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专业导演是如何精确掌控电影里的每一个镜头的
然后是拍摄方面,比如是不是用升降从上往下俯瞰这个追逐场景;还是用斯坦尼康跟随,还是用什么什么镜头表述,这就是导演功力了。后期的音乐节奏上是什么样的也和前期镜头有呼应,需要设计,追逐戏我们用密集的节奏,哒哒哒哒,那就对应密集的大量的短镜头,如果是舒缓的音乐,那就需要拍摄升格、慢动等,这个需要导演具体根据思路设计。
㈡ 从经典电影分析导演怎么用景深讲故事
景深叙事
《公民凯恩》是出色地运用景深美学的经典范例。威尔斯想让这部影片看上去像是人眼看到的那样,前后景都清晰。影片有时以一个稍仰的摄影机角度拍摄,以凸显凯恩这个人物的权威,有时则从上方拍摄以使人物显得微弱渺小,如拍摄凯恩第二任妻子苏姗·亚历山大时。贯穿全片,无论何时我们看到凯恩在他所处的环境里,无论是在他所经营的报馆还是他所建造的巨大的仙纳杜庄园里,他所有的财产都是清晰可见的。他是他所创造的世界的一部分,他所创造的世界也是他的一部分。
影片开始的一场戏里,当母亲将年幼的凯恩托付给一个监护人时,画面构图和景深揭示了故事本身的动力。凯恩正在外面的雪地里玩耍,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命运。透过窗户可以清晰地看到他,而他的母亲处在画面的右侧,正在签字以放弃对他的监护权,父亲则站在画面的左侧,显得无能为力。母亲,监护人处于镜头前景的显眼位置,父亲是被动的。而被剥夺了选择与行动的小凯恩处于背景中。母亲与监护人决定了小凯恩的命运,他在画面中,一边是父亲,另一边是母亲与监护人。这场戏揭示了影片的本质,因为后来我们看到他的雪橇“玫瑰花蕾”被遗弃在雪中。
《公民凯恩》
在为了获得较大景深而使用广角镜头拍摄的场景中,观众在画面中看到的那些所揭示的内容或许与角色本身同样重要。景深可以用来展示一个角色的生活空间,他们的财产也许能在视觉上传达给观众信息,彰显他们的人格特征。展示角色的环境,正如雷德利·斯科特《末路狂花》中所做的,往往能以微妙的方式揭示角色的性格特征。我们看到露易丝的房间优雅整洁,而塞尔玛的家中则凌乱无序,这在视觉上为角色的个性,以及在共同的旅行中两个人的性格变化提供了最初的线索。因此镜头能够清晰地表现环境是很重要的。
《末路狂花》
根据“希区柯克规则”,画面中一个物体的大小应该等同于在那一时刻它在场景中的重要性。在电影《美人计》中,对那杯盛有毒药的茶的突出表现便是告诉观众它有多么重要。
《美人计》
约翰·福特导演的许多西部片经常使用广角镜头来展现作为环境的一部分的牛仔。像电影《搜索者》的结尾,角色骑马远去走向夕阳,永无止境延续的大地将孤独的英雄吞噬。当被摄体远离摄影机时,使用广角镜头拍摄,观众会感觉角色正缓缓地远行融入广袤无边的平原,这种观感通过景深的运用而得以增强。
由于大多数摄像机用的是电子变焦,大景深就成了数字摄像机与生俱来的一个 特性。当你用数字(DV)格式拍摄的同时又想削弱景深,就需要使用定焦镜头了: 如前所述,高清摄像机所摄画面的景深更接近于超16毫米而不是35毫米胶片的效果: 有一些可以用来在数字摄影机上再现胶片电影感觉的方法,比如使用电影镜头或者 使用中灰密度滤镜来开大光圈、缩小景深范围。有一些固定电子变焦的低端数字摄 影机不能缩小景深,这一特征也使其影像看上去非常数字化,此外还有分辨率的问题: 当然,如今事物日新月异,电影镜头也被用在了高清摄像机上。但你更愿意去看35 毫米、超35毫米或变形格式电影中的浅景深,而不是数字的东西。这是当你确定视 觉效果会怎样影响故事的表达时该考虑的事情。
《搜索者》
浅景深叙事
削弱或减小画面景深的审美原因是要将观众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处于画面焦点 的主体身上。镜头中的其他物体都被虚化,只有一个角色清晰,而观众的注意力就 只集中在那个主体或物体上。这可用于多种方面,有一个例子是,主体处于纷繁城 市环境之中,只有他一人是清晰的,这可能便是暗示在这个忙碌的世界里主体的形 单影只,或者其未能融人这个世界。它还可以用来表示以另一角色的主观视点观察 刚才那个人,后者置四周的嘈杂纷乱而不顾。它可以明确地告诉观众该看哪里,告 诉观众他们正在看的就是画面中唯一重要的,因为其他所有东西都一片模糊。
《坠落天使》
另一个利用景深来虚化背景的原因是掩饰外景地原本的特征,模糊环境的细节, 用来“伪造”——使它看上去像是在其他地方拍摄。利用或削弱景深既是一种技术 的工具,也是美学工具,导演需要理解如何正确地利用它们,以便在电影中强化视 觉叙事。
镜头间的切换也应当考虑到景深。如果你想保持两个角色在交谈时的连续性, 应当用相似焦距的镜头拍摄他们,使背景的景深保持平衡。如果一个主体使用长镜 头拍摄,背景被虚化,而另一个主体由广角镜头拍摄,景深很大,那当这两个镜头 被剪接到一起时,就会让人感觉非常古怪。
