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韩国著名的旅游景点有哪些
韩国著名景点是哪些
首尔(汉城)
朝气蓬勃的人群、繁华喧闹的城市、迷人的自然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这就是汉城。充满活力的汉城到处呈现出令人心动的景象,无论是漫游幽雅富丽的故宫遗址,还是寮默于大自然的怀抱,整个旅程都会留给游客鲜明的印象和新奇的感受。
汉城作为韩国的首都,是一个拥有约1千万人口的超级大都市,占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位于市中心的摩天大楼鳞次栉比,汉江两岸的高级公寓星罗棋布,一派现代化都市景象。
旧日王宫依然保留着当年富丽堂皇的景象,夹杂于高楼广厦间的传统韩式瓦屋古色古香,展示着建筑的线条美。韩国传统建筑擅用五色丹青,和谐而不混杂,别具风格。汉城的情之所以令人迷醉,大概也缘于此吧。缓缓流动的汉江有如玉带穿过市内;绿荫密布的公园供人闲逛、小憩;喧嚣热闹尽现人生百态;别具魅力的传统民间舞蹈..
一般去首尔会选择历史文化线路+购物娱乐:景福宫--青瓦台--宗庙--仁寺洞--韩屋村--首尔塔--明洞购物--乐天世界--龙仁爱宝乐园
景福宫
位于钟路区世宗路1。1395年由创建朝鲜王朝的李成桂所建筑的第一处正宫,占地12.6万坪(一坪约合3.3平方米),200栋以上的殿阁,烘托出极尽富贵荣华的气派。1952年毁于壬倭乱,得以幸存至今的建筑是举行君王即位大典和文武百官朝礼仪式的勤政殿以及用作迎宾馆的两层建筑庆会楼等。
青瓦台
韩国政治中心青瓦台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青瓦,一到青瓦台首先看到的是主楼的青绿地园瓦。青瓦台主楼背靠北岳山,青瓦与曲线型的房顶相映成趣,非常漂亮。就象青瓦台代表韩国一样,青瓦和曲线型设计的房顶则代表着青瓦台。青瓦台由位于中央的主楼、迎宾馆、绿地园、无穷花花园、七宫等组成。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建筑的外观各不相同,为了能突出韩国特色,所有建筑都是按照韩国传统建筑模式建造,看上去非常漂亮。主楼的青瓦和曲线设计的房顶是青瓦台最具代表性的地方,青瓦台共有15万块青瓦,每块都能使用100年以上。主楼右侧是春秋馆,春秋馆房顶是是用传统的陶瓦做成的,现在用作总统招见记者的地方。主楼左侧是迎宾馆,迎宾馆是为外宾准备的地方,共有18根石柱,显得威武雄壮。
仁寺洞
仁寺洞在朝鲜时代(1392-1910年)是官府和两班私宅密集的地方。日本占领韩国的后期起,仁寺洞没落的两班把家中的物品拿出来卖钱,于是这里就应运而生了一些古董店。后来,仁寺洞古董街又有了展销古董的画廊和相关联的店铺,仁寺洞渐渐就成为了买卖文化商品的文化街。一般地,我们说的仁寺洞指的是从安国洞环岛经过仁寺洞十字路口,到钟路2街塔谷公园前面的一带。仁寺洞以中央大街为中心,四周散布着很多的胡同,多而密集,就像是蜘蛛网一样。在胡同里隐藏着很多仁寺洞的著名场所。为了能找到胡同深处的著名场所,最好在仁寺洞中央大街的起点、终点和中间的观光咨询中心拿上仁寺洞的地图。
韩屋村
隐于瞬息万变现代都市中的全州韩屋村因保存至今的传统面貌而闻名。韩屋是韩国传统样式的房屋,从材料到构造散发着大自然的味道,蕴含着韩国人祖先的智慧。
首尔塔
位于韩国首尔特别市龙山区的南山,前称首尔塔或汉城塔,高236.7米,建于1975年,是韩国著名的观光点。 N首尔塔的N既是南山(Namsan)的第一个字母,又有全新(new)的含义。工程耗资150亿韩元,新安装了适用于不同季节和不同活动要求的照明设备,粉饰了塔身。每晚7点至12点,还有6支探照灯在天空中拼出鲜花盛开的图案——“首尔之花”。
明洞
以各种时尚年轻品牌以及当地的化妆品品牌集合而成专卖店集聚在一起,形成了类似步行街的商业圈,当然也有些小商小贩摆着路边摊买年糕和各类小商品,主要是集中在发式和首饰上
乐天世界
乐天世界分为室内和室外两个游乐场,室内基本为儿童游乐场,整体分成四个楼层,类似旋转木马,热气球,海盗船,舞台表演等均在室内,而室外则是成人世界,超级跳楼机和心跳超200的云霄飞车都等着追求刺激挑战自我的同志们,胆小的朋友们则可以选择旋转木马,空中小火车等游艺设施,整个四层楼错综复杂的安排了不同的游戏项目,这里除了项目的名字有英语外绝大多数都是以韩语标注,建议以后去的同志们进门先找那张地图再行动
龙仁爱宝乐园
位于京畿道龙仁郡浦谷面前垡里。在龙仁自然农园中,有新建的综合主题乐园Everland,而在游乐世界里则有40多种游乐设施,此外还有自然野生动物园等。其中特别是加勒比湾乐园,游客可在人工波浪中尽情享受冲浪的乐趣。
釜山
釜山永远是奔波沸腾的,人、鱼、海鲜拥塞市场与街巷,港都风情煞是浓。这里,船只浮游,海洋波光粼粼,名刹生生世世。
釜山是韩国第一大港,地处气候较暖的韩半岛南端,拥有韩国最大最有名的天然港口,也是韩国南端的门户。人口约380万,是工业和商业的中心,也是韩国的第二大城市。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期间,釜山曾为韩国的临时首府,1963年升为中央直辖市。20世纪初,随着釜山至汉城铁路的开通,釜山港迅速发展起来。从汉城搭乘新生号火车需4小时10分钟;从汉城走高速公路约5小时20分钟;从汉城乘飞机约1小时可抵釜山。
这里的主要主要旅游景点有:
龙头山公园
登上龙头山,可俯视釜山繁华区的街道与临近的海滨,天晴时,可遥望远方的对马岛。公园内设有
壬辰倭乱时的救国英雄--李舜臣将军的铜像,而高达120米的釜山塔则是整个市区的"准星"
济州
以"幻想之岛"闻名的济州岛,是韩国最大的岛屿,面积1825平方公里,距朝鲜半岛南端约100公里,岛中部有韩国最高峰汉拿出,海拔1950米。因受流经近海的暖流影响,济州岛气候暖流和,具有亚热带气候的特征,这里是韩国重要的观光度假胜地和著名的修养地。以汉拿山为中心,四面环海,奇岩怪石、瀑布和旅游景区响相应交辉 ,温暖的天气为游客提供了方便,尤其是汉拿山分布的亚热和温带动植物,而中文旅游区则是综合性的旅游景区。
济州岛古代时建有名为"耽罗国"的独立国家,因此岛上有着其独特的风俗习惯、方言和文化特征,也有着与韩国其他地方不同的景观。因为没有小偷和乞丐,岛上的民宅看不到一扇大门,人们过着恬静的田园生活。济州市是岛上的最大城市,位于岛的北部,是道政府所在地;第二大城市西归浦市位于岛的南部,两市之间有多条交通线。定期观光公车旅游可分为西回线与东回线,各路线的旅程都是2天。岛上观光游览时,多为步行,游客最好穿便装、便鞋。
从汉城市金浦机场乘飞机到济州岛约1小时,从釜山飞济州岛约需45分钟;如果乘船,从木浦出发约需5个半小时,从釜山出发要12个半小时。
主要旅游景点有:
龙头岩
从济州市中央路步行约15分钟可到。它是由汉拿出火山口喷出的熔岩在海上凝结成龙头模样的岩石,相传是龙因触怒天神而化为岩石。
2. 南通市通州区骑岸镇有什么电影院么
经国务院批复南通通州撤市设区 最近,国务院作出《关于同意江苏省调整南通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江苏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撤销通州市设立南通市通州区的通知》。 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通州市,设立南通市通州区,以原通州市的行政区域为通州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金沙镇。调整后的通州区下辖19个镇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分别是:金沙镇、西亭镇、二甲镇、五甲镇、东社镇、三余镇、十总镇、骑岸镇、石港镇、四安镇、刘桥镇、平潮镇、平东镇、五接镇、兴仁镇、兴东镇、川姜镇、先锋镇、张芝山镇和通州经济开发区,全区面积1351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25万。(通玄郭小川) 另据悉,这是国务院在全国停止撤县改市(区)之后的首次解禁。 南通市原管辖面积为355平方公里,通州成为新辖区后,城市面积将扩大至1706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超过200万,并将成为在国内少有的一个真正有江有海的城市。 有关人士批出,这次行政区划的调整,将有利于南通区域内江、海资源的统一整合,发展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新兴产业,打造江苏与长三角经济增长的新空间,建设长三角北翼区域的中心城市。这不仅有利于对抗当前的金融危机,更有利南通、江苏与长三角的长远发展,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好事!
