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电影拍摄手法
1. 蒙太奇
蒙太奇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面。画面合成:由许多画面或图样并列或叠化而成的一个统一图画作品。画面剪辑:制作这种艺术组合的方式或过程是将电影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
2.景深镜头
在光学中,尤其是录影或是摄影,景深(depth of field,DOF) 是一个描述在空间中,可以清楚成像的距离范围。景深就是对好焦的范围。它能通过把背景模糊化来突出拍摄对象,也可以拍出清晰的背景。
3.低角度摄影
低角度摄影,一种拍摄手法,可以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世界。我们大部分人在生活中,都从差不多的角度看待周围环境,很少会放下身姿。但那里有着另一个世界。更换一下角度,就能让乏味少变的景色变得新鲜而生动,只是要注意正确的方法。
4.显微摄影
显微摄影是通过显微镜来拍摄的方法。要取得良好的显微摄影效果,最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显微镜设备和良好的显微镜操作技术。
5.逐格摄影
逐格摄影是电影镜头特殊的拍摄方法之一。使用逐格马达,驱动摄影机一格一格的进行拍摄。最后完成一个完整的镜头。银幕效果是极大地加快了动作的速度。如荷花盏开、乌云滚动、日出日落、幼芽出土……把几天才能完成的动作,用几秒钟的时间展现在银幕上。
❷ 电影摄像中的拍摄手法有哪些
1.远景
远景是电视景别中视距最远、表现空间范围最大的一种景别。远景视野深广宽阔,主要表现地理环境、自然风貌和开阔的场景,如莽莽群山、浩瀚的海洋、无垠的草原等。远景的特点是开阔、壮观、有气势和抒情性。拍摄时要注意调动各种手段表现空间的深度和主题效果。所以在拍摄远景时尽量不要用顺光和逆光,而要用侧光或侧逆光,以形成画面层次感和空气的透视效果。
2.全景
全景主要是用来表现被摄对象的全貌或人体的全身,同时保留一定的环境和活动空间。全景和远景相比,全景有明显的中心内容和结构主体,象的真实性、生动性和情节的使观众对所表现的事物和场景有完整的了解,向观众交待被摄对象及其所处的空间位置。全景还能够表现人物的形体动作,观众可以根据人物的活动了解人物的内心情感和心理状态。
3.中景
中景是表现场景、物体的局部或人物膝盖以上部分的画面,它比全景更重视具体的动作和情节。因此,拍摄中景不仅要注意构图美,还要对故事的主题、镜头的内涵有充分和深刻的认识。
4.近景
近景是指表示物体局部或人物胸部以上部分的画面。与中景相比,近景画面表现的空间进一步缩小,画面更趋单一,环境及背景的作用进一步降低。
5.特写
特写是表现人物肩部以上或物体某一细部的画面。特写画框更进一步接近被摄体,常用来表现人物面部表情和物体局部细节。因此,特写更能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物体的质感。
以上五种拍摄手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只有将它们结合起来使用,才能保证影视制作的专业性。每一种都具有特殊的艺术感染力,所以运用时一定要根据剧情的需要,恰到好处地运用。
❸ 电影拍摄手法有哪些
1、移轴
移轴所拍摄的照片效果就像是缩微模型一样,非常特别。移轴镜头的作用,本来主要是用来修正以普通广角镜拍照时所产生出的透视问题,但后来却被广泛利用来创作变化景深聚焦点位置的摄影作品。
2、摇镜头
摇镜头是拍摄视频中的一种拍摄手法,指的是当摄像机机位不动,借助于三角架上的活动底盘或拍摄者自身做支点,变动摄像机光学镜头轴线的拍摄方法。
