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电影导演是一种怎样的职业
导演,是个注定要丧失尊严的职业。 这时代,无人保护导演。李安《卧虎藏龙》拿奥奖后,内地声誉封神,因荣耀而仰慕他者成军,但凡有人敢说半字不,必遭信徒口诛,其情几如伏地魔。 今年《比利林恩》奥奖颗粒无收,信徒一夜间消失大半,再查口碑,一夜间竟几乎沦落至被踩为三流导演,无数人都在说李安已老,江郎才尽。但事实上《比利林恩》分明是顶尖之作。信徒说的好,究竟是自己认为的好,还是跟着奖项选择的好,李杨因《盲井》《盲山》成为国内独立电影战士型标杆人物。今年《盲道》出世,口碑跌至谷底,导演创作生涯有低点本是常事,作品挨批是情理之中。 但翻看评价,却不单是批电影,触目可及处,竟皆仇恨。李杨近成渣滓代名词。 此前优秀电影的贡献,直接被一笔勾销。何苦当一个好导演。 拍出好电影,却早晚要失去尊严。尊严也许是他人夺走,导演保护作品失败,自责,被自己仇恨。 也许是自己主动放弃,导演保护作品已耗尽心力,便不再保护自己,不再做需要保护的作品,被曾经的信徒仇恨。事实上,依然自我仇恨,只是认命而已。 导演的心理,带着自毁倾向。徐浩峰老师《刀背藏身》杀青夜曾发文。谈自己的创作,提《师父》拿金马时的小插曲:《师父》拿第一个编剧奖时,我的获奖感言是“一个好剧本,往往因为导演的肆意妄为而崩溃。非常感谢徐浩峰导演,没有乱改我的剧本,让我拿了这个奖。” 引起笑声掌声,主办方和观众都很满意,对我是良好记忆。
⑵ 为什么拍电视剧的导演拍不了电影 电影导演很难做吗
并不是拍不了电影,国外很多电视剧一集的制作就可以秒杀国内一些电影了,而且现在很多有名的电影演员甚至影帝影后去拍电视剧也说明电视剧的地位并不低。
电影的话导演得懂得更好的剪辑去压缩,电视剧篇幅长,几乎可以不动脑剧本怎么样就怎么样来,镜头的删删减减的要求不高,所以有的电视剧导演拍电影会不习惯,并不是说拍不了,只是不懂得去浓缩提炼。
归纳一下让大家感觉电视剧导演转行后拍不出好电影的两点,一是导演自身不行,二是这部电影权衡各方面(政策,投资方,明星)的因素之后剪辑导致影片节奏很乱的问题。
⑶ 你认为国产电影的缺点是什么
国产电影的缺点不在于电影和导演本人,而是中国的广播电视体制,导致导演们不敢拍,只能去拍一些容易审核过的内容。
⑷ 类型电影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有谁知道的,急求!!
旧好莱坞类型片的
优势;
大型制作和分工明细,大大提升了电影的产量,很多类型片的制作公司都是编-拍-映全套系统化,并且各部门明确地各司其职,电影的制片效率较高,在八大公司中具有体现。
制片人制度统一调度和指挥,而制片人通常由高级经理和公司老板担当,具有一定的电影质量保障,比如1939《乱世佳人》的成功,由制片人塞尔兹尼克操纵一切。
明星制度下的以观众的需求为导向,定制的明星以及主流的被普遍接纳的思想行为模式和故事原型,具有相当的市场保障,“边疆正义西部片?唱跳明星歌舞片?”。
垄断性电影公司集中了大部分电影人才,形成了规模,尤其是自成体系的制片和放映流程对与电影在大众中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
劣势:
文化价值上具有二元性。兼具文化和反文化双重特性,一方面表现出在不违背基本是社会规范的价值标准的前提下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但它只是玩弄娱乐的一种游戏,并不真正触及主流意识形态中的敏感问题。脱离了社会现实生活中的真正冲突。
2.情节公式化,人物定型化,视觉形象图解式,虽然这三个要素总是在变通,但是依然过于概念化,扼杀了更多可能性。
3.大公司的垄断生产虽然带来了许多明星,但是就好莱坞体制下的“终身合同制”以及“打造明星”不仅阻碍了无数演员的发展而且几乎操控了明星演员的事业和生活,例如玛丽莲·梦露的自杀。
4.个人化的制片已经被工业化生产取代了,电影艺术的个性被死死地抑制住,实质上为艺术产品打造了一套标准,将电影艺术的创作变成了一种在规定的构成元素内的一种重复。
新好莱坞之后的类型电影:
这个时代诞生了许多伟大的导演,导演的的才华和个人风格被展示出来了,电影艺术几乎是迎来了解放。比如科波拉“教父三部曲”;库布里克”未来三部曲“等等等等。
优势尚存:
类型片的概念已经被冲淡了,虽然好莱坞还是制片人说了算但是导演拥有部分话语权了,这意味着这些类型电影可以流露导演对故事的理解和展示自己的风格。即使还有黑帮片《教父》,歌舞片《爱乐之城》,西部片《与狼共舞》在问世,但与传统意义上的类型片已经有了质的区别,更少的公式感(倒是超级英雄片满是这东西了)和更多的风格化。
当下类型片的优势之二,是这些在旧时代发现的题材在某种程度上依然满足人们是心理需求甚至不乏所谓情怀,类型电影的市场依然在,《低俗小说》《赌城风云》都挺成功,类型电影有潜在市场但是现在观众拥有选择权,一切都以观众的喜好为准则。。
