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天堂 > 泰和民族宫电影城

泰和民族宫电影城

发布时间:2022-12-13 01:27:05

Ⅰ 泰和民族宫影城旁边有烤肉店吗

有。
南宁市青秀区民族大道49号广西民族宫商业中心综合楼B区1层商场C81号铺有一家叫森荟的烤肉店。
可以在去之前先在网上查询攻略,了解周边,看到想去的店铺提前打电话订餐。

Ⅱ 宁波历史名人

宁波名人

【严光】生卒年待考。东汉初隐士。本姓庄,后人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姓,一名遵,字子陵。余姚人。少有文名,与刘秀同游学,曾拒为王莽官。建武元年(25),刘秀即位,严光隐名换姓,避居他乡。后三聘而始至洛阳,授以谏议大夫之职,不就,归隐富春山(今浙江桐庐县境内)。80岁卒,安葬在客星山。现余姚与慈溪等地有严子陵祠、客星山"高风千古"坊、故里碑亭等史迹。
【阚泽】(170~243)三国时吴国官吏。字德润。宁波市慈城镇人。世代为农,好学,后举孝廉。曾任钱塘长,三国吴尚书令、中书令,拜太子太傅,精通经学、历书。极力向孙权推荐贾谊的《过秦论》,主张废除酷刑,以礼义治国。晚年笃信佛教,舍宅为普济寺。今慈湖(又名德润湖)边有其故址,宅后山为"阚峰"。�
【虞喜】(281~356)东晋天文学家。字仲宁。余姚人。出身豪族,屡征博士、举贤良,皆不就。东晋咸和五年(330),计算出冬至太阳位置每50年向西移动一度(现代测定为71年8个月),即为"岁差"。这一发现对以后的天文学有很大的影响。他主张天高无穷,日月星辰按各自的规律运行,以驳浑天说、盖天说。著有《安天论》、《志林》等。�
【虞世南】(558~638)唐初书法家。字伯施。慈溪市人。南北朝时仕陈,入隋任秘书郎、起居舍人。隋亡,曾为窦建德黄门侍郎,唐武德四年(621)为秦王府参军,授弘文馆学士,改太子中舍人。贞观元年(627)李世民即位,任著作郎、弘文馆学士、太子右庶子、秘书监等,封爵永兴县公。辞官,授银青光禄大夫。卒后陪葬昭陵,画像凌烟阁,赠礼部尚书,谥文懿。书法继承王羲之、王献之笔致,外柔内刚,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家。有石刻《孔子唐堂碑》等传世,著有《帝王略论》、《书旨述》、《笔髓论》、《观学篇》等,编有《北堂书钞》160卷,为国内现存第一部类书。�
【陈藏器】(681~757)唐代药物学家和方剂学家。四明人。开元年间(713~741),任京兆府三原县县尉。认为东汉的《神农本草经》虽经补辑,但遗逸尚多,而为之搜遗补缺,编撰《本草拾遗》10卷。明李明珍认为此书"博极群书,精核物类,订绳谬误,搜罗幽隐,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惜原书已佚。另作《本草序例》1卷,《本草解纷》3卷。为中医方剂学"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等"十剂"方剂分类法的创始人。�
【林逋】(967~1028)北宋诗人。字君复。宁波奉化大里黄贤村人。一说杭州人,见上卷252页杭州"林逋"条。�
【史浩】(1106~1194)南宋右丞相。字直翁。鄞县人。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历任余姚县尉、温州教授、国子博士、秘书省校书郎等职。隆兴元年(1163)任参知政事、右丞相兼枢密使,上书言赵鼎、李光无罪,昭雪岳飞冤狱,后因反对张浚等贸然用兵北伐,遭王十朋等所劾。淳熙五年(1178)复为右丞相,淳熙十年(1183)致仕,封太保、魏国公。卒后封会稽郡王、越王,谥忠定。有《尚书讲义》、《周官讲义》、《仙源类谱》、《?峰真隐漫录》等著述。�
【张孝祥】(1132~1170)南宋词人。字安国,号于湖居士。鄞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廷试第一,人称甬上第一状元。历任秘书省正字、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平江知府、建康留守、敷文阁待制、荆南荆北路安抚使、显谟阁直学士等职。卒后葬建康(南京)钟山。为官时支持张浚北伐,反对秦桧专权。文章过人,为南宋豪放派词人。著有《于湖居士乐府》、《于湖词》、《于湖集》、《古风律诗绝句》等。�
【叶梦鼎】(1200~1270)南宋官员。字镇之,号西涧。宁海东仓上宅人。本姓陈,6岁时过继于母族,改姓叶。南宋嘉熙元年(1237),以太学上舍试入优等,曾在信州、袁州、吉州、隆兴等地为官,景定三年(1262)任兵部尚书,次年迁吏部尚书,咸淳三年(1267)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因反对贾似道专权,阻止《公田法》、《经界推排法》实施而遭贾忌恨,遂托病辞官。著有《西涧集》。�
【黄震】(1213~1281)南宋官员。字东发,人称於越先生。慈溪人。南宋宝四年(1256)进士。曾任史馆检阅、抚州知州、江西提点刑狱、提举浙东常平茶盐等职,为官清廉,敢于直言。宋亡后隐居定海灵渚乡泽山(今慈溪市田央乡)、鄞县等地,卒后门人私谥文洁先生。参与宁宗、理宗两朝《国史》、《实录》的修纂。批判理学"人心道心"、"即心即道"观点,创东发学派,著有《黄氏日钞》、《古今纪要》、《戊辰修史传》、《礼记集解》、《春秋集解》等。�
【王应麟】(1223~1296)南宋学者。字伯厚,号深宁,人称厚斋先生。鄞县人。南宋淳元年(1241)进士,曾任太常寺主簿、台州通判、礼部郎官、徽州知州、吏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敢于直谏,为权相贾似道所恶,屡遭贬斥。宋亡后闭门著述,著有《困学纪闻》、《玉海》、《通鉴答问》、《诗地理考》、《深宁集》、《通鉴地理考》、《汉艺文志考证》、《三字经》等。其中《三字经》影响极大,流传甚广。�
【胡三省】(1230~1302)南宋学者。原名满孙,字身之,又字景参,其家居涧旁有古梅,因号"梅涧"。宁海县中胡村人。南宋宝�NB039�四年(1256)进士。曾任吉州泰和尉、慈溪尉、扬州江都丞、怀宁知县、朝奉郎等职。德�NB039�元年(1275)入贾似道幕府,后因与贾不合还乡。一生致力于《通鉴》校勘。历时30年,完成《资治通鉴音注》294卷,著有《通鉴释文辨误》、《竹素园稿》、《通鉴小学》等。�
【戴表元】(1244~1310)元初文学家。字帅初,一字曾伯,自号剡源先生。奉化榆林人。从师王应麟。南宋咸淳七年(1271)进士。授迪功郎、建康府教授等职。元兵南下,避难天台、鄞县、杭州等地,以授徒卖文为生。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受聘任奉化养正堂师,大德八年(1304)任信州教授。后归里,读书吟诗以终。学识渊博,善书法,以散文名重一时,被誉为"东南文章大家之一"。著有《剡源集》、《剡源佚诗》、《剡源佚文》等。�
【方孝孺】(1357~1402)明初学者。字希直,又字希古,号逊志。人称缑城先生、正学先生。宁海县人。少好学,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授汉中府学教授。蜀献王聘为世子师,建文元年(1399),迁侍讲学士,值文渊阁,任《太祖实录》、《类要》总裁,文学博士等。建文四年(1402)燕王朱棣兵陷南京,他被捕下狱,后朱棣命他草拟登极诏书,他披麻戴孝,坚拒草诏而疾书"燕贼篡位"。朱棣大怒而灭其十族(加学生),罹难者873人。有《逊志斋集》、《秋崖集》行世。�
【王守仁】(1472~1529)明代哲学家。原名云,更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人称阳明先生。余姚人。明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曾任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因触犯刘瑾,贬为龙场(今贵州修文县)驿丞。后任南京太仆寺少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督兵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回故乡余姚,在龙泉山中天阁讲"致良知"说,开创了姚江学派(又称阳明学派)。卒于江西南安,谥文成。归葬绍兴兰亭。王阳明是中国哲学史上主观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著有《阳明全书》。�
【吕纪】(1477~?)明代花鸟画家。字廷振,号乐愚。鄞县人。明弘治年间(1488~1505)应征入宫,任锦衣卫指挥使。画近学边景昭,远承南宋画院体风格,尤擅画凤凰、仙鹤、孔雀、鸳鸯等,生动明丽,工笔与写意俱佳。间作山水人物。为当时画院花鸟画代表作家之一。作品传世较多,主要有《桂菊山禽图》、《鹰雀图》、《雪景翎花图》、《竹禽双雉图》、《雪岸双鸿图》等。�
【范钦】(1505~1585)明代藏书家。字尧卿,号东明。鄞县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历任随州知州、工部员外郎、袁州知州、广西参政、福建按察使、云南右布政使、陕西左布政使、副都御史等职。后晋兵部右侍郎,未赴任而去职还乡。一生喜爱藏书。归里后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间在月湖西岸的居宅东侧建造了藏书楼,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名"天一阁"。其藏书以明版地方志及登科录为世人所重,在明时已有浙东藏书第一家之誉。历经400余年后的今天,已成为国内最古老的藏书楼。范钦的著述有《四明范氏书目》、《烟霞小说》、《抚掌录》、《奏议》、《草朝遗忠录》、《明文臣爵谥》、《古今谚》。�
【屠隆】(1543~1605)明代文学家。字长卿,一字纬真,号赤水、由拳山人、蓬莱仙客、鸿苞居士。鄞县人。明万历五年(1577)进士。曾任颍上知县、青浦知县、吏部主事、郎中等职。因不拘小节、纵情诗词而罢职。回乡后以卖文为生,贫困潦倒。屠隆博学多才,尤精戏曲,书画造诣颇深,与胡应麟等并称"明末五子"。著有《彩毫记》、《昙花记》、《修文记》、《白榆集》、《由拳集》、《鸿苞集》、《观音考》等。�
【朱之瑜】(1600~1682)明末学者,抗清义士。字鲁屿,号舜水。余姚人。早年精研六经,绝意为官。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下浙,他奔走各地,联络义军支援四明山寨王翊,顺治四年至十五年(1647~1658),4次东渡日本,欲借兵复明,途中历经艰险,终未成功。后随郑成功、张苍水抗清,败后定居日本。康熙三年(1664),水户藩主德川光国聘其为宾师。前后侨居日本20余年,向日本介绍了中国服制、礼制、官制等礼乐典章,讲授了自己的学术思想,为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友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卒后私谥文恭先生,葬日本常陆入慈郡大田乡瑞龙山麓。有《舜水先生文集》、《朱舜水集》、《朱氏舜水谈绮》等行世。1982年5月日中文化交流协会、日本朱舜水先生纪念会在余姚龙泉山上建造了朱舜水纪念碑。�
【黄宗羲】(1610~1695)明清之际思想家、史学家。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人称梨洲先生。余姚黄竹浦人。父黄尊素,东林党人,因反对魏忠贤等死于诏狱。明崇祯元年(1628),赴京为父申冤,锥刺逆党。而后在南京加入复社。明亡后,率家乡子弟组成"世忠营",拥鲁王抗清,先后10年,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左副都御史等职。失败后归隐故里,授徒讲学,著书立说。黄宗羲学识渊博,著述弘富,对天文、地理、历算、乐律等造诣颇深,尤长史学,并开创了浙东学派。有《黄宗羲全集》行世,其代表作有《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四明山志》、《南雷文定》等。�
【张苍水】(1620~1664)明末抗清义士。名煌言,字玄著,号苍水。鄞县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南下入浙,同钱肃乐等人在宁波府城隍庙聚众起义抗清,后又迎鲁王朱以海至绍兴监国,官至兵部尚书。顺治十六年(1659)率义军与郑成功兵入长江,破京口(今镇江),沿江4府3州24县闻风归附。后郑成功兵败师溃,历尽艰险,返乡招集旧部,继续抗清。康熙三年(1664)闽战一役遭重创,见复明无望,遂散兵隐居于象山县石浦南田的悬岙岛(一说舟山悬岙)。因叛徒出卖被执,清人劝降不从,在杭州慷慨就义。谥忠烈。著述有《张苍水集》。�
【万斯同】(1638~1702)清初历史学家。字季野,号石园。鄞县人。黄宗羲弟子,清初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博通诸史,尤精明史,以明遗民自居,绝不仕清。清康熙十八年(1679),《明史》总裁官大学士徐元文荐他入史馆,在父师嘱托之下,携书10万卷入京,不受俸,不署衙,以"布衣"身份参修明史。《明史稿》500卷,由他手定。卒于明史馆,归葬奉化市莼湖镇邬阳观山南麓,墓上有"班马三椽笔,乾坤一布衣"对联。著作有《儒林宗派》、《历代史表》、《石园诗文集》、《两浙忠贤录》、《读礼迎考》等30余种。�
【全祖望】(1705~1755)清代史学家。字绍衣,号谢山、鲒?亭长,人称谢山先生。鄞县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次年,因与权贵不合,辞官还乡,读书著述。乾隆十三年(1748)主讲绍兴蕺山书院,十六年主讲广东端溪书院。全祖望学识渊博,著作颇丰,著有《鲒�NB043�亭集》、《鲒�NB043�亭集外编》、《汉书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句余土音》等,又七校《水经注》,三笺《困学纪闻》,续选《甬上耆旧诗》。�
【叶恭绰】(1880~1968)文史专家。字誉虎,又名裕甫、遐翁等。余姚人。早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历任孙中山大元帅府财政部长、段祺瑞临时执政府交通总长、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长、国学馆馆长等职。1949年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政协第二届常委、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中国国画院院长等职。尤擅书法,工真、行、草书。著有《交通救国论》、《历代藏经考略》、《遐庵汇稿》等。�
【周淡游】(1882~1919)早期同盟会员。原名声德,学名日宣,字淡游。奉化人。为奉化城里最早剪去发辫的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东渡日本,入东京警监学校,与陈其美同学,结识了孙中山、黄兴、廖仲恺等人,并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期间,任沪军都督府军需官、浙江都督府顾问。1915年,又参加发动肇和舰起义。1918年冬,奉孙中山之命入蜀佐助四川省长杨沧白。次年病逝任上,孙中山致电吊唁。墓在奉化市中心锦屏山东麓,蒋介石题写墓碑,并建有纪念塔和山庄。
【周信芳】(1895~1975)京剧艺术大师。字士楚,艺名麒麟童。慈溪人。生于江苏清江浦,幼年随父学艺,7岁始以七龄童艺名登台,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始用"麒麟童"艺名。曾与梅兰芳、谭鑫培等同台演出。他是中国当代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和艺术革新家,继承和发展了民族戏曲的现实主义表现方法,塑造了许多具有鲜明性格的典型人物,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是"麒派"宗师。1949年应邀出席中央人民政府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历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华东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宁波京剧院院长等职。代表剧目有《四进士》、《徐策跑城》、《萧何月下追韩信》、《清风亭》等。著有《周信芳戏剧散论》。�
【潘天寿】(1897~1971)国画家、美术教育家。乳名权,原名天谨、学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阿寿、雷婆头峰寿者、颐者等。宁海县回浦乡冠庄村人。现故居已修复并对外开放。幼年即喜习书画,后得李叔同、经亨颐、吴昌硕、刘海粟等名人指点,技艺日精。1926年任宁波新华艺术学院艺术教育系主任,1928年任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主任。1949年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主席、全国文联委员等职。擅长写意花鸟和山水画,熔诗、书、画、印于一炉,风格独特。著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中国书法史》、《治印谈丛》等。�
【沙孟海】(1900~1992)书法家。原名文若,字孟海,号沙林、石荒、兰沙、决明。鄞县塘溪乡人。自幼爱好书法、篆刻。1920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25年赴宁波,任职商务印书馆,与冯君木、吴昌硕、马一浮、章太炎等交往,书艺大进。1929年后任广州中山大学预科教授,1931年任南京中央大学、教育部秘书等职。1949年后历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兼调查组组长、省博物馆历史部主任、西泠印社社长、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民主同盟浙江省委顾问等职。书法刚健有力、雄厚遒劲,善擘窠榜书,被誉为"书坛泰斗"。著述有《近三百年的书学》、《兰沙馆印式》、《印学史》、《印学概述》、《浙江新石器时代文物图录》、《中国书法史图集》、《沙孟海书法集》、《沙孟海论书丛稿》、《沙孟海写书谱》等,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书法卷》等。鄞县东钱湖畔建有沙孟海书学院。�
【童第周】(1902~1979)生物学家。鄞县人。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心理学专业。1930年赴比利时布鲁塞尔,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山东大学、中央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英国剑桥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研究员。1949年后,历任山东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副所长、海洋研究所所长、动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第五届委员会副主席。是中国实验胚胎学创始人,在研究细胞核、细胞质在鱼类个别发育、细胞分化和性状遗传中的相互作用方面多有创见,有论文、专著70余种。