3. 兴仁县哪里能买到杨丞琳的电视剧《恶魔在身边》和电影《刺青》的压缩碟或是DVD
我不是您那里的,但是我感觉《刺青》这种电影的DVD很难在一般的商店买到的,毕竟商店里面卖的都是大家熟知的电影和电视剧。
不如去淘宝看一看,两个都会有的,然后快递到你住的地方。
4. 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都有什么路
1.解放路。位于城内东北部,南起大差市什字,北至火车站广场。初名尚仁路,1945年改称中正路,1950年为纪念西安解放更名为解放路。
2.东一路。位于解放路南段东侧,东起城墙,西至解放路。初名崇孝路,1950年按解放路东侧街巷顺序改为现名。
3.东二路。位于解放路南段东侧,东起城墙,西至解放路。初名崇悌路,1950年按解放路东侧街巷顺序改为现名。
4.东三路。位于解放路中段东侧,东起城墙,西至解放路。1929年初名崇忠路,1950年按解放路东侧街巷顺序改为现名。
5.东四路。位于解放路中段东侧,东起城墙,西至解放路。1929年得名崇信路,1950年按解放路东侧街巷顺序改为现名。
6.东五路。位于解放路中段东侧,东起环城东路,西至解放路。1928年拓建初名崇礼路,1950年按解放路东侧街巷顺序改为东五路,1966年改称东方红路,1972年恢复为现名。
7.东六路。位于解放路北段东侧,东起东城墙,西至解放路。1927年,初名崇义路,1950年按解放路东侧街巷顺序改为现名。
8.东七路。 位于解放路北段东侧,东起城墙,西至解放路。1927年,初名崇廉路,1950年按解放路东侧街巷顺序改为现名。
9.东八路。位于解放路北段东侧,东起城墙,西至解放路。1927年,原名崇耻路,1950年按解放路东侧街巷顺序改为现名。
10.顺城东路(北段)。位于东门里盘道北侧,南起东门,北至东八路。1950年初名东顺城街,1981年改为现名。
11.顺城北路(东段)。位于东门里盘道东侧,东起东城墙,西至北门盘道。1946年开拓,得名北顺城街,1981年改为现名。
12.环城北路(东段)。位于北门外盘道东侧,东起环城东路,西至北门。1956年拓建,按环城方位得名。
13.环城东路(北段)。 位于东门外,护城河东岸,南起东门,北接环城北路东段。1954年拓建,以环城方位分段命名。
14.永乐路。位于环城东路北段东侧,西起环城东路北段,北至长乐西路,呈「形。1955年始建,1981年命名。
15.康复路。南起长乐西路,北至长缨西路。1959年拓建,初名为红医路,1981年改为现名。
16.华清西路。东起金花北路,西至长缨西路。开拓于1956年,初名华清路,1981年分段命名。
17.长缨西路。东起金花北路,西至环城东路北段,开拓于1954年,初名电厂路,1960年改称长缨路,1981年分段命名。
18.金花北路。南起互助路,北至华清西路。1955年拓建,以在金花落村之北得名。
189.长缨东路。东起铁路专用线,西至胡家庙什字。1954年拓建,初名电厂路,1960年改名长缨路,1981年分段命现名。
20.韩森路。东起幸福中路,西至金花南路。拓建于1955年,因地外韩森寨而得名,1967年改称赤卫路,1972年恢复原名。
21.爱民路。东起幸福中路,西至公园南路。长2,90米,宽40米,沥青路面。拓建于1955年,以故咸宁县得名。1966年改称红旗路,1972年恢复原名,1981年分段命名。
22.咸宁东路。东起浐河桥,西至幸福南路。拓建于1955年,以故咸宁县得名。1966年改称红旗路,1972年恢复原名,1981年分段命名。
23.咸宁中路。东起幸福南路,西至金花南路。拓建于1955年,以故咸宁县得名咸宁路。1966年改称红旗路,1972年恢复原名,1981年分段命名。
24.幸福南路。南起等驾坡,北至咸宁东路。拓建于1955年,初名幸福路。1966年改名工农一路,1972年恢复原名,1981年分段命名。
25.幸福中路。南起咸宁东路,北至长乐东路。拓建于1955年,初名幸福路,1966年改名工农一路,
26.幸福北路。南起长乐路,北至华清东路。拓建于1955年,初名幸福路,1966年改名工农一路,1972年恢复原名,1981年分段命名。
27.万寿南路。南起西影路,北至咸宁中路。拓建1955年,以万寿寺得名万寿路。1966年改名工农二路,1972年恢复原名,1981年分段命名。
28.万寿中路。南起咸宁中路,北至长乐中路。拓建于1955年,以西侧万寿寺得名万寿路。1966年改名工农二路,1972年恢复原名,1981年分段命名。
29.万寿北路。南起长乐中路,北至华清东路。。拓建于1955年,以万寿寺得名万寿路,1966年改名工农二路,1972年恢复原名,1981年分段命名。
30春明路。南起动物园北墙,北至长乐中路(北段尚未拓通)。
31.长乐路。东起浐河桥,西接朝阳门。始建于1954年,因东通长乐坡而得名。1966年改称朝阳路,1972年恢复原名。
32.含元路东起东元路,西至太华南路。1958年拓建,因西侧有唐含元殿遗址得名。1966年改称丰收路,1972年恢复原名。
33.东元西路。东起东元路,西至八府庄北路。1973年拓建命名。
34.尚俭路。南起东大街,北至环城北路。
35.尚平路。南起西七路,北至顺城北路东段。
尚爱路。南起东四路,北至东八路。开拓于1929年,初名尚爱路,1966年改称光荣街,1972年恢复原名。
36.尚勤路。南起东大街,北至环城北路东段。1927年开拓,取名尚勤路。1966年改称先锋街,1972年恢复原名。
37.自强东路。东起太华南路,西至北关正街。1932年拓建,以铁路以北第一条马路命名为一马路,1937年改名自强路,1966年更名为向阳路,1972年改为现名。
38.二马路。东起太华南路,西至北关正街。1932年拓建,初名复兴路,后改为二马路。1966年改称旭东街,1972年恢复为现名。
39.太华南路。南起环城北路东段,北至大明宫遗址。1954年拓建,初名太华路,1966年改称燎原路,1972年恢复原名,1981年分段命名为太华南路。
40.八府庄北路。南起含元路,北至东元西路。1957年拓建,因位于八府庄村北得名。
41.八府庄南起华清西路,北至含元路。1957年拓建,因位于八府庄以南得名。
42.新兴路。东起八府庄,西至太华南路。1972年拓建,1981年命名。
43.金康路东起康乐路,西至金花北路。
44.康乐路。南起韩森路,北至长乐中路。拓建于1955年,初名康乐路,1966年改称工农三路,1972年恢复原名。
45.公园北路。南起长乐中路,北至长缨东欧国家路拓建于1955年,以在其南曾计划建韩森公园而得名。
46.公园南路。南起建工路,北至韩森路。拓建于1955年,以在其北曾计划建韩森公园得名。
47.建工路。东起幸福南路,西至金花南路,南侧沿防洪渠。1981年建成并命名。
48.长兴路。东起公园南路,西至金花南路,系一条规划路。
49.康宁路东起844厂,西至幸福南路。1981年命名。
50.西一路。东起解放路,西至北大街。清乾隆年间,因西段有岳武穆庙得名武庙街。中段元代称为马巷。1942年改名崇孝路,1950年以解放路西侧街巷顺序改为现名。
51.西二路。东起解放路,西至尚德路。1927年初名崇悌路,1950年以解放路西侧街巷顺序改为现名。
52.西三路。东起解放路,西至尚德路。1928年初名崇忠路,1950年按以解放路西侧街巷顺序改为现名。
53.西四路。东起解放路,西至尚德路。1927年得名崇信路,1950年以解放路西侧街巷顺序改为现名。
54.西五路。东起解放路,西至北大街。1928年拓建,初名崇礼路,1950年以解放路西侧街巷顺序改为西五路。1966年改称东方红路中段,1972年恢复为现名。
55.西六路。东起解放路,西至尚德路。初名崇义路,1950年以解放路西侧街巷顺序改为现名。
56.西七路。东起解放路,西至北大街。。1928年修建,初名廉路,1950年以解放路西侧街巷顺序改为西七路。
57.西八路。东起解放路,西至北新街。1927年拓建,初名崇耻路,1950年按解放路西侧街巷顺序改为现名。
58.案板街南起东大街,北至西一路。清顺治年间,因此地出售案板而得名。1966年改名工农街,1972年恢复原名。
59.尚德路。南起东大街,北至尚德门。1927年拓建,取名尚德种,1967年改称前进街,1972年恢复原名。
60.东新街。东起中山门,西至新城广场。1927年拓建,因位于新城以东得名。1967年改称人民路,1972年恢复原名。
61.南新街。南起东大街,北至新城广场。明清时为南门大街,1927年因位于新城以南得名南新街。1966年改称永红路,1972年恢复原名。
62.西新街。东起新城广场,西至北大街。长432米,宽18米,水泥路面。清代曾名西华门大街,1927年因位于新城以西得名西新街。1966年改称人民路,1972年恢复原名。
63.尚朴路。南起西一路,北至西新街。1927年取名尚朴路,1966年改名新民街,1972年恢复为现名。
64.红革巷。西起解放路,东向不通。1927年取名忠义巷,1966年改名现名。
65.永红巷。西起解放路,东向不通。1927年取名仁义巷,1966年改为现名。
66.上游巷。西起解放路,东不通。1927年以当时三家住户让出一条通道,得名三友巷,1966年改为现名。
67.新育巷。西起解放路,东向不通。1927年取名德义里,1966年改为现名。
68.全胜巷。西起解放路,北至西二路,呈┕形。1929年取名正中巷,1936年改称中正巷,1966年改为现名。
69.德仁巷。西起尚德路,东向不通。1929年取名德仁巷,1966年改名群力巷,1972年恢复原名。
70.新城巷。南起北长巷,东至新城南壕,北不通,成├形。1942年取名新城巷,1966年改称新民二巷,1972年恢复原名。
71.北长巷。东起新城巷,西至尚朴路。原名长巷,1942年改称北长巷,1966年改名新民二巷,1972年恢复为现名。
72.新生巷。北起东新街,南不通。1940年取名新生巷,1966年改名人民八巷,1972年恢复原名。
73.中兴巷。南起东新街,北不通。1940年取名中兴巷,1966年改名人民九巷,1972年恢复原名。
74.新民巷。东起南新街,北向不通。1940年取名新民巷,1966年改称人民十巷,1972年恢复原名。
75.集贤巷。东起南新街,西至吉庆巷。清顺治元年(1644年)以群贤聚集之意得名。1966年改称兴盛巷,1972年恢复为现名。
76.南长巷。东起南新街,西至尚朴路。清顺治年间得名长巷,1942年改名南长巷。1966年改称新民巷巷,1972年恢复为现名。
