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演技被当做北影教材,周星驰的电影究竟有多厉害
接地气,100个角色能有100中演法,还都能深得人心。
❷ 周星驰到底有多厉害
周星驰能导能演自然是十分的厉害,之前我们提过他的导演水平,今天就来论论星爷的演技吧!
说起香港的影帝级演员,大家首先想到的一般都是梁朝伟、周润发、刘青云等人,但我个人认为还有一个人不能忽略——那就是喜剧之王周星驰。说周星驰演技好,你可能会觉得不对呀,他的表演多浮夸啊......
周星驰在电影中的肢体语言和眼神,无论是文章还是邓超,永远学不来,他们都只是学其形,学不来其魂。演喜剧也是需要天赋的,用尽全力的刘德华最后呈现出的喜剧效果却是衬托出周星驰的光芒。整部电影看上去——刘德华和吴孟达是捧哏,而周星驰是那个逗哏。其实,换成其他演员也是,无论多出彩的演员,在演喜剧时总是难免被周星驰抢走风头。根本原因还是周星驰浑然天成的表演风格,演技真是无敌啊。不过即使有的人不愿承认星爷的演技出众,那又如何呢?
❸ 周星驰“烂片”《算死草》只拍18天,票房就进年度第5,周星驰有多强呢
周星驰,一个传奇的演员与编剧,他的每部作品票房都是极为惊人。一提到这个名字,大家都能瞬间想到他的经典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食神》等等。1997年,他拍摄了一部电影,仅仅用了十八天就全部拍摄完毕。这就是《算死草》。当年,这个拍摄速度堪称一绝。虽然拍摄时间很短,但这部电影最终却出乎意料地收获了超高的票房。当然,票房虽高,可惜口碑不好,毫无疑问地成为了星爷的一部标志性烂片。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再看这个电影,依旧可以看出它的优点与不足。
❹ 周星驰在电影史中的地位如何
周星驰作为导演在国际影坛极具影响力,因此好莱坞曾多次邀请周星驰,已被媒体公开的好莱坞邀请周星驰导演的电影共有5部,分别是《食神》、《龙珠》、《青蜂侠》、《龙威小子》、《太极》。
BBC专访周星驰时,BBC称他是李小龙和成龙之后又一位华裔国际巨星。
电影大师奥利弗·斯通公开表示:“我连续看了三部周星驰的电影,很喜欢他。我也喜欢很多中国导演,但是叫不上来他们的名字。”
金酸莓奖创始人约翰·威尔森亦公开表示:“周星驰很棒,我爱死《功夫》了。看完《功夫》之后我想去看他其他的作品,他很有想象力,拍出来的东西能够一下子击中别人的想法。其他的中国导演我就了解不多,我希望尽快看到周星驰的新电影。”
2002年9月22日,《纽约时报》邀请周星驰作为封面人物时,称他是“从香港光着脚来的汤姆·汉克斯”。
美国《人物》杂志评周星驰为“全球最有趣男明星”。至今唯一一位华人获此殊荣。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曾举办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周星驰周”,将他的旧作在影展期间逐日重温。至今唯一一位华人获此殊荣。
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体育报纸和欧洲杯的创办者《队报》头版曾以“亚洲足球还没有结束!”为标题,大篇幅介绍了周星驰和他的新作《少林足球》。他也是至今唯一一位登上《队报》的华人非体育明星。
美国《人物》杂志评周星驰为“全球最热门单身男明星”
全球最知名的电影批评网站“烂番茄”评选出21世纪全球各类型电影的TOP10,全部榜单中仅有5部华语电影,周星驰凭《少林足球》和《功夫》成为唯一有两部作品上榜的亚洲导演。
1992年,美国最权威的文化杂志《人物》评选周星驰为全球最有趣男明星第一位;首位华人获此殊荣。
2004年,美国哈佛大学文学教授李欧梵公开表示哈佛的大学教材使用周星驰电影,哈佛师生反响之热烈和对周星驰的喜爱远超他的预想。
