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王家卫的电影到底是什么风格
1994年上映的《重庆森林》是王家卫电影的代表作,影片充分表达王家卫风格的独特性,今天我就通过这部电影来解读“王家卫式”电影美学的独特魅力。
王家卫是香港电影圈旗帜式的人物,以独特的影像风格传达着香港这个繁华都市的喧嚣与孤独。极端风格化的视觉影像、富有后现代意味的表述方式和对都市人群内心的敏锐把握建构出独特的“王家卫式”的电影美学。情爱是王家卫故事的载体,是他的电影里人物生活的重要内容。他所导演的《重庆森林》就是把两个不相干的爱情故事串联在一起,两个故事牵连四个人物,分别讲述他们之间的相遇、错过。
《重庆森林》这部影片讲述了林青霞饰演的神秘金发女子利用几个印度人运毒,印度人逃跑,她杀了这班印度人后逃走。一天夜里她遇上了失恋的警察阿武(金城武饰),两人相处一晚,早上阿武收到了金发女子的生日祝福。第二天,人们发现金发女子被人打死在楼里。
B. 如何评价王家卫以及他所导演的电影
作为中国最突出的一位风格化导演,王家卫的所有影片都有着一些一以贯之的风格,从工作方式(比如不提前写剧本)到电影语言的运用(手提摄像机的摇晃感、快速频繁的剪辑),从“御用演员”的偏好到电影精神主题的统一。这篇论文主要探讨的就是王家卫电影中独特的精神风格。 如 果说基耶洛夫斯基喜欢把他的主人公人物置于某种“处境”之中,那么王家卫则倾向于营造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包含着某种特定的的气氛、心理、精神、语言风格甚 至某些影像风格。王家卫电影的独特气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对这种“状态”的不断营造和反复阐释,他将他所有电影的全部人物,都置于这种状态之中。这种状态包 含着某种特定的的气氛、心理、精神、语言风格甚至某些影像风格。每一个人都在期冀,有所追求、有所寄托、有所等待,但一切又是如此飘忽不定,与期冀相伴 的,也有更多失望、拒绝、两手空空。不管是《东邪西毒》中盲武士的死,还是《阿飞正传》中无腿小鸟的比喻,亦或是《春光乍泄》中永远追寻不到的远方的大瀑 布,一切的一切都象征着永远的漂泊。
C. 如何解析王家卫导演的《2046》
总的来说,《2046》在故事、画面、镜头运用、音乐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个性。而其结构、主题、时空上的开放性又为电影这门艺术拓展了无限的叙述空间。《2046》似是王家卫在《花样年华》、《阿飞正传》、《东邪西毒》、《重庆森林》里故事的延续,又似其以后故事的开始。
无论这个苏丽珍是不是《花样年华》里的苏丽珍,无论梁朝伟还是不是周慕云,在王家卫的影片中,人物永远纠葛于过去与现在,现在与将来之中。是无意也好,刻意也罢,王家卫电影的开放性、多义性、哲理性,也正是王氏影片的魅力所在。
剧情介绍:
1966年,离开香港的周慕云藏起了一个秘密,直到在新加坡遇到了苏丽珍。谜一般的苏丽珍让他想起了另一个身影,那个也叫苏丽珍的女人在他心里一直是 一个没有人知道的过去。周慕云的眼光跟随着苏丽珍穿梭在赌场里,她拯救周慕云的沉溺,却不愿跟着他离开。
独自回到香港的周慕云,在平安夜巧遇旧识LuLu,然而LuLu却对以前的往事毫无记忆。LuLu想不起和周慕云的那段过去,周慕云却在LuLu居住的酒店里发现了一组似曾相识的数字:2046。2046号房曾经充满了周慕云和苏丽珍的回忆,如今只剩下LuLu与男友CC爱恨交织的痕迹。
D. 王家卫的电影分析
阿 飞 正 传
1991年第三十六届亚太电影展中,王家卫凭借《阿飞正传》 摘走了最佳导演奖,从此家卫风格被很多人推崇。
这是一部反映六十年代的怀旧影片,颓废,空虚,似乎让人搞不清楚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有人觉得,王家卫其实是用六十年代斑驳的镜子照出了九十年代灵魂疲惫的影子。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最有特色的地方在于它的画面和对白,而它受到推崇的原因则是导演选择了优秀的摄影,组织好了他想达到的画面效果,又找到了最优秀的演员,很好的诠释了对白和情节。所以,我要从画面和对白来分析本片。
[说明:方括号中的话是分析影片后整理出的潜台词。]
这部电影的色彩和感情基调都像旧照片一样:阴暗的公寓小屋,一张不太整齐的床,随地散落的衣物,烟灰缸,百叶窗……在这样的环境中,主人公也是颓废的,似笑非笑的表情,对感情的无所谓,毫无顾忌的放逐自己,伤害别人,也伤害了自己。
故事一开始,镜头跟在张国荣身后,一阵响亮空旷的皮鞋与地面碰撞的声音,把我们带到了第一个场景——小卖店,这是张国荣和张曼玉相识的地方。画面中斑驳脱落的墙皮,主人公有些摇曳的身体,一开场就定好了全片的路线——不羁、衰败。这时,画面中穿插了一个钟表即将指向三点的镜头,这是一处伏笔。因为不久之后,观众们就听到了张国荣那一段最经典的台词:“一九六零年四月十六日下午三点之前的一分钟,你和我在一起,因为你我会记得那一分钟,由现在开始我们就是一分钟的朋友,这是一个事实,你不容否认的,因为已经过去了。”
