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演员大全 > 电影导演分析镜头

电影导演分析镜头

发布时间:2022-10-02 08:59:43

导演按什么拆分镜头

导演的分镜头工作是创造性的劳动,它不是对文学剧本的图解和翻译,它是在文学剧本上进行电影语言的再创造。虽然分镜头剧本也是用文学书写的,但它已接近电影,或者说它是可以通过脑海里的银幕放映出来的电影,已获得某些可见的效果。

导演在分镜头时还需要根据电影的特性,对文学剧本的内容有的地方加以强调,有的地方则适当冲淡。所谓强调就是要突出、丰富、增补。强调为的是锦上添花,切忌画蛇添足。

至于冲淡,则是对那些可以在银幕上省略的地方给以削弱、淡化、删减。导演要舍得割爱,大刀阔斧,削其枝蔓,但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乱砍乱杀,把枝叶削个精光,红花没有绿叶扶持也是不行的。总之,强调和冲淡都不能越出导演的总体构思的轨道。

Ⅱ 从经典电影分析导演怎么用景深讲故事

景深叙事

《公民凯恩》是出色地运用景深美学的经典范例。威尔斯想让这部影片看上去像是人眼看到的那样,前后景都清晰。影片有时以一个稍仰的摄影机角度拍摄,以凸显凯恩这个人物的权威,有时则从上方拍摄以使人物显得微弱渺小,如拍摄凯恩第二任妻子苏姗·亚历山大时。贯穿全片,无论何时我们看到凯恩在他所处的环境里,无论是在他所经营的报馆还是他所建造的巨大的仙纳杜庄园里,他所有的财产都是清晰可见的。他是他所创造的世界的一部分,他所创造的世界也是他的一部分。
影片开始的一场戏里,当母亲将年幼的凯恩托付给一个监护人时,画面构图和景深揭示了故事本身的动力。凯恩正在外面的雪地里玩耍,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命运。透过窗户可以清晰地看到他,而他的母亲处在画面的右侧,正在签字以放弃对他的监护权,父亲则站在画面的左侧,显得无能为力。母亲,监护人处于镜头前景的显眼位置,父亲是被动的。而被剥夺了选择与行动的小凯恩处于背景中。母亲与监护人决定了小凯恩的命运,他在画面中,一边是父亲,另一边是母亲与监护人。这场戏揭示了影片的本质,因为后来我们看到他的雪橇“玫瑰花蕾”被遗弃在雪中。

《公民凯恩》
在为了获得较大景深而使用广角镜头拍摄的场景中,观众在画面中看到的那些所揭示的内容或许与角色本身同样重要。景深可以用来展示一个角色的生活空间,他们的财产也许能在视觉上传达给观众信息,彰显他们的人格特征。展示角色的环境,正如雷德利·斯科特《末路狂花》中所做的,往往能以微妙的方式揭示角色的性格特征。我们看到露易丝的房间优雅整洁,而塞尔玛的家中则凌乱无序,这在视觉上为角色的个性,以及在共同的旅行中两个人的性格变化提供了最初的线索。因此镜头能够清晰地表现环境是很重要的。

《末路狂花》
根据“希区柯克规则”,画面中一个物体的大小应该等同于在那一时刻它在场景中的重要性。在电影《美人计》中,对那杯盛有毒药的茶的突出表现便是告诉观众它有多么重要。

《美人计》
约翰·福特导演的许多西部片经常使用广角镜头来展现作为环境的一部分的牛仔。像电影《搜索者》的结尾,角色骑马远去走向夕阳,永无止境延续的大地将孤独的英雄吞噬。当被摄体远离摄影机时,使用广角镜头拍摄,观众会感觉角色正缓缓地远行融入广袤无边的平原,这种观感通过景深的运用而得以增强。
由于大多数摄像机用的是电子变焦,大景深就成了数字摄像机与生俱来的一个 特性。当你用数字(DV)格式拍摄的同时又想削弱景深,就需要使用定焦镜头了: 如前所述,高清摄像机所摄画面的景深更接近于超16毫米而不是35毫米胶片的效果: 有一些可以用来在数字摄影机上再现胶片电影感觉的方法,比如使用电影镜头或者 使用中灰密度滤镜来开大光圈、缩小景深范围。有一些固定电子变焦的低端数字摄 影机不能缩小景深,这一特征也使其影像看上去非常数字化,此外还有分辨率的问题: 当然,如今事物日新月异,电影镜头也被用在了高清摄像机上。但你更愿意去看35 毫米、超35毫米或变形格式电影中的浅景深,而不是数字的东西。这是当你确定视 觉效果会怎样影响故事的表达时该考虑的事情。

《搜索者》
浅景深叙事
削弱或减小画面景深的审美原因是要将观众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处于画面焦点 的主体身上。镜头中的其他物体都被虚化,只有一个角色清晰,而观众的注意力就 只集中在那个主体或物体上。这可用于多种方面,有一个例子是,主体处于纷繁城 市环境之中,只有他一人是清晰的,这可能便是暗示在这个忙碌的世界里主体的形 单影只,或者其未能融人这个世界。它还可以用来表示以另一角色的主观视点观察 刚才那个人,后者置四周的嘈杂纷乱而不顾。它可以明确地告诉观众该看哪里,告 诉观众他们正在看的就是画面中唯一重要的,因为其他所有东西都一片模糊。

《坠落天使》
另一个利用景深来虚化背景的原因是掩饰外景地原本的特征,模糊环境的细节, 用来“伪造”——使它看上去像是在其他地方拍摄。利用或削弱景深既是一种技术 的工具,也是美学工具,导演需要理解如何正确地利用它们,以便在电影中强化视 觉叙事。
镜头间的切换也应当考虑到景深。如果你想保持两个角色在交谈时的连续性, 应当用相似焦距的镜头拍摄他们,使背景的景深保持平衡。如果一个主体使用长镜 头拍摄,背景被虚化,而另一个主体由广角镜头拍摄,景深很大,那当这两个镜头 被剪接到一起时,就会让人感觉非常古怪。

《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
对焦距的控制还可用于制造心理上的效果。例如,你可能想让观众感觉场景中 的某些事物不对头。但如果你没有意识到你是怎样利用景深的,就可能制造出并不 需要的隐含意义,这就给剪辑师造成棘手的局面,他得设法剪掉一个情景,以保持 客观连续性。

