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演员大全 > 现代电影都有哪些新技术

现代电影都有哪些新技术

发布时间:2022-08-21 23:01:03

⑴ 有哪些国外电影有高新的科技

高新科技的吗?《特种部队之眼镜蛇崛起》里面是以这个为主体的吧,超好看
该片虽然是科幻电影,但是片中不少武器都是以现实中的装备为基础想象出来的。就连美军都认为片中的装备比现在的美国特种部队先进6至7年。
片中的加速盔甲 美军承认正在研发
《变形金刚》系列展示了不少美军先进装备,而《特种部队》展示的则是大型基地和未来武器。其中包括巨大的都市战斗层(位于特种部队的地下基地)、特种部队潜艇、MARS(军事装备研究集团)的飞弹发射井等。

另外片中出现的各种飞行具、车辆和水底载具多到令人咋舌,而且都是出于玩具制造商的想象。其中有“狂嚎”运输车、MARS军备研发中心打造的下一代战机,还有螳螂号攻击机以及鲨鱼号水底攻击艇。
不过,这些使用纳米技术的步枪、战机、攻击潜艇,包括女主角使用的高科技十字弓、隐形衣等等,都是下一代的科技产品而不是真实存在,导演索莫斯说:“我们参考现在的最新科技,然后想象不久的未来会有什么样的产品。”
片中最酷炫的“下一代”战斗服装就是加速盔甲,穿了以后就能跑得超快,跳得超高,可以让人以时速50到65公里的速度奔跑,而且非常坚固,可以撞穿墙壁。片中在巴黎凯旋门附近有一场场面浩大、超级酷炫的追逐戏,就是公爵和里柯德穿上加速盔甲在巴黎街头追逐白幽灵和侯爵夫人。该片制片说:“美国国防部的代表来片场看过我们的概念加速盔甲,其实军方也在研发相似的盔甲,可以帮助士兵跑得更快,并且有防弹作用。我们大概比他们先进了6到7年。”

从数字看《特种部队》
25个外景地:《特种部队》全片共有25个外景地点,包括法国、挪威、捷克和北美洲各地都成为战场。
4枚生化导弹:这部影片中的两支力量争夺的焦点是4枚生化弹头,正邪双方为此大打出手,战斗中埃菲尔铁塔被一枚生化弹头毁灭,倒塌在塞纳河上。
112辆车:影片中,特种部队和眼镜蛇部队在凯旋门附近大打出手,为了拍摄这场戏,剧组一共撞烂112辆车。而最后的决战发生在北冰洋底下,反派方面发射向北京、莫斯科、华盛顿的3枚生化弹头被拦截下,他们的总部也被特种部队剿灭一空。特种部队的基地设在埃及大沙漠中,而代表邪恶的眼镜蛇部队的基地则在北冰洋底下。

“白幽灵”李秉宪人气超“公爵”
在前晚该片首映礼上韩国明星李秉宪吸引了更多女粉丝的尖叫,人气超越了扮演男主角“公爵”的美国明星查宁·塔图姆,赢得围观影迷最多的欢呼,他也笑容满面频频向场外致意,高举的手超过了1分钟还放不下来。
李秉宪在片中饰演邪恶的眼镜蛇部队中的忍者打手“白幽灵”,他刀法如神武功了得,影片中段就是他炸塌了埃菲尔铁塔。在记者发布会上,导演索莫斯被问及为何选择李秉宪而不选择成龙或者李连杰出演这个角色,他表示:“我喜欢成龙,但当时不知道是谁先跟我提议李秉宪很适合这个角色,而且他也很红。”李秉宪也用流利的英语夸奖导演说:“导演对我很好。”然后李秉宪还适时地讲笑话:“当然,他不断背。”引得现场大笑。
我收藏的腾讯的讲解喽,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

还有的话,你要高科技《007》系列喽,不过不科幻,《极限特工2》不知道符合你的要求不,还有《绝密飞行》高科技无人机,它还有感情,不过《特种部队之眼镜蛇崛起》是高科技迷不可错过的

