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西方电影史上的圣三位一体是指
《圣三位一体》是一幅画。
作者是马萨乔,文艺复兴初期艺术革命的发起人和领导者。他在继承乔托绘画风格的同时,又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创新,在绘画的空间透视、立体感效果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他为文艺复兴现实主义绘画革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代表作有《纳税金》、《布施和亚拿尼亚之死》以及《圣三位一体》等。1429年后从画坛神秘消失,年仅27岁。
(1)方形电影的导演扩展阅读:
《圣三位一体》是画家1425年受圣玛利亚·诺维拉教堂委托绘制的。内容取材于基督教《圣经》中上帝有统一的神性却可以分为三身,既圣灵、圣父(上帝)、圣子(基督)的教义。马萨乔选择了耶稣受难的场面,并以一间拱柱式的方形礼拜堂为背景展开他的创作。
画面上共有六个人,位于中间的是圣父、圣子。圣子被钉在十字架上,他全身苍白,没有一点血色,头低垂着,蓬乱的胡子看不出一点光泽。他的身后,庄严而又慈祥的圣父展开结实的双臂,举起十字架,显得高大而凝重。
Ⅱ 有部外国电影里面讲围绕一个四方形的故事
法国电影《预言者》
导演雅克·欧迪亚(Jacques Audiard)2009年的作品,讲述了一个年轻的阿拉伯人被送进法国监狱,在这里他成为首脑。
影片名《预言者》是一个带有反讽意义的名字,在影片里,没有一个人能预言什么事情,他们都是被命运摆布的小蝼蚁。雅克·欧迪亚说:“这个标题迫使观众去思考影片中没有出现的因素和情节。
本片在第35届法国电影凯撒奖上,拿下9个奖项。此外,影片还获得了法国路易·德吕克电影奖、2009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Ⅲ 电影阿凡达的导演是谁
詹姆斯·卡梅隆
美国导演(兼编剧、制片),擅长拍摄动作片以及科幻电影。不惜代价追求最极致的视觉效果,作品富有想像力和震撼力。
他导演的这些电影经常超出预定计划以及预算,不过都很卖座。1984年推出自编自导的科幻片《魔鬼终结者》后,使他一夜成名,多才多艺的他除导演外,又是编剧还是制作和剪辑,他的电影主题往往试图探讨人和技术之间的关系。目前电影票房史上最卖座的两部电影《泰坦尼克号》(1997)和《阿凡达》(2009)都是他执导的作品。其中《阿凡达》堪称世界电影之最,全球票房超过25亿美金,目前是全世界票房收入最高、也是历史之上最成功的电影之一。
Ⅳ 《我不是潘金莲》电影观后感范文6篇
影片《我不是潘金莲》改编自刘震云同名小说,讲述了农妇李雪莲(范冰冰饰)因生二胎和丈夫“假离婚”,却惨遭抛弃,走上了长达二十多年、不断上访伸冤的漫长路途。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六篇《我不是潘金莲》电影 观后感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
《我不是潘金莲》电影观后感范文一
昨日,由刘震云编剧、冯小刚[微博]执导、范冰冰[微博]主演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在京举行首场发布会,相距上部三人合作影片2003年的《手机》,一晃已经十二年。冯小刚对如今的范冰冰不吝赞美之词,“这部电影里有名有姓的男演员28个,女演员只有一个,但她也没辜负这种众星捧月”。原著作者兼编剧刘震云表示,《我不是潘金莲》算是《一句顶一万句》的姊妹篇,是想说如果一个人想把一句话,找到合适的人说出来,到底有多么的困难。李雪莲花了20年就是想纠正她前夫的那句“我怎么看你是潘金莲”,并从这一件事引发出越来越多的事情,“这是中国由人情社会向法制社会转变过程发生的 故事 ”。也因为作品如此“接地气”,冯小刚这次不打算考虑“票房”的事情了,他干了件很任性的事儿。
冯小刚想拍的从1994年《永失我爱》算起,这是冯小刚的第16部电影作品,“我一口气拍了很多电影,到了现在这个年龄就不急了,每天都有人送来剧本,都在看,但我三年了才拍这么一部电影,就是要等一部值得拍的”。他援引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标准:文艺不能做市场的奴隶,要深入生活,要拍出无愧于时代的、禁得住历史检验的作品,“提出这些要求到今天,过去一年多了,我还没有看到实践这些要求的作品,我觉得现在这部应该是符合的。”
范冰冰想演的《手机》的武月,是范冰冰的第一个电影角色,她用“战战兢兢”“懵懵懂懂”来形容那次表演经历。回顾这些年来大红大紫,演了不少角色,她的 总结 还算坦率,“十二年我拍了很多戏,有我喜欢的,也有我不喜欢的,但是这个东西真的不是以我自己的意志为转移,”而这个电影,恰好出现在自己可以有决定权的时候,“每个演员都想拍一部能留得下来的电影,很庆幸,我找到了。”
不仅仅是预告片,全片采用圆形、方形画面呈现
为什么要冒犯观影习惯?
