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王滨的导演作品
导演美国戏剧家尤金·奥尼尔的话剧《悲悼》(山东艺术学院89届表演班毕业剧目)。
导演中国戏剧家孟冰、魏金虎、翟迎春的话剧《飞来的闺女》(山东艺术学院91届表演班毕业剧目)。
导演美国戏剧家阿瑟·密勒的话剧《全是我的儿子》(山东艺术学院99届表演班毕业剧目)。
导演瑞士戏剧家迪伦马特的悲喜剧《贵妇还乡》(山东艺术学院03届表演班毕业剧目)。
导演中国戏剧家曹禺名著《日出》(山东艺术学院级05届表演班毕业剧目)。
导演大型话剧《保尔·柯察金》(特邀)(2000年山东省话剧院演出)。
1999年编导、拍摄的音乐电视《还在走》获第三届全国优秀电视音乐节目银奖。
② 王滨的个人简介
1983年7月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戏剧系表演专业(本科),同年分配至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任演员,1987年转行任摄像师。
现任职称:导演、一级摄像师
2006年进军导演领域,2008年央视开年大戏《闯关东》担任导演兼主摄像,初试锋芒。之后几年所拍摄的电视剧,均做导演兼主摄像或摄像指导工作,得到业界及各方好评,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二十几年来,共参加了800余集电视剧的拍摄。
自2001年始,厚积薄发,所参加拍摄的电视剧有多部荣获国家及省部级大奖。
曾获得“飞天奖”优秀摄像奖两次;
“金鹰奖”最佳摄像奖一次。
山东省广播电视局局级拔尖人才。
2006年荣获山东省第二届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家称号。
③ 由王滨执导的电影是什么
新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是1949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由王滨执导,王家乙、吕班、江浩、陈强等人主演的电影《桥》
④ 新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是1949年的什么电影
第一部长故事片是1949年的《桥》。该片讲述了东北某铁路工厂的工人们克服一系列困难完成抢修松花江铁桥任务的故事。
《桥》是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第一部长故事片。也是新中国电影的奠基之作。它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不寻常的位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桥》由王滨执导,王家乙、吕班、江浩、陈强等出演,于1949年上映。
剧中人物梁日升和老侯头大公无私、勇于创造,具有新时代工人阶级的特点。该片艺术上追求在平易中见真实、于朴素中显亲切的创作风格。刻画人物、表现生活多用白描式的手法。
在于敏访谈录中,讲述了《桥》的写作经历。为创作该剧,于敏于1947年冬到哈尔滨机车车辆厂体验生活,下厂呆了两个月,写一个月,共三个月就交上了剧本。
剧本很快通过了。《桥》拍出以后,反映很强烈,第一部影片,又是写工人的,不管写得怎样,它是个新的东西,所以当时起的作用不小,到处是掌声,上海工人看了电影之后还游行庆祝。
这部影片在画面的构图,故事的发展,人物的表现等方面,都已经具备了一种健康有力、朴素、明朗的风格,成为中国电影事业上的一座新桥梁。
当时影片创作的灵感来自于哈尔滨机车车辆厂,而演员们在开拍前去哈尔滨三十六棚铁路工厂体验生活,导演要求演员们必须和工人“打成一片”。如此体验生活继而创作的传统在整个国营制片厂时代几乎是铁打不动的定律。
当时,拍摄条件艰苦得难以想象,而电影人们不畏艰辛的精神也和影片中所表现的主题高度契合。当时剧组里的摄影、美工都是新手,设备也十分落后,甚至灯光照明采用的还是大号的钨丝灯。
为了表现“钢水四溅”的热火朝天场面,摄影师和好几个工作人员身上沾了火星而真的烧起来,只能拿湿棉衣捂着拍完了整场戏都没有停机。当这一部电影完成时,导演王滨激动得泪流满面。
⑤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叫什么
1931年3月,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故事片《歌女红牡丹》在新光大戏院公开上映,该电影为蜡盘发音,由上海的明星公司拍摄。