Ⅲ 导演电影拍摄技巧

导演就好比军队的最高指挥者,一部影视作品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导演的素质与修养;一部影视作品的风格,也往往体现导演的艺术风格和性格,更能体现出导演看待事物的价值观。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导演电影拍摄技巧,欢迎阅读。

1、平摄角度 平摄角度指机器的高度位置与被摄对象同等高度,对人物来讲摄像机高度位于肩部称为平摄角度,简称平角度。

平角度具有以下造型特点:

①由于机位处于人眼高度,画面具有平视平稳效果,是一种纪实角度。

②垂直形态的对象能得到正常再现,水平线条则容易重叠。

③透视关系正常不变形(用中焦镜头)

④适合拍摄图案、照片。

⑤平摄,前后景物容易重叠而看不出前后景及背景的景次关系,故不利于空间层次、空间深度的表现。平 角度适合拍摄人物近景特写不变形。

如果追求构图平稳,不要大的透视关系,用平角度拍摄最为合适。

2、俯角度(俯摄)的造型效果及其功用:

(1)有利于表现对象的立体感。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关键是表现其多面关系。平面拍摄可以表现物体的'正面侧 面二个面,俯角拍摄可以表现正、侧、顶三个面,从而增强了物体的立体感。

(2)俯角可以增强平面景物的线条透视。俯角度离镜头近的景物降底,远处景物升高,从而展视了视野,增加了空间深度。比如列队行前进、车队的奔驰、草原的羊群以及展示纵横线条的场景,大多采用俯角拍摄 ,其目的在于表现多景次的地面景物。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就是这个道理。

(3)俯角可以渲染情绪。造成压抑的气氛。根据规定情景和人物的情绪,采用俯角处理,能使地面扩大,人 物变小,还可以使人物压缩变形,产生萎缩、矮低的视觉效果,造成一种情绪上的压迫感。

(4)俯角度用于拍摄人物,可以美化人物面部特征,也可以丑化人物的形象。如果标准镜头,稍俯的角度,可 使圆脸,高颧骨,胖脸型,得到适当拉长和校正,在肖像摄像中经常用这 种角度稍许改变人物的脸型。

(5)俯角度(俯摄)经常用于交待地理位置。在拍摄战斗场面第一个镜头常常是用大俯角拍摄远景画面, 用来确定敌我双方地理位置及双方的运动方向。


Ⅳ 专业导演是如何精确掌控电影里的每一个镜头的

然后是拍摄方面,比如是不是用升降从上往下俯瞰这个追逐场景;还是用斯坦尼康跟随,还是用什么什么镜头表述,这就是导演功力了。后期的音乐节奏上是什么样的也和前期镜头有呼应,需要设计,追逐戏我们用密集的节奏,哒哒哒哒,那就对应密集的大量的短镜头,如果是舒缓的音乐,那就需要拍摄升格、慢动等,这个需要导演具体根据思路设计。

Ⅳ 《一个都不能少》作品的导演分析,镜头特点是什么艺术特性所占比率

《一个都不能少》是一部纪实风格的电影,用的全是非职业演员,在片子里小学生就是小学生,村长就是村长,广播员就是广播员,连人物的名字都是生活里演员自己的名字。这样的题材、风格都让人想起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所以我觉得影片更像纪录电影,更有公益广告的味道。我非常钦佩张艺谋对这些非职业演员、尤其是对小演员们的调教,也钦佩张艺谋在片子里十分智慧的、幽默的导演意识。但是看过了还是有不知足的感觉,这是因为片子还是在述说一个简单的事件,没有鲜明的人物,没有立得住的银幕形象。究其原因,还是剧本结构的问题。具体说,这个戏的前半部分发展比较自然,一个被临时找来代课的只有13岁的小老师怀着最为简单的概念:只要那些上学的一个都不少,她就可以交差并拿到50块钱。这里面有着丰富的戏剧性,一个大孩子和一群小孩子之间的故事不乏幽默。但是到了后半截,小老师去找进城打工的孩子,这个过程就显得太快,也太富偶然性,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个都不能少》是张艺谋洗尽铅华、重归乡土的作品,在这部作品里渗透着深切的人文关怀。与他以往影片所不同的是,这部影片以独特的视角,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表现了贫困地区农村教育中存在的令人关注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影片选用的都是非职业演员,他们从未经过表演训练,但是他们却以其质朴真挚的表演演绎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这部电影的动人之处,一是真实、二是真情。张艺谋的电影要做到视听真实、质感突出,是由他的精益求精的态度保证的。写农村小学,情真意切到这种程度,不是一般的技巧手段高低所在,而是导演长期积累,对农民、对教师、对小学生的巨大的爱,真心的关注,才能洞幽烛微地写出他们灵魂的本真。
声音的处理:《一个都不能少》开头同期声音的处理,接近一个村庄的体验与经历。
《一个都不能少》A盘,开头,通过剪辑现实时间创造银幕时间
特写:视距最近的镜头,拍摄人的面部,人体的局部,一件物品或物品的细部的景别画面。它的特点是,取景范围小,内容单一、集中、突出。它能够强调细节,揭示人物的情绪变化和心灵世界,给观众在时间、视觉和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反应。
近景:摄取人物上半身或人体局部形象的一种景别画面。(有时把腰部以上称为中近景)它的特点是比特写稍远,两者有相似之处,近景中,人物的上半身活动和面部表情占据画面显著地位,能得以清楚交代。
全景:摄取人像全身的一种景别画面。它的特点是有较广阔的空间,能使观众既看清人物的全身动作又能看见人物周围的部分环境。使得人物的整个动作和人物相互的关系得到展现,人与环境融为一体,创造出有人有景的生动场面。

