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评价电影《信条》(TENET)
和李安一样,诺兰在这种好莱坞拯救题材下也是黔驴技穷,观众对于执行类穿越类的故事已经看得够多了,无论多么新鲜的叙事手法,技术效果,都比不上故事的创新。
B. 《信条》是什么样的电影
看的《信条》凌晨场,再次感慨诺兰导演的脑洞之大。本文将用图解的形式来解析《信条》中的四个问题:
①歌剧院混战一共有几组势力参与?
②高速飙车夺取钚241的时间线是怎么样的?
③反派安德烈如何利用时间钳形战略夺取钚241?
④加州鹰山之战的时间线是怎么样的?
先简单科普电影里的几个设定:
1. 本片依旧是诺兰导演最为擅长的操控时空的戏码,从《盗梦空间》的嵌套,到《星际穿越》的穿梭,再到《信条》的逆转,时空的玩法,斧凿的花样越来越新奇,设定也愈发的具有深度。尤其是这次的正向时间线和逆向时间线两者重叠,多线结合在一条线中叙事,真的可以说让观众大开眼界。
2. 本片的逆转时间,是来自于熵增熵减的设定,可以理解为熵减的(逆向)物体它的时间线是和我们正常正向世界的时间线相反的,熵减的子弹是从墙壁上往枪里射回,爆炸是从爆炸后的废墟走向爆炸前的建筑,人身处在正向的世界看逆向的物体,车是逆行,语言是倒过来发出的。
3. 除了逆转时间,这部电影还涉及到了因果定律,逆转时间的同时必然涉及到由果推因,这里影片也引出了一个经典的祖父悖论:你回到过去杀死自己的祖父,祖父死了就没有父亲,父亲没有了也就没有自己,那自己又如何能够去杀死祖父呢。
这一个悖论其实也预示着反派安德烈对于人类存亡的看法其实是有偏执的,导演还是寄希望于另一个看法:一代人自然有一代人求生存发展的宿命,不可强求。
4. 因为逆转时空的存在,那么战争除了在场面让奇幻得让人震撼和惊艳,另一方面,在战略上也有了新的策略,即是时间钳形战略,普通的钳形战略是兵分两路击败敌方,而在本片中,则是分为正向逆向两个部队,利用时间差来进行情报共享和战略打击,也就是一个正向的队伍从白天走向黑夜,另一个逆向的队伍从黑夜走向白天,逆向的队伍将黑夜的结果不断告诉正向的部队,正向部队则将白天正发生的事情告诉逆向,从而达到情报共享和一定的预知未来的上帝视角。
再来和大家解析一下四个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地方。
1.乌克兰歌剧院混战的势力划分
在歌剧院混战中,一共有三股势力。
第一股势力是中情局特工,面包车里的乌克兰人司机和包括男主角在内的四位假特警,以及身处歌剧院包厢中的美国外交官,他们之间是用暗号交头的,这股势力参与混战的目的:营救已经被乌克兰军方发现身份的外交官同伙,以及拿回神秘金属盒子钚241。
第二股势力是恐怖分子,他们一开始出现在歌剧院制造出极大的混乱,他们的背后应该就是俄罗斯寡头安德烈,因为之后男主角在餐桌上仅仅提到歌剧两个字,就让安德烈回心转意,说明安德烈参与其中,这股势力的目的也很简单:抢夺神秘金属盒子钚241。
第三股势力是乌克兰官方势力,包括军方和特警,乌克兰军方实际上已经在包厢里控制中情局特工外交官,而乌克兰特警前往歌剧院的目的:一个是对抗恐怖分子,另一个则是趁机除掉外交官,在消息有可能泄露的情况下,设置炸药炸毁乌克兰歌剧院毁灭现场。
理清楚这三股势力划分,即可知道歌剧院混战的整个过程:
恐怖分子控制歌剧院,乌克兰军方前往对抗,并要趁乱除掉外交官,男主的中情局特工小队伪装特警进入包厢,除掉了乌克兰军人,营救出外交官并取得金属盒子钚241。
在撤退过程中,男主和另一位特工决定回去取走炸药拯救歌剧院无辜性命,另一波特工带着金属盒子离开歌剧院。