Ⅲ 民族文化宫大剧院的概述

北京民族宫大剧院 1994年在北京“我喜爱的民族风格建筑”评选活动中,荣列五十座中选建筑榜首。
1998年开始,国家投资1.6亿元人民币,对民族宫大剧院进行抗震加固和全面装修。民族宫大剧院下设展览馆、博览馆、图书馆、宾馆、大剧院、娱乐城等机构和设施,集文化交流、餐饮、娱乐、办公为一体,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理想场所。

Ⅳ 南宁市青秀区民族宫社区在那里

在古城路49号。根据网络资料查询显示南宁市青秀区民族宫社区在古城路49号,民族宫社区东起古城路、西至新民路、南至民族大道、北至东葛路。

Ⅳ 民国时有一位叫樊泰和的人在瓷器上画人物的,出名吗

公元 1911年至1949年这一时期,称为民国时期。是中国瓷业处于萧条衰落的黑暗时期。客观讲在这30多年里,也生产出不少精品瓷器。在这些精品瓷器中有传承,有融会,也有创新,倒给古老的制瓷业注入了新的曙光和希望。 </FONT></P>
以郭葆昌为主导的传承派,制造了以 "居仁堂"为款名的瓷器,其胎质、釉面和彩绘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公元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称帝,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规定1916年为"洪宪元年"。为了效仿明、清历代皇帝的做法,在景德镇设御窑,烧制名贵瓷器,写上年号,供宫廷使用。传世的"居仁堂"、"居仁堂制"和景德镇御窑督陶官郭葆昌,后用自己的别号"觯斋"为款识,烧制了一部分瓷器,堪称名贵。题"洪宪"年号的瓷器均为托名之作。到了1916年3月22日宣布撤销帝制,洪宪年号随之取消。
清末民初的仿古风盛行,无论什么年代,什么窑口无所不仿,仿古范围包括瓷质,釉色及彩绘等各方面,青花器也不例外。的确,少数器物在技巧上达到 "乱真"的地步。如民国孙瀛洲先生专仿明代前朝青花器。他仿制的永乐、宣德青花盘、碗类,其凝重结晶的青花斑点深入胎骨之间,效果与真正永乐、宣德青花器相似,极难辨识。
民国初期出现了新粉彩。新粉彩瓷画与传统粉彩相比,无论在造型、线条、光泽、色彩等方面都吸收了近代画的营养,作品以工见长,色彩浓艳,更符合大众市民的欣赏水平。
新粉彩瓷画的先行者汪晓棠和潘陶宇,他们的新粉彩瓷画影响了整个景德镇瓷画风格。到了 1928年在王琦倡导下,王大凡、程意亭、汪野亭、何许人、徐仲南、邓碧珊、田鹤仙、毕伯涛、刘雨岑画师成立了"月圆会",称为"珠山八友"。同时与珠山八友齐名的著名画师还有张志汤,方云峰,汪大沧,余翰青,张沛轩,汪小亭,程芸农等人。新粉彩作品以瓷板画居多,有方瓶、筒形瓶、印盒、水盂、扁壶等造型简单的器物。
为了挽救我国传统的陶瓷工艺,民族工商业者,在中国瓷器手工业中进一步改革,创办了一批新式瓷厂。郭葆昌在景德镇监督烧制瓷器时,聘请绘画、填彩、浇釉、造型、烧窑等名家,采用官商合股开办了 "江西瓷业公司"。烧制的器物,胎骨轻薄,釉色洁白,彩质纯净鲜明,绘画精美。器物的底部落"公司"款。这些器物给陶瓷鉴定家们称为:"中国瓷业史中仅有的一朵复兴之花。"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在近代制瓷的成就中,除景德镇外,湖南醴陵的釉下五彩独树一帜。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地处湘东的醴陵产优质瓷土,从清初至清末,制瓷业几度兴旺,但工艺落后,仅生产大众日用粗瓷。民国初年,时任国务院总理兼财政部长的湖南人熊希岑,赴日考察瓷业,回国后在他家乡主持创办了湖南瓷业学堂和湖南瓷业公司。在景德镇艺人和日本瓷匠的帮助下,创造了釉下五彩。这种独具特色的釉下五彩,色彩丰富,晶莹润泽,清雅明快,独具风味。有红、橙、黄、绿、紫、黑、灰等各色。每种颜色又细分几种色调,达到了 "艳而不俗,淡而有神"的艺术境界。既古朴典雅,又鲜艳浓郁。当时的制瓷绘画高手有张晓耕、彭筱琴、傅道惠、游先理、吴寿祺等艺人。醴陵釉下五彩问世仅20多年(1909-1930年)先后四次在国内外大赛瓷会上获得金奖,曾风靡一时。目前传世作品稀少。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民国瓷器中最具文化特征的当属时装人物画瓷器。这种创新的时装人物画瓷器,展现了民国时期的新时尚。在瓷绘上采用了艳丽而丰富的新粉彩技艺,使中国瓷器人物画展现了划时代的新姿。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民国以前的瓷器上的画面,多绘山水,花鸟和吉祥图案,人物画大都是文人雅士,道释和戏曲故事。很少表现现实生活中的家庭妇女。时装人物画瓷器多方面描绘家庭妇女生活的场景,有的对镜梳妆,有的弹琴,有的相互插花,有的戏童。这种在瓷器上描绘身著时装的摩登女性的家庭生活,在中国陶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为研究民国时期的风俗演变和妇女时装的发展提供了依据。 </FONT></P>
<P><FONT face=Verdana><STRONG>第三章 中国古瓷对国外和东南来地区的影响</STRONG></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我国陶瓷在唐代已有相当数量销往国外。入宋以来瓷器对外输出有增无减,在亚洲的东部,南部、西部及非洲与海岸很多国家都发现了我国宋代瓷器。明、清时期,中国瓷器大量销往欧洲的荷兰、德国、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许多国家和地区。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有些瓷器在造型、纹饰完全按欧洲人喜爱的式样烧制,具有中西方风格融为一体的特点。如瓷器上的郁金花纹就是荷兰的国花。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表现在唐代陶瓷上绘画艺术风格,比法国现代画代表人物毕加索要早一千多年。 1708年,德国的伯特格尔(1682-1719年)烧制出白色而透明的欧洲硬质瓷。法国继德国之后烧制出相似中国的真正瓷器。英国的韦奇伍德(1730-1795年)首次采用蒸汽机和铅版转印的装饰技术,把陶瓷以低廉的价格推向大众市场。当18世纪末欧洲大规模生产瓷器后,中国瓷器对欧洲的出口已是强弩之末了。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中国古瓷对朝鲜和日本瓷器的制作影响巨大。自汉唐以来,中朝日三国就有着频繁的文化艺术交流,中国的陶瓷就大量销往朝鲜和日本。特别是宋太祖和明清时期,以景德镇为代表瓷器销往朝鲜、日本后,备受各界人士的欢迎。朝鲜的高丽和李朝时期受中国的青花、五彩瓷器的影响,先后成功烧制出了具有中国制瓷工艺又有朝鲜特色的青花和五彩瓷。日本于 1616年也成功烧制出青花瓷器,1643年又烧制出与中国十分相似的五彩瓷器。至乾隆时代,日本已成为强大的陶瓷国。中国陶瓷不但失去了日本这个巨大的传统市场,而且还多了一个争夺欧洲和西亚出口市场的强劲对手。 </FONT></P>
<P><FONT face=Verdana><STRONG>一、高丽青瓷</STRONG>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高丽青瓷。是指公元 918年至公元1392年高丽王朝统治的这470多年期间所生产的青瓷。高丽青瓷自出现之日起,就是为贵族和宫廷所使用。高丽青瓷深受中国瓷器的影响。当时高丽王朝与宋朝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中国瓷器的输入,对高丽青瓷的产生和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一时期的高丽青瓷大都仿效宋瓷,其纹饰、造型忠实地沿袭了越窑、定窑、耀州窑和后来的汝窑、龙泉窑的风格。据宋代知名画家徐竞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书中记载:"陶器色之青色,丽人谓之翡色。"又说:"狻猊出香、亦翡色也,上有蹲兽,下有仰莲以承之。诸器惟此最精绝。其余则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窑器,大概相类。"这里,徐竞将高丽青瓷与宋汝瓷、越窑瓷相提并论。可见当时高丽青瓷的名贵。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高丽青瓷釉色比较接近于龙泉青瓷,以粉青和翡色为主调,釉面光泽,有细小纹片,并镶嵌黑、白纹饰。高丽青瓷流行青、黑二色和其民族所尚相关。据《高丽史》记载: "我国始于白头,终于智异,其势水根木干之地,以黑为父母,以青为身。若风俗顺土则昌,逆土则灾。风俗者,君臣百姓衣服,冠盖、乐调、礼器,仕用是也。今后,文武百官黑衣青笠……凡器用 铜瓦器,以顺土风。从之。"从此不难看出高丽青瓷流行青、黑二色的根本原因。 </FONT></P>
