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说漫威的电影都不是电影艺术,漫威电影没有内涵,这句话你们同意吗
基本同意。
漫威的电影确实没有多少内涵,基本都是一些超级英雄和超级反派打来打去。只不过因为其有一整套完备的体系和庞大的故事背景,加上新鲜刺激的人物设定,不错的剧本和高超的电影特效,让很多人都喜欢看。
但这类电影看完了就是看完了,和其他绝大多数商业电影一样,留不下什么有思想价值的东西,更不用说什么内涵了。
希望回答能够帮助到你。
㈡ 《教父》的导演为什么说漫威的电影令人讨厌
《教父》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狠批漫威电影:令人讨厌的片子,从中得不到任何东西!弗朗西斯支持好友马丁·斯科塞斯的说法,他透露其实好友已经说得很客气了,他没有说片子令人讨厌就算是已经嘴下留情了。如果换成他来讲,那就是“人们在片中反复的观看,得不到任何的东西!”
詹姆斯·古恩的回应就是很霸气,简单一点来讲就是“别以为你们导出来的电影就有人不讨厌,只是每一个人欣赏的角度不同罢了!”看得出詹姆斯·古恩不认同他们的看法,而且是给出了反击。
㈢ 小唐尼荣获“年度电影男明星”,但漫威电影正逐步“毁掉”好莱坞
翻开微博热搜一看,一条亮眼的话题跃然于榜单的第43位之上---
“小唐尼,年度电影男明星”
这是刚落幕不久的颁奖典礼,而作为漫威电影中绝对C位的钢铁侠扮演者 “小罗伯特唐尼” ,登上了舞台,并捧起了 2019年人民选择奖年度电影男明星大奖 的奖杯。
纵使随后到来的第四阶段漫威宇宙,我们已不可能再看到唐尼的身影了,但过去11年时间的陪伴和功绩也足够确凿他于这个奖项的实至名归。
漫威电影的功劳
08年《钢铁侠1》横空出世,并迅速在全球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美漫超级英雄热潮。
这部作品的成功不仅挽救了濒临财政危机的漫威影业(《钢铁侠》是当年漫威破釜沉舟的尝试),也成为了凯文费奇开启漫威宇宙计划的最关键一步。
随后10多年时间,23部电影的产出将整个系列拽垃到了骇人惊悚的营收体量---
截止19年11月,排名全球票房前5位的电影就足足被漫威占据了3席,而且票房均在10亿美金以上。不仅如此,过去23部漫威电影的票房总累计也超过了200亿美金,妥妥地成为了它人望尘莫及的娱乐帝国。
但问题来了: 为什么漫威能做到这个程度? 难道说他们真的每部作品都能拍得超棒超完美吗?
显然,答案是否定的(《黑豹》就不说了,《蚁人》也只能说中规中矩),所以真正的秘密不在于 “品质” ,而是漫威创造的 “IP宇宙”---
“系列电影” 在好莱坞已经出现了不少年头了(《加勒比海盗》《速度与激情》《玩具总动员》等等),它们的出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弭影片制作的不确定性,能让前作积累的粉丝也投入到续作的支持上来。
但长久以来的经验告诉我们,传统 “系列电影” 的可持续性还是稍显欠缺,在持续产出之后就会陷入到明显的营收,增长,乃至内容产出危机之中。
不过最近10年漫威电影的崛起很好的改变了这一困境,它的内容依托于已经发展了大半世纪的漫威漫画,这其中拥有着超7000个英雄,也有着数十上百的不同类型的题材,以及最最最关键的 “彼此关联” 特性。
这属于一种 “超级版系列电影” ,能够保证足够的新鲜度同时,也能够逐步的俘获不同倾向的观众入场,然后再于每一个阶段的终末通过一部大团结的作品《复仇者联盟》将先前的所有积累一同引爆。
长远的未来我不知道,但起码过去10年以及未来可见的10年内,漫威打造的 “IP宇宙” 商业模式,也铁定会继续让他们稳赚不赔,继续躺着把钱赚。
当然,可别以为这是我自己的观点,事实上那位在好莱坞德高望重的马丁斯科塞斯(曾导拍《出租车司机》《华尔街之狼》等)就在最近撰文表达了相类似的看法:
“漫威改变了我们过去熟悉的电影制作形式,他们将电影变成了快速消费的完美产品,没有任何风险了”
初看起来这确实是个不错的改变,但如果你们一直都有留意漫威资讯,那想来应该清楚马丁导演对漫威电影是持有 “鄙夷态度” 的---
自8月份以来,网络上掀起的 “漫威电影不是电影” 的舆论便是经由马丁导演的嘴巴首先说出,而随后本人虽然对措辞进行了修正,但独立将漫威电影厘定为 “movie” 而非 “cinema” ,也足够看出他的轻蔑。
但问题来了,为什么一家在经济上给好莱坞带来了稳钻不赔的商业模式的公司,马丁导演却要如此言辞激烈的视之为洪水猛兽呢?
