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评价导演毕赣
很不错的一位导演,有思想有能力。特别是在大学期间拍摄了个人首部短片《南方》,就展现出了他的潜力。
毕赣,1989年6月出生于贵州省凯里市,中国导演、编剧、摄影师,毕业于山西传媒学院2008级编导专业。2008年,在大学期间拍摄了个人首部短片《南方》,并在校内“光影随行”影展获得金奖。2010年,拍摄了短片《老虎》,该片于翌年入选第八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主竞赛单元。
2012年,执导黑白短片《金刚经》,获得第19届香港ifva电影节特别表扬奖。
2015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作品《路边野餐》,凭该片获得第6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当代电影人单元最佳新导演银豹奖以及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奖;同年,获得第7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青年导演奖。
2016年,获得GQ年度人物盛典年度新锐导演奖;同年,其执导的《路边野餐》入选第14届俄罗斯海参崴国际电影节“聚焦中国”展映单元。2018年4月,其执导的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入围了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
2021年4月17日,毕赣加盟山西传媒学院山西电影学院。
其他:
导演生涯:
2012年,毕赣执导并拍摄了黑白短片《金刚经》,作品来自于他在拍《老虎》时的灵感,该片获得第19届香港ifva电影节特别表扬奖、2014年香港短片录像节评审团大奖。之后,为下一部作品四处找投资的毕赣苦无门路,只能重新找工作。于是,准备去建筑公司上班的毕赣还考取了一张爆破证。
个人生活:
家庭:
毕赣的父亲是出租车司机,母亲是理发店的老板,但两人性格不合,后来离异了。之后,毕赣的父亲便带着他生活,而外出打工的母亲每年才回去看他一次。
婚姻:
2015年12月31日,毕赣与相识多年的朱云在贵州凯里举行婚礼,而他的妻子也是一名导演。
以上内容参考:毕赣-网络
㈡ 香港国际电影节简介及详细资料
1977年,香港市政局成立香港国际电影节,以放映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为主。
1978年起,推出1950年代香港电影回顾系列,亦始于该年度,电影节每年均会推出一系列的中英文电影丛书,自此成为电影节的标记。
1979年起,香港国际电影节逐渐成型,由放映国际电影、亚洲制作,以至当代香港影片及回顾系列,奠定及后三十年的电影节模式。
凭首三届的努力,为香港国际电影节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根基,由八十年代起逐渐建立世界性的重要地位,亦为邻近地区所举办的电影节起指引的作用。当时纵然还未设立竞赛环节及影片买卖市场,香港国际电影节凭著高质素的节目、勇于发掘亚洲和中国的新制作,以至为香港电影所作出的努力,加上举行连串的座谈会和编制知名的电影丛书,在环球得到高度评价,有助于本土及海外推广香港电影。
2000年至2004年期间,香港国际电影节曾由多个 *** 部门及法定机构,包括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和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办。
2004年,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正式公司化,成为独立的非牟利团体,并由第29届开始举办电影节至今。
现时的香港国际电影节,己发展成为香港最大型的文化活动,更是亚洲其中一个最享负盛名的电影平台,让来自全世界的电影业界人士及影迷在此地聚首一堂,一面放映新片;一面欣赏精彩作品。 来自50个国家超过280部电影,在香港11个主要的文化场地上映,参与者超过60万人次,包括4,500位出席香港国际影视展 (FILMART) 电影业界人士。
2019年3月18日,第43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开幕典礼。一连15天的电影节共选映来自63个国家和地区的232部电影,其中64部为全球或亚洲首映。
主题环节
单元名
首映礼
开幕电影、闭幕电影、隆重首映、与观众会面等