原来,他每次都是三点来这里。(这也使我想到了怎样通过镜头来表现习惯,还不会让观众觉得累赘。)自此,张国荣与张曼玉成为朋友。
当暗淡的黄绿色画面中出现夏威夷慵懒的吉他声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一片与影片内容不太相符的景象——浓密的热带丛林,其实,这是影片的一条线索,贯彻始终。正是这一幅夏威夷景象使主人公有借口放纵自己,也正是这个地方引发了所有的故事……
接下来,我们就来到了影片的第二个场景,也是主要场景之一——张国荣的家。
我们可以发现室内布置比较零乱,但主人公的个人形象却丝毫不乱,也许这也是那个社会中那一类人的普遍现象。就好像结尾处当梁朝伟出现在那个极其狭窄的阁楼中,认真的修剪自己的指甲,整理自己的发型一样。
在影片进行到很短的时间之后,张国荣和张曼玉的感情就结束了。因为张曼玉提到了一个会锁住张国荣自由的问题——结婚,在张国荣看来,这件事是在计划和安排他的生活,可是他是一只没有脚的鸟,从天空飞过,无拘无束这样被安排好的生活他没有办法接受,所以只有结束了。在结束的时候,张曼玉慢慢的穿好衣服,她的留恋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可在就要出门的时候,她却说了一句很决绝的话“我以后都不会再回来了。”
我们可以看到在导演表现这一段故事时,用了不同的画面结构:起初,在这个场景中有一段较长的镜头都是给主人公面部特写,不仅可以通过演员的精彩演技来刻画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还可以使画面看起来很紧凑,尤其不经意间闪过的正在工作的电扇,更让我们觉得空气很闷,话题也不太顺畅。之后,事情以分手告终,镜头推远,构图也变的透气了,前后两种鲜明的对比使画面看起来松紧有致。
然后他回到了养母的家,这是影片中第一次出现他回家的情形,家中有一个佣人。物品的陈设,家里的环境都显的很阔绰,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张国荣可以在外面也住着比较奢侈的房子。
养母喝的很醉,张国荣从卫生间把她扶到了床上,之后又一个动作就是用手擦去了养母嘴边的污物,然后又抹到了被子上。这个动作让人觉得有些奇怪:伸手去擦,说明他关心养母,可是又顺手抹到了被子上就有些不解了。正常情况下,我们应该是去洗手,而不是毫不在乎的弄脏自己的家。这个问题到养母第二次在影片中出现时,我们就会明白了。张国荣去找那个让养母伤心的男人,并把这个看上去高大英俊的男人打的跪地求饶,只得交出骗来的一对耳坠。
在这里他认识了跳肚皮舞的舞女——咪咪(刘嘉玲)。打人的时候,张国荣看起来很疯狂,甚至拿出了铁锤,砸坏了更衣室的玻璃和洗脸池。镜头就在这个小空间里随着张国荣移动,野蛮的动作凶狠的声音让人觉得很“痞”。可打完之后,他却走到镜子前很沉着的整理起了头发,还优雅的对身后的咪咪说:“你可以去换衣服了。”这些细节让我们又多认识了张国荣扮演的这个角色。
接着,耳坠这个小道具又派上了用场。张国荣看出咪咪很喜欢这对耳坠,就抛给了她,可是只有一只。于是她跟着张国荣回家了。这样,她就成为了我们看到的第二个女主角,开始在张国荣家生活。
在这段故事中,有一段情节很有趣,就是张国荣征服了刘嘉玲之后心情很好的跳舞,画面中他在镜像和场景中交替出现,画面流畅,轻松。
不久,养母第二次出场,为我们解开了很多疑问。原来只有她知道张国荣的生母是谁,可她却把这个秘密守了十多年都不说。在他们的对话当中,我们看到的不是母子关系,而是憎恶敌对的关系,也明白了原来张国荣对生活的态度都源于自己的亲生父母。所以,养母这个角色可以称得上是本片的线索人物。我们还会发现,养母说的是上海话,而张国荣说的却是粤语,这似乎隐含了一个内容——养母是从上海移居到香港的。
咪咪想养张国荣,这对于张国荣来说又是在计划他的生活,他无法接受,这段感情也这样结束了,张国荣也从此再咪咪的世界中消失了。
之后,养母终于不再隐瞒这个秘密了,张国荣知道了所有的事情,决定放弃所有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却没有见到,在离开的时候,他也不回头,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家人一定在身后偷偷的看着他。既然他们不给自己机会,那自己也不会让他们有机会看到……
有一堆很有意思的关于王家卫电影的词:街、小店、钟表、吉他、冷饮、树、短裙、梳子、雨、打电话、灯、阁楼、床、火车、长椅、雨林、车、厨房、柜台、制服、孤单、相逢、交错、疏离、寂寞、沉默、自语、交谈、依靠、凝视、接触、向往、捍卫、不知所谓。这些词语的拼凑,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个很独特的王家卫风格。
王家卫的电影反反复复在讲一个词——拒绝,“如果你不想被拒绝,最好的方法是先拒绝别人,我们在这部影片中也可以发现这一点。他拒绝了很多,也终于空空的离开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