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赵氏孤儿:读后感
作为元四大悲剧之一,《赵氏孤儿》是一出交织着忠义与诚信,复仇与杀戮的惊心动魄的悲剧,极具感染力,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哈姆雷特》。其精彩之处,源自于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以及人物的内心矛盾。
春秋年间,晋国大夫赵盾一家遭屠岸贾陷害,晋灵公听信谗言,下令抄杀赵氏满门,惟有赵朔之妻庄姬躲入宫中,产下一子。赵家门客程婴冒死救出婴儿,为了保全这赵家唯一的血脉,许多忠义之士不惜性命,忍辱负重,只盼孤儿长大成人,为赵家复仇……
1755年,伏尔泰据《赵氏孤儿》创作了《中国孤儿》并在法兰西剧院上演,引起了轰动。不同的是,伏尔泰笔下的《中国孤儿》结局与《赵氏孤儿》却大相径庭。忽必烈并没有将他所爱的女人和孩子杀死,他被感动了,将他们放走。伏尔泰认为,或者说西方人认为,人性可贵,人的生命是不能被轻易抛弃的。
而《赵氏孤儿》中,赵氏孤儿认贼作父,杀父仇人屠岸贾将其抚养长大。然而当程婴告诉他,他的义父就是当年的杀父仇人时,赵氏孤儿在激烈的内心冲突后,选择了杀掉养育他16年的义父,终于报仇雪恨。在中国人的笔下,血缘是至高无上的力量,为此,可以抛弃16年的感情,选择报仇。
在西方人眼中,真正你应该爱的是为你付出过感情和血汗的人,他或许与你并无关系,但他对你付出过爱,那么耶稣要求你也去爱他。这种爱是广博的。
伏尔泰不能理解《赵氏孤儿》中的忠信精神,他不能理解这么多人为一个孩子就可以轻易的去死。中国和法国,西方和东方,不同的价值观在这里被影射出来。两者本没有孰对孰错,但事实上,我们已经判断出优劣。
《赵氏孤儿》诞生之初,众义士为了保存满门忠烈的赵氏孤儿而舍生取义。此处的孤儿已不仅仅是一个小生命,而是一种正义的象征,他是为赵家报仇的唯一火种。所以与其说这五位义士为存孤而死,不如说为忠义而亡。进入现代,《赵氏孤儿》越来越多的被改编上舞台,复仇还是原谅,和《哈姆雷特》中的to be or not to be一样,发人深省。人艺版的《赵氏孤儿》中,导演林兆华去掉了孤儿复仇的结局,选择了放弃复仇。
千百年过去了,中国人终于同意了伏尔泰的宽容、谅解和尊重的观点。从《赵氏孤儿》复仇到谅解和尊重的转变,体现的是中国人的意识、愿望和品格的进步。
㈡ 《赵氏孤儿》电影好看吗,主要讲了些什么
个人觉得很好看,范冰冰,葛优,黄晓明等大牌。。。。晋灵公武将屠岸贾仅因其与忠臣赵盾不和与嫉妒赵盾之子赵朔身为驸马,竟杀灭赵盾家300人,仅剩遗孤被程婴所救出。屠岸贾下令将全国一月至半岁的婴儿全部杀尽,以绝后患。程婴遂与老臣公孙杵臼上演“偷天换日”之计,以牺牲公孙杵臼及程婴之子为代价,成功保住赵氏最后血脉。20年后,孤儿赵武长成,程婴绘图告之国仇家恨,武终报前仇。作品描写了忠正与奸邪的矛盾冲突,揭露了权奸的凶残本质,歌颂了为维护正义、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气势悲壮,感人肺腑。
㈢ 赵氏孤儿的故事
“赵氏孤儿”的故事,体现的是中国人杀身成仁的道德境界。但历史上的“赵氏孤儿”与后来的艺术形象完全不同。千百年来的不同版本,也反映了人们不同时期的思想变迁。
《史记》版采自民间故事
“赵氏孤儿”的故事,主要来源于司马迁的《史记·赵世家》。但司马迁写这个故事时,带有强烈的小说色彩。历代早有史学家认为,《史记》中记载的,赵氏被灭族与赵武复仇的故事,全采自民间传说,不能称为信史。
在司马迁的记载中,晋国奸臣屠岸贾诬陷名门忠烈赵盾、赵朔父子并将其满门抄斩,而赵朔之子赵武却因故脱逃。为赶尽杀绝,屠岸贾下令将全城婴儿杀光。赵家家臣公孙杵臼和程婴上演掉包计和苦肉计,由公孙杵臼假装带着婴儿逃跑,再由程婴向屠岸贾告发。背负“出卖朋友,陷害忠良之后”的骂名,程婴带着赵武躲进深山15年,将其养大成人,最终报灭门深仇。其实这是司马迁搜集整理的先秦民间故事改编而成。