《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
对焦距的控制还可用于制造心理上的效果。例如,你可能想让观众感觉场景中 的某些事物不对头。但如果你没有意识到你是怎样利用景深的,就可能制造出并不 需要的隐含意义,这就给剪辑师造成棘手的局面,他得设法剪掉一个情景,以保持 客观连续性。
㈢ 有人能说下电影中打斗场面不断切换镜头带来的效果吗请从观众和导演的角度分析,谢谢
动作电影后期制作一般习惯使用连续剪辑手法,也有使用平行交换的(比如说李小龙的电影)。迅速切换的连贯是最重要的,改变平行空间的单线视角。这种手法也属蒙太奇的一种,画面的冲突和时间节点通常会顺序连续的连接,是画面和视点极具张力和冲击感。为保证动作连贯和流畅连续剪辑,平行剪辑和交叉剪辑通常要混合使用。
你要学电影吗?还是在学电影?
㈣ 《一个都不能少》作品的导演分析,镜头特点是什么艺术特性所占比率
《一个都不能少》是一部纪实风格的电影,用的全是非职业演员,在片子里小学生就是小学生,村长就是村长,广播员就是广播员,连人物的名字都是生活里演员自己的名字。这样的题材、风格都让人想起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所以我觉得影片更像纪录电影,更有公益广告的味道。我非常钦佩张艺谋对这些非职业演员、尤其是对小演员们的调教,也钦佩张艺谋在片子里十分智慧的、幽默的导演意识。但是看过了还是有不知足的感觉,这是因为片子还是在述说一个简单的事件,没有鲜明的人物,没有立得住的银幕形象。究其原因,还是剧本结构的问题。具体说,这个戏的前半部分发展比较自然,一个被临时找来代课的只有13岁的小老师怀着最为简单的概念:只要那些上学的一个都不少,她就可以交差并拿到50块钱。这里面有着丰富的戏剧性,一个大孩子和一群小孩子之间的故事不乏幽默。但是到了后半截,小老师去找进城打工的孩子,这个过程就显得太快,也太富偶然性,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个都不能少》是张艺谋洗尽铅华、重归乡土的作品,在这部作品里渗透着深切的人文关怀。与他以往影片所不同的是,这部影片以独特的视角,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表现了贫困地区农村教育中存在的令人关注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影片选用的都是非职业演员,他们从未经过表演训练,但是他们却以其质朴真挚的表演演绎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这部电影的动人之处,一是真实、二是真情。张艺谋的电影要做到视听真实、质感突出,是由他的精益求精的态度保证的。写农村小学,情真意切到这种程度,不是一般的技巧手段高低所在,而是导演长期积累,对农民、对教师、对小学生的巨大的爱,真心的关注,才能洞幽烛微地写出他们灵魂的本真。
声音的处理:《一个都不能少》开头同期声音的处理,接近一个村庄的体验与经历。
《一个都不能少》A盘,开头,通过剪辑现实时间创造银幕时间
特写:视距最近的镜头,拍摄人的面部,人体的局部,一件物品或物品的细部的景别画面。它的特点是,取景范围小,内容单一、集中、突出。它能够强调细节,揭示人物的情绪变化和心灵世界,给观众在时间、视觉和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反应。
近景:摄取人物上半身或人体局部形象的一种景别画面。(有时把腰部以上称为中近景)它的特点是比特写稍远,两者有相似之处,近景中,人物的上半身活动和面部表情占据画面显著地位,能得以清楚交代。
全景:摄取人像全身的一种景别画面。它的特点是有较广阔的空间,能使观众既看清人物的全身动作又能看见人物周围的部分环境。使得人物的整个动作和人物相互的关系得到展现,人与环境融为一体,创造出有人有景的生动场面。
风格是构成精英话语文本的重要美学元素。风格是写作者的内在情思、品行人格及语言特色共同创造的文章的一种外显形式,它是个体创造的产物,具有他人不可取代的特性。以书画为例,在千万幅画“竹子”的作品中,我们很容易就能辨认出郑板桥的作品。因为他的“细竹”(常常是“一二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叶”)不仅具有清癯雅脱之美,而且富有傲视浊世的内在人格美(他常以叶少而突出其竹的“劲节”)。对于传统经典作品,风格是彰显其创作成熟的标志,是衡量其审美价值的重要尺度。现代主义作品也追求风格,甚至把有无风格作为其艺术等级的标准,正如著名现代派服装设计师圣.洛朗所说的“比时尚更重要的是风格,风格是不变的。” ⑤ 后现代主义文化中的先锋派曾以颠覆、反叛的姿态标榜其不与主流同谋的风格(如表情的“酷”和极端化的探索形式等),但它们在市场和金钱的诱惑面前却显得十分脆弱。
