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贾樟柯三部曲是哪三部
《小武》、《站台》和《任逍遥》。
1、《小武》
中国导演贾樟柯出品的一部独立制片的电影,为北京电影学院学生作业作品。
2、《站台》
中国电影导演贾樟柯的第二部长篇故事片电影,2000年出品,被誉为“平民化的史诗作品”。
这部影片以贾樟柯的故乡山西汾阳为背景,讲述了几个歌舞演员从197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的生活。
3、《任逍遥》
中国电影导演贾樟柯自编自导的第三部故事长片电影,由法、日、韩三国联合出品,香港胡同制作公司执行制作,于山西大同即兴拍摄,描写工人子弟的生活。
作者简介:
贾樟柯,生于1970年,山西省汾阳人。1993年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从1995年起开始电影编导工作,现居北京。主要导演作品有《小武》、《站台》、《任逍遥》、《世界》、《东》、《三峡好人》、《无用》、《二十四城记》,其中《三峡好人》获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著有《贾想》、《中国工人访谈录》等书。
『贰』 豆瓣评分高达8.4分的《小武》,为何会被禁播21年
因为这部剧真的是太真实了,看完之后有一种丧的感觉,导演贾樟柯是一个非常怀旧的人,他所有的作品都来自生活的琐碎,他是典型的中国现实主义者导演,他的所有作品都像背景剧一样美丽,你可以进入,但是不想随时出来,每当我开始像贾樟柯那样抗拒生活时,我都会把所有人当作我的内在背景。
每个人都在谋生的生活中蒙蔽双眼,一再没有定位,贾樟柯就摆脱了公众的束缚,他毫不动摇地将自己看到的一切转移到了大舞台上,不仅如此,他还把这样的现实生活山西的小镇,在外国人的眼中没有丢脸,贾樟柯的电影总是直接打动我的心,看着一群无关的人物的故事,但总觉得所有的故事都在我身边发生,真实而有力,生活总是这样,每次挣扎时,你都会陷入一个巨大的无形网中,你无法摆脱它,但看不到它,它给我们带来了希望和绝望。
『叁』 电影小武剧情
《小武》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是标志着中国电影复兴与活力的影片。也给人们解释了中国真实的一面,所以能在国外拿很多奖.
《小武》曾在1998年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与萨拉热窝电影节上放映,并在刚刚结束的三大洲电影节上获得了大奖。很少有一部影片像它那样给人以如此充满生命力的感觉--在这部处女作的背后,是一位曾经在电影学校学习的二十八岁的年轻导演,他的创作手法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他这部影片标志着中国电影活力的复苏。
<br>
<br>剧情介绍:
<br>小武是汾阳的一个手工业者(小偷),他很清楚自己必然要被淘汰,这与他的职业无关,可能是他无法适应这个社会的变化。 他去找以前的“战友”小勇,可是小勇如今已经是县里著名的企业家,是纳税大户,两人在屋里坐了半天,话却寥寥无几。在小勇结婚时,小武遵照以前的誓言送钱去给他,却因小勇说钱脏而退回。 在被朋友拒绝之后,小武经常去唱歌,认识了歌女胡梅梅。有空的时候,小武经常陪胡梅梅去逛街、打电话。后来小武的徒弟到谈了一个女朋友,而小武自己没多久却被胡梅梅无情抛弃。 小武回到了家,可是家里的任何人都不接受他。他经常在拆建的破败的县城里晃荡,最后被父亲赶出家门。最后小武在一次例行“工作”的时候,被公安干警抓获并被铐在电线杆上。 街上的行人冷漠地看着他,他冷漠地看着街上的行人。
『肆』 小武的影片评价
《小武》的影片在柏林取得了传奇般的成功,它使其导演作为中国新电影的代表人物获得了国际电影界的瞩目,格雷戈尔称誉贾樟柯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更重要的是,一块标记中国电影的昨天与今天的界碑树立起来了,多年来,甚至可以说自中国电影有史以来,还没有一部电影这样诚实的表达了正在活着的中国人的气息。
