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内蒙古医科大学怎么样
我是内蒙古医科大学一名大二的学生,作为本校学生当然觉得我们学校还是不错的啦。那么接下来我给你们介绍介绍我的学校吧。
我的课表
说了这么多,你们是不是也喜欢上我们学校啦,期待你们的到来呀,内蒙古医科大学欢迎你们。
Ⅱ 首都体育学院气膜馆的运营成本
首都体育学院气膜馆的运营成本高。
1、照明能耗:由于气膜馆使用的膜材拥有良好的透光性,当太阳光穿过膜材进入馆内,会产生均匀的漫射光,不会使人感到刺眼。因此在光照优异的白天,馆内无需开启任何照明设备,就可做到明亮清晰,与传统体育馆相比节约了大大的照明能耗。
2、空调能耗:气膜体育馆气密性好,与外界气体交换少,热量损失少。膜材本身也具有较高的热反射率和散热率,并且热传导性较低。再加上气膜馆都采用双层膜,外膜与内膜中间设有保温层,对温度的隔离效果比一般建筑更好。因此,气膜馆在保温上花费的能耗很低。一般来说,气膜馆内部的空调和采暖所需能耗仅为传统建筑的百分之三十。
Ⅲ 求部动画电影,电影开始时女主角已被生物或病毒感染,为了防止扩散全身,用一种像气膜的把那病毒包裹住,
《最终幻想》
公元2065年,流星体撞向地球,数以千万计异种降落地球,大肆破坏,到处颓垣败瓦、人又死伤无数。人虽然在防卫城暂避,但异种势力逼人,唯一能拯救人类的就只有结合美貌与智慧的亚纪。她掌握歼灭异种的秘密钥匙,就是要找八个「精神」,借着施博士及队长格莱领导的防卫队「红眼睛」之协助,与异种死战。亚纪还要跟时间和异种感染竞赛,以及抵抗总司令的阻挠...... 中国的CCTV6以前曾经播放过。片尾曲叫《The Dream Within》。
Ⅳ 气膜体育馆的市场发展怎么样
2006年,北京市朝阳公园网球中心,一个没有任何钢架支撑结构的体育馆吸引了众人的眼球。在那时,这个颇具现代科技感的体育馆一度被理解为一种行为艺术。而十年后的当下,气膜体育场馆对中国而言已不再那么陌生。北京中建恒基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国家一级建造师李丹阳甚至用“爆发”二字总结气膜体育场馆在国内的发展。
“密闭”,既是限制,也是优势
向阳不仅是中国气膜建筑发展的亲历者,更是国内结构膜建筑成熟的见证者。现任中国钢结构协会空间结构分会常务理事的他告诉记者,结构膜建筑在中国的起步要远远早于2006年那个时间节点。“应该在1996年左右,国内开始有结构膜建筑。”他回忆说,“气膜建筑只是膜结构建筑的其中一种形式。”
据中国钢结构协会空间结构分会理事长、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薛素铎介绍,根据膜材及其相关构件的受力方式,膜结构建筑分为整体张拉式、骨架支承式、索系支承式、空气支承式四种结构,其中空气支承式又分为气承式、气枕式和气肋式三种充气结构。“我们日常所说的气膜体育馆一般是指气承式体育馆。”薛素铎解释说,“同普通建筑相比,气膜建筑有着造价低、设计建造周期短、节能环保和运营维护费用低等优势。”
向阳则把气膜建筑和普通膜结构建筑的区别概括为“密闭与否”。“从本质上说,气膜建筑最大的不同就是充气。具有密闭充气空间的就是气膜建筑。”他如是说,“这也就决定了气膜建筑在体育领域的应用目前是以馆为主,尤其是羽毛球馆、网球馆居多。”
密闭既是气膜体育场馆发展的限制,却也造就了其独特的优势。“首先是环保。为了保持气压平衡,气膜体育馆需要保持相对密闭,因此场馆内外的空气交换就比较少。在寒冬和酷暑,气膜体育馆可以通过比较少的能源消耗维持馆内的温度。”李丹阳总结说,“同样是由于密闭环境,空气中的大量污染物都能够被过滤或阻绝在场馆外。即使是污染比较严重的北方冬天,我们实测的馆内PM2.5也可以维持在10左右。除此之外,气膜体育馆同样很适合高原地区。由于有维持内压的充气装置,因此馆内可以维持较高的含氧量。”
