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周星驰各部电影所要表达的是什么内涵
《大话西游》
这部电影对于时空的探索,借助于月光宝盒,穿越时空,去拯救自己所爱的人,其实这又未尝不是每个人的愿望,回到过去,去改变一些让自己抱憾终生的事情。这就是所谓的情之所至,所以这部电影经的起时间的考验,成为了经典。
《喜剧之王》
事实上,看周星星的电影越多,看喜剧越多,看香港电影越多,就越来越认识到喜剧之王里的人生蕴涵着怎样可贵的精神。很多时候,感动观众不用太多本事,因为导演拍出来的就是他自己。周星星的喜剧之王之所以是他最伟大的作品,之所以几乎达到了喜剧电影的最高境界,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拍出了他自己。想当初,我看尹天仇这个死跑龙套的怎么死都死不了,在娟姐后面翻来滚去浪费菲林,还不明白这到底是出自怎样的故事。直到前年星星空降人大,在八百人说起他的不堪往事,我才恍然大悟。当年拍射雕,他演一个被梅超风的九阴白骨爪一爪抓死的小龙套时,就跟导演说,可不可以挡一下再死,导演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于是,“我就不停的开开心心的提建议,再开开心心的被拒绝”。
在本科那么灰暗的时光里,喜剧之王一遍又一遍的在感动我,在鼓励我,在给我看人生逆境里不屈美好的那一面,也在告诉我轻轻松松的摆平不顺和委屈。有的时候大家一起看完了跑到阳台上对着空气大喊几声:“努力!奋斗!”小人物的自我励志,是不能不珍惜的一份人生财富。
至于电影的结尾,头几次看的时候,我以为是败笔,但经过这么些年,却越来越赞叹这样的结局。星星自己说,这样的结尾是为了给人以希望。但这样的方式,无疑具有了强烈的戏谑味道,是对过往警匪片中英雄主义的极端调侃:小人物才是大英雄。
(网络)
B. 周星驰的电影,普通话好听还是粤语好听
我个人认为粤语。因为周星驰最大部分的电影原声就是粤语,普通话只是后来配多一版。所以很多剧情或者台词只有粤语才能展示笑点出来
比如在唐伯虎点秋香中怼对联的时候
普通话版
队穿肠:你家坟头来种树
唐伯虎:汝家澡盆杂配鱼
队穿肠:鱼肥果熟入我肚
唐伯虎:你老娘来亲下厨
粤语版
队穿肠:冚家铲泥齐种树!
唐伯虎:汝家池塘多交鱼!
队穿肠:鱼肥果熟嫲捻饭!
唐伯虎:你老母兮亲下厨!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只能说只有懂粤语的人才知道不同之处
先说结论:粤语版好。
其实粤语跟普通话版本算是各有特色吧。很多人说是石班瑜成全了周星驰,其实在石班瑜配音之前,周星驰在香港和珠三角地区就已经很出名了,只是石班瑜把周星驰的影响力往普通话地区拓展开了而已。为什么我会觉得粤语版的好听?