77.新城南壕。西起新城巷,东不通。1927年因位于新城南城壕得名。1966年改名勤勇巷,1972年恢复为现名。
78.红十会巷。东起尚德路,西至炭市街。1911年因系西安红十字会所在地得名。
79.炭市街。南起东大街,北至西一路。1927年开拓,以该街卖炭为主得名炭市街。1966年改为利群街,1927年恢复原名。
80.吉庆巷。东起集贤巷,西至案板街。相传清光绪年间,因住两官吏得名二老巷。1911年改称吉庆巷,1966年改名为兴胜巷,1972年恢复为现名。
81.菜市坊。位于西一路中段北侧,与东新街西端相通。由原菜市东坑、菜市北场、菜市场合并组成。此地原为深坑,1942年因系蔬菜市场得名菜市东坑。
82.易俗巷。北起西一路,南向不通。1981年因紧邻易俗社得名。
83.同德巷。南起西一路,北不通。1929年因邻近炭市街,得名炭市巷。1950年并入西一路,1981年改为现名。
84.同心巷。南起西一路,北不通。
85.菜市西坑。东起菜市坊,西至南新街。
86.平安市场。位于东大街西段北侧,驻钟楼电影院、望春楼餐厅等。1913年原为易俗社露天剧场,1947年小商贩云集,组办合作社,称为平安市场。
87.游艺市场。位于解放路与东新街十字西南,1938年形成市场,为当时说书、唱戏之场所得名。
87.奋勇巷。南起西三路,北至西四路。
88.五四巷。东起解放路,西至尚德路。
89.新民街。南起西新街,北至光辉巷。
90.新民一巷。西起新民街,东止新城西墙。
91.新民二巷。西起新民街,东不通。。1928年初名宁静里,1966年以新民街为主地名改称新民四巷,1972年改为现名。
92.新民三巷。西起新民街,东止新城西墙。
93.通济坊。包括通济南坊、中坊、北坊,有60个院落及一幢家属楼。1936年因坊驻有通济信托公司得名。
94.通济南坊。东起新民街,西段向北至通济中坊。
95.通济中坊。东起新民街,西至北大街。
96.通济北坊。东起新民街,西段向南至通济中坊。
97.光辉巷。北起西五路,西至北大街,呈┛形。
98.北新街。南起西五路,北止城墙。1928年以位于新城以北得名北新街。
99.七贤庄。西起北新街,东不通。1936年民主人士成柏仁借用“竹林七贤”典故题词为“七贤庄”。
100.后宰门。东起革命公园西门,西至北大街。清代,西段为新城门大街,东段与北新街交汇处称后宰门。
101.新宪巷。北起西三路,南不通。
102.黎明巷。东起尚平路,西至北新街。
103.四皓庄。东起尚德路,西至北新街。1928年借用“商山四皓”典故得名四皓庄。
104.六谷庄。西起北新街,东不通。
105.新城坊。位于北城墙内,东起北新街,北至顺城北路东段,呈┗形。
106.兴乐里。位于西五路西段南侧,1962年省事务管理局、广播局等单位先后建成家属楼房10幢,1981年命名。
107.兴盛里。位于西五路中段南侧,原系低洼区,1964年由省公安厅、省建委等单位逐步建成家属楼10幢,1981年命名。
108.人民巷。东起顺城东路北段,北至东新街。呈┗形。
109.昌仁里。东起东门内盘道,西至尚勤路。
110.建国巷。东起尚俭路,西至解放路。
111.爱劳巷。南起东二路,北至东三路。
112.安福里。北起东新街,东至安宁里,呈┗形。1941年初名安定里,1966年改称人民四巷,1981年改为现名。
113.安民里。南起东新街,东至化育巷,北至东二路。
114.康宁里。东起尚勤路,西至尚俭路。1940年取名兴仁巷,1966年改称锻炼巷,1981年改为现名。
115.居仁里。东起尚勤路,西至尚俭路。
116.普及巷。南起东新街,北至东二路。
117.自由巷。东起尚勤路,西至尚俭路。
118.新中东巷。南起东二路,北至东三路。
119.锦绣巷。南起东二路,北至东三路。
120.矢勇巷。南起昌仁里,北至东一路。
121.安宁里 。北起东新街,南不通。
122.东乐巷。南起自由巷,北至东新街。
123.安乐巷。南起建国巷,北到东新街。
124.升平巷。东起尚勤路,南至自由巷,呈┏形。
125.化育巷。南起东新街,北至东二路,呈┣形。1942年以育才教化之意得名。
126.新风一巷。西起尚俭路,东不通。1943年得名纯仁里,1966年改为现名。
127.新风二巷西起尚俭路,东不通。1938年得名三义里,1966年改为现名。
128.新风三巷。西起尚俭路,东不通。1939年得名博爱里,1966年改为现名。
129.普兴里。北起东二路,南不通。
130.新乐巷。北起东新街,南不通。
131.爱国巷西起尚勤路,东不通。
132.忠勇巷。西起尚勤路,东不通。
133.民乐园 。东起尚俭路,西至解放路,南起东新街,北至东二路。1929年由冯玉祥建成,内原有军营,取与民同乐之意得名。围墙如堡,四周有砖结构三孔拱门四个,门额均由宋哲元题名“民乐园”。
134.强盛一巷。南起东三路,北不通。
135.强盛二巷 。南起东三路,北不通。
136.强盛三巷。南起东三路,北不通。
137.强盛四巷。南起东三路,北不通。
138.东群巷。北起东七路东端,南不通。
139.赵家巷。北起东六路,南不通。1950年拓建,以姓氏得名。
140.操场巷。北起东三路,南不通。1947年因此处原系操场得名。
141.敢闯巷。东起尚勤路,西不通。1931年取名必忠巷,1966年改为现名。
142.卫东巷。北起东四路,南不通。
143.群策巷。南起东六路,北至东七路。1926年以山东日照县人民居此而得名日照新村,1966年改为现名。
144.南坊巷。南起东五路,北至东六路。
145.北坊巷。南起东六路,北不通。
146.勤民巷。南起东五路,北至东六路。
147.公社巷。西起尚勤路,北至东六路。1947年初名义和巷,1966年改为现名。
148.卫民巷 。南起东五路,北至东六路。。1937年得名净修巷,1953年改为现名。
149.豫民巷。东起尚爱路,西至尚勤路。
150.勤奋东巷。南起东四路,北至东五路。
151.勤奋中巷。五路南侧,南起东四路,北不通。
152.豫民里 位于东五路东段南侧豫民巷内,面积11,164平方米。
153.东风坊。位于东五路东段南侧名。
154.人民市场。东邻尚俭路、西至解放路;南起东四路、北至东五路。
155.兴隆坊。南起东七路,北至东八路。
156.社教巷。南起东七路,北至东八路,是条不规则小巷。
157.北新巷。南起东八路,北至城墙,呈┫形。
158.坤中巷。西起尚俭路,北至东七路。
159.豫兴东巷。南起东七路,北至东八路。1950年拓建,因河南籍人居多得名。
160.豫兴西巷。南起东七路,西至东八路。1950始拓建,因河南籍人民多得名。
161.建设巷。南起东六路,北至东七路。
162.劳动巷。南起东七路,东不通,呈┏形。
163.东大院。东起尚俭路,西至解放路。
164.豫武巷。南起东八路,北至城墙。1950年以尖嘴南武陟县人居多得名,1966年改名要武巷,1972年恢复原名。
165.尚德里。位于解放路北段西侧,起止于尚德路。开拓于1937年,系尚德路的派生地名,1966年改称勤俭巷,1972年恢复原名。
166.文化巷。北起西七路,西至尚德路。开拓于1937年,因位于崇廉路、尚德路之间,得名廉德里,1966年改为现名。
167.公民巷。南起西八路,北不通。原为群众散居地,1946年开拓为街巷得名。
168.东小街。南起环城北路东段,北靠铁路。
169.西小街。东起火车站广场,西不通。
170.新丁字巷。南起环城北路东段,北不通。1959年因西邻丁字巷得名。
171.丁字巷。南起环城北路东段,西不通,呈┓形。
172.吊桥街。东起铁路新村,西至北门。
173.新民村。原系荒地,1952年拓建,取名新民村。
174.保康里。位于解放路北端西侧,西七路与西八路之间。1936年因巷内有四家中药店取保护人民健康之间得名。
175.勇进南村。位于环城路东段路北,面积594平方米,1936年拓建,以火车站方位得名西南区。1966年改称勇进南村。
176.陇海新村。位于环 城北路东段北侧,面积8,520平方米。1936年始建,以北靠陇海铁路得名。
177.东站路。南起长缨东路,北至火车东站。
178.兴工东路。东起储运仓库,西至东站路。
179.兴工西路。东起东站路,西至金花北路。
180.华清东路。东起浐河桥,西至金花北路。
181.勤工路。南起长乐中路,北至长缨东路。
182.四合窑 。南起省建三中,北至长缨西路。开拓于1931年,因四户人在此办窑场得名。
183.中兴路。南起永乐路,东北至长乐路西路。
184.东半截巷。位于东郊长乐西路北侧。出入口均在长乐西路。开拓于1942年,原名半截巷,1966年改称朝阳三巷,1972年改为现名。
185.搪瓷北巷。南起长乐路,北至康家村。1942年拓建,因南侧有“三官庙”得名北三官庙巷。1966年因位于西安人民搪瓷厂北侧改为现名。
186.搪瓷南巷。南起永乐路,北至中兴路。
187.朝阳巷。南起永乐路,北至长乐西路。1942年开拓,以姓氏得名曹家巷,1967年改称朝阳一巷,1972年恢复原名。
188.纱厂街。东起建华路,西至太华南路。
189.南新生巷。东起太华南路,西不通。
190.北新生巷。东起太华南路,西不通。
191.自立路。东起太华南路,西至笃臣巷。
192.崇明路。南起自强东路,北至生产后村。
193.富强路。南起自立路,北至自强东路。
194.光明里。北起自立路,南不通。长99米,宽3米,土路。1953年形成街巷,取名光明里。
195.向群巷。北起自立路,南不通。
196.中心巷。南起笃臣巷,北接职工巷。
197.职工巷。南起自立路,北至自强东路。
198.笃臣巷。南起树雄巷,北至自强东路。
199.树雄巷。东起笃臣巷,西至童家巷。
200.笃臣一巷。西起笃臣巷,东不通。长
201.笃臣二巷。东起自立路,西至笃臣巷。
202.笃笃臣三巷。东起自立路,西至笃臣巷。
203.张家巷。东起东童村,南至自强东路。1966年改名向阳北巷,1981年改为现名。
204.东童村。南起自强东路,北至二马路。清末为午门坊五村之一,因位于童家巷以东得名。
205.建强路。南起自强东路,北至铁一村。
206.生产路。东起革新街,西至建强路,开拓于1933年,1934年因作坊增多,改为生产路。
207.向荣路。南起自强东路,西北至二马路西端。
208.联志路。东起建强路,西至北关正街。
209.福豫路。南起自强东路,北至工农面粉厂。
210.栖凤路。南起二马路,北至铁三村。
211.向荣巷。南起自强东路,北至联志路。