竞赛展映
新秀电影竞赛展映、纪录片竞赛展映、国际短片竞赛展映、颁奖礼之夜等
大师与作者
大师级、作者风等
华语电影
香港电影面面观、电影生力军等
国际电影
影迷嘉年华、世界视野等
纪录片
亲爱的地球、真的假不了、影人影事等
平台
自主新潮、我爱午夜长、前卫眼、修复经典、我看我电影、超人气动画等
焦点·致敬
焦点影人、影人经典作品回顾等
附加节目
大专学生作品展、ifva纪录片系列作品精选等
香港国际电影节不设大奖,属于非竞赛性的放映活动,其竞赛单元基本是针对新人新作。三大电影节的竞赛影片必须是在该电影节做全球首映的电影,所以各大电影节要"争电影",重头电影也只能三选一。对香港国际电影节来说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这里放映的大都是上一年各大影展的风头电影和大师名导作品,所以在邀请影片参映方面的算计相对小一些,主要考虑的是影片的素质和声誉,也因此使得整个影展的质量较高。
为了表扬优秀的电影人士及其佳作,香港国际电影节增设五项电影大奖(新秀电影竞赛、纪录片竞赛、国际短片竞赛、国际影评人联盟奖、天主教文化奖)。由业界享负盛名的专业电影人、影评、导演及演员组成的评审团,评选五项电影大奖,得奖结果将于香港国际电影节「颁奖礼之夜」内公布。
新秀电影竞赛
新秀电影竞赛项目,旨在表彰那些充满力度与原创性的电影制作及其对今日世界的独到表达。
新秀电影竞赛设火鸟大奖、评审团奖。
纪录片竞赛
香港国际电影节相信关注社会议题而具美学价值的纪录片在任何有意义的电影节中不可或缺。纪录片竞赛向世界各地的纪录片导演致敬,肯定他们在纪录片的形式和语言上作出的贡献。
纪录片竞赛设火鸟大奖、评审团奖。
国际短片竞赛
短片拥有独特的形式、艺术性及表达手法,与长片别具一格。国际短片竞赛鼓励短片的创新及制作,它亦提供一个让国际及本地短片导演进行交流的平台。
短片竞赛设火鸟大奖、评审团奖。
国际影评人联盟奖
自第23届香港国际电影节设立,国际影评人联盟奖志在鼓励新生代电影发展。国际影评人联盟是由全球专业影评及电影传媒人组成的国际性协会,致力推动电影文化的发展。国际影评人联盟奖是表扬具出色表现的电影制作。香港国际电影节将选出12部亚洲新晋导演的佳作,并由三位电影界知名人士组成评审团选出杰出作品。候选影片均可附FIPRESCI标志。
设国际影评人联盟奖。
天主教文化奖
自第28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开始设立.每年所颁发的天主教文化奖是表扬电影人,如导演、演员、编剧等出色的表现,尤对致力透过电影表达对社会、人权关注,并传达心灵及艺术价值的电影人致敬。香港国际电影节将选出12部提名作品,并将由三位电影界知名人士担任评审员选出得奖者。候选影片均可附SIGNIS标志。
设天主教文化奖、特别表扬奖。
年份
主题
奖项开幕电影
闭幕电影
荣誉大使/形象大使 第25届(2000) 刘国昌《无人驾驶》陈果《榴梿飘香》
陈以文《想死趁现在》
第25届(2001)杨凡《游园惊梦》
让-雅克·贝纳克斯《死亡转账》
杨德昌《一一》 第26届(2002)陈果《香港有个好莱坞》
汤姆·提克威《疾走天使》
蔡明亮《你那边几点?》 第27届(2003)杜琪峯《PTU》
山田洋次《黄昏的清兵卫》
路学长《卡拉是条狗》
斯派克·琼斯《改编剧本》
第28届(2004)李少红《恋爱中的宝贝》
许鞍华《玉观音》
蔡明亮《不散》
阿伦·雷乃《严禁嘴对嘴》
黎明 第29届(2005)顾长卫《孔雀》
山田洋次《隐剑鬼爪》
贾樟柯《世界》
阿兰·柯诺《无语慰晴天》
第30届(2006) 向动作指导致敬杜琪峯《黑社会以和为贵》
彭浩翔《伊莎贝拉》
尼尔-阿姆菲尔德《糖果》
《雪花膏狂奔》
刘德华 第31届(2007)朴赞郁《再造人之恋》
游乃海《跟踪》
第32届(2008)山田洋次《母亲》
张作骥《蝴蝶》
马丁斯科塞斯《电光滚石》
舒琪、关文轩《咖啡,或茶》
郑秀文 第33届(2009)尔冬升《新宿事件》
许鞍华《天水围的夜与雾》
贾樟柯《二十四城记》 莫文蔚 第34届(2010)岸西《月满轩尼诗》
罗卓瑶《如梦》
云翔《安非他命》
麦曦茵《前度》
第35届(2011) Let's Meet Here杜琪峯《单身男女》
《香港四重奏II》
无 杨千嬅 第36届(2012) 火凤凰 彭浩翔《春娇与志明》 王全安《白鹿原》 杨千嬅 第37届(2013) 激活无限想像 邱礼涛《叶问终极一战》 贾法·帕纳希《闭幕》 杨千嬅 第38届(2014) 世界汇聚香港彭浩翔《香港仔》
陈果《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
林超贤《魔警》 古天乐 第39届(2015) 张艾嘉《念念》 翁子光《踏血寻梅》 古天乐第40届(2016)
杨庆《火锅英雄》
许学文、黄伟杰、欧文杰《树大招风》