2009年,《功夫熊猫》导演约翰-斯蒂文森对媒体公开表示自己是周星驰的影迷,他曾组织好莱坞的工作团队专门观摩学习周星驰的电影,而《功夫熊猫》的灵感就来自周星驰的《功夫》。
❺ 周星驰的电影真的水平很高吗
周星驰绝对是票房的保证,从九五年开始,在香港的票房排行榜上,只要有周星驰参与的电影,票房肯定都会名列三甲,甚至蝉联了三年的票房冠军。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得出大家对周星驰的肯定。周星驰也知道只演了几部电影,比如说喜剧之王、少林足球和功夫都非常的经典。
有很多人说功夫就是周星驰的最后一部巅峰之作,因为《长江七号》,周星驰已经变成了配角。在西游降魔之后,他完全转到幕后,因为我觉得周星驰年纪大了,不愿意在屏幕前张扬自己。但是周星驰的电影很耐看,看几遍以上都会觉得很有内涵,这就是周星驰电影水平高的地方。
❻ 周星驰到底有多厉害为何至今无人可以接他班
提起周星驰,想必无数人都津津乐道,被观众们热情地称之为“星爷”,出演了无数经典作品,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虽然近年来星爷改行当导演,也少有作品问世,但每部都是星爷的用心之作,票房成绩也是非常好的。
1992年香港影坛更是被誉为是“周星驰年”,这一年他也成功问鼎亚洲总票房冠军,这是他首次年度总票房击败成龙。而这一年在香港电影市场占据排行榜前五的奇迹,这个记录至今无人能破,后人也难以企及,所以这一年也被影坛称为“周星驰年”。对此,大家怎么看呢?
❼ 周星驰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你最喜欢他的哪部电影
周星驰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周星驰是华语乐坛的标志性人物,也被称为了中国的卓别林。因为周星驰所拍摄的电影当中都有着非常真诚的东西,而且周星驰的电影是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所以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人能够去模仿周星驰的风格,而这样的周星驰也被称为喜剧之王。小编最喜欢周星驰的《功夫》,小编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觉得内心的异常火被点燃起来,周星驰所饰演的主人公,小时候有这大的梦想,但是最终却沦为了一个小混混,因为一场意外遇到了火云邪神,也让周星驰饰演的主人公爆发了出来。
最后小编真的很喜欢周星驰这个演员,也是因为周星驰的很多的电影都是让大家放声笑的。
❽ 你认为周星驰在电影史上有怎样的地位呢
众所周知,周星驰在电影史上面的地位特别的高,首先他是一个特别优秀的喜剧演员,同时他也是一个非常棒的导演。很多网友都纷纷评论,十年影帝,而百年周星驰,他的每一部电影都能够深刻的让观众记住。在大家看了之后,也会一遍又一遍的去重温。在沉迷其中的时候也无法自拔,相信大家每一次看周星驰的电影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因为难以从记忆中抹去,而且他的电影也非常的棒。
这样的一个演员,他给观众留下的不仅仅是一星半点的惊喜,更多的是他有自己的人生体会。这样的表演,无论是谁看到了都会感叹,而且众所周知,无论是当演员还是当导演,他都完美的展现了自己优秀的一面。在香港票房的榜上,周星驰的存在就是负责刷屏,即使现在香港电影逐渐走向没落,但是大家都知道,周星驰永远都是一代人的经典回忆。
❾ 周星驰的电影真的水平很高吗
镇楼
这个问题比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还要 搞笑 ,曾经有人拿沈腾跟周星驰比较,还说会超过周星驰,沈腾最近都往综艺发展了,拍电影还是慢慢期待吧(得意的笑)!
周星驰电影水平到底高不高,咱也不扯犊子,不卖关子,不捏造、不造谣,用事实说话!
