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 好看的穆斯林电影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I0MDUzOTg4.html伊朗电影《天堂的小孩》又名《小鞋子》,它是伊朗电影史上第一次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影片,讲述一对兄妹与一双小鞋子的故事,是献给成人的童话,唤醒人们对童年遥远的记忆,进而想到贫穷生活与单纯、天真、善良、快乐之间的关系。主要奖项:1999年蒙特利尔电影节最佳影片 基本信息 导演:马基德·马基迪编剧:马基德·马基迪主演: AmirFarrokhHashemian /默罕默德·阿米尔·纳吉类型: 剧情/ 家庭 / 儿童制片国家/地区: 伊朗语言: 波斯语
2. 谁帮我推荐几部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
这里只说自己看过的(暴露年龄啊!),其余少数民族电影应该几百部是有的。看过的多多少少名气大些。一般常见得电影应该都在下面了。
以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电影最多,特别是蒙古族作品。
一般越是80年代以前的电影越耐看,虽然有很强的时代感和主旋律感,但当时的工作者都是诚意满满,演员的表演也非常认真。
回族《黄土地》
白族《五朵金花》
彝族(撒尼支系)《阿诗玛》,(花腰彝)《花腰新娘》,《从奴隶到将军》
傣族《孔雀公主》,《枪,从背后打来》,《红象》,《相约在凤尾竹下》,
藏族《红河谷》,《天浴》,《可可西里》
壮族《刘三姐》,《拔哥的故事》
蒙古族《图雅的婚事》,《黑骏马》,《嘎达梅林》,《东归英雄传》,《成吉思汗》,《祖国啊,母亲》
拉祜族《芦笙恋歌》
景颇族《应声阿哥》
维吾尔族《海市蜃楼》,《西部舞狂》,《边乡情》,《不当演员的姑娘》,《钱,这东西......》各种买买提和阿凡提的故事。。
苗族、哈尼族《山间铃响马帮来》
塔吉克族《冰山上的来客》
纳西族《大东巴的女儿》
3. 电影《回民之队》是谁编剧
一、电影《回民之队》是冯一夫、李俊、马融共同担任编剧。
二、《回民支队》是由八一电影制片厂于1959年1月1日推出的一部西部抗日战争类型影片。该片由冯一夫 、李俊指导,由王润身、里坡、贾六、胡朋、刘季云主演。影片主要讲述了马本斋从最初自发地建立回民抗日武装,到最后马本斋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回民支队也成为了极具战斗力的抗日队伍的故事。
4. 穆斯林电影有什么
一切为了真主 大草原上的小清真寺 老爸的朝觐之旅
5. 根据《慕斯里的葬礼》改编的电影叫什么名字
是《穆斯林的葬礼》吧
《穆斯林的葬礼》是霍达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以回族手工匠人梁亦清的玉器作坊奇珍斋升沉起伏为主线,在历史的背景下描写梁家三代人不同的命运变迁,表现了主人公为追求理想和事业,为完善自身素质所发出的蓬勃不息的命运意识。
由《穆斯林的葬礼》改编的电影是《穆斯林的葬礼》(又名《月落玉长河》),是一部同名电影。
《穆斯林的葬礼》是由谢铁骊执导,盖丽丽等人主演的一部剧情片,1993上映。
影片改编自中国女作家霍达的长篇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回族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的故事。
《穆斯林的葬礼》豆瓣
6. 穆斯林电影,穆斯林电影有哪些电影名
推荐两部印度的,《我的个神啊》,讲宗教的,涉及穆斯林,另外主演是穆斯林
《我的猴神大叔》,也是相当不错的
7. 有哪些不错的伊斯兰教电影
《上帝的使者》。
《上帝的使者》是由穆斯塔法·阿凯德执导,安东尼·奎恩和罗伯特·布朗等主演的传记片。该片讲述了穆罕默德与城市的强权者们斗争的故事。
麦加,七世纪,穆罕默德与城市的强权者们斗争着,他揭露他们的专横,以及它造成的疾病-奴隶制,暴力,酗酒,特别是,穆罕默德和他的信徒们鼓励人们忘却旧偶像,只崇拜唯一的真主,他们的对手毫不犹豫的迫害并折磨他们的近亲。然而,和平的穆斯林们明白,该为尊重自己的正义而奋战。
这是一部追溯伊斯兰历史的好莱坞式电影,它首次向人们展示了温和伊斯兰的真实一面,伊斯兰不仅仅是宗教,更是全面的国家法律制度,规范着穆斯林的衣食住行,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在这部影片里,战争场面浩大,为自由而战的穆斯林的英勇行为为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备受赞誉的《上帝的使者》是一部追溯伊斯兰历史的好莱坞式电影,它首次向人们展示了温和伊斯兰的真实一面,伊斯兰不仅仅是宗教,更是全面的国家法律制度,规范着穆斯林的衣食住行,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8. 十七年时期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有哪些