带着金属盒子的特工最后肯定是被乌克兰官方给拦住了,金属盒子在混战中被乌克兰官方所获得。
男主和另一位特工也被乌克兰军方特警发现了伪装,所幸有人用逆向子弹救了他。他和特工逃出歌剧院,回到车里却发现司机乌克兰人反水,将他们带到偏僻地方进行拷问,最后男主角服药自尽,后被中情局救回,表示其通过考验,正式邀请他加入组织“信条”。
最后提一句,通过发射逆向子弹的特警队友背包的挂饰可以推测,这个时候救走男主角的应该是逆向的尼尔。
最后,还是准备二刷《信条》的,这部电影的信息量和细节太丰富了,不光是主创斧凿得好,也值得影迷朋友们多去挖掘。
C. 诺兰电影《信条》里,到底是如何实现穿越时空的
纠正一下,这部电影中讲述的不是穿越时空而是逆转时空!而且导演在采访中已经说了,这部电影讲述的故事本质上和穿越没有任何关联,从实际来看就是物质的反转,对于剧中的主角和观看电影的人来说,这就是简单的时光倒流和穿越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值不值得这事儿真没法形容,每个人对于喜欢的影片的评价都是不同的,就比如前些年的《小时代》,有人喜欢的不得了,有人看完能吐槽好几年,如果说喜欢动作片的人那就可以去看,诺兰导演的电影一般情况下没有翻车的,如果不喜欢看的那就可以等到网络上有资源的时候再在正规网站进行观看,要是自己拿不准主意就等到网络上的观后感出来后再做决定,毕竟电影票也不便宜别花冤枉钱。
最后:主角和导演都不是我喜欢的,所以我就不去电影院支持了!
D. 《信条》在中国上映,这部电影是讲述什么故事的
电影信条由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夫·诺兰执导,电影根本设定则是:时间逆转。
之后主角接近俄罗斯军火商夫人并得知两夫妻感情不和,同时夫人告之她与丈夫最后一次快乐时光发生在越南度假时,后来丈夫则用一张假图和儿子抚养权对她进行威胁,之后主角与她约定,自己帮她解决问题,而她则帮忙引荐其老公。
之后主角与尼尔以及帮手一起用飞机炸毁了自由港仓库,并趁乱潜入内部毁掉假画,并在仓库中发现时光逆转传送门。而在传送门内发现了一个逆向人和一个正向人,主角则看到了正向人的长相。之后接近成功接近俄罗斯军火商并去希腊旅游。期间又发生种种剧情让主角了解到自己另一重身份则是从未来而来的人,并再次招募了自己,而自己才是此番行动的策划人。
E. 如何评价电影《信条》(TENET)
原标题:《信条》:一篇物理学论文的影像表演
注:本文有剧透,但不影响欣赏电影
去看《信条》前,它的“难懂”已经闻名全球了。建议观众观影可前先把电影中涉及到的物理学理论和假想了解一下(比如熵、祖父悖论、平行时空),对于看电影还是大有帮助。第一遍能够大概看懂电影在讲些什么,第二遍就可以更认真地观察电影中出现的种种的细节。毕竟第一遍要完全看懂《信条》,对谁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
《信条》海报
《信条》海报
但也不必有太大压力。《信条》有一个平稳易懂的开局,甚至说前75分钟有些微微的冗长和无聊,直到出现那一场令人瞠目结舌的追车动作戏。诺兰是玩转类型片的高手,他的电影总是多种类型元素的融合,具有很强的商业性。譬如《盗梦空间》,科幻外壳底下是好莱坞传统的怪盗电影;《信条》亦然,科幻包裹着好莱坞传统的特工片的内核。
诺兰在采访中也将《信条》定义为特工片
诺兰在采访中也将《信条》定义为特工片
前90分钟,基本就是按特工片的类型走:主人公获得了一个任务,然后飞往世界各地执行这个任务,在执行任务过程中,获得一个搭档,与搭档并肩前行,解开了谜团又出现了一些谜团……直到最终任务完成。