3、推镜头
推镜头是视频拍摄中常用的手法之一,摄像机镜头与画面逐渐靠近,画面外框逐渐缩小,画面内的景物逐渐放大,使观众的视线从整体看到某一布局,这种推镜头可以引导观众更深刻地感受角色的内心活动,加强情绪气氛的烘托。
4、拉镜头
拉镜头是将摄影机放在移动车上,对着人物或景物向后拉远所摄取的画面。摄影机逐渐远离被摄主体,画面就从一个局部逐渐扩展,使观众视点后移,看到局部和整体之间的联系。
5、特写
特写是指在电影中拍摄人像的面部,人体的某一局部,一件物品的某一细部的镜头。最早由美国早期电影导演格里菲斯等人创造、使用。它的出现和运用,丰富和增强了电影艺术独特的表现力,历来是电影美学。
❹ 电影中的拍摄手法有哪些
1、推镜头指摄影机向被摄物体推近或是用变焦距镜头逐渐拉长焦距,使观众有一个移近被摄物的感觉。
2、拉镜头则和推镜头正相反,造成画面上的被摄物逐渐远离观众视点的感觉。并逐渐扩展视野范围。
3、摇镜头是指摄影机在原位置不变,通过机身的上、下、左、右、旋转等运动,使画面呈现动态构图,产生巡视、环视周围环境事物、揭示动态中的人物内心世界、烘托情绪的艺术效果。
4、移动镜头又称“移动摄影”,将摄影机放在可移动的车辆或升降机上,对被摄物体作各方向移动所拍摄的画面。
基础景别有以下这些:
1、远景:在拍摄人像时不要总想着拍摄人物,带着环境可以很好地渲染气氛。
2、全景:全景景别有助于表现人物的动作。
3、近景:为了将人物表情表现得比较好,可以使用近景。
5、特写:特写能够让你完全注意人物的细节,是表现细节最好的方式。
(4)电影中一般有哪些拍摄技巧扩展阅读:
镜头语言就是用镜头像语言一样去表达我们的意思。我们通常可经由摄影机所拍摄出来的画面看出拍摄者的意图,因为可从它拍摄的主题及画面的变化,去感受拍摄者透过镜头所要表达的内容。
镜头语言虽然和平常讲话的表达方式不同,但目的是一样的,所以说镜头语言没有规律可言,只要用镜头表达你的意思,不管用何种镜头方式,都可称为镜头语言。
❺ 数字电影的摄影创作的的技巧有哪些
数字电影的摄影创作技巧有哪些呢?为了帮助大家全面了解这个问题,我为大家整理了数字电影的摄影创作技巧及相关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数字时代的摄影师
随着数字电影的发展,今后甚至会出现后期导演。现在声音的前后期制作已经开始分开,前期只管收录同期声,后期由另一个录音师做环绕声混录。在画面方面是否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摄影师只负责前期的画面采集,后期则由后期导演负责?但不管怎么样,摄影师的首要任务是进行现场无缺陷采集。为此必须使焦点不出问题,既不能浪费CCD的动态范围,又不能损失景物的阶调层次,要使景物的亮度间距最佳地落在CCD的动态范围内,同时使每个镜头的色彩基调符合影片的创作风格,为后期制作提供最好的原始图像。这是摄影师的天职。
一条伽玛曲线的误区
器材供应商想找出一条标准的曲线,以满足初学者的使用要求。通过创作实践,笔者认为这种方法不切实际,起码不符合故事片的创作需要。因为故事片的画面影调、气氛、场景、照明条件变化幅度很大,而且影像更倾向于主观化、风格化、形式感。既不同于电视剧或电视节目,其拍摄主要是在演播室里进行,照明条件比较好,照度大而均匀;也不同于新闻纪录片,它的拍摄是以纪实还原为主。为适应数字电影的拍摄要求,在现场伽玛曲线和相关参数值必须随时更改。
什么是磁转胶