90年代是香港蓬勃发展的巅峰时期,也是周星驰自己的巅峰时期。92年被称为“周星驰年”,他的电影在香港票房排行榜占了七席。
前五名
《逃学威龙2》票房3200万、《漫画威龙》票房2300万(还真是颠倒),分别是排在11和13。
成龙两部电影进入前十分别是《双龙会》、《超级警察》,周润发的《我爱扭纹柴》和黎明、许冠文《神算》也进去前十,李连杰《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位列第八《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十二名,剩下梁家辉的《92黑玫瑰对黑玫瑰》和《新龙门客栈》垫底。而且凭借《审死官》更是斩获亚太影帝大奖。这一年被誉为“周星驰年”一点也不过分。
90年《赌圣》打破香港票房记录,91年《逃学威龙》再次刷新票房排行榜。99年《喜剧之王》一个小人物的崛起,再次包揽票房冠军。2002年自导自演《功夫》喜剧,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奖、最佳导演奖,2003年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周星驰。
周星驰电影水平高不高,有票房说话,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电影水平有多高?放眼全中国,有几个凭电影成为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的?
90到92年间,周星驰一口气拍了20多部喜剧作品。港片票房之王的宝座,他和发哥、成龙轮流坐,其他人只能干看着眼红。到了1992年,他的片酬直接从300万涨到800万。那时,吴孟达单独接戏只能拿50万,跟他合作便能拿到100万不带砍价的。香港一年到头有5个月都在放他的电影。
很快,星爷在片场有了个新外号,叫做“太上导演”。每部电影,他不仅作为演员参与,开始从幕后制作、台词设计上全面介入。
星爷早年接受采访时说,演《赌圣》的时候,基本上是顺着刘镇伟的思路来,刘镇伟想让他怎么表现,他就怎么表现。
到了《审死官》的时候,也未曾超出杜琪峰的设计。想必那时周星驰觉得自己刚走红,还没有那么大的话语权,各方面都还很“收敛”。
待到跟王晶拍《鹿鼎记》,创作欲已是按耐不住。毕竟演技已受到多方肯定,连金庸老爷子听说他要演韦小宝,只回了六个字:不做第二人想!
实际上,早在1992年,星爷就开了家名为“跨星”的公司,想拍一部属于自己的作品。结果憋了半天,戏一直没拍出来,公司只好先关掉。
第二年,香港、内地打算合拍一部喜剧片。香港特意请来巩俐。那时学院派出身的巩俐对无厘头没啥认识。只因靠《秋菊打官司》才拿到20万的奖励,而香港公司直接给她开100万港币片酬,巩俐笑嘻嘻地就去了。那年,张艺谋还在她身边,叮嘱她说:“放开一点,跟他们学点不一样的东西。”
不过,在《唐伯虎点秋香》里,巩俐始终放不开。她搞不清楚戏说 历史 的笑点在哪儿,还觉得星爷的表演太闹腾。“还我漂漂拳”那段让她扮猪头,她是坚决不从。多年以后,巩俐成了巩皇,再见星爷时才遗憾道:“真是太可惜了,那时候我不懂,应该放开点跟你们一起闹的。”
自己当导演,已是无可避免的事。
1994年初,周星驰小试牛刀,监制并主演《破坏之王》,结果并不是很理想。但这并没有阻止他变强的决心,在和几个伙伴组建起彩星电影公司后,众人一口气掏出6000万,准备拍一部惹人泪下的爱情片,用它帮彩星打响头一炮。然而世事难料,它却成了彩星唯一的作品。
这部电影,就是《大话西游》。
