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十二》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反思呢
今天是国际慰安妇日,也是电影《二十二》上映的日子,刚才搜索信息,影片中出现过的黄有良老人最终没有等到今天,在两天前8月12日离世了,她是中国大陆最后一位起诉日本政府的“慰安妇”幸存者,在死前她还抓着儿子的手不甘的说“我撑不到日本人向我道歉的那天了。希望你能继续替我讨回公道。”哦对了,忘记说了,二十二是电影拍摄时我国公开身份的尚存慰安妇的数量。到今天,除去黄有良老人,这个数字仅剩下8位了。
播放该片的影院不是很多,排场也很少,最后我和先生选了距离我们相对较近的影院中最早的这场八点档,坐在第二排看完了整部电影。其实对于是否观看这部影片,我很犹豫,因为它过于沉重,我可以想象自己几乎会从头哭到尾。最终我坚定的拉着先生来了电影院,是因为我想既然阿婆们不顾再一次揭开伤疤的疼痛也要来重新诉说那段历史让我们不要忘记,那我就愿意如这部电影预告片所说的那样来深情凝望她们,借用《超级演说家》中的台词,你说,我们来听。
2. 二十二大影星的评选意义
新中国“二十二大电影明星”曾经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他们的照片曾经是一代人相册中的珍藏;他们出演的影片,浓缩了新中国电影从诞生到成长的历程……《青春之歌》、《早春二月》、《林家铺子》、《聂耳》、《党的女儿》、《红色娘子军》、《革命家庭》、《铁道游击队》、《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虎胆英雄》、《野火春风斗古城》……,“二十二大电影明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一个社会的见证,是一组集体荣誉的群雕,也是新中国影坛可歌可泣的银幕画廊高耸的丰碑。
此批“二十二大电影明星”照片(53 x 38 cm)就是当时悬挂于电影院休息厅的原大照片,据称印制了753947张,短短8个月即卖出了714638张。但由于“文革”和当年悬挂后不易保存的原因,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私人手中集藏有全份“二十二大明星”大图片者极少,即便是中国电影资料馆和中国电影博物馆也缺存,足见存世量极罕。2005年7月,著名演员祝希娟从美国赶回北京中央电视台做客,主持人拿不出当年“二十二大电影明星”原大照片中祝希娟的那幅,发动编导人员在北京、上海征集,持有者可作特邀嘉宾。笑容灿烂的“祝希娟明星照”最后竟是一位北京“老追星族”兼收藏家奉献出来的。
3. 相信大家都经常去电影院看电影,遇到过哪些奇葩的事情
现如今,一百多岁的电影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娱乐方式,电影院也就随之成为我们经常出入的娱乐场所。而影院作为电影产业链的终端,起着非常多的决定性作用。对于观众来说,这里是我们能与一部影片亲密接触的最快捷最完美的方式。对于电影人来说,耗费大量资源呕心沥血制作的影片,最终也要在影院这个考场里接受残酷的市场检验。那让我们看看电影院里有哪些奇葩事吧。
出去以后我上厕所我朋友在外面等。在厕所听到有人哭。大半夜还是挺可怕的。但是哭着哭着,应该是在打电话?说话了。好像是说我看完了,现在就回去什么的。洗手的时候看到那个妹子出来,哭的双眼红肿,一点看不出在放映厅里那种活泼劲儿。应该是失恋了吧。
望采纳
4. 《22年后的自白》能延续“日本悬疑片”一直以来的高口碑吗
《22年后的自白》不能延续日本悬疑片一贯的高口碑。但这部日本悬疑片电影在演员表演上,剧情改编上,悬疑感的整体处理上,绝对算得上合格偏优秀的作品。
众所周知,亚洲悬疑推理文化,不管文学,动漫画,再到影视剧,日本绝对是亚洲悬疑推理的老大哥,与英国在欧美悬疑推理文化中的地位相当。
所以,《22年后的自白》在悬疑推理感上,相对便要弱上日本经典悬疑片一筹。它最主要讽刺社会现实,但日本加了一些日本电影惯有的人文关怀,相对温暖了一些。
总而言之,《22年后的自白》悬疑感稍弱,表演和故事剧情还是过关且优秀的。但与日本版或者韩国版相比,总感觉缺少一点惊心动魄的“物哀”感,可能这种感觉只有日本人写的悬疑推理片,才能做到吧。
更多关于《22年后的自白》的问题,欢迎大家关注和讨论!
5. 对放映《二十二》时笑场事件(其中有发生口角),大家怎么看
男子看纪录片《二十二》笑场,被劝反而变本加厉辱骂!
据悉,当时上海一影城放映“慰安妇”题材纪录片《二十二》时,一个男人突然笑场,被其他观众劝说时,竟然发怒回怼观众,还有骂人和将手里爆米花饮料全扔向出口观众的举动,甚至还想和其他观众动手,结果可想而知,差点挨顿揍。
但是这个男子看的电影有点特殊,片名叫做《二十二》,是一部关于“慰安妇”的纪录片,这部片子的意义我想大家一定都是心知肚明的,那种同胞间的血肉情深,看着自己的同胞遭受日本侵略者的侮辱,每一个中国人在那个场合下无论如何是“笑”不出来的,除非这个人就是一个施虐者。
这个人笑场非常不合时宜,属于一种典型的不文明行为。而在观众规劝他的时候,不接受劝阻就本来难以原谅,竟然还与网友回怼和骂人,实在是不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