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电影超脱男主叫什么名字
Henry Barthes亨利•巴赫特(艾德里安•布洛迪 Adrien Brody 饰)
『贰』 电影《超脱》影评
电影《超脱》是由托尼·凯耶执导,艾德里安·布洛迪主演。导演镜头下的内容皆为半写实。取自在成长时期遭遇各类痛苦生活及压力的孩子们的真实生活场景。影片内容讲述了一位打小有过黑暗不堪回忆的教师,在任职于职业代课教师时的一段生活经历。在面对与处理有着与其相似困扰的孩子们的问题时,他和学校的老师们却无力阻止孩子们的自我放弃学业、放弃生命等行为,这使主角开始从自我封闭中醒来,开始直面痛苦的幼年记忆,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想要救赎深陷痛苦深渊的孩子们是多么的无能为力,却认识到了自己还是有能力救赎之前在街头救助的流浪援交女孩(流浪援交女孩已将其视为亲人,大概就像父母般)。所以,电影想要传达的应该是说真正能解救所谓熊孩子,叛逆孩子的人,正是他们的父母。作为父母的还是应该看看这类题材的影片的。
『叁』 《超脱》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超脱》是2011年4月于美国上映的剧情类电影,由托尼·凯耶执导,艾德里安·布洛迪、克里斯蒂娜·亨德里克斯主演。
该片讲述孤独的代课老师亨利·巴赫特来到一所散漫的高中任教,在和学生的相处中看到了世界美丽的生活和人性的故事。
『肆』 电影《超脱》:从孤独到超脱,从崩塌到重建
1.
昨天看了一部佳作。
电影的名字是《超脱》,英文名称是“Detachment”,字面意思是“冷漠”、“置身事外”之意。
说实话,我完全是被名字吸引了,那么“超脱”具体指的什么意思呢?
电影的主角亨利(布洛迪饰)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代课老师,他非常善于和学生进行交流,这个有点像《心灵捕手》里的心理老师尚恩,还有《放牛班的春天》里的音乐老师马修。
但是他又是不同的,孤独和忧郁是他的特质。
亨利天生就具有怜悯的心,懂得和别人交流,无论是问题学生,还是堕落雏妓,他都是一视同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每一个人。
电影以纪录片的形式开始,亨利在接受一个访谈。开始我觉得他很神秘,布洛迪表演的十分到位。他有几分焦灼,也有几分不安。他一再提醒工作人员离开,关门,不要发出任何声音。
他想起了自己的母亲,还有他幼年时期的自己。那时候他七岁,他的母亲留给他一盒磁带,上面写着“致亨利”后,选择服药自杀。
亨利跟着外公长大,现在他的外公已经老年痴呆,在疗养院等待最后的岁月。
而他,行走在学校,公寓,疗养院这样三点一线。
生活似乎是乏味的,孤独的。
2.
在学校,他是一个临时代课老师,他的存在,似乎只是一个笑话。第一堂课上,他就被学生吵弄,但是他还是稳住了场面,甚至说他赢得了学生的尊重。
要知道,这个学校是涣散的,看起来一切正常,但是问题太多,学生堕落,教师无能,管理层更是混乱。虽然是美国的高中,但是和国内学校的境况是一样的,非常腐朽和破败。
在课堂上,亨利认识了一个患有肥胖症的女孩梅利迪斯。她因为肥胖,备受同学嘲笑,她喜欢摄像,经常抓拍一些非主流的照片,尽管她的作品很很有创造力,但是梅利迪斯的父亲一直认为她是有心理问题的。
无奈的梅丽选择向亨利倾诉,她拿着自己的作品,作品的主题是亨利一个人在教室里。
亨利的脸是空的,只有轮廓,他像一个思想者,画面给人无尽的遐想。
梅丽迪斯哭诉着自己的遭遇,她试图拥抱亨利,亨利刚开始是抗拒的,因为他知道他们所处的角色,环境。但是看到学生的无助,他还是拥抱了一下,试图帮助她。
但是这个举动被爱慕他的女教师萨沙看到,倾诉被打断,亨利也遭到了质疑!
