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七武士》的导演黑泽明伟大在哪
《七武士》这部电影,无论是在角色设定或者是取景都无可挑剔,所以真的很佩服黑泽明导演。七位武士,每一位的性格都极其突出,菊千代的身份是所有武士中身份最特殊的存在,农民出身的他,拿着别人的族谱四处炫耀,但终究底气不足。堪兵卫的睿智善良,但依旧敌不过命运,追逐半生,最后依旧成了浪人。
用伟大这两个词来形容黑泽明,并不为过,纵观如今的影视作品,高科技的高速进步,观众的视觉冲击得到满足后,在人物和情节故事的刻画,以及精神层面的渲染,可以说,几乎不忍直视。
❷ 温馨的残酷————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电影浅说
认识日本导演是枝裕和,是从他那部《海街日记》开始的。说起他,又要从我对日本电影导演的认识开始说起。
我对于日本导演的认识,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黑泽明阶段。日本的著名导演很多,像小津安二郎,大岛渚等等,但我最开始认识的还是黑泽明。看到他的第一部影片不是著名的《影武者》,也不是《罗生门》,而是后来的《梦》。电影里讲述了几个不同的梦,其中一个梦是关于日本核电站的。里面说,日本的核电站发生泄露,全岛成了一片焦土,仅存的几个人在毒雾和废墟上做着最后的讲述。当时看的时候,觉得好悲凉凄惨,给我印象很深。直到那年,福岛核电站发生泄露事故,我看到新闻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黑泽明的《梦》成真了。”一部电影就这样变成了预言。
第二个阶段是北野武阶段。那些年,青春年少,世事懵懂,崇尚北野武的那种冷酷与暴力。那时在地下碟商手里,淘到很多北野武的电影。从《凶暴的男人》到《花火》,从《大佬》到《奏鸣曲》等等,最不爱看的就是《菊次郎的夏天》,当时在看的时候,一直期盼突然出现在里面的暴力镜头,一个也没有,很让我“失望”。后来渐渐明白,北野武最好的电影,除了《花火》,就要算《菊次郎的夏天》了。这都是后话,那时是不明白的。
当然,在北野武之外也开始更多关注日本的其他导演,但那时大多都是崇尚暴力的。比如三池崇史,比如深作欣二。尤其是深作欣二,当时他人生中,最后一部作品《大逃杀》,影响很大。现在的很多游戏,都开启《大逃杀》模式,足见其影响力。
第三阶段就是不折不扣的是枝裕和阶段了。没有了暴力残酷,但你能从他的作品中更能体会到人生的残酷。他总是在委婉地讲诉故事,用一种温馨的口吻,但讲诉的却是残酷的现实。和别人不一样,他不习惯于直接告诉人们,这个世界有多痛苦这种“叙述”似的方式表达,他往往是通过描写人生中的美好,来让观者去体会人生的艰辛与痛苦。让你感觉美好的同时,笑里又含着泪。
这是一种很高明的叙事手法。能够通过旁敲侧击,侧面描写,来带动人们的主观意识去思考,体会他的言外之意。这在艺术表现上,更为优秀,艺术性更强。
但往往一个大师的诞生,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一开始的电影还是很压抑的,颜色暗淡,充满了冷清与死亡。
从最初的《幻之光》中,你就能体会到他那寒冷和死亡的气息,讲述人生的无奈和痛苦是如此的压抑。这部电影节奏很慢,拍摄手法怎么看怎么觉得像侯孝贤,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枝裕和是侯孝贤的粉丝。尤其是电影最后那个人群长时间行走的固定长镜头,配合阴霾的大面积的天空,灰冷的画面,一群穿黑衣的人,排成一串,在地平线上行走,与侯孝贤几乎如出一辙,最后再点题引出幻之光来。也许好的表现手法大师们都爱用,也许很难说谁像谁。
等到下一部电影《下一站,天国》,还是一如既往地描述死亡,但画面开始靓丽起来了,但其主色调还是黑白为主。诉说也没有那么压抑了,可以看出,导演还在不断摸索,试图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更好的表达方式。不过我们已经看到,那种他自己风格的一些东西在里面了,比如演员那种自然的表情的捕捉,旁敲侧击的叙述方式等。
后来的《距离》他使用颜色上更放开一些了。整个画面不再是黑与白为主基调,这次是更多的使用绿色。似乎大导演都喜欢用一种自己心仪的颜色,像贾樟柯也喜欢用绿色,而张艺谋则喜欢用红色,北野武喜欢用蓝色,李沧东有绿色三部曲,基耶斯洛夫斯基干脆直接用颜色命名自己的作品。