大家一提起周星驰肯定就知道他的风格叫“无厘头”,“无厘头”本身就已经是一句粤语,而周星驰的电影也是在粤语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其风格也是在香港电影中诞生的。而早期的香港电影是离不开粤语的,很多其他优秀的香港电影引进内地没有在香港火爆的原因也是在这,因为有些经典的对话和场景换到普通话里面就会变得平平无奇。
周星驰在国内的成功,和石班瑜的配音是有不少的关系,但是他自身的表演功力也是一个很大的加分点。有些画面就算没有了对白,单从表演方面来看也是很有感染力的。
稍微关注过粤语的都知道,其实粤语有八个音节,而普通话才四个。而且粤语里面有很多的俚语和谐音,转成普通话之后就会变得不伦不类。而且在某些场景里面说的粤语和普通话感觉意思都不一样了。
除了周星驰之外,其实粤语文化里面还有另一个 搞笑 的传奇,叫黄子华的,不认识的可以去了解一下。他的“栋笃笑”在粤语区也是火的一塌糊涂的,但是为什么影响力和周星驰相差那么多?其实就是吃在粤语“独特”这个亏上。“栋笃笑”大量使用粤语的俚语和谐音,用普通话根本没办法翻译过来。
石班瑜的配音是很出色,但毕竟只是一个配音演员。与周星驰相比,在角色理解和语气的表达上,石班瑜只能是尽量去模仿周星驰。一个原版,原汁原味的东西;另一个是模仿,就算模仿的再惟妙惟肖也只是个模仿秀。两者相比较,孰强孰弱就不难判断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其实如果能看的懂粤语的话,那就看粤语好了,听不懂粤语的,看普通话其实也不会太差的。毕竟星爷的电影那么经典,错过也是自己的遗憾。
而我个人的观点是,无论任何电影,原声的是最好听的。电影本身就是一个地域文化比较浓郁的艺术作品,她里面所讲述的一定时间,一定地方的人们的 社会 生活,这种特定的 社会 生活本身就蕴含着一种特定的文化。电影中的语言(或者说是方言),更能够表现出地域的风情,更重要的是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
说回到周星驰的电影,里面很大部分的港式本土幽默表达,是很难用其他语言去完完全全地演绎出来。更多的可能只是一种翻译,将一方文化与另一方文化的嫁接。例如,将赵本山的电影配成粤语,我作为一个粤语地区的观众也是表示拒绝的。
周星驰的电影其实原版和普通话版的都不错,但是在有地域性的差异,有的人能听的懂,有的人听不懂也懒的看字幕,所以就是观看人群不同。
两广地区应该都喜欢看粤语,毕竟都是说粤语的,像北方地区肯定是看普通话的了,所以一直以来我们这边还是比较喜欢看石班瑜的,本人也习惯了普通话版的了。但是真的是原声的好,可惜听不懂,没字幕真受不了!
港产片就觉得广东话好听,听起来顺耳,
那更定是普通话的,因为越语只有香港,但香港七百多万人,就有一半人不是越语的人。普通话在涯广东和中国各省都普通话通用,所以普通话的销量和观众都比越语好,如果你放越语,中国的百姓一定会把你看作猴子一样的表演,如果用普通话,中国的百姓还能明白这场戏的表达。作为中国百姓都希望能看到自己明白戏里讲的是脉阿东西,或听的识的语言。如果听唔识,看来有什么意思呢,涯情愿唔看。
作为一个对港剧情有独钟的影迷,我就说一句!
看港剧不听粤语,和去重庆吃清汤火锅有什么区别?
哈哈哈,有没有和我一样的感受的~欢迎交流!
对于周星驰电影,究竟是国语配音版好看,还是粤语原声版好看,我的观点应该有一定的代表性,因为我虽然是广东人,但是我家乡是说客家话的,小时候我并不会说粤语,但我现在广州工作若干年后渐渐学会了粤语。小时候我看的周星驰电影应该是国语版和粤语版各参半,都觉得很好笑,但对于粤语仅限于会听不会说,所以发现不了粤语的精髓,总体还是喜欢国语版的多一点。客观地说,对于广东以北很多不懂粤语的人来说,自然国语版最好笑,因为看不懂粤语版;对于广东广西香港等粤语地区的人来说,自然认为是粤语版的好笑,因为这部分人大多说不好国语,因为母语情节,他们大都不屑于看国语版。但对于我作为一个中立者的来说,说中立是因为国语与粤语都不是我的母语,真要说粤语版和国语版哪个好,还真的不分伯仲。石班瑜的国语配音固然好笑,某个时候,比如《唐伯虎点秋香》和《大话西游》里的“。。。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的经典台词,国语配音版显得比粤语原声版的更有味道,但大多数时候,还是周星驰的原声粤语版更有味道。可能是在广州呆久了,渐渐掌握了粤语的精髓,现在我更喜欢看粤语版的周星驰电影,比如最近的《西游降魔篇》,虽然没有周星驰的角色,但因为他是导演,所以该电影处处都是周星驰的踪迹和神经质的思维,粤语和国语版的我都看过,对比之下明显还是粤语的更好笑,更有味道一点。所以我认为,对于周星驰电影,如果你不懂粤语,觉得国语版好那无可厚非,如果你懂粤语并掌握了粤语精髓,那么一定会觉得粤语更加有味道一点,毕竟粤语原声版才最能体现周星驰的想法。我的总结是粤语版才是周星驰对电影100%的诠释,很多笑点翻译成国语版后就没那么有味道了,大概打个95%吧!总来而说,国语配音版和粤语原声版各有各的优缺点,国语版的夸张 搞笑 让更多大陆人见识到周星驰的 搞笑 功力,而粤语版则更能表现周氏无厘头的精髓!