212.童家巷。南起火车站天桥,北至自强东路。1615年以童姓居此得名。
213.革新街。南起自强东路,北至唐含元殿遗址。
214.大成巷。南起自强东路,北至生产路。
215.西闸口 。南起环城北路东段,北至自强东路。
5. 上海弄堂
弄堂,这一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曾经与千千万万上海市民的生活密不可分。
多少个故事,多少个典故,多少个名人,多少个记忆,与石库门,与亭子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没有弄堂,就没有上海,更没有上海人。弄堂,构成了近代上海城市最重要的建筑特色;弄堂构成了千万普通上海人最常见的生活空间;弄堂,构成了近代上海地方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份。
弄堂,上海人对里弄的称呼,它既不同于传统的中国江南民居,也不同于任何一种西方的建筑形式。然而,它又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痕迹,又或多或少地带有外来的建筑景响。
它最能代表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特征,它也是近代上海历史的最直接产物。
要是一个人到了上海而没有去上海的弄堂走一走,应该要觉得很遗憾。下午时
候,趁上班上学的人都还没有回来,随意从上海的商业大街上走进小马路,马上就
可以看到梧桐树下有一个个宽敞的入口,门楣上写着什么里,有的在骑楼的下面写
着1902,里面是一排排两三层楼的房子,毗临的小阳台里暖暖的全是阳光。深
处人家的玻璃窗反射着马路上过去的车子,那就是上海的弄堂了。
整个上海,有超过一半的住地,是弄堂,绝大多数上海人,是住在各种各样的
弄堂里。
常常在弄堂的出口,开着一家小烟纸店,小得不能让人置信的店面里,千丝万
缕地陈放着各种日用品,小孩子吃的零食,老太太用的针线,本市邮政用的邮票,
各种居家日子里容易突然告缺的东西,应有尽有,人们穿着家常的衣服鞋子,就可
以跑出来买。常常有穿着花睡衣来买一包零食的女人,脚趾紧紧夹着踩塌了跟的红
拖鞋,在弄堂里人们是不见怪的。小店里的人,常常很警惕,也很热心,他开着一
个收音机,整天听主持人说话,也希望来个什么人,听他说说,他日日望着小街上
来往的人,弄堂里进出的人,只要有一点点想象力,就能算得上阅人多矣。
走进上海人的弄堂里,才算得上是开始看上海的生活,商业大街、灯红酒绿、
人人体面后面的生活。上海人爱面子,走在商店里、饭店里、酒吧里、公园里,个
个看上去丰衣足食,可弄堂里就不一样了。
平平静静的音乐开着;后门的公共厨房里传出来炖鸡的香气;有阳光的地方,
底楼人家拉出了麻绳,把一家人的被子褥子统统拿出来晒着,新洗的衣服散发着香
气,花花绿绿的在风里飘,仔细地看,就认出来这是今年大街上时髦的式样;你看
见路上头发如瀑的小姐正在后门的水斗上,穿了一件缩了水的旧毛衣,用诗芬在洗
头发,太阳下面那湿湿的头发冒出热气来;还有修鞋师傅,坐在弄口,乒乓地敲着
一个高跟鞋的细跟,补上一块新橡皮,旁边的小凳子上坐着一个穿得挺周正的女人,
光着一只脚等着修鞋,他们一起骂如今鞋子的质量和那卖次品鞋子的奸商。
还有弄堂里的老人,在有太阳的地方坐着说话。老太太总是比较沉默,老先生
喜欢有人和他搭话,听他说说从前这里的事情,他最喜欢。
弄堂里总是有一种日常生活的安详实用,还有上海人对它的重视以及喜爱。这
就是上海人的生活底色,自从十八世纪在外滩附近有了第一条叫“兴仁里”的上海
弄堂,安详实用,不卑不亢,不过分地崇尚新派就在上海人的生活里出现了。
19世纪50年代,由于上海小刀会在老城厢起义,上海人开始往租界逃跑,
在租界的外国人为了挣到中国难民的钱,按照伦敦工业区的工人住宅的样子,一栋
栋、一排排造了八百栋房子,那就是租界弄堂的发端,到1872年,玛意巴建起
上海兴仁里,从此,上海人开始了弄堂的生活。
上海是一个大都市,大到就像饭店里大厨子用的桌布一样,五味俱全。从前被
外国人划了许多块,一块做法国租界,一块做英国租界,留下一块做上海老城厢,
远远的靠工厂区的地方,又有许多人住在为在工厂做事的人开辟出来的区域里,那
是从前城市的划分,可在上海人的心里觉得这样区域的划分,好像也划分出了阶级
一样,住在不同地方的人,彼此怀着不那么友好的态度,彼此不喜欢认同乡,因此
也不怎么来往。这样,上海这地方,有时让人感到像里面还有许多小国家一样,就
像欧洲,人看上去都是一样的人,仔细地看,就看出了德国人的板,法国人的媚,
波兰人的苦,住在上海不同地域的人,也有着不同的脸相。所以,在上海从小到大
住了几十年的人,都不敢说自己是了解上海的,只是了解上海的某一块地方。
从早先的难民木屋,到石库门里弄,到后来的新式里弄房子,像血管一样分布
在全上海的九千多处弄堂,差不多洋溢着比较相同的气息。
那是上海的中层阶级代代生存的地方。他们是社会中的大多数人,有温饱的生
活,可没有大富大贵;有体面,可没有飞黄腾达;经济实用,小心做人,不过分的
娱乐,不过分的奢侈,勤勉而满意地支持着自己小康的日子,有进取心,希望自己
一年比一年好,可也识时务,懂得离开空中楼阁。他们定定心心地在经济的空间里
过着自己的日子,可一眼一眼地瞟着可能有的机会,期望更上一层楼。他们不是那
种纯真的人,当然也不太坏。
上海的弄堂总是不会有绝望的情绪的。小小的阳台上晒着家制干菜、刚买来的
黄豆,背阴的北面亭子间窗下,挂着自家用上好的鲜肉腌的咸肉,放了花椒的,上
面还盖了一张油纸,防止下雨,在风里哗哗地响。窗沿上有人用破脸盆种了不怕冷
的宝石花。就是在最动乱的时候,弄堂里的生活还是有序地进行着。这里像世故老
人,中庸,世故,遵循着市井的道德观,不喜欢任何激进,可也并不把自己的意见
强加于人,只是中规中矩地过自己的日子。
晚上,家家的后门开着烧饭,香气扑鼻,人们回到自己的家里来,乡下姑娘样
子的人匆匆进出后门,那是做钟点的保姆最忙的时候。来上海的女孩子,大都很快
地胖起来,因为有更多的东西可以吃,和上海女孩子比起来,有一点肿了似的。她
们默默地飞快地在后门的公共厨房里干着活,现在的保姆不像从前在这里出入的保
姆那样喜欢说话,喜欢搬弄是非了。可她们也不那么会伺候上海人,所以,厨房里
精细的事还是主人自己做,切白切肉,调大闸蟹的姜醋蘸料,温绍兴黄酒,然后,
女主人用一张大托盘子,送到自家房间里。
去过上海的弄堂,大概再到上海的别处去,会看得懂更多的东西。
因为上海的弄堂是整个上海最真实和开放的空间,人们在这里实实在在地生活
着,就是上海的美女,也是家常打扮,不在意把家里正穿着的塌跟拖鞋穿出来取信。
上海弄堂都是很狭窄的,就像一根鸡肠子,拐过来绕过
去,你不可能开车进去,你要是怕走路,最好能租一辆自行
车,这样在弄堂里穿梭起来就特别顺溜。一般来说,上海弄
堂是家常的平民化的,一扇小木门里住几户,一个小阁楼里
住七八户,女人披头散发在一边刷马桶,阿婆在水池边择鸡
毛菜,男人赤着上身在听越剧,小孩子含着棒棒冰跑来跑去——
—你不要嘲笑这种常见的市井生活,也不要说:这哪里像大
上海气派啊!跟我们乡下小镇差不多。我跟你说,大上海是
内敛的,大上海是见过大场面的,大上海是务实的,这在上
海弄堂里你一眼就能看出来。它一点不张扬,那个平常的单
门独院,说不定就是某个名人故居;那个正在吃泡饭的阿婆,
也说不定就是某位名流的后裔。鲁迅先生住过的上海弄堂,
是一个很平常的小巷子啊。还有宋庆龄故居,怎么看也是不
太起眼。包括中共一大会址,从外面看也根本看不出宏大气
象来。而大上海像这样名人住过的弄堂不知道有多少。我到
过张爱玲住过的石库门,正是久雨初晴的日子,无数花花绿
绿的衣裳把它掩得密不透风,张爱玲就在这里把市井生活描
写得五光十色。在延安中路一个叫四明村的破旧弄堂,因为
徐志摩和陆小曼住过,就有无数男女来访问,弄得现在的女
主人———一个下岗女工叫苦不迭。在复兴路上,有一个灰
乎乎的弄堂叫“蓝妮弄堂”,一打听才知道,是流落到上海
滩的一个“苗王公主”住过的,公主家道没落,就把它出租
了。蓝妮弄堂幽深神秘,是演绎倾城之恋的最佳场所。今天
的长宁区少年宫,掩在弄堂深处,原是国民党交通部长王伯
群的金屋藏娇之地,后来汪精卫看中了这里的精美和气派住
了进来。愚园路上的马勒公寓也在一条小弄堂里,罗马柱、
骑楼、欧式城堡,算得上豪宅,昔日这里夜夜笙歌美女如云。
今天的新天地是名流影星聚会的地方,许多时尚就在这里发
布,它的前身就是一条小弄堂。要说大上海气派,它的气脉
就一丝一缕地藏在这些小弄堂里,浸淫着熏染着一代代上海
人。从小弄堂里走出来的人,往往做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大
业,像早年的共产党,一开始就在一个弄堂里聚会,最终,
它领导全国人民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从张爱玲苏青开始,一直到程乃姗王安忆,上海籍的作
家总爱把笔端对准上海的弄堂,她们觉得要想体察上海最深
层的底蕴,你不可能不走进上海弄堂,那是大上海一个抹不
掉的底色。所以你到上海来旅游,不能光看陆家嘴的摩天大
厦,也要抽空到上海弄堂里看看,陆家嘴是上海的一张脸,
小弄堂是上海的另一张脸。
上海的弄堂最早出现于19世纪五、六十年代,20世纪三十年代成为上海最具标志性的民居。由上百个单元组成的石库门一排排紧密地联体而立,组成一个庞大的房屋群体。石库门建筑的间隙,形成了一条条狭窄阴暗的通道,这种通道便是上海人所谓的“弄堂”。 从骨子里,上海人是更迷恋“旧天地”的,它体现着海派市民文化的一种“根性”。这种夹杂着小布尔乔亚的优雅、讲究情调、阴柔、实惠、世俗的小市民生活文化,曾经是对计划经济时代高度意识形态化、革命化、粗鄙化最具消解性的力量。然而,面对新世纪之初强势的权力和国际资本的联盟,它似乎失去了抗衡之力,在辉煌亮丽的都市中逐渐沉潜暗淡下去。正像那些曾经是可以被触摸的、令人感动的街道、里弄正在一条条、一片片地失去。
上海大规模的城市改造是在1980年代后开始的。当事者回忆,当时的上海市长问规划院,有多少老的弄堂和街区需要保护,被告知有10个地区、每个地区100万平方米,共1000万平方米,把市长吓了一跳,问能不能再少点?1000万平方米只相当于上海市区的十分之一。建筑家发问:一个城市保留十分之一的老城,算多吗?目前上海挂牌保护单位达398个,正如学者所说,单从数量上看,再乘以10也不多!
