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通史》有几个版本最新最好的是哪个作者是谁
范文澜版《中国通史》
范文澜有《中国通史简编》,后来准备将其扩充为《中国通史》,全书未成即逝世,后续工作由蔡美彪完成。 1995年,《中国通史》出版,全书共十册,其中前四册为范文澜著,后六册为蔡美彪补充定稿。该书是我国近百年来最完整、最系统的一套中国通史。它通过记叙各个历史时期的历史事实与历史人物,阐明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全书观点鲜明、体例严谨、内容丰宫、文笔流杨,是受到社会各界普遍欢迎的优秀通史著作之一。
② 中国通史分集介绍
1、第一集中华道路,主要讲述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历程及中华民族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心思想是探索中华道路中儒家思想的引领作用及各民族集大统的客观规律。
2、第二集中华起源,主要讲述中华民族祖先进化过程,中心思想是中华民族是自中华大地产生并延绵不断发展起来的民族。
3、第三集农业起源,主要讲述中华民族如何开始种植及生产粮食的过程,纯叙述无思想。
4、第四集西晋末年,主要讲了中华大地上战火纷飞,狼烟四起,西晋朝廷最终被迫南迁,定都建康史称东晋,北方中原大地则上演了朝代更迭最为频繁的一幕,十多个民族政权陆续登场,历史从此进入五胡十六国时代;
这段纷扰的岁月持续了一百多年,直到一支来自草原的部落出现,纷争局面才宣告结束,北方建立了中华大地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稳固政权,史称北魏。
5、第五集梁武帝治国,主要讲了位列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的萧梁佛寺-同泰寺,寺里生活着几千名僧人。这一天,寺院里来了一个看起来身份高贵的人,他到这里一不为游玩,二不为烧香拜佛,而是要舍身为奴,他就是统治萧梁长达48年之久的梁武帝萧衍。
梁武帝一生之中,曾四次舍身同泰寺,而每次都是大臣用重金把他赎回去,四次下来,一共花了四万亿钱。本期节目讲述了梁武帝的治国之道。
③ 中国通史每集主要内容
1、第一集中华道路,主要讲述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历程及中华民族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心思想是探索中华道路中儒家思想的引领作用及各民族集大统的客观规律。
知识点:百家争鸣:法家墨子兼爱非攻,儒家孔子亚圣荀子王阳明阳明,心法、仁爱、尊卑有序,道家老子庄子无为;儒学完善历程:儒学、刘邦建立汉王朝孔子祭祀标志儒学登入上流,汉武帝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学,阳明心法,新旧儒学,明朝反腐。
民族统一历程:北魏改汉、大唐长安文化自信、海陆丝绸之路、吉尔吉斯斯坦乡愁。
概括:孔夫子巨牛逼,五十六个民族一个家。
2、第二集中华起源,主要讲述中华民族祖先进化过程,中心思想是中华民族是自中华大地产生并延绵不断发展起来的民族。
概括:谁说我是外来人口,我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
知识点:猿人至古人至智人至现代人,主要变化为脑容量的增大、下颚的凸起、眉骨的凸起等。
3、第三集农业起源,主要讲述中华民族如何开始种植及生产粮食的过程,纯叙述无思想。
知识点:南方稻谷驯化为野生稻至生产稻,北方狗尾巴草与谷子驯化为谷子,直至明朝一直为第一大生产作物。狗尾巴草为莠,良莠不齐的典故来源。
(3)百家讲坛19O5电影网中国通史扩展阅读:
《中国通史》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历史专题片,以历代治乱兴衰的历史经验教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为主线,描摹了中国境内从远古人类起源到清朝灭亡的宏大历史场景。
导演团队:李东艳、黎亚军、滕忠彬、沈世平、魏圣泽、闫非、锺艺萱、田波、宋春来、李倩茹、蒋俊杰、杨景、刘领浩、Marc C. Pingry、Sigal Bujman、René Seegers。
编剧团队:温立三、王峰、张建安、方麟。
撰稿团队:卜宪群、赵春青 、邵蓓、杨振红、赵凯、梁满仓、雷闻、江小涛、张国旺、刘晓、陈时龙、林存阳、鱼宏亮。
音乐团队:程池、苏聪、Dino Herrmann、方三丈 、高颖、毛晓可、唐甜甜、万建国、王晶、王熙皓。
④ 百家讲坛有什么人讲的历史是比较靠谱的
一个以文化人、历史专家、教师为主的《百家讲坛》在娱乐当道的年月里成为热门节目,到现在,在《百家讲坛》推出过讲座的人已超过了20位,这些人在上“讲坛”前,影响力只限于小圈子里,但在央视走了一遭,他们名气爆增,成为公众眼中的明星。他们能走红,除了央视这个造星平台外,他们所具有的独特气质才是成为观众
追捧的主要原因。
最投入——孙丹林
孙丹林是渤海大学的客座教授,主要研究中文。文史不分家,研究历史也成为孙丹林教授的爱好。孙丹林教授分析了《百家讲坛》之所以得到众多观众的青睐的原因:《百家讲坛》充当了桥梁,真切地拉近了专家学者和普通百姓之间的距离,专家学者的灵活讲述,加上电视手段的运用,让《百家讲坛》这个安静的节目成了观众收视的一匹黑马;另外,《百家讲坛》使一些原来只在书斋里传播的文化和观点,与普通百姓见面了,百姓也非常渴望得到这方面的知识和信息。