⑵ 你认为现在的科幻片里哪些技术或装备最有可能在未来变为现实

在历史上第一部真正的的意义上的科幻小说是由英国作家雪莱于1818年写作的经典小说《弗兰肯斯坦》。此后则有被誉为“科幻小说鼻祖”的凡尔纳,他的意味着三部曲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时间到了20新世纪末期,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英国好莱坞制作了很多传统的科幻大片。

未来的人类或许将不会再变老,几乎不容易得病,乃至能将人们的使用寿命增加许多倍。在21新世纪末期,大家或许就能体会到这个技术性产生的方便快捷。在与《我,机器人》有关的设备或技术性层面,以波士顿动力企业为象征的企业生产的智能机器人已经愈来愈贴近了。例如,该公司的Atlas仿生机器人,十分善于保持稳定,可以在大部分NFL市场前景中掌控艰险的地貌并开展侧空翻,被评为“最有可能替代人们的智能机器人”。

⑶ 说一说你知道哪些与电影有关的互联网技术

指纹验证技术,《回到未来》中马蒂用指纹验证的方式付了车费,苹果在 iPhone 5s 后就支持 TouchID,能够通过指纹验证进行付款。三星 Galaxy S5 也已经支持这个技术。如果你把十年前的 PDA 和笔记本电脑算上,指纹验证已经是古董技术。

⑷ 目前有哪些3D电影技术

现在主流的3D电影技术有三大类,偏色、偏振(偏光)和快门。它们的根本原理都是利用左眼和右眼看到画面不完全一致,而让大脑感觉画面的角度不同,从而产生立体感的错觉。也就是说目前无论哪种3D技术,都是要想办法让左右两个眼睛看到两个不同的画面。偏色是最廉价的方式,即一个画面的轮廓被染上不同宽度的两种颜色,然后用两个不同颜色的镜片,进行过滤,分别过滤掉其中一种颜色,让左右两只眼睛看到的画面有点差异,这种方式效果最次,用普通的电脑电视和播放软件都可以播放,它又分为红蓝、黄绿、红棕、绿橙等等种类。偏光的3D是用双投来放映的,把双画面分别用两个放映机投射到荧幕上面。而在放映机的前面,放了两片偏光片,偏光片是一种可以滤光的带有不同方向的膜,两片膜平行放置的时候是可以透光,垂直放置的时候是全黑的看不到光的。所以,两个放映机前面垂直角度放了两片偏光膜,而眼镜上面也是用的两片偏光膜,安装的角度是和放映机前的偏光膜的角度是一样的,这样,左眼就能看到左画面而看不到右画面,右眼就只能看到右画面。目前有线偏光和圆偏光之分,线偏光的缺点就是角度问题,把头倾斜了就看不到立体效果了,而圆偏光的角度限制要小得多。快门式3D技术,就是放映时,放映一帧左眼的画面,再放映一帧右眼的画面,不断循环。它对眼镜的要求较高,眼镜必须用电路控制,和放映机同步变动:放映左眼画面时,眼镜关掉右眼;放映右眼画面时,眼镜关掉左眼。左右眼切换的时间至少是1/120秒,由于时间太快,人的视觉系统根本不能察觉到快门的切换。
以上是关于观看3D的原理。3D拍摄原理呢,都是一样,通过架两台摄像机,拍摄两个角度略有不同的画面。3D格式本质就是两个画面,所以网上有很多左右、上下画面的3D片源可以下载,下载后,可以借用软件进行合成各种类型的3D播放画面效果。目前电视的3D播放也是这几种原理,但是现在3D偏远很少,很少有3D电视台和节目,所以电视播放的3D大都是通过软件计算,把2D画面,通过平面变形等算法、硬生生的拆分成两个画面,进行播放,其实这就是假3D。有的电影在拍摄的时候也是只拍摄一个画面,然后通过软件转成两个画面,所以看起来就有些不自然,这类都是假3D。当然,目前还有裸眼3D,大都还处于研发阶段,基本上与大众消费者接触不多。裸眼式3D技术目前有光屏障式(Barrier)、柱状透镜(Lenticular Lens)技术和指向光源(Directional Backlight)三种类型。有兴趣可自行查阅。以上内容均为原创手打,望采纳。