该不会是他老人家过渡傲慢了吧?该不会是老一辈的电影人都在嫉妒漫威电影的营收吧?
放心吧,马丁导演是有道理的,而这也体现出了何为传奇导演和平庸导演的区别所在---
漫威电影正在“毁掉”好莱坞
最近这个月,院线市场除了《少年的你》《终结者》这些票房大热的作品之外,我们也能够看到一部票房相对羸弱,但影响力绝对不输它人的创作--- 《双子杀手》 。
很遗憾,在整一个放映周期中也仅仅得到了2.3亿票房,而如今全球营收也坐实了会让投资人血亏数千万美金。但是,这部经由李安大导演制作的电影却有着它人不可比拟的意义--- 尝试将观影技术带入下一世代 。
顶受着骂名,也用着自己在好莱坞多年积累的资本来给电影业的未来开拓新方向,这就是李安之所以能够成为传奇的原因所在。
在马丁斯科塞斯身上也同样如此,他对漫威电影的鄙夷,其实就是为了拯救未来的好莱坞电影产业。
正如前文所述,漫威电影只是一种 “快速消费的完美产品” 。它们很完美,但较真来说也只能提供最浅层的温饱(体验娱乐),而不能给观影者带来深层次的内涵体验。
这在一方面对用户心智造成了影响,如同尼尔·波兹曼曾经表达过的忧虑一般,或许漫威电影统治的这10来年,当属好莱坞电影 “最娱乐至死” 的时代呢。
不仅如此,经济学理论也能够告诉我们 “需求决定了供给” ---
安全,低风险的漫威电影模式使得了投资人会更加青睐于IP宇宙,而这种模式一旦大行其道(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了),观众能够在影院选择观看的电影也就会清一色的被它们统治。
久而久之,在 “漫威电影” 熏陶下的观众也会越发对这类作品青睐,或者说对于电影的定义,已经完全被它们占据了认知。
就正如马丁导演在前些时间所说的这句话一般: “这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如果人们只是被给予一种东西,并持续不断地被兜售这一种东西,他们当然会想要更多的同一种东西”。
当然,部分网友可能会觉得: 统治就统治吧,娱乐至死就娱乐至死吧,有源源不断的财源,就能够继续确保好莱坞在世界影坛上的竞争力嘛。
但现实果真如此吗?