本周一,当《我不是潘金莲》预告片曝光时,范冰冰的村妇形象并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是预告片全部用圆形画面呈现。在习惯了16:9的长方形画幅的电影后,即便华语电影出现“突破想象”的作品,也就是孝贤导演《刺客聂隐娘》1:1的正方形画幅,就在观众设想,这可能是冯导在预告片上特意作出的效果时,记者从几位参与影片制作和营销的人士处了解到,这部电影全片都将用这样的方式呈现,甚至会走得更远,前面大半部分用圆形,后面用方形。昨日在现场,记者向冯小刚求证,也得到了肯定的答复。
“无规矩,不成方圆,这次我们的电影用的圆、方,不单是一个艺术形式,也是一种韵味”,冯小刚用“冒犯”视听习惯来形容这次任性,但他表示,自己特别来劲、饶有兴趣。刘震云透露,最初他对此持反对意见,“但冯小刚根本不听你的,还用事实反驳你”。原来,在选景阶段就有很多人把这部片子和《秋菊打官司》等同起来,但后者肩扛摄影的拍摄方式,“曾经很先锋很流行,但现在已经烂大街了,我们要研究出新的方式”。
至于拍成圆的原因,据冯小刚解释,首先,它有种第三只眼睛在观察的旁观者感觉,再加上这个故事现实主义中有荒诞性,“这个圆也会让你感觉到,它和现实之间有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第二,“这个圆只要你把一点点的中国元素放在这里边,它就特别中国,这个形式恰如其分”。
拍圆形到底有多麻烦?
冯小刚承认这个创意给拍摄增加不少困难。具体来说,不适合拍近景,不适合摇镜头,“因为一摇就成望远镜了”,大多是全景和固定镜头,要靠内部调动,画面的上部更适合有放空,此外,“过去拍电影都是高反差,加大反差,但是现在需要低反差,因为一高反差,就会把圆以外的部分吃进去。”所以我们大概也只用了三只镜头,就是50毫米、35毫米、25毫米,用三只镜头来拍。
《我不是潘金莲》电影观后感范文二
2003年,冯小刚、刘震云、范冰冰合作《手机》,电影在全国掀起一场热议。十二年后,三位老友因《我不是潘金莲》再度相逢。
3月16日,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在京举办的主题为“十二年,一个圆”的首场发布会,导演冯小刚、编剧刘震云、主演范冰冰共同出席了活动。
冯小刚表态,《我不是潘金莲》依然是他最拿手的喜剧,但又不单纯是一部喜剧,这里还有对中国从人情社会走向法治社会的思考,对全新电影表现手段的尝试。
冯导最后总结说,《我不是潘金莲》将是他电影生涯的又一次全新开始。
依然喜剧——“这次是道理很幽默”
乍看起来,《我不是潘金莲》并非冯小刚最拿手的幽默喜剧,但发布会现场冯小刚明确表示,《我不是潘金莲》确实是一部喜剧。
冯小刚总结,幽默分三种:一种是语言的幽默,一种是事情的幽默,第三种是背后道理的幽默。“《我不是潘金莲》就是第三种。”
《我不是潘金莲》中,李雪莲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前夫说,“你是李雪莲吗?我咋觉得你是潘金莲呢?”为了纠正这一句话,李雪莲与上上下下、方方面面打了十年交道。打交道的过程中,她没想到一件事变成了另一件事,接着变成了第三件事。十年过去,她没有把这句话纠正过来,但她饱尝了世间的人情冷暖,悟明白了另外一个道理。
刘震云介绍,小说《我不是潘金莲》是《一句顶一万句》的姊妹篇,“《一句顶一万句》讲‘想说一句话很难’,《我不是潘金莲》讲‘想纠正一句话也很难’”他引用《纽约时报》对小说《我不是潘金莲》的评价,“过去中国的文学很沉重,人也沉重,而这次《我不是潘金莲》是用幽默的方式表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范冰冰补充,观众看过该片之后不会觉得搞笑,但会会心一笑。