风格是构成精英话语文本的重要美学元素。风格是写作者的内在情思、品行人格及语言特色共同创造的文章的一种外显形式,它是个体创造的产物,具有他人不可取代的特性。以书画为例,在千万幅画“竹子”的作品中,我们很容易就能辨认出郑板桥的作品。因为他的“细竹”(常常是“一二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叶”)不仅具有清癯雅脱之美,而且富有傲视浊世的内在人格美(他常以叶少而突出其竹的“劲节”)。对于传统经典作品,风格是彰显其创作成熟的标志,是衡量其审美价值的重要尺度。现代主义作品也追求风格,甚至把有无风格作为其艺术等级的标准,正如著名现代派服装设计师圣.洛朗所说的“比时尚更重要的是风格,风格是不变的。” ⑤ 后现代主义文化中的先锋派曾以颠覆、反叛的姿态标榜其不与主流同谋的风格(如表情的“酷”和极端化的探索形式等),但它们在市场和金钱的诱惑面前却显得十分脆弱。
如张艺某的影片《一个都不能少》虽然观影时笑声不断,但笑声中有沉重的感动:当银幕出现那破陋不堪的教室,三条腿的教桌,每天只能用一根粉笔,仍然靠看日影来判断时间并随时面临辍学孩子们艰辛的生存环境时,不论是笑还是哭出的眼泪都不是“他们比我低”(亚里士多德语)的心理反映,而是欲说无语的一种沉重——为艰难求学的孩子们,更为了祖国的明天。最为感人的自然是小魏老师本真的人性和执著于“一个都不能少”的举动。从她身上我们从中看到了自己的迷失,看到了一种日益远离我们的品质——对一种追求的执著。
通过平凡的人物、平实的语言、平淡的现实状况,揭示、烘托人性的本质——人性的闪光点或是人性的丑陋。“喻大于小”是他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段,而在这部电影里,我们看到的是神话般的人物、夸张的历史和半文半白的语言,那充塞大脑的影音讯息和显得有点勉强、难以自圆其说的主题内涵,反而使人物的本质——人性的表达被空前削弱。这种风格的突变,对于一位有着20年从影经历、有着丰富经验和相对固定艺术风格的导演来说,是要冒一定危险的。且不说观众能不能在短时间适应这种变化,就是这种“转型”也很容易成为东施效颦、不伦不类的跟风之作。
《一个都不能少》纪录片式的风格统御了整部影片的美学,非职业演员、纪实性的拍摄手法、贫困的山村小学,这里面追求一种真实感。

① 陈墨《电影商业化与国民文化心态》,载《当代电影理论文选》第411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② 《鲁迅全集》第一卷24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③ 爱德华.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音乐美学的修改主义》第45页,杨业治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

④ 转引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修订本第212页,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⑤ 转引张柠《“现代性”与文学时尚》,见《文艺报》2002年9月3日。

⑥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第17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1月版。

Ⅵ 在电影中怎样做镜头分析啊

在电影中根据镜头的景距、视角的不同,一般分为:

一、极远景:极端遥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小如蚂蚁。

二、远景:深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在画面中只占有很小位置。广义的远景基于景距的不同,又可分为大远景、远景、小远景三个层次。

三、大全景:包含整个拍摄主体及周围大环境的画面,通常用来作影视作品的环境介绍,因此被叫做最广的镜头。

四、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较小场景全貌的影视画面,相当于话剧、歌舞剧场“舞台框”内的景观。在全景中可以看清人物动作和所处的环境。

五、小全景:演员“顶天立地”,处于比全景小得多,又保持相对完整的规格。

六、中景:俗称“七分像”,指摄取人物小腿以上部分的镜头,或用来拍摄与此相当的场景的镜头,是表演性场面的常用景别。

七、半身景:俗称“半身像”,指从腰部到头的景致,也称为“中近景”。

八、近景:指摄取胸部以上的影视画面,有时也用于表现景物的某一局部。

九、特写:指摄像机在很近距离内摄取对象。通常以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为取景参照,突出强调人体的某个局部,或相应的物件细节、景物细节等。

十、大特写:又称“细部特写”,指突出头像的局部,或身体、物体的某一细部,如眉毛、眼睛、枪栓、扳机等。

(6)电影导演分析镜头扩展阅读:

形态景别拍摄解释

一个镜头,可以由全景推出中景;近景乃至特写,也可以由特写拉成近景;中景;全景乃至远景景别是由视距来确定和划分的,所谓视距,是指摄影机与被摄对象之间的距离。

在一个镜头内,或者说一个电影句子内,就应包括经过严格选择的各种不同的景。因此,便有了各种景别

任何一部影片都要使用各种景别,概括的说,可分五大类即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其中还分为大全景;大特写。

Ⅶ 电影导演分镜头方法解析

电影导演分镜头方法解析

分镜是在文字脚本的基础上,导演按照自己的总体构思,将故事情节内容以镜头为基本单位,划分出不同的景别、角度、声画形式、镜头关系等,等于是未来影片视觉形象的文字工作本。后期的拍摄和制作,基本都会以分镜头剧本为直接依据,所以也称为导演剧本或工作台本。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电影导演分镜头方法解析,欢迎阅读。

什么是分镜头

分镜是在文字脚本的基础上,导演按照自己的总体构思,将故事情节内容以镜头为基本单位,划分出不同的景别、角度、声画形式、镜头关系等,等于是未来影片视觉形象的文字工作本。后期的拍摄和制作,基本都会以分镜头剧本为直接依据,所以也称为导演剧本或工作台本。

分镜头剧本是导演对由文学形象到视觉形象的转变中的具体化的总体把握和设计,可以体现导演创作的风格特点。

分镜头剧本的内容一般包括镜号、景别、摄法、长度、内容(指一个镜头中的动作、台词、场面调度、环境造型)、音响、音乐等,按统一表格列出。

可以说它是影片的拍摄计划和蓝图。

分镜头草图(故事板)的使用可能开始于华特·迪斯尼的第一部卡通片,韦布·史密斯是迪斯尼20世纪30年代早期发明故事板的动画师。不过即使没有迪斯尼的影响,故事板最近的血亲——漫画书,已经扎根于30年代大多数美国人之中。而电影可以用单一的画板加以影像化的观念,成了不可避免的发展结果。

希区柯克也许是最擅长故事板的导演,他使用细致的图卡来修饰他的视像和控制拍摄流程,以保证他的原始意念可以完整的被转化成影片。他手绘的《西北偏北》分镜图,如今已经成为众多电影人观摩学习的必读手册。对美工师出身的希区柯克而言,这也是一种借以确认他就是影片创作人的途径。他经常会说他的电影还在没拍之前就已经完成了。我们能够从他在现场很少看取景器的事实得到证明,因为现场所拍的仅仅是故事板中的等同物,而故事板则老早就已完成。

在好莱坞,几乎每部电影都会有专门的故事板制作团队。从早期的默片到现在的大片,故事板的制作是电影筹备前期的必要一环。分镜师根据剧本和导演的意见画出来的故事板,将画面的基本构图和运镜时间等都详细地准备好后,电影开拍,导演几乎能按照每个画面进行调度拍摄。但是在国内,因为资金不够,这些年才开始慢慢有了分镜师这个行业。一般也就是大导演的片子才会花钱请分镜师,一些投资小的片子,导演会画就导演画,导演不会画就让摄影画,也有干脆不画的。

