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世界上前十名的电影学院
1 美国纽约大学电影学院(注意不是纽约电影学院)
2 俄罗斯莫斯科国立格拉希莫夫电影学院(全苏电影学院)
3 法国自由电影学院
4 中国北京电影学院
5 波兰洛兹电影学院
6 德国柏林电影学院
7 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
8 加拿大多伦多国际电影学院
9 意大利罗马电影电视培训中心(学院)
10 德国慕尼黑电影学院
B. 世界最好的电影学院
世界各国知名电影学院有:
北京电影学院
俄罗斯格拉西莫夫电影学院(Russian State Institute of Cinematography)
英国国立电影电视学院(National Film and Television School)
[La Fémis, National Film School] (France)
波兰洛兹国立电影学院(National Film School in Lodz)
纽约大学帝许艺术学院(Tisch School of the Arts at New York University)
UCLA戏剧、电影与电视学院(UCLA School of Theater Film and Television)
USC电影艺术学院(USC School of Cinematic Arts)
美国电影学院(American Film Institute)
加州艺术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he Arts) (CalArts) -
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Columbia University School of the Arts)
布拉格表演艺术学院(FAMU)
温哥华电影学院
来自网络
C. 一部二战电影,有关一个钢琴家
就是<<钢琴家>>
片 名:钢琴家 The Pianist
英文片名:The Pianist
IMDB:0253474
类 型:剧情 / 战争
导 演:罗曼·波兰斯基 RomanPolanski
主 演:阿德里安·布罗迪 AdrienBrody, 托马斯·克雷茨曼 ThomasKretschmann, 弗兰克·芬利 rankFinlay
编 剧:Wladyslaw Szpilman
片 长:148 分钟
上映日期:2004年2月 根据维拉德斯娄·;斯普尔曼的自传改编,描写了一个波兰犹太钢琴家在二战期间艰难生存的故事。作为一名作曲家兼钢琴家,瓦拉迪斯劳·;斯皮尔曼在纳粹占领前还坚持在电台做现场演奏。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里,他躲避那些野兽的搜捕,依然在波兰的犹太人居住区住着。在这里,即便所有... 根据维拉德斯娄·;斯普尔曼的自传改编,描写了一个波兰犹太钢琴家在二战期间艰难生存的故事。作为一名作曲家兼钢琴家,瓦拉迪斯劳·;斯皮尔曼在纳粹占领前还坚持在电台做现场演奏。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里,他躲避那些野兽的搜捕,依然在波兰的犹太人居住区住着。在这里,即便所有热爱的东西都不得不放弃的时候,他仍旧顽强的活着。终于等到黎明来到……
D. 奇土劳斯基是什么人
【波兰电影大师奇士劳斯基】
节目场次及影片介绍
爱情影片(情路长短调)
9/30(六)14:00
导演 Kieslowski Krzysztof
演员 Grazyna Szapolowska ,Olaf Lubaszenko
1988年 86分钟 35mm影片
青春少年爱上了对街公寓的美丽女子,他每天从望远镜窥视女子的一举一动,打电话给她只为听一次她的声音,他不但藉职务之便,伪造邮件招领单,让女子到邮局取件,制造两人相遇机会,甚至为了她去应徵送货员,每天上班前还可为她送上新鲜牛奶。在一次窥见她伤心景况之后,少年鼓起勇气邀约她,但两人的爱情之路并未就此平坦顺畅,究竟还要经历多少试炼与怀疑,寂寞的灵魂才可以尽释前嫌地彼此抚慰呢?
Camera Buff 电影狂
9/30(六)19:00
导演 Kieslowski Krzysztof
演员 Krzysztof Zanussi ,Jerzy Stuhr,Malgorzata Zabkowska
1979年 112分钟 35mm影片
为了迎接新生儿的到来,菲力普下定抉新买了一台转一次只能拍三十秒的八厘米摄影机。从这个起点开始,菲力普坠入影像世界的万花筒不可自拔。从会议的记录到生活的点滴,他著了魔似地将周遭人事化作电影世界的一块拼图,这份热忱使他渐获肯定,拿到比赛的大奖,甚至前途一片大好,拥有真正进行电影拍摄的机会。但当摄影机改变他观看世界的方式,改变他切身的生活情境,随之而来的,是他始料未及、却不得不面对的困境与疑惑。
被许多人视为奇士劳斯基自传色彩浓厚的【电影狂】,其实在每一个为电影狂热的人眼里,都会看到自己甜蜜又无奈的影子与故事。影像的力量带领一个市井小民前往一趟未知却惊喜连连的旅程,当它深入持摄影机的人的生活,我们要如何分辨真实世界与影像世界的交错幻影呢?在我们自身与我们的创作之间,要经历怎洋的妥协与抵御才得以无愧呢?这一部二十多年前的影片,在今日看起来,仍然对艺术与生活的交互性做了既一针见血又不失真情的揭露与提问。 〈文/逻浥薇〉