⑸ 说一说科幻电影中的科技有哪些已经实现了

在《碟中谍4》中,我们看到了可以显示叠加图层、对现实进行标注分析的隐形眼镜,同时它还具有拍照、面部识别等功能,而《赤焰战场》中的隐形眼镜甚至可以改变视网膜。在现实中,目前它们最为接近的产品便是类似的智能眼镜了。

⑹ 电影的诞生离不开哪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1945年研制出的计算机,在短短的几十年中,经历了电子管、半导体、集成电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5代的发展,性能提高了100万倍。21世纪研制的光学计算机,其信息处理速度又将提高上万倍。新技术及其产品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半衰期越来越短。据统计,大约10年左右,工业新技术就有30%被淘汰。在电子技术领域中,这一比率更大,超过了50%。现代工程师在5年内,就有一半知识已过时,即知识的半衰期为5年。4)科技信息的增长速度更为惊人。有人估测,世界科技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l倍,20世纪中叶是每10年增加1倍。当今是3到5年增加1倍。1665年出版了世界第一本科技杂志,1865年增加到1000种,而到1965年已经突破了10万种。

⑺ 那些年科幻电影里的黑科技有哪些成为了现实

电影中的2001与现实中的1969

无论是光怪陆离的的星际穿越,还是颓垣败井的废土世界,科幻电影架空的时空,一直在努力营造距离感和割裂感拉长时间维度,将观众迅速带入科幻世界。不过,正如火爆的《头号玩家》,科幻电影的最大价值在于天马行空描绘出可以跨越银幕的硬核科幻,人工智能,作为硬科幻电影的宠儿,充当了填补观众探寻未来意义心理沟壑的润滑剂。

自1965年正式提出人工智能算起,50多年,AI在好莱坞电影和现实中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大银幕上,以梦工厂为代表的电影制作公司,塑造了无数出神入化的AI形象,成为普罗大众对科技崇拜的源泉所在,满足了人类对未知生活方式的向往。

一定程度上,科幻电影也成为科技行业的启蒙者,移动电话之父马丁库帕就承认,他发明第一台移动电话正是受了《星际迷航》中“通讯器”(communicator)的启发。正如迪斯尼动画电影中,总会有一个捧哏的话唠动物角色,人工智能机器人也是科幻电影的标配。伴随着电影塑造的经典AI根深蒂固形象,人工智能被视为下一个从银幕上走出来的科技。

《星际迷航》中的通讯器

电影2001年:人工智能飞船迈向木星

现实1969年:登月飞船算力不如手机

1968年一部被誉为““现代科幻电影技术的里程碑”的电影横空出世,这就是《2001漫游太空》,电影将未来锁定在了33年后的2001年,“发现一号”太空飞船向木星进发执行太空任务。除了飞行员和宇航员,还有一台具有人工智能、掌控飞船的电脑哈尔9000,哈尔9000被设定为一个永远不需要关机,从不出错的人工智能形象,它可以用自然语言沟通,带有人类情感和趋利避害的生物属性。

哈尔9000(图片引自网络)

哈尔的声音温和友善,让人产生发自内心的暖意,在茫茫太空孤独旅行,它也成为了人类最好的交流伙伴。

影片大篇幅展示了2001年人工智能哈尔与人类的互动,比如与鲍曼下国际象棋并轻松赢了对方。它可以毫无障碍的理解人类的语言和情感,甚至能够在人类躲着自己谈话的时候,读出唇语。在得知自己会被强行关机之后,哈尔还能够作出先发制人的反应。最终,在杀死三位宇航员之后,哈尔被男主拔出了记忆板。

哈尔与人类下国际象棋(图片引自网络)

这部电影展现了人们对2001年的畅想,尽管我们距离“未来”已经过去17年,人类仍未实现随心所欲的漫游太空,但当时一些接近想象力巅峰的预测已经实现。比如电影出现的iPad、视频通话的雏型已经普遍使用,甚至iPod的名字都源于电影维修小飞船的名字Pod。

视频通话(图片引自网络)

电影中iPad的原型(图片引自网络)