而国内也有十分重视故事板的导演,徐克就是其一。例如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的徐克的手绘故事板就是电影《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的手绘图。 这么多年来,他始终保留手绘镜头的习惯,灵感来了就会画上几笔,《通天帝国》、《七剑下天山》、《蜀山传》等电影的手绘镜头都是无一例外地华丽漂亮。

分镜的作用主要有这么几个目的:

第一,他让影片创作者得以预先将他的意念显现出来,并且可以像作家一样,通过连续的修稿来发展意念;

第二,它可作为与整体制作组成员沟通意念的最佳语言。

分镜的沟通价值会因为制作的复杂程度而增加,但它并不局限于动作场面和高成本的制作,即使是小规模的、戏剧性的影片也能受益于分镜头剧本。

然而故事板最明显的限制就是它不能表现运动,不只是画面之内的运动,更重要的是摄影机的运动。另外还有叠化、淡入淡出等光学效果,也超出故事板的表现范畴,景深和焦点的操纵也是如此。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用文字注明和概要图,去形容画不出来的东西。

这个表格的最左边是场景号和镜头号。许多初学者会误以为一格就是一个镜头号,其实并不是这样,有的连续画面镜头会占用好几个格子,是为了详细的表现镜头的运动方式,或镜头中角色的行为等。

然后是“画面”,也就是要把向表现的画面画在这些格子里。

“内容”、“台词”部分则是要写清楚无法用画面表达的和需要加强说明的一些内容和拍摄手法,比如摄影机的运动方式、角色的台词、表情动作等。

“秒”就是秒数,有的视频制作可以不必特别精确,不过对于动画创作而言,很多时候是要精确到秒的,所以这里主要是标注镜头时间的。

最右边就是音效和特效的说明。

接下来介绍一些分镜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

☆分镜头剧本(故事板story board)绘制要求

1、体现导演的创作意图,创作思想,和创作风格。

2、分镜头运用必须流畅自然。

3、画面形象须简捷易懂。

4、分镜头间的连接须明确。(一般不表明分镜头的连接,只有分镜头序号变化的,其连接都为切换,如需溶入溶出。分镜头剧本上都要标识清楚。)

5、对话,音效等标识需明确。(对话和音效必须明确标识,而且应该标识在恰当的分故事板画面的旁边。)

关于镜头方面的问题

景别:是摄影机在距被摄对象的不同距离或用变焦镜头摄成的不同范围的画面。电影为了适应人们在观察某种事物或现象时心理上、视觉上的需要,可以随时改变镜头的不同景别,犹如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常常根据当时心理需要或趋身近看,或翘首远望,或浏览整个场面,或凝视事物主体乃至某个局部。这样,映现于银幕的画面形象,就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在镜头拍摄上,也就产生了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

在一般的视频拍摄中,景别的划分通常有两个方式,一种就是以被拍摄人物角色在画面中被截取部分的`多少来进行划分,另一种就是以被拍摄景物在镜头画面中被截取部分的多少来进行划分。按照造型风格和表现风格来分,景别可分为全景系列和近景系列。其中全景系列包含了大远景、远景、大全景、全景,近景系列包含了中近景、近景、特写、大特写。

大远景:一般用来确定当前事件发生的大场景,同时也为后面的镜头确定故事的情节关系。大远景典型的拍摄用法都是用于表现地域的广阔、大城市的天际线、一片街区或者一片大海等等。一般都是采用静止镜头或在不改变镜头画面结构的情况下缓慢移动拍摄,努力营造一种宁静、深远、空旷、广阔的意境。一般情况下我们在一部电影的一段情节开场或结尾经常看到此类镜头。

远景:相对于大远景来说,远景中的被摄人物或景物通常占镜头画面的1/2甚至1/3左右。它的目的是展示当前的地点、被摄主体和行为。这也是一般视频拍摄中最为重要的镜头,它包含了一段视频片段的几乎所有要素,远景可以描绘一个足球场、度假中心或者一片海水浴场。此类镜头为视频片段定下了基调,并且展示了主人公的活动空间。

全景:字面意义上来说就可以了解,把一个人头顶画面顶端,脚踩画面底端,就算全景景别了(人物的全身都可见)。 不过“顶天立地”的拍摄感觉出来的人很“傻”,所以我们要注意在拍摄全景时要在头顶和脚底留出来一定的距离,除非及特殊的情况下,不建议主体人物紧贴视频边框。

中景:中景的镜头画面范围一般是指从人物的头顶到膝关节或者腰部的画面。不过千万不要把画面卡在膝盖和腰部,这是拍摄视频的大忌。同时也不要截取到手腕、脚腕等部位。中景和全景的区别在于包容景物的范围有所缩小,环境处于次要地位,重点在于表现人物的上身运动。中景画面是叙事性的景别,所以在平时的视频拍摄中占的比例较大。中景在两人或三人的对话场景中使用最频繁。脸部的表情和身体语言都能在此景别中得到很好的体现。而镜头中还包含了足够的背景,可以让观赏视频的人获得更丰富的信息。

近景:近景拍摄主要截取的范围是在胸部以上。通常此类拍摄主要用于体现主人公的表情和部分肢体动作。近景和特写的表现手法类似,即视觉效果比较鲜明,有利于对人物的容貌、神态、衣着细节、动作进行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感情交流,揭示人物内心活动。

特写:特写镜头是拍摄人像的面部,或被摄物的局部所采用的镜头。特写镜头有很多变种,但是总体上拍摄人物是从肩旁上方截取画面。特写镜头是电影画面中视距最近的镜头,因为其取景范围小,画面单一。表现的对象在整个环境中突显了出来,造成强调效果。特写镜头能表现人物面部表情的情绪变化,使欣赏者在视觉上和心理上受到感染。


;

Ⅷ 电影中镜头的运用及作用

1、弧形运动镜头

弧形运动镜头(Arc Shot),顾名思义,摄影机以按照某个圆周以弧形运动所拍摄的镜头,可以为一个场面提供多变化的视觉层次,在电影电视中属于被滥用的镜头之一,对技巧和手法的要求不高,但精通难度大。《变形金刚》导演迈克尔·贝对弧形运动镜头情有独钟。

2、特写镜头

特写镜头(Close Up),最早由导演格里菲斯等人创造,用来拍摄人像的面部,人体的某一局部,物品的某一细节。它的出现和应用丰富和增强了电影的表现力,也是镜头美学最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观众最喜欢也最容易记住的镜头手法。