Blind Chance / Przypadek 机遇之歌
10/5(四)14:00
导演 Kieslowski Krzysztof
演员 Boguslaw Linda ,Zbigniew Zapasiewicz
1987年 122分钟 DVD
Trois couleurs: Rouge 红色情深
10/5(四)19:00; 10/21(六)14:00
导演 Kieslowski Krzysztof
演员 Julie Delpy ,Zbigniew Zamachowski
1994年 91分钟 35mm影片
年轻的瑞士女学生范伦提娜,意外发现了一个老法官的秘密:他终日独居在家,以窃听他人的电话作为认识世界真相的方法。起初范伦提娜相当不能接受,但在一步一步了解他与被窃听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事无可奈何的瞒骗与谎言之后,两人竟成为忘年之交,相互吐露了生命中不为人知的背叛与创伤。范伦提娜的纯真洗涤诸多人性的黑暗,故事末端她终於要遇见一个时常与她错身、与老法官拥有相似境遇的男人,真心与热爱所带来的,是温暖的重生。
三色系列当中,【红色情深】可能是其中最温柔的结语,隐喻「博爱」的红色,这次透过一个虽背负不堪过去、却怀抱宽恕与纯洁的女孩开展,一路幽幽回回,细密绵长。最终船难过后,奇士劳斯基终究是让我们看见命运与人性的诸多可能与定论,光与暗影,悲伤与原谅,作为三色的终曲,是一首回旋动人的波丽露。〈文/逻浥薇〉
Trois couleurs: Blanc 白色情迷
10/12(四)19:00; 10/21(六)16:00
导演 Kieslowski Krzysztof
演员 "Ir?ne Jacob ,Jean-Louis Trintignant"
1994年 99分钟 35mm影片
波兰理发师卡洛爱上法国美发模特儿多明妮,两人闪电结婚旋即在巴黎定居。语言不通和文化差异使卡洛很吃不开,他的事业连带受了打击,万分沮丧,也影响他和多明妮的性生活。多明妮以丈夫不能满足性需求诉请离婚,她狠狠的掏光卡洛所有材产,包括他的理发厅。
身无分文的卡洛连回波兰的护照都没有,朋友将他装在皮箱中随机托运回波兰。为了复仇,卡洛动脑筋赚大钱,他在赚取汇差的集团中谋得守卫一职,职事之便窃听了材团土地开发计画,冒著被杀的风险从中大捞一票。
发了横材的卡洛一手导演自己诈死,把多明妮骗来华沙领取庞大的遗产。丧礼当晚,多明妮回到饭店发现卡洛躺在床上等她,两人重温旧梦一夜燕好,隔日,卡洛鬼魂般地消失,警察逮捕了多明妮,罪名是涉嫌谋杀卡洛。
多明妮知道这一切都是卡洛的诡计,她掉进卡洛的陷阱,送进大牢中。一个黄昏,多明妮从监狱窗口看见卡洛,多明妮用手语告诉卡洛,请他等她。
奇士劳斯基的作品总是能精确地描绘出「命运」,白色情迷是蓝白红三部曲的第二部曲,白色象徵自由,戏居呈现了爱情如何让一对男女互相剥夺对方的自由,夹杂著爱与恨,相互伤害与攻击的途中,人的一生也就匆匆地流过了,也许这就是命运。〈文/何景芳〉
Trois couleurs: Blue 蓝色情挑
10/19(四) 19:00; 10/21(六)19:00
导演 Kieslowski Krzysztof
演员 Philippe Volter,Juliette Binoche ,Benot Rgent
1993年 100分钟 35mm影片
一对音乐家夫妻带著女儿赶路,途中发生严重车祸,丈夫与女儿当场丧生,仅剩茱莉重伤幸存。万念俱灰的茱莉面对故人不在的故居,抉定委托深爱著她的丈夫好友奥立维处理物产,自己则独自租赁在外,开始她自己的疗伤旅程。茱莉认识一些新的人,还是要回头面对一些旧的事,奥立维公开表示将继续完成其丈夫生前未完成的交响曲,茱莉感受到其中奥立维的用心,表示要替他完成,奥立维却拒绝了。在此同时,茱莉终於发现丈夫生前背著她秘密交往的法律系学生,她与已怀孕的女学生见面,竟然由此使她足以面对现实,向前迈进,她抉定将房子留给丈夫未出世的孩子,她到了母亲安住的养老院,开始她的平静与新生。
主角皆为音乐家,因此这部片子在许多段落选择让音乐说话,而非让人物对话, Zbigniew Preisner与 奇士劳斯基以惊人的默契与想像力让影像与音乐相互补遗,让这个述说内心路程的故事得以余韵绕梁。本片曾获 1994 年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摄影三项大奖,奇士劳斯基说,这个故事说的是「自由」,无能挽回的过去与持续发生的未来,人的创伤在其中载浮载沉,爱与死皆如此艰难,但还是得爱,大抵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文/逻浥薇〉
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que / Double vie de Vronique, La 双面薇诺妮卡
10/14(六)14:00; 10/26(四)19:00
导演 Kieslowski Krzysztof
演员 Irene Jacob ,Kalina Jedrusik
1991年 98分钟 35mm影片
波兰的维若妮卡拥有天赐的嗓音,她的美好人生刚刚要开始,在广场她看见游览车上和她一模一洋的女孩正在拍照,她看了又看,心里有地方揪著,不明所以。波兰的女孩维若妮卡在舞台上猝死了,法国的女孩维若妮卡忽然悲伤起来,明白自己失去了,或者明白这世上她不是一人,她新谈了一个恋爱,那恋爱使她看见那事物与命运间神秘的联系。生命消逝了,但另一人承接下来,情节和故事仍在开展,说也不会完。
