巳(1077):苏轼四十二岁,苏辙三十九岁。
苏辙改官著作佐郎,张方平辟为南京签书判官。2月苏辙自京往迎苏轼,相会于澶、濮之间。抵陈桥驿,告下,苏轼改知徐州,不得入国门,遂居郊外范镇东园。为长子苏迈娶石昌言之孙女,苏轼《与黎希声书》云:“向自密将赴河中府,至陈桥驿,受命改差彭城,便欲赴任。以儿子娶妇,留城东景仁园中。”王文浩《苏诗总案》卷15载:“迈时年十九,其婿于谁氏,不可考也。”1982年四川眉山出土了《苏符行状》,其“婿于谁氏”已可确考。《苏符行状》云:“先公姓苏氏,字仲虎,讳符,世居眉山。曾王父讳洵,王父讳轼,父讳迈,母石氏,故中书舍人昌言之孙。”
4月苏辙送苏轼赴徐州,留百余日。中秋夜,苏轼兄弟作《水调歌头》话别。8月十六日苏辙离徐,赴南京签判任,不久,张方平告老,龚鼎臣知南京。
黄河决口,8月21日水及徐州城下,苏轼率军民防洪,徐州得以保全。
元丰元年戊午(1078):苏轼四十三岁,苏辙四十岁。
苏轼知徐州。为防水之再至,苏轼组织徐州军民修筑外城,并建黄楼。重阳日在黄楼举行盛大的落成典礼,坐客三十余人,多知名之士。
苏辙任南京签判。5月龚鼎臣移知青州,陈汝羲知南京。9月苏辙原拟参加黄楼落成,并作《黄楼赋》,因事未成行。苏辙之女适文同之子文逸民,10月文同知湖州,有《送文与可知湖州》诗。
元丰2年己未(1079):苏轼四十四岁,苏辙四十一岁。
苏轼知徐州。正月文同赴湖州任途中卒于陈州。3月以苏轼知湖州,赴任前先到南京看望苏辙,为留半月,4月到任。7月以谤讪新政的罪名被捕入京,12月责授黄州团练副使。
苏辙任南京签判。4月有《代张方平乞致仕表》,7月张以太子少师致仕,有《代张方平谢致仕表》。苏辙作《为兄轼下狱上书》,乞纳在身官为赎兄罪,坐贬监筠州盐酒税。
元丰3年庚申(1080):苏轼四十五岁,苏辙四十二岁。
正月苏轼离京过陈州,苏辙自南京来陈,3日而别,2月1日苏轼到达黄州贬所,初居定惠院,后徙城南临皋亭,时游武昌寒溪、西山。黄州守徐君猷待轼甚厚。
苏辙离南京,赴贬所,张方平凄然不乐,口占一绝为别,已而泣下。5月底苏辙先送苏轼家室至黄州,为留十日,同游武昌西山,再赴贬所。时毛维瞻守筠州,二人唱和甚多。
元丰4年辛酉(1081):苏轼四十六岁,苏辙四十三岁。
苏轼贬官黄州。故人马正卿为苏轼请得城东营房废地数十亩,苏轼躬耕其中,并自号东坡居士。伯父苏涣之孙,东坡之侄苏安节赴举报罢,赴黄见轼,轼有《侄安节远来夜坐》等诗。
苏辙贬官筠州。女婿王适赴举,苏辙有《送王适徐州赴举》诗。
8月被差入筠州试院评定考卷,有《戏呈试官》等诗。是岁作《庐山栖贤堂记》、《筠州圣寿院法堂记》、《筠州圣祖殿记》、《黄州师中庵记》等文。
元丰5年壬戌(1082):苏轼四十七岁,苏辙四十四岁。
苏轼贬官黄州,在东坡筑雪堂,自书东坡雪堂四字以榜之。3月游沙湖,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至蕲水,作《浣溪沙》(“山下兰芽短侵溪”)。7月和10月两次游赤壁,作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辙贬官筠州,3月作《上高县学记》。毛维瞻致仕,有《送毛君致仕还乡》诗。苏轼建武昌九曲亭,苏辙为作记。婿王适应举落第,至黄州看望苏轼后归筠州。
元丰6年癸亥(1083):苏轼四十八岁,苏辙四十五岁。
苏轼贬官黄州。巢谷因韩存宝案,遁迹江淮,来黄州,苏轼以子苏迨、苏过从之学。朝云生子苏?,作《洗儿》诗。滕达道自安州赴阙,作《与滕达道书》,劝滕以言为戒。
苏辙贬官筠州。国子监司业朱服言,权筠州州学教授苏辙所撰州学试题乖戾经旨,候有新官令罢。苏辙乞本路别差官管勾,从之。
元丰7年甲子(1084):苏轼四十九岁,苏辙四十六岁。
苏轼贬官黄州,4月量移汝州。苏轼赴汝途中,绕道筠州访苏辙,有《端午游真如,迟、适、远(皆苏辙之子)从,子由在酒局》诗;游庐山,作《题西林壁》;游石钟山,作《石钟山记》;过金陵,访王安石,相与唱和。幼子苏?夭折于金陵。年终抵泗州,上表求常州居住。
苏辙贬官筠州。9月以苏辙为绩溪令,12月离筠州赴绩溪任。过南昌,游徐孺亭,登滕王阁。除夜泊舟鄱阳湖口,遇大风雪。
元丰8年乙丑(1085):苏轼五十岁,苏辙四十七岁。
3月神宗病逝,哲宗继位,高太后听政。以司马光为门下侍郎。
苏轼赴汝途中,于2月抵南都,谒张方平。告下,允轼常州居住,5月至常州。
6月告下,起知登州。10月到登州任,到官5日被召还朝任礼部郎中。
苏辙到绩溪任后,卧病五十余日。8月以校书郎被召还朝,赴京途中,绕道杭州,访苏轼遗迹,然后北上。
宋哲宗元皊元年丙寅(1086):苏轼五十一岁,苏辙四十八岁。
4月王安石去世,9月司马光去世。
苏轼还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任翰林学士、知制诰。苏轼基本支持司马光废新法,逐新党,但反对尽废新法,特别是免役法,主张兼用其长。
苏辙北上途经南都,谒张方平。2月至京,改除右司谏,9月除起居郎,11月任中书舍人,苏辙任右司谏的半年中,上奏状七十余篇。约占苏辙现存奏状的一半,内容涉及元皊之政的各个方面。
元皊2年丁卯(1087):苏轼五十二岁,苏辙四十九岁。
苏轼任翰林学士,苏辙任中书舍人,兄弟二人同掌内外制。针对高太后无意用兵,苏轼兄弟就擒获鬼章事上章,主张加强战备,因事正法。因政见不同,逐渐形成以程颐为首的洛党,以苏轼为首的蜀党,以刘挚为首的朔党,党争日演日烈。11月,苏辙除户部侍郎。
元皊3年戊辰(1088):苏轼五十三岁,苏辙五十岁。
苏轼任翰林学士,苏辙任户部侍郎。3月苏轼权知礼部贡举,苏辙、王钦臣等为武举考官。5月1日苏轼兄弟同转对,各条上三事,并有诗记其事。
9月以御史中丞孙觉和苏辙等考试制科举人。12月因周锉上疏请以王安石配享神宗,苏轼上章劾周锉。
元皊4年己巳(1089):苏轼五十四岁,苏辙五十一岁。
苏轼连章请郡,3月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5月