约翰·大卫·华盛顿饰演男主角
约翰·大卫·华盛顿饰演男主角
但从电影一开始,《信条》就埋下科幻的引子,只不过在最后一小时才彻底引爆——观众才发现,不爆则矣,一爆就是核弹级别的,信息量爆棚,这里暂且不表。从科幻片角度看,《信条》是硬科幻作品,它是以物理学的概念来包装故事,以物理学的学说为根基,对世界的样子进行自洽的假想和推演。
“熵”是理解《信条》一个很核心的概念,它的物理意义是体系混乱程度的度量。正常的自然规律下,事物遵循的是“熵增”原理,即粒子从有序向着无序发展。比如常温下一个面包只会从新鲜到腐烂,而不会反过来。但《信条》在科学基础上假想了“逆熵”这一情形,在一个“逆熵”的时空中,这里的时间规律不是从有序到无序、从过去到未来,而是从无序到有序、从未来到过去,面包从腐烂变成新鲜,飞去出的子弹按原轨迹回到弹匣。
逆熵的子弹
逆熵的子弹
《信条》中,一个人通过时间机器可以进入一个“逆熵”状态,不断倒回到过去。通俗地理解,《信条》隶属于科幻电影中很大的一个分支:时间旅行。《信条》的故事底本是一个特工通过时间旅行执行任务,有人想要借助时间旅行毁灭世界,主人公所隶属的TENET肩负拯救世界的使命。
只不过有了逆熵的设定,《信条》中的时间旅行与以往我们所熟悉的时间旅行电影有所不同。常见的时间旅行叙事主要是这两种,一种是《十二猴子》(1995)、《环形使者》(2012)、《前目的地》(2014)等的环形叙事,主人公进入时间的河流,回到过去想要逆转未来,却发现“The future is history”(《十二猴子》),无论几次重回过去,时间的河流不可逆转。另外一种是《时空线索》(2007)、《源代码》(2011)、《明日边缘》(2014)这一类型的,时间呈分岔式,主人公回到过去就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
相对而言,这两种时间旅行都较好理解,因为无论主人公第几次回到过去,过去时空的运行规则与当下一模一样,无论是主人公还是观众都不会有接受上的难度。
《信条》与它们截然不同。它的时间旅行是基于逆熵,这就包涵了至少两个层面的不同。第一个层面,逆熵世界的运行规则与当下的世界是反着来的,人是逆着走,车是倒着开,打架动作是反着来,时间往回流,果成了因。当主人公经由时间机器进入逆熵状态,他的行为仍然是正向,但整个世界在倒流。这形成强烈的陌生化效应,不仅电影中的主人公感到懵逼,观众也是头一回在电影中看到如此奇观。
轮船倒行,波浪从有到无
轮船倒行,波浪从有到无
第二个层面,就是逆转时间的逻辑。以往的时间穿越电影对此大多语焉不详或者简单带过,创作者并未把它当做一个“问题”来深究。于是你看《明日边缘》中阿汤哥饰演的凯奇少校倏忽地就回到了过去。但《信条》中,怎么回到过去、想要回到过去哪一个点背后,有一套相当复杂、缜密又严谨的逻辑体系。
电影中的时间机器,有红、蓝两边,中间隔着透明玻璃。红进蓝出,是从熵增进入逆熵,时间逆流;蓝进红出,是从逆熵进入熵增,时间正向流动。
时间机器也不能让你想回到过去哪个点就回到哪一个点。举一个容易理解的例子。今天下午三点你参加了一场考试,下午五点结束,但你失利了,只考了60分,你事后知道了答案,想考个100分。现在是下午五点,你想回到两个小时前,也即下午三点重新考试。你从时间机器进入逆熵状态,不是一下子回到两个小时前,而是你得老老实实跟着时间倒流两个小时,这时你看到的世界也是反着来的,你得戴上特殊口罩才能呼吸。倒流两个小时后,你再从时间机器的蓝门穿过红门,进入熵增状态,你就回到了下午三点,世界的运行是常态化的,你开始“第二次”考试。
《信条》搞晕观众的地方来了:当未来的你回到两个小时前,此时的世界里有几个你?