是枝裕和也不例外,他的这部《距离》大量的使用了绿色。不只是因为是在森林里拍摄的原因,就连森林小屋里的窗帘都是绿色的,整个影片,颜色调和的很绿。绿色代表生命,而《距离》讲诉的正是日本邪教组织,谋害生命的故事,可见这些不是偶然。
直到《无人知晓》的出现,是枝裕和自己的风格才算完全形成。
《无人知晓》可以说是是枝裕和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画面色彩的饱和度已经十分靓丽,那神秘的绿色依然是底色基调,画面看上去有点负片的感觉,红色,橘色的大量运用,又让影片充满温暖。
固定机位的长镜头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运动镜头来追随孩子们的步伐,特写镜头捕捉孩子们细微的情感变化,很细腻。
最出彩的地方,要算导演对那几个孩子表演的捕捉上了。很难看到哪个孩子能那样自然纯朴本真地演出,而情感的表达又是如此到位,好像他们就是那几个被遗弃的孩子一样,很难得。
据导演自己说,当时拍哥哥福岛明去找弟弟那场戏的时候,没有告诉他们是在拍戏,结果两个人演成了真的,哥哥最后生气地把弟弟的玩具给踢飞了,结果把两个孩子弄的很不愉快。弟弟担心哥哥生气,哥哥又气弟弟不听话,他们彼此都把对方当成了亲生兄弟,当成了一家人,已经完全入戏了。
导演事后很后悔,真怕两个人从此感情上出现隔阂,不过还好,两个人后来又重归于好,让导演心里也踏实了。
男主角柳乐优弥,因此片获得了57届嘎纳影帝,当时他只有14岁,是嘎纳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影帝。
电影内容讲诉的是四个被妈妈遗弃的孩子的故事,是根据东京弃儿真实事件改编的。真实事件改编,这又是是枝裕和电影的一个特点。像之前说的《距离》,后来的《如父如子》,还有去年的金棕榈《小偷家族》。
电影的叙事方式是典型的是枝裕和式的,随着剧情的推进,一点点道出事件的真相,让观众心里自己去构建还原故事。因为受众是不同的,每个人心里都不一样,他们对故事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所以个人心里感受也会不同。但情感是一贯的,那真实的情感,总能打动人。
被遗弃的四个孩子没人知道他们的存在,直到最小的孩子死去,他们把她偷偷地掩埋掉,这个世界上同样是无人知晓。是枝裕和他要说什么呢?说这个世界残酷?人生很无助,很痛苦?他的叙事方式是温馨的,这是无疑的,越是温馨,越是美好,越是能让人体会生活的痛苦。
那么电影已经拍出来了,孩子们的事情人们都已经知道了,还能说是无人知晓吗?那么让我们来换个角度思考吧,孩子们的惨痛经历人们知道了,也了解了他们的苦难,人们都知晓了,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他们的快乐和美好呢?
即使是再痛苦的人生,也同样有美好的时刻。你感受人生痛苦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生的快乐。虽然说快乐是短暂的,痛苦是长久的,但越是短暂的美好,越显得珍贵不是吗?我们在感叹人生痛苦的同时,也应该更加珍惜那来之不易的美好。
所以电影每到孩子们快乐的时候,总是会响起快乐的音乐,苦难时则没有任何音乐。越是艰苦的人生,我们越是要体会快乐美好的来之不易,自强不息地生活下去。
后来的《奇迹》、《海街日记》、《比海更深》,《步履不停》,《如父如子》,还有最风光的《小偷家族》等等一系列的关于家庭的电影,无一个不是出色的。
《小偷家族》是枝裕和最新作品,去年嘎纳的金棕榈获得者。影片延续了是枝裕和的一贯风格,颜色上十分靓丽,色彩饱和度达到了最高,那种负片的感觉依然,叙述方式还是推进式的,一点点说出真相。
我始终怀疑这个片子凭什么拿到金棕榈?难道它比《无人知晓》更好吗?我看不出来好在哪里,个人认为《无人知晓》还是是枝裕和最好的电影。
电影还是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一个临时组建的家庭,大家相依为命的故事。
这个家庭的成员,都是被他们原来的原生家庭抛弃、孽待后,大家走到一起的,互相报团取暖组建成了家庭。而这个家庭显然比原来的家庭更加温馨,更加美好。而这样一个家庭,在正常社会中,却只能通过偷盗来维持生计,不能“正常”地生活。
看着他们虽然不道德,但温馨的生活,感觉比那些通过血缘关系组建的家庭,要温馨和睦很多,这又是为什么呢?到底什么样的家庭才是更好的家庭呢?
