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部欧洲的电影,是牧羊人之间的爱情,忘了叫什么名字了
爱情誓言 / 牧羊人之恋 / 男神女神的浪漫史 / 阿斯特蕾和瑟拉多的爱情 / Romance of Astrea and Celadon
2. 电影《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优秀篇
本片通过讲述牧羊人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表达了一种人定胜天的思想。曾经在古罗马时代流水淙淙,人们可以垂钓的地方,现在变成了狂风呼啸的荒漠,可是说是大自然对人类破坏自然的不端行为的严惩。但是牧羊人通过一己之力又把不毛之地变成富裕的村庄,全是靠一个永恒的精神和肉体的力量。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他和神对抗,创造了伟大的事业,这体现了人类潜藏的智慧和改天换地能力。心存善念必有善报,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与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互为表里,相互影响。人们原先自私自利,相互折磨,最终导致村庄荒芜和废弃。而到了1945年,“我”又去了那里,看到了更加美丽,面积更大的森林,到处鸟语花香,潺潺流水穿过树林,不时有甜美的清风吹过,伴有儿童天真的笑声,陆续有一些年轻人搬到这里居住下来,这都跟30年前的境况有了天壤之别。当生态环境发生改观后,人们的精神面貌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这一点上来讲,牧羊人简直就是从事着上帝所作的事,他不但改造了自然,也重塑了人心,使人心向善,相互关心爱护。
所有这些变化都归功于这位默默无闻的老人几十年的坚持,老人把永恒的精神和肉体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创造了伟大事业,使得生存下来的人们过上了无比幸福的生活。人们对这种变化毫不关心,渔夫和猎人不断地追捕鱼和野猪,尽管他们看到了这里茂盛的森林,也只会把它当做是大自然的产物。正是因为这样,没有人提起过牧羊人的功劳。如果有人知道牧羊人的功绩,人们大概就不会让他再默默无闻了。如“我”所言:这位高尚的老人的行为,除了神以外,又有谁会知道呢?
庄子说:“至人无己、圣人无功、神人无名”。牧羊人始终默默无闻,不求名利和回报,在事业成功时悄然离世,人们享受到了他赐予却没有感觉到他的存在,他的奉献精神和坚持不懈,乐观向上的生活观念相对于众生喧哗,唯利是图的现代社会,更具有现实意义。
森林逐年减少,珍稀物种濒临灭绝,草原沙漠化,全球变暖等等,这些问题是不是真的这么难治理呢?我不是专业人士,但是再来看看这位仁兄的故事,似乎一个人就可以改变很多事情。人们除了每年植树节去种树作秀之外,也许可以下决心做一些更多的事情来改变现状。
仅仅凭这一个人的努力,就可以把一片不毛之地变成森林,可是也只能把这一片地方变成森林。如果来一群人砍伐,这片森林照样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消失。但如果每个人都去种树,那这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再想想看,其实只要一万个人中能有一个这样的人,就已经足够好了。
我很想把这部短片推荐给朋友们和每一个认识的人去看,这部短片告诉我们--只要每个人减少一点污染环境的行为,合起来就可以为环保事业做出无法想象的贡献!
再来看看现在某些人的“恶劣行径”,现在大家都在呼吁要环保,有些人喊得更响亮,但实际行为却和嘴里说的大相径庭。要让他去种几棵树,觉得太渺小;手里要有个空塑料瓶之类的,就随手一丢了事。还是那句老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3. 《牧羊人的性玩偶》结局悬疑求解,推理高手请进
那三具尸体是被小女孩剥了皮后扔下山的,山上的就是那层皮加稻草做成的。
影片开始采用倒叙的手法,从裂唇女的回忆引出的一段故事。
这个故事分两条时间线叙述
大致整理了一下:
起源:若干年前(40年前?),教堂神父XXOO了一个流浪的吉普赛女人,并使其生下了一个女婴。神父认为自己是受到女人的诱惑才做出了这种行径,于是认为女人是魔鬼(自己犯了错却怨别人勾引,唉),争执中把女人逼下了悬崖。……期间好像还放火烧掉了一个茅草屋……揭露神父罪行的那一段没太认真
看,就当作女主角出现的引子吧,无关紧要,主要是讲女孩的来历。