两个。一个是过去的你,正在完成只有60分的答卷,
F. 诺兰新片惨遭滑铁卢,耗资15亿,苦等6年《信条》到底输在哪
大家认为诺兰这次在故弄玄虚,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甚至连时间逆转而产生的逻辑问题都没有触及到,只是一味地将“时间逆转”当成一种工具。与其说‘烧脑’,其实是‘绕脑’,把概念、情节线索强行复杂化却又一直只在表层兜圈子,最终出来的效果就是异常割裂式、景观运动表象式的呈现,这部新作甚至连画面都不如以往吸引了。总体而言,《信条》的视觉效果仍比较平实,缺少《星际穿越》的“时间实体”、《盗梦空间》的折叠都市等炫目的视觉奇观。且诺兰为了炫技牺牲了故事和人物,观影体验非常差。老套的拯救世界的故事,但没有一个角色有足够的驱动力,都只是在模板化地跑剧情。
与《信条》并称“时空三部曲”的《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分别位居豆瓣TOP250的第九和第十二位。
2010年首映的《盗梦空间》收获了4.62亿元票房,是2010年内地电影票房总排行的第五位,豆瓣评分9.3分。该片同样以新奇的电影结构让观众高呼“烧脑”,但其程度远不及今日《信条》的全民“看不懂”。
《星际穿越》豆瓣评分同为9.3分。这是诺兰在国内票房表现最优秀的影片,2014年首映时收获7.55亿元票房,上映之初与《信条》表现不相上下,但在后续上映中越战越勇。此外,该片在今年国内重映中也获得1.21亿元票房的好成绩。
诺兰上一部在中国内地上映的作品是《敦刻尔克》。虽并非诺兰一贯擅长的科幻类型电影,但也获得了3.39亿元票房,在引进公映的战争片中名列前茅。在三年前公映时获得多数好评,豆瓣评分稳居8分以上。
G. 诺兰,这次不值得
9月3日,我早早订好了次日早上的《信条》电影票,IMAX的。
宣传物料告诉我,这件事该奢侈就得奢侈。这天晚上,我破天荒地早睡了。宣传物料还告诉我,应该养精蓄锐,好接受一场智商的考验。
正片开始,一切正常。看上去是一部冷战间谍片,节奏飞快,场景在各大洲来回切换——谍战片的典型模式。当然,你知道这是假象,很快,你被诺兰引入一个混沌的迷宫,一个庞杂的几何结构。
是的, 还是诺兰的老把戏,他再一次把时间空间化。
时间是有方向的,他构筑了一个正向时间与逆向时间对位的复调结构,一个相互闭合的强大几何体。
影片每一个段落,每一个场景,几乎都以正向和逆向两种时间形态重复出现,相互对应,走向闭合。 大的闭合中,还有小的闭合,无限套娃。
理解这个框架后,我们再来看故事如何展开。
影片讲述未来的人以时间武器为工具,向现在发出威胁,意图毁灭地球。
未来的男主角(编剧没给起名儿,后文统称“无名者”)召集了“信条”组织,进入时间之轮,协助现在的男主无名者,他们通过一扇时间逆转门, 在过去、未来之间来回穿越,相互配合,争夺毁灭地球的武器。
从无名者到反派萨托,从那名跑龙套的女科学家到反派之子,现在的他们和未来的他们,也都存在于时间的闭合中,存在于时间的悖论中。
《信条》的对位式复调结构中, 不同时空的行为会相互影响, 未来影响现在,现在决定未来,像是命运一般,没人能够逃脱。
复杂之处在于,一些对位是隐藏的。
比如,现在和未来。
女科学家接收到一些未来的危险信号,战争残骸、逆向子弹。她意识到,未来在向现在发起破坏性的攻击。她着手研究它,建造了一个时间武器,以抵御未来的威胁。电影台词隐含了一个关键线索:随着研究进行,她的时间武器发明出来了,但悖论也出现, 一个惊人的事实在于,此时来到未来的她,和她的武器,正是那个威胁。
这就是个闭合,一个悖论,一个时间之轮。
“一切已发生的,必将发生,而且一定发生了。”
悖论是方方面面的。
甚至 片名设计也是如此,“TENET”,是个回文单词,正反向一致。比如反派的名字萨托——SATOR,对应他的公司——ROTAS。
但这些只是诺兰设置的概念—— 他的电影,一向以高概念而闻名。