《小武》的开头和结尾都是对集市上来往人群的扫描,贾樟柯后来很喜欢这种方式:大量的长镜头、中景、远景和群像,这也使得《小武》成为一部特殊的作品,它集中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人,和其他作品的野心相比,它称得上心无旁骛;它经常停下来捕捉人物呆滞、尴尬、麻木的表情,仿佛一部人类学研究之作。
但小武仍然只是叙事的一个棋子,他连接起的朋友、女人和家庭,虽然都没有被充分地伸展,却编织起了一张人际的网络。某种意义上,汾阳仍然是费孝通所说的“熟人社会”,小武虽然因为小偷的身份与这张网有所疏离(他甚至被好友小勇的婚礼拒绝了),但依然会频繁地与之发生联系,就如夏布罗尔所说的,小城市里的人,彼此认识,人们会更仔细看你,你也不得不既考虑自己的存在,同时考虑周围其他人,从面对人性的角度说,这要比简单的交流更值得琢磨。相比之下,大城市有太多的人太多的孤独,人们的交流会产生障碍,由此遮掩了很多话题,所以,这个新浪潮导演一直坚持在巴黎之外的地方寻找故事。贾樟柯也一样。
小武面临的首先不是小偷身份的尴尬,小勇正是与他同做扒手时结下友谊的,他也能用这个身份帮助其他人,或显示自己的控制力。但当他在街头晃荡时,某些新东西正在进入小城:小勇走私香烟、开歌厅成了企业家和劳模;从北京出来追寻明星梦的胡梅梅落在这里做了妓女;二哥和城里人结了婚,需要家里凑钱维持面子……小武最终是被这些新的人际纠结给抛弃了。
但影片扑面而来的感性并非是某种同情或是(和惯于煽情的中国导演相比,贾樟柯不明确表达“同情”,而只是观察)愤怒,而是对小城生活出色、精确的捕捉:在公路边漠然等车的人们,街道上宣传政策的广播,光线昏暗的台球室,连续播放枪战片的录像厅,提供点歌服务的电视台……尤其对众多从小城市走出来的青年来说,电影里的场景如此熟悉和真实,几乎没有一个场景牵强和突兀,它不是某种意念的化身,而是冷冰冰的存在,是很多人遗忘在故乡的影子,此刻仍然在中国最广大的区域里上演着。这种细腻、流畅的记录不厌其烦,使小武(扮演者王宏伟本来就拥有一张最大众的脸)很自然地就被包裹在其中。“就像一根浸在油里的绳子。你只想使用其中的一部分,但是整个绳子大概都浸湿了”(侯孝贤语)。
在环境的破败中,小武麻木、无聊的表情最直观地传达了小城的气质,有一场戏里,他 和一个朋友嬉闹,追来追去,就像《童年往事》里阿孝的日常生活:从街道这头跑到那头,下次再跑回来,从墙头翻出家,再翻进去,镜头积攒着,仿佛一个跑不出去的圆。但小武根本就不耐烦跑,在厚重的黑镜框下,他几乎总是眯着眼,以至于你会忘记他比《任逍遥》里的主角大不了多少。
贾樟柯也不解释小偷的动机,那只是通俗剧的要求,他要呈现的是一种生存的状态,是小城里无数麻木过了一生的人生命中的一截。《站台》里众人问从广州回来的张军,“花花世界有什么好?”他回答说,“那里人们都很忙”:的确,无事可干是小城生活最致命的地方。在呆滞的人物背后,流行歌曲隐晦地透露了些秘密,那是小武为数不多表达情感的方式,虽然多是声画对位和一种反讽:当小武从警察那里知道小勇要结婚的消息而去询问他时,背景里嘶嚎起屠洪纲的《霸王别姬》;在歌厅里,胡梅梅把小武当大款来傍,唱的是《爱江山更爱美人》,虚幻的英雄梦游荡在一个卑微男人的尊严之上;而在婚礼、葬礼、街头、舞厅、电视里,一首泛滥、夸张地表达感情的歌曲《心雨》,一次次在疏离、冷漠、孤独的场合响起。
小武便是这样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社会个体。面对着社会转型对于小城各方面的冲击,小武不理解,不适应,或者还有不情愿;他孤独于群体之外,仍以旧有的方式去看待、处理身边的人和物,他以他的常态对应着世事的变动。诚然,社会的进步使人们口袋中的钞票越来越多,旧有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也随之开始转变,以金钱为本位的价值体系全面占据人们的内心。正是在这种变动中,一代人开始了游离与契合的过程。小武明显的属于游离的人群,他与曾经的“战友”吵翻——因为他已发达,需要忘记不光彩的过去保留体面;与爱人分别——她选择了金钱的归宿;与父母隔阂——金钱关系渗透进家庭代替了亲情。由此,小武苦闷,彷徨,孤寂,矛盾,困惑,进而,以一种自我放逐的方式对这个社会进行着无力的反抗。
最后说一下表演。贾樟柯在此全部采用非职业演员,利用他们的本色演出创造着一个极度迫近真实的影象世界。无疑,他成功了。影片中,各个人物血肉丰满,地道的方言、毫无修饰的服装、木讷的表情、缓慢的动作,你无法指摘他们的任何一个动作,因为他们演的就是他们自己,没有模式,没有套路,如同贾樟柯在此开创的这种电影类型一样。
