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跪求1993年的大陆电视剧大全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百度网盘资源
1993年的大陆电视剧大全集,在线观看免费资源
出·路: 链接:https://pan..com/s/1j_Hi0ALWIWy1G-D5oI6kYg
《出路》跟踪拍摄了三位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历时六年追随三位主人公,记录下他们的梦想与当代中国现实的碰撞,这是不同地区的中国年轻人从学校步入社会的成长故事。来自北京的袁晗寒17岁辍学,3年后她游历完欧洲各国,考上了心仪的艺术学校,15年回国实习,在北京注册了她的艺术投资公司。湖北的徐佳,19岁,是咸宁高中的高三复读生,他已经复读了三次,最后如愿考上了一个二本。毕业工作2年后,2015年徐佳和相恋4年的女友决定结婚。来自甘肃的马百娟,12岁,在野鹊沟小学上二年级,条件艰苦,梦想能去北京上大学。2012年为了方便她上学,全家迁到宁夏,然而马百娟因为学习跟不上,第二年就退学了。15岁的马百娟独自来到陌生的城市打工,但因年龄和学历太低,屡屡碰壁。
中国当代青少年有着怎样的未来?这是导演郑琼在拍摄三名中国青少年时探索的中心问题。
⑵ 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是怎样的
记得一部纪录片《出路》,导演郑琼用6年的时间去纪录三个不同阶层的孩子的的成长轨迹。
一个是来自甘肃农村的马百娟、一个是湖北县城的徐佳还有一个大都市北京的袁晗寒。
6年后,三个起点不一样的人生,结果自然也不一样。
马百娟16岁嫁做人妇,因为除了嫁人,也没有什么其他出路;
徐佳复读了三次,考上好大学是他的出路。最后他成家立业,在一家普通的公司做技术人员;
而袁晗寒开了一家自己的艺术投资公司,她的试错成本很低,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她想做的事情。
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在通往未来的路上,有的人还没上路就放弃了; 有的人拼了命地想要过去,却步履维艰;有的人轻轻松松去到了众人所向往的“罗马”,却嫌弃“罗马”无趣。
阶层之间的差距,在这部纪录片里一目了然。
那天我去一店里买柠檬茶,一个18岁,满眼都是光的少女正捧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和朋友分享她的喜悦。另一边一18岁的少年,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地冲进来拿外卖的货物,却因为客人刚好取消了订单,被店员喝止了。听到这个消息的他,一脸惶恐。
同一家店里,两个年纪相仿的人,面对的未来却是截然不同。
不同的阶层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去寻求出路。
⑶ 请问大佬有魔都战警2016年上映的由贺刚主演的高清视频在线观看资源吗
《魔都战警》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
链接:
导演:徐杰
主演:贺刚、郭柯彤、范雨林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大陆
片长:94分钟
江州市发生一起案件,江州武州联手调查。江州新生态绿色集团的董事长秦歌失踪,最后跟他联系的人竟是孙朗友。经调查孙朗友嫌疑最大,郑琼无法相信眼前的情况。经深入调查,秦歌妻子王诗诗也是重要嫌疑人,就在此时,大家却发现王诗诗和孙朗友秘密会面。经过调查,一个叫李由的女子进入了大家的视线。
⑷ 中国纪录片的特点
一、创作上自主意识加强
(一)主动参与
独立纪录片产生前片子大都是体制内的,专题的倾向比较大,在这里面的创作者受到很大的限制。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物质条件的完备,人们有了越来越多自主选择的权利,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将自己的声音记录下来,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独立纪录片的创作。在独立纪录片的创作中有很多的作者都没有受到过专业的训练。
(二)关注自己
独立纪录片是将视线转入了自己身上,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把发生在自己身边自己想要表达的事情都记录下来,通过这些,人们对日常的事物有了新的看法,引起社会上有相同问题人们的关注。