三年一剑——“会是一部经得住历史检验的作品”
冯小刚上一部导演作品还是2014年上映的《私人订制》,在过去几年里,他只导演了《我不是潘金莲》这一部作品。冯小刚解释,“我这个年龄不是追求拍更多,是拍值得拍的电影。”
在冯小刚看来,《我不是潘金莲》就是这样一部值得拍的电影,他还引用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表示文艺不能做市场的奴隶,要深入生活,拍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我相信《我不是潘金莲》是可以对市场形成引导的作品,是经得住历史检验的作品。”
刘震云同意冯小刚的观点,他表示,“一部电影的目标如果只是娱乐,那胡扯、胡闹、、胸大无脑就够了,但一个民族的优秀电影必须有思想。”
片中角色经历与自身生活反差极大的范冰冰也强调,“每个演员都希望拍一部能留得下的作品,我运气刚刚好,遇到了这部戏。”
圆形画面——“我对冒犯观众特别感兴趣”
此前《我不是潘金莲》发布的先导预告中,画面以圆形呈现,引起各方猜测,冯小刚在发布会上正式回应:圆形遮罩画面是配合剧情表达的需要特意为之,上映时也将采用此种格式。
冯小刚解释,《秋菊打官司》中运用了偷拍、肩扛拍摄等当时还比较“先锋”的拍摄方式,而这些手法现在早已烂大街了。在筹备《我不是潘金莲》时,冯小刚想尝试点新东西,最后想到了圆形画面。“当时很多人反对,说会冒犯观众,但我就是对冒犯观众感兴趣。”
在冯小刚眼中,这种怪异的圆形画面有其特有的优势,“圆有旁观者观察的意思。”“电影是现实的也有荒诞的,圆形能表现出荒诞的感觉,”“这个故事只能发生在中国,而把任何一点点中国元素放到圆形画面里都会特别中国。”
冯小刚透露,《我不是潘金莲》拍摄过程中只用了50mm、35mm、25mm三支镜头,他和摄影师罗攀甚至想过尝试不换镜头拍摄整部影片。
《我不是潘金莲》电影观后感范文三
近日,备受关注的冯小刚新作《我不是潘金莲》在北京召开首次发布会,当天,冯大导演携原作及编剧刘震云,主演范冰冰共同出席了这场被命名为“十二年,一个圆”的活动——这个名字的意思是,相隔12年,范冰冰与冯小刚、刘震云继《手机》后又合作了。整场发布会围绕“圆”的三个谐音展开,三人也彼此互夸,甚至刘震云表扬起了范冰冰会凭着这部片子成为”表演艺术家“。而冯小刚则透露,本片中有28个男演员,女主角只有一个范冰冰,可谓是“众星捧月”。
《我不是潘金莲》改编自刘震云在2012年首部以女性视角创作的同名长篇小说,是金马影帝冯小刚再度回归导演身份的作品。发布会现场,播放了一段电影《手机》的混剪视频,带领众人回忆起2003年《手机》掀起的一场家庭关系的“腥风血雨”。时过境迁,冯小刚、刘震云、范冰冰再聚首被主持人马东调侃“岁月对每个人下手的轻重果然不一样”。冯小刚与刘震云已经第四度合作了,两人现场谈笑风生互相“开涮”,“革命友谊”可见一斑。范冰冰则是《手机》后第二次与冯小刚合作,相隔十二年再任“冯女郎”,范冰冰感慨颇多称一切都是缘分。
据悉,范冰冰为“李雪莲”这一角色“牺牲”颇大,不仅造型上打破以往“女神”形象颠覆出演,更历经诸多户外拍摄,十分艰苦。值得一提的是,范冰冰在《手机》中饰演的是一位仗着美貌插足他人婚姻的“潘金莲式”人物,而此次《我不是潘金莲》中则饰演了一个要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的“良家妇女”,两个角色遥相呼应趣味横生。
主创问答
记者:我们对冯导电影的期待,首先第一个期待就是喜剧,这是一部喜剧吗?