显然,他们的“生活”方式是不被这个社会认同的,而美好温暖是没有善恶和伦理道德之分的。那他是在说这样的家庭美好,还是在说这个世界的丑恶呢?似乎很混乱,又让人不知所措。
在电影最后,被小偷家族“收养”的小女孩,又回到了孽待她的血亲家人身边,她未来的生活可想而知,也许这就是人们的善良最终导致的结果,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荒谬感。
看到《小偷家族》我明白为什么嘎纳会把金棕榈给他了。《离骚》曰:“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王国维《人间词话》说:“文字之事,于此二者,不可缺一……”此话不只限于文字而言,艺术作品,皆是如此。
纵观其他的入围作品,不管是李沧东的《燃烧》,还是贾樟柯的《江湖儿女》,此两者皆有欠缺。唯独《小偷家族》,即不像李沧东那样充满诗意,也不像贾樟柯那样理性,他散发内美的同时,又深刻探讨着人的更深曾内涵,因此,他能拿到这个奖项也是实至名归的。
在今年三月,《小偷家族》还要角逐奥斯卡,与它同台竞艺的是,墨西哥三大导演之一的阿方索·卡隆新作《罗马》,我看了,确实不错,不知道会有什么结果。到时候看评委是倾向于卡隆,还是是枝裕和了。
在是枝裕和的电影中,关于家庭的电影无疑是最好的。但也有一些电影,虽然没有直接讲诉家庭,但也和家庭有些关联。
像2017年的《第三度嫌疑人》,虽说是个犯罪题材的电影,可也是个家庭分不开的。叙事方式还是是枝裕和惯用的方法,直到最后的真相慢慢地浮出水面,让人不寒而栗,现实太残酷了,只有用这种方式表达,才不会让人觉得残忍。但不直接表达,让人去联想,又更为残忍。在这里就不说剧情了,有兴趣的朋友,还是自己去看吧。
《空气人偶》是个有着奇幻色彩的电影。由裴斗娜扮演的充气娃娃活了,从一个另类的角度展现人们的世界。由于电影里裸露镜头过多,网络云资源已经被屏蔽,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网上找,在此不做过多介绍。
是枝裕和确实有他自己的艺术风格,大师应有的样子,本该如此。在他的随笔集《有如走路的速度》中,他这样写到,“比起因为无知而无作为的人明明知道但什么都不做的人罪孽更重。”他无疑是在努力去做,而做出来比只说不做,更要可贵。也因此,他的作品中,永远充满了那种浓浓的人文关怀的原因。
侯孝贤已经老去,李沧东还沉浸在自己的诗意中,贾樟柯再也找不到当年《故乡三部曲》的感觉了,只有是枝裕和,有如走路的速度,不紧不慢,徐徐前行,靠他那一个艺术家的敏感度,细细品味着这个世界。
❸ 黑泽明拍的所有电影的名是什么
链接: https://pan..com/s/175FhVvVh__gy_Y9Sqq_KoQ
世界十大杰出导演之一《黑泽明系列作品》
作品年表:
一代鲜师 Madadayo (1993)
八月狂想曲 Hachi-gatsu no kyôshikyoku (1991)
梦 Yume (1990)
乱 Ran (1985)
暴走列车 Runaway Train (1985)
影武者 Kagemusha (1980)
德苏乌札拉 Dersu Uzala (1975)
电车狂 Dodesukaden (1970)
偷袭珍珠港 Tora! Tora! Tora! (1970)
红胡子 Akahige (1965)
Sugata Sanshiro (1965)
西方罗生门 Outrage, The (1964)
独行侠边环夺命枪 Per un pugno di dollari (1964)
天国与地狱 Tengoku to jigoku (1963)
大剑客 Tsubaki Sanjûrô (1962)
大镖客 Yojimbo (1961)
七侠荡寇志/豪勇七蛟龙 Magnificent Seven, The (1960)
懒汉睡夫 Warui yatsu hodo yoku nemuru (1960)
战国英豪 Kakushi toride no san akunin (1958)
敌中横断三百里 Nichiro sensô shôri no hishi: Tekichû ôdan sanbyaku-ri (1957)
低下层 Donzoko (1957)
蜘蛛巢城 Kumonosu jô (1957)
活人的记录 Ikimono no kiroku (1955)
七武士/七侠四义 Shichinin no samurai (1954)
生之欲 Ikiru (1952)