事实上最近几年的好莱坞投资已经呈现往低成本电影和高成本的科幻电影倾斜的态势了,而依据网上的统计,制作成本超过1亿美金的好莱坞作品已经从00年的4%,上升到2017年的12%。
高投入的科幻电影在 “IP宇宙” 的商业模式下成为了躺着赚钱的利器,而低成本的作品则成为了制作方与发行方建立关系的 “伴手礼” ,至于不确定性巨大,投入也不小的中等规模电影则完完全全沦为了市场的弃子。
我需要强调的是,这并非是个 “优胜劣汰” 的现象,相反,这妥妥地就是好莱坞的 “劣币驱逐良币” 的体现。
“不确定性巨大” 在一方面代表了投资可能打水漂,但另一方面却也象征着 “形式的多元” ,甭管是制作人还是演员,都均能在这系列影片中得到最淋漓尽致的实力压榨,为他们在艺术上的造诣拓宽更多的可能性。
用马丁导演的一句话来形容: “漫威电影都是些经过市场调研、观众检验、审查、修改、再审查、再修改,直到它们可以投入消费的作品” ,而这种千篇一律则会阻遏伤害出色的制作人和演员的水平发挥。
而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描述,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温饱需求之后,就一定会走向 “自我实现” 的追求道路,离开漫威电影乃至好莱坞也就是时间的问题咯。
网上传闻小罗伯特唐尼离开漫威是因为合同金额没谈妥所导致的,但于我看来,这里面多少存在他对艺术高度的憧憬(这也是他曾婉拒迪士尼将钢铁侠提报为92届奥斯卡男主角的原因,他明白爆米花没这资格)。
而且最近几年以Netflix为首的互联网流媒体公司的强劲崛起也没少给好莱坞带来 “人才压力” ,用马丁导演的一句话来形容:
“如今也就只有Netflix肯愿意投资我1亿美金去制作《爱尔兰人》了”
而我们都知道,今年年初揭晓的91届奥斯卡大奖中,Netflix发行的《罗马》 也勇夺了包括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外语片在内的三座小金人,妥妥地的实力碾压好不好。
随着这种事态的发展,我相信越来越多怀揣雄心壮志的演员和制作人都会选择逃离好莱坞,而到了那个时候, “漫威电影们” 可真还存在可看的价值吗?
我相信这就是马丁斯科塞斯所忧虑不已的事情,也是促使他怒喷 “漫威电影不是电影” 的本质所在。
所以千万别认为马丁傲慢了,也千万别小看了漫威电影可能对好莱坞百年生态所造成的 “毁灭” 影响了,而作为一名小小的电影喜好者,我唯一能够做到的也就在此呼吁一件事情:
如果可以,希望你们能够多支持有内涵的创作,就算是为了拯救你们钟爱的漫威电影吧,好吗?
今天内容就到这里,欢迎在下方评论区发表你们的看法。
请收藏和转发,谢谢!
㈣ 世界名导公开发表申明,漫威真的不配称为电影吗
一家之言,不必当真,应当有自己的判断。近10年,漫威电影险些占有了全宇宙商业电影的大半壁江山。全球局限内,漫威的粉丝无数。,最近漫威电影被业界大神马丁·斯科塞斯狠狠diss 了一把,直接把漫威电影开除出电影队伍,说漫威电影基础不算电影。
此番言论一出,瞬间引爆外网,影迷、粉丝、演员、导演等纷纷就漫威电影到底是不是电影刊登言论。
现实上,这两方完全代表了一直存在的不同的电影望。马丁·斯科塞斯这一派要求电影的内涵和艺术性,而漫威电影则是电影文娱化属性的一种极端表现。
马丁·斯科塞斯之以是说漫威电影不是电影,是从电影艺术性和社会性对漫威作出的批驳。
漫威宇宙的主创们对于马丁·斯科塞斯的观点表示不满,有人言辞激烈,有人态度温和。但焦点的意思其实是,漫威电影也有存在的合理性。
㈤ 导演评《复联4》,本想在《美队3》中,就把钢铁侠写死
自从《复联4》上映以后,全球数以亿计的观众与粉丝都对电影剧情表达出了自己的看法。
鹰眼家人化灰的这一场戏本是安排在了《复联3》结尾 ,作为瓦坎达与泰坦星后的第三个场景。
但因为鹰眼在《复联3》全程都没出现,怕观众觉得这项信息莫名其妙,就删除了。
另外,这一场戏放在《复联4》开头的好处很明显。
首先是可以马上调动起观众情绪,想起上一部《复联3》发生了什么。
然后这种带着惊悚片的绝望与不确定感去看后续内容,正是主创想让观众体会的。
LOGO出现时的 曲目与之前主旋律中的恢宏大气不同,而是用了一首抒情歌。
片方想用此曲表达22部无限传奇漫威电影给人们带来的无数乐趣。
其次,对于一部如此关键的电影却使用了不同寻常的曲子,让观众们知道了电影高度的独特性。
确实, 电影的主题是很严肃和沉重的,但歌词内容却意外的欢快。
在《英雄远征》中我们知道,钢铁侠命名伊迪斯(EDITH)的原因是表达“ 即使丧命,我依然是英雄 。”
而托尼其实在很早就做好了死亡的一切准备,两度留下这样浪漫而洒脱的遗言。
《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名篇,也被托尼汲取了遗言上的技法。
事实证明,他成功了, “辉煌过后终将落幕”已经成为了他的名句。
罗素兄弟出于开玩笑的心态,曾在7月份说过本想在《美队3》就把钢铁侠写死,还艾特了唐尼。
没想到 这一次在《复联4》,他们又想在片头就写死他。
当然, 在第一支预告片出炉时,就有很多朋友猜测钢铁侠是不是在开头就要身亡。
唐尼和他们合作这么多年关系很好,应该不会太计较这种对角色不利的言论。
惊奇队长是《复联3》灭霸事件发生后唯一出现的新超级英雄。
.