女孩生下来后就被神父豢养在教堂的地下室里(有没有侵犯情节就不知道了,我觉得有),同时神父安排一个徒弟负责给她送饭,直到女孩长大(所以女孩一直不会说话)。
路线A(不是按照电影顺序讲述的):1975年开始是主线剧情。有一天,神父的徒弟在送饭后没有锁好门,女主角趁机逃跑,过程中把徒弟撞下楼梯,徒弟摔死了。女孩开始往山上跑,跑到了老牧人的小屋。当时(晚上)小屋里有3个人:老牧人(48岁)、老牧人的哑巴儿子(18岁)、一个因情杀人而陷入自
责的杀人犯(28岁),三人喝酒狂欢(之前老牧人给大家讲过那个古老的传说),酒醉的老牧人表演了如何做牧人玩偶,被屋外的女孩看到了过程。天亮以后,3个人酒醒,发现了躲在角落里偷吃苹果的女孩,他们都以为是传说应验:牧人玩偶活了。老牧人和杀人犯都把女孩XXOO了,之后某个酒醉的晚上,还想让哑巴儿子也加入,小男孩害羞逃开了;老牧人和杀人犯同时又把女孩OOXX了(二龙一风),过程中女孩咬伤了杀人犯的手,老牧人为了惩罚女孩把女孩关了禁闭。
杀人犯被咬伤的手在几天后感染(估计是破伤风一类的),奄奄一息,老牧人安排哑巴儿子去禁闭小屋找酒(可能是伤口消毒);哑巴儿子进屋后被女孩用酒瓶砸晕了,女孩正看着晕过去的哑巴儿子不知所措时老牧人也来了,老牧人一来就把木屋的门从外面锁上了,并没有看见女孩指手画脚指着屋子里的哑巴儿子。老牧人认为传说应验了,女孩可能是木人玩偶变的,要来报复,防火烧掉了禁闭小屋。结果女孩自己从烟筒爬了出来,老牧人从火海中认出自己的哑巴儿子……哑巴儿子烧死了,老牧人很愤怒,要杀死女孩;但是因为杀了情人而陷入自责的杀人犯为了救赎,阻止了老牧人。争执中,女孩用刀刺死了老牧人。
之后比较血腥,女孩根据那晚看到的情景,剥了老牧人和哑巴儿子的皮并用稻草扎了两个人偶(女孩只是单纯的模仿,没有动机)。杀人犯因为感染濒死,目睹了全过程,直接晕了。女孩大惊,下山求救。
路线B:(影片开始的过程)神父发现了徒弟的死,为了掩人耳目,神父将尸体吊了起来,伪装成自杀。村里的男警在葬礼后用石头钉墓碑的十字架,被下山的女孩看见(由于神父的监禁,女孩非常害怕十字架),所以认为砸十字架的男警是好人,于是跟着葬礼的队伍进了小镇,男警在女孩晕倒前抱住了她,并收养了她,同时开始着手调查女孩的身世。期间神父发现了逃跑的女孩,两次试图杀人灭口,都被阻止。小镇的居民对这位来历不明的女孩很排斥,神父宣称女孩是魔鬼的化身,鼓动大家烧了女孩……女孩独自逃回了山上,发现杀人犯已死,于是又做了一个玩偶……男警最终查清了女孩的身世,也就是“起源”那部分内容。裂唇女(那时候是个小孩子)跟男警报告说发现了女孩上山了,于是男警就去山上的牧人小屋。女孩看到男警很高兴(从女孩的衣服能看出时间顺序),同时也给男警看自己做的三个玩偶。
男警看后大惊,刹那间传说浮上心头,他也认为女孩是传说中复活的杀人玩偶,于是开始追逐女孩。受惊吓的女孩四处逃窜,最后失足从悬崖上掉了下去。男警下到悬崖底部,看见了三具被剥皮的尸体,抬头也看见了女孩的尸体,百感交集,举枪自杀(电影开头38岁的男尸)……
4. 求推荐类似《植树的牧羊人》、《我在伊朗长大》之类的电影
类似<<植树的牧羊人.我在伊朗长大>>如下:
<大河>
<迷雾中的小刺猬>
<故事中的故事>
<牧神的午后>
<春之觉醒>
<坐火车的女人>
<鸽子也能上天堂>
老人与海
<父与女>
<平衡>
<彼德与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暂时就这些了可能有点电影已经不好找了
推荐你去迅雷或者
优酷网
.
皮皮
电影.土豆.56.PPLOVE这里面去看
<希望你采纳哈~>
5. 牧羊人电影女主人公是谁
丛珊,1962年5月19日生于中国北京,华语影视女演员。
1981年,丛珊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1982年,主演的电影《牧马人》 ,同年当选《中国青年报》“最喜爱的十大青年银幕形象”;1983年,丛珊参演谢晋导演的电影《秋瑾》;1985年出演《良家妇女》饰演余杏仙。
1987年丛珊在法国政府奖学金的资助下进入法国高等戏剧学院学习;1996年,丛珊带着儿子回国定居。2013年8月,参演陆毅、秦海璐主演的电视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
早年经历
丛珊出生在北京,父母都是昆曲演员。丛珊小时候,由于文化大革命,爸爸被打成反革命关进了监狱,妈妈在干校学习,姐姐被下放到农村,她是由姥姥带大的。
丛珊小学就喜欢唱歌、跳舞。上中学后,丛珊喜欢上了电影,1981年,丛珊通过考试成为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班第二批。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丛珊
6. 求电影《牧羊人》观后感
看好拉!