需求爆炸式增长,但目前还远远不够
近年来,国内体育场馆数量和规模迅速扩张,气膜场馆凭借其成本低、建造快、环保绿色的优势搭上了中国体育场馆发展的快车。据《中国体育气膜白皮书》统计,截至2015年国内体育用气膜建筑面积已超过33万平方米。“普通的体育馆建造起来可能需要几年时间,但气膜体育馆也许只需要一周的时间。低廉的成本让企业的投资回收周期变短。”薛素铎将2011年定义为气膜体育场馆发展的转折点,“从2006年至今,气膜建筑在我国已经走过了十年。但是真正谈得上快速发展,是在2011年之后。”
李丹阳表达了相似的观点。“最近几年,我们接手了几十个气膜场馆的项目。”他说,“可以说,近三年气膜场馆的发展是爆发式的。”但即便如此,在薛素铎看来气膜场馆的数量仍“远远不够”。“和之前相比,我国气膜体育场馆的数量有了很大提升。”薛素铎直言,“但同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和我国体育的快速发展相比,这个数量还差得多。当然,这同样意味着发展潜力。”
市场的快速发展和蕴藏的无限潜力让企业纷纷加入其中。据不完全统计,包括北京约顿、今腾盛、中天久业、今盛杰等在内的十几家企业,在这片“蓝海”角逐起伏。经过10年的发展,国内气膜企业正逐步崛起。其中,北京约顿气膜的市场份额最高,占中国气膜市场总体数量的44%,呈现出一家独大的局面。
“欧美国家经济水平更高,起步更早,核心技术在此前的确是掌握在他们手中。但经过10年的发展,国内企业正在逐步掌握核心技术。”向阳介绍说。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国产膜材却是国内企业不折不扣的短板所在。李丹阳指出:“生产、安装等环节我们的问题不大,但气膜建筑膜材是核心。在施工建造过程中我们发现,国产膜材在色泽的耐久性方面有些问题。”薛素铎也坦言,“膜材是国内企业的弱项。从工艺和质量上同进口材料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弥补这个差距需要时间和过程。”
除了膜材亟需研发创新,不断下探的成本也应引起国内企业的重视。“国内市场的竞争太激烈了。国内企业把价格压得很低。受成本限制,大家的目标大多是建出来,而不是建得更好。”向阳直言,“品牌没有溢价能力,是做不到可持续发展的。”
标准缺失却正在建立的路上
同市场的快速发展相比,气膜产品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却相对落后。“2004年我们推出了第一本《膜结构技术规程》。2015年我们推出了编号为CECS 158:2015的修订版,其中新加入了关于气膜产品的规范,今年的元月一日正式施行。但坦白讲,关于气膜建筑相关的标准并不是非常完全。”薛素铎说。
作为气膜建筑的设计者,标准与规范的缺失是李丹阳工作中最大的困扰之一。“2006年到今天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总体来说,气膜场馆算是一个比较新的产品。因此从产品、到施工、再到消防,规范与标准都有些模糊。很多企业在边缘游走,算是打擦边球吧。”李丹阳坦言,“新修订版的《膜结构技术规程》大多还是根据普通膜结构建筑进行规范,但气膜建筑有它的独特性。我们在一些项目的建造过程中,由于缺少相关规范,只好再进行专项论证。所以,我们也正在积极促成制定气膜建筑这个细分领域的规范,但这需要全社会各个部门协同配合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