而哈尔作为人工智能的雏型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包括Siri在内的现有语音助手都是对哈尔的一脉相承。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在上映几个月后,阿波罗11号登陆月球;26年以后的1997年,IBM深蓝超级计算机打败世界排名第一的国际象棋选手加里卡斯帕罗夫,让深埋电影中的隐喻变为现实。

NASA登月导航计算机算力综合不如手机(图片引自NASA)

《2001漫游太空》寄托了人类开拓星球的思潮,但1968年的现实是,即便登月用的导航计算机主频也只有2.048MHz,所有登月电脑的性能加起来都不如现在一部手机的运算能力,更不用谈人工智能所需要的强大算力和海量数据的支撑。

80年代到90年代的很多电影很少有揉入硬科幻的人工智能形象展现,无论是斯皮尔伯格的《人工智能》还是《机械公敌》、《月球》、《银河系漫游指南》AI 机器人 Marvin,电影更多的是披着科幻外衣去对人性复杂的探讨,鲜有以科技或科学猜想推动情节。

电影《人工智能》(图片引自网络)

集中在2013年到2014年上映的几部电影,开始继续从硬科幻的角度探讨人工智能,与此前天马行空的机器人相比,这些人工智能形象更加超前,但也更加接近现实。

电影中的2025与现实中的2016

电影2025年:手机女友成为现实

现实2016年:语音识别与人类打平

《星际穿越》大量展示了虫洞、黑洞、多维空间以及广袤的星际旅行场景,诺兰导演甚至邀请到了天体物理领域的顶尖大牛基普索恩担任影片的科学顾问,保证了影片科幻属性足够硬。TARS作为智能机器人的出现带给观众很多亮眼之处。

《星际穿越》中的智能机器人(图片引自互联网)

在电影中,TARS会说话能思考,甚至能够麻溜利索的变形在滔天巨浪扑来之前拯救安妮海瑟薇。在解密引力之谜甚至在五维空间里,TARS都以恪尽职守的高级助理形象出现,高效完成任务指令,可以说缺少TARS,人类的智慧无法完成这项艰巨的太空任务。而重建TARS时,那个幽默度的桥段让冰冷的机器形象多了一份人性。

《星际穿越》中的智能机器人(图片引自互联网)

观众偏爱TARS,更多在于,相比于无所不能的机器人,TARS没有被设定为拟人形象,不锈钢拼接起来的外观更符合人类世界设定下的工业产品,与现实更接近。

而约翰尼德普在《超验骇客》的人工智能突破就显得惊世骇俗,你能想象有一天你的躯体死去精神意识却被保留在互联网上,而且可以无所不能,《超验骇客》打造的一流的科幻概念超越了很多硬科幻设定的范畴,将我们能想象到的人工智能进一步升级,以去实体化的虚拟形态存在。

电影《超验骇客》(图片引自互联网)

在电影中,生化形态的人工智能高概念让德普无所不能,与此同时去中心化的生存方式让他无处不在,如同正在火热的区块链,这种繁衍形态让传统势力很难通过拔电源将其消灭。

电影《超验骇客》(图片引自互联网)

如果说《星际穿越》和《超验骇客》还距离我们认为的人工智能太远,电影《Her》所打造的智能环境简直是死宅单身狗的天堂。故事发生在17年以后的2025年,内向宅男西奥多托姆布里遭遇分手后,寻求一款叫做OS1的智能操作系统聊以慰藉,操作系统化身为一名叫做萨曼莎的“女性”(斯嘉丽约翰逊声),她风趣幽默又善解人意,她学习和进化的速度让西奥多感到不可思议,甚至能够帮助以写情书为本职工作的男主检查拼写和语法。

电影《Her》(图片引自网络)

萨曼莎脱胎于类似苹果HomePod/亚马逊Echo这样的智能音响,以机器人女友的形象对外展示,并以卡片机的终端对外销售。OS1所代表的人工智能比17年前的智能音响有了长足的进步,它所有的交互通过自然语言完成,背后有一套完成的养成逻辑,依靠语音、图像识别和神经网络算法,能够与用户沟通迅速成长,并依靠与数千名用户“谈恋爱”不断进化,达成完美情侣,可以说这一形象几乎满足了人类对未来智能伴侣的所有想象。无疑,在众多人工智能形象中,OS1更接近我们真实生活。