贾樟柯是一个执着的导演,在《小武》里所表现的内容一再出现在他以后的电影当中,从《站台》到《任逍遥》,从《世界》到《三峡好人》,贾樟柯一步一步完善着他的小城电影,一步一步完善着他的历史寓言。
贾樟柯在《小武》中对于他所表现的一切人物与事件进行着生活流式的客观展现,没有刻意的表露出自己的主观情绪。只是在这一系列的打击与游移的展示中,对于小武,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贾樟柯对他的无奈与痛惜。也许这也是贾樟柯对于现今社会形态的态度吧!小武以他特有的精神内核重叠了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表露出的一系列宿命与矛盾,同样面临着变与不变的抉择,同样面临着价值观的转变,同样面临着犹疑与困惑的精神状态。贾樟柯以他独有方式站在影象的角度建构了中国的社会历史,这是他领先于第六代导演最突出的地方。
在《小武》中,环境造型真正体现了贾樟柯还原生活再现生活的目的。实景拍摄,长镜头,自然音响的全面引入,再加上摄影机机位总是与人眼持平的位置,没有特效镜头的应用,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真正如同亲临现场一般目睹着前面所发生的一切,加之无戏剧化的情节构造,一幕幕真实生活的场景浮现于观众的脑海,真实与想象之间发生冲撞,影象与生活之间发生重叠,令观众获得了一种独特的艺术享受与情感宣泄。
『伍』 小武是谁有人认识小武吗
你是指《天使街23号》里的小武?
小武是佑慧的幼儿园同学,佑慧以前喜欢过小武,可是小武不喜欢她,唾弃她。
后来,小武做了演员,艺名是SUN,回来找佑慧,说喜欢佑慧。其实是利用佑慧来夺取宝藏——天使之心。
小武喜欢的另有其人,是易林希。不过小武对佑慧,很不好……
希望我能回答正确!给你带来帮助!!!
『陆』 贾樟柯是一位怎样的导演
贾樟柯是一个真实而恋旧的导演,他的作品都很贴近生活。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灵感,都是一些文艺作品,作朴感人,而且还获得了不少奖项。
有人说他的作品充满了负能量,别人的作品都是弘扬真善美,而他却是披露现实,他说这就是现实生活,贾樟柯敢说真话,敢做自己,虽然它的票房都不怎么可观,但是这么多年他一直坚持自己信念,是一位值得敬佩的导演。
『柒』 小武的获奖记录
小武的获奖记录:
获第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年论坛首奖:沃尔夫冈斯道奖。
获第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促进联盟奖。
获第20届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热气球奖。
获第17届温哥华国际电影节:龙虎奖。
获第3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潮流奖。
获第42届旧金山国际电影节首奖:SKYY奖。
获1999意大利亚的里亚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影片评价
《小武》的影片在柏林取得了传奇般的成功,它使其导演作为中国新电影的代表人物获得了国际电影界的瞩目,格雷戈尔称誉贾樟柯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更重要的是,一块标记中国电影的昨天与今天的界碑树立起来了,多年来,甚至可以说自中国电影有史以来,还没有一部电影这样诚实的表达了正在活着的中国人的气息。
《小武》的开头和结尾都是对集市上来往人群的扫描,贾樟柯后来很喜欢这种方式:大量的长镜头、中景、远景和群像。
这也使得《小武》成为一部特殊的作品,它集中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人,和其他作品的野心相比,它称得上心无旁骛;它经常停下来捕捉人物呆滞、尴尬、麻木的表情,仿佛一部人类学研究之作。
『捌』 我想知道贾樟柯拍<<小武>>花了多少钱
2个说法 有说30万 有说300万 但是的确是小投资电影
戴:您拍摄《小武》的计划,如果是用政府的官方投资能拍出来吗?就算能拍出来,会象现在这个样子吗?