3、中景镜头

中景镜头(Medium Shoot),画框下边卡在膝盖左右部位或场景局部的画面称为中景画面,中景镜头所包容的景物比全景少,比特写多,环境处于次要地位,重点在于表现人物的上身动作,在影视作品中中景镜头的比重较大,因为镜头的叙事性较强。

4、远景镜头

远景镜头(Long Shoot),具有广阔的视野,常用来展示事件发生的时间、环境、规模和气氛,比如表现开阔的自然风景、群众场面、战争场面等等,重在渲染气氛,抒发情感。在远景画面中,不注重人物的细微动作,但却可以通过承上启下的组接含蓄地表达人物的内心情绪。

5、深焦镜头

深焦镜头(Deep Focus),利用焦距将前景,中景,近景等全部景深融入到镜头到中,在电影构图中,往往寻求最大景深,把所有细节都在镜头里毕露无遗。影史上最早也是最著名的深焦镜头摄影大师当属格雷格·托兰德,他和大导演奥逊·威尔斯是深焦镜头的鼻祖。

6、仰拍镜头

仰拍镜头(Low Angle Shot),摄影机从垂直位置上低于多数被摄对象位置拍摄的镜头,往往可以使得画面中主体人物显得更加高大,当然,仰拍镜头的应用不止于此,关键在于这种低角度的拍摄和电影画面的具体情节相结合,比如拍摄小孩等等。

Ⅸ 《苏州河》影片分析

娄烨是中国的第六代学院派导演,他的影片追求生存还原,自觉摈弃民族和个人神话,挣脱历史文化的挟裹,将人从重重符号中释放出来,裸露生命的真实状态。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自我满足,自我封闭,展示的社会生活面过于狭窄且脱离普通人的现实生活。我选的电影是他的《苏州河》,该片2000年获得第二十九届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大奖(金虎奖)、第十五届法国巴黎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女演员”奖。

选择这部电影,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这部电影反映的内容,很触动,我看了好几遍,但每次都内心的感情都很复杂。二是想分析一下这部电影的手法、技巧,特别是由娄烨所代表的一批独立电影制作人的学院派电影手法。

这部电影在国外获了很多大奖,在国内所受的关注却极小。但是这部电影和《鬼子来了》《阳光灿烂的日子》等一样,都是很不错的大陆艺术片,这也是我选这部很冷门但是艺术性很强的电影的原因。

[故事梗概]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上海的普通摄像师,以为别人 摄影 为生,开头是他眼里的苏州河是穿过上海的一条肮脏的河,在河的两岸发生着普通人不同的生活。

一天,一个酒吧的老板找到他,要他拍在店里 游泳 的美人鱼的形象。摄影师逐渐与扮演美人鱼的女孩熟识,从她嘴里得知马达和牡丹的故事。

马达是一个以送货的黑道邮递员。一次,主户让他送一个小女孩牡丹(周迅饰),这样几次后,马达与牡丹熟识,并产生了爱情。但不久马达被卷入了绑架的阴谋,绑架者企图要挟牡丹的父亲,以绑架牡丹来换取钱财。而绑架者是马达的黑道朋友,他们让马达在送牡丹的路上趁机绑架牡丹,马达不愿意这样做,又迫于朋友压力,只得答应。拿到钱后,牡丹知道自己被骗,绝望之下跳入苏州河,最后一句话是,她将化为一条美人鱼,从此不见踪影。马达因参与绑架也被投入监狱。

当他出来时,很多年过去了。但他依然思念着牡丹,他借送货的时间,四处打听牡丹的消息。一次在酒吧喝酒,发现女服务员(即前面提到的扮演美人鱼的女孩)长的很像牡丹,就想办法与他接近。摄影师知道此事,感到马达在抢自己的女朋友,于是找来打手将马达痛打一顿。马达逐渐明白扮演美人鱼的女孩不是他要找的牡丹。请求摄影师利用他与警察的关系帮助他找到牡丹,摄影师答应了他。不久,摄影师接到一瓶寄来的带有野牛草的沃特伽酒,从信上得知马达在他的帮助下终于在一个便利店里找到了牡丹。

摄影师本以为事情就此结束,没想到接到公安局的传唤,要求辨认在车祸中死去的人,马达来到事故现场,原来马达和牡丹喝了过多的沃特伽酒,在带着牡丹经过苏州河上的桥时,摩托车坠入河中,两人溺水而死。扮美人鱼的女孩也来到现场,终于相信了马达所说的和牡丹的事情是真的。最后她也离开了摄影师,看摄影师会不会像马达一样去找她。

[故事结构]

《苏州河》的故事从结构上其实夹杂着两段爱情--马达和牡丹的爱情、叙述者即摄影师“我”与美美的爱情,这两个故事由叙述者的叙述加以衔接。

第一个爱情:送货员马达出于犯罪的目的接近了牡丹,但随之而来的爱情令他手足无措,爱还是不爱,他也想不清楚。在牡丹跳河的那一刹那,也许他明白了什么是爱情--至少是牡丹对他的爱情。马达在出狱后苦苦寻找牡丹,在寻找过程中马达遇上与长得酷似牡丹的美美,以及美美的男友叙述者。一番波折之后,马达终于找到了人间蒸发多年的牡丹,两人重又饮酒,最后意外地死去。这是本片的主线。

第二个爱情:相对来说简单得多,主要通过叙述者的自白来完成。美美是世纪爱心酒吧的“美人鱼”--一类在酒吧的透明水柜中表演的女优。叙述者“我”认识美美之后不久,两人即开始同居。不过叙述者可能一开始并不认为这是“爱情”,从他那反应神速的一句“我们是现在分手,还是爱之后再分手?”就可以看得出来,新同居时代,同居而已,谁会去想“爱情”这两个字?马达、牡丹死后,美美也离开了。这是影片的辅线。

[电影人物分析]

1、美美

也许美美这样的女子,是都市里常常可以看到的吧,不相信爱情的女子。也许是曾经有过爱的伤痕,才会独自一人在大都市里谋生,生活的艰辛,使得她不得不做着有些低微的工作,她不相信天长地久的爱情,因为那些只是爱情故事里才有的。最后她离开了摄影师,或者是为了想验证他们之间的爱情,或者只是不想继续这段所谓的爱情,想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2、马达

马达不是那种很善解人意,很温柔体贴型的男子。他应该是在牡丹跳了苏州河之后,才发现自己彻底地爱上了那个小姑娘。当然他寻找牡丹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想求得牡丹的原谅,如果牡丹死了,他的心结永远解不开。因此不管牡丹是否真的死了,他的余生都会一直地找下去。