只是,这一次的《信条》不像《敦刻尔克》那样优雅,也不如《星际穿越》的灵动, 它更加复杂、明快,也更加笨拙、混乱。
同时也更加难以理解。
电影中,关于什么是逆向子弹和逆向时间,女科学家劳拉告诉无名者:“不要试图理解它,感受它。”
诺兰似乎也借角色之口传递了他的艺术信条:感受它,无需理解。
故事中人也好,故事外的观众也罢, 谁信了这句话,都将是灾难性的。
欣赏《信条》最好的方式是,你拿出本子,划好线条、箭头,用不同颜色的笔,把人物、事件、时间流向与闭合点,挨个画下来,如此方能能跟上《信条》这趟火箭。
这可不是感受电影的姿态,更像是在高考考场疯狂做题 ,是一场人类智识的殊死搏斗。
而且,你不可能在电影院办成这事儿,即便做到,对理解故事也无太大意义。
不值得。
如果你坐在《信条》的大屏幕前,试图找出点头绪,理清人物动机和行动的蛛丝马迹,很快就会陷入巨大的挫败感。
但相信我,这不是你的问题,是中了诺兰的障眼法。
它看似眼花缭乱,实则简单至极。
花招其一,是台词的密度。
诺兰电影有个传统,依靠大量台词说事儿,借角色之口推演科学原理,交代剧情线索,所以看诺兰的电影是很辛苦的。
你需要盯着字幕,再回想两遍。至于电影赖以生存的画面构图、镜头关系、空间运动,都不重要了。
事实证明,我还是低估了诺兰这次的台词密度。在精神高度紧绷下坚持了150分钟,我的 心理活动只有一个字:累。
我时刻需要保持极高的专注,才不会迷失于熵、热力学第二定律和量子力学等科学概念中。
当然,这不完全是它复杂(或混乱)的地方。
还有花招之二,那是一种激进的蒙太奇策略。
它才是造成整部电影复杂,甚至混乱的最重要原因。中间部分的审讯和追车,末尾的战争场景,就是这种激进蒙太奇的极致发挥。
中段的审讯,顺时萨特尔带着妻子凯特出现,开始了监听,逆时萨特尔现身、拷问,两个萨特尔互相配合。
无论是视觉标识还是场面调度, 这两条线的呈现,其实可以很清晰,但诺兰故意混淆视听,隐藏核心信息 ,制造了一场万花筒一样的烟雾弹,迷人心智。
片尾的战争戏同样如此。
红蓝两队,一个正时,一个逆时。两队要完成一场跨时空的协同作战。障眼法在于,多次拯救无名者的尼尔,会在不同的“时间之流”中来回转换,最后成功挡下那颗子弹。可惜的是,诺兰吝于着墨这种关键性的情节转变,不会老实交代尼尔来回切换的过程。
故事线的离合、正逆向时间的流向、人物“时态”的反复逆转,这些本该详述的细节,诺兰却能省则省,造就了上述两个眼花缭乱的段落。
至此,他以自以为是的自信,把观众搞得头晕目眩,拿捏得死死的。
我们知道,这两个段落讲的, 无非是正逆向两种时间状态下的人们,如何信息互通。
比如,逆时状态的萨托,如何利用时间差,帮助正时状态的萨托,获知信条组织的活动轨迹。两个萨托相互配合,成功抢夺钚元素。
而信条组织也利用正逆时间的落差,试图扳回局面。这也是两个时空的无名者如何相互配合,完成解救事件的闭合。
现在、未来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的设定,早已是影史经典结构, 而《信条》的复杂之处,是将正时事件与逆时事件严丝合缝地扣在一起。
《信条》的复杂,是它在科学概念层面上的复杂,以及一些剪辑手法的混乱(也许是有意为之),而非美学和哲学认知上的复杂。
关于时间错乱、重叠和交织,我们可以看到阿伦·雷乃和阿兰·罗伯-格里耶在《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中创造的时间迷宫是何等精妙迷人,或者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如何不疾不徐地展开一种复杂深邃的时空美学。
相比之下,《信条》也许能激发解谜的乐趣,但无法带来艺术体验上的美感。
你肯定要说,《信条》只是商业片,不应该以作者电影的标准来衡量。
那么,现在我们剥开诺兰的障眼法, 看看《信条》作为一部典型的“最后一分钟营救”的商业片,成色几何?