冯小刚:这是一部喜剧,只是喜剧有不同的类型,有三种:第一种是言语上的幽默,第二个类型是事情上的幽默,还有一个是这个事情背后道理的幽默是什么。《我不是潘金莲》这个电影,我觉得它就是这个事情的道理的幽默。
记者:看预告片里的范冰冰,不太像特别有喜感的角色?
范冰冰:其实诠释李雪莲的过程当中,我们有很多的会心一笑,这个笑不是现在市场上所谓的这种搞笑电影,那个笑有的时候应该是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得到,都能看得懂,但是又非常让你觉得在心里面触动了你某一个点。我们没有刻意地做幽默的东西,但是它就是很幽默,是故事的幽默。
记者:冯小刚导演三年拍了一部电影,这部片子对你来说有什么意义?
冯小刚:为什么三年了才拍这么一部电影,希望找到一部像我这个年龄值得拍的电影。我觉得《我不是潘金莲》这个作品,首先这部电影一定不是市场的奴隶,它是引导市场的一个作品,同时这部作品也是深刻地反映了变革中的中国人的生活的一部电影,同时我认为它也应该可以是一部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当然了,它首先也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但是它不停留在好看,它有比好看还更多的东西,但是首先必须是好看。
记者:范冰冰为什么要接拍这部电影?
范冰冰:我能在这部电影中看到很多人的影子,为什么我要拍这个电影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想拍一部在这个时代能留得下来的电影。拍一部能在你的职业生涯里面,最后能留得下来的作品。我觉得《我不是潘金莲》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对于我来说,所以很珍贵、很珍惜它。
记者:请问冯小刚导演,范冰冰这12年来有什么变化?
冯小刚:冰冰,我是觉得她十二年来,有一个核心变化,就是变得非常自信,拍《手机》的时候,她第一次拍电影,当然第一次拍电影,在我的指导下,已经是可以,我没想到她第一次拍电影能演得那么生动,然后这12年来,现在发现冰冰的谈吐,包括这次演李雪莲角色,整个人非常自信,这一点特别重要,当然还有没变的,往往看长得这么好看的女孩,会不会想这是不接地气的人,但是冰冰让我感觉,一直以来,她的内心非常接地气,这一点我非常欣赏。还有一点没变,还是那么好看。
记者:起用范冰冰演一个农妇,不怕她太好看而观众忽略她的演技吗?