对磁转胶的工艺特点,笔者有几点不成熟的意见。现在磁转胶的技术和工艺已经很完善,而当地洗印厂的冲洗质量和操作经验与最终拷贝的质量密切相关。对于前期拍摄与转胶片的关系问题,大家一直很关注。到底前期拍成什么样,后期才能转出好胶片来?以监视器显示为准是笔者和国外加工厂达成的一个共识。去年笔者与德国阿莱的一位系统工程师有过交流,她说开发ARRI LASER的磁转胶校正软件的目的,就是要转出的胶片跟监视器上看到的一模一样。因此在这次拍摄中,完全是以监视器看到的效果为准,而不是过多地去考虑拍成以后转成胶片会是什么样子。因为胶片的宽容度远远大于CCD,CCD能够采集到的动态范围,胶片上一定可以记录下来。如果前期拍摄时把画面拍得特别灰,动态范围调得特别小,就无法使CCD有限的动态资源得以充分运用,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依笔者的经验,前期拍摄应该把画面拍得稍微亮一点,影调稍微硬一点,轮廓校正稍微强一点。这样,磁转胶之后,经过胶片的柔化、弱化并加上灰度等因素,放映的效果就刚好。
因为磁转胶记录在翻拍底片上,相对于记录在负片上的画面影调柔和一点,色彩淡点,基础灰雾也小一点。我们看高清转胶片的数字电影,觉得暗部很干净,层次很丰富,还适当减小了噪波的影响。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字母板的象素数量和分辨率,甚至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就特别重要。建议采用电影定焦镜头象素比较高的CCD。
数字影像与胶片影像
这里说的数字电影是指用数字高清摄影机拍摄,在院线大银幕上放映的数字拷贝或胶片拷贝,而不是在电视台播出的电视电影。关于数字电影的画面质量,笔者认为,1920×1080的分辨率已经完全满足了大银幕放映的要求。目前数字摄影机CCD的动态范围和调整特性完全可以满足一般故事片的创作要求。所以,对于一般成本的普通电影,用高清拍摄应该不成问题。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数字电影的技术质量和艺术创作水平能够好于35mm胶片电影。
数字电影今后的发展是不是一定要以胶片为参照?笔者认为并不一定。一开始是以实现胶片感的画面风格为目标,使数字电影能够被电影界接受,从而使它能够生存下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观念的改变,今后用高清完全可以拍出自己独特风格的影片。高清就是高清,胶片就是胶片,二者可以并行发展,不存在谁取代谁的问题。
这次我们从转的胶片拷贝中发现了高清拍摄的很多优点,例如暗部非常好,可能是因为记录在中间片(反转片)上,灰雾比负片小,低密度层次比直接拍在负片上显得更透、更丰富。特别暗的镜头,以前用胶片拍,肯定要用500T、800T拍,颗粒会很大,而且反差也会很大。现在用高清拍,层次看上去很柔和,密度也有。所以,如何发挥高清拍摄的优势,须要好好思考。
电影运动
影片受风格限制,没有过多、明显的运动。拍摄中虽然使用了升降车,也只是为了取得高机位,并且在摇移的时候尽量减小速度,目的是使逐行扫描的画幅连续、清晰,大银幕的视觉效果流畅。在拍摄中机器没有出现严重的拖尾现象。由于高清摄影机比较轻,可以由摄影师本人携带斯坦尼康减震器进行拍摄,比以前方便多了。
通过这部影片的拍摄,笔者认为,在数字电影时代除了要掌握好数字摄影机的特性及其调整,还要加强对传统电影摄影造型手段的运用。仅仅依靠器材供应商提供一组参数或一条伽玛曲线就能拍好数字电影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布光与照明的控制