黑泽清《毛骨悚然》 古天乐第43界(2019)
《沉默的证人》张家辉、任贤齐、杨紫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是一个非牟利及非官方的慈善团体,致力发扬电影文化,推广光影艺术。
透过全年活动,协会期望加强世界各地对中国电影文化的欣赏,并把各地具启发性的电影带到香港,丰富本地精神文化生活。
为加强香港及亚洲电影的感染力,协会于每年三、四月期间均举办三项旗舰活动,包括:香港国际电影节(HKIFF)、香港亚洲电影投资会(HAF)及亚洲电影大奖(AFA)。
电影能够连系不同的文化和世代,激发无穷创造力。凭此信念,协会不断为成千上万的影迷,带来世界各地最优秀及具启发性的电影作品。
㈢ 我说啊,我说的获奖情况
动画短片《我说啊,我说》(The Soliloquist)全长六分钟,由台湾南艺大音像动画研究所毕业生马匡霈耗时一年所完成,在2009年法国“安锡国际动画影展”斩获毕业学生作品组的特殊荣誉奖(Special Distinction),赢得台湾动画电影史上前所未有的荣耀。安锡国际动画影展为备受肯定的指标性动画影展,过去如宫崎骏《红猪》、香港《麦兜故事》,都曾获该影展长片奖项。 1981年出生的马匡霈在服完兵役退伍后选择了担任美术老师,迄今为止他共拍有两部动画短片作品,其中《山水历》曾入围2008年台北诗歌节影像诗,而《我说啊,我说》(The Soliloquist)则获奖连连,分征中国、日本、香港,并获得“2009台湾青年音像创作联展”的不分类首奖,在台北电影节上公开放映。
2009法国安锡动画影展(Annecy)毕业学生作品组―Special Distinction特殊荣誉奖
2009有声有摄2009台湾青年音像创作联展―不分类首奖
2009城市游牧影展(Urban Nomad Film Festival)2009游牧奖―游牧二奖
2009香港Ifva独立短片及录像比赛短片影片竞赛「Asian New Force」—特别表扬奖
2009 4C数位创作竞赛―动画类入围西基厂商赞助奖
2008 ASIAGRAPH日本第二部门动画(アニメーション)作品公募部门―最优秀作品2008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大学生动画节白杨奖动画类―入围(入围!)
2008第八届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奖―入围(入围!)
2008高雄市数位创意设计大赛「多媒体动画组」―第三名
97年全国学生创艺作品线上竞赛「电脑动画创意类」―第一名
㈣ 毕赣的介绍
毕赣,1989年生于贵州凯里,山西传媒学院08级编导专业毕业。天画画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签约导演。12012年,他拍摄的黑白短片《金刚经》获得香港ifva电影节特别表扬奖。《路边野餐》是他大学毕业之后的第一部长片。22015年11月21日,毕赣凭借《路边野餐》获得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奖。
㈤ 郭月的主要作品
片名 饰演 拍摄时间 导演 获奖情况 路边野餐洋洋2014年6月毕赣第6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最佳新导演奖”“最佳处女作特别提名奖”
第52届台湾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奖”“亚洲电影观察团推荐奖”“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开往孟巴巴拉萝莉2014年10月唐辛颐诗人小月2015年3月郑逸豪灰色旅馆刘亦贞2015年4月李元奇诡打墙 萱萱/子青2015年6月游松时光冒险冰冰2015年8月宋军女导演 月月 2011年秋 杨明明 获得2012年度北京独立电影节评委会推荐奖
HAFF2012“亚洲之光”青年短片竞赛单元 观众奖
第七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优秀短片
2012深圳艺穗节展映
2013香港ifva电影节 中日独立电影交流周九届中国独立影像展年度十佳剧情短片 我心深处 女一 安忆 2010 杨明明 2010年新人奖最佳剧本奖
第三届新人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入围作品 花季年华 女二 蒋亚楠 2010年夏 刘烈熊 风筝鸟 生物老师 2010年夏 于轶平 台湾金狮奖短片 狂犬病 女一 女病人 2012年 费达 饲养毒蛇的小孩 女一 小璇 2011年春 陈晨 饲养毒蛇的小孩工作照 硬币 女一 2009年春 于轶平 入围2009年入围慕尼黑国际短片电影节