<P><FONT face=Verdana><STRONG>二、李朝瓷器</STRONG>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李朝瓷器是指公元 1392年至公元1883年所生产的瓷器。李朝瓷前期受我国元末明初白瓷影响,釉调较深,烧造的白瓷像雪一样纯白。李朝时代人们崇尚清正廉洁、儒家清白理念深入人心,所以白瓷贯穿李朝整个时代。李朝瓷器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前期从太祖元年到仁祖二十七年(1392-1649年)。中期从孝宗元年到英宗二十七年(1650-1751年)。后期从英宗二十八年到高宗二十年(1752-1883年)。本书介绍一件李朝官窑彩瓷的珍贵实物彩罐,高11.5cm,口径14.6cm,底径12cm,平唇、矮圈足。器里外及底部全部施白釉,呈象牙白,有细纹开片。釉层细致莹润,胎土洁白细腻,手感较重。底部有五角星状排列的六个突出圆点,为官窑产品标志。正面有三具飞龙在云中振翅飞翔,龙纹用黑色釉。灵芝型彩云用豆绿色和浅蓝色浓淡搭配涂盖。这种施彩方法类似中国的斗彩。器物外壁口沿处有两道豆绿色纹样。罐两侧浮雕狮子头,狮子两眼圆睁,目光炯炯,口衔圆环,威猛雄壮,气势磅礴,青花色泽青翠鲜艳,晶莹光润。背面从右至左书写"惠我无疆"黑漆色大字。充分体现了李朝晚期官窑水平,其工艺之精,堪称稀世珍品。李朝中期白瓷釉色略带青色,同时出现了白瓷染色,像釉里红,釉里褐等。这时青花瓷的花纹用笔幼稚,柔弱的流线可以简练到惜墨如金的程度,与我国明初景德镇民窑瓷相类似。 </FONT></P>
<P><FONT face=Verdana><STRONG>三、伊万里窑与吴祥瑞青花瓷及其它</STRONG>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明正德六年( 1511年)日本陶艺家伊藤五郎大夫(伊藤五良辅)随日本使节来我国江西景德镇学习制瓷技术,改名为吴祥瑞,两年后回国,称"伊藤五郎大夫祥瑞",以示对中国的怀念,他在日本肥前的伊万里开窑,称伊万里窑,是日本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瓷窑之一。凭借该窑传播青花瓷器的制作技术,日本称青花瓷器为染付,为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作品上一般刻划或书写:"吴祥瑞"或"五郎大夫祥瑞",和"五良大甫吴祥瑞造"款识,称为祥瑞派。其器物的造型、纹饰、釉色都明显地受中国瓷器的影响。由于当时使用烧制青花的青料非常昂贵,当初伊万里窑生产的青花瓷器大多供日本天皇和皇室使用。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清代,伊万里窑继续烧造青花瓷器,并且烧制数量可观的外销瓷器,其中有为荷兰东印度公司烧制的带有公司英文缩写 V·OC标志的器物。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中国制瓷工艺对日本的陶瓷影响是巨大的,日本所烧制的青花和五彩釉瓷,不但汲取了中国传统的陶瓷工艺,又具有日本制瓷的特色。 </FONT></P>
<P><FONT face=Verdana><STRONG>第四章 中国历代仿瓷及其它</STRONG>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收藏圈内的人们常常议论到的话题:仿品。从历史上看,中国的仿品历史是悠久的。先后出现了三次仿古高潮,从宋、明、清末民初。仿品按行话讲,可分为官仿和民仿。按仿品质量论,又可分为高仿和一般仿品。不具备鉴定价值的仿品,又称为赝品。 </FONT></P>
<P><FONT face=Verdana><STRONG>一、官 仿</STRONG>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官仿,是指由于皇帝的爱好或出于某种传世器物稀少原因,由官窑仿制前朝的器物。从历史记载看,仿品最早出现的要数唐太宗李世民时期,李世民喜得王羲之《兰亭序》爱不释手。就请书法名家,反复临摹,今日我们有幸看到的《兰亭序》,都是昔日的仿品。我们要感谢那些制造仿品的老先生。要不,谁能见到《兰亭序》。宋徽宗以及明代永乐、宣德皇帝,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皇帝对文物非常喜爱,都曾下令仿制了历代的名瓷。宋代六大名窑中有很多器形是仿汉代器物的,如三足尊、四足方鼎等。同时还仿制了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铜器。北京、台北两个故宫博物院都存有明代永乐、宣德仿前代的作品,如永乐仿龙泉窑尊、三系盖罐、宣德仿汝窑盘等。清代官窑大规模仿制了宋代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器物。同时明、清两朝还出现了本朝仿本朝的产品,如嘉靖仿永乐、宣德的,万历仿嘉靖的。乾隆仿康熙的。先人们所仿制的器物大都遵循古人制瓷的规律,从胎土、拉坯、釉色、纹饰、造型和重量,都尽力效仿古瓷的风范和神韵。很少有掠古人之美,据为己有的嫌疑。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新中国成立以来,曾有三次由官方出面仿制瓷器。第一次是 1951年春夏之交。中央办公厅遵照毛指示,决定烧制"水浒故事瓷盘"作为国家高级礼品赠送斯大林,要求"高级、特制、美观"充分体现中国陶瓷的"民族特色"。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中央决定以景德镇的 "建国瓷业公司"为主,邀请国内瓷业精英,会集景德镇,共同策划,设计烧制"水浒故事盘",以《水浒传》一百零八将典型故事情节,分别手工绘画在108只瓷盘上,为体现毛泽东给斯大林赠送"水浒故事瓷盘"的深刻用意,决定加江西省委所撰七律序诗盘和墉生书的"潜天行道"楷书跋尾盘,共110只为一套。制瓷大师们竭尽全力,从瓷泥精选、制坯、造型、釉料等每一道工序都做到了精益求精。彩绘高手们精心设计画面,把握每个人物的个性特征,勇跃斯文、喜怒哀乐,场景的山石草木,居舍市井,笔触所至,一丝不苟。共烧制3套,堪称仿古瓷的精品。一套为俄罗斯国家博物馆珍藏。其余两套现存景德镇陶瓷研究所。遗憾的是它的特殊意义和收藏价值,多年来没有引起世人的注意。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第二次是 1975年初,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通知江西省委,指示景德镇为毛主席研制一套瓷器餐具和文房用具,以"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等古代称颂的瓷器最高境界为标准,同时要能代表当代中国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造型上要做到既美观又大方,同时还要考虑到毛泽东的生活和工作习惯,图案和色彩要符合这位伟人的思想情趣。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景德镇为此抽调出 40多名技术骨干组成攻关小组负责具体实施。许多著名陶瓷艺术家当年都参加过这项工作。其中包括民国时期"珠山八友"的后代和传人,如王大凡的侄儿王锡良、汪野亭的女儿汪桂荣、刘雨岑的儿子刘平、徐仲南的孙女徐亚凤,以及戴荣华、康家忠、辛青山、彭兆贤、稽锡贵、张炳祥等艺人。为了不受外界干扰,此任务以"7501工程"为代号。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为了使产品质量达到当时世界一流水平, "7501工程"瓷器的质量指标如白度、光泽度、表面硬度、透光度、化学稳定性能、热稳定性能、机械强度和尺寸精确度等都定得高于世界先进水平。并决定采用以江西抚州生产的一种非常稀有的优质高岭土作基础配料,制作出的半薄胎高釉瓷器通体晶莹剔透、洁白如玉,用手轻轻敲击,清脆悦耳,迎光侧视成半透明状。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经过 1400℃高温烧制的"7501工程"4200余件瓷器,是高科技成果和高水平的艺术成就有机结合的产物,是景德镇千年制瓷历史积累下来的精湛技术成就的再现。到今天都是无与伦比的,堪称国宝。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第三次是 20世纪80年代由故宫博物院牵头组织全国著名陶瓷艺人,历经三年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终于仿制出了五套古瓷。其仿品质量和艺术价值,堪称一代精品。为此,中国文物报进行了专题报道,刊出了"百万奖赏悬'克隆'"的擂台。可见仿品之精和仿制过程的难度。 </FONT></P>