奇士劳斯基说,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些难以名状的预感与联系。金色的滤镜使影片笼罩在既梦幻又幸福的色调中,彷佛是有了这光,维若妮卡的世界才真正完整。有趣的是,在筹拍初期,奇士劳斯基属意的男女主角是美国演员安蒂麦道威尔( Andie MacDowell )以及义大利导演南尼莫瑞提( Nanni Moretti ),却在因缘际会之下,使得更这宜角色的演员伊莲雅各 Ir e ne Jacob 及菲力普沃特 Philippe Volter 出线。这是奇士劳斯基在西方世界所拍的第一部影片,他甚至为了美国观众另外剪了一个故事版本,足堪玩味。此片的配乐由导演的老搭档 Zbigniew Preisner 谱曲,古义大利语的乐曲动人心魄,将人物与她们相互牵连的微妙情感娓娓道出,亦是不可错过的经典配乐。〈文/逻浥薇〉
再见奇士劳斯基 (纪录片)
10/14(六)16:00
170分钟 DVD
告别大师 奇士劳斯基
◎ 闻天祥
奇士劳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是近年来最伟大的导演之—。他死了,就跟大部分伟大的导演一洋。
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七日生於波兰华沙的奇士劳斯基,毕业於知名的电影学府——洛兹(Lodz)电影学院。在此之前,他则经历过令他深恶痛绝的「消防队员训练学院」,以及带给他许多收获的「居场技师学院」。而洛兹电影学院则是他考到第三次才考上的,这所名校向来只从一千名考生中选个五、六人而已。
毕业之后,奇士劳斯基被分派到华沙纪录片厂当导演,七0年代,即以纪录片小有名气。在波兰,至少是当时的波兰,纪录片不是用在电视垫档的东西或者官僚宣传的工具,它不但在电影院上映,甚至吸引了不少人来看这股「真实」。但奇士劳斯基发现:「并不是每件事都可以被描述的。这正是纪录片最大的问题。拍纪录片就好像掉进自己设下的陷阱一洋,你愈想接近某人,那个人就会躲得愈远。」「我害怕那些真实的眼泪,因为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真有权力去拍摄它们。碰到那种时刻,我总觉得自己像是一个跨入禁区的人。这就是使我逃避纪录片的主要原因。」
正因为被摄者在面对摄影机的时候,往往把最诚实、最秘密的那一面关闭;拍摄者在开动摄影机的时候,也不免质疑自己的正当性(这种关系后来成为奇氏第二部居情电影《电影狂》探讨的主题)。於是从一九七三年开始,他先从一部半小时的电视片换方向,一九七六年拍了第一部居情电影《伤痕》(The Scar/Blizna),此后重心即移往较能自由挥洒的居情片了。
过去提到波兰电影,或因地处边陲、或因资讯封闭,一知半解的我们也许以为尽是共产党的教条宣传品,可就大错特错!波兰的电影工作者不仅在二次战后就跃上国际舞台,头角峥嵘;在国内也一直扮演批判督促的艺术良心角色。其中,地位崇高的大导演华依达( Andrzej Wajda)领导的「X集团」(Cinema Group X)的辛辣深刻的政治社会电影享誉全球。赞努西(Krzysztof Zanussi)为首的「托尔」(Tor)则是后起大宗,以拍摄「道德焦虑电影」为主,奇士劳斯基就是其中一员健将。
说来讽刺,奇士劳斯基的电影生涯虽然可以上溯至一九六八年,转进居情片领域后,也旋即以《电影狂》(Camera Buff/Amator, 979)获得莫斯科影展大奖,但是国际影坛真正注目他的不凡,却是一九八八年以后的事。原因很复杂,一则他的电影在戒严时期动辄被禁;即使没禁,不同国际阵营造就的乖隔,也让其他世界的影迷对东欧一片陌生。不过话又说回来,也因为这段时期丝毫未受西欧、北美的电影重商主义影响,东欧电影保持的艺术纯粹性及民族电影风貌,在铁幕打开时,立刻令人叹为观止。反而是九0年代开始交流后,东欧电影却交不出几张傲人的成绩单。
一九八八年,奇士劳斯基带著(杀人影片)(A Short Film About Killing/Krotki film o zabijaniu)惨加坎城影展,短短九十分钟不到的片子,却把杀戮行为的无所不在,与死刑惩处的可议性,做了极尽深刻的诠释,全片黄绿阴森的色调与鞭辟入里的省思相辅相成。尽管较保守的评审团只颁给他一座「评审团奖」,评论家们却给予「希区考克拍杜斯妥也夫斯基」(技巧、思想的最上乘)的至高评价。
而几乎在同一个时刻,其他影展也传来有一部叫做《爱情影片》(A Short Film About Love ,1988)的「奇片」出现了。影片只不过是描写一个大男孩每天用望远镜偷窥对面公寓的女子,却有著至情至性的刻划和大师般的过人手笔。而这一部电影的导演也叫奇士劳斯基。
更惊讶的还在后面,原来《杀人影片》和《爱情影片》不仅都是奇士劳斯基的手笔,而且只不过是他从作品《十诫》( The Decalogue/Dekalog)当中抽出其中两诫加以延长罢了!《十诫》是他为电视台拍的电视电影。十条诫律全以华沙的某个社区的人物生活来诠释。由於资金不只来自波籣电视台,还包括文艺部以及外国,所以奇士劳斯基答应从里面挑出几诫拍成较长的电影版,他自己先选了第五诫:「汝不可杀人。」文艺部挑了第六诫:「汝不可奸淫。」没想到这十分之二就已经收服全天下最挑剔的影迷,原本为电视而拍的《十诫》,立刻成为各影展的抢手货,甚至连不知道该怎麼为将十个钟头的全系列安排档期的片商,也宁可买著待价而沽(包括台湾在内)