作为两部套拍电影的连接点,惊奇队长引入《复联4》的方法很关键。
所以 她在出场之前,给了钢铁侠足足半分钟以上的疑惑表情与强光照射。
观众们很快就会发现“ 哦,原来是她啊。 ”不至于太突兀。
在 《复联3》中,美队与钢铁侠这两位复联最重要的守护者是一面都没有见上的。
对于这个事情,钢铁侠的心理压力明显更大,情绪更难控制。
而在 《复联4》开头,他积压已久的这种愤懑就忍不住了 ,而表现方式非常合理,令人动容。
另外有意思的是, 我们都在为托尼生病变瘦而心疼,没想到这也是特效做出来的。
嗯,不愧是漫威的特效团队。
响指害死了一半人,而另一半的英雄们却暂时完全无能为力。
这种无力感使得每一个人的心态都发生了巨大改变 ,行为也有所改变。
在处理多角色在一起的台词分配上,他们进行了深刻考量,最终形成了当下的结果。
惊队的自信,锤哥的沉默,寡姐的缜密,都有了合理的原因。
㈥ 为什么漫威超级英雄电影会被《教父》导演怒批呢
此前,好莱坞金牌导演马丁斯科塞斯近日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公认批评漫威电影,他认为漫威电影不是电影,说是主题公园其实更加合适。翻译过来其实就是:漫威电影更本不配叫电影,毫无内涵,只会捞钱!
此言论在好莱坞受到了非常多的知名导演赞同,漫威电影瞬间成为风口浪尖般的存在。今天《教父》的导演科波拉也针对漫威发表了言论,他非常赞同马丁导演认为漫威电影不是电影的看法,他认为真正的电影应该是可以从电影当中学到一点东西的,甚至可以得到启发获得灵感的艺术品。他认为像漫威超级英雄电影这种千篇一律的东西是毫无营养的。他觉得马丁说得还是太客气了。他认为漫威电影是卑劣无比的。
当然现在的好莱坞,这类爆米花电影的比例确实有点高,希望两位导演的发言能对这种现状产生好的影响吧!
㈦ 为什么漫威不选知名导演来执导电影呢
漫威可以不选用知名导演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漫威十余年来打造的品牌优势。2、美国完善的工业化电影体制。
从2008年的《钢铁侠》开始,到2019年复仇者联盟的终结篇上映,短短十年间,漫威电影宇宙已经推出来23部影片,包括《雷神》、《美国队长》、《复仇者联盟》等数个电影系列。
而且,令人不得不佩服的是,这23部影片的制作水平都在基准之上,几乎没有一部烂片,以至于在各种票房榜单上,漫威都可以占据半壁江山。
2019年上映的《复仇者联盟:终局之战》,更是力压《阿凡达》夺得了全球票房魁首的宝座,《复仇者联盟》系列影片,也因此成为全球最卖座的电影系列。
也就是说,除却漫画的影响力之外,漫威电影宇宙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号召力。而随着漫威电影一起成长的主角们,更是成了全球性的影视巨星。
比如钢铁侠的饰演者小罗伯特·唐尼,黑寡妇的饰演者小罗伯特·唐尼,以及早被人们熟知的“美国队长”、“雷神”和“奇异博士”等。
漫威成就了这些国际化的明星,这些与漫威一起成长的明星,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最大程度的扩大了漫威的品牌号召力。
事实上,小罗伯特·唐尼在加入漫威之前,已经小有成就。2008年《钢铁侠》上映后,更是凭借其高达5.8亿美元的票房,一举扭转了漫威影业濒临破产的困局。
在漫威的十年间,小罗伯特·唐尼参与了包括《钢铁侠》、《美国队长》、《复仇者联盟》等十余部电影的拍摄,这种持久性和稳定性,在国内影视界几乎无法实现。
