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青春榜样 | 陈敏之:心随影,敏于行
一方银幕,展现世态炎凉,感受人情冷暖。往昔一场场视听盛宴,信手拈来;今朝一幕幕诗和远方,未来可期。
陈敏之,长安大学2015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生,曾任长安大学青年传媒中心影视文化部部长。2018年被成功保研至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制作专业。其导演作品《喜儿》入围全球大学生电影节,并于2018年5月在“长安大学第一届Focus on电影节”首次展映,获得“最佳影片”奖项。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陈敏之把对电影的热爱融入学业,更融入生活。用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坚持,成就自己。
陈敏之的保研成果令人艳羡,但她对保研的态度却显得极为平淡。“我对保研并没有什么大的规划,大一时我原本打算出国留学,保研的事从大四上学期才开始留意。”说者云淡风轻,但支撑这般淡然的是陈敏之对自己专业成绩的十分自信。
在理论学习方面,她的文化课成绩排名位居全专业第一,英语四六级和雅思成绩也都是名列前茅。在她看来,优秀的专业课成绩才是保研的敲门砖和王牌。“要想成功保研,不要太迷信所谓的加分项目,它们只是锦上添花的东西,一定要先提高专业课成绩。我自己的专业课压力并不大,所以我的学习节奏并不是特别紧张。但平时我会要求自己认真学习专业书籍,广泛涉猎与专业相关的人文社科类、哲学类书籍。”一方面对9电影的痴迷,对专业的喜爱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陈敏之取得优秀的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老师们的倾囊相授也让她受益匪浅。“老师们都十分博学和敬业,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讲,整理好专业笔记。我要感谢那些曾帮助过我的老师,他们不仅教给我许多专业知识,而且还尽力帮助我解决微电影制作中的资金,设备等问题。”敏而好学,良师相助。面对文化课,陈敏之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在专业实践方面,陈敏之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初入大学,从无到有,由易到难。从简单的参与迎新晚会制作到白地村调研再到在《天天向上》导演组实习,陈敏之在专业相关实践上不断前进。大二赴台交流学习的经历是她大学生涯的一个里程碑。台湾国立清华大学对话式、启发式的教学让她深受触动,也因此更注重实践。“从台湾回来后,我更多尝试拍片子,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然后大家一起创作。这些是我大学后半部分的主题。”厚积薄发,大三大四陈敏之迎来自己的收获期。这两年她导出《喜儿》、《白茫茫》等电影,组织创办“Focus on”电影节,参加香港电影节。丰富的实践经历让陈敏之对自己学习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理论与实践的齐头并进让陈敏之对自己的专业成绩更加自信,也让她的保研路更加顺畅。
“保研的变数很大,一切都是未知的,做好眼前的事很重要。”对于那些准备考研保研的同学,陈敏之贴心地给出自己的建议:“首先一定要把专业课成绩搞好,这是基础性的也是决定性的;其次是大三下学期就要提前关注心仪学校的夏令营,在夏令营拿到“优秀营员”资格之后几乎就不用参加面试了;最后有条件和能力的同学还可以参加一些省级、国家级的比赛或者发表论文,这些也是可以加分的。”
“我就跟这个世界一样,这个世界是不会变的。”这是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陈敏之最喜欢的台词,而她自己也从未改变过对电影的钟爱。
中学时期,因为喜欢王菲,陈敏之看了王家卫的电影——《重庆森林》,正是这一部电影激发了她对影视作品的热爱。“我们学电影的,心里都有一个执念,就是想参加电影节。”大三的下半学期,陈敏之有一门短片创作的课程。“这个课上每个人都要自己创作一部影片,但是然后呢?这些影片就只是一项作业而已吗?所以我们大家一起,给这些作品创造一个平台让它能够展现出来,让更多人去了解它们。”没有任何组织或部门,只是一群热爱电影的年轻人,在老师的支持下,主办了长安大学第一届“Focus on”大学生电影节。“这个活动办下来觉得挺有成就感的,也算是圆了我们自己的一个梦吧。”她如是说。
2018年9月,陈敏之导演的短片《喜儿》入围全球大学生电影节剧情短片单元。谈到制作短片的初衷,她坦言自己有一天看到《十一种孤独》,里面有一个小故事讲的是小孩子的孤独,被这个故事吸引,她就想到用影视化的方式把它表达出来。“我会被这种在小孩子身上发生的不一样的故事和不一样的情感吸引。而且这部《喜儿》多多少少算是一个悲剧,我觉得这种悲剧其实是很原生的,它没有为我们现在社会经历的一些事情所影响,就是一种原始的孤独,这才是最触动我的地方。”采访中,陈敏之笑着说到,其实她并没有想让观众从她的影片中学到什么道理,也并不想传输一种很准确的价值观,“我觉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我只是想传达儿童心灵中的一种情感,让大家看完这部片子多少有些感动或共鸣,这才是我真正想要的。”
有人说电影里面最难拍摄的,一是动物,二是小孩子。在拍《喜儿》之前,陈敏之和她的小伙伴们也只是偶尔心血来潮会拍一些视频,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所以我们当时的拍摄也是莽莽撞撞的,拿着几台单反就去拍了,在技术上也没什么经验可言,但还是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陈敏之带着全剧组从西安飞去湖南拍了三天,这三天时间她们需要和50多名小演员周旋,只能在孩子们下课的时间组织拍摄。“其实拍片子这件事是需要多方面合作的,不仅仅是导演,还需要很多个部门共同协作。”如今的陈敏之,经常会反思自己的作品,“摄像、灯光、声音,其实是影视拍摄过程中最应该保证的几个技术层面。而说实话,我对《喜儿》这部影片的这些方面并不太满意。”
