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南联合大学在那里
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The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是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高校内迁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1937年11月1日,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学(这一天也成为西南联大校庆日)。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旬,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从1937年8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决定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组建开始,到1946年7月31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停止办学,西南联大前后共存在了8年零11个月,“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1)西南联大电影哪个省扩展阅读: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组织东部高校仓促内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乃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0月开学。因日军沿长江一线步步紧逼,师生们于1938年2月搬迁入滇。
其中有200余位师生从湖南步行至昆明,行程数千里,被誉为“文军长征”。1938年4月,学校定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抗战胜利后,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三校分别复校北上;师范学院留在昆明独立设院,改称昆明师范学院。
在滇期间,西南联大还曾先后设蒙自分校和叙永分校。西南联大设有校务委员会,由3位校长任主席:张伯苓、蒋梦麟、梅贻琦;实则始终由最年轻的梅贻琦主政。西南联大内部俊彦云集,巨擘济济。
其中校内各院系和重要部门的负责人,亦均为一线名流,如文学院院长冯友兰、理学院院长叶企孙、法商学院院长周炳琳、工学院院长施嘉炀、师范学院院长黄钰生等,皆一时之选。
此外,校中的陈寅恪、刘文典、朱自清、沈从文、钱穆、金岳霖、吴有训、周培源、吴大猷、华罗庚、陈省身、陈岱孙、张奚若、潘光旦等也久负盛名。
如此“奢华”的师资阵容,更是培养了大批英才。西南联大8年,学生有8000人,毕业生3300余人,涌现了众多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及台湾“中研院”院士;其中有杨振宁、李政道2人获得诺贝尔奖。
赵九章、邓稼先等8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郑哲敏、于敏6位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宋平、王汉斌、彭佩云则成为国家领导人。
三校原在平津,远离当时的政治中心南京;组成西南联大后,更是偏安昆明,远离政治中心重庆。由此获得了高度的大学自治和充分的学术自由。在一次校庆中,时人曾用对联描绘西南联大说:“如云如海如山,自然自由自在。”
意指三校各不相同的风气:清华智慧如云,北大宽容如海,南开坚定如山。几十年后,有人问沈从文:为什么当时条件环境那么苦,西南联大培养的人才,却超过了战前北大、清华、南开30年出的人才的总和?沈从文回答了两字:自由。
2. 西南联大现在叫什么
西南联大现在叫云南师范大学。1984年西南联大改称云南师范大学,其旧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全国免费开放博物馆、民盟中央传统教育基地、云南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云南省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等。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The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是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高校内迁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1937年11月1日,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学(这一天也成为西南联大校庆日)。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旬,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
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前身是诞生于1938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1946年,组成西南联大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复员北返,其师范学院留昆明独立建校,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50年改名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1999年,与云南教育学院、云南体育进修学院合并重组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8月,云南银行学校并入云南师范大学。
截至2020年11月,学校有呈贡校区、一二·一西南联大校区2个校区,校园占地2901.34亩,占地面积190.36万平方米;下设22个学院和学部,有本科专业86个,28所附属和合作办学的中小学、幼儿园;