如果说品牌影响力和明星号召力,是漫威不选用知名导演的软实力体现,那么,美国电影的工业化程度,就是漫威电影潜在的硬实力。
作为一个移民化的多种族国家,美国的 历史 仅有244年,但是,美国电影却有着100多年的发展史,并形成了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工业化体制。
好莱坞不仅汇聚了全球最优秀的电影制作人,而且有着明确的分工和保障制度。
在工业化的体制下,影片参与者大都以职业或者工作的形式出现,所以也很难出现因某个明星的片酬或者态度的问题,导致影片停摆的现象。
在电影工业的流水线上,没有谁具有不可替代性,而好莱坞的保障制度和从业人员的职业精神,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导演和明星群体的“权威性”。
所以说,对于已形成自己风格和品牌的漫威来说,一个尽职且富有工作激情的导演,显然比一个知名导演更合算。
而对于知名导演来说,流水线形式的漫威电影宇宙,也难以满足导演本身的创作欲望和灵感。
也就是说,早已形成稳定生态的漫威,更适合需要舞台的导演和演员。
我是维赛迪,我来回答。
这涉及到漫威对自家电影宇宙的 规划与战略 。
漫威对旗下电影的策略是求“稳”
对于一个电影宇宙来说,最重要的是 稳定 。
因为只有持续不断的 “稳定输出” ,才可以让品牌逐渐吸纳人气并提高知名度。
换句话说,漫威宇宙的电影大多都是属于同水平线上的作品,而其中会偶出佳作。
用数字来比喻的话,即漫威宇宙大多数电影都是70~80分左右徘徊,最差也不会低于60,其中有些质量高的则可以达到90分,从外网烂番茄的漫威电影指数来看也可以看出漫威宇宙的确非常“稳”。
有童鞋就说了,那如果要确保电影“稳”的话,那不是更加应该找一些知名的导演来执导电影吗?选一些不知名的难道漫威就不担心拍砸了?
这其实又涉及到漫威宇宙的整体规划方向。
漫威宇宙=漫威连续剧
显然,漫威是打算将旗下电影打造成类似连续剧的模式,只不过这个不是电视连续剧,而是 电影连续剧 。
那么连续剧模式最重要的点是什么?是 风格统一 。
毕竟如果这一部电影(这一集)苦大仇深黑暗风,另一部电影(另一集)欢乐逗比风,要说他们是同一个电影宇宙没问题, 但显然会削弱两者之间的关联性。
所以大多数人都说漫威电影走的是合家欢风格,就是这么一个道理,迪士尼跟漫威是有意将旗下电影风格统一的。
但我们知道, 每个导演的个人风格都不一样 ,有的追求画面特效,有的追求剧情内涵,有的喜欢冷色调,有的喜欢大场面,特别是诸如温子仁、诺兰等知名导演拍电影的个人特色更加强烈。
要这些知名导演 抛弃自己的风格 去迎合漫威高层指定的合家欢风?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就拿温子仁来说,他拍完《速度与激情7》之后就表示不拍《速8》了,因为在拍摄的时候受到了一些限制他自己发挥的干扰,即使环球影业承诺给他一笔“可改变他一生的酬劳”他也坚决回绝。
可见对于这些知名导演来说,他们拍电影是为了自己的追求,不是说你给的钱多他们就会愿意拍的(事实上他们也不缺钱)
更何况就算真的勉强谈拢了,这些导演既有实力又有知名度, 漫威高层也不好对他们进行太多管制。
相反,选取一些知名度不高的小导演或者知名度一般的普通导演,则非常方便漫威高层对他的电影进行管控,落实漫威对旗下电影的策略--- 削弱导演个人风格,增强漫威电影风格的统一性。
又有童鞋说了,削弱风格是一回事,但如果这些小导演实力不够把电影拍砸了那怎么办?