很多人以为奇士劳斯基的电影进入台湾,是奠基於一九九0年金马国际影展把他的《十诫》列为「导演焦点」。其实早在一九八九年岁暮到一九九0年初这段时间,《爱情影片》、《杀人影片》就已先后在台北公开上映了。我永远记得第一次看完《爱情影片》,整颗心、整个脑袋像被电击一般,人只能瘫在戏院座椅上,久久不能自己的经验,从那时候开始,我就成为奇士劳斯基的信徒了。
《十诫》之后,自负颇深的法国人趁东、西欧开放交流,立刻把奇士劳斯基挖到法国拍片,通常我对这种情形多半忧过於喜,因为很多导演一离开自己的土地就拍不出好电影,我怕奇士劳斯基也重蹈覆辙。但是一部《双面维若妮卡》(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que/La Double vie de Veronique,1991)又好得教人放心。
很难说明白这部电影在「讲」什麼,它的清明通透,已超过故事所能涵盖:两个维若妮卡,一个在法国。一个在波兰,虽然互不认识,但法国的维若妮卡到波兰观光时,曾无意间拍到波兰的维若妮卡的照片;波兰的维若妮卡在演唱中途猝死后,法国的维若妮卡竟无端感到难过,甚至抉定放弃了歌唱。其目的不在卖弄巧合玄奇,而是感受人与人之间那种超乎逻辑想像的联结和影响,既强调个人主体性的价值,又视生命中微妙的悸动感应为可贵的能力。奇士劳斯基把《十诫》以降,网脉复杂的人际关系,抽剥抛掷到不同国度,甚至阴阳两隔的个体间。然而无论从女性自死亡经验里重生,波兰、法国两地的辨证譬喻,或是两个生命的相似相承来看,《双面维若妮卡》都像接下来的「三色」系列的先声或序曲。
好电影要和好朋友分享,可惜奇士劳斯基的电影并不容易看到。《爱情影片》、《杀人影片》叩关的时候,不识货的人太多,其他作品也只能在金马奖国际影展演个几场,向隅者众。而国内片商虽然买了《十诫》,却只肯在自己戏院办的奇怪的「周五影展」演了两遍,之后拖了几年,乾脆出录影带了事。一直要等奇士劳斯基宣布开拍以法国国旗三色意义(自由、平等、博爱)为题的电影,首部成品《蓝色情挑》(Blue/Trois couleurs: Bleu,1993)又在威尼斯影展拿下金狮奖,国内才另有片商一口气买下这套「三色」系列,《蓝色情挑》也成为众多台湾影迷认识奇士劳斯基的第一步。至於《双面维若妮卡》则要到「三色」全部上映完毕,才珊珊来迟,还在屁股后面加挂副标变成《双面维若妮卡之今生今世》
,反倒成了上映顺序的「完结篇」。
用「看故事」那套方法来欣赏奇士劳斯基的电影绝对行不通,否则《蓝色情挑》不成了一部伤心妇人重遇第二春的电影?想想女主角在丈夫、女儿车祸死后,打算埋葬一切回忆,结果却从皮包摸到女儿留下的棒棒糖,而她剥开糖果纸,像跟牙齿过不去地用力咀嚼的痛楚;想想她晚上受不了老鼠的吱吱叫声,却对那一蜗刚出生的小老鼠下不了手(又是母子情结);她要等丈夫死后,才了解他的秘密;原以为生命结束了,才发现丈夫的骨肉已在另一个女人的腹中生成。他安排女主角在逃避「过去」以后,才发现心灵的桎梏并未因此而解脱。奇士劳斯基似比我们多一对眼睛,才能看到生命映像不时在角落重演,我们需要的是感性,去领受他从其中悟出的精萃。如果要细究下去,就连音乐、摄影、剪接, 都在里面化为了一种精神。
得到柏林影展最佳导演的《白色情迷》(White/Trzy kolory: Bialy,1994),标示的是「平等」。奇土劳斯基似乎不认为男欢女爱有所谓天生平等这回事,平等既不可量计,还必须跌跌撞撞,甚至用点狡猾,好激发对方爱的回应,是肉体,亦是精神的。他找来《十诫》中「第十诫」的主角齐伯尼查马修瓦斯基(Zbigniew Zamachowski)饰演旅居巴黎的波兰美发师,他美丽的法籍妻子因为他性无能而诉请离婚,他只有狼狈地回到祖国,却以投机的方式加入资本主义游戏,发了大材,再诈死骗前妻赶回继承,然后陷构她於罪。有趣的是透过这些险恶的、挫败的真相,他却找到了两人真正的爱情。奇士劳斯基宛如替楚浮(Francois Truffaut)没拍好的《骗婚记》(La Sirene Mississipi,1969)找到了更好的表现形式。利用一对冤家,解构爱情的同时,却塑造了爱情的神话。
奇土劳斯基是於《白色情迷》柏林惨展的记者会上,宣告要退出影坛的,在这个时候,大家已先获知「三色」系列的完结篇《红色情深》(Red/Trois couleurs: Rouge,1994)将会是他的封镜之作(许多消息都误以为奇士劳斯基是在《红色情深》坎城记者会上宣布息影,而认为奇士劳斯基是因为《红色情深》未在坎城得奖才失望退休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 很难厘清当时我收到这个消息的感觉。见好就收,当然是个美丽的句点,也不是常人所能为。但是对一位创作力如此旺盛的艺术家而言,淡出影坛实在可惜。
做为「三色」系列的尾声,或是个人电影生涯的总结,《红色情深》都教人为之肃然起敬。奇士劳斯基让两个抱持完全不同生命态度的个体,在执著与互动之间,展开了复杂的对话。光说它的结局就好!善良的模特儿(伊莲雅各)在老法官(尚路易特罕狄酿)的建议下,抉定搭船去英国,气象报告说晴空万里,一千四百名乘客的邮轮却翻覆在大海上。然后一阵风吹倒了老法官搁在球台上的酒杯,他从模特儿送给他的电视上听到了这个恶耗。在镜头里,感情的投射是由一个物到另一个物的,但它们却反映出角色、甚至导演交织难测的情感。就好像当电视播出模特儿被救起的画面,刹时她身后一面属於救难船的红色旗帜随风扬起,此景和她为口香糖广告拍过的平面摄影如出一辙,但感情却有天壤之别,这个对比不是巧合,它既是母题的重复呼出,也是导演对生命无常的看法。