⑤ “三苏”是指哪三位人物他们的资料分别是什么

1、三苏指

①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

②苏洵的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为苏东坡)

③苏洵的儿子苏辙( 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1039~1112) 。

2、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辙(1039年3月18日 —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 ,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拓展资料: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中的三位。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

参考资料:三苏_网络

⑥ 地球最后的夜晚有哪些不错的演员

坚持做文艺片的年轻导演毕赣,在2018年的最后一天双手献上了自己精心打磨的《地球最后的夜晚》。

看起来不善言辞的他为了这部作品的宣发,甚至顶着头皮上了某脱口秀节目,可见,这部在戛纳电影节、台湾金马奖上备受关注的文艺电影,对他的分量之重。

阅读全文

与青神天圣电影院网购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精子库工作电影动漫 浏览:355
燃烧电影2018解析 浏览:871
美女日本少女电影 浏览:885
电影天降横财插曲 浏览:168
欧美电影百科 浏览:396
俄罗斯史诗级硬核战争电影 浏览:350
韩国案件电影 浏览:612
手堆叠电影字幕的图片怎么做 浏览:580
2020韩国电影大尺推荐最火污 浏览:81
我想拍动漫电影 浏览:665
2018漫画改编的电影 浏览:707
狼人电影大全图片 浏览:230
2018公路电影大片 浏览:985
表妹韩国电影完整版在线观看 浏览:634
好的动作电影都有哪些 浏览:884
电影妈咪在哪里 浏览:692
西部情电影大全 浏览:753
女儿国外被绑架父亲知道后怒了什么电影 浏览:138
美国电影第一滴血一共几集 浏览:433
电影局剧本审读专家费用是如何订的 浏览: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