这就得说到漫威宇宙如今的 “流水线” 电影策略了。
漫威电影的不少配件,都是高层决定好的
因为漫威每一部电影其实都涉及到未来规划的走向,所以 大体的框架与剧情走向 其实不是由导演决定,而 是由漫威高层决定 的。
就拿《蚁人1-2》这两部电影来说,有多少“配件”是出自漫威高层的手笔呢?
第一,量子领域,因为这是《复联4》逆转无限的关键,所以《蚁人》电影必须紧扣着这点,围绕这点来展开剧情好为《复联4》的时间穿越做铺垫。
第二, 必须给蚁人加一个女儿,因为漫威以后有《少年复仇者》电影的规划,蚁人的女儿蚁女是其中的成员之一。
第三,《蚁人1》时间线在《复联2》之后,是第二阶段的收官之作,所以基本可以确定格局很小,毕竟总不能刚《复联2》来了一场大战,你《蚁人》又来一场规模不小的闹腾吧?
《蚁人2》时间线跟《复联3》基本同时进行,这也可确定了就算你蚁人能巨大化,也不可以闹出什么大阵仗,毕竟复联正在跟灭霸的军队战斗呢。
不要看好像就只有三个“配件”是漫威高层决定的,这每一个“配件”的影响其实都很大。
第一点直接导致《蚁人》电影的整个剧情走向必须围绕量子领域来进行,不可自由发挥或偏离太远;第二点则基本可以确定《蚁人》电影必须走温馨家庭风;第三点则决定了电影的格局大小。
如此算下来,跟拍摄普通电影的导演来对比的话, 漫威的导演们要做的工作其实相对是比较少的, 要知道很多不知名的导演本身就不一定能将整部电影弄得井井有条,如今需要做的工作少了那么多,对他们本身的发挥也是很有利的。
这就是漫威高层对旗下电影进行的品控手段,再加上已经成熟起来的漫威品牌,这也是漫威电影能一直都如此“稳”的原因。
综上所述,漫威挑选导演的要求就是 要听话、好管理,愿意为漫威宇宙舍弃自己的个人风格,将自己变成流水线制作的其中一员, 显然一些非常知名的大导演是不可能接受的。
对于漫威电影来说,并非是不选择一些知名导演来执导自家的电影,实则是根本没有必要,而且很多知名导演来执导漫威电影,其实对于漫威电影宇宙来说也不一定就是个好事情!
作为现如今采用电影宇宙体系的代表型电影系列,可以说漫威的电影在全球市场上都是拥有着非常大的号召力,以至于到了很多时候当漫威电影的档期上线时,其他的一些电影很多都是选择了“避让”,采用延期上映的方式来和漫威电影错开。
这也是因为多数和漫威电影同期上线的作品,很多碍于影院排片量等因素,十有八九都会沦为炮灰,即便是电影本身的质量可能也不错。
而这就是漫威电影的“绝食性”上映风格——
用自身电影的质量、庞大的粉丝群体来获得大量的排片量,压缩同档期其他电影的生存空间,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很多时候漫威电影的风格的确是能够吸引大部分影迷的观影动力。
但,有意思的是:
如果你仔细观察,其实你会发现在漫威很多的电影作品中,采用的都不是名声在外的国际大导演,更多的都是采用一些比较“普通”的导演,这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之后的 《永恒族》导演 ,漫威采用的就是 赵婷 。
显然,如果你稍微搜索一下“赵婷导演”的作品,你就会发现,在接手《永恒族》之前,赵婷导演只有2部作品,但是这2部作品的水平却不低——
所以,本身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漫威在选择自己的电影导演的时候,所谓的“普通”,其实是相对于那些国际大导,比如 克里斯托弗·诺兰 大神、 温子仁 等,这些所谓的“普通导演”其实自身的实力还是非常高的。
当然,我们同样对于漫威的这种选择,也能够看出来漫威对于自己的电影的另外一种隐性的要求,就是——
掌控力!