第32届挪威短片电影节;
2009年中国新锐导演邀请赛 《finding beauty in SummerPalace》 女一 2011年夏 费达 电梯有鬼 女二 瑶瑶 2010年冬 老蔡 过把瘾就死 女一 杜梅 2009年冬 李鲲 完美约会 女一 2008年秋 于轶平 传媒力量最佳短片 重启 女二 师姐 2013年春 赵洋 猪肉与月亮 女一 月月 2013年4月 杜晓雨 无宿之身 女一 璞瑜 2013年4月 刘玺 小白 谷春晖2014年3月兰波升旗女二2014年6月宋军 名称饰演 演出时间 导演 备注 生活就是舞台女一2014年8月CCTV-3轮播
㈥ 郭月的介绍
郭月1,新一代最“酷”女演员。在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学习的四年时间,是郭月从精神世界到行为感官日趋电影化的过程。从片场到生活,她已经习惯用导演的方式思考,用演员的方式表达。2015年郭月正式走入国际电影人视野,她主演的电影《路边野餐》先后获得第52届台湾金马奖,和第6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2。其演员处女作独立电影《女导演》,一举获得2012年宋庄独立电影节评委会推荐奖、HAFF2012“亚洲之光”青年短片竞赛单元观众奖、第七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优秀短片、2012深圳艺穗节展映、2013香港ifva电影节等多项奖项3。
㈦ 香港国际电影节的主要活动
香港国际电影节的传统就是汇聚不同的文化和电影流派,把电影推至不同年龄、界别和爱好的观众,以达致创意交流的目的,也协助香港发展成为亚洲的电影文化中心。香港国际电影节由1977年创办至今,以坚持推动香港电影文化和选映高质素电影为理念,成为国际间极受重视的电影节。除了致力于推介华语电影及发掘影坛人才外,电影节更是全球电影打入香港、大中华及亚洲市场的最佳踏脚石。电影节精选全新高质影片作隆重首映,并邀请导演、演员出席红地毯活动及与观众答问环节,交流心得。
香港国际电影节以操办者对电影的痴迷著称。每年,电影节的节目策划人都要从世界各地搜罗大量上一年的出色艺术电影,奔忙于戛纳、威尼斯和柏林这样的顶级电影节自是他们少不了的功课,其眼光更广及俄罗斯、阿根廷等地的影展,大有将各地优秀电影一网打尽的意思。这个“影迷”气氛浓厚的电影节还贴心地在各放映场地免费派发《影讯》,及时向观众通报节目变动情况,更有水准不俗的免费讲座。 主题环节 单元名 首映礼 开幕电影、闭幕电影、隆重首映、与观众会面等 竞赛展映 新秀电影竞赛展映、纪录片竞赛展映、国际短片竞赛展映、颁奖礼之夜等 大师与作者 大师级、作者风等 华语电影 香港电影面面观、电影生力军等 国际电影 影迷嘉年华、世界视野等 纪录片 亲爱的地球、真的假不了、影人影事等 平台 自主新潮、我爱午夜长、前卫眼、修复经典、我看我电影、超人气动画等 焦点·致敬 焦点影人、影人经典作品回顾等 附加节目 大专学生作品展、ifva纪录片系列作品精选等
㈧ 季然的资料
季然,全名侯季然,台湾电影导演、作家,也从事摄影创作。2010年,执导作品《有一天》入围柏林影展青年导演论坛单元。该片由导演侯孝贤监制,金马奖最佳女配角谢欣颖、金钟奖影帝张书豪主演,廖庆松担任剪接指导。
2003年首部个人影像作品《星尘15749001》获台北电影节百万首奖。
2004年与侯孝贤的三视多媒体公司合作,拍摄台北市政府的台北探索馆「环境剧场」影片:《城市生活》与《城市想像》,结合剧情、纪录与电脑动画,为台湾首见之十银幕环绕多媒体剧场电影。
2005年完成纪录报废摩托车的短片《我的七四七》,入选釜山影展等二十二个国际影展的纪录,获得香港IFVA独立短片竞赛Asian New
Force大奖及奥地利Sidewalk cinema评审团大奖。
2005年完成重新定义台湾70年代末期「社会写实电影」的纪录片《台湾黑电影》,入选东京、釜山及鹿特丹等国际影展,入围金马奖最佳纪录长片。
2007年获新闻局电影短片辅导金,拍摄剧情短片《购物车男孩》。入选台北电影节及金马国际影展。
2007年与中华电信基金会计画合作,拍摄以台湾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及社区为对象的系列「点˙台湾」短片。 2007年与滚石文化公司合作,制作公共电视
「台湾流行音乐产业史」系列纪录片。
2008年参与李安与李岗之「推手计画」,将执导三段式电影《上上》。《上上》并被选为2008香港亚洲电影投资会(HAF)的正式入围企画案。
2010年,执导作品《有一天》入围柏林影展青年导演论坛单元。该片由导演侯孝贤监制,金马奖最佳女配角谢欣颖、金钟奖影帝张书豪主演,廖庆松担任剪接指导!