白痴 Hakuchi (1951)
罗生门 Rashômon (1950)
丑闻 Shubun (1950)
野良犬 Nora inu (1949)
静夜之决斗 Shizukanaru ketto (1949)
酩酊天使 Yoidore tenshi (1948)
那个辉煌的星期天 Subarashiki nichiyobi (1947)
我于青春无悔 Waga seishun ni kuinashi (1946)
踩虎尾的男人 Tora no o wo fumu otokotachi (1945)
姿三四郎续集 Zoku Sugata Sanshiro (1945)
最美 Ichiban utsukushiku (1944)
姿三四郎 Sugata Sanshiro (1943)
❹ 黑泽明有哪些非常有名的电影值得看,来推荐
世界十大杰出导演之一《黑泽明系列作品》
1、《姿三四郎》1943年
《姿三四郎》,黑泽明第一部导演作品,旋即一鸣惊人。影片通过一名好勇斗狠的青年如何成长为一名柔道武术家为主线,反映了1880年日本明治时期柔术与柔道之争。黑泽明是一位地道的男性艺术家,他通过武士艺术来表现日本民族的品格,姿三四郎身上体现的尽职、勇敢、正直、献身精神、人道主义及粗犷的斗争正是浓烈的黑氏风格的完美体现。影片不仅以幽默的乐天情绪、区别于旧式日本武片风格的影像,更开创了日本电影史上的新型娱乐时期,其中五场以不同节奏表现柔道比赛的场面,更说明了黑氏画面处理方面的登峰造极。
2、《踏虎尾》1945年
《踏虎尾》算不算黑泽明时间最短的电影,一个小时的长度浓缩着黑泽明标准的叙事风格,这部拍摄于1945年的电影局限于当时经济和技术条件所限,并没有太多电影技法上的突破,太多棚景的使用使影片有了舞台剧的高压表现手段。在影片开始的字幕中黑氏交替了事件的起因、发展及悬念。正如其中一句话:可惜猜忌之心乃人之本性,正是这样一个黑氏惯用的研究人类两面性的主题使《踏虎尾》得以延伸。黑泽明早期作品大都在题材上描写本民族的现实与历史,影片大多数采用对称手法,主题上深刻揭示人性与灵魂的冲突与撞击。这部《踏虎尾》就是此类代表作品。
3、《姿三四郎续集》1945年
因为《姿三四郎》的非凡成就及深远影响,黑泽明在二年后又拍了此片的续集,这也是黑泽明一生中唯一为一部影片做续。本片继续上集的故事,将一段寻仇故事表现的别有风味。特别对反派角色的描述刻画出了有血有肉的另一面。本片依旧是表现武士和男性阳刚美的通道,黑氏早期的风格特色就是强烈的戏剧冲突与人物性格的对撞,而这一切又都包涵在导演略带诙谐的手段中融化的格外有味道。《姿三四郎》二集虽不能代表黑氏的最高水准,但一鸣惊人的创作手段为日本影坛一扫平庸之气。
4、《无悔的青春》1946年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黑泽明导演的第一部电影。影片根据战时一则真实事件改编,表现出混乱的社会下人类精神家园的萎缩,也表明了黑氏对战争及法西斯主义的立场及态度。黑氏暂时抛开他狂热的武士风格,却又巧妙地在这出女性电影中注入武士道精神,她受尽世间唾骂和凌辱仍倔强的表示:我对青春无悔的女主角具备了黑氏一贯的阳刚气质。这类影片相似国产片《江姐》般的励志类型,但黑泽明以忘我的投入及感同身受的细腻把一个经过战争混乱后,终于找到自我,忠于自己意志的新时代女性表现的可歌可泣,摆脱了说教成份,令人看来如鲠在喉。
5、《美好星期天》1947年
这是黑泽明难得的一部写意之作,它对日本战后颓废的现状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本片以黑氏一贯的流畅与乐天精神;把一对年轻却充满忧愁的恋人在星期天怎样把种种烦恼抛诸脑后的经过刻画的充满激情及东方美。男主角向情人求爱一场,表现出黑氏浪漫主义的心态,令人看到心猿意马,而一对小情人在废墟中幻想未来经营小餐馆的场面,在叫人心往神怡之余也透露出黑氏寓意深长的希望。另外,此部影片也是日本电影中第一部直接反映出年轻人对性的感受的作品。
6、《罗生门》1950年
五个凶杀的当事人与见证人,说出了五个不同的结局,究竟辩说的对,事情的本来面目又是怎样?影片描写了人心深处奇异复杂的阴影,尖锐地剖析了人类最深奥的部分并公之于众。错综复杂的光与影的蒙太奇手法展示出人类那种与生俱来的虚伪本质和罪孽图画,构示了人难以更改的本性:人即使到了死的时候,也是不会放弃虚伪和掩饰的。
7、《留芳颂》1952年
8、《七武士》1954年
等,好多都不错,值得一看!