诺兰是好莱坞顶级导演之一,毋庸置疑。
他能玩转各种新奇的科学概念,偏执于技术,建造出结构花哨的电影世界。但诺兰的底色却是古典的。
他的剧作也是经典好莱坞的三幕式结构, 情感 与伦理认知层面也非常古典的,甚至有些清教徒式的保守、刻板和老气横秋。
骨子里, 诺兰是好莱坞偏科最严重的的理工男。
诺兰的致命弱点是什么呢?
我想了两天,脑子里浮现一个词: “叙事血栓” 。
血管中凝结的栓状物,会严重损害人体机能。而叙事上的血栓,是 那种“板结化”的场景,形成阻塞,让故事的心脏陷入枯竭,失去生命力和光泽。
作何理解?
试以一例说明。
男主无名者找迈克尔·凯恩饰演的角色要情报,此时 连续切换了两个餐厅的场景,角色都不吃饭的 (考虑到诺兰是个英国人,考虑到英国食物一向以乏味著称,姑且原谅他了),直接静场说事儿,一组枯燥的正反打镜头,糟糕透顶的构图,就此了事。
这样的场景看似简单,但如果换到跟诺兰同等优秀的好莱坞优等生们,比如阿方索·卡隆,比如大卫·芬奇,每个人都能拿出看家绝活儿。大卫·芬奇在《社交网络》的开场就奉献了一组堪称伟大的对话戏。
所以我认为, 《信条》,也包括诺兰的大部分电影,坏毛病就在这里。
诺兰悬置了太多概念上的奇思妙想,但在叙事的手法颇为老旧、贫瘠。在空间、运动、构图和镜头关系上,他的才华是欠缺的。
这是诺兰的老问题, 他始终解决不了自己的台词依赖症。
当有大量信息须以台词托出时,这种说事的场景,就会形成臃肿的信息块,一种堵塞叙事的血栓。
解决这一弊端的方法,也很粗暴,依靠大量配乐,重新把观众推进轨道,搭上一辆不受控制的列车,应接不暇。
诺兰用一种观众肾上腺素飙升的节奏和信息密度,掩盖了骨子上的贫瘠, 看不懂,是因为你不能在影院里暂停,只好再买一张票。
某种程度上,《信条》的魅力,可能不在于叙事本身,而在叙事之外。
它的科学设定,正是诺兰电影的本体,它承载的是概念而不是叙事美学。
在这种讨论范畴中,诺兰热衷者,享受的是一种独属于解谜 游戏 的接受美学。
《信条》其实很乏味。
撕开时间的外衣,它是个老套的谍战惊悚片,诺兰努力塑造出邦德式的男性荷尔蒙的优雅,并暴露出一种成为豪华版迈克尔·曼的美学倾向。
但是,一阵一阵的台词,手忙脚乱的追车戏、动作戏,活脱脱拍出的, 是男士香水广告的气质。
文字:阿树
排版: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