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1种博士专业学位授权,1个未获一级学科授权的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16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教职工2400人,博士研究生274人、硕士研究生6125人、全日制本科学生28489人、留学生765人。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云南师范大学
3. 跪求 西南联大 百度云免费在线观看资源
《西南联大》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链接: https://pan..com/s/18NjhJ97XJ90FHDkqQjkTKQ
《西南联大》是由云南省委宣传部与中央新影集团联合出品,徐蓓任总导演的历史纪录片。该片为纪念西南联大在滇建校80周年而作,共5集,分别为《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以日记、文章、口述片段和人物访谈为载体,再现了西南联大从学校筹建、搬迁、选择校舍、正式建成,到师生日常教学、生活、研究的一系列历程。
4. 西南联大的概况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全国发动侵华战争。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精华免遭毁灭,华北及沿海许多大城市的高等学校纷纷内迁。抗战八年间,迁入云南的高校有10余所,其中最著名的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而成。 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0月25日开学。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开始上课,设立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北大、清华、南开原为著名的高等学府,它们有各自独特的经历,有各自的教学作风,组成联大以后,荟集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师资充实,人才济济。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树立优良学风,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著名高等学府。西南联大在办学的8年中毕业学生约2000人,均学有成就,有的成为举世闻名的专家学者,他们对中国的建设事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世界学术研究,作出了贡献。抗战胜利后,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3校分别迁回北京、天津复校。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自1938年5月4日开始上课,至1946年5月4日结束,西南联大在滇整8年。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 西南联大培养出大批杰出人才。其中有许多是蜚声中外的第一流科学家。 著名校友 杨振宁 李政道 朱光亚 谢玮 邓稼先 黄昆 彭佩云 著名教师 吴大猷 周培源 王竹溪 梁思成 金岳霖 陈省身 王力 朱自清 冯友兰 吴有训 陈寅恪 沈从文 陈岱孙 闻一多 钱穆 钱钟书 费孝通 华罗庚 朱光潜 吴晗 赵九章李楷文 林徽因 西南联大纪年表 1937年11月1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岳麓山下组成了长沙临时大学,开学一个月后,日军沿长江一线步步紧逼,危及衡山湘水,师生们于1938年2月搬迁入滇,4月,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开课,1946年5月4日举行结业典礼,7月31日宣布结束,西南联大在滇8年。 期间,于1938年春在蒙自建立分校。于1940年8月设叙永分校。1946年5月,上述3校迁回原址,师范学院留昆独立设院,改称昆明师范学院,后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 校庆日 1937年11月1日,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正式上课。这一天,后来定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庆日。 校训 刚毅坚卓。 校歌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史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别离,绝檄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春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校风 民主自由、严谨求实、活泼创新、团结实干。 专业设置 西南联大共设文、理、法商、工、师范五学院,共26系,另有先修班和体育部。 师生 联大8年,前后任教的教授有朱自清、闻一多等300余人,他们都是各个学科、专业的泰斗、顶级专家,学生有8000人,毕业生近4000人。 联大师生担任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共171人(学生92人),其中有杨振宁、李振道2人获得诺贝尔奖;赵九章、邓稼先等8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黄昆、刘东生2人获得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宋平、彭佩云等人成为国家领导人。 联大校舍 西南联大先租得蒙自海关、昆明大西门外昆华农业学校、拓东路迤西会馆等处为校舍,总办公处设在城内崇仁街46号,但仍不敷应用。1938年7月,学校以昆明市西北角城外荒地124亩为校址,修建新校舍。 1939年4月,西南联大新校舍落成,有学生宿舍36栋,全是土墙茅草顶结构;教室、办公室、实验室56栋,为土墙铁皮顶结构;食堂2栋,图书馆1栋,为砖木结构。 834联大学生参军 抗战八年间,西南联大从军学生前后一共达到834人,其中不乏主动投笔从戎的热血青年,联大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之子梅祖彦就是其中之一。 除了担任翻译外,联大学生还参加了远征军和空军。在1942年至1945年间,为了保证空中运输线“驼峰”航线的畅通,1500名中美健儿血洒长空。根据记载,其中就有联大的从军学生。 西南联大当然是名人倍出了啊.不过有许多是后来成名的,当时出名的有如陈寅恪,冯友兰、闻一多,钱钟书、王力、朱自清、沈从文,胡适,记得好像张伯苓当时也是联大的领导呢, 后来出名的多的多拉.象杨镇宁,李政道,邓嫁先等好多人他们也都在联大求过学....自己只记得这多了