萨沙不理解亨利对女学生的这个举动,亨利试图辩解,甚至大发雷霆,他说自己不是变态,不是老色鬼,他只是想帮助学生而已。
亨利宣泄着自己的情绪,画面不断闪出他的母亲,还有幼年的自己。
他和这个照片里的自己一样,孤独。
而疗养院这边,亨利的外公很快不行了,他的外公说自己是一个不值得一提的人。
这个老人害怕死亡,他的意识逐渐微弱。
亨利决心转变成另外一个角色,就是以他母亲的口吻和外公谈话。
他告诉自己的外公,不要害怕,(女儿)原谅他了。
原来,他的外公是性侵的施暴者,而受害者恰恰是他的母亲。
母亲教给小亨利要锁门,他也彻底把自己锁在自己的世界里。直到遇到艾瑞卡,他才愿意说出这一切。
亨利怜悯小猫,他更尊重女性。
所以亨利才会把流浪的雏妓艾瑞卡带回自己家里,照顾她,帮助她建立新的生活。
他设想自己尽可能的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然后离开,不纠缠个人感情。
但是他还是失败了。
梅丽迪斯做了很多带着笑脸的蛋糕,而她留给自己的却是那个唯一带着伤心笑脸的蛋糕。当亨利发现的时候,为时已晚。
梅利迪斯的蛋糕有毒,她自杀了!亨利像崩溃了一样,他说自己是失败了。
无助,孤独,再次席卷了他。
他也认识到,不能继续封闭自己。
电影最后艾瑞卡最终走出了阴影,阳光下亨利和她在公园相遇,他们相拥一起,看起来是那么的温馨和美好。
对于亨利,这或许是一种安慰吧!
3.
电影开篇就引用存在主义文学大师加缪的一段话说:
熟悉加缪的人知道,加缪是一个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
加缪试图用自己的理解,指出一条孤独抗争的道路,那就是存在主义的道路,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抗争,用自己的认知,精神,重建的道德,来抵抗荒诞的世界。
他甚至说,哲学只有一个严肃问题,就是自杀。
最后电影以亨利的旁白结束。他读了艾伦坡《厄舍府的崩塌》的一段话:
可以看出,这是亨利,一个存在主义的心路历程,这也是导演所想表达的东西。
现实的社会和电影里的剧情是一样的,甚至更加真实,残酷。
Me Too连锁反应,少女被老师性侵后选择跳楼自杀等等。
我们每一个人都和电影里的角色一样,无论是童年阴影也罢,还是后天所经历的伤害也罢。
这些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思想,道德和信仰。
存在主义给我们的思考,就像亨利对学生说的那样,必须不断地学习,阅读,构建自己的防线,认知和信仰,去抵抗这个社会的荒诞一样。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它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萨特的名言“存在先于本质”,其含义是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外的灵魂。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人有选择的自由。
为此,萨特也说过“他人,就是地狱。”这样的哲学论断。
如果说存在主义让我们看到存在的现实是荒诞的,虚假的,丑陋的。
那么靠构建自我道德和精神的存在主义是否可以抵抗这荒诞的世界呢?
每个人的理解不同!
如果你无法拯救自己,也无法拯救他人的话。
或许我们要去思考,是否存在着一个绝对的真理,可以去让我们更加的清楚的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救赎呢?
『伍』 超脱男主为什么叫他外公爸爸
超脱男主叫外公爸爸因为他是老人的私生子。
《[超脱]》网络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com/s/1DHAbfqmhsj28EcT-Zdimjg
提取码:ht1n
亨利•巴赫特(艾德里安•布洛迪 Adrien Brody 饰)来到社区学校担任代课老师。学校因学生反叛、经营不善而濒临绝境,多丽丝(刘玉玲 饰)为首的一批教师备受煎熬。亨利的第一堂课就遭遇了顽劣学生的挑衅,但是被他巧妙地化解。他赢得了女教师萨沙(克里斯蒂娜•亨德里克斯 Christina Hendricks)的好感。
『陆』 《超脱》男主的外公对妈妈做了什么
外公在男主七岁的时候性侵男主母亲。
从男主的回忆中可以看出来在那之前他和他妈妈过的很快乐,直到他外公做了那些事。
亨利的童年阴影,电影的几处细节让我联想到一个可怕的事实:亨利的外公很可能性侵了他的母亲。在医院里,亨利的外公屡屡幻想女儿来看他,到后来亨利甚至伪装成母亲的声音告诉外公,她原谅了他,并且告诉他,他可以离开。没过多久,外公就去世了,带着内心的释然。
剧情简介:
影片的主人公亨利·巴赫特(阿德里安·布洛迪饰)是一个有着与学生进行某种情感交流天赋的老师,但是他却选择了埋藏这种天赋。为了避免和学生或者是自己的同事产生什么"情感交流",他选择了做一个代课老师,在每个学校都只呆很短的时间,然后就离开。