“作品的内核是最重要的,你自己首先应该去相信你的故事。”在作品的创作方面,陈敏之认为拍片子不应该仅仅只是去塑造一个人物或者讲出一个故事,还应该加入自己的一些思考,“这些东西不分高级低级,只要是你自己内心的想法就好。”她谈到拍片子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很多东西要做到逻辑上的统一,很多细节都要自己捋清楚。同时作为学姐,她也提醒学弟学妹们:“如果你现在有一些好的idea,一定要努力去把它做成一部好的作品,这都是你自己的体验,也会为你以后要走的路打下基础。”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静观漫天云卷云舒。”在生活中,陈敏之口中的自己是一个慢热、随性而却谨慎的人。她会利用电影、读书、旅行来消磨日常生活中的无聊时间。因为电影专业的元素充满了她的生活,她深深热爱着自己的专业,所以在学习时她感觉不到痛苦,增进知识和磨练技艺都是伴随着乐趣而进行的。这正如她所说:“如果你真正热爱你这个专业,那么学习就是你生活当中的一部分了,我真的不建议大家去选择不喜欢的专业。因为这不仅仅意味着眼下的痛苦,更意味着将来的无奈。”对于一个人来说,选择往往要比坚持更关键,陈敏之选择了与电影相关的专业,是因为心中的热爱。也刚好是这份热爱,使她有了坚持下去的理由。村上春树说:“喜欢的事情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的事情怎么也长久不了。”
陈敏之说:“尽量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能够做到认可自己,能在电影圈里做一些喜欢的事情。我并不要求我自己做的有多成功,因为成功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我只想做到自己心里的成功。”沽名钓誉的行为并不能使她真正得到快乐,她拥有着电影人的情怀。这种情怀可以使一个人不堕入灯红酒绿的浮世,也不会沉迷于表面的声色犬马。正是因为心中的情怀,三毛放下了名利,去往撒哈拉沙漠,追寻自己前世的梦;正是这种情怀,张旭不羁于功名,脱帽露顶于王公前,只是为了挥毫落纸如云烟。为了艺术上的成就,人不应汲汲于功名,《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斯特里克兰,因为抬头看到了天上的月亮,所以舍弃了脚下的六个便士。当你选择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时,那么日子就是有趣的。陈敏之追随了自己的内心,按自己的意愿去过她想要的生活。
读万卷书,看很多电影,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读了万卷书的陈敏之,最终要离开自己生活了四年的大学,去往新的远方,因为漫漫的旅途能使她丰富阅历,把这些阅历投放到自己的电影中。看了很多电影的陈敏之,最终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电影专业,因为只有热爱的事情才能日久弥新。正是因为新的远方和一直以来的坚持,她终会有喜欢的生活。
山河平静辽阔,无一点贪嗔痴爱,我们都是背着行囊走在路上的旅人。热爱电影、生活的陈敏之与一个又一个书中、电影中的人、事、物相遇。我们也应该转身去拥抱生活,在书中、电影中的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中,与自己,面对面相遇。
青年传媒中心/信息来源
Ⅱ 电影节的中国电影节
中国电影节及相关奖项一览表 内地电影节或奖项上海国际电影节 北京国际电影节 长春国际电影节 中国珠海电影节 中国电影华表奖 中国电影金鸡奖 大众电影百花奖 华语电影传媒大奖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海影评人奖中国电影童牛奖电影频道传媒大奖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小百花奖百合奖春燕奖中国电影导演协会铁象电影大赏香港电影节或奖项香港电影金像奖 香港电影金紫荆奖 香港电影导演会 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奖 台湾电影节或奖项台湾电影金马奖台北电影节澳门电影节或奖项 澳门国际电影节其他 亚洲电影大奖亚太电影大奖亚太影展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广电总局电影频道节目制作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北京电视台影视部、中国电影报社、北京市电影公司、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电影基金会、北京市学生联合会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的一项大型文化活动。
她创建于1993年,是当今中国每年始于春季的第一个电影节。其权威性受到电影界人士普遍认同,被誉为中国电影界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奖。历届有多部获奖影片后来在国内政府奖、金鸡奖、百花奖和东京、柏林、西班牙等国际电影节获得各种奖项。大学生电影节以青春激情、学术品位、文化意识为宗旨,以大学生办、大学生看、大学生评为特色,在教育、文化和影视三界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电影前辈凌子风、著名导演谢铁骊、谢晋等曾为大学生电影节题词,希望大学生电影节能推动中国电影的发展。
大学生电影节还是中国青年导演初试艺声的舞台,霍建起、张扬、金琛、施润玖等新生代导演曾在这里首次获奖,最佳处女作奖和艺术创新特别奖的设立传达出大学生们对影坛新鲜力量的期待和鼓励。
大学生电影节不但赢得电影创作者和大学生观众的青睐,还获得国家广电总局及相关政府部门的认同,在广电部2001年召开的北戴河会议中,赵实部长两次提到大学生电影节对我国电影事业及高校文化所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大学生电影节日益成为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民间电影活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电视台、凤凰卫视中文台、《北京晨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等80余家媒体对电影节进行系列报道,电影节闭幕暨颁奖晚会在广电总局电影频道节目制作中心、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欢聚一堂》栏目、北京电视台等重要媒体多次播出,取得较大反响。