5. “西南联大”是指什么学校啊
曾经的世界第一!!!是指国家为了保留救国的希望,将清华,北大,南开三所最好大学组成一所学校叫“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的组成成员已经于1946年回北京天津复校,当年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培育出了一大批杰出人才,比如两位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杨振宁。还有众多两弹元勋和上百位两院院士:陈省身,梁思成,胡适,林徽因,华罗庚,朱自清,闻一多,冯友兰,邓稼先,陈寅恪,等等。
西南联大可以说是我国乃至世界教育界的一个奇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关于西南联大的影视剧有很多:纪录片“西南联大”,电视连续剧“我们的西南联大’,电影“无问西东”等等。
6. 西南联大现在叫什么-万年历
1、西南联大已经解散了,当年的昆明校址现在是云南师范大学。
2、西南联大全称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该校1937年11月1日在长沙创办,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三所大学组成。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旬,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抗战胜利后,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3校分别迁回北京、天津复校。
3、1946年8月,三校复员北返后,西南联大师范学院留昆明联大旧址独立设置,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改称云南师范大学,其旧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全国免费开放博物馆、民盟中央传统教育基地、云南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云南省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等。
7. 求 西南联大 百度云免费在线观看资源
《西南联大》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com/s/1XHbO4UvxAK77yFL88fLm5A
8. 西南联大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1938年,在中国西南边城昆明,诞生了一所特殊的大学,由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合并而成,这就是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仅仅存在了九年时间,但是其成就与光辉,已经逾越了时代和疆域的界限,成为奉献给整个世界的丰厚遗产。毕业学生3882人,却走出了8位两弹一星元勋、2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173名两院院士、100多位人文大师。
系列纪录片《西南联大》由徐蓓导演,由云南省委宣传部与中央新影集团联合出品,一共5集,每集52分钟,分别为《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当晚展映了第一集《八音合奏》以及第五集《嘉荫长留》,讲述了西南联大由清华、北大、南开联合组建,“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的历史故事,展现和解读这所大学所具有的永恒魅力和精神力量。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校训:【刚毅坚卓】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八载。弦歌壮古今。
有一种老师叫做“先生”
有一种教育叫做“通识”
有一种研究叫做“无畏”
有一种故乡叫做“云南”
有一种情怀叫做“天下”
一国家当动荡变进之时,其以往历史,在冥冥中必会发生无限力量,诱导着它的前程,规范着它的旁趋此乃人类历史本身无可避免之大例。我们一定要和平,一定要和平,别的算不了什么。
千秋耻终当雪,中华兴须人杰。
农人忙着耕耘、播种、收获,渔人得在运河里撒网捕鱼,女人得纺织缝补,商人忙着买卖,工匠们忙着制作精巧的成品,读书人则高声诵读,默记“四书五经”,然后参加科举。中国有成千上万这样的村落,共同的文字,共同的生活理想,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科举制度则使整个国家结为一体,而成为大家所知道的中华帝国。
1891年张伯苓就读北洋水师学堂,1895年甲午战败,因无船实习赋闲在家。1898年英国继日德后强租威海卫,三历国耻而决心投身教育,与严修共创南开中学堂。1917年赴美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学,与蒋梦麟成为同学。1919年回国后,建立南开大学并任校长。
1907年蒋梦麟就读南洋公学,其总教习为清末翰林蔡元培。1909年赴美入读加州大学,1912年于哥大攻读教育学博士。1919年被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聘为教授,1921年成为蔡校长的继任者。
1907年梅贻琦就读南开中学堂,师从退伍海军张伯苓。1909年通过庚款留美项目,考入伍斯特理工学院。1919年入职清华大学,曾向张伯苓抱怨,对教书没有兴趣。张伯苓说,教半年就没兴趣,年轻人要能忍耐,回去教书!1931年,出任清华大学校长。