孙丹林在《百家讲坛》讲过陆游、讲过唐伯虎,会时不时蹦出一些“帅呆”、“酷毙”等新潮词汇。当他讲到陆游钗头凤的经过时,连一些观众都被他讲哭了。
最洒脱——孔庆东
孔庆东,北大教授。祖籍山东,系孔子第73代直系传人。1983年自哈尔滨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钱理群先生的开山硕士、严家炎先生的博士,主攻现代小说与武侠小说,语言驾驭出色,文章不仅生动有趣且愤世嫉俗。出版:《北大往事》《青楼文化》、《井底飞天》、《金庸侠语》、《空山疯语》等。他那种差不多是与生俱来的幽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孔庆东说起金庸小说基本可以不看讲稿,凭他不凡的经历和独特的思考方式,有人甚至戏言孔庆东是“北大的马克.吐温”。
最具人气——易中天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近年撰写出版了《帝国的惆怅》以及“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品人录》等。
易中天,这个具有八卦精神的教授用一种平民化的方式在电视上讲起了历史故事,让他迅速成了“超级教授”,并已有了庞大的“易粉”群。
最争议——刘心武
刘心武,四川成都人,当代作家。先后担任北京第13中学教师、北京出版社编辑。近作长篇小说《钟鼓楼》标志着创作的新高度。刘心武擅长青年题材,把塑造人物同对生活思考的抒情议论结合,是他小说的艺术特色。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一出,“红学家”一片哗然,认为他创出的“秦学”属于歪门别道,但在争议声中,刘心武主讲节目的收视率却节节高升。
最另类——纪连海
纪连海是北师大二附中的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历史教学工作,算是一位“教书先生”。在央视节目《百家讲坛》上说清史。
纪连海的另类首先是身份,他不是专家、教授,而只是一名普通的高中历史老师,而他的讲座风格也另类,看他的节目,跺脚、拍桌子、双手颤抖是常见的事情。
最幽默——金正昆
金正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主任,礼仪与公关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主要从事外交学、传播学、礼仪学研究。已出版专著、教材12部,发表文章近百篇,共350多万字。是国内知名礼仪专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政府多部门顾问。
金正昆是礼仪与公共关系专家,所有听过金正昆讲座的人都会用幽默来形容他的说话风格,无论是在教室还是在演播室,笑声总是充满他发言的全过程。
最关键——阎崇年
阎崇年,1934年4月生,山东省蓬莱市人。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研究满洲史、清代史,兼及北京史。在《百家讲坛》播讲过《清十二帝疑案》和《明亡清兴六十年》。
2004年5月,《百家讲坛》从北京市社科院找来了阎崇年讲清史,此前这个“讲坛”的收视一直不温不火,但阎崇年来了后立马扭转局面,节目开始渐渐走上正轨。
最悬疑——毛佩琦
毛佩琦,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副社长;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 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吴晗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明史、文化史、社会生活史研究,发表论文60余篇。
主要著作有:《明成祖史论》、《永乐皇帝大传》、《郑成功评传》、《明清行政管理制度》、《中国明代政治史》(合著)、《中国明代军事史》(合著);主编有:《岁月河山—图说中国历史》、《岁月风情—中国社会生活史》、《十大后妃》、《百卷本中国通史??明史10卷》、《中国社会通史?明代卷》、《中国状元大典》、《四库全书大辞典?史部》等。最新出版著作:《毛佩琦细解明朝十七帝第一部》 。
毛佩琦《百家讲坛》主讲的“明十七帝疑案”,收视率排名位于去年《百家讲坛》所有讲座的第二位,明朝的悬疑故事在他口中一一破解,也掀起了民间“明史热”。
最严谨——马瑞芳
马瑞芳,著名学者、作家,1942年生于山东青州,196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现任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学科学术带头人。2005年初,山东大学的马瑞芳教授在CCTV-10《百家讲坛》开讲《说聊斋》,她以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活泼的叙事方式赢得社会各界观众的广泛欢迎。
马瑞芳讲聊斋吸引观众注意,靠的是她严谨的治学态度,她曾20多年考察蒲松龄的生平,并沿蒲松龄青年时的“南游”路线考察,有关《聊斋》的趣事就是这么被发掘出来的。
最学术——王立群
王立群,1945年生,山东新泰人。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当时称“河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山水游记研究和《文选》研究两个方面。王立群走入《百家讲坛》,以他的“汉代风云人物”系列《项羽》、《吕后》,赢得满堂喝彩。