<P><FONT face=Verdana><STRONG>二、民 仿 </STRONG></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民仿,是指民窑的仿品。物以稀为贵。民窑仿品大都以市场为导向,以牟利为目的。从宋代开始就出现了民窑仿官窑的作品。官窑制作的器物,其制作工艺和釉料配方都是秘而不宣的。民窑只能通过传世的器物进行仿制,仿制器物达到乱真的地步,称高仿。仿制器物达不到鉴别价值的,称一般仿品或赝品。明、清和民国时期,都出现了相当一批高仿精品,官仿不论。就民窑的仿制器,如明代仿古瓷高手崔国懋所仿的宣、成窑器物,时称 "崔公窑瓷,四方争售",周丹泉所仿的宋代名窑瓷器,虽善于鉴别的博古家亦为所惑,文献中称他仿的定窑文王鼎是"逼真无双,千金争市"。吴为的"壶公窑"所仿的永、宣两窑瓷器和其他民窑所仿的本朝名窑与宋官、哥窑器物较多。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清代仿古之风更是盛行。由于中外爱好古陶瓷的收藏家日见其多,其仿品大量涌现,从唐代至明末几乎无所不仿。今日常见的有仿唐、五代越窑和宋定、汝、官、哥、钧、龙泉、磁州、吉州,以及仿明永乐、宣德、成化、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天启等窑的器物,其中精品达到乱真的地步。如魏善成、樊汇川所仿的康、乾官窑器物,均能惟妙惟肖。还有河南、山西、浙江、福建等地老艺人和磁县彭城镇刘锁子善仿宋、元、明白地黑花器。禹县神 镇卢光 卢光文弟兄善仿宋钧、珍珠地刻花;北京王佩璋善仿彩陶和唐三彩,孙鹤龄善仿宋磁州窑;常小如、殷维溪善仿宋钧窑加彩;梁耒助梅善仿宋茶 叶末釉钵;孙瀛洲善仿宣德青花和唐、五代越窑、龙泉窑;王柏泉善仿嘉靖、万历三彩和五彩瓷;杜茂群善仿黑陶和清花器等。还有古彩专家詹元广、詹元彬兄弟与吴仲英、詹兴祥、刘春风、洪家华、詹福利、何莽子、刘永清、岳虎臣等善用真坯加彩仿康熙五彩、三彩和雍正、乾隆的粉彩、珐琅彩。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进入 20世纪80年代,仿古之风又越刮越烈。现在仿品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仿制。有些仿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可谓高仿。如鸿运斋仿制的清化粉彩瓷等仿品接近或达到真品的水平。有些民窑仿品和一家一户小作坊仿品,质地劣次,不伦不类,缺乏古瓷的基本常识,特别是在器物的造型、纹饰和款铭上更是漏洞百出。有的造型随心所欲,千奇百怪。有的纹饰胡涂乱抹,不堪入目。有的款铭信手涂鸦,张冠李戴,缺乏历史常识。这类仿品充斥市场、泛滥成灾,没有任何的鉴定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可谓陶瓷垃圾。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对于仿品,我们一不能全盘否定,二不能一概肯定,要有客观公道的态度来认识它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在收藏圈里,往往一提仿品,就嗤之一鼻,不屑一顾,这就扼杀了仿品的艺术生命力。我们不论宋、元、明、清和民国时期的仿品,就是新中国成立后 60年代的高仿品,其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也是不菲的。近年来,有些高仿品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也不可忽视。但有些一般性的仿品,那就另当别论,不可同日而语了。 </FONT></P>
<P><FONT face=Verdana><STRONG>三、鉴定与鉴赏</STRONG>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谈到真品和仿品问题,就必须谈到鉴定和鉴赏问题了。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何谓鉴定?就是辨别并确定器物的真伪和艺术价值的高低。具体鉴定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三种:分类、比较、辨识。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分类。是指将混杂在一起的器物,按类别分开、以便保存和研究。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比较。是指在相同相类的古瓷中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予以归纳,如隋唐或宋代的单色釉,几大官窑器及其系列,元代青花器的三个产地,以及近代人们比较关注的 "玉溪窑"等。从这些不同年代的器物和几个窑口的产品,进行比较和鉴别,从中寻找出带规律性的东西。特别明、清时期的器物种类繁多,款样和款铭复杂,分类比较难度更大,需要我们下苦功夫去探索。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辨识。是指对古瓷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辨识过程中必须在实践基础上,佐以目鉴和借助现代化的科学仪器进行检验。如鉴定一件古瓷,必须从器物的胎体、造型、釉色、纹饰、底足、款铭等方面进行鉴别,才能正确判断其真伪以及器物的年代、窑口和艺术价值。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何谓鉴赏。就是对器物的鉴定和欣赏,它是人的高级思维现象,是一种美的追求。是人们对器物的感情、想像、理解、欣赏、判断和藏家的个人情操等多种心理的综合。这种综合的过程是高雅的行为。这就是说鉴赏古瓷过程中自然会产生情感愉悦并升华到一种判断认识。人们通过鉴赏可储存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凝聚在器物上的文明和艺术之美,从而启迪人们的求知欲望。通过鉴赏可以从器物中发现和挖掘其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鉴赏器物的过程,即是认识判断真伪的过程,也是不断提高鉴赏家自身的鉴赏能力和欣赏水平的过程。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鉴赏并非收藏家个人行为,它是融会了历史知识、科学文化和美学艺术,其内涵是深厚的。有人在鉴赏中抱有偏爱倾向和心态定向而失之平衡,造成偏差和误断。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特别是蕴藏在古陶瓷中的文化内涵是博大精深的。最令现代人关注的是古陶瓷本身所凝聚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发现和挖掘这种价值的本身就是提高自身修养的过程。难怪古人认为欣赏艺术的本身就是艺术享受,就是延年益寿的最好的养生之道。据史料记载:清代大画家王时敏,喜得王的《溪山红树图》饱玩数日,从而治好了他的咳嗽病。综上所述,鉴赏是人们提高自身审美的高雅行为,这种实践是苦乐共存的,有能力鉴赏方为享受。否则,会无数次上当受骗和鉴定失误,使你痛苦不堪,难修正果。宋代米芾一针见血的道明,收藏家可分为两等,第一等的收藏家懂得鉴赏,精于鉴赏,可称得鉴定家。第二等的收藏家不懂鉴赏或疏于鉴赏,可称得好事家。米芾的观点,为古今收藏家所接受。 </FONT></P>