由于整个影片的色调是以消色为主,机器参数调整上则以消色为目的,光线以散射光为主,尽量缩小光比。为了配合大光光孔摄影,基本是用弱光照明。为了减小夜景的色温反差,我们全部都用的是高色温灯。在现场还用了曝光表,将感光度调到320,速度是24格,曝光点的读数为F1.4~2.0,光比约为1:3、1:4。调整光圈和参数调整要看监视器,通过参数调整进行最后修饰。在照明条件不理想的情况下,参数调整也能发挥作用,这是以前用胶片拍摄时不可想象的事情。使用高清拍摄,如果觉得暗部稍差,铺底子光又来不及或者傍晚散射光不够,就可以调整黑电平及黑伽玛的范围和幅度,这样能有一定的改善。同时,还要对灰片、滤光器、负增益进行调整,取得最好的光圈值、景深范围,从而实现最合适的影调。
光学镜头的运用
要在聚实焦点的'情况下取得浅景深的画面效果,是一个难题。高清数字摄影机的CCD对角线是2/3",景深要比同样光孔下的胶片摄影机大两档半,而我们用的实景很小,经常要用广角镜,于是景深的控制就成了一个难题。整部戏是用最大光圈拍的,光圈始终开到头——T1.9、2.0。有时候也动后焦距,把焦距环调到无限远,再动后焦,找前景,使后景虚化。这里跟焦点是一个难题。以前用胶片摄影时,只要焦点刻度在景深范围之内,就认为是实的;现在用高清拍摄,在景深范围之内也有可能虚焦。这个问题据说是由于CCD轮廓校正而引起的。为此,我们在现场经常检查镜头后焦,并用皮尺来量刻度。我们这次没有用定焦镜,而是用5.3×11.5倍的变焦镜头,但却是用定焦镜头的方法来拍。我们在遮光斗上贴上胶布,把所有定焦镜的换算值记在上面,并且规定只用几个固定焦距,最后在大银幕放映时画面看上去透视关系比较好,衔接比较流畅。
色温与色调的调整
与电视摄像的习惯做法不太一样,我们没有用白纸对着镜头和AWB按钮来调白平衡,而只用了D5600开关,对摄像机的预置色温进行3200K和5600K的切换,这大体上相当于胶片的灯光片和日光片的转换;用A、B档分别记忆所用白电平、主伽玛和黑电平参数进行的场景主色调调整。原因是:
(1)用白纸调白平衡不适合电影故事片拍摄,而更适合电视节目拍摄。因为白纸放置的位置、方向很难确定,也很难重复;而且电影的布光经常是不同色温的混合光,经常须要加色纸以改变光源颜色;还有,电影故事片的画面色调倾向于带有浓厚的主观化、情绪化意味,并不需要把不同场景都拍成色温平衡一致的“白平衡”。
(2)HDW-F900没有手动色温连续调整的功能,不能定义一个基本色温。当然,如果能定义一个色温值,颜色也不尽相同。比如色温取4300K,可以偏绿一点,也可以偏蓝一点。但要注意,白电平、黑电平、主伽玛三者之间的比例平衡,不能失调。就像胶片的三条曲线一样,不能交叉,这样亮部到暗部的颜色基本保持一致,不至于偏差太大。高清摄像机可以任意改变色温平衡值,还可以改变RGB的白电平、黑电平和伽玛值,使画面偏某种色调。这就给摄影创作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使场景色调在现场调整成为可能,而且是可以重复、控制的。
利用矩阵来改变影片基调也非常重要。在开拍前导演要求《冬至》这部影片拍成冷灰调子,不要出现太多的色彩。于是要求主场景墙壁的颜色做成中灰色,但是拍出来以后都偏绿。与著名摄影师池小宁先生研究后,使用矩阵解决了这个问题。(当时HDW-F900还没有升级,色彩矩阵还没有自动采样功能。)
电影画面的造型处理
数字电影可以实现胶片感的影像。为此,摄影师一定要有电影造型意识,并掌握电影感的画面及其影调、色调等特征,只有这样,才能运用好CCD的调整特性。
开拍前导演一再强调,这部影片虽然是用高清拍,但一定要按照大银幕的放映效果处理画面,而不能像拍电视剧那样处理。为此,笔者在开拍前观摩了一些参考影片,并思考画面造型等问题。最终确立影片以冷灰色为基调,尽量采用消色并选择阴天拍摄,曝光可以略欠一点;采用浅景深,利用镜面反射增强场景的空间透视感;多用中景镜头,少用特写;增加场面调度和长镜头,少用对切镜头。以下作具体介绍。
轮廓和细节调整