显然,熟悉漫威电影或者是多数好莱坞电影制作过程中的影迷,影迷应该清楚,在很多大制作的的故事中,电影制作的高层对于电影是需要非常大的掌控力的。
而 对于漫威来说,这种“掌控力”其实并非指的是电影本身如何去拍,而是这部电影在整个漫威电影宇宙中的位置的安排 ,以及 这部电影中所需要的一些能够联动其他漫威电影的元素的设 定。
没错——
这其实就是为什么很多看过漫威电影的影迷,多数喜欢去钻研漫威电影的原因所在,因为漫威是那种可以提前几年在自己的一部电影中插入一个“ 剧情彩蛋 ”,之后在通过几年后的一部电影来反馈这个彩蛋设定的由来的电影公司。
典型的就是:
《复联2》中美队在复仇者聚会中撼动了雷神锤的设定,对应的在后来的《复联4》中的终局之战里面给出了相呼应的剧情设定。
同样的,对于漫威电影中也会利用一些小细节,来暗示之后漫威可能会上线的一些新的角色英雄,比如《 银河护卫队2》中的术士亚当的“茧” ,就是在暗示着后续的第三部“银护”中 术士亚当 就可能会上线。
而这其实就是漫威高层对于电影的主体干预,当然,这里咱们也要知道的是,漫威不同于隔壁DC和华纳之间的设定,漫威只有在单个电影和整个电影宇宙之间的规划上会有“干预”,但是对于电影本身的拍摄展现的方式,其实漫威倒不是特别的会去干预。
因为漫威采用的是“ 导演中心制 ”,对应之下,华纳对于DC的干预,其实不仅仅只是电影整体的规划,甚至对于一些系列作品如何去拍,拍什么也会存在一些干预。
而这也是DC电影宇宙(抛开DC独立电影)现如今依旧还是“半死不活”的主要原因所在。
因此,对于漫威来说,采用这些“普通导演”,其实更多的时候,是为了方便自己去在整个电影宇宙的规划中能够得到及时的调整。
但是试想如果是借助知名导演来拍摄漫威电影的话,其实这种掌控力的需求,能不能得到满足,就是一个大问题了。
毕竟, 人家知名导演多数对于自己的作品,还是有着自己的想法的,而很多时候这种想法其实不一定就能够契合漫威电影宇宙整体的规划 ,这也是漫威很少采用知名导演执导的一个原因之一。
知名导演的风格其实也是一个大问题!
对于电影导演来说,每一部电影的风格是非常受到导演风格的影响的,这意味着在很多时候,我们会在一些电影中看到导演自己异常浓烈的性格元素。
而这对于单个独立电影来说,其实是一件好事,因为这能够让这部电影区别于与同类型的其他电影,但是对于一个致力于电影宇宙体系的漫威来说,这或许就是一个灾难!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就像前面我们说的,知名导演都有自己的风格,并且多数时候如果碰到一些大牌的导演,他们不一定会按照漫威电影宇宙后期规划的要求来拍摄当前的电影,显然,这种潜在的隐患矛盾就会造成不必要的制作消耗。
举个例子:
如果漫威让诺兰大神来导演漫威的电影,或许漫威这部电影在剧情和特效上会受到影迷的追捧,但是这部电影很有可能就出现“ 独立于 ”漫威电影宇宙体系的尴尬情况。
同样的问题,在DC宇宙中简直不要太多——
不论是蝙蝠侠的“ 黑暗骑士三部曲 ”,还是此前的 《小丑》 ,如果单论单个作品的质量,那是没话说,但是如果从DC电影宇宙构架的角度来说,这2部作品和DC电影宇宙的关联度很难符合要求。
显然,对于漫威来说,自然是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出现。
因此,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又要顾及整个电影宇宙的规划发展,其实选择相对于这些顶级大导演的“导演”甚至是新生代的导演来说,就要方便的多了。
退一万步说——
漫威在演员的选择和剧本的要求上,前者采用只选合适不选最贵的原则,后者则是选择最顶级的编剧来创作剧本。
那么,在演员合适,剧本顶级的情况下,其实只要水平合适的导演,再加上自己的一些风格元素,都是能够展现出一部质量和看点都不俗的漫威电影的,这也是一种求稳的做法。
当然,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能够拥有“ 承上启下 ”的属性在内,能够在自身打出票房的前提下,辅助之前或者是之后的电影剧情。
这就是漫威电影多数情况下的主体需求所在,而显然,我们不排除会有顶级大导演也能够满足漫威这种需求,但是就总体而言,多数情况下,这些大导演自身浓烈的风格还是会有破坏漫威电影整个体系的潜在几率。
漫威走的是剧情体系风格,而知名导演则是个人体系风格!