❺ 欧美及日本著名导演
美国:希区考克, 斯坦利库布里克,乔治卢卡斯,斯蒂芬斯皮尔伯格,迈克尔曼,大卫林奇,大卫芬奇,盖里奇,奥利佛斯通,马丁斯科塞斯,蒂姆伯顿,沃卓斯基兄弟,科恩兄弟,弗朗西斯科波拉,昆汀瓦伦提诺,伍迪艾伦,彼得杰克逊,雷德利斯科特,史蒂文索德伯格。
日本:黑泽明,小津健二郎,北野武,大岛渚,深作欣二,今景昌平,岩井俊二,宫崎骏。
❻ 黑泽明这位堪称日本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男演员有哪些代表作
黑泽明并不是以表演出名的,而是以编剧、导演出名,所以说黑泽明并不是日本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男演员,而是日本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导演。
一、黑泽明编剧及导演之路
1990年在第62届奥斯卡上,黑泽明由于其艺术成就奥斯卡获得了金像奖-终身成就奖,1998年9月6,黑泽明因为中风而永远的离开了人间,但他所拍摄的作品永远留在了人间。
❼ 日本动漫电影导演
1,宫崎骏
宫崎骏,1941年1月5日出生于东京都文京区,日本动画师、动画制作人、漫画家、动画导演、动画编剧。毕业于日本东京学习院大学政治经济部。1963年进入东映动画公司,从事动画师工作。
2,押井守
押井守(おしい まもる),1951年8月8日出生于日本东京大田区,日本动画导演、电影导演,毕业于东京学艺大学教育学系美术组。1980年,执导个人首部动画电视剧《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从而开启了他的导演生涯。
3,大友克洋
大友克洋(Otomo Katsuhiro),1954年4月14日出生于日本宫城县,日本动画导演、编剧、制片人、漫画家。1986年,执导个人首部动画电影《迷宫物语》,从而正式开启了他的导演生涯。
4,今敏
今敏(Kon Satoshi),男,日本人,漫画家,动画家,1963年10月12日出生于日本北海道札幌市,2010年8月24日上午6时20分因胰腺癌逝世于日本东京都,享年46岁。
5,新海诚
新海诚(Makoto Shinkai),原名新津诚,1973年2月9日出生于日本长野县南佐久郡小海町,日本动画导演、编剧、作家,毕业于日本长野县野泽北高等学校、日本中央大学文学部日本文学系。2002年,执导了科幻动画短片《星之声》。2016年,自编自导了动画电影《你的名字》。
❽ 山田洋次导演的历史剧三部曲《黄昏清兵卫》《隐剑鬼爪》《武士的一分》在日本电影史中地位如何
这三部电影在日本电影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黄昏的清兵卫》、《隐剑鬼爪》和《武士的一分》组成了日本导演山田洋次的“武士三部曲”,三部影片均改编自藤泽周平的短篇小说。
藤泽周平(1927-1997)是与司马辽太郎、池波正太郎齐名的日本武侠小说家,他“写景清丽、写情委婉、写人剔透”,文笔“如美玉无瑕,未有出其右者”。
他的作品中,没有荡气回肠的历史史诗,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天外飞仙的武侠绝技,有的只是内敛、拘谨、保守、隐忍的秉承武士道真谛的底层武士。
享有“庶民导演”美誉的山田洋次正是看中了藤泽周平笔下的这类武士形象,通过电影,细腻而饱含温情地描绘出这些普通小人物的平实生活和内心世界,以及他们于平凡中绽放的人生价值。
《黄昏的清兵卫》中的井口清兵卫、《隐剑鬼爪》中的片桐宗藏、《武士的一分》中的三村新之丞,这三人都是日本幕府时代偏远小藩的底层武士。
他们从藩主那里得到区区三、五十石的年俸,仅能维持生计,根本无法与那些年俸动辄就二百石、终日骄奢淫逸的中高级武士相比。但是,就是这样的卑位薄禄,他们却要用身家性命去作抵押。
影片的时代:
他们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十九世纪中叶、明治维新的前夕。当时,日本幕府政体、藩割据的统治架构摇摇欲坠,社会大变革已是箭在弦上。
武士阶层开始分化,中高级武士日趋腐朽,为了维护既得利益而竭力遏制变革,他们早已放弃了武士道精神的要义,取而代之的是权与利;低级武士没有显赫的政治地位、丰厚的家产以自保,或孤注一掷加入维新阵营对抗旧势力。
或在时代无情的变迁中静静地等待、默默地承受。井口清兵卫、片桐宗藏和三村新之丞,他们属于后者中的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