贾:1990年以前这类独立制作是不可想象的。由于审查机构的审查,尤其是资金方面的原因,在官方资助之外很难找到其它投资途径。1990年以后人们有了新的可能,不管在投资方面还是在选择主题方面。由于《小武》是由一家香港公司投资拍摄的,而香港已成为中国的一部分,但实行的是另外一套法律,这部影片的制作得益于这些条件(2)。在这种情况下,影片可以逃避来自大陆方面的审查。我能够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处理影片的题材,尽管直到影片最后制作结束乃至发行的时候,审查都始终存在。因此,现在许多中国导演都在寻找机会跟设在香港的公司合作拍片,以便利用这种表达上的自由,这样做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试图使中国政府能够在影片审查方面能有所松动。吕乐拍摄的《赵先生》也是利用香港资金拍摄的(3)。
戴:在这里,我们没有从这个角度看待这些事件。随着香港回归中国,我们在为一种我们非常喜欢的、拥有优秀导演的电影担心。事实上,回归的临近所产生的结果是影片制作的突然下降,一些电影创作人员和演员去了美国。您刚才谈到的情况倒是与这种形势形成对比。如果说香港电影有理由对中国大陆表示担忧,那么大陆电影与香港合作则大有可为。看了您的影片,我感到非常高兴,为它的街道气氛、自然布景感到惊讶,长期以来,我们已经看惯并很快厌倦了中国电影中的某种学院派倾向,这种电影往往被艺术气氛美化,投西方市场所好。您的影片与这种历史和制作方法形成了断裂。同时,它也绝对没有在风格上听命于香港电影,尽管是利用香港资金拍摄的。这可以说给中国电影带来了新的希望。
贾:我希望能够这样。我在28岁就能在香港回归之后的中国开始拍摄影片,与其它几代人经历过的事情相比,今天不少事情发生了改变。
戴:这部影片是在您童年时代的城市拍摄的,影片的主人公,也就是那个小偷的原型是您认识的某个人吗?
贾:在完成这部影片的构思之前发生了许多事情。起初,我并没有想到要拍摄一部《小武》这样的影片,只想拍一个表现一对年轻人共同过夜的短片。在拍摄这个短片之前,我回到了家乡汾阳,在此之前我已经有两年没有回去了。回去之后,我发现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我被自己看到的事情所触动。这就是我拍摄《小武》的缘由。
戴:您说的变化,是指某些社会阶层的边缘化,使他们走向轻微的犯罪。
贾:我中学时的很多朋友都遇到了人际关系方面的纠纷,尤其是亲友关系方面的纠纷。他们与父母发生着冲突,或经受着夫妻之间的危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不象从前。我发现,经济改革的浪潮确实冲击到了社会的基层。这种危机普遍存在,不少人感到失落,同时又在期盼着什么,相信会有某些事情使他们摆脱困境,我也处在同样的精神状态中。我拍摄此片的初衷是想表明,在经济改革的过程中,在追逐金钱的过程中,中国人失去了太多本来属于自己的东西。我编写了电影剧本,在征得那家香港公司的同意之后,我就开始拍摄了。
戴:影片全部是在自然背景中拍摄的吗?
贾:是的,我坚持要这样做,因为影片的风格取决于这种选择。
戴:中国电影给我们的印象可是习惯在摄影棚拍摄的。
贾:自8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对摄影棚越来越没兴趣了。
戴:但这不是陈凯歌和张艺谋的情况,他们两位是在西方最著名的中国艺术家……
贾:他们俩都是天才导演,但是从90年代开始他们的影片已经不是那么有趣了。
戴:在您看来是因为什么?