那么,赵氏灭族、赵武复仇到底是怎么回事?据《左传》、《国语》记载,赵盾为晋国相国,赵盾的儿子赵朔娶了晋公之女庄姬,生下儿子赵武。赵朔死后庄姬和堂叔赵婴齐通奸,同族赵同、赵括得知后放逐并杀死了婴齐。庄姬为了复仇诬告赵同、赵括谋反。适时晋景公正准备清算赵盾时代杀害晋灵公的事件,于是攻杀了赵同、赵括家族。但赵武跟随庄姬住在宫中毫发无伤。约两年后,赵武继承了赵氏在三军六卿中的位置。
所谓屠岸贾、程婴、公孙杵臼,压根儿就没有这些人,也不存在赵武复仇的故事。然而,影响后世的不是信史,而是充满道德情感寄托的《赵氏孤儿》。
汉人亡国恨催生元杂剧
元代纪君祥以《史记》为蓝本,创作杂剧《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元杂剧的改写使这个故事更富戏剧性,其中两个细节是以往所没有的,一个是将《史记》中的“他人婴儿”改写为程婴的亲生儿子,再一个是写屠岸贾命程婴拷打公孙杵臼,它所得到的效果,就是突出了公孙杵臼在肉体上受到的摧残,以及程婴在精神上受到的煎熬,从而更加强烈地表现出程婴的高贵品质,以及公孙杵臼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此外,元杂剧还增加了程婴带赵武投奔屠岸贾门下、让赵武认屠岸贾为干爹等更加戏剧性的情节。在元杂剧中,“搜孤”、“救孤”情节为重中之重,原因就在于,这部分不仅戏剧冲突激烈,人物也更有崇高感。王国维在《宋元戏剧考》中称:“(《赵氏孤儿》)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为什么《史记》关于“赵氏孤儿”的记载,独独到了宋元间,汇成悲剧的洪流?原因是宋朝汉人在军事上极度弱势,一直被北方游牧民族欺压,直致沦陷亡国。国恨家仇,汉人又处于被压迫的位置,愤怨之气聚集,报仇复国的血誓,借民间戏文的样式存身。“赵氏孤儿”这个故事恰好成为汉人民族情绪的绝好载体。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为实现正义或慷慨赴死或忍辱负重,呈现酣畅淋漓的民族血性。
伏尔泰把“复仇”改为“文明冲突”
元杂剧《赵氏孤儿》具有世界声誉,起始于1755年,法国文豪伏尔泰将其改编成《中国孤儿》,在巴黎法兰西剧院公演,演出多达190多场,盛况空前。随后,英国谐剧作家默非又根据伏尔泰及马约瑟的本子,重新改编《中国孤儿》,在伦敦演出,引起极大震动。《赵氏孤儿》也是传入欧洲的第一部中国戏剧,其播传世界有赖于伏尔泰的改编。
伏尔泰并不懂中文,其改编剧本依赖的是法国传教士马约瑟的法文译本。马约瑟于1731年在广州把《赵氏孤儿》译成法文,取名为《中国悲剧赵氏孤儿》,1734年巴黎《法兰西时报》刊发,在欧洲引起巨大反响。故事深深打动了伏尔泰。
《中国孤儿》全剧五幕,角色全部更换,故事发生的背景也从春秋时代,改成了宋元之际。宋臣张惕为保住宋朝王室后裔,把自己的儿子当作王子,交给蒙古人,同时请他的朋友将王子带到高丽去。其妻叶端美指责张惕有违父道,并向成吉思汗说明他所抓的是她的孩子而不是王子。
成吉思汗爱慕叶端美并向其求婚,张惕也因王子逃亡失败而劝告妻子牺牲个人节操,以拯救王子。叶端美拒绝了成吉思汗,独自搭救王子不成,选择与丈夫、孩子同死。她要求临刑前再见丈夫一面,并让丈夫先将她杀死。成吉思汗暗中听到了他们的对话,深为感动,不但放过所有的人,还拜张惕为官,请他用汉文化教化蒙古人。伏尔泰放弃了《赵氏孤儿》的复仇主题,转换成《中国孤儿》中宋朝遗民代表的儒家文化与元朝统治者代表的野蛮文化之间的冲突,正符合他一贯的启蒙思想。
现代人的“赵孤”更倾向于人性
进入21世纪后,人们对这出经典剧目的改编与解读,则更多地从“忠义”与“人性”的冲突出发。2003年曾有两个版本的《赵氏孤儿》同时在北京的话剧舞台上演,一个出自大导演林兆华,另一个则出自先锋戏剧人田沁鑫。
林兆华的“赵孤”最后放弃了复仇。林导认为让下一代背负上一代的血债,这不公平,也违背人性。田沁鑫则让“赵孤”在结尾哭喊道:“今天以前我有两个父亲,今天以后我是孤儿。”同样诠释了复仇没有让“赵孤”得到解脱,反而增加了他的悲剧的思想。陈凯歌版中,也通过屠岸贾之口质问程婴:“你有什么权利决定你儿子的生死,又有什么权利让这个孩子替你复仇?”