冯小刚:我要说,我当时有一个野心,冰冰其实是演戏非常用心、有才华的演员,因为她太好看了,所以人们总会要强调她的好看,所以我就很想给大家一个意外,给大家一个惊喜,让他们看到,冰冰不靠好看,来塑造一个人物,而是离她很远的人物,这次特别欣慰,我也要恭喜冰冰,我觉得这个电影放了之后,会让观众觉得真的是眼前一亮,才貌双全。这部电影里男演员28个,女演员只有一个,而且这里面的男演员有很多非常有演技的,众星捧月,但是她也没辜负众星。
记者:范冰冰演这部电影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范冰冰:最大的困难就是要克服这个洋气的脸(笑)。其实要克服的东西真的很多,包括走路的形态,包括造型的改变,包括方言的学习等等。
《我不是潘金莲》电影观后感范文四
冯小刚的新片《我不是潘金莲》,是他与刘震云的第四次合作。我们太久没有在中国银幕上看到活生生的中国人了,没有切实去领略这块土地的日新月异和亘古不变。有什么样的规矩,就有什么样的方圆。《我不是潘金莲》必将是2016年,还可往前追溯的十余年里,最重要的电影之一。
一些人畜无害的文艺工作者,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后,给自己下了不忘初心的强大心理暗示后,决定曲线救国。把稻粱谋足之后,再进行可持续发展。他们把这称之为理想主义,而自己仍是败絮其外、金玉其中的追梦人。无数美丽的现实告诉我们,他们的一切冀盼,只是从一个物质转换成另一个物质。
冯小刚和他们不同,一开始,他的 口号 是为老百姓做足底按摩。等老百姓舒坦,他自己又不自在了。他曾说过,他之前所有影片所积累的财富、声名和信誉,都只为一部电影做准备,那就是根据刘震云纪实小说改编的《一九四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冯小刚是一个还算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与陈凯歌、张艺谋先阳春白雪、后下里巴人的创作轨迹不同,冯小刚走向了他们的背面,他越来越严肃(也可以说冯小刚每一部影片的内部肌理都不是那么嬉皮笑脸),现在轮到了《我不是潘金莲》。
从冯小刚的电视剧时代开始,冯小刚最重要的文学给养,来自王朔和刘震云。私以为,冯小刚其实更容易与刘震云互通款曲。虽然这两位中国当代最优秀的作家都能极尽讽喻之能事,但就在王朔早期作品中,他所描述的生活再怎么热气腾腾,都有一种欲驱尽烟火的浑不吝和一种巨大的怅然。刘震云则善于在鸡零狗碎间,道尽历史与现实对人的双重捆绑,且有着极强的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叙事野心。
也可以说,刘震云更“在地”,而王朔则更虚缈(不仅是他的《我的千岁寒》)。王朔会写到政治,但总体而言是去政治化的,是换汤不换药的周而复始,也更空荡和灰色些。而刘震云则一直秉持人是历史的人质这一创作原则。仔细端详王朔和刘震云,若进行粗暴判断的话,刘震云是写实的,而王朔则是写意的。冯小刚一旦真要投入心力和心血的影视剧,则都是现实主义的,都是见了棺材才落的泪光点点,撞了南墙后的头破血流,这在《北京人在纽约》、《一地鸡毛》、《手机》、《一九四二》等影视剧中都暴露无遗。
冯小刚的新片《我不是潘金莲》,是他与刘震云的第四次合作,也是这二位与范冰冰继《手机》之后的二度携手。范冰冰自《苹果》后,极力想摆脱“花瓶”的称号,目前看来,大家更感兴趣的,还是她的姿颜。范冰冰这次出演的角色,性格上是一根筋,性情上倒极随和,与多名男子有染。小说中这是个美人,一旦这个美人下定决心,排除万难的事情也会接踵而来,但是不是就能一了夙愿,还得两说。