(三)理性写意
二、资金上自行进行筹措
目前中国唯一一家专业纪录片代理商零频道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郑琼认为国内独立纪录片制作人的生存状态比起外国同行要差许多,这归因于中国纪录片仍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方案预售机制,同时又没有来自国家、社会的纪录片的基金,独立纪录片的制作者们无法靠记录片来维持自己的生活。
⑸ 向阳而生——另一个角度的“出路”认知
随着故事的第三个主人公袁晗寒的一句话,“对于出生,我没有选择的权利。”结束了对这部长达94分钟,历时六年拍摄完成的纪录片的观影。电影带来的思考,在心中久久不能停歇。为了使自己对这部影片的一些思考更有头绪,我随后又观看了导演郑琼对这部故事拍摄过程当中的一个自我感悟,同时还将N4之旅群里,大家打卡的内容一一拜读。郑琼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拍摄此次影片她没有褒或贬的意思,她只是想让这部作品作为我们国家成长过程当中的一本相册,一个国家正如一个人一样,它的成长过程是应该被记录的。随后在大家的分享中,可以看到,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三位主人公所经历的教育和成长谈了自己的想法。作为一个教育人我们都愿意去为那个农村娃马百娟做一些事情,为城市青年徐佳的坚韧点赞,同时也在感叹富二代袁晗寒的人生轨迹。但在大家的打卡文字中,大家无一例外的提到了社会的不公平。
然而我的观点也许有所不同,在三个孩子身上我看到了向阳而生的力量。出生对于任何人来讲没有选择的权利,但是生长是每一个生命都要做到的。生活的环境不同,每个人所面临的生命的枷锁不同,然而每个生命突破枷锁顽强生长确是相同的。马百娟因为自己生活环境的贫苦,上学时间的滞后,给她带来了随后求学的障碍。观影结束后,马百娟斜挎着书包在乡间小路上迎着太阳,满脸天真自信的笑容久久回荡在我的面前。她渴望学习,她希望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在生长的过程当中,她又不得不屈从于现实,因为年龄的差距她丧失了继续求学的动力。这时我的脑海中浮现了我的一位小学同学。我出生在农村,对于马百娟生活的经历,我一点都不陌生,每天放学回家书包往家里一放,最大的任务就是到地里去,为家里养的猪、羊、鸡去拔草,回来喂食。但我是幸运的,虽然生活清苦,但是父母坚持让我好好学习。我的同桌没有我这样幸运,她学习很好,是一位女同学,记得那时她的作文写得非常好,经常被老师当做范文在班里念给同学们听,但是在跨入五年级后她不上学了。我曾到家里去找她玩,问她为什么不去上学。她说妈妈又给他生了一个弟弟,家里6个孩子,她作为老大,爸妈拿不出钱来供她继续上学。她只能选择辍学,随后到一些小店面去打工。我的同学非常懂事,记得她在给我讲述的时候一直在哭,可是等到爸妈从地里干农活回来,她立即擦干眼泪去为爸妈做饭。生长的过程中,枷锁随时都有可能出现,但我要说的是,每一个生命都会想尽一切办法突破这一枷锁向阳而生。我的同学没有完成学业,早早辍学后去打了工,并且在不到20的时候就结婚,成立了家庭。也许她的生活轨迹被生活的枷锁限制了一部分,但是在前几年的一次联系中我发现,她并没有在现实面前屈服,做了小生意,风风火火,并且现在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也许无形中他把同学当中突破重围走出去的人,当成了她去奋斗的目标。她要去改变孩子的命运,让孩子好好学习,将来出人头地。这时我也在想,马百娟通过这次的拍摄经历,相信她也接触了很多的城里人,作为一个乡村娃求职时她能坦然的到酒店大堂和德克士的前台去应聘,并且对答如流。相信这一切在她的生命中是会有所积淀,也许她的成长被生活的枷锁压得太狠了,那么虽然她嫁给了表哥。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她人生的结束,她也许会将自己的一些认知去赋予孩子生命的成长。社会进步了,生活幸福了,她已离开了她上小学时的那个山沟沟,那么相信马百娟的孩子接受的教育,肯定要好于马百娟。社会在发展,我们要给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出现的这些现象于充分的理解。