80[lonely people] 幼而无父和老而无子的人
百姓有不理(不合理)者如豪(同“毫”)末,则虽孤独鳏寡必不加焉。――《荀子·王霸》
孤独
(1)[isolated;lonely]∶孤立无所依附
小车站孤独地隐在树林里。――《筑路》
(2)
[alone]∶独自一个人;孤单
老汉拄着拐棍,背着草筐,整天孤独地踯躅在田野上。――《为了周总理的嘱托……》
(3)
[friendless;lonely]∶不合群;不喜欢跟人来往
他性情孤独,几乎没有什么朋友
孤
gū
(1)
单独;孤独 [lonely;solitary; isolated; alone]
孤,独也。――《广雅·释诂三》
君名孤寡。――《吕氏春秋·君守》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宋·苏洵《六国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
以区区百人,投身大敌,与之扑斗,何异以孤羊投群狼?――《清稗类钞·战事类
(2)
又如:孤冷(孤独冷清);孤孤恓恓(孤独恓惶);孤恓(孤独不安);孤桩桩(孤零零站着);孤贫(孤独穷困)
(3)
孤高 [arrogant]
孤怀吐明月,众毁铄黄金。――唐·孟郊《连州吟》
(4)
又如:孤风(孤高的风度、品格);孤直(孤高耿直);孤特(孤高;特出);孤梗(孤高刚直);孤逸(孤高洒脱);孤清(孤高而清静)
(5)
独特 [unique]
清词孤韵有歌响,击触钟磬鸣环珂。――唐·李商隐《安平公》
(6)
又如:孤音(独特的音律;孤独的声音);孤艳(指独秀的花);孤韵(独特的风格;超凡的韵律);孤怀(孤高的情操
(7)
孤独是一个没上发条的钟
孤独是面对心爱人欲诉不能的情结,孤独是欲罢不能的牵挂,孤独是满怀心事朋友问津时的一句轻答“没什么”,孤独是内心无奈时的一声轻叹。孤独是希望渺茫的等待,一个寂寞的等待。不是所有的期待都有结果,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收获。孤独是因为心中有爱,没有爱的人也不会感到孤独。因为爱,不忍伤害身边善良的人们,因为真爱不愿放弃等待了很久的情,很矛盾,无人可诉,所以孤独...
独自一个,孤单
(8)有时孤独是种享受 ,孤独的人不可耻。孤独是种智慧 ,是种心境 。 孤独的时间是珍贵的,孤独的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体会孤独就需要因人而异。快乐的孤独感觉是被动的,不会白白地送给你,需要你去争取,去领悟。懂得领悟孤独的人就会体味到人生中独特的景致。
孤独的最高境地莫过于在孤独中创造。多一份孤独的快乐,少一份无为的浪费,让生命在富有创造精神的孤独中度过,让生命时光在每一分每一秒不虚度。在孤独中拥有了自己的一切,你会觉得你一点也不孤独。于是,你就会明白,能够真正拥有孤独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油画孤独
名 称:孤 独
时 期:1933年
创作者:马克·夏加尔 俄国
规 格:102cm×169cm
材 料:布 油彩
存藏处:以色列 特拉维夫博物馆藏
夏加尔将基督表现为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坐在草地上,陷入忧郁的沉思状态。身后是村庄,天上有天使正在飞翔。荒诞的画面,反映了画家梦幻的艺术气质。画中的人物、环境与构图,都反映出画家思念故乡的怀旧情绪。他用立体主义的分析方式,使空间重叠、形象古怪,产生了一种浪漫的抒情情调。 0字
7. 牧人的性玩偶女主角叫什么名字
Roxane Mesquida罗珊娜·马奎达,不知道电影里叫什么,最后直听到叫爱丽。
说起来也好笑,好人和坏人都死了再加上一个天真女孩,真是啊,导演真能掰,不就是间接的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不公平的事太多,做人要正视自己,别把自己烁成金了,导演很聪明走避实就虚的路,和电据惊魂很像,一个走人行本色,一个走末路绝命;一个大家一起做游戏很自然的一起共上黄泉,一个是一环套一环,环环套死人的人为变态游戏。不知道这些电影该说好还是不好,西方人大都讲究的是人行本恶,以魔制魔,以毒攻毒,东方人大都讲究的是人性本善,以善化魔,以疗化毒,希望东方人的电影能走东方的本色出来。说多不说了。祝大家心情愉快!!!