㈨ 为了拍这部同性电影,他身兼导演监制膳食导游,还落下了胃病
洪荣杰导演处女作 《无声风铃》 (2009)
编剧:洪荣杰
导演:洪荣杰
主演:吕聿来 / Bernhard Bulling
Q:Kantorates
洪:洪荣杰
Q: 为什么选择这个故事作为你的导演处女作?
洪: 在过去 10 年,我都在想拍电影的事。发现自己在电影方面可能有一点儿天分。
我在香港理工大学念设计学士学位,拍了一部 35 分钟的短片。怎料这个短片入围了柏林的一个电影节,后来我的毕业作品是一部时长一小时的短片,在香港发行。之后拿到奖学金,去美国芝加哥的艺术学院念艺术硕士,当时我拍了一部35分钟的短片《窗外》(Buffering),然后开始编写《无声风铃》的剧本。
Q: 你想表达什么?
洪: 这是一个跨国恋的故事。我觉得身为香港人的好处,就是从小开始已生活在华洋聚居的文化中。后到美国,也受到很大冲击,渐渐形成现在的风格。
在香港念书时,遇到了一位从美国回来的老师,他拥有很强的文化背景,和我们分享文化理念。我把学到的文化理论、差异等放在我的电影内。所以我拍摄的电影,除展示技术外,也包含了很强烈的文化意识。
Q: 资金来自哪里?
洪: 我在瑞士时,找到一个当地的监制,替我寻找资金。这部戏的第一组资金,来自香港艺术发展局。我拿到这笔钱后,首先拍了瑞士的戏份。
拍完瑞士的戏份后,我剪辑了一个 teaser(预告)片段,并找到了其他资金。基本上,拍完香港的戏份后,资金都用完了。我花了三个月时间剪片,完成后我拿着粗剪版到瑞士申请资金并成功获批。所以说,这部 戏的大部分资金,都是来自瑞士,主要在瑞士做后期。另外,三藩市的 Frameline(架线)电影节机构也有一笔后期制作资金提供。算来整部戏的投资为 50 万美元 ( 即约 400 万港元)。
Q: 自己编剧还是找人编剧?
洪: 这部电影的剧本,是 5 年前我在芝加哥念书时开始写的。 当时故事分为男、女两部分,但我毕业后,一起编写剧本的同学退出了,故事剩下了男主角的部分,由我自己继续发展。现在回想最初的剧本,真的是非常好看,可以说是一个杰作。我希望将来累积更多经验后,可以再拍这个剧本。不过话说回来,现在的剧本,已和当年的剧本有很大的区别。本来 这是一个香港和纽约的联合制作,但因为我后来搬去瑞士,所以把故事的地点改变了。
Q: 执导电影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洪: 拍摄这部电影的最大困难,是开始时没有人理会我。一部关于同性恋的电影、 新导演、没有名气、以往拍过的短片没有什么商业价值,只有一堆电影节的支持,这样 的组合,基本上是没有办法拿到商业投资的。
当年我做了很多傻事,就是花很多时间去寻找商业投资,询问他们有没有兴趣。其实当年我寻找投资四处派发剧本后,已发现故事被很多人抄袭了。另外,也没有人相信这个拍摄计划。别人会跟我说,你是新导演,也没幕前明星,真的不懂怎样替你做。到了后来,我相信是我必须令其他人留下印象,不是靠明星。
所以说到底,你必须去接近那些有心去支持新导演的人。在香港,当年有几位这样的人,另外,也有一些专门支持艺术活动的基金,例如,来自瑞士的基金,大部分都是支持艺术活动的。
开拍前的最大困难是资金,正式开拍的困难,就是寻觅拍摄班底。相对于寻找资金, 组班是比较容易。因为当时我已准备所有资源,我很老实地和大家表示,我是有心没钱。幸好我的摄影师听到我的召唤,看过剧本后便同意合作。这个世界真的有一些人不在乎钱,但拍摄技术非常好。
在拍摄途中,最大困难就是身兼数职。我记得当时在瑞士开机的第一日,我是监制、导演、助导、膳食、导游,什么都要帮,什么都要做。我现在的胃病,就是当年在瑞士熬出来的。
Q: 作品的命运如何?