王立群和易中天都讲过汉代人物,而作为河南大学教授的王立群所讲内容更有史学家风范。他在节目中显得内敛,所讲内容考据严谨,每堂课结束后都令人感觉回味无穷。
⑤ 中国通史每集主要内容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0-16
⑥ 急求CCTV纪录片中国通史全集迅雷下载,百度云
《中国通史.古代史 》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com/s/1fMz2XoryBhgLiyuUTjMxqg?pwd=vn5b 提取码:vn5b
《中国通史之古代史》
类型: 纪录片、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集数: 180
片长: 19分钟
12位著名历史学家、20余位历史学博士、120位多领域专家学者、影视编导与多媒体技术研发人员历时三年的经典巨献。
一部通史,通古今通天下,知兴知衰知未来,从史前史到21世纪。
这是关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与发展跨越了五千年的真实记录;
这是一场今人与古人关于国家、社会民族以及个人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一切经验与教训的灵魂对话。
延绵不绝、波澜壮阔的五千年历史传承,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力、精神气质与生命底蕴,勤劳智慧的中国人也由此创造了独特的中国历史。中国的历史,既记载着我们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优良传统,也记载着我们所经历的刻骨铭心的磨难和感天动地的奋斗;既记载着我们曾经创造的彪柄史册的伟业,也记载着我们所经历的世所罕见的困难与风险;它也正昭示着我们的未来。
历史不仅仅是一面镜子,它更是一部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因此在学校认真开展历史学习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国家教育部、团中央也多次提出了在中小学中重视历史学习和青少年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
超大型影视版多媒体资源库《中国通史》是以现代科技手段制作的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大型影视版多媒体巨作,由大型历史记录片《中国通史》和《中国通史》多媒体图文专题资源库两大部分内容组成。共有120盘DVD-ROM,其中,历史纪录片《中国通史》(100盘DVD-ROM),即视频库,可在DVD机或电脑光驱上直接播放观看;另一部分为《中国通史》多媒体图文专题资源库(20盘DVD-ROM),插入电脑光驱中即可浏览观看。
本套资源库由国内两百余位史学家、学者、影视编导、多媒体技术研发人员历时三年制作完成,是迄今为止中国第一部同类题材的影视和图文版多媒体历史资源库,拥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教学价值和珍藏价值。
本套资源库以历史教学大纲为依据,涵盖了历史教学的所有知识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展示了中华文明五千年来的辉煌成就,再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历史传统,更突出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辱、争取独立自主、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是一部学校必备的图书馆馆藏和进行历史教学、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启蒙教育的优秀多媒体资料库。
一部可以看得见的五千年历史:大型历史纪录片《中国通史》共分348集,时长为105小时。该片以历史年代为序,以史诗般的宏大叙事手法,通过大量的实景拍摄、历史情景复原拍摄以及利用近现代历史影视资料等手段,生动、真观、完整地再现了从史前到二十一世纪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几乎记录了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全部重大事件,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宗教、法律、科学、文化、人物、社会生活以及中外交流等各个方面。该片以具体的历史事实为“点”,以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为“线”,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获得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刻的思想启迪。