OS1帮助男主检查语法和错别字(图片引自网络)

值得一提的是,法国计算机科学家 Pierre 受电影中 AI 作音乐的启发,研制了一款先进的能作曲的 AI —— Avia,不仅所作曲子出了专辑,应用到重要庆典、NVIDIA GTC 2017中,而且 Avia 还成了国际作曲家。

OS1的终端形态更像目前的智能手机(图片引自网络)

这是观众的反馈,同时也有这足够牢固的现实基础。OS1有着足够强大的算法和硬件配套,与现实生活中的智能音箱相同的交互逻辑和演化路线,增强了用户的认同感。

从亚马逊Echo到OS1还有17年的路要走。

单拿语音识别来说,从1952年贝尔实验室研制了第一个可十个英文数字的特定人语音增强系统一Audry系统,到2016年微软发表论文称语音识别上的技术已经高于专业的人工速记员,达到了与人类同等交流对话的水平,中间走了64年。这背后涉及到的卷积神经网络及LSTM神经网络,以及自由格人机界面听觉训练虽非易事,但我们有理由相信17年以后的Echo就是OS1的原型机。

从2001年走到2025年,科幻电影所塑造的人工智能形象愈发保守,好莱坞电影开始通过与现实接轨的方式应对观众的审美疲劳。对应到现实世界,人类的人工智能则来到了一个集中爆发的阶段。在看过了无数个哈尔、Marvin、TARS之后,我们也正在按照电影中的酷炫思路打造活生生的人工智能。

比如AlphaGo,它是第一个击败人类职业围棋选手、第一个战胜围棋世界冠军的人工智能程序,和IBM的深蓝超级电脑有着同样举足轻重的意义,意味着人工智能的时代从电影银幕走到现实中来。

人工智能对弈围棋(图片引自谷歌)

Google的AI法宝还不止有AlphaGo,引入NMT神经网络的Google翻译、会主动管理照片的Google Photo、像OS1跟你聊天的Google Allo、语音助手Google Assistant以及更帮你看到东西的Google Lens都是Google组装一款超级人工智能终端的模块化产品。

而这一切模块化产品都可以组装在一款智能手机上,尤其是5G网络带来的速度和数据支撑,被认为是人工智能最终爆发增长的终端。随着移动设备的增加,数据也逐渐海量,尤其是5G时代,大数据的支撑,让人工智能有了爆发基础。

手机中Siri曾经被视为人工智能在现实中的形象,但烂尾的效果最终让Siri成为众人调侃的形象,甚至对消费者对人工智能产生了负面影响,据一份2016年的调查显示,只有3%的用户在公共场合使用过Siri,如此尴尬的数据以至于最后库克不得不连夜从Google挖人。

手机人工智能初探

4月4日,苹果公司宣布,前一天离职的谷歌前搜索兼AI高级副总裁John Giannandrea(约翰詹南德雷)加入苹果,担任“机器学习及人工智能战略”总负责人,成为苹果第16位核心管理层高管,直接向CEO库克汇报。急切的挖人举动让苹果的AI焦虑一览无遗。

吾家有AI初长成 Jovi初探银幕梦想

除了苹果,赶赴人工智能这波浪潮的手机公司大有所在,并开始为人工智能打造形象,这里面还包括打造AI品牌Jovi的vivo,Jovi和哈尔、TARS、Alexa一样,是驻留在智能手机中的人工智能。

现在Jovi虽然只是探索AI的第一阶段,但却为人工智能提供了很好的演化路径。背靠骁龙AIE(人工智能引擎),以骁龙神经处理引擎(NPE)软件框架和神经网络(NN)库为接口的异构计算方案。其具有广泛接纳性的逻辑,极高的兼容性,精准而庞大的计算力,成为了Jovi AI的推动力,并为消费者量身打造实现智能场景应用的vivo X21手机。

vivo打造的人工智能想象Jovi

功能上Jovi 助理拥有系统全局级的智慧识屏功能,可以让用户的所有操作节点智能化,替代繁琐重复甚至需要思考的操作,让我们可以高效管理生活和工作事物。比如在界面中长按一段文字即可触发识屏功能,该功能会快速识别并智能提取用户长按的文字信息,然后用户就可以就此信息进行快速查阅/扩展及相关操作。