为了拍《大话西游》,周星驰在银川外景地一扎就是三个月。一开始剧本根本不成熟,连至尊宝、春十三娘的名字都是从另一个剧本直接迁移过来的。有了雏形之后拿给西影厂,西影厂领导一看头都大了:“写的是个什么鬼玩意儿?”要不是看到星爷的票房号召力,西影厂才不愿意拍在他们看来这么“跌份儿”的东西。尤其是负责艺术片的副厂长,觉得这简直就是文化垃圾。
为了电影,周星驰真是下足了血本,配乐找的是给老谋子做《红高粱》的赵季平。剧本拿给赵时,还叫《大话东游》,穿越剧情乱七八糟,看得赵老师一脸懵逼。赵就亲自跑去片场,一看到处都挂着牛魔王的肠子,给恶心坏了,做完配乐后觉得太丢人,根本不想在字幕里署名。
1995年,《大话西游》上映,两岸三地票房惨败,口碑也烂到极致。当时在北京一度被当成发行失败的典型,整个寒假算下来才20万票房。河北一些院线播完上集《月光宝盒》,根本没播《大圣娶亲》。最终,港台两地票房加起来还不到5000万,彩星公司直接因此宣告破产。
从那天起,有人开始对周星驰说四个字:江郎才尽。
《大话西游》之后,很多人都觉得周星驰不行了。接下来的《回魂夜》和《百变星君》都被视为东拼西凑、毫无创意的败笔。但周星驰并未因失败而退却,做一个演员已经无法满足他的掌控欲,他想要更多。
1996年,周星驰再次入局,与谷德昭联合执导《大内密探零零发》后,再与杨国辉合组“星辉”公司。不久后,“星辉”便推出了《食神》。那时,一般的港片拍摄不过20个工作日,《食神》拍了50多个,连剧本都酝酿了将近半年。从创意到编剧再到拍摄,周星驰全面打造起自己的电影招牌。
票房稳了,差的,只是一个荣誉。
1999年,周星驰37岁。
回望走过来的路途,他开始有意识地从过往岁月中寻找灵感,将记忆嵌入到电影之中。从80年代入行算起,跑过整整8年龙套,前文所提到的那些孤独而失落的日子,自然值得用一部电影来书写。
怀揣着这样的心境,周星驰开始拍摄一生中最重要的那部作品——《喜剧之王》。
那时在香港,有个叫“仙人求”的特约演员,痴迷表演,一直在跑龙套。和当初的星仔一样,再小的角色,都喜欢跟导演探讨。周星驰表演“尹天仇”,便套了他模子,将他与曾经的自己合二为一。而电影里吴孟达的卧底角色,最早是给万梓良准备的。
在星爷心目中,从艺道路上,万梓良对自己多有提携,让他来担任这个重要角色,再合适不过。结果因为拍摄改期,工作人员没能及时通知到,就把万梓良给错过了。情急之下,赶紧去找达叔。
吴孟达刚从内地拍完片回来,有些感冒,一落地就赶去片场,结果完全不在状态。当时星爷拍片的“重度完美主义”已落下病根,虽是老搭档,一点不肯妥协。一场戏让达叔NG了50多次,李力持都看不下去了。
影片拍摄时,成龙在隔壁拍《玻璃樽》,于是两位大咖跑到对方剧组客串。星爷在《玻璃樽》中被一条狗拖走,成龙演了个教尹天仇用心一点的龙套。两人拍电影的时间都差不多90天。不同的是,成龙花90天,是要拍一系列高难度的动作镜头,而周星驰花90天,是为了要一个最好的张柏芝。
试镜时,张柏芝已经表现出很高的表演天赋。李力持让她演《悠长假期》中的一段戏,台词多达9页,居然没NG就过了。但拍正片时,几乎每句台词的重音、每个桥段的演法,星爷都要“调教”一番。想必是星爷对这部戏有着别样的感情,李力持后来回忆说:“本来只是部很简单的电影,但拍起来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台词,周星驰都要达到极致的完美才肯罢休。”
最终,《喜剧之王》夺得1999年票房桂冠。这是自1993年《唐伯虎点秋香》摘冠后,时隔六年,周星驰再一次登上香港票房之王的宝座。
但周星驰想要的,不仅仅是票房。
还有来自荣誉殿堂的肯定。
可惜,就像多年来香港金像奖不愿意承认星爷的演技一样,《喜剧之王》最后居然只拿到一个最佳新人奖的提名,令周星驰黯然神伤。