贾:我觉得,他们的生活离大部分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状况越来越远。
戴:在影片的结尾,小偷被铐在街头,被向过往行人示众。这时,观众看他的目光,与影片中看热闹的人群看他的目光并不相同。
贾:尽管影片在表面上看很平淡,很生活化,其实在构思和制作上是下了很大功夫的。在结尾,我想把观众转换成“被观察的观察者”(observateur observé)。人们最终发现自己处在小武的位置上了,与他的处境相同,感到非常不舒服。我想使观众受到触动,以便每个人都能反省自己,反省自己看待别人的方式。主要目的是使观众审视自己,反观自己作为看客的心态,以这种方式干扰了观众。
戴:您是怎样选择扮演小武的演员的?
贾:王宏伟是我在北京电影学院上学时的同学,我认识他已经很长时间了。他曾在我的一部短片(就是那部在香港获奖的短片)里扮演角色,他只在我的影片里扮演过角色。
戴:他给人的印象是非常“自然”,人们永远不知道这个人物在想什么。
贾:这位朋友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的形体语言非常富有表现力,这在职业演员那里通常是找不到的。
戴:您对小武这么一个人物如此熟悉,是否由于某种共谋关系?为什么影片中受到批评更多的不是他,而是那些暴发户也就是那些有身份的人的罪行?
贾:我对这个人物寄予了很多同情。他是小偷这个事实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精神状态。一方面他的谋生手段是触犯法律的,另一方面他又恪守着社会生活的某些原则和规矩,比如给朋友的婚礼送些礼物,对女孩有礼貌,端庄正派。这些人既有触犯法律的念头,同时又对某些社会程式非常敏感。很多人问我,这部影片是不是一部自传性作品,事实上影片讲述的故事与我的生活相差很远,但是主人公的精神状态与我却很接近。
戴:您给演员塑造人物留下了很大空间,您对演员做该什么有没有非常精确的想法?
贾:我只给他一个总体想法,但给他的运动和动作留有自由发挥的余地。由于我们彼此非常熟悉,王宏伟知道我想要的东西,用不着多说什么。很多时候都是在总体构思确定之后进行即兴表演,至于对话,演员不必非得拘泥于剧本里写好的台词,只要主要东西表达出来就行……如果没有彼此间的相互信任,所有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戴:美发厅里的那场戏,偷苹果的场面,是剧本里事先写好的,还是在拍摄时临时想到的?
贾:是剧本里事先写好的,但作为非常具体的镜头因素的细节,则是在拍摄现场构思的。
戴:这部片子是不是由一个小型摄制组拍摄的?
贾:有三个人负责摄影工作,三个人管灯光,我是用感光度为500ASA的高感片拍摄的,这使我能够尽量利用自然光拍摄,街道的场面是用手持摄影机拍摄的。
戴:这部影片有没有向中国观众放映过?
贾:曾经在几所大学里放映过,但是没有公开放映。
戴:看过影片的观众都有什么反应?
贾:反应非常不同。喜欢的人认为影片发现了非常接近他们的真实生活的东西,有些人不喜欢这部影片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但是,这部影片在电影界几乎没有引起什么反应。喜欢它的人大多为知识分子,艺术家,画家,诗人,作家和搞音乐的人,这些人的专业跟电影关系不大。
戴:那些自认为代表正统电影观念的电影人对您的影片不信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贾:在许多电影人那里,仍然存在着这样一种观念:认为电影应该是被非常刻意地制作出来的,是被非常精细地加工出来的,而我的这部影片与这类观念不符。
戴:想使中国电影有所改变,尤其是力图摆脱某种传统的质量观念的束缚,是非常困难的,是不是?
贾:我最近撰写了三篇文章发表在报纸上,呼吁改变这种毫无生气的局面。90 年代以来,很少出现将事情推向前进、进行创新的愿望。倒是80年代比较活跃,那是一个有很多创新的年代。《小武》是一部小片子,但我希望通过这部影片表明,有些导演是能够在正统电影之外拍片子的。今天,那些获得过国际电影节大奖的大导演,如张艺谋、陈凯歌,感到了来自年轻导演的压力,并向他们提出了一些不太舒服的建议。近年来出现的很多年轻导演都被那些很有地位的、说话很有分量的正统大导演所轻视。不管怎么说,主要问题还是大家都想能够继续在有利的环境下拍片子。
戴:您谈到青年导演,哪些是您熟悉而且在目前的中国电影界非常重要的?