有两部的,普通话可以取代粤语?第一部,《食神》中,李兆基要众人讲那说话,特别是八两金,第二部,《喜剧之王》外卖仔那段。不过,有些时候,即使是粤语版,也须要有普通话的,好像《少林足球》中,星爷对光头赵薇讲的那段话。
C. 周星驰电影有什么鲜明特色
在周星驰早期的作品中,大家知道的,周星驰一直是以演员的身份饰演影片中某一个主角或者配角,人物的塑造是留给观众最深的印象的幽默元素之一,电影中周星驰饰演的角色基本上都是小人物,这类小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重视个人价值观的生活,而反感主动背负社会责任,拥有各类高尚品质。
如今的电影我们也都想模仿周星驰那样的特色,塑造周星驰无厘头的形象,但是纵观整个影界,我们很难做到无厘头电影,因为周星驰的形象实在是太深入人心,换成其他人,感觉就很尴尬,难以达到无厘头的效果。
D. 周星驰电影原音好还是配音好
我还是喜欢周星驰的御用配音石班瑜配音。
如果说一个演员的眼神可以塑造一个角色的情绪,那么声音就是这个角色的灵魂。星爷的电影都是塑造的底层小人物的方方面面。原片配音我都看,但实话说星爷的声音很浑厚很正经,不像石斑鱼的声音具有辨识度,一听就知道角色是个有点猥琐逗比的形象。只能说星爷本身就是个传奇,但是石斑鱼的声音让这个传奇塑造的角色有了生命力更加灵动了。各有各的好吧,粤语的梗多,普通话光听声音就好笑。
喜欢普通话的觉得配音好,喜欢粤语的觉得原音好。
周星驰的电影为什么会有专业的配音而不是自己来配音?其实这个也很容易理解,因为周星驰一般用的语言以粤语居多,普通话不是特别流畅。如果要想让电影在全中国都流行起来就必须用专业的普通话配音,包括今天很多的港片和TVB电视剧,他们平时交流粤语居多,普通话不标准,所以我们看到的普通话版本大多数是配音演员配的。
那么再说说周星驰的配音,星爷御用配音是石班瑜,可以说石班瑜参与了星爷电影的绝大部分配音,我们平时看到的绝大部分星爷的电影声音都是来自石班瑜。为什么石班瑜的配音更优秀?因为星爷的电影大多数时候都属于无厘头的,而石班瑜的声音优势在于他能完美地跟剧中的意境相结合,让我们看到的与听到的很自然的融合到了一起,表演无厘头,声音更是蕴含了很多味道在里面,所以很多人喜欢星爷电影的原因之一也是喜欢星爷的配音。
当然如果有些朋友喜欢看粤语版本,或者习惯用粤语的那他就可能更喜欢原音的,因为更有味道。同理,我们习惯了普通话的就更喜欢专业的普通话配音版本。不管哪个版本,最重要的是星爷电影带给我们的快乐味道没有变。
先入为主的原因,还有就是习惯。
小时候我听的是原声,长大后重煲也会习惯性去选择原声。
原声有几个好处,好演员的情绪你能听得出来,并且结合现场收音,环境和原声的搭配就会非常真实和舒适。
配音也有好处,但就少了一些环境音,会略显违和。
但星爷普通话版的配音演员是真的很专业了,几乎高度配合了角色的情绪,要硬挑毛病,就真的只有那个缺少的环境音。
像现在国产剧里,难免会有演员台词功底很差,不得不用配音来掩盖,后期观看的时候就会出现一种感觉像是蒙在被子里说话的感觉,所以我还是会更喜欢原声多一些。
大家好,这里是小莹烩侃。
作为一名资深星迷,星爷的御用配音员石斑鱼对于星爷打开内地市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他的经典笑声更是成为了无数人的手机铃声,成为了一代人记忆中永恒的经典,所以说星爷的配音是星爷成功的一大因素。
但是不可否认,星爷电影的原声也是一种全新的试听享受,虽然粤语普及程度不如普通话,但是有些粤语的意思和口音谐音,普通话是无法翻译的,所以有人会说,不看星爷的原声电影根本无法看懂周星驰,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始终坚持星爷的原声电影。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合格的星迷,不应该去偏执的选择孰好孰坏,更多的是要取长补短,大而化一,我觉得星爷的电影,配音和原声一样精彩!