8. 《音乐之声》歌曲
我也很喜欢这个,呵呵
《十六将要十七》(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原版音乐剧中称作《你正十六岁》(You Are Sixteen )
搜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可以得到很多版本,
可以挑选你喜欢的。
如果你在家里下的话,用这个就可以了
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
http://www.cat-nest.com/...20Going%20On%20Seventeen%20...%20Rolf%20and%20Liesl.mp3
如果是因为在网吧搜索下载受限制的话,可以用这个
SIXTEEN GOING TO SEVENTEEN-音乐之声.mp3
下面链接必须用迅雷下,可能要等一会儿
http://tc.seu.e.cn/bbs/UploadFile/2005-3/2005315105255401.mp3
歌词:
Artist: Rolf and Liesl
Song: 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
[Rolf:]
You wait, little girl, on an empty stage
For fate to turn the light on
Your life, little girl, is an empty page
That men will want to write on
[Liesl:]
To write on
[Rolf:]
You are 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
Baby, it's time to think
Better beware, be canny and careful
Baby, you're on the brink
You are 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
Fellows will fall in line
Eager young lads and rogues and cads
Will offer you food and wine
Totally unprepared are you
To face a world of men
Timid and shy and scared are you
Of things beyond your ken
You need someone older an wiser
Telling you what to do
I am seventeen going on eighteen
I'll take care of you
[Liesl:]
I am 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
I know that I'm naive
Fellows I meet may tell me I'm sweet
And willingly I believe
I am 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
Innocent as a rose
Bachelor dandies, drinkers of brandies
What do I know of those
Totally unprepared am I
To face a world of men
Timid and shy and scared am I
Of things beyond my ken
I need someone older and wiser
Telling me what to do
You are seventeen going on eighteen
I'll depend on you
转载剧情简介:
《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是一部改编自玛莉亚·冯·崔普(en:Maria von Trapp)的著作《崔普家庭演唱团》(en: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的戏剧作品,最初以音乐剧的形式于百老汇上演,之后被改编成电影,位居北美影史票房第三名,同时也是史上最卖座的歌舞片。
该剧描述阿尔卑斯山上某处修道院里的一位实习修女到崔普家担任教职,然后从赢得孩童们的心,到与单身的男主人相爱、结婚并组家庭乐团,最后又有惊无险的逃离纳粹魔掌的故事。其中,该剧的诸多歌曲,如《Do-Re-Mi》、《雪绒花》传唱至世界各地,亦被翻译唱成各国语言版本。
[编辑] 创作起源
《音乐之声》的创作灵感源自于玛莉亚·冯·崔普的真人真事:玛莉亚·冯·崔普生于阿尔卑斯山一带,原本在本笃会的农伯格修道院(Nonnberg)担任实习修女,1926年因健康问题,被院长送到盖尔·冯·崔普爵士(Georg Ritter von Trapp)家修养,兼任爵士长女的看护。之后玛莉亚与爵士两人坠入情网,于1927年结为连理,两人并生有两女一男。
1930年代受到经济大恐慌影响,爵士几乎失去了所有财产。于是他和玛莉亚带领七个孩子组成乐团进行职业演唱,并于1936年萨尔斯堡音乐节上赢得首奖。1938年纳粹德国与奥地利合并,爵士拒绝了纳粹的征召令。为了躲避追捕,他们以露营的名义搭乘火车穿越阿尔卑斯山来到意大利,从此展开全欧洲的巡回表演。1939年他们移居美国后,不但将演唱事业开拓至世界各地,也在自家的“一心”牧场举办各种音乐营队。