从目前出炉的预告片里,实际看不出范冰冰在表演上有多少华彩,只是在装束上去了些铅华,这跟她在《桃花运》和《苹果》里的所谓牺牲,无甚两样。范冰冰应该会从29岁一直演到49岁,这其中的跨度倒是范冰冰没有经历过的,而这样一个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都在庞大的社会关系网中左奔右突的女子,对范冰冰而言,也是从来没有过的。说不定,这会真的成为范冰冰表演生涯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具有非凡的转折意义。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相信《我不是潘金莲》上画以后,会有人将范冰冰此次的出演,与巩俐勇夺金鸡和威尼斯影后的《秋菊打官司》相提并论,盖因这两部影片都讲述了一个民告官的故事,都在冷眼旁观女性的欲望是如何竹篮打水一场空。也就是说,范冰冰演得越热烈,越具泥土的气息,我们才能感受到那零度以下才有的寒意。
从预告片里,大家目前看到的画幅为圆形,此画幅最麻烦的是,给光影的聚焦带来很大的难题。早期默片里也有类似圆形遮罩的用法,比如德国表现主义时期电影,但那种用法还是有阴影边缘,借助阴影凝聚画面焦点。2014年,墨西哥和比利时合拍的影片《路西法》也采用了圆形画幅,是用制造滤镜的方式来完成拍摄的。
《我不是潘金莲》目测来看,估计是在后期采用了特殊的手段。稍微透露一下,《我不是潘金莲》最终的成片,会有圆形和方形两套画幅。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又或者是有什么样的规矩,就有什么样的方圆。
《我不是潘金莲》电影观后感范文五
2015是中国电影逆袭的一年,全年总票房400亿元,国产片票房占了60%。更可喜的是,国产片不仅票房可观,质量也大幅提升,《捉妖记》《煎饼侠》《大圣归来》等片叫好又叫座,一时间成为全民 热点 ;《烈日灼心》《解救吾先生》《老炮儿》《心迷宫》等电影更是影评人和观众都交相称赞的佳作。
而往年风头很劲的进口大片与国产片比起来,无论票房还是口碑似乎都被压了一头。2015年国产佳片频现,让我们看到中国电影的希望,2016年又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华语大片,我们不妨来展望一下。
影片改编自作家刘震云2012年出版的同名小说。在如今各种火热的网络小说包围中,这样一部文学作品略显质朴,但在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中,各种亮点却纷纷涌现。
《我不是潘金莲》是冯小刚导演时隔三年的新作,女主角是范冰冰,这也是冯小刚、刘震云、范冰冰在《手机》之后,时隔12年再次合作。
《我不是潘金莲》的原著讲述了一个荒诞的、有些黑色幽默的故事:普通的农村妇女李雪莲为了纠正前夫说的一句“我看你就是潘金莲”,坚持告了二十年的状。这样一个看起来心酸的故事却处处充满了无奈的幽默。正如冯小刚导演在微博里写道:“幽默有三种,一种是语言的幽默,一种是事情的幽默,第三种是背后道理的幽默。《我不是潘金莲》属于第三种。”
冯导拍了这么多年“冯氏喜剧”,要传达给观众的就是幽默,时间在流逝,艺术的追求在进步,冯小刚要表达的幽默也从“语言的幽默”变为了“事情背后道理的幽默”。说到为什么要拍《我不是潘金莲》,导演说:“我这个年龄并不是急着要拍很多电影,我其实还是要拍一部值得拍的电影。”
12年前出演《手机》中的武月,是范冰冰第一次拍电影,12年后,她挑战了一个离自己如此之远的角色。冯导说,《我不是潘金莲》中,有名有姓的男演员有28个,女演员却只有范冰冰一个,真的是众星捧月,而冰冰没有辜负这样的众星捧月。
除了主创的引人注目,本周发布的《我不是潘金莲》先导预告也引发了观众的热议,因为预告片的画面是这样的~预告片中的圆形画幅到底有什么深意,围观群众有众多看法,而导演冯小刚与本片摄影罗攀都已证实,圆形画面不是预告片的一个噱头,正片也将全部采用圆形画面。如此创新的方式让《我不是潘金莲》具有了先锋实验的意味,而在中国传统艺术中频繁出现的圆形画面将使这部电影充满浓厚的“中国风情画”的味道。拍摄一部圆的电影,并不是简单地把原本的画面加上一个圆形就好,整个的构图、拍摄 方法 都要改变,看冯小刚导演如何在视觉语言上进行这一创新是令人兴奋的。范冰冰将如何演绎这个离自己如此遥远的形象也是令人兴奋的。就让我们拭目以待。
《我不是潘金莲》电影观后感范文5篇相关 文章 :
1. 《我不是潘金莲》影评:群众利益无小事
2. 电影老炮儿观后感范文5篇
3. 2019年《铤而走险》电影影评以及观后感【五篇】