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北大、清华、南开受命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再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三位校长共任校常委成员。日后,张伯苓用天津话给蒋梦麟说:我的表你戴着(你代表我了)。蒋梦麟则给梅贻琦讲:你年富力强,要多担重任。因清华在经费和师资上留存最高,梅贻琦成为西南联大的掌舵者,而这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张的退,蒋的让”。
本集结语,源自冯友兰题写的《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喜人所言,今有同慨。三校有不同历史,各异之风学。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西南联大》
我的童年教育,可以说主要是记忆工作。
——蒋梦麟《西潮》
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严修《南开中学堂》镜子箴言
不慌不忙不喜不忧。人称之为“寡言君子”。
——《徐若陶自述》梅先生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
——《梅贻琦自述》
·严式家馆——南开中学堂——天津南开学校——天津南开中学
·南开大学
·北京大学
·游美学务处临时办公处——清华学堂——清华学校——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大学
代际之间的转化:
第一代办大学:进士,状元(旧知识分子)
第二代领导者:到过西方留学过的
严复——北大首任校长
蔡元培——第三代领导者:领导者的代际转化,充分的世界化,充分的现代化
西南联大常务委员会三常委:
·T——清华——梅贻琦(年纪最小)
·P——北大——蒋梦麟(大3岁)——让
·N——南开——张伯苓(大13岁)——退
长沙临时大学 = 国立清华大学 + 国立北京大学 + 私立南开大学
1938年再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我的表你戴着(天津话)=
你就代表我了
——张伯苓
先生答道:“再炸再修”
——张伯苓
唐梅宋柏元杉
当象牙之塔的师生真正走向战乱中国,在跨越湘、黔、滇三个省份,行程三千多里的行走当中,他们真正了解了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和人民,他们的意志得到磨砺,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得以升华。这次行走成为了联大师生的共同精神财富,“刚毅坚卓”得以成为联大校训。而这四个字,正是联大师生在昆明办学八年的写照:他们经历轰炸、贫穷、病痛,却从未间断过教学与研究。
·陈寅恪
1937年日本军队占领北平,清华教授陈寅恪之父陈三立听闻后大放悲声:苍天何以如此对中国也!随后,这位85岁老人拒医禁食,以死殉国。此时的陈寅恪不仅背负丧父之痛,还因右眼视网膜脱落急需手术治疗,应留京处理家事休养生息。然而,陈与妻子彻夜商榷,不愿日后为日本人做事,丢了中国人的骨气,决定携亲眷随校南迁,用剩下的一只左眼坚持自己的教育工作。
1944年12月,陈寅恪左眼视网膜脱落,从此双目失明。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陈寅恪曾写下如此诗篇:
降书夕到醒方知,何牵令生见此时。
闻讯杜陵欢至泣,还家贺监病弥衰。
国仇已雪南迁耻,家祭难忘北定时。
念往忧来无限感,喜心题句又成悲。
·闻一多
1938年初,日军进犯中国腹地,长沙临时大学南迁昆明,清华教授闻一多报名参加了师生步行团,跋山涉水三千余里。他人不解为何大教授要自讨苦吃,他回应说:“我在十五岁以前,受着古老家庭的束缚,以后在清华读书,出国留学,回国后一直在各大城市教大学,过的是假洋鬼子的生活,和广大的山区农村隔绝了。虽然是一个中国人,而对于中国社会及人民生活,知道的很少,真是醉生梦死呀!现在应该认识认识祖国了!”某种意义上,这次行军是闻一多思想左转的起点。
闻一多在联大先后教授十余门课,极受欢迎的是古代神话课。不单是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同学也会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来上他的课。汪曾祺在《人间草木》中写道:“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就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听到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昆明城内物价飞涨。闻一多迫于生计,开始撰文刻章以贴补家用,切身体会到了百姓之不易,他反思道:“我这一二十年的生命,都埋葬在古书古字中,究竟有什么用?现在,不用说什么研究条件了,连起码的人的生活都没有保障……国家糟到这步田地了,我们再不出来讲话,还要等到什么时候……现在只有一条路,革命。”
1946年7月11日,爱国人士李公朴惨遭国民党暗杀,15日闻一多在其追悼大会上做了最后的演讲:“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用嘴,写出了、说出了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当时在场的云南大学学生余丹及时记录下了讲稿,如今已是88岁耄耋老人的她依然感慨:闻先生的话历历在目,多少年都忘不了。1946年7月18号,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枪杀于昆明街头。
本集结尾曲《也许》的歌词,源自闻一多写给女儿立瑛的葬歌: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
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
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
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
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
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
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