在复读生徐佳的身上我看到了生命的力量。虽然我们没有办法选择出生,但是我们应该去抓住自己的命运去选择改变。徐佳是不幸的,但同时他又是幸运的。虽然他说他能深切的感受到社会的不公平,但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他有勇气去面对这个不公平,并且有勇气去追求公平。在徐佳的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家里姐妹兄弟4人。听母亲讲,她小时候学习特别好,但是三年级就辍学了,因为姥姥、姥爷供不起她上学,所以她必须早早的回家务农,挣工分来养家。所以她有了我们4个以后,不管多难,她都要去努力供我们4个人好好学习。父亲接受过相对高等的教育,所以他同样重视我们的学习。记得上小学的时候不像现在只放寒暑假,那个时候还有春假和秋假,这两个假期重点是帮父母在家里做农活。记得我家有一块特别大的地块,在那块地的旁边有一个很大的池塘,每年家里秋收玉米的时候,那个池塘也是最忙的,很多来自城里的人选择到池塘边悠闲垂钓放松生活。每每看到这种场面,我总要问父亲或母亲,他们就不用去做农活吗?为什么我们要这么辛苦的劳作?爸妈的回答总是,因为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所以他们现在有权利去享受,而你们如果要想活成他们的样子,现在就得努力学习,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句话一直在激励着我。然而造化弄人,在我上初三的那一年的上半学期,母亲撒手人寰,撇下了我们4个人。父亲一个人承担我们四个人的教育。确实这个时候想起来,父亲的压力是巨大的。记得母亲去世后的那个寒假,父亲和我有一次长谈,他说可以通过关系让我去就读一个护士学校,两年护士学校读完后即可到医院去当护士,早早为家里分担些负担。但我不理解父亲的压力,没有同意。我央求父亲再给我半年的时间去完成我初中的学业,我要努力的去考,考一个我更愿意去参加的工作。如果不成,我愿意接受父亲的安排。难以忘记初三的后半年,为了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每每教室当中拼搏的身影。因为从小接受过父母对于教育改变命运的教导,所以我比较早熟,记得上初一的时候,我就在本子上曾经写过,考上北大,考上清华的宏伟志愿。正如故事当中马百娟说的那样,想上北京去求学。然而在生活面前,我们有的时候没有太多选择的权利。中考我考了比较理想的成绩。那个时候师范包分配的,要求分数比较高。就我的分数可以上师范,但是师范从来都不是我考虑的学校,我想上高中,我想上大学。但是父亲最后帮我改了志愿,他要我上师范,早早毕业参加工作,早分担他肩上的负担。这中间我有太多的不理解,师范三年,我和父亲的关系一直非常的僵化,我除了学好师范课程外,经常熬夜与自己高中的同学相比,悄悄的复习高中知识,期望着有一天自己也能参加高考,也能去上大学。社会是不公平的,然而有的时候生活又是公平的,最后我终于上了大学。然而,想通过大学来脱离教师行业的我却改变了我的初衷,我想去当一名教师,希望用我的力量去帮助更多的孩子,改变他们的命运。我想生活对徐佳也是公平的,生活对他的历练使他获得了努力生长的勇气,他的那一句铿锵的,“我接受社会的不公平,但是我要使我的下一代去达到袁晗寒生活的水平”。他的力量可以改变他的小家,同时他的力量也会带动社会的发展。
三个主人公中,也许我们会认为袁晗寒是最幸运的,她出生在一个衣食无忧的北京家庭中,然而我却不这样认同,我感觉在三个孩子当中,袁晗寒是最悲惨的。故事中袁晗寒也在自己反思,好像得了一种什么病,忽而高兴,忽而悲伤。这是生活的迷茫沉淀给袁晗寒的一种心理疾病。我们对生活的追求,也许最初都是源于物质的,就像马百娟想通过学习改变命运,考上北京,一个月挣1000块钱。就像徐佳想考上大学,拿着他的通知书给他去世的父亲看,让那个通知书改变他的命运,使他不至于像父辈母辈那样辛苦的去工地打工,这一切其实都是源于物质所需。然而袁晗寒不愁物质,那么在物质对她起不到任何的作用的时候,她没有获得精神的引领。她迷失了自己,她不知道自己是谁,生活为了什么,她要如何来做。她的境地竟悲惨到连个目标都没有。袁晗寒父母的教育方式我可以接受,也一部分认同,但是我不敢苟同的是,他的父母应该去给孩子寻找一个目标,寻找一个方向。
不管怎样,三个孩子最后都走到了自己生活的一个节点上。这只是他们生活的一段经历。有句老话讲,“小时候苦不叫苦,长大了尝到的苦才叫真正的苦”,无论是马百娟,徐佳还是袁晗寒,他们都经历了他们成长当中的痛,那么在这个痛的背后,在他们身上其实是力量的赋予,相信在接下来的成长中,他们都会去跨向另一个成功。
三个不同阶层的人生轨迹,也许在短时间内不会产生融合,但是,相信在我们所有人的努力下,尤其我们教育者的努力下,明天可期!希望早日出现袁晗寒对德国社会的描述,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每一个人都成了社会大厦当中不可缺少的一块砖,都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并且把自己干的事情干到最更好。
期许明天,向阳而生!