4. 最新2019长安道电影观后感影评5篇精选
5. 关于老炮儿的观后感范文5篇
Ⅳ 请问大佬有方形2017年上映的由克拉斯·邦主演的高清视频在线观看资源吗
《方形 The Square》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H8iYaDsrp8QJ5G27tKalBQ
《方形 The Square》
导演: 鲁本·奥斯特伦德
编剧: 鲁本·奥斯特伦德
主演: 克拉斯·邦、伊丽莎白·莫斯、多米尼克·韦斯特、泰瑞·诺塔里、克里斯托弗·莱索、玛丽娜·希彭蔻
类型: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瑞典、德国、法国、丹麦
语言: 英语、瑞典语、丹麦语
上映日期: 2017-05-20(戛纳电影节)、2017-08-25(瑞典)
片长: 151分钟
又名: 方寸见人心(港)、抓狂美术馆(台)、自由广场、魔方、方块、广场
克里斯蒂安(克拉斯·邦 Claes Bang 饰)和妻子离婚后,带着小女儿(Lilianne Mardon 饰)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克里斯蒂安在一间艺术馆里担任策展人的职位,最近,他正在筹划一项名为“方形”的装置展览,希望宣扬一种人人平等互助的积极向上的理念。
一场意外中,克里斯蒂安的手机被偷了,通过GPS定位,克里斯蒂安找到了偷手机的小偷所居住的公寓,深夜里,克里斯蒂安向该大楼的每一户居民家的门缝里塞进了一张指控书,哪知道这不经思考的举动,为他惹出了大麻烦。为了宣传展览,克里斯蒂安找来了传媒公关公司的代理人,哪知道这两个不靠谱的男人,很快就将这个展览搅成了一锅粥。祸不单行,克里斯蒂安和女记者安妮(伊丽莎白·莫斯 Elisabeth Moss 饰)之间的一段露水情缘让安妮对他展开了猛烈的攻势。
Ⅵ 为什么电影是宽屏的,而不是正方形的,有讲究吗
宽银幕是美国五六十年代的发明,好处就是视角大,可以达到150度,为什么向宽发展呢,是因为人的眼睛比起上下移动来更易于左右移动,而宽银幕的科学依据就是达到了人的眼睛所能达到的宽度,所以人眼看宽银幕是最舒服的。
宽银幕产生后对电影美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镜头构图到移动都有了极大的发展,新浪潮后的导演都是在宽银幕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
因为电视的比例是4:3,所以宽银幕到了电视上为了保持比例就会在上下留下许多空白,现在有一种技术可以将宽银幕压缩回到4:3的比例,但这样就还原不了电影原来的构图了,现在电影频道方的许多电影和我国大部分正版影碟就用了这种技术。
Ⅶ 2022戛纳电影节获奖名单公布,都有哪些作品获奖
《悲情三角》 《正午之星》《亲密》 《分手的决心》《天堂来的男孩》《海边升起一座悬崖》《七五计划》,等等这些作品都获奖。
Ⅷ 《方形》为何能获得第70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最近看了一部很好看的电影《方形》又称《自由广场》其情节属于散文式的结构,它不是类型片的那种以情节点推动故事向前发展,而是以主人公的杂乱的生活经历为时间线。当然,好的散文都是形散而神不散,找到隐藏在故事里的“神”,便也解开这部电影的内核了。我认为这部电影的核心便是一个“方框”,可不是艺术馆里造的那个,而是隐藏在其他什么地方的方框。找它像是做那种解密游戏,得需要点耐心。下面我们就来逐段戏看。 当然,寻找和解密过程纯属本人的主观臆想,也许跟导演本人意图相差甚远。但我想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动脑思考的过程中本人享受到了观影的无限乐趣。在此与大家分享。
1、开场戏:黑屏字幕+电子重音乐
方框第一次出现,当然,第一遍看的人可能看不出来,因为都是局部画面,而且“方形”展品还在搭建中。好在紧随其后便是开篇电影名称:The Square注意牌子上这句话,在电影中出现过N遍,贯穿首位。