其实不论是漫威还是DC的电影都是有着专属于自己的风格设定,比如漫威很多电影都是采用的“合家欢”风格,而DC电影则是走“暗黑”风格,这也是很多电影粉丝所能够去察觉到的。
而其实这种能够被影迷察觉到的风格设定,放在电影和导演之间也是如此,典型的我们以 温子仁 为例——
熟悉这位导演的粉丝都清楚,温子仁号称是“ 恐怖片电影大师 ”,这是因为出自温子仁之手的电影多数都是自带恐怖元素风格,而且,这种风格不同于一般的恐怖电影,而是专属于温子仁自己对于恐怖元素电影的理解的一种风格。
甚至就是此前DC请温子仁执导的 《海王》 中,整体的风格虽然偏向于漫威的合家欢风格,但是在涉及到电影中的“海沟族”的剧情时,电影的画风就是典型的温子仁式的恐怖元素风格。
这其实如果只是单纯的在一部电影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还是非常nice的,但是就怕整部电影都是充斥着这种强烈的电影导演自身的风格元素。
这一点,其实和漫威走剧情体系风格的规划是相悖的。
因为,对于漫威电影来说,整个的风格不单单是要“相对统一性”,更多的 漫威是希望影迷和粉丝能够将自己对这种风格的认同和喜欢,附加在整个漫威电影宇宙体系中,而不是导演身上 ,毕竟,顶级的导演不可能一辈子都为漫威拍摄电影。
因此,如果导演的风格强烈到盖过电影,那么,可能重现的情况就是粉丝会跟着电影导演“走”,对于漫威电影宇宙的留存度就会降低,这显然是漫威不愿意看到的,漫威更愿意看到的其实是相反的节奏。
对此,同样的道理,其实也能够在漫威电影和演员之间的关系看出来——
人气多如钢铁侠这类的角色,其实漫威也会在合适的时候将其下线,这也是一种保证影迷注意力始终在电影宇宙体系中,而不是单个可能会随时脱离的“元素”身上的操作。
不过,总体而言:
虽然漫威很少使用顶级大导演,但是另外一方面这种操作也是能够发掘一些有新活力和新想法的导演来加入到漫威电影宇宙中来,让漫威电影宇宙始终保持着一种源源不断的活力属性。
当然,除此之外,漫威虽然导演没有用最好的,但是剧本编剧很多都是顶级的,其中也不乏为“权游”写过剧本的这类编剧!
更多精彩漫威电影情报、漫威美剧推荐、漫威吐槽,请关注漫威电影情报局
本文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㈧ 《小丑》大爆后,多位导演炮轰漫威,DC强在了哪里
我觉得是强在电影的创新给观众带来的体验感吧。
而DC正是强在他的创新,以这两个英雄为准,疯狂发展影业。而漫威却通过出售版权赚钱,像《蜘蛛侠》,《X战警》电影,都是漫威曾卖掉的产品。所以,在传播超级英雄形象的时候,漫威不如DC,还有在内容上,他们的人和神的矛盾也不相同,但是DC带给观众的新鲜感会更强烈些。除此以外,就是电影的深度,里面的小丑的表现深受观众的喜爱。所以我认为,电影离不开创新和内容的丰富。大家怎样认为呢?欢迎点赞留言哦。
㈨ 教父导演表示自己是死侍忠实粉丝,从厌恶到喜爱,为何会发生这种转变
电影《教父》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在采访中表示自己是死侍的死忠粉,电影死侍男主角瑞恩·雷诺兹,也急忙在社交平台反馈,死侍也喜欢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他们的这波互动让很多网友很惊讶,因为此前该导演表示自己对漫威电影的看法与马丁·斯科塞斯的看法一致,认为它们是卑鄙的,令人讨厌的,事实上,小编相信很多网友可能和科波拉导演一样,对于死侍,可能都是从厌恶到喜爱,经历了真香定律,小编认为,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实施那死侍的性格。
小编认为,死侍绝对是漫威英雄的独一党的存在,他觉得能够引起你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