在此之前,我们拍摄试片和样片的时候,把DETAIL都关了,结果发现上了大银幕以后所有镜头的焦点都偏软。因而在大银幕放映条件下,如果影像的信息量不够充足,则有必要令细节反差增强,关键是如何把握尺度。这次拍摄中,我们把DETAIL的值控制在30~75之间。如果是拍全景或日景,则调高一些;如果拍近景或夜景,就要调低一些。特别是在低照度的情况下,我们发现DETAIL提高的同时噪波也提高了,这一点要特别注意。DETAIL还可以控制爬格现象,例如我们拍竹帘子时遇到过爬格现象,用DETAIL的HV和LEVEL DEPEND数值进行调整基本得以控制。
影调与反差的调整
其做法是:通过伽玛类型、黑电平、黑伽玛、主伽玛、拐点及其白切割电平等参数调整,为每个镜头的场景亮度关系定制一条最匹配的伽玛曲线,使场景的亮度间距以恰当的比例压缩或扩展到CCD全部可用的动态范围之内。这实质上是一个如何合理分配CCD有限的动态范围资源的问题。我们基本上每个镜头都进行这项调整。因为每个镜头画面的构图、景别、照明条件、亮度间距、影调关系都不一样,如果想既不损失景物的亮度阶调层次、也不浪费CCD的动态资源,就必须改变CCD的光电转换特性来重新分配动态资源。更何况CCD的有效动态范围与胶片的宽容度尚有不小的差距,这项调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❻ 拍摄手法都有哪些
拍摄手法:
1.反打。
反打是指摄影机、摄像机在拍摄二人场景时的异向拍摄。例如拍摄男女二人对坐交谈,先从一边拍男,再从另一边拍女(近景、特写、半身均可),最后交叉剪辑构成一个完整的片段。
2.变焦拍摄。
变焦拍摄是指摄影、摄像机不动,通过镜头焦距的变化,使远方的人或物清晰可见,或使近景从清晰到虚化。
3.主观拍摄。
主观拍摄又称主观镜头,即表现剧中人的主观视线、视觉的镜头,常有可视化的心理描写的作用。
4.跟踪拍摄。
跟踪拍摄是指跟移,除此之外,还有跟摇、跟推、跟拉、跟升、跟降等,即将跟摄与拉、摇、移、升、降等20多种拍摄方法结合在一起,同时进行。总之,跟拍的手法灵活多样,它使观众的眼睛始终盯牢在被跟摄人体、物体上。
5.区别调焦。
区别调焦又名转移调焦,是在被摄景物和电影摄影机的位置均相对静止的前提下,边拍摄边连续移动摄影镜头的调焦环,以改变最能清晰成像的被摄平面的前后位置(俗称前后移动的"焦点")从而通过不同远近的被摄物体,如近景人物与远景人物虚实效果的改变,使所摄主体和陪体之间,发生相互转换的一种调焦方法。
❼ 导演电影拍摄技巧
导演电影拍摄技巧
一位好导演如何拍出好电影?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导演电影拍摄技巧,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
1、平摄角度
平摄角度指机器的高度位置与被摄对象同等高度,对人物来讲摄像机高度位于肩部称为平摄角度,简称平角度。
平角度具有以下造型特点:
①由于机位处于人眼高度,画面具有平视平稳效果,是一种纪实角度。
②垂直形态的对象能得到正常再现,水平线条则容易重叠。
③透视关系正常不变形(用中焦镜头)
④适合拍摄图案、照片。
⑤平摄,前后景物容易重叠而看不出前后景及背景的景次关系,故不利于空间层次、空间深度的表现。平 角度适合拍摄人物近景特写不变形。
如果追求构图平稳,不要大的透视关系,用平角度拍摄最为合适。
2、俯角度(俯摄)的造型效果及其功用:
(1)有利于表现对象的立体感。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关键是表现其多面关系。平面拍摄可以表现物体的正面侧 面二个面,俯角拍摄可以表现正、侧、顶三个面,从而增强了物体的立体感。
(2)俯角可以增强平面景物的线条透视。俯角度离镜头近的景物降底,远处景物升高,从而展视了视野,增加了空间深度。比如列队行前进、车队的奔驰、草原的羊群以及展示纵横线条的场景,大多采用俯角拍摄 ,其目的在于表现多景次的地面景物。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就是这个道理。