3、牡丹

牡丹是一个没有得到过什么亲情温暖的女孩子,妈妈的早逝,爸爸的荒唐,她早就习以为常,直到遇见马达,她才感到了真正的快乐。当马达欺骗了她,背叛了她的爱情之后,这个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她活下去的理由,于是她才可以带着那样从容的表情跳下苏州河。即使后来他们重逢,他们也没有因为喝酒驾车而双双死去,他们还可以回到以前那样吗?答案是肯定的,一切都回不去了,而苏州河成了他们生命的终站,是开始也是结束。

牡丹和美美完全是两种人,却因为有着同样一张脸孔而结缘,家庭背景的不同造成了两人的迥异,却在爱情这一问题上有着一致性,都是想获得一份永恒的爱情,却不同程度的受到了伤害,都逃不过爱情的追逐。马达是一开始有目的的接近牡丹,但是在所爱之人的死亡面前,他卸下了假面具,原来他对爱情也是十分执着的,他始终相信牡丹不会死,寻找成为了他活着的唯一理由。

4、摄影师“我”

叙事者"我”应该不曾真正爱过,就算对美美也是,即使曾经有过爱情,也只有短暂的一刻,我们不断看到美美出门的情景,然后他等待着她归来。他无法完成马达所做的种种,因为他不是马达,他是个现实的爱情者,他知道他与美美的爱情是不会有结果的,所以他最终决定放弃。

影片中的摄影师在结尾处推翻了自己在影片开始时所说过的话,美美问他:如果我走了,你会找我找到死吗?他语气不确定的回答:会的。但在结尾处美美终于走了的时候,摄影师对自己说:我将等待下一次的爱情降临。

这样的四个人物形象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现实社会中的各型各态的人,四种人的四种个性与对爱情的不同态度是整个影片的客观反映。反映现实中不安和浮躁,崇尚真诚和纯真。

[电影分析]

许多影评盛誉,《苏州河》中的摇晃镜头、第一人称叙事的拍摄手法、两段式剧情发展,还有角色形象的塑造,都十足有《重庆森林》中以爱情故事反映时代风貌的味道,也因此娄烨有了「中国王家卫」的美誉。而另有影评指出,《苏州河》中两个面容相仿的少女,爱情与生命因机遇而交会,更宛如奇士劳斯基《薇若妮卡德双重生命》的变奏版。下面就从多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这部电影。

一、 结构

整部影片绝大部分是以“我”——一个摄影师的眼睛所看到的日常生活片断构成的。所以“我”的样子至始至终没有出现在影片中。《苏州河》是一部很典型的作者电影。这让我联想到了安东尼奥尼的《云上的日子》,同样是夹杂着导演的叙述,有时候,摄影机在记录别人的故事,有时候,我们会成为故事的一部分。电影在导演的摄像镜头之下。影片的叙述者总是不紧不慢地叙述, “我的摄影机不撒谎”叙述者在电影开始便说明了.这样的结构让人感觉很干净、利落。

二、镜头

整部电影的色调是灰色的,胶片给人一种粗糙的颗粒感,镜头一直在晃动中展开,旁白叙述更多的代替了演员的语言交流,不知道是不是属于《阿司匹林》那种的旁白电影。我猜整部片子是用8毫米或16毫米的机器拍的,所以,画面的素质似乎不能太较真,有时,镜头的运动和节奏也有一点奇怪,但即使如此,画面的震撼力,还是足够。整部电影的画面风格有一点像岩井俊二,但比岩井俊二更粗暴。片头一开始那条长镜头无论如何也不能放过——那不是透过镜头看一条河,那是透过一条河,看一座城市,和发生在一座城市中的生死爱恨。

不合时宜地晃动,焦距得拉进和推远,画面的清晰和模糊,很真实的表现出这个故事。 依旧摇晃的画面,中长的镜头,机位跟近,特写,他的镜头感觉与贾章柯导演的长镜头刚好有个对比。惊恐的男人的脸庞有着忏悔的表情,带着微笑的女人的面容有着不辨虚实嘲讽的目光。水花四溅,一切安静了,成为过去。在主观镜头的摄影机前,尽情传达的特写与剪影,成功烘托出两个女孩死生的交替,像极了日本怪诞摄影师荒木经惟作品中的女人。特别是拍周迅的脸时,忽远忽近,神情的变化和摄影角度的变化都为影片带来了色彩,让人不禁赞叹摄影技术的作用有如此之大。此外影片的节奏很快,跳跃性强,对白简短而精炼,不拖泥带水。粗糙画面,晃动不安分,如人好奇探究的眼睛。探究着别人的同时也探究着自我。是窥视的姿势,因为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在影片用摄影机记录下在河面上诸多的景象,将镜头对准城市的低层,又是用非常纪实的拍法,这个段落给人以不少的期盼,然而在此段落最后,镜头落幅在水面的倒影上,这暴露了导演的意图:蒌叶并无意在这座城市里寻找一段历史,一种真实,他所关心的,只是破败的城市景观下一个镜像般的爱情故事。

最后,说说两个自己感到特别震撼的镜头,一是牡丹从苏州河的桥上脱手仰面直落入江中,一是马达掀开帷幕的一角看着美美梳妆打扮足有几分钟,两个镜头都是一气呵成拍摄的,娄烨的才华明白无误地写在了这两个出手不凡的画面上。

三、语言

1、对白

影片的一开始就打动了观众的心。一男一女的对话,女子的声音有些喑哑,男子的声音有些漫不经心。

“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会像马达一样找我吗?”会啊。

“会一直找吗?”会啊。

“会一直找到死吗?”会。

“你撒谎……”

这是《苏州河》最开始的镜头。也是影片的主线。

然后是导演开始一段意味深长的陈述:“在这条河流上我们可以看到友谊,看到父亲和孩子,看到孤独,看到一个婴儿的降生,看到……看到顺水漂流的爱情,看到美人鱼…… 看在河的尽头河流流进大海。”然后依然是旁白,把你带入这部哀伤的电影之中。