谢谢!
相比之下,还是感觉配音更好一些。
星爷的原音偏低沉,让人感觉有些跳戏,而石斑瑜先生的配音无论从音色还是节奏上都更加符合星爷的无厘头风格。尤其是那标志性的笑声,更是成为了星爷电影里的经典。
优秀的配音会给一部电影增色,尤其对于喜剧而言,贴近角色的配音才是观众愿意接受的配音。
相信观众也更加愿意接受星爷的配音而不是原音。
很简单也不用去费口舌答题,懂粤语白话的广东人广西人海南人包括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人都喜欢粤语原声,只有听不懂粤语的外省朋友才喜欢普通话版。
个人感觉与适应有关。从小到大听的最多就是配音,因此认为配音会更好些。有些东西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是因为他是独一无二的,就比如周星驰的经典笑声。喜欢听普通话,那就是配音更好,喜欢听粤语,那原音更有味道。
粤语彰显地域文化,有些话要用粤语表达才有味。
国语配音有广大的受众,有鲜明的特色,使人物形象更深入人心。
各有各的好。
不知道是谁给周星驰配的音,但喜欢这位配音演员,喜感十足。
E. 如何评价周星驰的电影
周星驰大多数电影都是小人物,用一种喜剧形式面对社会和现实所做出的反抗。几乎每个剧都有周星驰的大笑,那种夸张的,掩饰内心的悲哀无奈的苦涩的大笑,看着让人心疼。更有代入感。
周星驰的无厘头有着他的优点,夸张而不浮夸,幽默却又夹杂尴尬,给人一种莫名的喜感。小时候看就是觉得有趣新奇,长大了经历过生活的种种,再看就会觉得很贴近现实。
介绍
周星驰(Stephen Chow),1962年6月22日出生于香港,祖籍浙江省宁波市,中国香港影视男演员、导演、编剧、制作人、商人,毕业于无线电视艺员训练班。
1980年成为丽的电视台的特约演员,从而进入演艺圈。1981年出演个人首部电视剧《IQ成熟时》。1988年将演艺事业的重心转向大银幕,并于同年出演电影处女作《捕风汉子》。
F. 周星驰的电影有什么特点
周星驰的电影以无厘头为特点。
无厘头,原是广东广州等地的一句俗话,意思是一个人做事、说话都令人难以理解,无中心,其语言和行为没有明确目的,粗俗随意,乱发牢骚,但并非没有道理。
无厘头语言风格的特点就是运用语言世界的偏离,常见的偏离主要有语音偏离、词汇偏离及语法偏离。
语音偏离是最常见且活跃的一种语言偏离。其中,巧妙地运用同音字而构成的谐音、运用对仗而构成的押韵更是典型的语音偏离。
1、谐音双关
谐音双关的语音偏离指的是利用词语音同、音近构成的语音偏离,虽然字面上是甲词,实则表达的却是音同或音近的乙词,构成谐音偏离,从而达到现“此”而隐“彼”的效果。例如:
食神:这条鱼就像――就像受到辐射污染一样,看了我都想呕吐了,你还叫我吃啊?零分!回家好好反省反省,你就是多了块鱼。
厨师:不是多了块鱼,是多余,你呀,你根本就是多余呀你。(《食神》)
台词通过“鱼”和“余”的谐音,来讽刺做菜人的多余。这样的偏离,从具体的事物转到电影人物身上,带有幽默、反讽的意味。
2、巧用押韵
“押韵”又叫“压韵”,指的是韵文中某些句子的末尾用上同韵的字。汉语的语音声调平仄相对,音节单双相对,巧妙地运用这一类语言特色,能使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从而达到加强节奏的效果。正如臧克家所言:“押韵是加强节奏的一种手段。”
周星驰电影台词的押韵并非语言学修辞手段中严格意义上的押韵,大多只是强调句尾语音合韵,却创造出了特有的“无厘头”式的幽默效果。