大学生电影节于每年的4月20日--5月4日之间召开。电影节组委会秘书处办公室设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第九届电影节已在积极进行。她以北京为中心,辐射全国,参赛影片几乎囊括最新优秀国产影片,学生评委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参与人数居国内电影节之最。本届电影节设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观赏效果、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艺术创新特别奖等奖项,在大学生投票推选的基础上,由大学生和青年评论家组成的评委会评定。电影节主会场设在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此外还将在北京20余所著名大学放映参赛影片,观影人次达20余万人次。
大学生电影节还将举办专题影展、专题讨论和专题讲座等众多学术活动,集中学界、业界各路英豪,共同探讨最新热门影视话题。老中青年导演与演员,在新片首映式、参赛片剧组见面会、著名导演专题研讨会等活动中与大学生欢聚一堂。大学生电影节不仅是大学生的电影盛会,也是电影人的青春聚会。
大学生电影节还对大学生自己拍摄的录像作品进行评奖。大学生录像作品大赛是国内唯一面向大学生的影视文化赛事。参赛片规模和评奖规模进一步扩大,参赛对象扩展到香港,关注群体成直线上升。 创办于1993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由中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和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承办。虽然与同为国际A类电影节的戛纳和柏林电影节相比,年轻得多,也稚嫩得多,但在成功创办后的第二年即获得了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的认证,被归类于国际A类电影节。每年6月,这个中国唯一的国际电影节都将如约而至,带给您一场盛大的电影视觉体验。
上海作为中国电影的发祥地,在相当长的一段岁月里,它几乎就是中国电影的代名词,上海的电影为中国的民族电影工业带来了最初的繁华;上海,也曾经为中国电影长廊奉献了最丰富的影像。上海国际电影节可以说使上海这座城市实现了对中国的电影情结的一个夙愿。至今,上海国际电影节已成功举办了10届,每年初夏的这一国际影坛盛世不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电影爱好者,也汇聚了越来越多的国际电影界名流和时尚人士,使得电影节日趋国际化和时尚化。
上海素来拥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情怀,她包罗万物,宽厚大度。秉承了上海文化精髓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也以其博大的情怀和包容的态度热诚地吸收来自世界各地不同人文、不同潮流、不同形态的优秀电影佳作。上海国际电影节是中国电影市场每年唯一一次的世界影片大检阅。每年的这个时候,不仅对上海及周边城市的观众是一次期待已久的电影朝圣,对于那些苦于找不到办法浏览整年度中国电影和世界电影的电影人,更是一次不容错过的电影盛会。每年的六月,为期九天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已俨然成为上海文化生活一个重要的景观。 2014年6月21日,西安首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在上海电影节举办启动发布会,宣布将于2014年10月20日至24日举行。现场,执委会表示要将此电影节打造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的中国境内最有影响力的国际电影节之一。
据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组委会介绍,这是继上海、北京国际电影节之后,在国内创办的又一个国际性、综合性、固定性的大型电影对外交流活动,每年一届,分别由陕西、福建两省轮流主办。
作为“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的重点项目,首届电影节将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陕西省政府于10月20-24日在西安共同主办,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陕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承办。陕西广播电视台、西部电影集团、陕西文投集团、陕西省旅游集团等共同实施。
首届西安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为期5天,设置的主要板块和活动包括开幕式、国家影片展映、电影文化论坛、电影交易市场、电影主题音乐会和闭幕式等。其中,开幕式分为“星耀古城——嘉宾走红毯入场”和“丝路长安——西安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开幕式”两部分,邀请中外电影界知名人士和剧组代表走红地毯。
此外,丝路国家影片展映部分,邀请征集上百部国内外优秀影片进行展映,同时安排著名电影机构、著名导演的主题影片展映活动。并评选“丝路杯”最受观众喜爱的中外影片。论坛则邀请国内外嘉宾举办多场电影交流、艺术专题论坛和讲座。电影交易市场邀请中外影视机构开展合作洽谈、版权交易等活动。闭幕式上,电影节获奖影片剧组走红地毯,公布电影节各项成果,颁发“丝路杯”最受观众喜爱的中外影片奖,并发布下届电影节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