但这只是前头,并不是故事的结局。
世事的反转,充满了玄奥。
就在星爷欲摘金人而不得的日子里,内地盗版碟大量涌现。97年前后,北京大学校园里开始疯传《大话西游》,一张盗版碟居然卖到30元。到了1998年,一天能卖上百张。随着互联网开始普及,《大话西游》的剧情、台词和悲剧内涵开始成为无数年轻人热论的话题,和它有关的网站一搜就是一大堆。
就像星爷自己在《唐伯虎点秋香》里说的,人生大起大落来得太快,实在是太刺激了。那一年,《喜剧之王》在港台各大电影颁奖典礼上颗粒无收,而远在内地学子心中,周星弛已被捧为“后现代解构大师”。
之后,许许多多的人四处收集他参演的作品分析他的喜剧,为他曾经不被金像奖肯定的表演风格着迷,将他一部又一部电影的台词背得滚瓜烂熟,愿意为他的各种周边商品买单。人们狂迷周星驰,迷恋他创造的每一个喜剧桥段,就像当初猪笼城寨里的那个穷小子,不遗余力地迷恋着李小龙。
28年过去了,从《唐山大兄》到《喜剧之王》,命运仿佛一个奇妙的回环。
周星驰终于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对李小龙的致敬。
一年一影帝,百年周星驰。
他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喜剧之王。
2001年,在香港电影市场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少林足球》创下6300多万港币的票房,再次打破记录。在那一年的金像奖颁奖典礼上,周星驰终于成为了最大的赢家,一口气拿下七个大奖,甚至包括一个非常特别的“青年导演奖”。可就实际情况而言,那时候,周星驰早也无需用这些奖项来证明自己。
和他有关的许多信息,都是破碎的。
关于电影,说实话,自《功夫》之后的作品,无论诚意还是水准,都一言难尽。尤其当他再也不做演员之后,更是觉得一言难尽…
据说私下里,星爷是一个非常沉闷的人。没有电影上映时,大家几乎看不到跟他有关的新闻。连凌宝儿出来接受采访,他也会不高兴。一直以来,所有跟他相关的那些支离破碎的花边,都不能让观众看到他的真面目。叉少在这里,不能轻易地下结论说,星爷到底是怎样一个人。虽然做了他多年粉丝,刷了他无数的电影和访谈,但我总觉得,没人知道他真实的内心世界。
就像《食神》里的史蒂芬·周对唐牛说的:
“都让你能猜到,那我就不是食神了!”
时光荏苒,20年弹指而过。沿着时间的坡路往回看,再是猜不透的人,有些事,也是可以确定的。1999年之前的那个周星驰,之所以能成为一代人心目中的喜剧之王,不仅仅是因为天赋和才思,也不仅仅是因为热爱。
叉少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即便在最灰暗最孤独的时刻,他也没灭掉心中的希望。
就像《喜剧之王》里尹天仇与柳飘飘的对话:
“看,前面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到。”
“也不是,天亮后会很美的。”
万物之中,希望最美。
2019年,请将它牢牢攥在手中。
我就问你一遍,我想暗战,无间道这些电影大家应该都认可绝对是好片吧,怎么夸都不过分吧。那好,这些大家公认的好电影我想请问你能看多少遍不腻,每看一遍能发现多少之前没注意的新细节?我只知道星爷的电影看了这么多年,还是看不腻,而且每次都能发现新笑点,那星爷的电影怎么就被过誉了,我认为怎么赞誉都不过分,因为星爷以后没人敢说自己的作品一定比星爷的好,更别谈超越了
❿ 周星驰的电影真的水平很高吗
周星驰的电影水平高不高?
这个问题真的不好回答!