一部可以读得懂的五千年历史:《中国通史》多媒体图文专题资源库部分分为20个大型专题,由文字和图片两部分内容组成。文字部分以专题形式记述了从原始社会至今的所有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科技文化、典章制度、文献资料、文物遗址、典故传说以及传统文化等相关内容,文字量为350余万字;图片部分则收录了近万幅珍贵的历史人物、历史地图、文物古迹等高清图片。每一专题资源均以独立多媒体网页形式呈现,便于资料查找和学习使用,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一、文明起源
1.人类起源——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2.曙光初现——氏族公社时代
二、中华曙光
1.人文初祖——炎黄二帝与华夏族的兴起
2.天下为公——尧舜禹与禅让制
三、最早的王朝
1.夏“家天下”——中国第一个世袭制王朝的建立
2.殷商兴亡——中国第一个有文字可考的王朝
3.封邦建国——西周王朝的鼎盛时代
4.礼崩乐坏——西周王朝走向衰败
四、谜一样的文化
1.神秘甲骨——中国现存较早的汉文字系统
2.青铜文明——中华文明社会的起始
五、春秋争霸
1.五霸迭兴(上)——齐桓公与晋文公
2.五霸迭兴(下)——宋秦楚霸主纷争
3.吴越争霸——崛起的南方之国
六、战国七雄
1.七雄并立——群雄割据的争霸时代
2.富国强兵——诸侯走向变法图强之路
3.合纵连横——秦帝国统一的前奏
七、大变革时代
1.生产变革——先秦时期的经济发展
2.旷世壮举——水利史上的奇迹都江堰
3.国之重镇——先秦时期城市的兴起
八、智慧的迸发
1.千古风骚——《诗经》与《楚辞》
2.钟鼓之乐——曾侯乙编钟与古乐
3.科技初曙——先秦时期的科技发展
九、百家争鸣(上)
1.万世师表——孔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2.儒家流变——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3.道法自然——老庄与道家思想的形成
十、百家争鸣(下)
1.尘世苦修——墨子与墨家思想的形成
2.千古帝师——韩非子与法家思想的形成
3.文韬武略——孙子与兵家思想的形成
4.理性光辉——诸子百家与思想的交锋
十一、大秦帝国
1.千古一帝——秦扫六国的统一战争
2.天下一统——秦帝国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3.揭竿而起——秦末陈胜吴广起义
十二、秦朝奇迹
1.地球奇观——秦代万里长城的修建
2.地下王国——空前绝后的秦始皇陵
3.深度埋伏——世界第八大奇迹秦陵兵马俑
十三、大汉一统
1.楚河汉界——逐鹿中原的楚汉相争
2.无为而治——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3.繁华初现——西汉初期的文景之治
十四、汉武雄风
1.开疆拓土——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2.经世济民——汉武帝的治国方略
十五、西汉的衰亡
1.帝国危机——西汉中后期的腐朽统治
2.短命王朝——毁誉参半的王莽改制
十六、汉室复兴
1.光武中兴——东汉王朝的建立
2.守成年代——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的专权
3.汉末乱世——东汉帝国的覆灭
十七、两汉的民族与外交关系
1.昭君出塞——汉朝与匈奴的和亲
2.张骞西行——汉王朝西域开疆拓土
3.丝绸之路——融通中外的千年古道
十八、辉煌的汉代科技
1.告别简牍——造纸术的发明
2.悬壶济世——中医学的发展
3.窥天测地——地动仪与《九章算术》
十九、思想的勃兴
1.道教兴起——道教的孕育与产生
2.佛教东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3.文化一统——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
二十、两汉文化成就
1.史家绝唱——《史记》与《汉书》
2.汉家华章——两汉的文学艺术成就
二十一、天下三分
1.官渡之战——中国北方的统一
2.惊涛拍岸——三分天下的赤壁之战
3.三足鼎立——魏蜀吴三国的建立
二十二、两晋春秋
1.分久必合——西晋的短暂统一
2.八王之乱——西晋的皇室内乱
3.百年风云——偏安一隅的东晋
二十三、乱世争锋
1.金革之世——十六国春秋
2.南朝更迭——宋齐梁陈的统治
二十四、动荡与融合
1.草原之鹰——北魏的迅猛崛起
2.全盘汉化——北魏孝文帝改革
3.北朝分立——北魏王朝的土崩瓦解
4.政教相争——声势浩大的灭佛运动
二十五、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1.瑰丽多姿——文学艺术的繁荣
2.文以载道——史地之学的兴盛
3.格物致用——自然科学的发展
二十六、从未停止的思考
1.魏晋风度——玄学与竹林七贤
2.梵音袅袅——佛教的传播与兴盛
3.神秘玄妙——道教的传播与兴盛
二十七、繁盛一时的隋王朝
1.南北一统——隋王朝的建立
2.开皇之治——隋王朝的短暂兴盛
3.琼花之殇——隋王朝的终结
4.贯通南北——泽被后世的隋朝大运河
二十八、 唐帝国的统治
1.旭日始旦——唐王朝的建立
2.贞观之治——封建王朝的太平盛世
3.无字丰碑——一代女皇武则天
二十九、盛唐气象(上)
1.开元盛世——封建王朝的鼎盛时代
2.繁华似锦——充满生机的唐朝经济
3.科技之光——创新不断的唐朝科技
三十、盛唐气象(中)
1.上善若水——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上)
2.厚德载物——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下)