(6)周星驰电影语言分析扩展阅读
周星驰,1962年6月22日生于香港,祖籍浙江宁波,中国香港演员、导演、编剧、制作人、商人,毕业于无线电视艺员训练班。
1980年成为丽的电视台的特约演员,从而进入演艺圈。1981年出演个人首部电视剧《IQ成熟时》。1988年将演艺事业的重心转向大银幕,并于同年出演电影处女作《捕风汉子》。
1990年凭借喜剧片《一本漫画闯天涯》确立其无厘头的表演风格。同年,因其主演的喜剧动作片《赌圣》打破香港地区票房纪录而获得关注。
G. 简述周星驰喜剧电影的主要特征
我看周星驰的喜剧语言特征
有位高人说“语言毕竟是一种靠‘社会约定’而代表一定思想情感的高级符号系统。电影观众在听到银幕上的语言后,必须激发理性分析,才能领会它所代表的思想情感。”由此可见,电影人物的语言在影片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自从《大话西游》在北大清华等高校风靡之后,其中的许多高智商台词为大学生争相引为经典,甚至形成一种特有的“大话语言”现象。到底周星驰的语言具有一种什么样的喜剧特征呢?综合比较后发现:周的电影台词大多具有戏谑而不失内敛、庸俗而不失儒雅的风格。简单地概括就是雅俗相济,就是影片台词通过文白相杂来突出喜剧效果。这种雅俗相济的风格主要得力于三种“不和谐”。
第一,人物身份与人物语言的不和谐。《唐伯虎点秋香》中四大才子共作了这么一首小诗:“山下一群鹅,嘘声赶落河。落河捉鹅一肚饿,吃完回家玩老婆”;此诗一经四大才子通过台词表达出来,诗歌的正统地位与诗句内容本身产生冲突,四大才子的文人身份与诗句的低俗性产生了不和谐,正是这些冲突和不和谐反衬出了喜剧效果。其影片中唐伯虎还有这么一句台词:“江南四大才子之中,就以祝兄最为洒脱,众人皆知,所谓‘风吹鸡蛋壳,财去人安乐’,此乃祝兄座右铭不是吗?”就整句的语言风格来说,文化意味较为强烈,但“风吹鸡蛋壳,财去人安乐”这样俗语添加其中,就显得文白相杂,与人物身份也有距离,但却使人物形象显得机智、风趣。喜剧效果不言而喻。
《鹿鼎记》中的韦小宝应属“文盲青年”。即使这样一个没文化的人在取悦别人的时候,依然能够显出一派儒雅之气,诸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这样的成语更是信口拈来。人物的身份与语言的不和谐再度使该电影笑料百出、令人捧腹。
第二,影片语言与人物语言的不和谐。一部影片的影片语言有很多,包括能够传达给观众信息的人物表情。《少林足球》中有这样一段场景:少林足球队的两名守门员先后被抬出场外,此时剃着光头的阿梅(赵薇饰)请求上场守门,周星驰当时的表情极其凝重,心里充满担心。但他深情凝重的表情却搭配了一句“快回火星吧!地球是很危险的!”此时,所有的观众都被这种表情与语言不和谐的揉合逗乐了。而《喜剧之王》中的伊天仇事实上一直在跑龙套,但他每次都以极其认真的表情向人们说道:“我其实是一个演员”。人们同样为这种不和谐报以笑声和掌声。可见表情作为影片语言的一种,当它与人物语言发生不和谐的组合时,喜剧效果的突现就轻而易举了,因为它符合一切喜剧“寓庄于谐”的本质,也是雅俗相济的特定表现形态。