这或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我个人觉得不能说水平低!至少我相信全国人民至少有一大半人都看过星爷电影,也从中感受到了欢乐!
特别是星爷早期的作品或者是更准确的说是星爷自己出演的作品本人都是非常喜爱的!
唯一遗憾和感叹的就是英雄迟暮,星爷已经华发丛生!
事实上,不单是星爷,像90年代的香港电影的那些俊男靓女,都曾经引领时代数十年,男如四大天王,女如张曼玉,林青霞等等!如今都已经老矣,成为一个时代的烙印,只能封存在一些人的记忆中,成为经典!
近几年的作品,星爷都不独自出演了,例如美人鱼和新喜剧之王,从而也就缺少了星爷那独具魅力,不可替代的无厘头表演风格,而什么是无厘头?我也没有去搜索。
我个人觉得就是不招四六,前言不搭后语天马行空无规则可循的差异所产生的喜剧效果!
周星驰在中国华语影坛也绝对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之所以质疑周星驰的电影水平是否真的高?和我们自身有很大的原因!最重要的就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等大幅度提高!再也不像以前90年代人们精神食粮极度缺乏的时代。
总之不是周星驰电影水平不高,而是我们提高了!
90到92年间,周星驰一口气拍了20多部喜剧作品。港片票房之王的宝座,他和发哥、成龙轮流坐,其他人只能干看着眼红。到了1992年,他的片酬直接从300万涨到800万。那时,吴孟达单独接戏只能拿50万,跟他合作便能拿到100万不带砍价的。香港一年到头有5个月都在放他的电影。
很快,星爷在片场有了个新外号,叫做“太上导演”。每部电影,他不仅作为演员参与,开始从幕后制作、台词设计上全面介入。
星爷早年接受采访时说,演《赌圣》的时候,基本上是顺着刘镇伟的思路来,刘镇伟想让他怎么表现,他就怎么表现。
到了《审死官》的时候,也未曾超出杜琪峰的设计。想必那时周星驰觉得自己刚走红,还没有那么大的话语权,各方面都还很“收敛”。
待到跟王晶拍《鹿鼎记》,创作欲已是按耐不住。毕竟演技已受到多方肯定,连金庸老爷子听说他要演韦小宝,只回了六个字:不做第二人想!
实际上,早在1992年,星爷就开了家名为“跨星”的公司,想拍一部属于自己的作品。结果憋了半天,戏一直没拍出来,公司只好先关掉。
第二年,香港、内地打算合拍一部喜剧片。香港特意请来巩俐。那时学院派出身的巩俐对无厘头没啥认识。只因靠《秋菊打官司》才拿到20万的奖励,而香港公司直接给她开100万港币片酬,巩俐笑嘻嘻地就去了。那年,张艺谋还在她身边,叮嘱她说:“放开一点,跟他们学点不一样的东西。”
不过,在《唐伯虎点秋香》里,巩俐始终放不开。她搞不清楚戏说 历史 的笑点在哪儿,还觉得星爷的表演太闹腾。“还我漂漂拳”那段让她扮猪头,她是坚决不从。多年以后,巩俐成了巩皇,再见星爷时才遗憾道:“真是太可惜了,那时候我不懂,应该放开点跟你们一起闹的。”
自己当导演,已是无可避免的事。
1994年初,周星驰小试牛刀,监制并主演《破坏之王》,结果并不是很理想。但这并没有阻止他变强的决心,在和几个伙伴组建起彩星电影公司后,众人一口气掏出6000万,准备拍一部惹人泪下的爱情片,用它帮彩星打响头一炮。然而世事难料,它却成了彩星唯一的作品。
这部电影,就是《大话西游》。
为了拍《大话西游》,周星驰在银川外景地一扎就是三个月。一开始剧本根本不成熟,连至尊宝、春十三娘的名字都是从另一个剧本直接迁移过来的。有了雏形之后拿给西影厂,西影厂领导一看头都大了:“写的是个什么鬼玩意儿?”要不是看到星爷的票房号召力,西影厂才不愿意拍在他们看来这么“跌份儿”的东西。尤其是负责艺术片的副厂长,觉得这简直就是文化垃圾。