3.万国来朝——唐朝时期的对外关系
三十一、盛唐气象(下)
1.大唐诗篇——光耀千古的唐代诗坛
2.唐代传奇——文言小说的里程碑
3.翰墨书香——灿烂夺目的书画艺术
4.盛世之姿——气势恢弘的唐代乐舞与壁画
三十二、繁华尽逝的落寞
1.大唐惊变——贻害无穷的安史之乱
2.中兴之志——唐朝重建国家权威的努力
3.危机四伏——动荡的唐朝中后期统治与衰落
三十三、混乱与重生
1.无尽烽火——大割据时代的五代十国
2.朔漠枭雄——扶摇而起的契丹
三十四、说不尽的两宋政治
1.颠覆风云——北宋建国与皇权强化
2.文人当政——北宋中后期的变法与党争
3.江山寥落——走向覆灭的南宋王朝
三十五、民族政权并立的年代(上)
1.干戈玉帛——势均力敌的宋辽之战
2.千古传奇——西夏的兴亡之谜
三十六、民族政权并立的年代(下)
1.马上雄鹰——北方女真族的崛起
2.南北对峙——南宋与金旷日持久的争战
三十七、气象万千的两宋风貌
1.锦绣江南——蓬勃发展的南方经济
2.坊墙倒塌——繁荣昌盛的两宋商业
3.万千气象——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三十八、空前繁荣的科技文化
1.中国骄傲——走向世界的三大发明
2.史学巅峰——繁荣发展的唐宋史学
3.名流千古——成就斐然的唐宋八大家
三十九、入主中原的大漠之风
1.一代天骄——蒙古帝国的扩张
2.疆域空前——元朝的统一战争
3.帝国之治——元朝的统治制度
四十、马可波罗的梦想之都
1.帝国胸襟——开放繁荣的元帝国
2.四海一家——元朝民族融合的加强
3.黄金遍地——生机勃勃的元代经济
四十一、流光溢彩的宋元文学艺术
1.婉约豪放——吟不尽的宋词风流
2.曲尽其妙——元代戏曲艺术的兴盛
3.墨彩纷呈——宋元时期书画艺术的发展
四十二、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1.帝国悲歌——元帝国的衰落与终结
2.乾纲独断——明朝君主集权的加强
3.靖难之役——骨肉相残的明王室内乱
四十三、强盛一时的大明王朝
1.百年基业——大明王朝的雄厚国力
2.云帆高张——郑和七下西洋
3.绥靖安抚——明王朝对边疆各民族的政策
4.商行天下——中国商帮的兴衰
四十四、危机四伏的海防
1.誓平倭寇——明朝沿海抗倭战争
2.强盗西来——西方早期的殖民侵略
四十五、大明势渐
1.京师告急——土木之变与北京保卫战
2.人亡政息——力挽狂澜的张居正改革
3.祸起萧墙——扑朔迷离的明宫三大案
4.生死博弈——宦官专权与东林悲歌
四十六、明末悲歌
1.自毁长城——明末军事力量的削弱
2.闯王举兵——大明王朝的终结
3.落日余晖——苟延残喘的南明小朝廷
四十七、辉煌灿烂的思想文化
1.恢弘帝都——明清北京城的兴建
2.中西合璧——明朝科技的发展与西学东渐
3.格物致知——复兴儒家的宋明理学
4.经世致用——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四十八、雅俗共赏的明代文艺
1.名著千秋——白话小说的兴起
2.世态万千——市井文学的繁盛
3.姹紫嫣红——明代戏曲的光华
4.文人雅意——书画艺术的流变
四十九、驰骋关外的民族
1.关外之鹰——女真族的再次崛起
2.手握天宪——努尔哈赤的丰功伟业
3.叱咤关外——皇太极建立清帝国
五十、最后的抗争
1.波澜未平——此起彼伏的抗清斗争
2.驱逐外夷——郑成功收复台湾
五十一、清帝国的雄心(上)
1.鸿均之世——康熙帝平定三藩
2.海晏河清——清王朝统一台湾
3.抵御外辱——东北边疆抗击沙俄
五十二、清帝国的雄心(下)
1.四海承风——平定噶尔丹叛乱与土尔扈特回归
2.金瓯无缺——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与清朝的对外战争
3.政教合一——西藏的达赖与班禅
五十三、封建社会的残阳
1.一人天下——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2.末日余晖——回光返照的康乾盛世
3.盛世隐忧——清王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
五十四、繁荣的清代文化
1.天人合一——美轮美奂的古典园林
2.鸿篇巨制——浩大的清代文化工程
3.千古绝唱——中国古典文学的顶峰《红楼梦》
4.流派纷呈——针砭时弊的清代文学
5.妙笔丹青——领异标新的清代书画艺术
6.国粹大戏——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五十五、鸦片战争(上)
1.文明碰撞——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西方
2.民族尊严——林则徐虎门销烟
3.帝国之殇——鸦片战争始末
五十六、鸦片战争(下)
1.走向深渊——第二次鸦片战争始末
2.垂帘听政——慈禧太后的权力之路
五十七、太平天国的梦想
1.揭竿而起——太平天国的建立
2.天国悲歌——太平天国的覆灭
五十八、清末战患
1.抬棺西征——左宗棠收复新疆
2.不败而败——中法战争始末
3.盛衰易势——甲午战争始末
4.帝国浩劫——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五十九、探索中觉醒
1.放眼向洋——新思潮的萌发
2.洋务运动—— 清末自强求富的自救运动
3.艰难探索——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4.走向启蒙——早期维新思想的兴起
5.百日维新——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