⑹ 请问大佬有出·路2017年上映的由郑琼导演的免费高清百度云资源吗
《出·路》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j_Hi0ALWIWy1G-D5oI6kYg
《出·路-2017》
导演:郑琼
编剧:郑琼
类型: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大陆、德国
语言: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2017-12-30(UCCA艺术放映)
片长:95分钟
又名:出路、AWayOut
《出路》跟踪拍摄了三位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历时六年追随三位主人公,记录下他们的梦想与当代中国现实的碰撞,这是不同地区的中国年轻人从学校步入社会的成长故事。来自北京的袁晗寒17岁辍学,3年后她游历完欧洲各国,考上了心仪的艺术学校,15年回国实习,在北京注册了她的艺术投资公司。湖北的徐佳,19岁,是咸宁高中的高三复读生,他已经复读了三次,最后如愿考上了一个二本。毕业工作2年后,2015年徐佳和相恋4年的女友决定结婚。来自甘肃的马百娟,12岁,在野鹊沟小学上二年级,条件艰苦,梦想能去北京上大学。2012年为了方便她上学,全家迁到宁夏,然而马百娟因为学习跟不上,第二年就退学了。15岁的马百娟独自来到陌生的城市打工,但因年龄和学历太低,屡屡碰壁。
中国当代青少年有着怎样的未来?这是导演郑琼在拍摄三名中国青少年时探索的中心问题。
⑺ 盘点1993年内地电视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百度网盘资源
《出·路》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com/s/1j_Hi0ALWIWy1G-D5oI6kYg
《出·路》
导演:郑琼
编剧:郑琼
类型: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大陆、德国
语言: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2017-12-30(UCCA艺术放映)
片长:95分钟
又名:出路、AWayOut
《出路》跟踪拍摄了三位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历时六年追随三位主人公,记录下他们的梦想与当代中国现实的碰撞,这是不同地区的中国年轻人从学校步入社会的成长故事。来自北京的袁晗寒17岁辍学,3年后她游历完欧洲各国,考上了心仪的艺术学校,15年回国实习,在北京注册了她的艺术投资公司。湖北的徐佳,19岁,是咸宁高中的高三复读生,他已经复读了三次,最后如愿考上了一个二本。毕业工作2年后,2015年徐佳和相恋4年的女友决定结婚。来自甘肃的马百娟,12岁,在野鹊沟小学上二年级,条件艰苦,梦想能去北京上大学。2012年为了方便她上学,全家迁到宁夏,然而马百娟因为学习跟不上,第二年就退学了。15岁的马百娟独自来到陌生的城市打工,但因年龄和学历太低,屡屡碰壁。
中国当代青少年有着怎样的未来?这是导演郑琼在拍摄三名中国青少年时探索的中心问题。
⑻ 各阶层孩子区别
各阶层孩子区别
各阶层孩子区别,孩子的出身和成长环境都是很重要的,而且不一样的阶层的孩子给人的感觉也都是不一样的,家庭环境好的孩子总是高高在上,各阶层孩子区别,一起来了解吧。
1、穷人家孩子性格自卑、缺乏自信
家庭经济情况差,就导致孩子吃的用的都比较差,一年都不买一件新衣服,经常穿别人给的旧衣服,这样的孩子在小康家庭孩子面前,会有一种莫名的自卑感,觉得自己丢人拿不出手,而且特别敏感,即使别人没有嫌弃自己,也觉得别人在对自己指指点点,做什么事都觉得自己不行,害怕闹笑话。
2、富人家孩子自信
自信是一种正能量,它不仅能给自己带来力量,还能给周围的人带来感染力。一个人只要拥有了自信,那么他将一定会成功。自信会带给孩子敢于迎接挑战的力量,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不容易被打倒。