1956年,崔普家庭歌手正式解散,玛莉亚·冯·崔普出版了第一本书《崔普家庭合唱团》。不久,该著作被改编成德国电影《崔普家庭》(Die Trapp Familie),并在欧洲引起轰动。
[编辑] 登上百老汇
1958年,43岁的电影导演文森·唐纳修(Vincent J. Donehue)将这个故事介绍给百老汇夫妻档:制作人理查·哈勒岱(Richard Halliday)和女演员玛莉·玛汀(Mary Martin)。两夫妻对这故事十分有兴趣,便开始试图与玛莉亚本人联络,并取得她的支持(虽然之前受到律师的欺骗,她已经失去了故事的版权)。当时,笃信天主教的玛莉亚正与亲生的三个孩子在新几内亚传教,对于哈岱森信里的提议完全没有兴趣。直到有次玛莉亚返回美国时,在百老汇观赏玛莉·玛汀演出的《飞燕金枪》(Annie get your gun)后对其演出大为赞赏,从此大力支持这个创作计划,而玛莉也同意将演出所得的375%收入无偿捐给玛莉亚。于是,在从德国电影公司那儿取得版权后,他们开始计划重新创作一部全新的音乐剧。
原本这出音乐剧打算以崔普一家的著名演唱歌曲为主轴,其中插入几首创作歌曲,于是哈勒岱夫妇找上著名的词曲创作搭当理察·罗杰斯(Richard Rodgers)和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Oscar Hammerstein II)协助。但在这两人坚持下,最后改采新的方式:作品中所有的词曲由这对搭档重新创作。
[编辑] 剧情架构
[编辑] 剧情
《音乐之声》数位影音光碟封面:图中是开场时玛莉亚在阿尔卑斯山山上歌唱的场景。《音乐之声》的剧情可分成三个转折,铺陈玛莉亚的故事,描述她在修道院实习,来到崔普家庭,然后与后者一同逃离纳粹掌控。虽说每个阶段出现的人物,但剧情的主轴仍是“音乐”——善于歌唱的玛莉亚,透过音乐教化崔普家的孩子,最后感动了上校的心,终得美满因缘,并证明音乐永能感化人心。
注意:下文记有作品情节、结局或其他相关内容,可能降低欣赏原作时的兴致。
玛莉亚是阿尔卑斯山上一所修道院的实习修女。不同于其他修女,天真烂漫的她老是不遵守院里的作息,偷偷跑到山头外嬉戏、歌唱。一天,大家祷告时,又发现玛莉亚迟到了——原来她刚在外头忘情歌唱,直到钟声响起才匆忙回来。
受够玛莉亚的几位修女来到院长办公室,决定好好讨论玛莉亚的问题。大家你一言我一句,伴随著办公室外玛莉亚闯祸的尖叫,漫长的讨论后终于在院长的主持下得出结论....。于是玛莉亚被唤入院长办公室内,和院长谈论她的未来:慈悲的院长看出这儿终就不是她的居身之所,决定让她下山,到一户向修道院请求家庭教师许久的人家担任老师。
对未来充满彷徨和不安感的玛莉亚提著行李,一路忧心忡忡地赶到这户人家;在她眼前的是栋包含美丽庭园的巨大豪厦,而房子的主人则是崔普家的核心人物——奥地利海军的盖尔·冯·崔普上校以及他与前妻生的七名子女,其中最大的丽莎16岁,最小的葛莉泰才5岁。由于没有母亲,身兼母职的上校以严格的军事化方式教育孩子,可玛莉亚来临后却改变了整个家...;他教这些孩子唱歌,带他们嬉戏,并教这些孩子演布偶戏等才艺,因此博得孩子们的喜爱。但另一方面,这些事逐渐传到忙碌的上校耳中,却多少令他有些不快。
其实,上校虽然离家如此久,但不全是为了公务:他和维也纳的爱莎女伯爵已经交往了一段时间,两人的发展也快步入红毯。而另外一方面,上校的大女儿却爱上了纳粹的小传令兵劳夫,因此常背著上校溜出来私会。这一切,却因玛莉亚的影响力而逐渐改变。
终于,上校带著爱莎女伯爵回来了。他要“验收”玛莉亚几个月来的成果,以及证实些传言。结果他差点被孩子们的“恶行”气昏:爬树、游泳、穿不要的窗帘作成地衣服以及玛莉亚的顶撞之词。结果两人大吵一架,玛莉亚被上校赶出了门。但就在她将离去时,孩子们唱起了《音乐之声》,优美的歌声感动了冷酷的上校,使他以优美的歌声附合而唱。于是,玛莉亚留下来了,并带领孩子一同准备下崔普宅邸将在下星期举办的舞会。
舞会准备的十分成功,玛莉亚与上校间的关系也迅速升温。孩子的表演赢得来宾的喝采,但舞会一结束玛莉亚却迫不及待的跑回修道院。回到院里的玛莉亚像变了人似,整天不发一语却只顾著祷告。直到有一天,她终于告诉玛格丽特修女想早日成为正式修女的心愿:因为她发现她已不知不觉爱上崔普上校了。为了躲避这一切,她决心成为一位虔诚的修女。但在院长循循善诱下,玛莉亚终于理解自己的梦想不该躲避,而应坦然面对。于是玛莉亚又回到了辛普家。这时,少了玛莉亚的辛普家却陷入愁云惨澹中,不但孩子们想念玛莉亚,上校的心也迷上著她。玛莉亚回来后,不但孩子们高兴起来了,同上校居住的爱莎女伯爵也发现自己挽不住情人的心,自己退出这有点暧昧的三角关系。不久,上校向玛莉亚求婚,而她也坦然接受了这段如梦似幻的爱情。
步入礼堂后,玛莉亚与崔普一家人共度欢乐的家庭时光,同时也积极准备音乐节的表演节目。可是同时,纳粹的魔掌也逐渐深向这家人:纳粹德国合并掉奥地利后,开始吸收奥国军人加入纳粹阵营,忠勇爱国的崔普上校自然也是纳粹亟欲招募的人才。无奈崔普上校坚决不肯点头,纳粹只好用尽各种手法,包含威胁利诱,强拉上校入营。于是上校和玛莉亚开始计划秘密的潜逃计划...。
音乐节会场上,大家的表现都很精采,但崔普家庭优美的歌唱却广受大家欢迎。在观众的掌声中,崔普全家缓缓消失在舞台上...。经过一番后,比赛结果揭晓:崔普家顺利拿下冠军,但领奖时却迟迟不见他们出现:原来,在精心安排之下,玛莉亚和上校带著七个孩子已在逃离的路途中。他们在修女和劳夫的掩护下,躲过了纳粹党人的搜索,最后在修女们的祝福中,朝自由的山头缓缓行进...。
记有情节或结局的内容在此处结束,下文与情节无关。