贾:张元,他导演过《北京杂种》,《儿子》和《东宫西宫》,王小帅,章明,导演过《邮递员》的何建军,他们都是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他们是1985年入学的,我是1993年入学。我跟他们不太熟悉,但我很喜欢他们的影片,它们都很有活力。今天,西安学派对中国电影具有非常不好的影响,对他们来说,越是投资大,越是有名演员出演,影片也就越被认为是重要的(4)。
戴:从电影学院出来的其它导演是否也拍摄您所说的非主流影片?
贾:拍摄《小武》是非常个人化的选择,是那些以制片厂为基地的导演不一定能够做到的。在中国,电影形式的区别越来越大,电影导演之间的共同点也越来越少,包括从电影学院出来的这些人。
戴:您了解香港和台湾电影吗?您怎么看待港台电影?
贾:港台的艺术影片很少在大陆影院放映,但是人们可以通过VCD(5)很快看到。我很喜欢蔡明亮和侯孝贤的片子。
戴:我们是否可以说《小武》跟《风柜来的人》比较接近……
贾:这是我很喜欢的侯孝贤的一部片子,它是在台湾经济转型时期拍摄的,这也是我拍摄《小武》时中国大陆的情况,您所说的接近也许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吧。
『玖』 贾章柯电影《小武》看不懂,谁介绍一下如题 谢谢了
小武 Xiao Wu (1997) 导演: 贾樟柯 主演: 王宏伟 Hao Hongjian 左柏韬 类型: 剧情 上映日期: 1998年2月18日 德国 当我第一次看完影片《小武》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有一些话需要说出来,可是一时之间众多的情绪和表达的欲望都在体内蠢蠢欲动,我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于是我决定去看看别人对《小武》的评价。结果一看吓一跳,网络上那些一套一套的理论吓得我一愣一愣的。什么社会断层,什么底层生活,什么城市剖面。一位外国朋友(著名的法国的夏尔·戴松)对影片的镜头和技术做了细致的分析,最后,甚至有人把影片结尾牵扯到了“看”与“被看”的问题上,与鲁迅先生比较了起来。 看过那些评论我便再也不敢写什么了。可是,那个嘈杂、破败却受到新文化侵袭的小县城,那个穿着旧西装和鸡心领毛衣的男人一次次闯入我的脑海中。而每当看到那些场景,耳边想起那些歌声,我的心中总被一种难以言说的情绪堵塞着,我因此而伤感起来。于是我再次看起这部电影来。当我第五遍看完这部模糊的影片之后,我终于知道我要说什么了。我抛开那些技术理论和象征意义,发现两个字便可以概括我的真实感受,那就是“熟悉”。 熟悉,是的。作为一个在小县城里度过少年时光的人来说,电影里的场景是如此的熟悉和真实,我们的记忆是如此的不谋而合。那些站在公路边等车的人们,脸上浮现出漠然的表情;那个穿着旧西装,把衣袖挽起来的男人;闹哄哄的街道和不断宣传政策的广播;街边的台球桌和传来的枪战片声音;土洋结合的电视台和给亲友的点歌。这些事物贯穿于我的少年时光,他们是如此的真实,真实得让我重新回到了小县城里读书,让我重新坐在县城的录像厅里看着港台片。这种真实让我迷恋,它们是小城镇少年的集体回忆,让我们很快地找到自己的影子。 小武说他“只是个手艺人”,说他自己老实,笨。《小武》的画面同样显得粗糙和模糊,我相信这部片子是老实的。我相信导演只是在用画面展示他的回忆和故事,那其中并不含有更多的隐喻、暗示和象征。夏尔·戴松并不能理解中国的卡拉ok厅里用50元便可与小姐共度一段时光。可是对于我们,这太容易理解了。《小武》并没暗示什么,但导演是如此的熟悉我们的生活,他随意的选择一幅场景一个画面,便表现了我们真正的生活。 在《小武》里,我们几乎不会有一个场景觉得牵强,没有一个情节觉得突兀。里面的人物是如此等同于我们在现实中接触的人。改行后卖烟开舞厅,在电视上衣冠楚楚的讲话的小勇不正是那些“农民企业家”的一员么?舞厅老板娘圆滑的处事和说翻脸就翻脸的作风和江湖上的风尘女子有什么两样?而每每小武的出场,总是让我想起当年我那在街上走过的五叔,他拥有和小武相同的发型和表情,他穿着不合身的旧西装,卷起衣袖,沿着墙根,斜仰着头,摇摇晃晃的走向台球桌或者录像厅。 