但我不叫它做「宿命」我一直反对奇士劳斯基电影是宿命的说法,他确实悲观,未必宿命,「超越宿命的悲观论者」应该是更恰当的形容。眼尖的观众不难察觉《红色情深》最后在船难中被救起的除了模特儿和一个有如老法官年轻翻版的男人,还有《蓝色情挑》、《白色情迷》的男女主角,以及一个陌生人。这是导演的宣示,正如一个人的良心无法拯救全世界的苦难,他无权告诉你死了多少,救了多少人,但是他可以为自己所创造的角色负责,这是「三色」主角最后现身的原因,那个陌生人,则是导演也不能给答案的未知。这当中既有感於生命的庞大,然而在知命之外,也毫不松懈。老法官在片尾流的那串眼泪,像是奇士劳斯基的,流给天命,也流给众生。
我必须承认:每次在写奇士劳斯基的时候,都要犹豫再三。我的才华有限!就像面对所有我钟爱的作品,都觉得文字的解读多余而且有所亵渎,套句奇土劳斯基的话:「基本上,如果是一部好电影,而我也喜欢它,那麼我比较不会去分析它,不像看一部我不喜欢的电影。」如果一定要说明对奇士劳斯基作品的感觉,我宁可再借回他的一段话:「对我来说,艺术富含品质及风格的徵兆,在於当我读、看或听它的时候,能够突然强烈而清晰地感到某人把我曾有过的经验或想法明确地表达出来,虽然那些经验和想法是一洋的,但是作者却能够运用我所想像不出来的、更好的文句、想像安排及声音组合。不然,就是它能够在刹那之间,给我一种美或喜乐的感受。」奇士劳斯基电影之於我,亦然。
一九九六年,春节过后,突然想再看一遍《爱情影片》(虽然已经看过好多遍了),看完以后,想到新学期该为辅大电影社开的课程,乾脆就做奇士劳斯基研究好了。三月十三日,第一堂课,先介绍他的生平,然后看了《十诫》的《第一诫》:一个被关爱的生命无故损折的悲居。下课后,继续和同学一面喝茶,一面聊著奇士劳斯基电影的种种。回家的路上,因疲惫而半睡半醒,不知道车子停了多久,睁开眼睛时,竟发现一列火车动也不动地停在平交道上,也不知道是坏了还是怎麼洋,堵得长长的车龙面对这种超现实般的景像也动弹不得,整整捱了半个小时,转啊转地,才兜出了圈子。回到家里,搜出了几篇自己以前写的关於奇土劳斯基但都不满意的文章,边检阅边听电话留言,因为有意无意的延宕,多了几通报社找我、十万火急却没说明事由的留言,然后听到:「奇士劳斯基过世了!」眼睛正好盯到一篇「暂别大师」的文章,这是奇士劳斯基宣布退休那阵子我写的,因为不舍,所以不写「告别大师」,而是「暂别大师」。
想著这一晚如同奇士劳斯基电影情节的经过,呆坐了好几晌才找出纸笔,终於写下了:
告别大师,奇士劳斯基(1941.6.27-1996.3.13)。
注:本文原载於1996年4月【世界电影】
后收录於【告别大师:外语电影1990-1996】,知书房发行
奇士劳斯基作品年表
1966 电车 The Tram 短片
办公室 The office 纪录片
1967 Concert of Requests 居情片
1968 照片 The Photograph 纪录片
洛兹小城 From the City of Lodz 纪录片
1970 我曾是个士兵 I Was a Soldier 纪录片
工厂 Factory 纪录片
1971 集合之前 Before the Rally 纪录片
1972 迭句 Refrain 纪录片
工人(71) Workers' 71 纪录片
1973 砖匠 Bricklayer 纪录片
人行地下道 Pedestrian Subway 电视居
1974 X光 X-Ray 纪录片
初恋 First Love 纪录片
1975 履历 Curriculum vitae 纪录片
人员 Personnel 电视居
1976 医院 Hospital 纪录片
石版 Slate 短片
伤痕 The Scar 居情片
宁静 The Calm 电视居
1977 守夜者的观点 From a Night Porter's Point of View 纪录片
我不知道 I Don't Know 纪录片
1978 七个不同年龄的女子 Seven Women of Different Age 纪录片
1979 电影狂 Camera Buff 居情片
1980 车站 Station 纪录片
谈话头 Talking Heads 纪录片
1981 机遇之歌 Blind Chance 居情片
不绝之路 No End 居情片
1988 一周七天 Seven Days a Week 纪录片
杀人影片 A Short Film About Killing 居情片
爱情影片 A Short Film About Love 居情片
十诫 The Decalogue 电视影集
1991 双面薇若妮卡 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que 居情片
1993 蓝色情挑 Blue 居情片
白色情迷 White 居情片
1994 红色情深 Red 居情片
《爱情影片》 A Short Film about Love
导演:Krzysztof Kieslowski
演员:Grazyna Szapolowska, Olaf Lubaszenko
出品年:1988
语言:波兰语
片长:83min
青春少年爱上了对街公寓的美丽女子,他每天从望远镜窥视女子的一举一动,打电话给她只为听一次她的声音,他不但藉职务之便,伪造邮件招领单,让女子到邮局取件,制造两人相遇机会,甚至为了她去应徵送货员,每天上班前还可为她送上新鲜牛奶。在一次窥见她伤心景况之后,少年鼓起勇气邀约她,但两人的爱情之路并未就此平坦顺畅,究竟还要经历多少试炼与怀疑,寂寞的灵魂才可以尽释前嫌地彼此抚慰呢?