为了电影,周星驰真是下足了血本,配乐找的是给老谋子做《红高粱》的赵季平。剧本拿给赵时,还叫《大话东游》,穿越剧情乱七八糟,看得赵老师一脸懵逼。赵就亲自跑去片场,一看到处都挂着牛魔王的肠子,给恶心坏了,做完配乐后觉得太丢人,根本不想在字幕里署名。
1995年,《大话西游》上映,两岸三地票房惨败,口碑也烂到极致。当时在北京一度被当成发行失败的典型,整个寒假算下来才20万票房。河北一些院线播完上集《月光宝盒》,根本没播《大圣娶亲》。最终,港台两地票房加起来还不到5000万,彩星公司直接因此宣告破产。
从那天起,有人开始对周星驰说四个字:江郎才尽。
《大话西游》之后,很多人都觉得周星驰不行了。接下来的《回魂夜》和《百变星君》都被视为东拼西凑、毫无创意的败笔。但周星驰并未因失败而退却,做一个演员已经无法满足他的掌控欲,他想要更多。
1996年,周星驰再次入局,与谷德昭联合执导《大内密探零零发》后,再与杨国辉合组“星辉”公司。不久后,“星辉”便推出了《食神》。那时,一般的港片拍摄不过20个工作日,《食神》拍了50多个,连剧本都酝酿了将近半年。从创意到编剧再到拍摄,周星驰全面打造起自己的电影招牌。
票房稳了,差的,只是一个荣誉。
1999年,周星驰37岁。
回望走过来的路途,他开始有意识地从过往岁月中寻找灵感,将记忆嵌入到电影之中。从80年代入行算起,跑过整整8年龙套,前文所提到的那些孤独而失落的日子,自然值得用一部电影来书写。
怀揣着这样的心境,周星驰开始拍摄一生中最重要的那部作品——《喜剧之王》。
那时在香港,有个叫“仙人求”的特约演员,痴迷表演,一直在跑龙套。和当初的星仔一样,再小的角色,都喜欢跟导演探讨。周星驰表演“尹天仇”,便套了他模子,将他与曾经的自己合二为一。而电影里吴孟达的卧底角色,最早是给万梓良准备的。
在星爷心目中,从艺道路上,万梓良对自己多有提携,让他来担任这个重要角色,再合适不过。结果因为拍摄改期,工作人员没能及时通知到,就把万梓良给错过了。情急之下,赶紧去找达叔。
吴孟达刚从内地拍完片回来,有些感冒,一落地就赶去片场,结果完全不在状态。当时星爷拍片的“重度完美主义”已落下病根,虽是老搭档,一点不肯妥协。一场戏让达叔NG了50多次,李力持都看不下去了。
影片拍摄时,成龙在隔壁拍《玻璃樽》,于是两位大咖跑到对方剧组客串。星爷在《玻璃樽》中被一条狗拖走,成龙演了个教尹天仇用心一点的龙套。两人拍电影的时间都差不多90天。不同的是,成龙花90天,是要拍一系列高难度的动作镜头,而周星驰花90天,是为了要一个最好的张柏芝。
试镜时,张柏芝已经表现出很高的表演天赋。李力持让她演《悠长假期》中的一段戏,台词多达9页,居然没NG就过了。但拍正片时,几乎每句台词的重音、每个桥段的演法,星爷都要“调教”一番。想必是星爷对这部戏有着别样的感情,李力持后来回忆说:“本来只是部很简单的电影,但拍起来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台词,周星驰都要达到极致的完美才肯罢休。”
最终,《喜剧之王》夺得1999年票房桂冠。这是自1993年《唐伯虎点秋香》摘冠后,时隔六年,周星驰再一次登上香港票房之王的宝座。
但周星驰想要的,不仅仅是票房。
还有来自荣誉殿堂的肯定。
可惜,就像多年来香港金像奖不愿意承认星爷的演技一样,《喜剧之王》最后居然只拿到一个最佳新人奖的提名,令周星驰黯然神伤。
但这只是前头,并不是故事的结局。