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
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
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
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
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
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
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
观晚霞,至美。
——吴宓
从长沙到昆明长途跋涉的第一步,使他走向了殉道之路。
——历史学者易社强(美)《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闻一多
快一个月了,没有吃茶,只吃白开水……回来在饭后泡了一碗,总算开了荤。
——闻一多致妻子高孝真信
食于斯,寝于斯,读书于斯,做研究于斯。
那时,我的身份是清高教授。呜呼,清则有之,清者清汤之清,而高则未也。
——华罗庚自述
刚毅坚卓
——西南联大校训
1937年7月,天津人杨苡高中毕业,她的成绩本可以让她被保送南开大学,可是突如其来的七七事变,让她无书可念。几个月后,她得知由清华、北大、南开共同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便决定乘船离开天津。
·求学之路
1937年8月淞沪会战上海失守,17岁的高二学生汪曾祺告别江苏南菁中学,随家人流落到高邮远郊村落的一座小庵(即其日后作品《受戒》里的荸荠痷)。1939年他通过海路几经辗转,就读于西南联大中文系。
1937年12月13号日本占领南京并屠杀城中百姓,16岁的许渊冲受到震动遂离开老家江西南昌,1938年考入西南联大外文系。
1941年17岁的北平少年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与曾共同就读北京崇德中学的杨振宁分到一班并成为挚友。
中国各地的学子,历经各自的颠沛流离,终于在陌生的内陆高原,与自己的大学相遇。
·学有建树
1938年11月,前湘军士兵、北大旁听生、破产报馆主编沈从文,被聘为西南联大中文系副教授,讲解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汪曾祺选修了所有的三门课。一次他写了篇小说,自认为对话写得很诗意、哲理。他拿给沈从文批阅,沈回复:“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从此他知道,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普普通通的话,要尽量写得朴素,这样才真实。
多年以后,汪曾祺写出了很多像老师沈从文一样“平淡的、没有脑壳打架”的文字,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
1941年10月,许渊冲报名参加了战地服务团译训班,1942年被分配到航空大队机要秘书室,负责翻译每天昆明行营的军事情报。一日,许渊冲看到情报说日本一艘军舰到达海防,登陆士兵多少人,飞机多少架进驻河内机场,他火速将译文送到陈纳德的指挥室。第二天日军空袭时,飞虎队早有准备。他在日记中回忆道:“我只听见飞机爬高的呜呜声,机枪扫射的啪啪声,一架架画着一轮红日的日本飞机,尾巴冒出一团团浓烟,被击落在西山滇池上空。”
1983年62岁的许渊冲回到北京任北大教授,他开始以每年至少一本新作的速度,英译了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中国四大名剧》等。2014年,国际译联把亚洲第一个“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授予了93岁的许渊冲。
1948年邓稼先赴美留学,再次与同窗好友杨振宁相遇。1950年邓稼先获得博士学位后,决定归华报效祖国。1971年获得诺贝尔奖的杨振宁回国,与已成为中国原子弹研发事业领头人的邓稼先重逢,他问道,有没有美国人参与中国原子弹的工作。邓表示应该没有,但会再去证实一下。不久邓回信说:“我已证实,除了最早于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少援助以外,中国原子武器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
多年后,杨振宁对此回忆说:“邓稼先的回答,让我热泪满眶。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邓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1986年7月29日,长期受到放射性物质伤害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在病痛折磨中溘然长逝。
中国各处的宁静,都终结于1937年的炮火。
——旁白
L——联,P字好,T字香,N字没人要。
——杨苡翻译家
就这样,中国各地的学子,历经各自的颠沛流离,终于在陌生的内陆高原,与自己的大学相遇。
——旁白
闻先生的课可以抽烟。闻先生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
——汪曾祺《人间草木》
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汪曾祺
一条大路通云南,去时容易转时难。去时阳鹊未下蛋,转时阳鹊叫满山。
——闻一多录下的贵州安顺民歌
前士兵,北大旁听生,破产报馆主编沈从文,经人推荐,受聘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副教授。
——旁白
沈先生说,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
——汪曾祺《人间草木》
抗战要胜利,国家要富强,要民主。
——彭佩云西南联大社会系学生
中华兴,须人杰
——西南联大校歌
千秋万世,长乐未央。
为往圣继绝学,真正的大学,才能让中华文脉不断。
——《未央歌》歌名来源
Makethemosteveryday。
每一天,一定要做到最好。
1938年的秋天,日本军队陆续占领广州和武汉。至此,中国的大片领土沦陷。在昆明的街头,不断出现来自沦陷区的青年学生。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穿越一道道火线,只是为了在中国找到一张安静的课桌。然而,远离战场的云南真的安全吗?