(8)郑琼中国电影导演扩展阅读
《出路》这部纪录片追踪了三个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从学校到进入社会,到成家立业。
第一个主人公,马百娟出身甘肃农村家庭,家里年均花费50元,全家靠几亩薄田维持生计,马百娟的父亲讲女孩子嘛,早晚都是人家的。
上个两年学认个字就行了,果然马百娟14岁就辍学在家,17岁就嫁给了自己的表哥,没多久挺着大肚子,这就是她的人生。
第二个主人公,复读生徐佳,父亲在常年外打工,母亲是个家庭主妇,举全家之力供徐佳读书,通过三年复读最后终于考上武汉理工大学,毕业后顺利找到工作娶妻生子,最终三年苦读大学改变了他的命运。
第三个主人公袁寒涵父母都是北京人,小时候上的是最贵的幼儿园,初中上了全北京最好的学校,高中也是最好的,辍学后开酒吧,搞话剧,从来不担心自己会饿死。
袁寒涵后来去了德国,她唯一所担心的就是如何打发无聊的时间。
三个主人公,三种不同的社会阶层,最终走了完全不同的三条出路。
三个不同阶层孩子的成长历程,父母越不努力,孩子越是没“出路”
前段时间有部纪录片非常火,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反响。就是郑琼导演的《出路》,这部纪录片讲述了三个出身不同的青少年从小学到步入社会的成长历程,他们每一个人都很努力,但也有自己的困境。
来自甘肃大山里的马百娟,家里很穷,2008年全家一年支出超不过50元。她12岁才读小学二年级,每天早晨就是热水泡馍,上学、放学、喂猪、做饭、做农活。在镜头下,她只希望能够去北京上学、去打工,一个月赚1000块钱买面,因为家里面不够吃。农村的孩子都有这样的憧憬,知识能改变命运。但是父亲却认为女孩子是别人家的,迟早要嫁到别人家去,读书能认字就行了。马百娟在她16岁时,嫁给了表哥,似乎除了父亲说的嫁人,没有其他的出路。
袁晗寒的父母都是北京人,从小就上了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小学,最好的初中,最好的美院附中。辍学后,在家中无所事事,以看书、看电影打发时间。为了让她的生活不再无聊,自己开了一家小酒吧。后来又去了德国留学,取得了相当硕士的文凭,她说她可以去干任何事情,导购、买票、服务员都行,待在北京没事干也没啥意思,找点事干也挺好。
徐佳19岁,是一名复读生,父母都是没有文化的农民工。父亲离世前留下一句话:“爬也要供孩子上大学”。家人都希望他通过考大学,来改变家庭的命运,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以后他孩子的命运。经过他的努力,考上了大学,虽然不是985和211,但是对于小县城底层家庭能上大学也是不容易了。现在他结婚、生子,在武汉买房买车,算上中产家庭了,母亲也是喜笑颜开。虽然他刚刚达到袁晗寒的起点,但他接受这种差距,他会努力去改变他孩子将来的起点。
在一个论输赢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是受害者。如同案例中的故事,我们不难看出,父母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父母都有自己的困境,但要勇于打破牢笼。父母越是不努力,孩子越没有出路。
1、父母亲手抓教育
宝妈群里有位妈妈,曾经分享一个自己家的故事。孩子整个小学期间,他们都没有过问过孩子的学习,把孩子托付给了外公外婆。她当时觉得:“父母给你吃穿,供你上学,我们小时候可没有你幸福”。外公外婆带孩子,绝大部分都在麻将馆打麻将,孩子自然就生活在麻将馆里。馆里每天烟雾缭绕,脏活随口而出,谎话连篇,输钱掀桌子打架的事更是层出不穷。外婆家的'这种教育,怎么可能会教育出好孩子来。父母应该亲手抓教育,让孩子看到父母努力的过程,生活不是消磨时光,从正面来影响孩子,生活是用来奋斗的。
2、尊重孩子,注意与孩子的沟通