千百年来,《赵氏孤儿》因剧中人在人性与道义的纠结中,最终选择后者,从而感动了无数观众。而在当今更注重个体生命和人性的思潮中,导演们显然更倾向于前者。是杀身成仁,还是化解仇恨、尊重生命?看来在今后若干年,这还将是一个难以说清的命题,继续困扰不同年代的人们。
㈣ 介绍话剧导演林兆华
林兆华戏剧工作室艺术总监、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前副院长)、北京大学戏剧研究所所长;中国著名戏剧导演、现代京剧导演,至今已导演60余部舞台作品。
在北京人艺,林兆华导演的《红白喜事》(1984)、《狗儿爷涅磐》(1986)、《茶馆》(新版,1999)等许多名剧,在艺术上和票房上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风月无边》(2000)、《赵氏孤儿》(2003)等作品,是他将中国传统戏剧美学结合到当代剧场创作中的成功尝试
。
林兆华在80年代与剧作家高行健(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合作,对中国当代剧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绝对信号》(1982)、《车站》(1983)、《野人》(1985)等作品同时从戏剧文学、剧场形式和思想内容上突破传统中国式现实主义戏剧,引发了80年代实验戏剧、小剧场的潮流,正式开启中国戏剧进入现代主义阶段的大门。
90年代,林兆华与剧作家过士行合作的《鸟人》(1993)、《棋人》(1995)、《鱼人》(1997)、《厕所》(2002)等一系列作品,从对戏剧艺术的探索到内容与时代的关连,都引起了观众和文化界的广泛关注。
当代歌剧如《夜宴》(2003)、《狂人日记》(2003)、京剧如《张协状元》(2003)、《杨门女将《(2003)等,是他在表演艺术领域中施展非凡创意的作品。除了戏剧创作,他亦担任了大型艺术节的艺术总监,如契可夫国际戏剧季(2004)、易卜生国际戏剧季(2006)等。
从80年代中期开始,林兆华的作品就陆续受邀至莫斯科、柏林、意大利以及东京等地进行海外演出;德国、日本等国的当地剧团多次邀请他导演戏剧作品,林兆华并且常常应邀参加欧洲各大著名戏剧节和戏剧学术活动等国际戏剧学术交流。1987年,林兆华受邀成为国际布莱希特学会成员。2005年,他复排焦菊隐版的《茶馆》并往美国巡演七周,好评如潮。2006年,他的作品包括《娜拉的儿女》、人艺年度大戏《白鹿原》和即将上演的易卜生巨著《建筑大师》。
北京林兆华戏剧工作室
林兆华戏剧工作室于1989年成立,致力于创作当代戏剧精品。除制作林兆华的导演作品外,工作室未来的发展将致力于培养中国年轻一代的戏剧创作者,组织及参与国际交流,邀请海外著名艺术家来中国进行培训和展演作品,推动中国戏剧在与今日世界的直接对话中得到发展。工作室的重要作品有:《哈姆雷特》(1990)、《浮士德》(1994)、《棋人》(1995)、《三姊妹等待戈多》(1998)、《故事新编》(2000)、《查理三世》(2001)、《樱桃园》(2004)等。
㈤ 演员徐颖资料
徐颖个人艺术履历
身高: 1.70m
特长:唱歌 中国舞 爵士舞
(荣获EAST杯亚洲区爵士舞冠军)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
曾实习于日本四季剧团
电视电影
2005年《绝对隐私》 李少红导演 饰演女主角 陈 可
电视剧
2005年《麻辣婆媳》 曾念平导演 饰 演 金 铃
2005年《喋血1941》 陈胜利导演 饰 演 梅 子
话剧
《情人》 徐 昂导演 饰演 莎 拉
《李白》 苏 民导演 饰 演 腾空子
《赵氏孤儿》 林兆华导演 饰 演 程婴妻
《心灵游戏》 任 鸣导演 饰 演 剪 秋
《北街南院》 任 鸣导演 饰 演 洪 燕
《屠夫》 郝 戎导演 饰 演 施特忒娜
㈥ 林兆华的主要作品