六十、日落紫禁城
1.崩溃前夜——清王朝最后的挣扎
2.大清晚钟——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终结
六十一
1.革命初兴——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
2.铁血共和——辛亥革命的胜利
3.捍卫共和——资产阶级的反袁斗争
4.“护国”、“护法”——反对帝制复辟和北洋军阀统治
六十二
1.重铸国魂——新文化运动
2.旭日东升——五四运动
3.新思潮澎湃——百家竞起、异说争鸣
4.开天辟地——中共一大
六十三
1.祸乱神州——北洋军阀混战
2.革命昙花——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
3.铁拳波澜——早期工人运动
4.手足盟缘——国共第一次合作
5.黄埔军魂——黄埔建军与广东革命政府
六十四
1.反帝风暴——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
2.热血悲歌——北伐战争
3.前赴后继——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
4.血色阴谋——“四·一二”政变
六十五
1.军旗升起——中共领导的武装起义
2.建军之本——从三湾改编到古田会议
3.星火燎原——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4.城头变换大王旗——“二次北伐”与北洋政府的倒台
六十六
1.国之耻,国之殇——“九·一八”事变纪实
2.民族怒涛——抗日民主浪潮的兴起
3.露营之歌——记东北抗日联军
六十七
1.别开生面——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2.苏区战云——红军反“围剿”作战
3.铁流万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实录(上)
4.铁流万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实录(下)
5.弥天烽火举红旗——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六十八
1.危机加深——华北事变
2.民族巨浪——“一二·九”运动
3.双十二的枪声——西安事变
六十九
1.卢沟烽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2.挺进前线——第二次国共合作开成
3.砥柱中流——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七十
1.淞沪战云——血战大上海
2.太原喋血——华北大角逐
3.徐州搏杀——台儿庄大捷
4.鏖战长江——武汉保卫战
七十一
1.屠城血证——南京大屠杀
2.民族的耻辱——汪精卫叛国投敌
3.魂系滇缅——中国远征军入缅参战记
4.盟军的支援——驼峰天道与飞虎队
七十二
1.华北惊雷——百团大战
2.决战黄桥——粉碎第一次反共高潮
3.同室操戈——记“皖南事变”
4.延安之光——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蓬勃发展
5.亘古奇观——敌后军民的艰苦抗战
6.冲锋号角——抗日文化深入人心
七十三
1.最后疯狂——豫湘桂战役
2.光辉灯塔——中共“七大”胜利召开
3.民族丰碑——抗战胜利
4.正义之审——战争狂人的末日
七十四
1.战和风云——从重庆谈判到政治协商会议
2.梅园之春——南京谈判
3.关外喋血——争取东北
4.团结的力量——国统区爱国民主运动
七十五
1.烽烟突起——粉碎国民党军全面进攻
2.南征北战——粉碎国民党军重点进攻
3.第二条战线——国统区人民的反蒋斗争
4.战略转折——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5.翻身的喜悦——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
6.向着光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
七十六
1.决战序曲——解放济南
2.东北捷报——辽沈战役
3.战史奇观——淮海战役
4.胜利曙光——平津战役
七十七
1.霞映东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2.天翻地覆——国民党政府的覆灭
3.将革命进行到底——人民**向全国进军
4.辉煌奠基——新中国成立的筹备
5.天安门的礼炮——开国大典纪实
七十八
1.走进都市——解放初期接管城市
2.苏醒的土地——土改的暴风骤雨
3.山河一片红——祖国大陆解放和剿匪、镇反斗争
4.“一边倒”——新中国外交工作的开端
5.鲜血凝成的友谊——抗美援朝纪实
6.反腐风暴——“三反”“五反”运动
七十九
1.工业化之路——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热潮
2.神圣的权利——第一届全国人大纪实
3.强军号角——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
4.和平共处——新中国国际威望提高
八十
1.联合起来——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公私合营——对手工业和私营业主的社会主义改造
3.百花齐放——科学文化的春天
4.社会主义建设初探——中共“八大”