洪: 参加了柏林影展,我们共放映 4 场,都是全院满座。我去过的电影节中,提问最聪明的观众,就是在柏林,然后是旧金山、都灵等。香港的情况则不同,发问的观众不多。这可能是因为故事比较个人化吧。我记得香港华纳有位监制看完我的剧本后说,好像是看私人日记一样。
现在已有多个国家发行,有些在戏院,有些推出影碟。
Q: 对你帮助最大的人是谁?
洪: 作为一个新导演,我是有点害怕和一些很有经验的香港电影人合作,害怕他们会看轻新导演。 若他们真的看轻新导演,工作时不会和你交心,所以我特意在北京找了一位年纪和我相仿,但经验比我丰富的摄影师。我们非常合拍,不论思想方法还是态度。当然,资金也很重要,但即使有钱,也需要一班有心人共同努力。
Q: 影响你最大的电影或电影人是谁,为什么?
洪: 蔡明亮、阿尔莫多瓦、德里克·贾曼等,法国电影也是。蔡明亮的所有电影, 我也看了。我见过蔡明亮本人,觉得他很好。盛传他不是一个容易打交道的人,但记得当年他在香港放映《天边一朵云》时,和观众说过,他不介意传媒怎样把电影包装,甚至把它说成色情片,最重要是这种包装能够真的把观众带入戏院。我觉得从一位这样富有经验的导演口中,听到这种说话,对我的冲击很大。将观众带回戏院,是非常重要的事。
蔡明亮电影的镜头虽然很长,但看久了会发觉是很进取的,他的剪接也很厉害,在很多寂静的镜头后突然会有人在唱歌,他很懂怎样和观众玩心理,电影内的对比很好看。阿尔莫多瓦、电影内的女性角色也很好看,德里克·贾曼就更加是我的偶像。我觉得台湾导演影响我多于香港的导演。
蔡明亮 《天边一朵云》(2005)
Q: 对第一次拍片的青年导演,你有什么样的建议?
洪: 不要放弃 ! 我去过柏林影展辖下的新秀培训计划数次,第一次是个人身份,第二次是以《无声风铃》计划的身份去,结识很多新朋友。很多时候,你也不知道认识了的人,什么时候会真的帮到你。
另外,最重要的是要付出真心,态度诚恳。当你遇到同样级数的有心人,大家便会组合起来。
第三,不要高攀,不要一开戏便立即想找明星。不应催逼自己,要发生的事情始终会发生的。
说到底,都是不要放弃。我在柏林艺术学院作计划的时候,别人跟我说要非常非常努力拍戏,我之后告诉他们,我一定会非常非常努力,因为我本身就是很努力的人。不过拍完《无声风铃》后回想,努力的程度和我当年想象,还要艰辛很多。可能当时的想法就是,你可以花 10 个小时去做的话,那我非常非常努力,肯花 100个小时,但实情是这种努力,花费的是几千个小时的程度。不过你不放弃的话,必然是会有回报的。
文章来自 http://www.cinespot.com 动映地带
洪荣杰 导演简介:
生于1977年,香港导演,早年在香港理工大学修读设计,后赴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的电影、录像及新媒体学系进修,获艺术硕士学位。
2000 年在校期间,他主力拍摄同性题材的短片。首部短片《有人》(Invisible People),获香港IFVA 独立短片比赛特别奖,并入围柏林短片电影节。2001年作品《天使》(I am Not What you Want),获比利时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2003年,拍摄短片《窗外》(Buffering…),获意大利都灵同性恋电影节表彰。
洪荣杰的首部长片为《无声风铃》,影片为中国及瑞士联合制作,入围 2009 年的柏林影展,其后于香港、旧金山等地的影展放映,并在香港公映。
2016年拍摄新片《造口人》。
Kantorates 简介:
香港综合电影网站《动映地带》主编兼影评人,自1997年撰写中英文影评文章至今,已有14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