对上海历史文化建筑和街区的保护,留下许多无法挽回的遗憾。著名的人民广场保护区,由国际饭店、华侨饭店、大光明电影院、老上海图书馆、中百一店等构成极具特色的近代商业和公共建筑群。然而,这一黄金地段是房地产开发的热点,这些优秀建筑已经被淹没在俗气的高楼大厦之中而失去历史风貌。上海西区的花园住宅区,以低密度的建筑空间环境、幽雅的街道为特色;但在大规模的商业开发中,长乐路、岳阳路等处已经高楼林立,破坏了这些保护区的传统面貌。
所有传统街区的拆迁,老百姓都有这样又爱又怕的矛盾心态,他们既渴望居住条件的改善,又担心原有生活环境的丧失——被迁移至远郊区,处在与社会相对隔离的状态中。许多新建小区,被建设为安寂空旷、严整划一,但见保安巡梭和摄像机探头警惕旋转的“高档社区”。这难道真的是我们理想的生活家园吗?胡同、里弄的生活模式真的不能与现代化住宅兼容吗?现代化社区的建设,应当怎样致力于扩大人的交往和公共生活,从本质上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6. 韩国首都是 那里
名称
中文:首尔特别市
韩汉文:서울特别市
韩文:서울특별시
罗马字:Seoul Teukbyeolsi
高丽王朝前期称:南京(남경)
高丽王朝后期称:汉阳(한양)
朝鲜王朝时期称:汉城(한성,Hanseong)
大日本帝国时期称:京城(경성)
相关数据
面积 605.33平方千米(234 sq mi)
人口 (2006年) 10,356,000(都市圈:二千三百万)
人口密度 17,108/平方千米 (44,310/sq mi)
政府 首尔(汉城)特别市政府
市长 吴世勋
行政区 25区
位置 126°58’E 37°33’N
全年平均气温13°C
象征
市花:连翘
市鸟:喜鹊
市树:银杏
地理位置
[编辑本段]
韩国首都汉城(韩式汉语称为首尔,Seoul,“首都”的意思)是韩国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的中心,也是全国陆、海、空交通枢纽。位于朝鲜半岛中部、地处盆地,汉江迂回穿城而过,距半岛西海岸约30公里,距东海岸约185公里,北距朝鲜平壤约260公里。全市南北最长处为30.3公里,东西最长处为36.78公里,总面积605.5平方公里。
汉城(首尔)全市被海拔500米左右的山和丘陵所环绕,市区的40%是山地和河流。整座城市北部地势较高。北汉山、道峰山、鹰峰构成了一道天然屏障。东北部有水落山、龙马峰,南部有官岳山、三圣山、牛眠山等,东南部和西部是百米左右的丘陵,形成了首尔的外廓。城市的西南部为金浦平原。城中部由北岳山、仁旺山、鞍山等环绕成内廓,中间形成盆地。
韩国第一大江——汉江自东向西穿城而过,把首尔分为南、北两部分,流经市区的河流长度约41.5公里,宽度为400~1000米,水深达6~10米。江中由冲积而形成的两个岛屿——汝矣岛(约7平方公里)和蚕岛
行政区划
[编辑本段]
首尔特别市由25个区(구)、15,267个洞(동)组成。“洞”相当于中文的“村”。这一万五千多个洞,又由112,734个“番地”(번지)所组成。 有首尔地铁作为大众交通工具联系这些地区。
首尔的二十五个区的名称分别详列如下:(以韩语次序排列)
韩语区名 汉字区名 英文拼音
강남구 江南区 Gangnam-gu
강동구 江东区 Gangdong-gu
강북구 江北区 Gangbuk-gu
강서구 江西区 Gangseo-gu
관악구 冠岳区 Gwanak-gu
광진구 广津区 Gwangjin-gu
구로구 九老区 Guro-gu
금천구 衿川区 Geumcheon-gu
노원구 芦原区 Nowon-gu
도봉구 道峰区 Dobong-gu
동대문구 东大门区 Dongdaemun-gu
동작구 铜雀区 Dongjak-gu
마포구 麻浦区 Mapo-gu
서대문구 西大门区 Seodaemun-gu
서초구 瑞草区 Seocho-gu
성동구 城东区 Seongdong-gu
성북구 城北区 Seongbuk-gu
송파구 松坡区 Songpa-gu
양천구 阳川区 Yangcheon-gu
영등포구 永登浦区 Yeongdeungpo-gu
용산구 龙山区 Yongsan-gu
은평구 恩平区 Eunpyeong-gu
종로구 钟路区 Jongno-gu
중구 中区 Jung-gu
중랑구 中浪区 Jungnang-gu
居住人口
[编辑本段]
10,373,234人(2000年12月末)。其中男性5,166,605人,女性5,144,709人。居留的外国人为61,920人,以中国人、美国人及日本人为主。
10,277,000(2003年)
10,356,000(2006年)
自然气候
[编辑本段]
汉城(首尔)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1.8度,四季分明。春、秋季节少雨,气候温和。夏季受季风影响,高温多雨。冬季比同纬度其他城市寒冷。
历史背景
[编辑本段]
汉城(首尔)古时因位于汉江之北,得名“汉阳”。14世纪末朝鲜王朝定都汉阳后,改名为“汉城”。近代朝鲜半岛受日本殖民统治期间,汉城改称“京城”。1945年朝鲜半岛光复后,更名为韩语固有词,罗马字母标记为“SEOUL”,语意为“首都”。
汉城(首尔)作为首都已有近600年的历史,相传公元前18年,百济始祖温祚王南下在今城址上修筑慰礼城定都,后改称首尔。公元392年~475年高句丽占领这一地区,将汉江南北地区称为北汉山州,把现在首尔附近称为南平壤。7世纪中叶,新罗统一朝鲜后,将此地编入汉山州。高丽成宗(公元960~997年)将此地升格为杨州牧(高丽12牧之一)。
1068年又将其升格为三小京(西京、东京、南京)之一的南京,成为城市。1104年建成南京新宫,1308年升格为汉阳府。朝鲜王朝李成桂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在此大兴土木,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迁都此,称汉城府。1910年日本强占时,改称京城府。1945年朝鲜半岛光复后,更名为韩语固有词,罗马字母标记为“SEOUL”,语意为“首都”。1949年8月,韩国将首尔定为“首尔特别市”。
百济时期
今天的首尔东南在古代曾经是百济王国的都城,称慰礼城、汉山城。史书记载百济王“烝土筑城,作楼阁台榭,无不壮丽”。百济比流王二十四年,内臣佐平优福据城反叛,王发兵讨之。当日的慰礼城遗址,就在今日松坡区的奥林匹克公园内。现时公园还遗有当年的数幅城墙,被称为梦村土城。真平王三十年,高句丽以兵六千攻百济,战于汉山城,新罗将军朱珍领甲卒三千来援,大破丽兵。
统一新罗时期
百济亡国之后,汉城地区被新罗占领,名字先后改为汉山州、汉阳郡。新罗宪德王十七年,溟州郡王金周元子之子金宪昌谋叛欲立都于汉阳,北汉山州都督聪明擒诛之。
高丽时期
在高丽时期,由于汉阳位处于朝鲜半岛的心脏地带,邻近汉江,掌握了国家的命脉,所以11世纪时汉阳被封为王京(开京)之外的“小三京”之一。 高丽文宗二十三年创新宫于南京。肃宗元年,大臣金谓磾请迁都南京。肃宗六年置南京,九年建成南京宫阙。忠烈王九年,王与公主(元世祖女)猎于南京,此后屡次巡幸。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高丽迁都汉阳,洪武十六年二月还都开京。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裵克廉监修汉阳宫阙,七月迁都汉阳,命安宗源、尹虎留守松京。洪武二十四年二月,恭让王迁都至汉阳,后仍还都开京。
朝鲜时期
李成桂建立朝鲜王朝之后,觉得高丽的王京(今朝鲜开城)王气已经十分薄弱,于是由权仲和、郑道传等人择定佳地,在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开始在汉江之北的汉阳营建新都。这里山环水抱,北有北汉山、北岳山,东有洛山和龙马山,西有仁王山,南有南山和汉江以南的冠岳山,汉江自东向西环抱城南,呈龙砂水穴“山水襟带”的上好风水格局。城内大兴土木,营建宫殿、宗庙、社稷、两班衙署、道路。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李成桂将都城从开京迁移到了汉阳(Hanyang,한양),并正式命名为汉城(Hanseong,한성)。在朝鲜王朝时期,汉城又称“都城”、“京”。
〖城池〗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首筑汉城都城,征安州以南民夫十一万九千,始于正月,停于二月,至秋又征江原、庆尚、全罗三道民夫七万九千,始于八月,终于九月,使平壤伯赵浚等监筑,建成城墙长度计九千九百七十五步,十一月移都于此。永乐十九年(1421年)又改筑都城,发诸道丁夫三十万筑城,乃成。
汉阳城墙为石筑,周围一万四千九百三十五步,以周尺量之,为八万九千六百十尺;以里作之,为四十一里一百七十五步。高四十尺二寸,女堞四千六百六十四,雉城六处,曲城一处,城廊七十五所。
古汉阳城有八门,包括四大门和四小门。它们的名字分别是:崇礼门(南大门,2008年2月11日木结构遭焚毁)、兴仁之门(东大门)、敦义门(西大门,俗称新门)、肃靖门(北淸门);惠化门(东小门)(初名弘化门,中宗六年(1511年)为避昌庆宫东门弘化门之号而改为今名)、昭德门(西小门 ,避章顺王后之讳,改昭义门)、光熙门(水口门)和彰义门(俗称紫河门)。英祖十九年(1743年),都城门无醮楼处并令设立门楼。汉阳城外西郊曾经有迎接中国使者的“迎恩门”,韩国独立后拆除,新设独立门。
〖里坊〗