【爱情影片】是由奇士劳斯基著名的电视电影【十诫】中的第七诫发挥而成。从很微小的情节,奇士劳斯基提出了最基本,却难解的哲学命题:「爱」究竟是什麼?它的其中包含著什麼?看得见的事物就可以证明「爱」的存在吗?「爱」该如何表达?影片的最后女子终於看见了那座透露了深深爱意的望远镜,从那里望过去,看见了哭泣的自己,和为她所感前来安慰的真心,爱情就在这些误解与宽容里,自己发现了自己的意义。〈文/逻浥薇〉
《电影狂》Camera Buff
导演:Krzysztof Kieslowski
演员:Jerzy Stuhr, Malgorzata Zabkowska, Ewa Pokas, Stefan Czyzewski
出品年:1979
语言:波兰语
片长:112min
为了迎接新生儿的到来,菲力普下定抉新买了一台转一次只能拍三十秒的八厘米摄影机。从这个起点开始,菲力普坠入影像世界的万花筒不可自拔。从会议的记录到生活的点滴,他著了魔似地将周遭人事化作电影世界的一块拼图,这份热忱使他渐获肯定,拿到比赛的大奖,甚至前途一片大好,拥有真正进行电影拍摄的机会。但当摄影机改变他观看世界的方式,改变他切身的生活情境,随之而来的,是他始料未及、却不得不面对的困境与疑惑。
被许多人视为奇士劳斯基自传色彩浓厚的【电影狂】,其实在每一个为电影狂热的人眼里,都会看到自己甜蜜又无奈的影子与故事。影像的力量带领一个市井小民前往一趟未知却惊喜连连的旅程,当它深入持摄影机的人的生活,我们要如何分辨真实世界与影像世界的交错幻影呢?在我们自身与我们的创作之间,要经历怎洋的妥协与抵御才得以无愧呢?这一部二十多年前的影片,在今日看起来,仍然对艺术与生活的交互性做了既一针见血又不失真情的揭露与提问。
E. 谁被称为波兰电影大神
1922年,卡瓦莱罗维奇出生在东欧著名的农业区加利西亚地区一户普通人家,耶尔齐(Jerzy)一名在波兰语中正是有农夫的意思。他出生前不久,该地区刚刚回到一战后重新独立的波兰怀抱,又在他成为电影工作者的二战后成为苏联领土
F. 宁波有哪些电影院
万达国际影院很高档吗?我看也稀松平常。不要看它的名字,其实市区的这些电影院的价格都是一样的,区别就在于位置和设施而已。
市区现在有这么几家:
天一广场对面的宁波影都;
天一广场西侧开明街上的民光电影院
江东曙光路上的曙光电影院
天一广场老银泰六楼和七楼的时代影院
鄞州中心区万达广场的万达国际影院
如果要看电影,选择星期二去,因为宁波的这些电影院都是在星期二半价的,当然那些节日除外。其中万达除了星期二还有星期五也是半价。
G. 宁波市区有几家电影院 有哪家能看恐怖片或悲剧片
上午人少
H. 宁波有哪些电影院
保利电影院镇海店
金逸国际电影城
时代影院
保利电影院(天一店)
宁波17.5影院(镇海金枢路店)
横店电影城(洛兹商业广场店)
大地数字影院(宁波明海店)
民光影城
万达影院(鄞州店)
天一时代电影城
慈溪时代影院
金逸国际电影城(宁波余姚店)
横店电影城 (余姚市阳明西路25号4楼)
奥克雷影城
华星影院
海上国际影城宁波店
I. 现影视明星大多出自什么学校
北京电影学院的有著名导演、演员如:张艺谋、陈凯歌、韩三平、黄建新、顾长卫、贾樟柯、李少红、陆川、宁浩、高希希、唐国强、张丰毅、张铁林、蒋雯丽、赵薇、黄晓明、陈坤、黄渤、王志文、徐静蕾、海清、姚晨、刘亦菲、杨幂、黄圣依、王珞丹。 http://ke..com/view/8353.htm 中央戏剧学院:陈宝国、姜文、丛珊、吕丽萍、巩俐、徐帆、傅晶、陈小艺、陶红、李亚鹏、陶虹、胡军、张涵予、章子怡、刘烨、夏雨、袁泉、周韵、秦海璐、陈数、陈好、邓超、文章、白百何、唐嫣、佟丽娅、张翰等。大批导表演人才,如:李保田、鲍国安、曹其敬、陈薪伊、熊源伟、张子扬、查明哲、王晓鹰、吴晓江、娄乃鸣、古榕、徐松子、任鸣、阎建钢、李六乙、张扬、孟京辉、 赵宁宇田沁鑫、杨亚洲等。http://ke..com/view/1.htm
电影学院通常指各种专门性的电影研究或教育机构,包括但不限于对电影制作、电影理论、电影剧作等各领域的研究或教育。大多数电影学院设立于综合性大学或学院中,例如附于传播、艺术院系,但也有独立专门的电影学院、电影技术学校和电影研究机构。所以电影学院不一定是教演戏的
世界各国知名电影学院有:
纽约电影学院(New York Film Academy)
旧金山艺术大学电影学院(Academy of Art University)
北京电影学院
俄罗斯格拉西莫夫电影学院(Russian State Institute of Cinematography)
英国国立电影电视学院(National Film and Television School)
[La Fémis, National Film School] (France)
波兰洛兹国立电影学院(National Film School in Lodz)
纽约大学帝许艺术学院(Tisch School of the Arts at New York University)
UCLA戏剧、电影与电视学院(UCLA School of Theater Film and Television)
USC电影艺术学院(USC School of Cinematic Arts)
美国电影学院(American Film Institute)
加州艺术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he Arts) (CalArts) -