如张艺某的影片《一个都不能少》虽然观影时笑声不断,但笑声中有沉重的感动:当银幕出现那破陋不堪的教室,三条腿的教桌,每天只能用一根粉笔,仍然靠看日影来判断时间并随时面临辍学孩子们艰辛的生存环境时,不论是笑还是哭出的眼泪都不是“他们比我低”(亚里士多德语)的心理反映,而是欲说无语的一种沉重——为艰难求学的孩子们,更为了祖国的明天。最为感人的自然是小魏老师本真的人性和执著于“一个都不能少”的举动。从她身上我们从中看到了自己的迷失,看到了一种日益远离我们的品质——对一种追求的执著。
通过平凡的人物、平实的语言、平淡的现实状况,揭示、烘托人性的本质——人性的闪光点或是人性的丑陋。“喻大于小”是他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段,而在这部电影里,我们看到的是神话般的人物、夸张的历史和半文半白的语言,那充塞大脑的影音讯息和显得有点勉强、难以自圆其说的主题内涵,反而使人物的本质——人性的表达被空前削弱。这种风格的突变,对于一位有着20年从影经历、有着丰富经验和相对固定艺术风格的导演来说,是要冒一定危险的。且不说观众能不能在短时间适应这种变化,就是这种“转型”也很容易成为东施效颦、不伦不类的跟风之作。
《一个都不能少》纪录片式的风格统御了整部影片的美学,非职业演员、纪实性的拍摄手法、贫困的山村小学,这里面追求一种真实感。
① 陈墨《电影商业化与国民文化心态》,载《当代电影理论文选》第411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② 《鲁迅全集》第一卷24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③ 爱德华.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音乐美学的修改主义》第45页,杨业治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
④ 转引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修订本第212页,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⑤ 转引张柠《“现代性”与文学时尚》,见《文艺报》2002年9月3日。
⑥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第17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1月版。
㈤ 如何理解电影镜头所表达的意义
导演的意图大多来自舞台,通过调度演员达到传递信息和情绪的目的。比如两个人在同一个画面出现,但是两人站的很远,其中一人做出防备的姿态,我们得到的信息是两人的疏远和警惕,不是陌生人就是有隔阂。当导演做电影时控制了观众的视线,便希望通过画框隔离两个人,让观众潜意识认为两人不在一个空间来营造疏远感。
对切镜头其实用地越来越少,虽然不明显,但是实际上你去看看六七十年代的对切,那才叫泛滥,现在克制多了。就现在的电影的清晰度和画面感染力来说,双人镜头比对切更好。
㈥ 尝试分析一部电影中镜头语言的运用
其实关注镜头语言的观众也是可以去了解娄烨的影片苏州河,因为在这部影片中就体现了导演本身对于这个镜头语言的一个运用,尤其是可以呈现这部影片的一个主题。在这部影片中,有一些镜头是会出现晃动的,有一些远景和近景也会呈现角色之间的这种特点。而这刚好也是想要呈现的一个主题这条河旁边的这些人所经历的人生。
对于观众来说去了解镜头,语言也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影片,本身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以及导演在这个创作的过程中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考量,才设计了这些镜头。
在这部影片中,镜头的这些晃动,反而就像这条影片想要呈现的这条河,因为河给人带来的感觉就是,有时候波光粼粼的,永远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也同样是这部影片中的角色,所经历的这种人生的变化,会给观众带来的一种感受。
㈦ 如何从导演的视角看一部电影
今天就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如何从导演的视角看一部电影?这里和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导演是一部电影的主导者,如何能从导演的视角看一部电影呢?