世事的反转,充满了玄奥。
就在星爷欲摘金人而不得的日子里,内地盗版碟大量涌现。97年前后,北京大学校园里开始疯传《大话西游》,一张盗版碟居然卖到30元。到了1998年,一天能卖上百张。随着互联网开始普及,《大话西游》的剧情、台词和悲剧内涵开始成为无数年轻人热论的话题,和它有关的网站一搜就是一大堆。
就像星爷自己在《唐伯虎点秋香》里说的,人生大起大落来得太快,实在是太刺激了。那一年,《喜剧之王》在港台各大电影颁奖典礼上颗粒无收,而远在内地学子心中,周星弛已被捧为“后现代解构大师”。
之后,许许多多的人四处收集他参演的作品分析他的喜剧,为他曾经不被金像奖肯定的表演风格着迷,将他一部又一部电影的台词背得滚瓜烂熟,愿意为他的各种周边商品买单。人们狂迷周星驰,迷恋他创造的每一个喜剧桥段,就像当初猪笼城寨里的那个穷小子,不遗余力地迷恋着李小龙。
28年过去了,从《唐山大兄》到《喜剧之王》,命运仿佛一个奇妙的回环。
周星驰终于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对李小龙的致敬。
一年一影帝,百年周星驰。
他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喜剧之王。
2001年,在香港电影市场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少林足球》创下6300多万港币的票房,再次打破记录。在那一年的金像奖颁奖典礼上,周星驰终于成为了最大的赢家,一口气拿下七个大奖,甚至包括一个非常特别的“青年导演奖”。可就实际情况而言,那时候,周星驰早也无需用这些奖项来证明自己。
和他有关的许多信息,都是破碎的。
关于电影,说实话,自《功夫》之后的作品,无论诚意还是水准,都一言难尽。尤其当他再也不做演员之后,更是觉得一言难尽…
据说私下里,星爷是一个非常沉闷的人。没有电影上映时,大家几乎看不到跟他有关的新闻。连凌宝儿出来接受采访,他也会不高兴。一直以来,所有跟他相关的那些支离破碎的花边,都不能让观众看到他的真面目。叉少在这里,不能轻易地下结论说,星爷到底是怎样一个人。虽然做了他多年粉丝,刷了他无数的电影和访谈,但我总觉得,没人知道他真实的内心世界。
就像《食神》里的史蒂芬·周对唐牛说的:
“都让你能猜到,那我就不是食神了!”
时光荏苒,20年弹指而过。沿着时间的坡路往回看,再是猜不透的人,有些事,也是可以确定的。1999年之前的那个周星驰,之所以能成为一代人心目中的喜剧之王,不仅仅是因为天赋和才思,也不仅仅是因为热爱。
叉少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即便在最灰暗最孤独的时刻,他也没灭掉心中的希望。
就像《喜剧之王》里尹天仇与柳飘飘的对话:
“看,前面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到。”
“也不是,天亮后会很美的。”
万物之中,希望最美。
2019年,请将它牢牢攥在手中。
我就问你一遍,我想暗战,无间道这些电影大家应该都认可绝对是好片吧,怎么夸都不过分吧。那好,这些大家公认的好电影我想请问你能看多少遍不腻,每看一遍能发现多少之前没注意的新细节?我只知道星爷的电影看了这么多年,还是看不腻,而且每次都能发现新笑点,那星爷的电影怎么就被过誉了,我认为怎么赞誉都不过分,因为星爷以后没人敢说自己的作品一定比星爷的好,更别谈超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