一个基本的共识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电影史绝不应该只是汉民族的电影史,其他55个少数民族理所当然应该被纳入中国电影的生产、文化表征和传播消费范畴。最大的难点在于,对少数民族电影和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概念界定至今依然没有定论,学者们各持己见、莫衷一是[1]。笔者以为,真正意义上的少数民族电影必须具备几个要素:首先是电影的主创人员尤其是导演应当拥有少数民族身份,这种身份不是生物学上的类属范畴,而是专指文化身份,不但延承着某个民族的血缘,而且熟悉、尊重并热爱这个民族的世俗生活习性和内在精神信仰[2]。。其次,电影题材必须反映少数民族的历史和现状,这种反映不局限于影视人类学意义上的“原生态”纪录,可以是源远流长的神话传说,也可以是人情世态的精细描摹,最忌讳夸大虚构的民俗奇观化展示和对少数民族的图腾文化和宗教文化理解肤浅、隔靴搔痒。再者,电影应当起用少数民族演员,赋予他们在视觉文化中的主体位置,避免以汉族中心视点所引起的文化隔阂。笔者的思考在很大程度上综合了当前流行的“作者决定论”和“题材决定论”,事实上,这种考虑也还是处于尴尬的理想主义状态,现实中更多的是导演身份和题材的交叉游移,绝大多数此类电影被悬置起来,难以判定是否属于少数民族电影
由于我国少数民族电影领域尚未出现像戈达尔、特吕弗、费里尼、霍克斯那样具有高度自觉意识的“电影作者”,加之复杂的历史和现实政治原因,贴近少数民族电影这一标签的导演屈指可数。内蒙古电影制片厂的塞夫、麦丽丝[3],天山电影制片厂的广春兰[4],藏族导演万玛才旦[5]最负盛誉。毋庸置疑,我们所触及的少数民族电影大多只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甚至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少数民族题材。笔者此处也采用广义上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即主要的判定标准是电影以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为场景,反映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影片的主要角色中出现少数民族。
据考证,我国在1949年之前仅有为数不多的几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瑶山艳史》(1933)、《塞上风云》(1940)和《花莲港》(1948)。从新中国成立到新世纪之初,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经历了两次繁荣,第一次是在“十七年”时期,一批涉及多个民族的电影精品集中涌现,如《五朵金花》(白族)、《回民支队》(回族)、《摩雅傣》(傣族)、《刘三姐》(壮族)、《农奴》(藏族)等。单就数量来看,1959年生产6部;1960年则出品10部,占那一年国产影片总数的近六分之一。[6] 第二次高峰出现在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从奴隶到将军》、《不当演员的姑娘》、《月落玉长河》等也广有影响。比较而言,两个时段拥有的共同特征是都注重表现少数民族的新生活、新面貌,透过新旧社会的强烈反差,有效地实践着新生政权合法化的意识形态运作。值得注意的是,“十七年”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不仅数量可观,而且样式丰富,涉及正剧片、人物传记片、惊险片和戏曲片等,基本上内置于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艺指导思想和“十七年”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脉络中。结合当时盛行的文艺政治论和当下掀起的老电影题材重拍之风[7],可以认为当时最具影响力和最为有效的少数民族题材叙事/电影样式是反特片。作为一种较成功的惊险片亚/准类型,少数民族题材反特片负载着特殊的政治寓意和文化内涵:一方面,它与《无形的战线》、《斩断魔爪》、《秘密图纸》、《羊城暗哨》等反特故事构成一组文本序列,分享着反特惊险片这一电影样式某些共同的能指符号和叙事模式;另一方面,鉴于题材的特殊性,它与同时期的其他类别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如《芦笙恋歌》、《阿娜尔罕》、《鄂尔多斯风暴》等表达着某种特定的“情感结构”。少数民族题材反特片是“十七年”电影这一多重话语的重要细部,由于其处于十分特殊的叉合位置,并且耦合着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社会语境,因此具有多重读解的可能。
9. 隐入尘烟是回族吗
不是。《隐入尘烟》是由李睿珺执导并编剧,武仁林、海清领衔主演的农村题材电影,于2022年7月8日在中国大陆上映。该电影中男主和女主不是回族,电影中男主和女主穿着的衣服并非是白色无沿小帽,所以并非回族。该片讲述了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一对底层农民夫妇在西北农村的土地上日日耕耘,俩人相互熟悉、相濡以沫,充满温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