不仅是人物,影片中的人际关系、相处方式同样真实可信。小武给小勇送礼时两个人的沉默和尴尬;小武和胡梅梅在街道上的暗暗较劲以及他们的爱情;小武的父亲要小武和大哥一人出五千以资助贫穷的家,保护二哥的亲事;还有那位年长的警察和小武,他对小武如同长辈一般的温情;还有小武的朋友对小武的劝告与帮助。这些从没出现在其他中国电影中,但它们却是如此的真实,如此的符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它们随时发生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它们已根深蒂固地扎根于社会生活中,扎根于我们的社交方式和习惯。一旦把它们搬上电视,我们看到真实的自己在上面表演,便只能受到感染,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震动和体会。 熟悉而真实的人物与故事让我沉浸其中,沉浸其中的我跟随着导演达到了情节的高潮。这样的高潮来自于《爱江山更爱美人》那一段。外国朋友也许并不知道这个场景的意义,可是对于一个传统的中国男人来说,这一个时刻弥足珍贵。我们如同小武一样沉默压抑的生活,只有在那些特定的时机,我们的压抑才会瓦解,我们的心中充满豪气,我们要在卑微的生活、平凡的身份中维持着这份豪气。《爱江山更爱美人》这首歌本身便是江山美人的豪情潇洒,这首歌体现着孤单的个体能够获得的虚幻的幸福。小武得到了这种幸福,他拿着舞厅的假花献给胡梅梅,接受着胡梅梅把他当大款来傍的要求,举起酒杯很豪迈的喝酒。在音乐的烘托中卑微的人终于获得了男人的尊严。 而我是如此的熟悉这样的时刻,那种虚幻的英雄梦想充盈在每个男人心中,可是现实中我们却不得不低贱的生活,受尽打击,沉默而脆弱。我见过很多个男人在喝醉后狂乱的放纵,我见过他们炫耀着他们值得或不值得炫耀的经历、才能、家产、事业、人际。小武,这个被朋友背叛,处于社会转型期内动荡不安的平凡人,这个在小县城的夹缝中维持着生存与尊严的小偷,终于在这一时刻获得了虚幻的自尊和满足,获得了左手江山右手美人,获得了豪情大丈夫的假象,他举起酒杯大口喝酒,他搂着他的女人风流倜傥,他拥有他的兄弟酣畅淋漓。他在这一刻获得了释放。 而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感动于导演终于拍出了我们的真实。屏幕上已充斥太多功成名就的正面形象,太多令人生厌的和平景象。看到这样真实的自我满足,平凡人能够获得的短暂的幸福,我们不能不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这便是真实的贾樟柯,这便是他带给我们的真实和感动,这个个子不高的男人拥有一种真实的生活态度,虽然学习了众多理论,但他保持着诚恳的面对生活的态度。在阅读了他的一些访谈之后,我发现了他对生活的迷恋。他用老实的、坦诚的、物质的画面给了我们回忆中熟悉的场景,然后让我们穿越这些物质性的场景,看到他真正要表达的生存的拘谨、夹缝中的悲苦、动荡社会的不安,以及平凡人虚幻的感动。 而正是这种生活态度,使他才能获得最真实的生活的剖面,才能对生活中各种人、各种人际关系了如指掌,才能明白生存中的压抑和放纵。他才能拍出《小武》,让这个不被政府允许却让我们同情的小偷如此的鲜活,如此的贴近生活。这便是老实的《小武》所具有的力量。 这种老实不属于戴着墨镜营造情调的王家卫,不属于被色彩和票房迷住眼睛的张艺谋,不属于擅长在宏大背景中进行叙述的陈凯歌。这种老实的特质,它只属于真实生活着的贾樟柯。
『拾』 小武属于什么题材的电影
小武 Xiao Wu (1997)8.1
导演:贾樟柯 主演:Hao Hongjian 王宏伟 左柏韬 ...
贾樟柯通过小武这个人带出整个空间,整个世俗场景里面所有人的生存状态。
类型: 剧情
该片导演贾樟柯被视为近几年来最令人兴奋的电影天才之一,他的作品致力于反映当下的现实,着眼于年轻人,捕捉到了他们共有的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