[编辑] 人物架构
修道院 崔普家族 其他
修道院院长
苏菲亚修女
玛格丽特修女
伯莉丝修女
修女甲
修女乙
修女丙
盖尔·冯·崔普上校
玛莉亚
丽莎·冯·崔普
弗德瑞克·冯·崔普
路易莎·冯·崔普
柯特·冯·崔普
布姬塔·冯·崔普
玛塔·冯·崔普
葛莉泰·冯·崔普
爱莎女伯爵
劳夫
麦克斯·戴维勒(旁白)
宴会主持人甲
宴会主持人乙
纳粹军官
[编辑] 曲目
《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
《玛莉亚》(Maria)
《我有信心》(I Have Confidence)
《爱如何存在?》(How Can Love Survive?)**
《我最爱的事》(My Favorite Things)*
《十六将要十七》(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原版音乐剧中称作《你正十六岁》(You Are Sixteen )
《Do-re-mi》
《孤单的牧羊人》(The Lonely Goatherd)
《无法停止》(No Way to Stop It)
《平凡夫妻》(Ordinary Couple)**
《再会歌》(So Long, Farewell)
《好事》(Something Good)*
《雪绒花》(Edelweiss)
《攀越群山》(Climb Ev'ry Mountain)
*电影中增加的歌曲
**音乐剧中原有,但在电影里没出现的歌曲
[编辑] 音乐剧
经过一年准备,《音乐之声》于1959年11月16日在朗特·方谭剧院(Lunt-Fontanne Theatre)正式上演,女主角由玛莉·玛汀本人主演,男主角则由席多·拜克(Theodore Bikel)担任。音乐剧上演后造成轰动,不但连续演出1443场,并获得6座东妮奖的殊荣,其中包含最佳女主角奖、最佳音乐剧奖等重要奖项。由于表现亮眼,1960年时引发二十世纪福斯公司将该剧改编成电影的构想。
1963年1月15日《音乐之声》风光下档,并被英国、澳洲等地重新改编,登台上演。原剧下档30多年后,1998年又曾登上百老汇舞台上演半年,直到1999年下档。
[编辑] 伦敦新版本
1981年,在制作人萝丝·泰勒(Ross Taylor)请求之下,佩扥拉·克拉克(Petula Clark)同意主演在伦敦西区剧院的阿波罗·维多利亚剧院(Apollo Victoria Theatre)重新登台的《音乐之声》。虽然她担心自己51岁的年龄饰演女主角的角色太老而没有说服力,但克拉克却让所有的剧评一致赞扬(该剧也成当时英国剧院史上票房最好的作品)。而玛莉亚·冯·崔普本人也出席该剧首演,并描述克拉克是“有史以来最好的玛莉亚”。由于史无前例的戏票需求,克拉克将她原先计划的半年演出合约延长至3年半,而该剧单周(1981年10月26日 — 10月31日)101%的观众出席率,也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列入英国所有音乐剧作品中,史上最高的出席率。这也是第一个将电影版本里理察·罗杰斯和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新创作的两首歌曲搬上舞台的版本,而其现场收录也首创使用数位收录方式,可是收音成果却从未以光碟的形式出版。
[编辑] 其他地区版本
澳洲人自创的版本于澳洲雪梨昆士兰表演艺术中心(Queensland Performing Arts Centre)的戏词剧院(Lyric Theatre)登场,由著名澳洲戏剧《Blue Heelers》中的演员丽莎·麦昆(Lisa McCune)饰演玛莉亚,电视名人贝特·牛顿(Bert Newton)饰演麦克斯并由约翰·瓦特(John Waters)担任崔普上校。
[编辑] 电影
音乐之声
The Sound of Music
IMDB电影资料
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彩色/黑白: 彩色
制作 劳勃·怀斯
编剧 玛莉亚·冯·崔普原作
哈瓦·林赛音乐剧改编
卢瑟·克劳斯音乐剧改编
恩斯特·雷曼
导演 劳勃·怀斯
主要演员 茱莉·安德鲁丝
克里斯多福·普拉玛
出品公司 二十世纪福斯
发行时间 1965年3月2日
1960年6月,二十世纪福斯以12,500,00美元购得电影版版权。但条约中规定福斯公司必须等音乐剧下档后,以及1964年以后才可以开拍,而福斯公司因为之前拍摄《埃及艳后》(Cleopatra)花费甚巨,财政陷入困境,业界一直传言该公司将在1962年倒闭。为了挽回局面,二十世纪福斯为该电影找来改编过《国王与我》(The King and I)、《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的剧作家恩斯特·雷曼(Ernest Lehman)担任编剧,并打算找拍过《罗马假期》等片的导演威廉·惠勒(William Wyler)开拍。然而惠勒的想法显然无法得到雷曼的认同,于是又找了劳勃·怀斯。怀斯本来对该剧兴趣不大,但看过雷曼的剧本后却深受吸引,因此接手了该片的导演工作。
1963年《音乐之声》在萨尔斯堡正式开拍,由于当时的玛莉·玛汀已年过50,无法负担实地拍摄的压力,于是制作群找了曾演过《窈窕淑女》(My Fair Lady),以及电影《欢乐满人间》的英国演员茱莉·安德鲁丝担任玛莉亚的角色,而崔普上校则由克里斯多夫·普朗玛(Christopher Plummer)饰演。由于茱莉·安德鲁丝的歌唱表现和演出皆属一流,加上制作群成功运用了萨尔斯堡的美丽景色与人文景观,电影推出后在全球造成轰动,不但成为当时史上卖座次高的电影,片中许多歌曲,如《Do-re-mi》、《雪绒花》也被改编成许多语言的传唱版本。另外,该片在奥斯卡金像奖中获得10项提名,最后赢得包含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5项大奖。