Ⅵ 宁波出现哪些文化名人

宁波名人

【严光】生卒年待考。东汉初隐士。本姓庄,后人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姓,一名遵,字子陵。余姚人。少有文名,与刘秀同游学,曾拒为王莽官。建武元年(25),刘秀即位,严光隐名换姓,避居他乡。后三聘而始至洛阳,授以谏议大夫之职,不就,归隐富春山(今浙江桐庐县境内)。80岁卒,安葬在客星山。现余姚与慈溪等地有严子陵祠、客星山"高风千古"坊、故里碑亭等史迹。
【阚泽】(170~243)三国时吴国官吏。字德润。宁波市慈城镇人。世代为农,好学,后举孝廉。曾任钱塘长,三国吴尚书令、中书令,拜太子太傅,精通经学、历书。极力向孙权推荐贾谊的《过秦论》,主张废除酷刑,以礼义治国。晚年笃信佛教,舍宅为普济寺。今慈湖(又名德润湖)边有其故址,宅后山为"阚峰"。�
【虞喜】(281~356)东晋天文学家。字仲宁。余姚人。出身豪族,屡征博士、举贤良,皆不就。东晋咸和五年(330),计算出冬至太阳位置每50年向西移动一度(现代测定为71年8个月),即为"岁差"。这一发现对以后的天文学有很大的影响。他主张天高无穷,日月星辰按各自的规律运行,以驳浑天说、盖天说。著有《安天论》、《志林》等。�
【虞世南】(558~638)唐初书法家。字伯施。慈溪市人。南北朝时仕陈,入隋任秘书郎、起居舍人。隋亡,曾为窦建德黄门侍郎,唐武德四年(621)为秦王府参军,授弘文馆学士,改太子中舍人。贞观元年(627)李世民即位,任著作郎、弘文馆学士、太子右庶子、秘书监等,封爵永兴县公。辞官,授银青光禄大夫。卒后陪葬昭陵,画像凌烟阁,赠礼部尚书,谥文懿。书法继承王羲之、王献之笔致,外柔内刚,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家。有石刻《孔子唐堂碑》等传世,著有《帝王略论》、《书旨述》、《笔髓论》、《观学篇》等,编有《北堂书钞》160卷,为国内现存第一部类书。�
【陈藏器】(681~757)唐代药物学家和方剂学家。四明人。开元年间(713~741),任京兆府三原县县尉。认为东汉的《神农本草经》虽经补辑,但遗逸尚多,而为之搜遗补缺,编撰《本草拾遗》10卷。明李明珍认为此书"博极群书,精核物类,订绳谬误,搜罗幽隐,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惜原书已佚。另作《本草序例》1卷,《本草解纷》3卷。为中医方剂学"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等"十剂"方剂分类法的创始人。�
【林逋】(967~1028)北宋诗人。字君复。宁波奉化大里黄贤村人。一说杭州人,见上卷252页杭州"林逋"条。�
【史浩】(1106~1194)南宋右丞相。字直翁。鄞县人。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历任余姚县尉、温州教授、国子博士、秘书省校书郎等职。隆兴元年(1163)任参知政事、右丞相兼枢密使,上书言赵鼎、李光无罪,昭雪岳飞冤狱,后因反对张浚等贸然用兵北伐,遭王十朋等所劾。淳熙五年(1178)复为右丞相,淳熙十年(1183)致仕,封太保、魏国公。卒后封会稽郡王、越王,谥忠定。有《尚书讲义》、《周官讲义》、《仙源类谱》、《?峰真隐漫录》等著述。�
【张孝祥】(1132~1170)南宋词人。字安国,号于湖居士。鄞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廷试第一,人称甬上第一状元。历任秘书省正字、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平江知府、建康留守、敷文阁待制、荆南荆北路安抚使、显谟阁直学士等职。卒后葬建康(南京)钟山。为官时支持张浚北伐,反对秦桧专权。文章过人,为南宋豪放派词人。著有《于湖居士乐府》、《于湖词》、《于湖集》、《古风律诗绝句》等。�
【叶梦鼎】(1200~1270)南宋官员。字镇之,号西涧。宁海东仓上宅人。本姓陈,6岁时过继于母族,改姓叶。南宋嘉熙元年(1237),以太学上舍试入优等,曾在信州、袁州、吉州、隆兴等地为官,景定三年(1262)任兵部尚书,次年迁吏部尚书,咸淳三年(1267)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因反对贾似道专权,阻止《公田法》、《经界推排法》实施而遭贾忌恨,遂托病辞官。著有《西涧集》。�
【黄震】(1213~1281)南宋官员。字东发,人称於越先生。慈溪人。南宋宝四年(1256)进士。曾任史馆检阅、抚州知州、江西提点刑狱、提举浙东常平茶盐等职,为官清廉,敢于直言。宋亡后隐居定海灵渚乡泽山(今慈溪市田央乡)、鄞县等地,卒后门人私谥文洁先生。参与宁宗、理宗两朝《国史》、《实录》的修纂。批判理学"人心道心"、"即心即道"观点,创东发学派,著有《黄氏日钞》、《古今纪要》、《戊辰修史传》、《礼记集解》、《春秋集解》等。�
【王应麟】(1223~1296)南宋学者。字伯厚,号深宁,人称厚斋先生。鄞县人。南宋淳元年(1241)进士,曾任太常寺主簿、台州通判、礼部郎官、徽州知州、吏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敢于直谏,为权相贾似道所恶,屡遭贬斥。宋亡后闭门著述,著有《困学纪闻》、《玉海》、《通鉴答问》、《诗地理考》、《深宁集》、《通鉴地理考》、《汉艺文志考证》、《三字经》等。其中《三字经》影响极大,流传甚广。�
【胡三省】(1230~1302)南宋学者。原名满孙,字身之,又字景参,其家居涧旁有古梅,因号"梅涧"。宁海县中胡村人。南宋宝�NB039�四年(1256)进士。曾任吉州泰和尉、慈溪尉、扬州江都丞、怀宁知县、朝奉郎等职。德�NB039�元年(1275)入贾似道幕府,后因与贾不合还乡。一生致力于《通鉴》校勘。历时30年,完成《资治通鉴音注》294卷,著有《通鉴释文辨误》、《竹素园稿》、《通鉴小学》等。�
【戴表元】(1244~1310)元初文学家。字帅初,一字曾伯,自号剡源先生。奉化榆林人。从师王应麟。南宋咸淳七年(1271)进士。授迪功郎、建康府教授等职。元兵南下,避难天台、鄞县、杭州等地,以授徒卖文为生。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受聘任奉化养正堂师,大德八年(1304)任信州教授。后归里,读书吟诗以终。学识渊博,善书法,以散文名重一时,被誉为"东南文章大家之一"。著有《剡源集》、《剡源佚诗》、《剡源佚文》等。�
【方孝孺】(1357~1402)明初学者。字希直,又字希古,号逊志。人称缑城先生、正学先生。宁海县人。少好学,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授汉中府学教授。蜀献王聘为世子师,建文元年(1399),迁侍讲学士,值文渊阁,任《太祖实录》、《类要》总裁,文学博士等。建文四年(1402)燕王朱棣兵陷南京,他被捕下狱,后朱棣命他草拟登极诏书,他披麻戴孝,坚拒草诏而疾书"燕贼篡位"。朱棣大怒而灭其十族(加学生),罹难者873人。有《逊志斋集》、《秋崖集》行世。�
【王守仁】(1472~1529)明代哲学家。原名云,更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人称阳明先生。余姚人。明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曾任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因触犯刘瑾,贬为龙场(今贵州修文县)驿丞。后任南京太仆寺少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督兵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回故乡余姚,在龙泉山中天阁讲"致良知"说,开创了姚江学派(又称阳明学派)。卒于江西南安,谥文成。归葬绍兴兰亭。王阳明是中国哲学史上主观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著有《阳明全书》。�
【吕纪】(1477~?)明代花鸟画家。字廷振,号乐愚。鄞县人。明弘治年间(1488~1505)应征入宫,任锦衣卫指挥使。画近学边景昭,远承南宋画院体风格,尤擅画凤凰、仙鹤、孔雀、鸳鸯等,生动明丽,工笔与写意俱佳。间作山水人物。为当时画院花鸟画代表作家之一。作品传世较多,主要有《桂菊山禽图》、《鹰雀图》、《雪景翎花图》、《竹禽双雉图》、《雪岸双鸿图》等。�
【范钦】(1505~1585)明代藏书家。字尧卿,号东明。鄞县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历任随州知州、工部员外郎、袁州知州、广西参政、福建按察使、云南右布政使、陕西左布政使、副都御史等职。后晋兵部右侍郎,未赴任而去职还乡。一生喜爱藏书。归里后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间在月湖西岸的居宅东侧建造了藏书楼,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名"天一阁"。其藏书以明版地方志及登科录为世人所重,在明时已有浙东藏书第一家之誉。历经400余年后的今天,已成为国内最古老的藏书楼。范钦的著述有《四明范氏书目》、《烟霞小说》、《抚掌录》、《奏议》、《草朝遗忠录》、《明文臣爵谥》、《古今谚》。�
【屠隆】(1543~1605)明代文学家。字长卿,一字纬真,号赤水、由拳山人、蓬莱仙客、鸿苞居士。鄞县人。明万历五年(1577)进士。曾任颍上知县、青浦知县、吏部主事、郎中等职。因不拘小节、纵情诗词而罢职。回乡后以卖文为生,贫困潦倒。屠隆博学多才,尤精戏曲,书画造诣颇深,与胡应麟等并称"明末五子"。著有《彩毫记》、《昙花记》、《修文记》、《白榆集》、《由拳集》、《鸿苞集》、《观音考》等。�
【朱之瑜】(1600~1682)明末学者,抗清义士。字鲁屿,号舜水。余姚人。早年精研六经,绝意为官。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下浙,他奔走各地,联络义军支援四明山寨王翊,顺治四年至十五年(1647~1658),4次东渡日本,欲借兵复明,途中历经艰险,终未成功。后随郑成功、张苍水抗清,败后定居日本。康熙三年(1664),水户藩主德川光国聘其为宾师。前后侨居日本20余年,向日本介绍了中国服制、礼制、官制等礼乐典章,讲授了自己的学术思想,为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友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卒后私谥文恭先生,葬日本常陆入慈郡大田乡瑞龙山麓。有《舜水先生文集》、《朱舜水集》、《朱氏舜水谈绮》等行世。1982年5月日中文化交流协会、日本朱舜水先生纪念会在余姚龙泉山上建造了朱舜水纪念碑。�
【黄宗羲】(1610~1695)明清之际思想家、史学家。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人称梨洲先生。余姚黄竹浦人。父黄尊素,东林党人,因反对魏忠贤等死于诏狱。明崇祯元年(1628),赴京为父申冤,锥刺逆党。而后在南京加入复社。明亡后,率家乡子弟组成"世忠营",拥鲁王抗清,先后10年,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左副都御史等职。失败后归隐故里,授徒讲学,著书立说。黄宗羲学识渊博,著述弘富,对天文、地理、历算、乐律等造诣颇深,尤长史学,并开创了浙东学派。有《黄宗羲全集》行世,其代表作有《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四明山志》、《南雷文定》等。�
【张苍水】(1620~1664)明末抗清义士。名煌言,字玄著,号苍水。鄞县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南下入浙,同钱肃乐等人在宁波府城隍庙聚众起义抗清,后又迎鲁王朱以海至绍兴监国,官至兵部尚书。顺治十六年(1659)率义军与郑成功兵入长江,破京口(今镇江),沿江4府3州24县闻风归附。后郑成功兵败师溃,历尽艰险,返乡招集旧部,继续抗清。康熙三年(1664)闽战一役遭重创,见复明无望,遂散兵隐居于象山县石浦南田的悬岙岛(一说舟山悬岙)。因叛徒出卖被执,清人劝降不从,在杭州慷慨就义。谥忠烈。著述有《张苍水集》。�
【万斯同】(1638~1702)清初历史学家。字季野,号石园。鄞县人。黄宗羲弟子,清初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博通诸史,尤精明史,以明遗民自居,绝不仕清。清康熙十八年(1679),《明史》总裁官大学士徐元文荐他入史馆,在父师嘱托之下,携书10万卷入京,不受俸,不署衙,以"布衣"身份参修明史。《明史稿》500卷,由他手定。卒于明史馆,归葬奉化市莼湖镇邬阳观山南麓,墓上有"班马三椽笔,乾坤一布衣"对联。著作有《儒林宗派》、《历代史表》、《石园诗文集》、《两浙忠贤录》、《读礼迎考》等30余种。�
【全祖望】(1705~1755)清代史学家。字绍衣,号谢山、鲒?亭长,人称谢山先生。鄞县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次年,因与权贵不合,辞官还乡,读书著述。乾隆十三年(1748)主讲绍兴蕺山书院,十六年主讲广东端溪书院。全祖望学识渊博,著作颇丰,著有《鲒�NB043�亭集》、《鲒�NB043�亭集外编》、《汉书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句余土音》等,又七校《水经注》,三笺《困学纪闻》,续选《甬上耆旧诗》。�
【叶恭绰】(1880~1968)文史专家。字誉虎,又名裕甫、遐翁等。余姚人。早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历任孙中山大元帅府财政部长、段祺瑞临时执政府交通总长、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长、国学馆馆长等职。1949年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政协第二届常委、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中国国画院院长等职。尤擅书法,工真、行、草书。著有《交通救国论》、《历代藏经考略》、《遐庵汇稿》等。�
【周淡游】(1882~1919)早期同盟会员。原名声德,学名日宣,字淡游。奉化人。为奉化城里最早剪去发辫的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东渡日本,入东京警监学校,与陈其美同学,结识了孙中山、黄兴、廖仲恺等人,并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期间,任沪军都督府军需官、浙江都督府顾问。1915年,又参加发动肇和舰起义。1918年冬,奉孙中山之命入蜀佐助四川省长杨沧白。次年病逝任上,孙中山致电吊唁。墓在奉化市中心锦屏山东麓,蒋介石题写墓碑,并建有纪念塔和山庄。
【周信芳】(1895~1975)京剧艺术大师。字士楚,艺名麒麟童。慈溪人。生于江苏清江浦,幼年随父学艺,7岁始以七龄童艺名登台,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始用"麒麟童"艺名。曾与梅兰芳、谭鑫培等同台演出。他是中国当代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和艺术革新家,继承和发展了民族戏曲的现实主义表现方法,塑造了许多具有鲜明性格的典型人物,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是"麒派"宗师。1949年应邀出席中央人民政府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历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华东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宁波京剧院院长等职。代表剧目有《四进士》、《徐策跑城》、《萧何月下追韩信》、《清风亭》等。著有《周信芳戏剧散论》。�
【潘天寿】(1897~1971)国画家、美术教育家。乳名权,原名天谨、学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阿寿、雷婆头峰寿者、颐者等。宁海县回浦乡冠庄村人。现故居已修复并对外开放。幼年即喜习书画,后得李叔同、经亨颐、吴昌硕、刘海粟等名人指点,技艺日精。1926年任宁波新华艺术学院艺术教育系主任,1928年任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主任。1949年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主席、全国文联委员等职。擅长写意花鸟和山水画,熔诗、书、画、印于一炉,风格独特。著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中国书法史》、《治印谈丛》等。�
【沙孟海】(1900~1992)书法家。原名文若,字孟海,号沙林、石荒、兰沙、决明。鄞县塘溪乡人。自幼爱好书法、篆刻。1920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25年赴宁波,任职商务印书馆,与冯君木、吴昌硕、马一浮、章太炎等交往,书艺大进。1929年后任广州中山大学预科教授,1931年任南京中央大学、教育部秘书等职。1949年后历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兼调查组组长、省博物馆历史部主任、西泠印社社长、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民主同盟浙江省委顾问等职。书法刚健有力、雄厚遒劲,善擘窠榜书,被誉为"书坛泰斗"。著述有《近三百年的书学》、《兰沙馆印式》、《印学史》、《印学概述》、《浙江新石器时代文物图录》、《中国书法史图集》、《沙孟海书法集》、《沙孟海论书丛稿》、《沙孟海写书谱》等,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书法卷》等。鄞县东钱湖畔建有沙孟海书学院。�
【童第周】(1902~1979)生物学家。鄞县人。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心理学专业。1930年赴比利时布鲁塞尔,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山东大学、中央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英国剑桥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研究员。1949年后,历任山东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副所长、海洋研究所所长、动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第五届委员会副主席。是中国实验胚胎学创始人,在研究细胞核、细胞质在鱼类个别发育、细胞分化和性状遗传中的相互作用方面多有创见,有论文、专著70余种。

阅读全文

与泰和民族宫电影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做挂面的日本电影 浏览:359
佳片有约放过的美国黑白电影 浏览:97
3d电影用3d眼镜和不用的区别 浏览:207
去富豪家当保姆美国电影 浏览:803
一部韩国动作电影缉毒 浏览:331
都市奇幻电影推荐 浏览:31
美国版电影ufo 浏览:225
80s手机电影网在线 浏览:891
韩国电影表妹迅雷下载 浏览:139
爵士音乐电影2018 浏览:85
怪网电影网 浏览:427
与苹果尺度一样大的电影 浏览:425
我国素有电影城之称的是 浏览:205
u盘下载电影格式有哪些 浏览:911
2080k电影网 浏览:957
电影公主日记英语观后感 浏览:621
学拍摄影的日本电影 浏览:835
沙漠电影大全集 浏览:45
3d动画电影有个人背上有蝎子 浏览:771
英语电影短片美国 浏览: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