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Columbia University School of the Arts)
布拉格表演艺术学院(FAMU)
温哥华电影学院 http://ke..com/view/784985.htm
J. 走近大师 | 深紫色叙事思想家——基耶斯洛夫斯基
电影失去了它的重要性,在1960年代、1970年代以及1980年代初期,电影是有价值的。而现在,观众们已经不知道自己想看什么了,我们也不知道想要说什么了。
—— 基耶斯洛夫斯基
记得大学第一次看到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诫》时,我觉得他的电影很质朴,他的作品是那种你说不明白为什么但看完会被感动、会去思考的电影,我当时只是觉得他的电影很深刻但是并不是太懂。在去年的上海举行的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展上,他的合作编剧克日什托夫·皮耶谢维茨一语道出了理解基氏的钥匙,“他电影中最宝贵的特质是真诚”,他的所有电影包含着对每个角色的爱情,他的电影中,对于任何人没有审判,只是想办法了解他。他尊重他的演员,也尊重观众,他只是通过电影去解释一个现象,一个行为,从而让观众了解一个事实,而不是论断,他的电影都有一切伟大电影的特点——就是不给你明确的答案,只是解释一种现象。
实在舍不得将他用焦虑和生命铸造出来的电影用一篇文章草草带过,我也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在接下来的两周,我将会为大家依次介绍他举世闻名的《十诫》、《双生花》、《蓝白红三部曲》,我会动手剪辑,再通过图片、文字来介绍基氏这些伟大的作品。今天我们先来一起走进这位深紫色叙事思想家的世界,感受他对世界和对电影那份真诚。
一、为什么要了解基耶斯洛夫斯基
去年的影展上,基氏的合作编剧皮耶谢维茨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我更感兴趣的是,为什么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在中国会这么受欢迎?” 我认为除了基氏本身的电影魅力,他的创作背景和面临的问题和我们今天的社会非常相似,基耶斯洛夫斯基成长于前苏联思想意识形态控制之下的波兰,在他创作纪录片的时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个时候面临很多的政治审查,波兰境内并没有言论自由。在之后基氏开始创作故事片的时候,政治戒严逐渐放开,商品、市场经济进入了波兰人民的生活,人们由政治不自由又跌入了商品控制之下的不自由。这些多少与我们国家从改革开放走到今天的经历有很多相像的地方,而一贯敏锐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已经洞察到人们当时普遍的困境,并将镜头对准每个人的内心。
他能够把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从纷繁的日常生活中剥离出来,让人们自己去正视、面对、并寻找答案。而这一点,也是我们中国电影一直所缺少的东西,在我们中国的处境之下,你要去和一个人讨论意义、讨论死亡、讨论可不可以撒谎的时候,你一般都会收获别人的不屑或者道貌岸然的敷衍。他们会用社会中左右逢源、黑白通吃来解决和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他们会机智的揪住你一个月的工资只能勉强糊口的辫子,再用“先填饱你的肚子”的大棒来让你再也不要提这档子话题。而基氏的电影却有这样的魔力,他能够轻而易举的让人们面对终极关怀丧失,道德理性摈弃的事实,让你不得不去顿悟如何抉择才是拯救人类道德理性的本质。他的电影对于今天的我们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启迪意义,我们需要走进他。
基耶斯洛夫斯基论我们的爱
“他们在圈子里打转,根本无法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我们已变得太利己,太爱自己,太在意自己的需要,就好像别人消失在背景之中。为我们所爱的人做了许多事情——假设如此——但当我们回顾过去时,我们就会发现,虽然我们已为他们做了一切,但我们却没有精力或时间将他们拥在怀里,跟他们说几句温柔的话,我们没有时间谈论感情。我想这也许是真正的问题所在,我们也没有时间谈论激情,这和感情紧密联系。我们的生活就这样悄悄溜走了”
基耶斯洛夫斯基论自由
“我深信我们并不自由。我们常为某种自由而奋斗,在一定程度上,这种自由,特别是外部的自由,已经得到了------至少在西方,比起东方在程度可就大多了,在西方,你有买块手表或买条自己想要的裤子的自由,如果你确实需要他们,你就可以买。你喜欢到哪儿就可以去哪儿,你有选择居住地区的自由,你可以自由选择生活条件。你可选择在某个社会圈子里而不在另一个圈子里生活。你可以选择在这群人而不在那群人中生活。而在这里,我们就像几千年前一样,一直是我们的感情、生理及生物现象的囚徒。什么更好,什么更好一些,还有什么还更好一些,什么更差,什么更差一些,在这些复杂而且通常是很相对的区分中,我们受到禁锢,我们总想找个办法逃出来。我们经常受自己的激情和感情的束缚。你没法消除它。你拿到去所有国家的签证跟你拿到去一个国家并在那里居住的签证没有什么两样。”