电影里为了剧情需要,制作群做了许多不同于音乐剧版本的修改:
(一)音乐剧中《爱如何存在?》(How Can Love Survive?)和《平凡夫妻》(Ordinary Couple)分别被《我最爱的事》(My Favorite Things)和《好事》(Something Good)取代。其中后两者的词曲皆由理察·罗杰斯一手包办,因为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已经于1960年8月23日罹患癌症过世(他死前的遗作便是住院期间完成的《雪绒花》)。
(二)剧中爱莎女伯爵和麦克斯的戏份被大量删减,甚至连演唱的部分也被取消。另外,片里大量取用萨尔斯堡乃至于阿尔卑斯山的景致,使其场景远远超过音乐剧里的人造舞台布景。
有趣的是,电影的内容反而影响到日后改编过的音乐剧版本,使电影与音乐剧的同质性越来越高。
[编辑] 逸事
这部音乐剧造成了一些对奥地利的错误想像:许多人以为《雪绒花》这首曲子是该国国歌。事实上,这首歌在奥地利不怎么受欢迎(有个幽默的说法是说隆纳·里根总统任内,在某次奥地利代表拜访白宫时演奏该曲)。
在《Do-re-mi》出现在一个市场的场景里有明显的错误:一个装著橘子的板条箱上标示著“以色列制造”,然而1930年代以色列并不存在。而这错误于电影拍摄期间显然未被发觉。
另一个被知晓地理学的锐利观察者发现的错误是崔普家爬山的场景中他们理应往安全的地方前进,然而实际上他们却“朝著”奥地利的方向走。
《我有信心》是罗杰斯写来作为“过场”的歌曲,以便让电影中玛莉亚从修道院前往崔普家的宅邸(根据他的说法)。在这场景中,玛莉亚要通过一处拱门。而根据DVD里的花絮,有位现实里玛莉亚的女儿,以及“她”的女儿(也就是玛莉亚的孙女)可以被看到正准备穿越那处地点的路。其实崔普家庭当天刚抵达现场,怀斯导演让他们担任行路人的角色。而据闻安德鲁丝拍摄该片段期间,影片剪辑者也在那场景上出现了一会儿,因为他似乎很适合这个角色。
由于电影广受好评,并成为当时第二(紧接在《乱世佳人》之后)卖座的电影作品,著名影评宝琳·凯尔(Pauline Kael)不断挖苦该片,并称其《“钱”之声》(The Sound Of "Money"),而据称此举也让她被《McCall's》杂志炒鱿鱼。
该片高度的创作身价40年后依旧不减。一份附在原声带的评论里,理查·罗杰斯在该片完成后说到:“当你开始观赏这部电影时,你会立刻说说该片‘不是’来自一间腊肠工厂。”
2001年美国国会图书馆认定该片是“重要文化象征”,并选入美国国家级收藏。
根据boxofficemojo,该片名列北美票房史上(142,415,400美元)与参考通货膨胀计算后(911,458,400美元)第三高(紧接在《乱世佳人》和《星际大战》(Star Wars)之后)。如果加上全球成功的票房纪录、录像带、雷射光碟、数位影音光碟以及频繁的电视拨放,它被英国亚马逊网络书店称为“最被广泛观赏的一部好莱坞电影创作”
崔普家的七个孩子为五女二男,在影片中他们分别是:
丽莎·冯·崔普(16岁“即将满17岁”)由夏敏·卡尔(Charmian Carr)饰演,当时她21岁。
弗德瑞克·冯·崔普(14岁)由妮可拉斯·汉墨德(Nicholas Hammond)饰演。
路易莎·冯·崔普(13岁)由海瑟·孟席斯(Heather Menzies)饰演。
柯特·冯·崔普(11岁)由杜南·却斯(Duane Chase)饰演。
布姬塔·冯·崔普(10岁)由安琪拉·卡温特(Angela Cartwright)饰演。
玛塔·冯·崔普(6岁,虽然根据片头的台词“我星期二就满7岁了!”)由黛比·透纳(Debbie Turner)饰演。
葛莉泰·冯·崔普(5岁)由金·卡瑞斯(Kym Karath)饰演。
丹尼尔·祖希特(Daniel Truhitte):饰演劳夫(“17岁快18岁”)的演员,当时21岁。这是祖希特首次也是最后一次在银幕上现身。
金·黛比(Kim Darby)和麦·法萝为丽莎这角色献声,因为饰演该角的夏敏·卡尔第一次演出阳台场景时为了跳过树枝而受伤。
爵士音乐家约翰·柯川(John Coltrane)采用《我最爱的事》作为他的代表旋律。他的版本修改很多,并以高音萨克斯风演奏,使开头的节奏不断重复,以摆脱长时间的个人即兴演奏。
[编辑] 荣誉与奖项
◎1960年东妮奖
获奖项目(6项)
最佳音乐剧奖
最佳音乐剧女主角奖:玛莉·玛汀
最佳音乐剧女配角奖:Patricia Neway
最佳布景设计奖:奥立佛·史密斯
东妮奖最佳制作与音乐剧指导奖:Frederick Dvonch
剧院世界奖:Lauri Peters
提名但未获奖项目(3项)
最佳音乐剧男配角奖:Theodore Bikel、Kurt Kasznar
最佳音乐剧女配角奖:Lauri Peters与其他饰演孩子们的演员:Kathy Dunn、Evanna Lien、Mary Susan Locke、Marilyn Robers、William Snowden和Joseph Stewart。
最佳音乐剧导演奖:文森·唐纳修
◎1965年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项目(5项)
最佳影片奖
最佳导演奖:劳勃·怀斯
最佳剪辑奖:William Reynolds
最佳音响奖:James Corcoran (20th Century-Fox SSD)、Fred Hynes (Todd-AO SSD)