第三,影片内部人物语言的不和谐。《大话西游》中的经典台词非常多,许多被大学生奉为口头禅也不为过。这部影片不仅时空交错,而且人物语言的雅俗相济、不和谐的组合方式同样多种多样,甚至可以说每个演员都成了雅俗相济的载体:至尊宝作为山贼时可以说出“长夜漫漫,无心睡眠”的儒雅味十足的话,也可以撒一个散文味浓烈的弥天大慌:“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懂得珍惜,等到失去以后我才后悔莫及,尘世间最大的苦痛莫过于此……”而当他成为大圣之后,居然又可以说出“三八,我看你是个女的才不和你打,别以为我怕了你了”这样俗气乃至恶气十足的话语;春十三娘这样的妖怪同样可以说出“桃花过处,寸草不生,金钱落地,人头不保”具有《诗经》色彩的话语;唐僧在该剧中虽是啰嗦者形象,但他一会儿说“外面对于我来说只是个大一点的监狱”,语言中饱含大彻大悟的佛道精神;一会儿又唱“only you,能保护我,让螃蟹和蚌精无法吃我……”歌词中的俗世传统又有了回归的倾向等等。总之《大话西游》中的台词,不论演员的身份,都有雅俗相济,庄谐交错的迹象,这应该是该剧受到大学生喜爱的重要原因。
总之,周星驰电影的语言很值得人们思索,不管他是高雅的还是庸俗的。
H. 大家怎么看周星驰的喜剧风格
我认为现在的周星驰的喜剧片没有年轻时候的喜剧片好看,主要是因为他年纪大了,比较成熟稳重了,缺少年轻时候的感觉,那种活泼,可爱,实在萌萌哒的搞笑段子,现在的他已经没有了,有的是他的成功,演技真的非常不错。
纵观人类历史,宏大叙事以各种形式对个人实现统治,周氏所作的一切努力,不过要把宗教的神圣面具戳穿,他们不再是远离人间烟火的圣洁生物,而是与凡人一样是有情有欲的,周氏颠覆了宗教,不过不是以启蒙运动理性的形式,而是用世俗、本真的生活。
I. 如何解析星爷的后现代主义电影
周星驰的电影以独特的表演方式叙述语言风格形成了其无厘头的喜剧风格,在后现代语境的社会里人们的价值观消费观逐渐被改变,呈现出,对,一种反精英反传统的文化,使后现代文化悄悄兴起,周星驰的电影,以小人物的视角解构了传统的英雄观。并颠覆了传统人物形象。而他的电影中,话语表现出的,无中心。,无主题的方式,使得它的电影,带上了后现代性,本文认为,周星驰电影中后现代性不仅表现在它的,细芳,并贴反讽结构等方面,还表现在故事呈现的价值观,爱情,观赏,同时,周星驰的电影,还展示了他独特的叙述语言,喜剧风格。表现了以丑为美悲中有喜熟悉中有陌生的审美风格并从精神分析的层面分析后现代产生的原因本文借助了后现代主义理论以及后经典叙事等理念。运用了大量实例,从后现代语境和喜剧的关系以及人物故事,叙述文本等角度阐述周星驰电影中所表演的后现代性,并对它的后现代学特征作了论述最后概括了他的电影表现的纠结的人物,个性在边缘中前行又希望找到回归之路的特点。
J. 周星驰的电影为什么被大家称为无厘头搞笑电影
因为周星驰的电影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首先人物的台词和说话风格都比较有特色,给人感觉就是疯疯癫癫,毫无逻辑的,并且在台词当中也带有不少广东的独有词汇,给人感觉极其具有地方特色,甚至有时还会故意夹杂一些英文和普通话在一起,其实这恰恰也是反映香港当时的市民说话风格,而且周星驰的作品当中,往往人物设计也是和主流电影不太一样的,比如说最后的英雄,有可能是以一位反派或者是丑角担任,而不是大家所认为的高大正面形象人物。
第二个地方是语言风格,如果你看了周星驰的一系列电影,会发现里面很多粤语配音都带有了当地口语风格,显得极其具有个性,有时候说话的内容依然还是毫无逻辑,无论是英文还是普通话还是粤语口语,都会混进来,比如说周星驰《西游记之仙履奇缘》,里面就有一句台词穿插了英语和中文,反映了当时东西方语言和文化在香港已经印刻在每个人的脑海当中,也象征了香港市民的一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