朝鲜王朝前期的都城只包括汉江以北的部分,所以被称为汉阳。当时汉阳的人口为11~12万。壬辰倭乱之后,人口曾经减少到4万以下。城外为四军门防御区。环绕城市的四山形成了天然的屏障。在城内北部偏西的位置,营建了朝鲜朝的正宫——景福宫。景福宫东南为宗庙,西方为社稷,这是和周礼“左祖右社”的规制相吻合的。城内中心部分,按网格状进行区域分隔和道路划分,但是城内大部分地区的道路都是随地势迂回曲折的,而且有很多死胡同。这是和中国的都城不同的。
汉阳城内有五部五十四坊,里坊划分如下:
中部八坊:澄淸、瑞麟、寿进、坚平、宽仁、庆幸、贞善、长通;
东部十二坊:莲花、瑞云、德成、崇敎、燕喜、观德、泉达、兴盛、彰善、建德、崇信、仁昌(后二坊在城外);
西部十坊:仁达、积善、余庆、养生、神化、皇华、盘松、盘石(二坊在城外)、龙山、西江;
南部十四坊:广通、会贤、明礼、太平、熏陶、诚明、乐善、贞心、明哲、诚身、礼成、屯之、豆毛、汉江;
北部十坊:观光、明通、广化、阳德、嘉会、安国、俊秀、顺化、义通、镇长
以上共五十四坊。高宗时汉城户口为户四万五千七百零,口二十八万三千二百零。
〖市廛〗
古时汉阳的土产有林檎、柰、桃、李、芋、鲤鱼、秀鱼、白鱼、鲇鱼、鳜鱼等。汉阳市廛有三大市,即钟街、梨岘、南门。定宗元年始置市廛,壬辰倭乱后,宣祖令军兵居京为市业者全减市役。孝宗朝令军兵市业之人给市牌,使应市役。英祖十七年令京兆区别廛名,严禁乱廛与都贾。市廛包括线廛、纸廛、布廛、床廛、米廛、银廛、衣廛、履廛、马廛、毛廛、盐廛、镫廛、猪廛、粉廛等。
〖宫殿坛庙〗
汉城除王朝正宫景福宫之外尚有王宫多处,包括现存的昌德宫、昌庆宫、庆熙宫、德寿宫(明礼宫,后改号庆运宫,现名德寿宫),以及已荒废的仁庆宫、于义宫、龙兴宫、彰义宫、龙洞宫、梨岘宫、衍禧宫等。
汉城还有招待中国使臣的慕华馆(原为南别宫,在会贤坊,本为公主第,仁祖朝太平馆撤后以是宫为华使留馆,为华使迎送之所)、招待日本琉球诸国使臣及诸岛倭人的东平馆(壬辰倭乱后废)和招待女真之来朝者的北平馆(壬辰倭乱后废)。
汉城东崇敎坊成均馆内有文庙(现统称成均馆),祭祀孔子,两庑以中国、高丽和朝鲜先贤鸿儒(如中国的程颢、程颐、朱熹,高丽的安裕、郑梦周,朝鲜的金宏弼、赵光祖、李滉、李珥等人)配享。首尔东南兴仁门外有神宗万历三十年由明朝以银四千两诏付修建的武庙,祭祀关羽。
汉城的社稷坛在西部仁达坊,此外,在城内的小公洞还有朝鲜王室祭天的地方——圜丘坛。用于祭祀土地的方坛则在社稷坛内,这和中国的规制有些区别。祭祀大明太祖、明神宗和明思宗神位的大报坛(皇坛)在昌德宫秘苑春塘台。祭祀神农氏和后稷氏的先农坛在东大门外的龙头洞。祭祀风云雷雨、山川城隍的南坛在崇礼门(2008年2月11日遭人为焚毁,城楼木制结构全部坍塌)外。先蚕坛在惠化门外。此外还有圆坛、灵星坛、老人星坛、马祖坛、先牧坛、马社坛、马步坛、愍忠坛等坛壝建筑。
经过朝鲜王朝前期100多年的精心建设,汉阳成为一座壮观恢弘的东方王都。
壬辰倭乱的破坏
大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年),日本入侵朝鲜半岛。援朝抗倭战争爆发。5月2日,留都大将金命元、副元帅申恪率兵千余,屯济川亭,望见日军省势浩大,不敢拒,悉沉军器于江中,以匹马走逃,诸军皆溃。加藤清正率领日本军队度过汉江,攻占首尔。日军入城前后,首尔遭到很大的破坏。在国王出逃前夕,城中宫殿、社稷、衙署、城门以及宫内珍宝、历代典籍、文物礼器全部焚毁,而宗庙独存。日将平秀家长盛入城后曾处其中。后长盛焚宗庙,移寓南别宫,指挥诸路之倭向北追击。万历二十一年,即1593年4月,日本军队撤兵南下,临行前将城中人民屠戮殆尽。是年11月宣祖国王返京时,宫阙俱烬,荆棘满城,百官依墙壁以坐,不得不以月山大君旧第为行宫,桂林君家为大内,沈义谦家为东宫,故领相沈连源家为宗庙,以附近大小民家为阙内各司(称时御所)。光海君时期将宗庙和宫殿择要修复。
壬辰倭乱之后,汉城又经历了后金军(1636年改称大清)的两次入侵,即丁卯虏乱和丙子胡乱。丙子胡乱中,仁祖以沈器远为留都大将,逃往南汉山城。后金兵至首尔后,驻扎于慕华馆至南庙一带,后又于兴仁门留屯。皇太极严令无得侵掠城中人民,但后金军队撤离时掠走了大量人口、金银、牲畜。后金将领阿敏(四大贝勒之一)羡慕朝鲜宫殿城阙美丽,一度不愿返回满洲苦寒之地,被皇太极疑有异图而猜忌。
随着满清剿灭南明势力,日本德川幕府颁布锁国令,东亚的政局平定,汉阳得以回复昔日的繁荣。在英祖、正祖年间,首尔的人口已经发展到了30多万。朝鲜王朝正祖曾经计划把首都迁到南方新营建的水原城,但是最终由于条件的限制,最终没有实现迁都计划。
大韩帝国时期
朝鲜王朝在1896年的“甲午更张”之后,拟订了一个皇都振兴计划。拆除迎恩门另建独立门,并将原先的中式牌楼拆除,仿照法国凯旋门修筑了西洋式门楼。在城内修筑了道路、交通、照明设施和新的政府办公机构。1882年修建了邮政总局。1899年修建了明洞圣堂。1900年,在德寿宫内修建了韩国最早的西洋式建筑——石造殿。1907年拆除了汉城南部和西部的城垣。
日本殖民地时期
日据时期,将汉城的名字改为京城(Gyeongseong,경성;Keijō,けいじょう),其地位也由朝鲜中央直隶府降低到了京畿道的一个郡。
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半岛后,对京城的市政建设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变更。
首先,日本对原有的历史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拆除景福宫内的弘礼门和资善堂等大量古代建筑,并将景福宫正门光化门向东迁移,在其原址上兴建了朝鲜总督府(1995年拆除)及其附属建筑群,同时还将庆熙宫改为学校。1911年2月,宣布由朝鲜总督府管辖举行祭天仪式的圜丘坛,随后于1913年将其拆毁,在该地建立朝鲜总督府铁路饭店( 现朝鲜饭店)。日本在京城市内兴建了一批建筑,如京城市政厅、朝鲜银行、西大门监狱、京城帝国大学、本町商业区等。1922年,朝鲜总督府将社稷坛改为公园,1925年修建了“京城駅”(今首尔车站),在首尔南山上兴建了日式神社“朝鲜神宫(韩国光复后拆除)”。韩国一些学者认为,京城市政厅、朝鲜总督府(1995年拆除)和朝鲜神宫(光复后拆除)的平面分别成“大”、“日”、“本”的字样,是殖民主义象征,伤害了民族自尊和独立自主精神。
朝鲜战争时期
朝鲜半岛光复后不久即实行南北分治,李承晚在京城建立韩国,并把首都改名为“서울”(而中国一直沿用自古以来地称谓,称作汉城)。
韩国独立后,于1945年将京城之名改为Seo-Ul (Seoul,서울 .2005年韩国政府自行颁布汉字名为“首尔”)。
需要说明的是,서울这个词在韩语中原本是“首都”的意思。例如新罗的서울是庆州。直到韩国光复之后,才将서울作为特指大韩民国首都的固定专有名词。
朝鲜战争爆发后,1950年6月28日,朝鲜人民军占领汉城。联合国军仁川登陆后,于9月20日至9月27日发动了汉城战役,于9月27日占领汉城。1951年1月8日,汉城由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夺回。3月14日,汉城再次被联合国军占领。(汉城虽已改名,但应仍旧采用当时传统叫法和历史固有名词)
汉城在朝鲜人民军、中国人民志愿军和联合国军之间四度易手,遭到交战双方毁灭性的摧毁,昔日繁华的市区成为一片废墟。光化门和政府大楼(前朝鲜总督府,1995年拆除)被完全摧毁,市政设施全部被破坏。朝鲜在汉城展开肃反活动,处决了大量韩国中央及地方政府官员、军官、警察、资本家、传教士、教授、记者等“阶级敌人”。战前汉城原有人口180万,由于大量难民南逃,朝鲜方面在撤退时又将剩余人员带至北方,战后只剩6万左右。
现代的发展
随着朝鲜战争的结束,汉城又在废墟中重新站立了起来,经历了1968年朝鲜武装人员偷袭青瓦台(韩国总统府)、1970年代的学生运动等事件。由于朴正熙总统和全斗焕总统任期内开始的韩国经济振兴的影响,尤其是举办了1988年汉城奥运会之后,汉城(首尔)已经发展成为横跨汉江两岸、拥有多个副都心和一千多万人口的大型世界级城市。
文化特色
[编辑本段]
汉城(首尔)有众多的文化机构。博物馆机构有国立中央博物馆、国立民俗博物馆、世宗大王纪念馆、战争纪念馆、国乐博物馆、乐天世界民俗博物馆、三星出版博物馆、韩国刺绣博物馆、韩国泡菜博物馆等100多家。剧场和美术馆有世宗文化会馆、国立中央剧场、国立国乐院、贞洞剧场、LG艺术中心、KBS厅、艺术的殿堂(剧场和美术馆)、首尔市立美术馆、德寿宫美术馆、综合美术馆、朝鲜日报美术馆、首尔画廊、乐天画廊等上千家。著名的电影院有CGV和Megabox。首尔市内包括首尔大学在内的36所本科高等院校,占韩国大学总数的35%,大学生总数的2/3。
7. 从浙江湖州到韩国10日游怎么玩好
景福宫:朝鲜王朝的太祖李成桂在汉城(古称汉阳)建都后,在北岳山下建王宫。宫内人工湖泊莲花池旁建有庆会楼和香远亭。
昌德宫:昌德宫被指定为第122号史迹、该宫殿依照山势地形而建,同自然浑然一体,是古时皇帝的别宫,同昌庆宫相邻。
昌庆宫:昌庆宫是韩国第三大王宫,乃朝鲜王朝第四代君王王世宗大王(创制韩国文字HANGUL)为其父太宗所建的别宫。大部分建筑毁于壬辰倭乱,部分后来以修复重建。从幸免于灾的弘化门与正殿明正殿可看出当时建筑艺术的特色。昌庆宫的位于昌德宫旁边,两处您并不相通。
德寿宫:内有保存韩国最早的西洋式建筑风格的石造殿、古色古香的宽敞庭院别有一番情调。德寿宫守门卫兵换岗仪式每日依照朝鲜时代王宫卫兵换岗仪式举行,值得一观。
仁寺洞:私人美术、古董商店云集,游客可闲庭信步,悠然品味历史文物的风韵。这里也是韩国著名艺术品的集大成之场所。
明洞(商业中心):这里是购物、娱乐的天堂,各地男女老少二十四小时均可来此游玩,这里有五家大型百货商场,均有通英语、日语的营业员欢迎各方来客。
南大门市场:韩国最大的综合市场,全国的中介商人、零集商人、外国游客云集在此,格外热闹。