最佳配乐奖:Irwin Kostal
提名但未获奖项目(5项)
最佳女主角奖:茱莉·安德鲁丝
最佳女配角奖:Peggy Wood
最佳艺术指导奖:Boris Leven、Walter M. Scott、Ruby R. Levitt
最佳摄影奖:Ted D. McCord
最佳服装设计奖:Dorothy Jeakins
◎1965年金球奖
获奖项目(2项)
最佳喜剧和音乐电影奖
最佳女主角奖:喜剧和音乐类:茱莉·安德鲁丝
提名但未获奖项目(2项)
最佳导演奖:劳勃·怀斯
最佳女配角奖:喜剧与音乐类:Peggy Wood
◎美国国家电影保存局2001年指定保存
其实,
真实生活中的女主人公并不漂亮,看记录的照片,只是一个略有些胖的典型的村妇,但她真地带领孩子们在战争中用歌声感动了所有人,这是最令我感动的,建议可以了解一下他们的真实事迹。
9. 音乐之声电影的经典片段的细节描写
音乐之声》说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女主角玛利亚生性活泼率真,走出修道院投身世俗生活,大胆追求真爱,以童心,爱心去照料七个过早失去母亲的孩子.故事中人际的宽容与亲情的和谐,冯·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纳粹爪牙高压的正气,宁可流亡不做亡国奴的爱国情愫,首先,当然是它里面的天簌之声。这是一部音乐剧,所以影片的开始便是由朱莉演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它充分地表达了玛利亚对大自然的热爱。影片中,玛利亚教给孩子们的“哆来咪”无疑是一堂灰谐生动的音乐课,7个调皮苦闷的孩子爱上了音乐和玛利亚,他们一起唱出了怡人的“孤独的牧羊人”、激昂的“我最爱的东西”、睿智的“十六以后是十七”等,都给们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享受。再也没有孩子们说“再见”比托普家的孩子们在其父亲的晚宴客人们面前说“晚安,再见”更令人感到乐趣横生了。接着就是影片中的故事场景阿尔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蓝蓝的天空,嫩绿的草原,清澈的湖水……。最后就从影片的所表达的深刻内涵上说说吧。第一感觉是玛利亚的教育理念非常的好,她会顺着孩子的发展规律去教孩子,孩子就是孩子,孩子就要活得像孩子,要孩子学到东西必先是孩子愿意去学,然后才是用孩子能接受的方法去教。但这是我们现代教育都忽视了的方面,但恰恰这是最重要的方面。其次,我是被里面所表现出来的爱所感动着,玛利亚对大自然的爱,玛利亚对孩子们的爱,孩子们对上校和玛利亚的爱,玛利亚和上校的爱,他们一家对祖国的爱……最后他们远走高飞了。
10. about films(电影达人请进)
1.这里推荐几部 坚强的心/无畏之心 A Mighty Heart
特务风云/牧羊人/好牧人 The Good Shepherd
天空上尉与明日世界/空军上校和未来世界/空军上尉与明日世界/轰天战士决战明日世纪 Sky Captain and the World of Tomorrow
还有她配音的动画 功夫熊猫 贝奥武夫 鲨鱼黑帮
2.病毒电影 比如 惊变28天 28周后 都是很不错的电影 还有 僵尸肖恩 这个很强大
3.电影没看过不是很了解 这方面建议楼主去看看相关的影评 或多看几次电影
4.《勇闯黄金城》——动画电影,非常好的题材,寻找传说之中的黄金城
《刚果惊魂》——经典之作,所罗门寻宝,有杀人猿看守的宝藏!
《魔域骑兵》——冒险解密,不乏创意的影片!
《七宝奇谋》——经典之作,定位少年影片,但是很有特色!
《亡灵宝藏》——被诅咒的宝藏,寻宝的人会相继死去!
《深海寻宝》——海底的世界是奇妙的,诱人的宝藏在海底之中
《木乃伊》系列——共两部,古埃及寻宝的典范之作!
《星银岛》——当地球寻宝再也拍不出创意的时候,把地点定在了太空,在宇宙的其它星球寻找宝藏!
5.这种排名的话 一般都是有变动的 个人觉得答案是 安吉丽娜朱莉
给你一个排名参考 :
美国民众票选好莱坞影史最美女星 赫本排行第一
1 奥黛丽赫本 Audrey Hepburn
2 安吉丽娜·朱莉 Angelina Jolie
3 格蕾丝凯利 Grace Kelly
4 玛丽莲梦露 Marilyn Monroe
5 索菲亚罗兰 Sophia Loren
6 凯瑟琳泽塔琼斯 Catherine Zeta Jones
7 伊丽莎白泰勒 Elizabeth Taylor
8 凯拉奈特莉 Keira Knightley
9 哈莉贝瑞 halle berry
10 碧姬芭杜 Brigitte Bardot
11 茱莉亚罗伯茨 Julia Roberts
12 费雯丽 Vivien Leigh
13 妮可基德曼 Nicole Kidman
14 卡梅隆迪亚兹 Cameron Diaz
15 桃丽丝戴 Doris Day
16 斯嘉丽约翰逊 Scarlett Johansson
17 查理兹塞隆 Charlize Theron
18 詹妮弗安妮斯顿 Jennifer Aniston
19 米歇尔菲佛 Michelle Pfeiffer
20 丽芙泰勒 Liv Tyler
PS 我喜欢 20号= =
6. 御姐玫瑰
小夜刀/最后的吸血鬼
末路狂花
乌龙女校
杀死比尔
觉得 磨坊 也可以算
还有一些韩式的爱情喜剧 比如 我的野蛮女友 超人女友 什么的
希望楼主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