八十一
1.整风与反右——50年代后期的整风运动和反右斗争
2.超英赶美——“大跃进”运动始末
3.“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4.两岸对峙——50年代的海峡两岸关系
5.摆脱困境——60年代前期的全面调整
八十二
1.雪域新生——西藏平叛和民主改革
2.从同盟到对抗——中苏论战始末
3.广交朋友——新中共第二次建交高潮
八十三
1.工业战线的旗帜——学大庆运动
2.农业战线的典型——学大寨运动
3.发扬“钉子精神”——学雷锋活动
4.东方巨响——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八十四
1.山雨欲来——60年代初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运动
2.“文革”前奏——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3.风云突变——从批判《海瑞罢官》到批判彭、罗、陆、杨
4.风云骤至——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5.神州浩劫——红卫兵的“造反”运动
八十五
1.“一月风暴”——全面夺权与全国动乱升级
2.雪压青松——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二月抗争”
3.大树参天——“文化大革命”中的周恩来
4.千古奇冤——刘少奇冤案始末
5.历史的扭曲——中共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6.庐山风云——九届二中全会
八十六
1.折戟沉沙——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2.转机初现——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和邓小平复出
3.“组阁”风波——与四人帮的初步斗争
4.新的曙光——邓小平1975年整顿
5.青春无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八十七
1.跨越太平洋的握手——尼克松访华前后
2.黑云压城——“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3.扬眉剑出鞘——1976年天安门事件
4.人定胜天——1976年唐山抗震救灾
5.十月的胜利——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
八十八
1.日穿云雾——记邓小平复出
2.科教的春天——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前后
3.思想解放——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4.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5.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实录
八十九
1.希望的田野——农村改革纪实
2.春天的故事——对外开放实录
3.外交新篇章——记邓小平访美
九十
1.威严的国徽——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
2.金戈铁马——华北军事大演习
3.“零”的突破——中国向体育事业强国迈进
4.小平您好——1984年国庆阅兵和新时期军队建设
九十一
1.闯关奋进——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
2.科教兴国——科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3.危急时刻——大兴安岭森林火灾和1991年南方抗洪
4.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中苏关系正常化纪实
九十二
1.继往开来——中央领导集体的新老交替
2.南国春潮——邓小平南巡纪实
3.走向市场——中共“十四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4.高峡出平湖——三峡工程的论证和决策
九十三
1.科技强军——国防科技的发展
2.百年梦圆——香港回归纪实
3.走向缓和——新时期的海峡两岸关系
4.风景这边独好——中国成功应对亚洲金融危机
九十四
1.高举旗帜向未来——邓小平逝世和中共召开十五大
2.飞越太平洋——中美两国元首互访纪实
3.精兵简政——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
4.抗洪壮歌——1998年抗洪救灾纪实
九十五
1.罪恶的挑衅——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事件
2.世纪大典——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典纪实(上)
3.世纪大典——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典纪实(下)
九十六
1.进军西部——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2.莲花绽放濠江畔——澳门回归祖国纪实