2、语句

(1)、“我知道一切不会永远, 我想我只有回到阳台上去, 我知道我的爱情故事会继续下去, 宁愿一个人闭上眼睛, 等待下一次的爱情!”。

也许影片的最后一句话才是精髓所在吧。这应该是现代人的选择吧。我不喜欢他的选择。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像马达寻找牡丹一样,走遍城市大街小巷各个角落,问遍所有能问到的人,来寻找自己迷失的爱情。虽然马达只是个混混,信誓旦旦的说要走出去干一番事业,最后只做了运输工人中的一个,虽然牡丹也只是个普通的扎两只马尾,穿红白色运动服的普通女生,虽然他们没有很多的故事,但是马达可以用以后几年的时间来寻找她,寻找离开的爱情,就已经足够了。能有多少人能耗费精力会寻找自己的爱情,现代人的爱情观是和马达的爱情相违背的,却与叙事者有着相似,这是不是种对爱情的一种迷失呢。曾经,我们期盼一个人的出现,哪怕这是不可能的事,也会内心热烈的等待。我们什么时候能像马达一样,当她离开时去不顾一切的找寻,整个城市的搜索。

(2)、“苏州河,一条‘沉淀了这个城市的繁华、往事、传说和所有的垃圾’的河。”

尽管娄烨在创作该片的时候看起来是十分自信的,不过那种通过摄像机进行的叙述方式和自以为是的旁白总让人想起过去的苏童的小说。不过,总体来说,在国产影片当中,《苏州河》属于比较成熟的那种,故事讲得不沉闷,旁白和对白也很适合喜欢王家卫的朋友们的口味,所谓一不小心成了“经典台词”。

(3)、“如果我走了,你会像马达一样去找我吗?”

听到这句话,突然觉得女人是愚蠢的,当她们相信爱情的时候。 就像美美一样。 当她不相信马达的爱情故事的时候,她享受着这个故事。当她知道了这一切都是真的,她就崩溃了。 美美渴望牡丹那样的爱情。 于是美美离开了。 我们有理由相信,美美的离开,是她寻找真正爱情的努力。 我们也有理由相信,美美的离开,只是逃避罢了。 而她留下的字条,只是她和自己开的一个玩笑。美美是女人。 愚蠢的,脆弱的,神经质的女人。她的选择似乎让我看到自己和身边很多人似有似无的影子,选择离开,选择出走,无非是离开暂时的一个自己,结果我们还是我们,回头来想,不知道我们恋上的是那个人,还是爱上了爱情。

[电影主题]-----关于爱情

苏州河是娄烨展现才华的力作,不论是镜头还是涵义,都是上乘之作。它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爱情的真实性和持久性,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对待爱情。这些问题是很难解决的,特别是放在现在来看,更具有特殊的意义。苏州河这部电影带给我们一个不同的视觉冲击。

美美离开了我,留下一张纸条,“如果爱我,来找我”。显然,她震惊于马达和美美的爱情,并希望在自己和男友身上能够延续同样的浪漫。但是,作为叙事人的“我”正如片头中所表现的那样,犹豫不决。一方面,他想念美美,希望自己可以和她再续前缘;另一面不想去找她。因为他觉得,一切都不会永远,美美的离开未尝不是解脱,他宁愿一个人闭上眼睛,等待下一次的爱情。这个结尾显示了导演的才华,留给我们一个想象的空间,爱情究竟应该如何对待。这个结局构思的很巧妙,相当具有独特性,和影片的开头相呼应。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真正的爱情是必须认真面对的。然而什么是爱情,我们很难说得清楚。可以感觉,但无法说明。娄烨注意到这个问题,提了这个问题,虽然没有完全回答,但是给出了一个建议:FIND ME IF YOU LOVE ME(如果你爱我,你会来找我)。

也许爱情这个问题比不上生存、死亡、救赎形而上、深刻、严肃,可这并不能否定它

是一种思考,最多是境界不同而已。谁能回避思考爱情这个永恒的主题?恐怕自有人类以来没有一个人有资格声称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即使有,也是个自大狂,或者可以说,他的精神已不正常了。不过这个世界上的确有一些人对作为文学、艺术创作主题之一的爱情抱有空前的轻蔑态度,不知道这种轻蔑是出于本能的自负,还是出于有意识的敌对。

曾经,我们在一个街头巷尾就可以如此期盼一个人的出现,哪怕这是极不可能的事,也会内心热烈的等待。习惯在众人中寻找那个人的影子,而往往会一眼就看到对方,然暗暗喜悦。爱一个人,哪怕不说话,也可以一味去爱,或者只说一句,那么便是铭心刻骨的。但是,我们什么时候能像马达一样,当她离开时去不顾一切的找寻,整个城市整个城市的搜索,还是像最后一样,闭上眼睛等待下一次的爱情。

影片没有告诉我们爱情是什么,它只能告诉我们爱情有什么,以及我们向爱情发问。你是愿意继续你的爱情故事,还是等待下一次的爱情。每个人都能在内心里得出自己的答案。或许根本不许要答案。我想关于纯粹的爱与期待,旁若无人的找寻,或许只是怀念而无计可施。苏州河见证这一切。

这是我最近一年来看到的最好的一部国产影片。在我眼里,它完全可以与西方电影相媲美。走在冬日的阳光下,它的音乐,它的摇摇晃晃的镜头,它的漫不经心而又 忧伤的对白,那条很脏很美极温暖也极亲切的苏州河一直在我心中荡着,与我纠缠着,我知道,我必要把它记在我的笔下,当然,此刻,这记载的过程也是一种快乐。

《苏州河》这部电影的名字也许并不重要,也许河流,只是一种隐喻。或者是某个人的某些日常生活的片断,或者是我们生存的某些空间,在那里,我们相爱,痴迷,缠绵,激越;在那里,我们背叛,悔恨,痛苦,绝望,;在那里,我们变老,然后死去……

Ⅹ 电影导演技巧

电影导演技巧

电影导演要掌握哪些技巧?下面我来给大家介绍电影导演技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开始要晚

一个电影故事一定要用尽可能少的时间从故事尽可能晚的时刻开始讲起。一个电影如果用太多的时间去建立角色们生活的普通世界,用三周的时间去描述一个三天内就能讲述的故事,整个影片就会显得松懈无神。

在一些场景里,不要把宝贵的时间花费在那些不必要的进进出出和打招呼上。试试看这个场景是否可以从中间开始。一个喜欢自己剪辑的编剧或导演经常发现:如果一个场景剪掉开头的两句对白,特别是剪掉结尾的两句对白后,这个场景的力量反而加强了。

2、用画面“展示”,而不是用对白“告诉”

电影首先是一个视觉媒介;电影中几乎所有的故事和人物需要表现的内容都最好通过画面展示而不是用对白或旁白解释的方式来呈现。当影片布下的视觉线索被很好地理解和接受时,会额外表现出那些看不见的东西——内在的心理、潜藏的历史以及情感的冲突——这些远比直白的解说要表达的更好。而且,如果你在影片中展示而不是告诉,你将会把更多的银幕时间留给那些更重要的内容。