不久之后,来了一份新的工作,把他委派到了一间落魄、没有管理者的公立学校任教。这里的学生目中无人,教学工作极难开展。
亨利的才能在这里得到了体现,他很快就成为了这所学校的模范教师,并且成为了处在反叛期的青少年的偶像。在和自己的同事、学生以及他从街上救回来的少年之间产生情感连接之后,他发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孤独。
而且亨利还在这个看上去冷酷无情的世界中看到了美丽的生活和人性。
『柒』 电影《超脱》-诉说老师和学生最本真的关系
前两天看了电影《超脱》。其实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看了,但却总还是想看。《超脱》以男主角的口吻讲述了电影的所要表达内容,男主的对白总是在电影的某个事件发生后进入,像是对整个事件的总结,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电影一开始的镜头便给了几位现实中真正的老师,他们讲述自己是如何成为老师的。通过这段讲述,我们了解到他们当老师的初衷,他们并非一开始就想当老师,只是后来阴差阳错成为了老师。这为后面描述老师奠定了基调。
故事的男主巴赫特有一个并不愉快的童年,甚至是一个有些畸形的家庭。他具有强烈敏感性和正义感,这个可以从他几次愤怒的情形里看出。特别是在他的爷爷在养老院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的时候,他对护工的言辞激烈的措施及愤怒的表情可见一斑。他也拯救了一位堕落的灵魂——15岁的花季少女 。在公交里的相遇,养老院痛哭流涕的男主,少女的不雅行为,到后面少女的勾引,男主引她回家来照看她并将她引入正途。从这些行径中可以看出,男主是充满正义感的。
电影的另一位女主,是一个喜欢摄影,但作品中总是透出了一种阴郁气息的胖女学生。她受到同学的嘲笑,父母也对她的作品进行嘲讽,并讽刺她一事无成。后面她与男主的对话,可以看出是她最后一次寻找价值的方式,可惜太过于冲动,男主抱着不能否定她的方式,说喜欢她,也只是为了不打击到她的自尊心,但突如其来的另外一位老师打破这种场景,故事可想而知。在最后,女孩选择了自杀,吃下了自己做的、放入了毒药的面包。
整部电影透出一种悲凉、忧伤的气息。所有的人都生活在苦难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学生讨厌学习,讨厌管制,家长烦透孩子的不听话,对老师也充满意见,而老师也被这群学生折磨的痛苦不已,愤怒他们把本该努力的年华拿来浪费。
这部电影所要表现的东西是,学生是如何放弃自我,老师又是如何痛心疾首却又无能为力的。男主说“有些东西我们明明知道是错的,但却还是不去停止”。对于学生,他们明知道不学习会让自己陷入一个不确定的未来,但他们却束手无策,只让自己在错误的道路上行走。这种情况让老师们感到心痛。他们觉得这些孩子都太天真了。在这个残酷竞争的社会,如果自己不去努力学习,考个好大学,那么基本就找不到好的工作,那么你的一生也将生活在最底层。但这些孩子却完全察觉不到形势的发展严峻。
老师与学生,这个现代社会众多关系中的一种,显得是多么的矛盾。老师与学生,可以成为朋友,可以互相帮助的人,结局却是大相径庭。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复杂很多。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特别是现代科技不断发展下,社会关系不断变改,学生的成长,老师的职业发展,也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和焦点啊。
『捌』 电影《超脱》的最后一幕是什么意思主角的想象吗
首先我不觉得是悲剧结尾,相反的电影的结局比较符合客观事实的发展。男主和他的学生都是理想主义的偏执者,把现实生活想的太过于美好,而忽略了客观事实存在的阴暗面,以至于不能接受两者带来的冲击。在他们起初的世界观里,他们认为世界总是美好的,比如人都是善良的,有爱的等,刻意或者无意的忽略了一些客观事实,比如人性跟动物性本质上是没区别的,所谓的神性只是文明附加品。女孩最终选择死亡,是因为现实的冲击达到了她的临界值,她已经跌入谷底而无力挣脱,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诸如此类的生活写照,轻者致郁,重者轻生。主要是她这个年纪缺乏一个完整的世界观。
『玖』 《超脱》一部致郁而又治愈的电影
影片的开头以一棵树的枯寂凋零,终化成片片萧索的落叶,动态的落叶不断变幻出阿尔伯特加缪的这句名言。
而这句名言也就奠定了本部电影灰色抑郁,压力无力,痛苦挣扎的基调。
Detachment在词典中,意为脱离、分离。中文片名译为"超脱"一词,指一个人不受传统的约束,敢于追求自我价值。
而对于电影《超脱》中的人们,他们所面对和承受的仅仅只是传统的约束吗?电影所要表达的仅仅只是,自我救赎,自我追求吗?