纵观电影《方形》,你会发现导演在结构上自始至终突出了两个对立面:即艺术与现实生活。很可惜,往往那些被概念化了的“艺术方框”我们一眼就能看出,而生活中的方框我们却很难看出。
电影最终,馆长和两个女儿无功而退,留下那个没有解决的社会问题,没错,正想那主人公说的:这些问题个人都是无法解决的,这需要借助整个社会的力量。
Ⅸ 中国导演排行榜前十名
陈凯歌、陈可辛、刘伟强、杜琪峰、王家卫、徐克、吴宇森、冯小刚、张艺谋、李安等。1952年8月12日出生于北京的陈凯歌,毕业于中国电影导演北京电影学院。1984年执导电影处女作《黄土地》,该片获得第3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1987年,凭借剧情片《孩子王》获得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导演特别奖。
1962年11月28日出生的陈可辛中国香港,中国影视导演、编剧、演员、制片人。1989年5月25日,作为制片人的情节片《神行太保》上映。导演处女作于1991年3月29日拍摄《双城故事》上映。1993年,参与执导的喜剧电影《风尘三侠》获得第十三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
刘伟强(Andrew Lau)出生于1960年4月4日中国香港,中国影视导演,摄影师。1985年,刘伟强正式担任摄影师。1990年,他首次担任导演,执导电影《朋党》。1995年与文隽、王晶合组最佳拍档电影制作公司。
Ⅹ 电影的标志
以香港电影标志,举例子如下。
1982年电影进入现代化,标志就是「香港新浪潮电影」的诞生。
我对香港电影最早的感知也差不多是这个时段的电影,但「新浪潮」完全不在我的视野中。
最早进入我视野中的香港电影是成龙的功夫喜剧,《A计划》、《警察故事》、《飞鹰行动》等等。之后陆续还有《英雄本色》、《龙虎风云》、《喋血双雄》、《天若有情》等一系列英雄片/枭雄片。
这些电影几乎就是我最早对于电影的认识,算得上是启蒙意义,而即便今时今日这些电影仍旧能够吸引到我。
这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不断反思一个问题,香港电影的根本魅力到底何在?
我的结论是,原因有两个:
一、香港电影绝少取材文学作品(反倒有不少改编自漫画),电影剧本都是原创;
二、剧本很多时候都是现拍现写(即是香港人称的「飞纸仔」),有时甚至无剧本拍摄(不仅仅王家卫如此)。
《阿飞正传》(1990)
这在全世界的电影业中都是罕见的,好莱坞、日本、欧洲都不可能有这种拍法,印象中只有法国新浪潮时期的电影是如此为之(正是要以此与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法国旧电影传统决裂)。
电影之于文学作品,它首先是一种感知,观众是先从影像中产生感知,产生快感(有强弱之分),然后才会产生认知,继而形成一种意义。
换言之,它是从感知到表意的一个过程。文学作品的接受恰恰相反,它是先从文字符号中产生一种表意系统,然后才会慢慢产生一种感知。
再简单点说,电影是快感在先,意义在后。无有快感,毋论意义。伯格曼、安东尼奥尼的电影,无论有多么复杂的表意,但首先他们都会把感知放在第一位,最极端的《假面》《蚀》都是如此。
《假面》(1966)
即便是对真理性问题(终极表意)始终纠结不放的戈达尔,哪怕在他那些最意识形态显露的电影中,都会有最强烈的感知表达方式。
香港电影即是因为这种绝对「原创」的剧本写作法以及各种阴差阳错(电影工业机制、历史缘由、文化传统、天生布景板式的城市构造等)的原因,准确的把握到了这种电影的特质。
一切以创造感知为第一要义,这在哪怕最小众、最文艺的艺术片中也是如此。
香港电影对于文学/文字符号的决绝放弃,造就了影像表达系统的无限丰富性。
香港电影的类型也是完全依据感知与快感出发,我印象中最深刻最历久弥新的香港电影类型──英雄片、赌片、三级片(包括情色风月、施虐残暴两种)、鬼片──都是将感知,将生产快感放在第一位,将意义留在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