话剧《二次大战中的帅克》(1986年)、《北京人》(1989年)、《茶馆》(1999年)、《风月无边》(2000年)、《赵氏孤儿》(2003年)、《白鹿原》(2006年);京剧《宰相刘罗锅》(2000年) 、《张协状元》(2003年). 《连升三级》(2005年)、交响京剧《杨门女将》(2005年);徽剧《蔡文姬》(2002年)、昆曲厅堂版《牡丹亭》(2007年);歌剧《夜宴》、《狂人日记》(2003年)等。剧作《哈姆雷特》(1990年)、《罗慕洛斯大帝》(1992年)、《浮士德》(1994年)、《三姊妹·等待戈多》(1998年) 、《故事新编》(2000年)、《理查三世》(2001年)、 《樱桃园》(2004年)和《建筑大师》(2006年)《刺客》(2013) 等。
㈦ 赵氏托孤读后感
作为元四大悲剧之一得赵氏托孤也说成《赵氏孤儿》是一出交织着忠义与诚信,复仇与杀戮的惊心动魄的悲剧,极具感染力,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哈姆雷特》。其精彩之处,源自于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以及人物的内心矛盾。
春秋年间,晋国大夫赵盾一家遭屠岸贾陷害,晋灵公听信谗言,下令抄杀赵氏满门,惟有赵朔之妻庄姬躲入宫中,产下一子。赵家门客程婴冒死救出婴儿,为了保全这赵家唯一的血脉,许多忠义之士不惜性命,忍辱负重,只盼孤儿长大成人,为赵家复仇……
1755年,伏尔泰据《赵氏孤儿》创作了《中国孤儿》并在法兰西剧院上演,引起了轰动。不同的是,伏尔泰笔下的《中国孤儿》结局与《赵氏孤儿》却大相径庭。忽必烈并没有将他所爱的女人和孩子杀死,他被感动了,将他们放走。伏尔泰认为,或者说西方人认为,人性可贵,人的生命是不能被轻易抛弃的。
而《赵氏孤儿》中,赵氏孤儿认贼作父,杀父仇人屠岸贾将其抚养长大。然而当程婴告诉他,他的义父就是当年的杀父仇人时,赵氏孤儿在激烈的内心冲突后,选择了杀掉养育他16年的义父,终于报仇雪恨。在中国人的笔下,血缘是至高无上的力量,为此,可以抛弃16年的感情,选择报仇。
在西方人眼中,真正你应该爱的是为你付出过感情和血汗的人,他或许与你并无关系,但他对你付出过爱,那么耶稣要求你也去爱他。这种爱是广博的。
伏尔泰不能理解《赵氏孤儿》中的忠信精神,他不能理解这么多人为一个孩子就可以轻易的去死。中国和法国,西方和东方,不同的价值观在这里被影射出来。两者本没有孰对孰错,但事实上,我们已经判断出优劣。
《赵氏孤儿》诞生之初,众义士为了保存满门忠烈的赵氏孤儿而舍生取义。此处的孤儿已不仅仅是一个小生命,而是一种正义的象征,他是为赵家报仇的唯一火种。所以与其说这五位义士为存孤而死,不如说为忠义而亡。进入现代,《赵氏孤儿》越来越多的被改编上舞台,复仇还是原谅,和《哈姆雷特》中的to be or not to be一样,发人深省。人艺版的《赵氏孤儿》中,导演林兆华去掉了孤儿复仇的结局,选择了放弃复仇。
千百年过去了,中国人终于同意了伏尔泰的宽容、谅解和尊重的观点。从《赵氏孤儿》复仇到谅解和尊重的转变,体现的是中国人的意识、愿望和品格的进步。
㈧ 赵氏孤儿的评价
这部悲剧虽然对立的双方在冲突中遭到毁灭,正义得以伸张,但和黑格尔的悲剧观是迥然有别的。黑格尔认为悲剧人物的毁灭都是罪有应得,他们的毁灭是“永恒正义”的胜利,因此,冲突的解决必然是和解。而中国悲剧《赵氏孤儿》是正义力量经过反反复复的斗争,最终战胜和消灭了邪恶势力,正义的胜利不是和解,而是像愚公移山那样,在子子孙孙无穷匮的前赴后继的斗争中实现的。中国悲剧精神就表现在这种前赴后继的斗争中。而这些都离不开建立在一种“血亲”基础的文化认同。无论是杂剧《赵氏孤儿》中的程婴向赵氏孤儿揭示他的身世真相,还是小说《说岳》的断臂王佐向陆文龙、曹宁指明他们的出身,都是基于这种文化认同。