(3)俯角可以渲染情绪。造成压抑的.气氛。根据规定情景和人物的情绪,采用俯角处理,能使地面扩大,人 物变小,还可以使人物压缩变形,产生萎缩、矮低的视觉效果,造成一种情绪上的压迫感。
(4)俯角度用于拍摄人物,可以美化人物面部特征,也可以丑化人物的形象。如果标准镜头,稍俯的角度,可 使圆脸,高颧骨,胖脸型,得到适当拉长和校正,在肖像摄像中经常用这 种角度稍许改变人物的脸型。
(5)俯角度(俯摄)经常用于交待地理位置。在拍摄战斗场面第一个镜头常常是用大俯角拍摄远景画面, 用来确定敌我双方地理位置及双方的运动方向。
❽ 电影拍摄技巧分享
技巧运动因其具有极强的艺术欣赏性,更适合表演。中国技巧运动员的精湛表演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电影拍摄技巧分享,欢迎大家分享。
①推镜头
推镜头是电影拍摄中的常用手法,摄像机镜头与画面逐渐靠近,画面外框逐渐缩小,画面内的景物逐渐放大,使观众的视线从整体看到某一布局。推镜头可以引导观众更深刻地感受角色的内心活动,加强情绪气氛的烘托。
影片使用了85mm或100mm中焦距镜头来拍摄人像。当前景中的物体形状越来越大,镜头焦越拉越长;当镜头框架中的物体移动越来越快,镜头焦距越拉越长。
②跟镜头
跟镜头是电影拍摄中的经典手法之一,但是在斯皮尔伯格在实际应用中赋予了这一手法更多诠释,形成了极具辨识性的斯式跟镜头风格。一般,斯皮尔伯格会使用长时间的跟镜头,记录行走并交谈的两名角色。为了追求出色的视觉质感,斯皮尔伯格会在角色和摄像机之间以多样方式排列道具和零时演员,提升画面框架和角色活动的视觉丰富性。
另外,当边走边谈的两名角色的场景进行到最后,其中一名角色将要说服另一名角色时,斯皮尔伯格会要求两位演员靠近摄像机,记录他们相互对视的画面。
③过肩镜头
过肩镜头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拍摄手法,然而在斯皮尔伯格却能将平凡化作神奇。斯皮尔伯格通常会隔着主角的肩膀使用宽镜头拍摄,这样可以使得主角的形象在画面上比其他角色更高大,从而突出主角的作用和地位,达到强烈的戏剧效果。
另外,有时候在过肩镜头中,会让肩膀占据大部分的画面,从而把想要突出的画面主体挤到镜头框架的边缘。虽然不是标准的过肩巨头,这样做通常都有特别意义。斯皮尔伯格这样用是为了强调某一场景的特俗含义,不过他在一部影片中绝对不会用超过第二次。
④特写镜头
很多导演都会使用特写镜头,但是迄今为止特写镜头应用的最好的当属斯皮尔伯格。
⑤宽镜头
斯皮尔伯格极其偏好宽镜头,无论是过肩,跟镜头或者其它各式各样的拍摄手法中,只要他想突出画面背景中的前景,他一定会使用宽镜头。许多人指责斯皮尔伯格 认为他的宽镜头用的非常保守,不过事实上,斯皮尔伯格对宽镜头的处理比不少导演要大胆得多,他应该是电影史上最有冒险精神和雄心壮志的导演之一。
⑥通过大量前景构造镜头画面
斯皮尔伯格特别喜欢在镜头中用各种背景来构造镜头画面。在《少数派报告》的开头,有一个隔着椅子拍摄小男孩的场景。这使得观众能够感觉到一种紧张刺激的感觉,好像你是从哪个隐藏角落进行偷窥。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把镜头对准小男孩要高明多了。
⑦镜像拍摄手法
在电影中,经常看以看到通过镜像来表现故事场景的拍摄手法。镜像拍摄一般通过宽镜头来处理,慢慢过渡到对角色的特写镜头,通过这种手法,镜头上的过渡得顺理成章,不漏痕迹。
镜像拍摄另外还可以在镜头中用来突出角色。
⑧匹配剪辑