3、隐藏动作

有时,让观众与影片中的动作保持一定的距离,会极大地唤起观众的好奇心和神秘感。如果我们在摔门声中听到门缝后面一场重要的对话,会比亲眼目睹对话更让我们关注。一场肢体冲突如果只闻其声,不见其影,会增加其暴力程度。一个诡异的角色,如果经常被提及但从未完整的暴露于观众面前,会得到一种巨大的甚至神话似的表现。

审慎的展露和揭示会激发观众想要了解更多的欲望,积蓄观众的悬疑,直至稍后全面揭晓的时刻,巨大的冲击也随之诞生。

4、探寻动作

探寻镜头(discovery shot)可以有选择性的展示动作,同时让观众宛如身处电影场景之中。

动作的探寻镜头经常传达一种侦查的感觉,仿佛观众正小心翼翼的在房间里蹑手蹑脚的行走并环视四周。通常,视野从动作之外的地方开始,随着蹑手蹑脚的移动逐渐展示出场景中的主要事件。例如,一个平摇镜头(panning)先展示出一处空落的床角,然后缓缓摇到床上一对夫妇在翻云覆雨,镜头继续摇,渐渐地,一个持枪的男人出现在门口。利用手持摄影机,可以更好的暗示有人走进了场景中,他仔细地扫视房间中的物品,仿佛在挑选最终落入他视线的线索,手持摄影机的这种效果更加强了这种即时感和悬疑感。

固定的探寻镜头更有一种窃x听的感觉,仿佛占据了一个有利的隐蔽位置在偷偷见证角色的生活。摄影机不动,人物不断地走入走出画面,摄影机从它固定的'位置发现了角色的秘密。

5、开头,中间,结尾

不管是在构思一个新故事的大框架,还是在制作过程中设计故事的某个具体情节,抑或是在后期制作剪辑一个故事时,你都应该尽最大努力建立和加强这种

三幕叙事结构。

第一幕:形成问题。展示和介绍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展示打乱这一日常生活的激励事件,并让主人公即将面临的风险和危机尽可能的清晰和引人注目。

第二幕:加重问题。冲突越来越深,影响面越来越大。主人公最开始的反应和应对已经显得远远不够了。

第三幕:解决问题。事件逐渐到达不可避免的高潮并最终得到解决。创造一个强烈的“但是”。

6、什么是生死攸关的危机?

尽早并尽量清楚地让观众意识到影片中的危机是什么——主人公他(她)日常生活中最重视的东西——或者说如果反派角色胜利了,主人公失去的东西。主人公为保持他(她)的世界而对抗反对势力的进攻时所付出的种种努力,就构成了电影的核心张力。如果一个电影缺乏张力,往往是由于以下原因:

①危机并没有被很好地阐释;

②危机的严重程度不够高;

③反派角色的威胁性还不够强。

7、情节是客观的事件,故事是有情感的事件。

情节指的是电影中发生的事情;故事指的是角色对于所发生的事件的感受。在《黑暗骑士》中,情节的设置是:好人对抗坏人,蝙蝠侠要从精神错乱的小丑手中救出高谭市。而影片的故事设置则是:蝙蝠侠要面临损毁名誉的道德危机。

故事与电影中的角色有关;主题则与普遍的人类境遇有关。主题是嵌入在影片中,并随着观众对影片的体验而逐渐显露的关于生活的真相。主题往往与人类精神世界的斗争和力量相关,例如:诚实是最好的策略;爱会战胜一切;每个人都与众不同;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小心你的欲望。

一个电影可能含有不止一个主题;事实上,影片作者和观众对一部影片的核心主题可能有着不同的理解。

8、每场戏都必须有新信息

可能没有任何类型片能够像喜剧一样得到观众如此明确的回报,观众的笑声即刻证明了成功。但是如果编剧和导演仅仅靠插科打诨和诙谐话来支撑一部喜剧可能很难长久的取悦观众。一个喜剧可能通过外在给人以体验,但是它也需要优秀的讲述、结构和角色。好喜剧最终是脱生于它的支撑基础——创造有趣的情境,让人们期待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9、让演员干点什么

导演要记住这一条:让演员在一场戏中总是有点动作——比如熨衣服、涂指甲油、修车——即使剧本中没写这些内容。这个动作应该是具体的、揭示角色的、补充对话或与对话完全相反的或揭示潜台词的。

10、便利或不便利的巧合

让你的主角通过努力获得胜利或导致胜利的信息。不要利用偷听或偶然地发现重要信息这种便利的情节来帮助主人公解决他面临的两难选择。如果你确实引入了一个偶然的巧合,那么在巧合之后让主人公面临一个更艰难的困境,这样观众才可以接受。

11、挂灯笼

在两个小时内讲清楚一个复杂的故事是很难的;这时使用情节巧饰有时是在所难免的。一种方法就是“挂灯笼”——让电影中的某个角色提出观众看到此处时产生的疑问。当角色意识到这不可能时,观众很可能也会赞同。

12、高潮就是真相

影片中的高潮并不是那些最激烈的动作或阴谋被揭示的时刻;真正的高潮是主人公认识自己真正内心本质的时刻。主人公之前被秘密、谎言、耻辱、恐惧等支撑的虚假自我会被完全剥除,一个完整的真实自我显示出来。

一个英雄人物会面对真相并在真相中成长。而在悲剧中,主人公无力自我发展,最终导致一个悲剧的结局。


;
阅读全文

与电影导演分析镜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影大片爱情片 浏览:433
无锡博纳电影城看3D电影 浏览:728
一看就会哭的爱情的电影 浏览:699
圣诞韩国电影 浏览:322
有没有搞笑的美剧电影推荐 浏览:255
美国黑人电影男明星 浏览:352
恩佐电影院 浏览:388
电影欧美吻戏视频 浏览:310
第一黄金网电影投资 浏览:273
日本电影小三杀死 浏览:84
洪洞莲花城电影院 浏览:727
新加坡国际电影节2020豆瓣 浏览:16
真三国无双电影宣传片日本 浏览:710
和在电影院 浏览:690
王首先的夏天柏林电影节 浏览:614
电脑下的电影没字幕 浏览:692
电影什么裴 浏览:388
美国最早太空电影 浏览:462
儿童类电影电视 浏览:732
2019法国艺术电影 浏览: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