崇礼门(南大门):1398年建成,是首都汉阳(汉城)的城门,也是现在最典型的朝鲜王朝建筑之一。1908年原与城门衔接的城垣被拆除,只留下石造的崇礼门。城门中呈拱形,上建有两层木造楼阁。虽身处高楼广庆门,仍不失其威仪。
梨泰院:白天这里是购物的乐园,晚上这里又变为享乐的天堂。这里有250多个舞厅、夜总会、餐厅、在外国人中尤为知名,在这里英语、日语均被广泛采用。
大韩生命63大厦:韩 国第一高楼——大韩生命63大厦地上60层、地下3层,海拔264米。是汉城的象征。整栋大厦外观全部使用双重反射的玻璃,在阳光下璀赕绚烂有如黄金宝塔。乘高速电梯上下,可远眺到88奥林匹克运动场及金浦机场,夜景更是美丽迷人。地下一楼有可以观赏400各2万余尾鱼的《64海底世界》水族馆,以及比一般电影院屏幕大十倍的《IMAX》影院。在顶楼餐厅一边用餐一边饱览醉人的放景,更是无比浪漫。
汉城塔:海拔265米高的南山公园绿荫密布,山顶耸立着236米高的汉城塔。夜间俯瞰汉城夜景,万家灯火有如花团锦簇,是汉城市民喜爱的休息场所。旋转眺望台每40分钟旋绕一周,天气晴朗时,可以眺望到仁川海。可乘车上山(距汉城火车部5分钟路程),也可搭乘方便的空中缆车。10:00-22:00往返2100韩元)塔内还有地球村民俗博物馆、草香餐厅等。
东大门市场:以东门市场为中心,共集中了8个市场。一般将批发零售手工艺品、餐具的兴仁市场、厨房及登山用具的东大门市场、缝纫制品的兴仁市场、服装类的平和市场等,合称之为《东大门综合市场》。由于规模庞大,想一口气逛扁所有地方几乎不太可能。由于网罗了日常生活所需的全部货品,即使终日游逛,也不会觉得烦。市场按货品种类而划分。各种头饰及豆制食品的专卖店星罗棋布,其中尤以登山用具最为价廉物美,备受欢迎。在广场市场的大帐棚内的《帐栅摊子》(流动车辆小吃摊)出售各种风味小吃,使人垂涎三尺。由于不如南大门市场拥挤,不妨漫步闲逛,精心挑选,享受购物乐趣。
科技城:拥有百货商店式的廉价综合电子商场、购物空间及休息空间,周围还有观光地。
韩国贸易中心:由国际综合展览馆、贸易会馆、市区机场总站、百货商店等组成,对世界贸易动身感兴趣的朋友均可到此一访。
乐天世界:是大型室内综合娱乐购物中心拥有特级饭店、民俗村、室内公园、运动场、百货店等、外国游人多来此游玩。最后说几个小贴士:
1、韩国人喜欢夜生活,晚上12点后街上灯火通明而且车多人多,我们有次去吃烤肉,是十一点后去吃的,那里热闹到不行。
2、白天不用起太早,很多景点、购物街都是十点以后开门的,去早了都没有人。
3、白天街上车上无帅哥美女,要看帅哥美女的建议晚上出动。
4、去韩国有句话一定要会,那就是“多少钱”,一句话打遍韩国!
5、梨花女子大学附近挺漂亮,东西挺时尚,就是贵了点。
6、韩国的咖啡店和甜甜圈店也很便宜,可以去吃,不过大部分要自己收盘子,放到店里制订的地方。
7、韩国没有假币,可以放心换钱。
8、韩国小偷很少,去咖啡店坐,看到很多人都直接把包放在椅子上去买东西。
9、韩国的百货公司是老女人逛的,百货公司上的餐饮店几乎看不看到年轻女孩,而且物品没有标价牌!
8. 四川成都哪里最繁华
成都春熙路
西南第一街:成都春熙路
春熙路地区是指成都市东大街以北,南新街、中新街、北新街以东,总府路以南,红星路以西的范围及临街区域,面积约20公顷。该区域内有商业网点700余家,网点总面积约22万平方米,从业人员约1.2万人。
成都的春熙路是1924年被命名的,距今82年,号称百年金街。春熙路的前世据有关历史资料查证,她的诞生,肇始于商贾,发命于官府,完成于军阀——都是民国时期各领风骚的风云人物。
东大街是老成都最为富庶的一条街,绸缎铺,首饰铺,皮货铺,最大最豪华的都在东大街。这条街还是出东门下重庆至川东的必经之路,来往行人车辆络绎不绝。当时城中心已有一个商业场,是商业中心,从东门上来的客商,经东大街去商业场,中间要经过九弯十八拐的羊肠小道,实在不便。羊肠小道周围,是清朝时代的按察使衙门。民国后,衙门废置,空地上胡乱搭建的店铺不少。
1924年当时的四川省督办杨森在此修建了从南到北一条街,其后又修建了东西两条街,名叫春熙路东段、西段、南段和北段。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春熙路再现繁荣,与紧邻的青年路一起,成为中外闻名的「西南第一街」。1992年9月春熙路历史上的夜市首次开张。据说,那几年,一个夜市摊位转手就可以卖4.5万元。春熙路夜市每米创造的利润达千元。后来根据城市经济的发展取消了夜市,又经过几年的改扩建,春熙路就大大变样了,2000年9月《新周刊》给了成都一个响亮的符号——中国第四城。“第四城”的桂冠让成都在中国火了一番。具有“时代前沿观察家”之称的《新周刊》根据养眼、美食、便利、休息、人气和商业六大指数,再次推出“中国商业街排行榜”,被誉为西部第一商业街、西部第一商家高地、成都金街的春熙路打进该榜前三甲,仅次于香港铜锣湾、上海南京路,(其后是北京王府井、台北西门町、武汉江汉路、重庆解放碑、广州北京路、南京湖南路、哈尔滨中央大街。) 香港报纸说:“城市掘金哪里去,春熙路;品味时尚哪里去,春熙路;打望美女哪里去,春熙路……哪里都不想去?还是可去春熙路。”
说起成都商业区,成都人绕不过春熙路,正如上海人绕不过南京路,北京人绕不过西单、王府井一样。作为成都最繁华的商业街,春熙路不仅历来是成都人销金玩耍的重要去处,还传承着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气质。《新周刊》编务总监何树青表示,入榜的商业街未必是人流最大、商气最旺的,但却是最具魅力、最有个性的商业街,而春熙路位居“中国商业街第三街”也正因如此。
正是在春熙路的名声越来越大的时候,有人提出百年金街应该有它的特有标识。即街标。在成都春熙路中山广场,春熙街标正式揭晓,从800多套方案中产生的3套候选方案中,1号设计方案因为既体现了百年春熙的历史,又具有现代都市的时尚而胜出,成为百年春熙的“代言人”,3万元特等奖奖金最终被来自杭州的1号方案设计者刘国元夺得。钱币造型标识商业味十足。该标识采用书法艺术,通过共用手法,将“春熙”两字组合成一个整体,“春”字下面的“日”和“熙”字左边的“臣”相重叠,简化为一个方形,方形内有“1924”字样。整个设计以红、黄色为主色调。标识中的方孔代表古钱币,是财富的象征。1924则是春熙路被命名的年代,标识下的四点则象征着熙来攘往的人群,寓意步行街上人气兴旺。在标识背面,则写有“春熙”来源的典故———“众人熙熙,如登春台”字样。整个设计,既体现了春熙路悠久的商业历史,又体现了春熙路作为全国知名的商业街的特质。
春熙路,有点像北京的王府井步行街,春熙路在成都市区的腹心地带,是商贸业极为发达的成都最具代表性、最繁华热闹的商业步行街。
春熙路始建于1924年,因由四川军阀杨森提议兴建,最初根据他“森威将军”的头衔将其命名为“森威路”。后来人们取老子《道德经》中:“众人熙熙,如登春台”的句子,改名为春熙路,以描述这里商业繁华、百姓熙来攘往、盛世升平的景象。2001年5月8日,成都市政府对成都市春熙路商业步行街改扩建工程全面启动。使这条老街焕然一新。这是春熙路百年历史上最具规模、变化最大的一次整容手术。作为成都最繁华的商业街,春熙路不仅历来是成都人销金玩耍的重要去处,还传承着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气质。成都人系于这条百年老街的复杂情愫使他们对新的春熙路期望极高。据此,市委、市政府多次强调,改造春熙路一定要体现特色,搞出精品。2002年2月10日,经过精心整治的成都春熙路步行街开街,10万游人蜂拥而至。这天,春熙路在现代商业和城市文脉的叠加中,成为一件精巧的公共艺术作品。
春熙路位于成都市中心,是一条历史悠久,热闹繁华的商业街,外地人到成都来如果不逛逛春熙路,就好比到北京不去王府井,到上海不到南京路一样令人遗憾。春熙路不仅是成都的时尚中心,美女打望地,也是美味小吃云集之所,钟水饺、赖汤圆、夫妻肺片、韩包子、龙抄手,还有街边的麻辣烧烤和串串香,价格指数和美味指数的对比绝对让你在大饱口福的同时,丝毫不担心钱包的迅速缩水。
无论坐在街边装修考究的咖啡店还是玩赏路面的掠影浮雕;无论是在商场购物还是在水幕墙下留影,环境优美的步行街都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根据成都市政府的规划,有关方面还将进一步引进精品名店,提升春熙路商业档次,并通过在步行街内开展各类广场文化活动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高新春熙路的文化品位。
2007年10月26日,有媒体列出国内十条最具魅力和个性的商业街:香港铜锣湾、上海南京路、成都春熙路、北京王府井、台北西门町、广州北京路、重庆解放碑、武汉江汉路、南京湖南路、哈尔滨中央大街。成都春熙路名列第3的理由主要在它的养眼指数和美食指数很高,另外比较高的是休憩指数、人气指数和商业指数。媒体认为,美女如织让春熙路不同于其他城市步行街的杂驳、无趣,说其“一街独秀”并不过分。
从交通的便捷性上看,规划中的地铁二号线很快将把春熙路纳入成都的快速交通网络中。目前,作为成都最繁华的商业街,几乎所有公共交通都会通过附近。从购物的角度看,春熙路最迷人的地方就是其商业业态非常丰富,不仅拥有大型商场,还有众多精品专卖店,价格从高到低一应俱全。最令人难忘的还是春熙路上的那座五星级厕所,只要三毛钱的进门费,却可以有五星级的享受。
在休憩指数方面媒体认为,2001年改造后的春熙路宽敞了许多,道路由花岗石与仿古地砖铺就,主街的交汇处,是有名的中山广场。拓宽后的广场有近10亩,并有了露天水池、绿化带,成为游人小憩的好地方,也是晨练人的乐园。步行街上有供人休息的长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春熙路的王府井电影城和正在改建的青年宫电影院,可使人在购物之余有一个既放松又浪漫的别致去处,而春熙路一侧的西南书城里的书香气弥漫过来,真是连精神都能得到休憩了。