所谓的`匹配剪辑是指将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但图像轨迹相似的两个场景连接起来。斯皮尔伯格的匹配剪辑让人印象深刻。
⑨用背光灯来制造阴影轮廓
斯皮尔伯格早在21岁拍摄他的第一部短片《安培林》时就学会了如何用背光灯来构造阴影轮廓,不得不感叹他的少年英才。
⑩多种镜头不间断拍摄
斯皮尔伯格最大的天才在于他对于各种镜头的融会贯通。通过不断的变换拍摄位置,斯皮尔伯格可以不间断的使用宽镜头,特写镜头,过肩镜头,最后再到特写镜头的进行连续拍摄,一气呵成,没有停顿。
第一大类:镜头角度
1.镜头角度之平视
平视镜头是最基础的镜头角度,手持稳定器向前水平拍摄,即可拍摄出平视镜头。在电影中,通常用平视镜头来保持(第三方的)客观性,而不是改变被摄人物之间的关系。
2.镜头角度之斜角
斜角拍摄在电影中又称‘德国式镜头’,顾名思义是稳定器倾斜拍摄,目的是让观看电影的观众注意到失调以及不平衡的画面。斜角镜头可以利用智云稳定器中的POV或者三维梦境功能轻松实现。
3.镜头角度之仰角
仰角拍摄是一个手持稳定器从低角度仰视拍摄,可以使得被摄对象更加高大或者占据主导地位的镜头角度。
4.镜头角度之俯角
与仰角拍摄相对的是俯角拍摄,利用稳定器的图传功能可以轻松实现从高往下处拍摄,让被摄人物显得弱小。想要展示鸟瞰拍摄角度的可以用独脚架或者延长杆搭配稳定器实现,一般用于展示大局和全景。
5.镜头角度之过肩
过肩镜头也可以说是特写镜头,过肩镜头中一个人会正对着另一个人,在电影对话镜头中会常用到,画面带有冲突感。
第二大类:景别
1.景别之特写
特写镜头是五个景别镜头中最重要的镜头,一般着重拍摄演员的表情或者面部特征,也会放大五官的局部进行拍摄,用意是想通过特写镜头来推动剧情的发展。特写镜头最适合搭配稳定器的变焦功能拍摄使用。
2.景别之中景
中景镜头介于特写与远景之间,可以露出一般的人物形象,一般角色中,手里拿着东西或者正在使用工具的时候会拍摄中景镜头。
3.景别之远景
远景是与特写相对的景别镜头,远景可以拍摄对象的全身,观众也可以看到场面的大镜头。远景镜头一般用于电影中的打斗场景拍摄,能看到完整的拍摄打斗动作以及场景。
4.景别之单人双人
当镜头里面只有一个画面角色的时候,可以把这类镜头归类为单人镜头;双人镜头则是镜头里面有两个画面角色。
5.景别之POV视点
POV也称视点镜头,视点镜头拍摄的画面就是角色所看到的内容,在电影中使用POV镜头,是想让观众更加感同身受的融入画面镜头中。而在日常拍摄中,也可以利用稳定器的POV模式直接实现这一镜头的拍摄。
第三大类:镜头运动
1.镜头运动之横摇直摇
水平横摇和上下直摇是最简单的一组镜头运动镜头,拍摄过程中保持稳定器和相机位置不变,利用稳定器摇杆控制镜头上下左右移动。这种镜头运动的优势在于使观众一直处于旁观者的角色,镜头画面和剧情发展不带偏向性。
2.镜头运动之变焦
变焦是我们最熟悉的一个镜头了,利用稳定器实现变焦和拍摄运动方向的反方向操作,即可拍摄出希区柯克变焦镜头。
3.镜头运动之跟随
跟随镜头是指手持稳定器跟随主体移动拍摄的镜头,运动轨迹可以是直线跟随也可以随着主体的运动幅度有弧度地跟随拍摄;跟随镜头可以让观众尽可能多的感知画面中的空间和场景。
4.镜头运动之不规则运动
稳定器围绕一个点不定向的摇动,随心所欲的控制镜头拍摄,叫做不规则运动。不规则的运动镜头可以为画面增添运动感,使画面更具张力。
5.镜头运动之360度环拍
360环拍是镜头运动中难度最大的运动镜头,指在展现人物的同时,手持稳定器围绕主体进行360度的环绕拍摄,让画面看起来像是在三维空间中运动。360度环拍十分考验画面的稳定性,所以拍摄时一定要使用我们的稳定器拍摄。
当你精通镜头手法的拍摄和组合时,你可以将视角,景别和镜头运动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成为一镜到底,一镜到底一直都是难度最高的长镜头拍摄手法,需要极高的拍摄经验以及一气呵成的剧本安排,再配合演员以及拍摄设备的配合。