可以说,没有这种文化认同,就没有中国悲剧的存在。金海曙编剧、林兆华导演的话剧《赵氏孤儿》中的赵氏孤儿就否定了这种文化认同。“不管有多少条人命,它跟我也没有关系!”赵氏孤儿这种只有现在的人生抉择就割断了历史或者真实历史。《赵氏孤儿》显然是一部具有浓郁悲剧色彩的剧作。奸臣屠岸贾的残暴狠毒与程婴、公孙杵臼等人冒死历险、慷慨赴义的自我牺牲精神构成了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屠岸贾为了个人私怨而杀害赵盾全家,为了搜捕赵氏孤儿而不惜下令杀全国的小儿,这种令人发指的残忍行径,使他成为邪恶的化身。由于他得到昏君的宠信,掌握了大权,这就使得程婴、公孙杵臼等人为救护无辜而进行的斗争特别艰巨,甚至要以牺牲生命和舍弃自己的后代为代价,从而构成了全剧惨烈悲壮的调。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里将此剧与关汉卿的《窦娥冤》并提,指出: “剧中虽有恶人交搆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洵为切中肯綮之论。剧本最后以除奸报仇结局,则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统观念,完成了复仇的主题。
阎建钢评价
《赵氏孤儿》是关于“道”和“义”的故事,中国人之所以对《赵氏孤儿》怀有特殊的情结,正是由于对“道”和“义”所含价值观与美学观孜孜不倦的探求。然而,这些传统的美德在如今的社会正慢慢被淡忘和抛弃。创作电视剧版《赵氏孤儿》,我仍然要强调它的价值观传达,要努力发扬中华民族千古不变的道义精神,期望该剧能让更多人知道“道义”二字的重要性。
我们的故事围绕着程婴救孤展开,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发展,一群人的关系脉络,一种冥冥之中扣人心弦的“上天在看”的衡量标准,彰显以程婴为首的一群古代英雄以国家利益为重,大忠大义、舍生取义、不屈不挠、敢于献身的精神。其实,英雄并非天生就是英雄。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事。不管走了哪条路,不管经历什么事情,人生的结点终会标明生命的质量。正如程婴,他是一个医者, 一个悲天悯人的义士, 一个视死如归的疯子, 一个无怨无悔的丈夫;更是一个洞悉人性的智者, 一个至仁至善的信徒,一个正义的践行者。屠岸贾在这部剧中也不是一个天生的暴徒,他是一个权臣, 一个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当然也是一个慈爱的父亲, 一个冷血的屠夫, 一个惜才的伯乐。
《赵氏孤儿》有着广泛的国内外影响,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被多种艺术手段改编过。而它对我而言,是一种个人自觉,或者说是喜爱。只有自己喜欢才能够真诚,只有真诚才能换来喜欢和共鸣。想拍什么是我的个人选择,但我会为喜爱这个故事、喜欢这群人物的观众而拍。为了对得起这份喜爱,我不会做颠覆性处理,而是在史实基础上准确地强调它的价值观转达;我也不会不着墨于帝王斗争,而只是表现民生道义。我希望这部剧坚定不移、理直气壮地发扬中华民族千古不变的道义精神。当然,这里也会有爱恨纠葛、生死离别、武侠道义。我会重视再度创作的历史性、商业性、艺术性与新鲜感的结合。
忘掉历史是一个民族最可悲的事情。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多是通过电视剧了解历史,一个导演、一部戏必然要有文化责任,文以载道就是我们的责任。当年的大忠大义,当年的舍生取义,这种精神今天同样需要。文化的主流方向,是电视人不能忘却的。这个时代,人们需要一种精神,时代需要一股劲儿。我想让大家感受到一股精气神,看看我们的先人是怎么活着的,怎么做人的,那个时代的天是怎么撑起来的。我希望我们这个时代也孕育出这种英雄精神、英雄举止、英雄群体、英雄气概。在好看的故事中发掘与张扬历史上曾有的、能激发民族气节的精神酵素,呼唤已多有失落的国气、民气与人气,汲取于今有益的原始活力,传承精神基因,是娱乐任务也是文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