对于商业指数媒体认为,自从1998年被命名为中国首批“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后,春熙路便开始一改原有的老旧形象而焕然一新了。但这并不意味着这里缺乏历史内涵。毕竟,一条成熟的商业街最关键还是要看其百年老店的风采。春熙路上的亨得利钟表、精益眼镜、成都工美商场等百年老店与太平洋百货、王府井和伊藤洋华堂等百货新贵交相晖映,繁荣着春熙路的商业形象。
9. 长春市著名的老街路,你知道哪几条小板桥在哪里
人民大街是贯穿长春市区南北的主干道,它北起站前广场,南至绕城高速公路,长春市区的主要建筑、公园、绿地,大多在它的两旁。人民大街的建设始于1907年日本开办的“满铁长春附属地”,先后历时百余年。历史上这条大街曾先后被命名为长春大街、中央通、大同大街、中山大街、中正大街、斯大林大街等,1996年5月1日更名为人民大街。这条长街见证了长春百余年成长岁月的沧桑。
解放大路
1932年,伪满《大新京都市计划》定案,其中规划建设的“新京”城区布局采取同心圆内向结构,以大同广场(今人民广场)为中心,纵向以大同街——也就是今天的人民大街,横向以兴仁大路——即今天的解放大路为轴线,组成一个完整的新市区。这条大街的西端是规划中的伪满新京火车南站(现西解放立交桥处),途经伪满新皇宫的外苑广场(现文化广场),沿途还布置了一些重要的机关和会社。
胜利大街
长春胜利大街,始建于1909年左右,最初叫做“东斜街”,后来改名为“日本桥通”,解放之后改称“胜利大街”。它北起长春火车站,南至上海路,与同期建设的商埠地大马路以及长春旧城内的北大街、南大街一道成为贯穿长春城区的主干线。上世纪二十年代,满铁当局将这条大街打造成为一条集商业、金融、住宿、游乐为一体的繁华商街,它曾是伪满之前长春城区最重要的干线道路。
大马路
1907年,清廷吉林西路兵备道开始在长春开建商埠地,于是,“商埠地大马路”应运而生。大马路一带是长春市井文化的集萃地,最繁盛时,这条马路汇集了长春最著名的商号和店铺,如玉茗魁、益发钱庄、协和商场、南世一堂、达仁堂、大陆书局、泰发合商场、振兴合商场、同兴茂、中原洋行、集升斋、亨达利、义和谦、鼎丰真等。素有“长春小天桥”之称的新民胡同也在这一区域里。
长江路
长江路是日本人在20世纪初修建的一条商业街,最早的名称叫横四条街,之后又改为吉野町。由于这里邻近长春站,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使这里形成了极为繁华的商业街区。伪满时期,这里的商行、店铺及各种商业场所发展到300多家。1945年日本战败后,吉野町改名为长江路。上世纪80年代,这里的商业再度兴旺,秋林公司、长江路副食商场、水产商店、乌苏里西餐馆、天福楼饭店、时光照相馆等商铺远近闻名。
新民大街
长春新民大街,北起解放大路,南到新民广场,是长春城区内最短的一条大街。然而,它不仅是伪满新皇宫的中轴线,还是伪满州国的政治中心。在大街两侧矗立着伪满州国国务院、军事部、司法部、经济部、交通部、综合法衙等重要的官舍建筑,这些建筑至今仍保存完好。2012年5月,新民大街成为吉林省首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西安大路
长春西安大路,东发端于人民广场,向西北延伸至西环城路,始建于伪满初期。当时这条大路是连接长春市中心和南满铁路线西侧广阔区域的大路,是伪满当局重点打造的一条东西方向的干线路。这条街路以铁路桥兴安桥(今西安桥)为界,东段被规划成典型的商住街,西段安置了诸多重要的卫生机构以及新京竞马场、高尔夫球场等娱乐休闲设施。
新发路
长春新发路一带原本有一个较为荒凉的自然屯“新发屯”。伪满时期兴建的新发路、新发广场便皆以此命名。在新发路上曾分布着关东军司令部旧址(今中共吉林省委大楼)、关东军宪兵司令部旧址(今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东军司令官官邸旧址(今松苑宾馆)、日满军人会馆旧址(今吉林省公安厅)、宝山洋行(旧长春二商店)、帝都电影院(旧人民电影院)等重要的历史建筑。
重庆路
重庆路是长春一条老牌的商业街,他东起大经路,西至西安大路,始建于1933年,当时的名字叫“丰乐路”,1946年改称重庆路。伪满时期,这里是一条商业繁华的大马路。丰乐路上遍布着许多商号,伪满时期的丰乐剧场(后改名为春城影院)、蒙娜卡罗大舞厅(今卓展商场)等都分布在这条街上。在今天的长春,重庆路商业街被誉为长春的“金街”,最顶级的商业品牌大多集中在这里。
长白路
上世纪初期,拥有“豆城”之誉的长春每天都有大批以大豆为主的农作物经长春火车站运往各地。紧邻火车站的长白路是一条当时被指定的载重马车运粮专用道路。由于中式马车对碎石铺装的道路和柏油路有很强的破坏力,因此,被“满铁”当局设计为成本昂贵的花岗岩铺石路。在长白路的东端曾建有一座“长春取引所”大楼,西端则分布有福顺栈、悦来栈、日升栈三家著名的大客栈。
众所周知,长春市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大都市,也是最早建设的城市之一,长春市有许多闻名于世的老街路,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一讲它们的故事。
人民大街
人民大街是贯穿长春市区南北的主干道,它北起站前广场,南至绕城高速公路,长春市区的主要建筑、公园、绿地,大多在它的两旁。人民大街的建设始于1907年日本开办的“满铁长春附属地”,先后历时百余年。历史上这条大街曾先后被命名为长春大街、中央通、大同大街、中山大街、中正大街、斯大林大街等,1996年5月1日更名为人民大街。这条长街见证了长春百余年成长岁月的沧桑。
解放大路
1932年,伪满《大新京都市计划》定案,其中规划建设的“新京”城区布局采取同心圆内向结构,以大同广场(今人民广场)为中心,纵向以大同街——也就是今天的人民大街,横向以兴仁大路——即今天的解放大路为轴线,组成一个完整的新市区。这条大街的西端是规划中的伪满新京火车南站(现西解放立交桥处),途经伪满新皇宫的外苑广场(现文化广场),沿途还布置了一些重要的机关和会社。
胜利大街
长春胜利大街,始建于1909年左右,最初叫做“东斜街”,后来改名为“日本桥通”,解放之后改称“胜利大街”。它北起长春火车站,南至上海路,与同期建设的商埠地大马路以及长春旧城内的北大街、南大街一道成为贯穿长春城区的主干线。上世纪二十年代,满铁当局将这条大街打造成为一条集商业、金融、住宿、游乐为一体的繁华商街,它曾是伪满之前长春城区最重要的干线道路。
大马路
1907年,清廷吉林西路兵备道开始在长春开建商埠地,于是,“商埠地大马路”应运而生。大马路一带是长春市井文化的集萃地,最繁盛时,这条马路汇集了长春最著名的商号和店铺,如玉茗魁、益发钱庄、协和商场、南世一堂、达仁堂、大陆书局、泰发合商场、振兴合商场、同兴茂、中原洋行、集升斋、亨达利、义和谦、鼎丰真等。素有“长春小天桥”之称的新民胡同也在这一区域里。
长江路
长江路是日本人在20世纪初修建的一条商业街,最早的名称叫横四条街,之后又改为吉野町。由于这里邻近长春站,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使这里形成了极为繁华的商业街区。伪满时期,这里的商行、店铺及各种商业场所发展到300多家。1945年日本战败后,吉野町改名为长江路。上世纪80年代,这里的商业再度兴旺,秋林公司、长江路副食商场、水产商店、乌苏里西餐馆、天福楼饭店、时光照相馆等商铺远近闻名。
新民大街
长春新民大街,北起解放大路,南到新民广场,是长春城区内最短的一条大街。然而,它不仅是伪满新皇宫的中轴线,还是伪满州国的政治中心。在大街两侧矗立着伪满州国国务院、军事部、司法部、经济部、交通部、综合法衙等重要的官舍建筑,这些建筑至今仍保存完好。2012年5月,新民大街成为吉林省首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西安大路
长春西安大路,东发端于人民广场,向西北延伸至西环城路,始建于伪满初期。当时这条大路是连接长春市中心和南满铁路线西侧广阔区域的大路,是伪满当局重点打造的一条东西方向的干线路。这条街路以铁路桥兴安桥(今西安桥)为界,东段被规划成典型的商住街,西段安置了诸多重要的卫生机构以及新京竞马场、高尔夫球场等娱乐休闲设施。
新发路
长春新发路一带原本有一个较为荒凉的自然屯“新发屯”。伪满时期兴建的新发路、新发广场便皆以此命名。在新发路上曾分布着关东军司令部旧址(今中共吉林省委大楼)、关东军宪兵司令部旧址(今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东军司令官官邸旧址(今松苑宾馆)、日满军人会馆旧址(今吉林省公安厅)、宝山洋行(旧长春二商店)、帝都电影院(旧人民电影院)等重要的历史建筑。
重庆路
重庆路是长春一条老牌的商业街,他东起大经路,西至西安大路,始建于1933年,当时的名字叫“丰乐路”,1946年改称重庆路。伪满时期,这里是一条商业繁华的大马路。丰乐路上遍布着许多商号,伪满时期的丰乐剧场(后改名为春城影院)、蒙娜卡罗大舞厅(今卓展商场)等都分布在这条街上。在今天的长春,重庆路商业街被誉为长春的“金街”,最顶级的商业品牌大多集中在这里。
长白路
上世纪初期,拥有“豆城”之誉的长春每天都有大批以大豆为主的农作物经长春火车站运往各地。紧邻火车站的长白路是一条当时被指定的载重马车运粮专用道路。由于中式马车对碎石铺装的道路和柏油路有很强的破坏力,因此,被“满铁”当局设计为成本昂贵的花岗岩铺石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