拍摄于1931年的电影《歌女红牡丹》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部电影中成功地插入了一首歌曲,打破了人们看电影无须带着耳朵的习惯,一首歌曲,也使国产片带给了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1931年6月21日,又试映了我国第一部片上发音的有声片《雨过天晴》。
(5)电影导演王宾扩展阅读:
在《歌女红牡丹》上映之前,我们的电影技术停留在完全无声的状态,所以《歌女红牡丹》中的歌曲带给了人们更好的体验,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不过,真正意义的有声电影,还是应该包括三大要素:一是对白,即人物之间的对话,当然也包括自言自语;二是音乐,即配乐和歌曲;三是音响,就是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和人工合成的声音。这三种声间现在来说即为电影声音的三要素。
中国具备这三要素的第一部电影是1934年拍摄的《桃李劫》,这部电影的问世又为中国电影史写下重要的一笔。
这部电影成功地运用了歌曲、音乐、和音响等多种声音元素,将声音有机地纳入到了电影的叙事进程,极大地拓展了叙事空间,声音与画面形成了丰富的语言结构关系,电影的艺术创作形式也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⑥ 王滨执导的电影《1949》讲的什么故事
《桥》是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剧情片,由王滨执导,王家乙、吕班、江浩、陈强等出演,于1949年上映。
该片讲述了东北某铁路工厂的工人们克服一系列困难完成抢修松花江铁桥的任务,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贡献的故事。
1947年冬,东北某铁路工厂为支援解放战争,接受了抢修松花江铁桥的任务。开始,总工程师看不到群众的力量,对完成任务持怀疑态度。有的工人群众也存在雇佣思想。
在这种情况下,厂长主动深入工区,深入群众,启发动员大家为修复大桥出谋献策,集中了大家的智慧和力量。为制造修复铁桥需要的桥座和铆钉,他们先修复了炼钢炉;第一次炼钢失败受挫,工人梁日升又想出了用耐火砖代替白云石的办法,并获成功。
此后,工人们也克服一系列困难,造出了桥座和铆钉。为按时完成修复铁桥的任务,铁路工厂的工人们群策群力,响应上级号召,投身修桥工作,终于在松花江解冻之前,将大桥修复。
⑦ 白毛女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
白毛女最后的结局:
在全村公审会上,黄世仁、穆仁智二人受到严惩。地主被镇压了,喜儿报了仇伸了冤。她重又回到自己的村庄,与大春建立了幸福的家庭,头发也渐渐变黑了。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之后,电影局局长袁牧之和艺术处处长陈波儿决定把舞台歌剧《白毛女》拍成电影。舞台歌剧《白毛女》产生在解放区延安。
拍成电影以后,可以把延安产生的新文艺推广到全中国。生产任务落实到东北电影制片厂,编剧和导演的任务落实到导演王滨和导演水华的肩上,他们联合导演,王滨是第一导演。
(7)电影导演王宾扩展阅读:
《白毛女》是在毛泽东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指引下诞生的大型新歌剧。
歌剧通过杨白劳和喜儿父女两代人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示了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尖锐的阶级矛盾,愤怒控诉了地主阶级的罪恶,热烈歌颂了光明的新社会,形象地说明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指出了农民翻身解放的必由之路。
创作者在张庚的领导下,对《白毛女》重新进行结构,重新进行创作。导演王滨一开始采用秦腔的艺术形式来排演,唱腔是秦腔,音乐伴奏也是秦腔的曲调和锣鼓点。
请周扬来看试排,剧组的这一创作未能令他满意,受到他严肃地批评。他认为无论从立意、艺术形式还是从表演格调上看,《白毛女》这出戏都缺乏新意,没有走出旧剧的窠臼。他说:“这样写,这样排,怎么能把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思想内容表现得好呢?
从形式上看,音乐和表演都很陈旧,我们不要洋八股,但也不能不加改造地照搬土八股、封建八股。我们要创作我们民族自己的新歌剧,在音乐方面要有我们自己民族风格的创作,不能搞旧瓶装新酒。”
他对剧组强调:要赋予新歌剧以新的主题,体现劳动人民的反抗意识,以鼓舞人民斗志,去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