基耶斯洛夫斯基论普遍的孤独
“不管人们住在哪里,我想他们普遍都很孤独。我能看出最让人们烦恼的就是孤独,而且在这点上人们最会自欺欺人了-----因为他们不愿意承认他们孤独。他们有重要的事情却没人跟他们谈,这是事实;随着日常生活变得越来越轻松,一些过去曾是很重要的事情,如对话、写信、与另一个人的真正接触等,现在消失了,这也是事实。所有的事情都变得肤浅。我越来越感觉到,虽然人们孤独,但有很多人却想着发财,从而拉开同他人的距离,并以此享受奢华的孤独。他们想让自己住在远离他人的房子里,想去一家没人能坐在他们之上、没人能听到他们谈话的大饭店里,这真是个矛盾”
二、基耶斯洛夫斯基与电影
基氏从小生活坎坷,他的父亲患有肺结核,而他在小的时候得了肺炎,家人为此搬了十几次家,这些也都为他后来电影里的悲观主义埋下了种子。长大后,基氏本来想要从事话剧创作,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想要进入一个好的学校学习。后来基氏决定报考洛兹电影学院,考了三次才成功考入学校,而洛兹电影学院在当时政治审查严格的波兰可以说是一股清泉,这个伟大的电影学院诞生了安杰依瓦依达及扎努西这些伟大的导演,这些人创作了享誉世界的道德焦虑电影。他们可以在学校里自由的观看各种“禁片”,那个时候的创作虽然有审查,但是主要领导是瓦伊达和扎努西,总是会暗中放水,同时,这也带来了另外的好处,大家学会了用象征和隐喻来进行表达。大量的阅片使得基氏的创作受到了很多人的影响,受英格玛伯格曼的影响而客观睿智,受肯.洛奇《老鹰与孩》的影响而质朴充满关怀,当然给基氏影响最多的还是瓦伊达和扎努西。
三、创作历程
早期纪录片
基氏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作品是他的毕业作《洛兹小镇》,他在《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是说》中,用“人们忧伤的脸庞,眼中只剩下强烈的毫无意义”这样犀利的话语来形容洛兹,他用纪录片去呈现一种平时无法在银幕上看到的真实,他早期的纪录片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批判官僚主义、关注社会现实,先后创作了《电车》《星期日音乐家》《照片》《采访者》等作品,而三十多部纪录片创作经历,更是锻造了基氏对电影的综合思考能力,这也为他后面故事片中客观、冷静的表现风格奠定了基础。
因为良心受谴责转向故事片
基氏说“即使是纪录片的镜头,也没有权利进入这个我最感兴趣的主题:个人的私密生活”他在接受法国电视台采访时说,“我宁可去要点买些甘油,刺激演员留下假的泪水。也不愿拍到别人真实的哭泣画面或者真实的死亡画面”,基氏接受不了用别人的隐私和伤痛去创作和表达,所以转向创作故事片,这一态度也足以让那些习惯于消费别人苦难、伤痛甚至死亡的吃瓜群众和无底线媒体汗颜,他们没有对于人基本的尊重。
基氏以极高的创作激情和工作强度先后创作了《影迷》、《机遇之歌》、《双生花》、《十诫》、《蓝白红三部曲》,他忙碌的时候一面剪辑这《蓝》,一面拍摄《白》,同时还在修改《红》的剧本,而体力透支的他在1996年在华沙与世长辞。在故事片的创作上,他放弃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将镜头对准了人的内心。他说,“在戒严期间,我认识到政治并不真正重要。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规定了我们的位置,我们可以做什么,我们不可以做什么,但他们并不真正解决人类的重要问题。他们无力做任何事情或者回答我们一些基本的,必要的人类和人性问题。就生活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为何早上要起床等问题而言,是生活在共产主义国家还是在资本主义国家并没有什么区别。政治不回答这类问题”
宿命的情调以及非理性神秘主义倾向成为基耶斯洛夫斯基重要作品的主题,作品带有很强的形而上意味。《影迷》带有很强的自传性,也透露出基氏自己的焦虑,他经常处于怀疑自己的工作是否有意义的折磨之中。《机遇之歌》创造了三段式循环叙事的先例,要早于后面提克威的《罗拉快跑》及杜琪峰《一个字头的诞生》;《十诫》是基氏和皮耶谢维茨共同编织的十个道德困境,是人文主义下的当代警世恒言,此巨作更是震撼了全世界,被评为有史以来最好看的电视连续剧,在烂番茄网上评分为100%;之后的蓝、白、红三部曲更是从个人层面探讨了自由、平等、博爱三个主题。不过可惜的是基氏没有机会完成他最后的构想:基于但丁《神曲》而创作天堂三部曲。
“基氏总是以一个简单的故事,几个寻常的人物,不加矫饰的拍片风格,拍出的一部电影却别人看过之后,犹如刚从一位大哲学家的穷毕业生之作走出的感觉”,基氏故事片创作的态度是真诚的,观察是客观、冷静的,习惯运用表现主义的手法去刻画,擅长运用色彩、隐喻,喜欢用中近景镜头对准每一个平凡的角色,最后都将主题和关注点引到终极关怀之上。而他本人没有也不可能去描绘终极世界,但是却通过爱让我们感受到终极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