类型电影带来了一些解构主义的崛起,(这一点我觉得是我个人的夸大,并不明显),但还是想说,其实现在的故事片都有类型片的影子但是他们完全不是类型电影(或者说传统意义上的),因为受到规定的元素被自由下放了,导演们可以自己选择其中个别来解读。
劣势依旧:
1.主要是类型电影大都是以经济效益为准绳,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梦幻泡影”但是回到现实,生活如旧,终究只是一种暂时抚慰受众心灵和解除恐惧的娱乐化工具。(即使关于电影的职能我相信三十本书不一定能讲完但是无非是利润效益和社会效益之争)类型电影就是你看的时候很爽,回到家里面对的还是柴米油盐,没有英雄美人。但是有很多电影会影响你的观念和行为(无需举例)
2.电影制作权的下放让电影的质量高下悬殊。同样是拍摄某种类型片,在旧时代电影制作时很严肃很规范的流程,编-拍-映都非常严格(三个编剧,铁剧本,专门的审查),现在的电影即使在形式质量上高于过去,但是影片的内容质量甚至不如上个世纪初。
-----------------------------------------------------------------------------------------
(类型电影一般都是指过去的好莱坞制片厂制度时代的,现在的电影分类即使也提类型片,但是有点不严谨吧希望有智者来指正。)
⑸ 电影中国合伙人的优缺点导演特点
优点:多因其怀旧或者励志。认为这是一部有青春、有梦想、有友谊、有奋斗的创业电影,含有“中国梦”的寓意。影片的主题曲罗大佑的《光阴的故事》也十分吻合电影梦想、怀旧的寓意,激发了观众的共鸣。许多创业成功者也“对号入座”,在观影后发表评价,认为电影准确还原了时代的特征和背景,感慨良多。[11-12]如同“美国梦”至今未曾在都市青年人中消弭一样,讲述“美国梦”实现或者破灭的故事也会有很多共鸣。 缺点:最典型的说法是:影片贩卖市侩成功学。他们认为影片把人生奋斗简化成了对金钱的追逐,用某些成功者浅表的经历,给身在底层的人们画了一张大饼。其实作为原型的“新东方”本来就是一家提供留学实用技巧的培训学校。这里教英语,但不是为了陶冶情操和提高英语写作能力,而是要造就一块能应对签证和申请奖学金的敲门砖。这是一家教育机构,但并不以培养远大志向和完成人格教育为目标,而是要帮学员在最短的时间内过语言关,杀向彼岸 导演特点:
陈可辛执导《中国合伙人》源于韩三平想拍摄一部反映中国当代企业家的电影,找陈可辛当监制。看了徐小平的剧本后,陈可辛有了创作灵感,于是当了导演。他承认在创作阶段,借鉴了很多新东方的故事,但在电影中不仅能看到俞敏洪、徐小平和王强,还能看到王石、马云、冯仑等一批中国企业家的创业传奇。他说,他并不想拍新东方三位创始人的传记片,《中国合伙人》算是他的一次回归,找回了有关情怀的一些东西。他不想把它变为对某些人的歌功颂德。[16]
对于观众将成东青、孟晓骏、王阳视为新东方的“三驾马车”原型,陈可辛解释,三个人都跟原型不一样:成东青追求的苏梅,现实里没有;孟晓骏去纽约,徐小平去的是加拿大;王阳一直留在国内,而王强出国做了IT,不是愤青,也没有美国女朋友。[16]
陈可辛认为观众有这种印象可能是情感上能产生共鸣,加上一些相似的故事造成这种感觉。陈可辛说,其实,每个人都能在这三人身上找到熟悉的地方,黄晓明对成东青情有独钟,他觉得自己很像成东青。而陈可辛则认为邓超扮演的孟晓骏有他身上的烙印,他从小也有‘美国梦’,对美国充满向往,他也在美国当过挣不了小费的服务员。[16]
⑹ 电影导演是一种怎样的职业
电影导演应该是单一职业来说个体差别最大的了,门槛即高又低,收入十倍百倍的差别都有,生涯从一举成名到几十年磨一剑皆是,种类包含艺术家到纯商人尽有,学历没有限制,天赋可有可无,能力时高时低,这职业的属性波动基本等于古代皇帝了。
导演就是这样一个职业,自己需要花尽一切心思带动整个团队去创造一个好的作品,去接受大众的审视,和自己相同的,和自己不同的,所有的人的审视,而他们中有人的意见中肯值得听,有的人的意见又需要屏蔽。需要掌控团队与掌控自己。
⑺ 西方“制片人中心制”的拍摄制度和我国的“导演中心制”优劣各是什么
制片人中心制的优点是能够最大化的实现影片的商业价值。缺点是没有对艺术的进行深入追求。
制片人中心制的前提是得拥有一个好的制片人。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制片人,制片人中心制就无从谈起了。所以如果没有个好的制片人的话,只能把电影全权交给导演。但导演中心制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导演中心制反而可能会使影片的质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就中国来说,中国观众更愿意相信导演,而不是相信制片人。就目前的电影业现状来,中国电影还是需要使用导演中心制。要改变这样的局面,只能等年轻的制作人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