3.立党之本——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
九十七
1.同心绘蓝图——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2.坎坷“入世”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曲折历程
3.盛世启航——中共“十六大”召开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九十八
1.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纪实
2.飞天圆梦——“神五”、“神六”飞船成功发射
3.告别田赋——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
4.和谐发展——中共“十七大”
九十九
1.感动天地——5·12汶川大地震
2.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
3.航天新突破——中国人首次太空漫步
4.甲子大典——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纪实(上)
5.甲子大典——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纪实(下)
一百
1.柳暗花明——两岸关系实现了历史性转折
2.世界盛典——上海成功举办世博会
3.巨龙腾飞——中国进入世界经济大国行列
一百零一
文明的起源(距今约170万年—约公元前2070年)
一百零二
夏、商、西周的兴亡(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一百零三
春秋战国的纷争与变革(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一百零四
秦帝国的兴亡(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一百零五
大一统的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一百零六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与融洽(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一百零七
繁荣与开放的隋唐(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一百零八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公元907年—公元1276年)
一百零九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公元1206年—公元1386年)
一百一十
空前集权的大明王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一百一十一
清朝的兴起与衰落(公元1616年—公元1840年)
一百一十二
中国近代的开端与旧民族主义革命(公元1840年—公元1919年)
一百一十三
新民族主义革命(公元1919年—公元1949年)
一百一十四
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公元1949年—公元1978年)
一百一十五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元1978年—至今)
一百一十六
中国通史专题——中华民族
一百一十七
中国通史专题——国学思想
一百一十八
中国通史专题——传统道德
一百一十九
中国通史专题——宗法礼俗
一百二十
中国通史专题——古代制度与社会生活
⑦ 《中国通史》第一集内容概括有哪些
第一集中华道路,主要讲述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历程及中华民族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心思想是探索中华道路中儒家思想的引领作用及各民族集大统的客观规律。
知识点:百家争鸣:法家墨子兼爱非攻,儒家孔子亚圣荀子王阳明阳明,心法、仁爱、尊卑有序,道家老子庄子无为;儒学完善历程:儒学、刘邦建立汉王朝孔子祭祀标志儒学登入上流,汉武帝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学,阳明心法,新旧儒学,明朝反腐。
民族统一历程:北魏改汉、大唐长安文化自信、海陆丝绸之路、吉尔吉斯斯坦乡愁。
(7)百家讲坛19O5电影网中国通史扩展阅读
《中国通史》具有鲜明的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理论认识,显示出了对中国历史的深刻理解。
在编纂体例上,借鉴吸收了中国古代多种史书体裁的形式,创立了“新综合体”,每卷分为“序说”、“综述”、“典志”、“传记”四大部分,涉及文献资料、研究现状、典章制度、重大事件、历史人物等;
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自然科学、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力图全面、立体、系统地展现中国从原始时期到近代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