❾ 电影的拍摄手法有哪些
摄影、摄像机的运动(拍摄方式)
推:即推拍、推镜头,指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前的运动拍摄,取景范围由大变小,分快推、慢推、猛推,与变焦距推拍存在本质的区别。
拉: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后的拉摄运动,取景范围由小变大,也可分为慢拉、快拉、猛拉。
摇:指摄影、摄像机位置不动,机身依托于三角架上的底盘作上下、左右、旋转等运动,使观众如同站在原地环顾、打量周围的人或事物。
移:又称移动拍摄。从广义说,运动拍摄的各种方式都为移动拍摄。但在通常的意义上,移动拍摄专指把摄影、摄像机安放在运载工具上,沿水平面在移动中拍摄对象。移拍与摇拍结合可以形成摇移拍摄方式。
跟:指跟踪拍摄。跟移是一种,还有跟摇、跟推、跟拉、跟升、跟降等,即将跟摄与拉、摇、移、升、降等20多种拍摄方法结合在一起,同时进行。总之,跟拍的手法灵活多样,它使观众的眼睛始终盯牢在被跟摄人体、物体上。
升:上升摄影、摄像。
降:下降摄影、摄像。
俯:俯拍,常用于宏观地展现环境、场合的整体面貌。
仰:仰拍,常带有高大、庄严的意味。
甩:甩镜头,也即扫摇镜头,指从一个被摄体甩向另一个被摄体,表现急剧的变化,作为场景变换的手段时不露剪辑的痕迹。
悬:悬空拍摄,有时还包括空中拍摄。它有广阔的表现力。
空:亦称空镜头、景物镜头,指没有剧中角色(不管是人还是相关动物)的纯景物镜头。
切:转换镜头的统称。任何一个镜头的剪接,都是一次“切”。
综:指综合拍摄,又称综合镜头。它是将推、拉、摇、移、跟、升、降、俯、仰、旋、甩、悬、空等拍摄方法中的几种结合在一个镜头里进行拍摄。
短:指短镜头。电影一般指30秒(每秒24格)、约合胶片15米以下的镜头;电视30秒(每秒25帧)、约合750帧以下的连续画面。
长:指长镜头。影视都可以界定在30秒以上的连续画面。
对于长、短镜头的区分,世界上尚无公认的“尺度”,上述标准系一般而言。世界上有希区柯克《绳索》中耗时10分钟、长到一本(指一个铁盒装的拷贝)的长镜头,也有短到只有两格、描绘火光炮影的战争片短镜头。
反打:指摄影机、摄像机在拍摄二人场景时的异向拍摄。例如拍摄男女二人对坐交谈,先从一边拍男,再从另一边拍女(近景、特写、半身均可),最后交叉剪辑构成一个完整的片段。
变焦拍摄:摄影、摄像机不动,通过镜头焦距的变化,使远方的人或物清晰可见,或使近景从清晰到虚化。
主观拍摄:又称主观镜头,即表现剧中人的主观视线、视觉的镜头,常有可视化的心理描写的作用。
❿ 拍摄手法有哪些啊
拍摄手法:
1、特写镜头
特写镜头是五个景别镜头中最重要的镜头,一般着重拍摄演员的表情或者面部特征,也会放大五官的局部进行拍摄,用意是想通过特写镜头来推动剧情的发展。特写镜头最适合搭配稳定器的变焦功能拍摄使用。
2、远景镜头
远景是与特写相对的景别镜头,远景可以拍摄对象的全身,观众也可以看到场面的大镜头。远景镜头一般用于电影中的打斗场景拍摄,能看到完整的拍摄打斗动作以及场景。
3、中景镜头
中景镜头介于特写与远景之间,可以露出一般的人物形象,一般角色中,手里拿着东西或者正在使用工具的时候会拍摄中景镜头。
4、单人/双人镜头
当镜头里面只有一个画面角色的时候,可以把这类镜头归类为单人镜头;双人镜头则是镜头里面有两个画面角色。
5、视点镜头
POV也称视点镜头,视点镜头拍摄的画面就是角色所看到的内容,在电影中使用POV镜头,是想让观众更加感同身受的融入画面镜头中。而在日常拍摄中,也可以利用稳定器的POV模式直接实现这一镜头的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