01
在我看来一个顶级优秀的导演相比于次一点的导演(并不是说后一种导演就是一个不合格的烂导演,相反绝大多数异常优秀的导演都是后一种)的很大不同一点是,如何从他们的内在视角来看待他们的电影: 前一种导演一直在影像中表达着自己对这个世界,对生活的看法,他们不管讲什么样的故事,都是在试图通过故事性来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一种看法或是一种哲学的理解,你用心看,会发现他们在电影中一直在表达着自己内心的中心思想,这一点不会改变,你看完他们的一部电影,会发现整部电影都在为他们个人的这个中心思想服务,他们更倾向于表达自己那几乎未曾被外部世界所影响和改变的内心。这类型的导演几乎所有电影都在试图用电影表达导演自己的内心,电影本身跟他(她)本人有着莫大的关系。 后一种导演则更倾向于如何更优秀的讲好一个故事,他们利用自己对影像的直觉或天分,把视听语言各方面都能做到最优秀的状态,用来推动一个故事整体的发展,从而讲好一个故事,让大众更多更好更普遍的理解这部电影,所有视听语言都是为他正在拍的那一部电影所服务。这类型的导演几乎所有电影都在用自己最优秀的视听语言来表达自己所正在拍的那部电影,而电影本身跟他(她)本人的关系并不很大。 简单讲,前一种导演中心思想始终更加感性,后一种导演中心思想相比较则始终更加理性。 电影被称为最接近大众的艺术,导演也是艺术家,所以我个人是更倾向于喜爱前一种导演。 当然,无可置疑,这两种导演都能够拍出让我们大家欣喜异常的优秀电影。
02
首先,我们把导演和普通观众想象成两个姜饼人。
姜饼人1
姜饼人2
上边的一个是姜饼人1,我们把它们叫做普通观众。(非电影从业者)
下边的一个姜饼人2,指代导演。(也可以是任何电影从业者)
我们可以明显发现,他们都是人。只是右边的姜饼人2胖一些,可以理解为他们看的电影多一些。
但毫无疑问,对于一部新的电影,无论是胖胖的姜饼人还是瘦瘦的姜饼人,其起点和观点都是一样的都是一样的。
我们再把时间当成蛋糕切一切,很简单,切成两块。即“第一次看电影”和“第n次看电影(n>1)”
好了,万事俱备,接下来我们开始奇妙之旅,一探究竟。
Chapter1
以《让子弹飞》 “白马拉火车”这个镜头为例:
当电影开始时,姜饼人1和2舒适地坐在位子上,他们已经进入了故事。
然后他们同时看到了这个镜头,此时他们都已经融入到了故事里,他们脑子中的想法是一样的:卧槽,好酷炫,用白色的马拉黑色的火车。咦,车上是不是坐着什么重要的人物呢?
看到这个我想大家已经明白了:导演也是观众,所以导演在第一次看电影时和观众是一模一样的!他们都在看故事,融入故事,此时导演是不会想什么与众不同的深奥的东西的,除非他没再认真看电影。
事后,
姜饼人1:“嘿,老王,我今天看了一场超棒的电影,故事也超棒,人物也超棒。你有空也去看看呗”。然后,他就慢慢地把这部电影忘记了。因为影院明天,后天,大大后天,都有不一样的电影,他都想去看。顶多就是:若干年后,有人问起他,嘿,你看过《让子弹飞》吗,他说:对对对,我看过,看过!
而这时,姜饼人2连忙拿出本子,他想,这个故事这么棒,我得把里面的创意记下来。于是,这个故事,就成为了姜饼人2脑中图书馆里的一本书,它可以随时取用了。
这是导演看电影的视角之一。
继续走。
03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现在修养比较高的导演在成为导演之前研究的都是别的专业,但最后还是能够成为好导演。如昆汀塔伦蒂诺以前是印象租赁店老板,王家卫大学学的是理工学院平面设计,北野武最初是相声演员,卡梅隆大学学的是计算机与物理学………
就是因为他们都有一种共同的视角—--------将生活幻化成为心中无尽盘旋着的小故事,并惊呼着“生活多么有趣”,同时将脑中所有学到的知识都融会贯通起来。
04
导演要做的就是要找到好的渠道去表达他想要说的东西 观众没有注意到 那说明导演在表达上没有成功 尽管在设计上花了很多心思 然后镜头闪太快 观众没看到 还是枉然 当然有的镜头 放太长 也会显得不自然 感觉是刻意为之 要做当刚好 不容易哦
05
答得很有新意,但似乎并不是题主想要的答案。
《认识电影.路易斯·贾内梯.插图第11版》
《故事》
《电影的戏剧艺术》
关于电影的理论知识书籍浩如烟海,在我看过的几本中,这三本当属上乘。看完之后应该多少会理解一点所谓的“导演般的专业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