大多数人都没有注意过,自己和孩子的沟通过程是否合理,是否在孩子面前树立榜样。有一次,王妈妈去学校开家长会,孩子的班主任说:“你家孩子上课从来不听课,也不爱说话,不爱参加活动,学习一塌糊涂!”王妈妈听后,当众把孩子臭骂一顿,说:“你每天干啥那?,不学习也不至于考那么一点分,猪都比你聪明。”孩子也不辩解,默默不语。后来王妈妈听从别人建议,父母应该尊重孩子,建立平等的沟通,走进孩子的世界,了解孩子。怎么都不应该当众责罚孩子,即使出发点是对的,因为孩子一样是被尊重的。教育孩子上,父母的言传身教尤为重要,作为家长更应该懂得这一点。
3、父母的陪伴
张女士家庭是市里的中产家庭,孩子在家附近的学校上小学。她和丈夫下班后就回家陪伴孩子,陪孩子一起做作业,一起看动漫。孩子在父母的精心陪伴下,朝着他们心中的方向慢慢发展。张女士说,他家孩子相比,父母陪伴少的孩子更加热爱生活,对明天充满希望,对自己的将来有明确的规划,不枉她的陪伴。
孩子将来如何,和生活环境也是有很大的关系。孩子从小的生活环境,取决于父母,所以父母越不努力,孩子越没有出路。孩子从呱呱坠地开始,父母就是孩子的老师,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父母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这才是教育孩子的关键。
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从7岁拍到63岁,这才是穷人与富人的真相!
英国BBC一个节目《人生七年》,从19-64年跟拍14个来自不同阶层的孩子。从他们的7岁拍到63岁,在2019年6月播出的最新一集中我们看到,阶层壁垒有多难打破。
从小看惯金融时报的富裕家庭的孩子,成长后依然会走上精英之路,下一代也会按照这个轨迹前进,垄断社会上的优质资源。贫穷家庭出身的孩子依然重蹈父辈命运,为活下去竭尽全力。14个孩子里,只有1个穷人家庭的孩子,考上并且读完牛津,完成了逆袭。
从14个孩子的人生轨迹我们可以看出,出身影响我们很多人的一生。所以不要说富人和穷人存在着思维上的天壤之别,穷人即使有思维改变,他也不得不将所有精力都放在每天赖以生存的劳动上,他们的机会和希望很渺茫。
但是如果一味地把锅甩给父母来背,这也是有失偏颇的,因为你的父母也没有从父辈那里得来什么优质资源,因此你没有理由怪他们。上帝虽然给每个人的起跑线都不怎么公平,好在他也没把晋升逆袭之路给堵死。穷人有考试、有社会工作、有自由创业等等,同样可以改变命运。虽然原始积累不如富人家庭的孩子那么多,但是只要持之以恒,改变的也是数量级的变化。
我们人的一生的命运,可能是有好几代人来完成的。也许你就是享受财富的那个人,也许你就是创造财富的那个人。如果你是那个创造财富的人,永远不要灰心,也许你的孩子就会成为你想成为的人,你的努力是为了给他创造条件。
不管你是想创业,还是想投资,来改变命运,请记住这三点,会对你有所帮助:
1、勿以利小而不为。绝大多数人翻身都是靠存钱储蓄的,注重原始积累,你最初积累多少,决定你以后能翻多少倍。不要觉得小利不赚也罢,或者小钱不存也罢,等你未来成功的时候,你会感谢现在积累的点点滴滴。
2、坚持才是王道。巴菲特说:“我的投资生涯长达77年,靠的就是复利,时间越久收益越大,比我早下车的人都灰心丧气。”时间是财富几何增长的最终法宝,工作待越久资历越深,行业待越久经验越足,投资放越久收益空间越大。都说房子不能买,20多年间,房子涨了100多倍。都说A股不赚钱,中国股市从成立到现在,上证股指涨了30多倍。提早下车的人都后悔了,坚持到最后的人都赢了。
3、关注形势。我从来不相信,一个信息闭塞的人能有什么成长。过去信息闭塞的时代,消息灵通的人都发财了。现在信息开放的时代,再不接受信息,则更发不了财。富人能通过一条国家经济政策的新闻,解读出下一步的宏观调控,是紧缩还是宽松,从而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所以多看多了解,能够帮助你在一个阶段里的每一步判断,总之只有好处,没有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