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万家岭战役的战役过程
万家岭战役,位于江西省德安城西北20余公里的万家岭,笼罩在一片雨雾中。此岭高不足50米,三面高丘包围,在地图上找不到标注,1938年10月,中国军队在抗日名将薛岳指挥下,巧设“口袋阵”,在万家岭打死打伤侵华日军106师团3000人,史称“万家岭大捷”即万家岭战役,当地还流传着“山不在高,歼敌则名”的佳话。
兵力对比:
中国方面为第九战区代司令长官薛岳指挥的第壹集团军、第九集团军、第10集团军、第4军欧震、第66军叶肇、第74军俞济时,第一八七师,第九十一师,第一四二师,第六十师、第十九师,新编第十三师,预备第六师,第一三九师的一个旅,新编第十五师的一个旅,共十万余人。前敌总指挥为第九集团军司令吴奇伟。
日军编制
日本方面为侵华派遣军第106师团,师团长为松浦淳六郎中将。第106师团下辖步兵第111旅团(步兵113联队、147联队)和第136旅团(步兵123联队、145联队),以及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各一个联队。
战役过程:
1938年6月,日军为实现攻占汉口、广州等中国抗战中枢的企图,先后调集第二军、第十一军约3
地形图
5万人,企图沿大别山北麓和长江两岸西上,从南北两个方面合围武汉。国民政府决定以第五、第九两个战区所属部队"十四个集团军、一个江防军、一个武汉卫戍司令部,五十七个军,一百二十九个师,另配合骑炮工兵及飞机队长江舰队",总兵力约100万人,参加保卫武汉之作战。
1938年7月初,大本营变更华中派遣军的战斗序列,决定调集40万兵力,各型飞机300余架,舰艇20余艘,迅速攻取武汉,迫使国民政府投降。
面对日军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1938年7月,国民政府军委会授任蒋介石为武汉保卫战总指挥,重新将全国划定为九个战区,并向各战区下达了《武汉会战方针及指导要领》。该《作战方针》明确指出:以李宗仁第五战区和陈诚第九战区的部队为主力,动员总计约100万兵力,承担保卫大武汉的作战任务。其中,第五战区的作战区域主要集中在大别山南北两麓的豫、皖、鄂三省,下辖孙连仲为总司令的第3兵团和李品仙为总司令的第4兵团 ;第九战区的作战区域在鄂、皖两省的江南地区及赣、湘两省的全部,其下辖薛岳为总司令的第1兵团和以张发奎为总司令的第2兵团
赣北地处武汉外围是日军沿长江南岸西进武汉的必经之路。日军以冈村宁次的第十一军指挥此地区的进攻。国民政府也在此投入两个兵团,重兵把守。张发奎的第二兵团布防于瑞(昌)武(宁)公路及沿江各要点。薛岳的第一兵团任南浔(南昌-九江)正面金官桥、德安等地之守备。万家岭一带,重峦叠岭,地形复杂,山路崎岖,连驮马都不易通过。日军孤军冒险轻进犯了兵家之大忌。
引自:网络文库
❷ “万家岭大捷”到底歼灭了多少日军
闻名中外的万家岭战役就这样结束了,日军战报上说此次106师团被歼3000余人,《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采纳了这一说法。
根据一般的伤亡比例,万家岭一战106师团的总伤亡确实在万人左右,残余兵力约在千人左右(赵子立认为日本漏网者不足三分之一)。如此严重的伤亡率,可以认为这支军队已被彻底打残,因此冈村承认此番106师团“受到全军复(覆)灭的严重打击”
❸ 万家岭战役消灭日军多少
第106师团在万家岭战役中死亡约3000人,另有约2000名重伤员及其护送者回国,剩下的7000多人都有不同程度地伤病,完全健康的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