Jovi人工智能

AI应用到相机,Jovi则可以自动识别你的肤质、肤色、性别、年龄,并且会学习你的使用习惯,在你每次自拍的时候为你选择一种最适合的美颜效果。回望2001年的哈尔,Jovi正在替代它的角色,只不过不是在宇宙飞船,而是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起居,你定了车票、机票,它会提醒你时间、目的地天气和机场路况;你上网购买了快递,它会告诉你快递单号是多少并一键帮你快速查询物流;如果你喜欢看球赛,它会帮你跟踪欧冠和NBA赛事;它能在你出行前,为你安排行程。

Jovi人工智能

我们可能习惯了手机作为一个冰冷的连通机器,但Jovi赋予了机器血肉,Jovi能够不断地学习,就像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伙伴一样,认识越久就越懂你的需求,随时给你最好的生活建议,并打理好了生活的一切。

未来,你和手机不再是简单的交互,而是养成关系,Jovi所代表的人工智能可以被养成高效贴心的商务管家,也可以被养成为体贴入微的女友。它不会随着你更换设备而丢失,正如《超验骇客》中的德普一样,跟随互联网随遇而安。现在Jovi所代表的手机人工智能,正在朝《Her》中的2025年走去。

尽管霍金临终前曾警告人类要警惕人工智能,但他仍然承认“创造AI的成功可能是我们人类文明历史上最大的事件,我们生活的每一方面都会因为人工智能改变。”

我们会在“绿洲”里汇聚,还是在2049相遇

时间随着电影往前走,在《银翼杀手2049》中的2049年,城市已经失控并崩溃。虚拟人工智能乔伊成为复制人K慰藉的对象,在2049年依靠全息投影投射成像的虚拟人可以随意出售,除了没有实体,她已经完全和人类无异,情商智商超高也更为体贴,成为不少宅男倾慕的对象。

电影(银翼杀手2049)中的虚拟投射人工智能(图片引自网络)

作为一款成熟的人工智能产品,我们在电影里见证了乔伊从机械装置投影到投影设备移动化全新升级的过程。尽管很多人认为复制人是鬼扯,但这个投射装置的升级让不少人认为在2049年更容易实现。距离2049还有21年,依靠现有的人工智能基础,我们相信乔伊真的有可能在2049年从银幕走出来与我们相遇。

可移动版乔伊(图片引自网络)

无独有偶,斯皮尔伯格在《头号玩家》中也将2045年设定为世界崩溃的边缘,眼花缭乱的VR世界让快要凉了的VR厂商起死回生,终于有了用例可以背书。人工智能也好,VR也好,都是科技高速发展的终极产物,或许那天世界依旧运转良好,我们和朋友在“绿洲”里相聚,回家在2049里缠绵。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科幻电影则完全源于天马行空的想象,科幻与现实看似两条平行的世界,我们深信二者的时间线和想象力最终会因为不懈努力在未来交汇在一起,这一天我想并不遥远。

阅读全文

与现代电影都有哪些新技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关于韩国空姐电影 浏览:761
王刚是什么电影 浏览:828
2017电影游轮 浏览:595
武侠电影奇门遁甲2015 浏览:772
2021年最新动作电影在线看 浏览:132
二周岁半小孩可看3D电影吗 浏览:165
韩国电影重量下载 浏览:873
国外片赢了晋级输了被杀电影 浏览:684
韩国电影出轨下载地址 浏览:269
电影票团购糯米网上海 浏览:680
俄罗斯电影老爷爷是狙击手 浏览:732
韩国图谋电影 浏览:122
老电影全集大全赵本山 浏览:110
电影位面大抽奖 浏览:135
比较的电影爱情电影 浏览:817
沈腾电影十大巅峰之作 浏览:182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中国经典动画 浏览:38
拉帮套是电视剧是电影 浏览:238
甄子丹黄晓明一起演过哪些电影 浏览:915
电影票房的收入包括哪些 浏览: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