《超脱》是2011年4月于美国上映的剧情类电影,由托尼·凯耶执导,艾德里安·布洛迪、克里斯蒂娜·亨德里克斯主演。
该片讲述孤独的代课老师亨利·巴赫特来到一所散漫的高中任教,在和学生相处中看到了世界美丽的生活和人性的故事。
我想坦言:对于这样一部关于揭示人性社会复杂性,拥有致郁与治愈双重性的现象级电影,文笔匮乏的我,酝酿了好长时间才敢落笔抒发我的一些感想。
一部经典的电影,是有鲜活生命力的。 它不仅仅只再是一部能售出多少电影票,收益多少亿元的电影了。
电影的正式叙述是由男主的独白开始,亨利在一间色调阴沉而又灰暗的屋子里,面部特写对准镜头,不紧不慢的做着陈述。
他介于旁白与独白之间的陈述贯穿整部影片,也是我在极其复杂混乱的影片中寻到的唯一的一丝线索。
但讽刺的是,本以为他在做采访但最后才知道他的陈述只是自己孤独的呓语,其实并没有一个人在对面聆听。
整部影片弥漫着失落,伤感的情绪,让人感到莫名的无助与惆怅。故事的叙述能让观众从头到尾欲哭却无泪,这都归功于导演大胆而又精妙的影片设计:
穿插自如的焦躁爆点,回忆模糊的胶片絮段
色彩鲜艳而又昏暗的镜头,写意而又诗意的台词
乐器悲鸣混奏的背景音乐以及,无力改变的残忍事实。
有人说经典的作品一般分两种:一种是发现世界的极美,另一种是挖掘人间的极苦,这部电影则属于后者。
电影的视角最多的聚焦在了最令人心痛的教育方面。
我是一名师范生,将来也会走上教书育人的这条路。因为所学教育专业的原因,但凡事触及教育,我都会本能的比常人更加敏感,对这部电影也就有着一种难以言说的特殊情感。
教育本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甚至不是一部电影就可以说明和解决的问题。然而《超脱》则或多或少的正视和揭露了许多现实生活中本就存在的教育问题。
我想问你,在这里,在此刻,当你在读完"教育问题"这四个字后,你的第一反应,最先想到的是"学校"? "社会"?"家庭"? 还是"父母"?
我真的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只要提到"教育问题",大多数人最先想到的一个词是——学校!
认为只有学校才有教育孩子的职责和功能!为什么?为什么会这么理所当然!一语中的!
所有的"教育问题","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父母教育",在"学校教育"面前一律削弱和淡忘了它们与其同样拥有的职责和功能。
这部影片揭示和批露的就是造成整部影片抑郁无助基调最重要的悲剧根源——"父母教育"。
我最爱的天使迈克尔·杰克逊曾说过: 孩子是上帝赐予人间最纯洁的天使,最美好的礼物。
父母把他们带到这个世界,是帮助他们成长为更美好的人,他们有责任和义务去爱护他们的身体,孕育他们的灵魂。
对于父母而言,"生育","生育", "生"和"育"本就是一体的,不可割裂的。而在许多问题孩子的家庭中,父母的职责和义务只有,甚至仅有:生!
也就是说只负责把他们生下来,"育",是什么?怎么样去做?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很模糊,很麻木。
我只想问这些被孩子称为"爸爸妈妈"的父母:你们只负责把幼小而脆弱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而不负责教育他们长大,你们为什么还要将他们生下来呢? 为什么? 让他们孤独而又痛苦的去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影片中亨利说过这样一句话引人深省: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家庭教育的老师曾提到过的一个疯狂设想:家长在成为父母之前,应先去专业的父母学校接受正规教育,倘若领到了"合格证书",毕业了再回去做父母吧!
现在看来这一设想并不疯狂,因为做父母的人,必须得担起"父母"一词的重量。
我本以为,而且揪心期待着,影片中的角色都能如这部电影的名字《超脱》一般,最终都得到超脱,但是直到影片结束,电影中的任何人都没能获得自身的超脱。
正如亨利说的:
影片中人们都是孤独无助的隐形人,他们没法在现实世界的接触和交流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即使尝试着去和世界相容,也只不过是茫然无措的心理活动,和未知的恐惧。
影片的最后,亨利在最后的一次的课堂上,面对着一片事实上和精神上的荒芜狼藉,用低沉忧郁的嗓音诵读了艾伦坡灰暗惨淡的《厄舍府的倒塌》,雾霭沉沉的结束了影片。
但影片同时也是治愈的,艾瑞卡和亨利在温暖夕阳下的拥抱,即便只有一分钟的时长,也足以使一部极度致郁失衡的电影在爱的怀抱里找到了治愈的平衡。
《超脱》既冷漠又温暖,既致郁又治愈,是一部不可多得经典之作,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