我虽可以忘记我是人,而我不能忘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我深知道我这本书,有旧瓶装新酒的毛病,其所以明知故犯之者,就是因为我要把一部分,对于这些名词的感情,转移到这本书一部分的概念上去。
——西南联大教授金岳霖《论道》
一国家当动荡变进之时,其以往历史,在冥冥中必会发生无限力量,诱导着它的前程,规范着它的旁趋此乃人类历史本身无可避免之大例。我们一定要和平,一定要和平,别的算不了什么。
——西南联大教授钱穆《国史新论》
中国人的生活是靠土地,传统的中国文化是土地里长出来的。
——西南联大教授费孝通《土地里长出来的文化》
轰炸是火的洗礼,咱们的民族,咱们的国家,像涅槃的凤凰一般,已经从火里再生了。
——西南联大教授朱自清《论轰炸》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昆明南屏电影院,一场群架,箭在弦上。原因是一名外地观众模仿云南话,给正在放映的一部外国电影加了戏谑的旁白,因此惹恼了在场的云南人。1938年5月,云南本地最大的两家报刊连篇累牍地刊发声讨文章,声讨对象是一位作家,他此前曾在一篇文章里把云南人比喻成牛,令云南人感到受辱。这位观众和这位作家,都来自西南联大。
此地但无烽警,便是桃源。苟能国难平息,生活安定。在此亦可乐不思蜀也矣。
——吴宓日记
本校同人不敢希冀培植天才,但不践踏天才。
——黄钰生自述
西南联大师范学院,留昆明独自办学——昆明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
唯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
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始。
万物并遇而不相害,天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伟大。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联合大学之终始,岂非一代之盛事。旷百世而难遇者哉。
——冯友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是一段难忘的岁月,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国家和个人命运紧紧相连。国立西南,三校同存,八年之久,合作无间,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千秋文脉。
在这个时代,“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一时盛行。那时的师生不再囿于个人选择,义无反顾乃至理所当然地投身救国,心里都有一团炬火。钱穆在破庙中撰写《国史大纲》,闻一多在街头慷慨演讲,陈寅恪为随校南迁舍弃了一只眼睛,查良铮投身中国远征军穿越过野人山……他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们就这么做了,好像中国的知识分子就本该如此。
镜头下,硝烟弥漫的云南昆明,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联大师生虽辗转颠沛,流离失所,朝不保夕,但却从未放弃过对学术的追求,对文脉的保护与传承。无数优秀的翻译作品和理论思想文章,随着他们的足迹流向四面八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勾勒出西南联大,这个乱世中的桃花源,这个当时所有学子的思想圣地的宁静与美好。
梅贻琦先生曾说,“再也不会有第二个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的,天时地利人和,也再造就不了第二个“学术包容,学风自由”的西南联大,它将永远地铭刻进历史,成为高山仰止般的存在。在每一段回忆结束后,那短暂的沉默,安静舒缓低沉地音乐开始响起,像是一种致敬,一种沉思,抑或是一种宏大叙事收拢后的内心潮涌,人们从中感叹着过往,回念着老一辈人艰苦执着的精神,并继承着先辈的品格,为中华民族的富强而砥砺前行。
“中兴业,须人杰。”联大的校歌依稀回荡在耳边。西南联大的先生们,教明德,述致知,行于微渺,著于磅礴,“寡言君子校长”梅贻琦,“国学大家”陈寅恪,“文学大师”沈从文,“事必躬行”朱自清……他们,凭一腔肝胆,肩育才之责。西南联大的学子们,见贤思齐,勤学善思,刚毅坚卓,崇德向善,“工业报国”的王希季、郑哲敏,“两弹一星”的邓稼先,“诗译英法唯一人”的许渊冲……他们,怀一腔热血,将此生许国。白玉无瑕,孰为珪璋,少年如玉,师者锲之,方成琼琚。师者与学者相辅,成民族之脊梁,承民族之希望。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下,一代人的坚守,一个民族的坚守,一条中华文脉的源远流长。
西山沧沧,滇水茫茫。千秋耻,终当雪,学子痛,何时灭。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热泪盈眶,唏嘘不已。风骨不再,斯文难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