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谁知到一些制作人的传记,或者导演的传记国内国外都可以~
伊藤裕之(Hiroyuki Itou):
伊藤裕之是SQUARE创业初期即活跃在开发第一线的元老级人物,《FF》系列的I-II代负责DEBUG,III代负责效果音制作,IV代开始担当战斗系统设计和企画,IV代的ATB系统(真实时间系统active time battle)、V代的Ability System系统以及FFT、FFVIII的Draw系统等几乎所有战斗系统相关的进化衍变都出自他的考案,实乃当之无愧的系统之神。
伊藤裕之曾经担当过《FFVI》和《FFIX》两作的导演,多才多艺的他还亲自为《FFIX》的主题曲“Melodies of Life”填写过歌词。
伊藤裕之与松野泰己在《FFT》时就曾经有过非常愉快的成功合作,松野泰己此番担任《FFXII》的执行总导演后,伊藤裕之当仁不让地再度出马负责战斗系统的设计,根据目前所知的有限情报,《FFXII》将采用一种高度真实的Active Dimension Battle战斗系统(即在地图场景上直接战斗而不进行画面切换)。
:渡边桐子,日本资深动画制作人、策划人。1998年策划制作长篇剧场版动画《空色勾玉》;1999年策划制作《话说源氏物语》;2002年在山梨县清里动画电影节上策划并制作了杉井议三郎导演的作品《银河铁道之夜》及别役实先生的作品《话说宫泽贤治》等的十夜连播;2007年担任剧场版长篇动画《古斯科.布多里传记》策划、制片人;2008年参与创立动画电影策划制作公司VISUAL VISION株式会社。
B. 白狗的导演简介
“如果你不喜欢塞缪尔·富勒的电影,那就等于你不喜欢电影。”
塞缪尔·富勒,是1912年出生于美国麻省的导演及编剧。
富勒30年代在<纽约时报>担任时事新闻记者,并出版过小说。二战爆发后参军,跟随部队从北非的阿尔及利亚一直打到意大利的西西里,然后驻扎在英国,参加了诺曼底登陆,一路踏上法国战场,德国战场,堪称美国导演中名副其实的杀场老兵,对战争的暴力残酷有最直接深刻的体会。
退伍回国后开始创作剧本,50年代初为小电影公司拍摄了西部片《枪杀侠盗》(I Shot Jesse James)和关于传奇骗子的西部历史剧《亚历桑那男爵》(The Baron of Arizona),随后靠两部战争片《钢盔/韩国浴血记》(The Steel Helmet)和《坚韧的刺刀》(Fixed Bayonets!)获得福克斯公司的赏识,而《钢盔》因为在大肆展现朝鲜战场上共产党的残忍凶狠的同时又攻击美国军人的愚昧麻木而广受非议,受到FBI调查,与伊利亚·卡赞的《码头风云》一起被当作涉及反共意识形态的代表作。但这很可能只是导演本人对极权暴力极度厌恶的直观体现罢了。1952年的《公园记》和1953年的《南街奇遇》(Pickup on South Street)开始走黑色底层路线,而后者对原子弹和冷战思维的热潮冷讽再次将导演推上风口浪尖,《南街》在威尼斯电影节获铜狮奖也使他的声誉继续提升。
接下来富勒尝试了各种类型电影,无论是描述亚洲战场的《中国之门》还是关于冷酷黑帮的《美国地下社会》(Underworld U.S.A,本片对马丁·斯科塞斯的早期名作《穷街陋巷》影响很大),抑或大气的西部枪战片《四十枪》,无一不展现了勒福勒日益精进的技艺和始终如一的粗砾风格,以及对爱、恨、死亡与激情的偏好,这些作品奠定了他与快片王罗杰·科曼和暴力推手唐·西格尔并称“B级片三皇”的地位。实际上这段时间富勒的作品在美国国内票房并不好,而且也讨不到评论界的好话,反而在欧洲得到的评价更高,法国的戈达尔就多次公开推崇富勒,并邀请他在《狂人皮埃洛》中出演角色。
1963年,美国刚刚开始陷入越战,在马丁·路德·金博士组织黑人向华盛顿“伟大进军”后一个月,富勒讲述疯狂的传染性的独立电影《恐怖走廊》(Shock Corridor)上映了,这是他最最为震撼的作品之一,原始创意来自弗里兹·朗。疯子们的表演令人心生莫名恐惧,急促的剪辑和怪异的摄影角度,永远打向一侧的灯光,交错的黑白彩色画面和情色暴力元素,而冷战思维,好战倾向以及种族主义,极权暴力等富勒一贯关注的主题借由疯人之口得到了飞流直下酣畅淋漓的释放,对美国这个巨大疯人院的嘲笑几近指名道姓的程度。在这之后“Shock Corridor”几乎成了“疯狂”的专用影射词。
随着国际合作潮流的到来他开始到欧洲寻找资金,拍片机会也逐渐减少,十年之间只拍摄了三部电影,1972年为西德电视台拍摄了间谍短片《贝多芬大街的鸽子》,1980年联美公司出品的《红一纵队》(The Big Red One)可谓导演的自传,成为硬派二战电影的经典。富勒在八十年代后更多的充当剧本作者和制片人,在考里斯马基和维姆·文德斯的大堆电影中充当龙套,并得到越来越多新生电影人的推崇。1997年10月30日塞缪尔·富勒在好莱坞去世,直到最后一刻都还在筹备一部电影,享年85岁。
马丁·斯科塞斯谈塞缪尔·富勒
有人说如果不喜欢滚石乐队就等于你不喜欢摇滚乐。同样道理,我认为如果不喜欢塞缪尔·富勒的电影,那就等于你不喜欢电影。也许我的话不太好懂,没错,山姆的电影总是大大咧咧,低俗,有时还相当粗糙,而且缺乏一些敏感细腻的东西。但这些都不是缺点,反而更能体现出他的气质,他的新闻经验和他那紧迫的意识。他的电影是对影像创造者本人的绝妙展现。即使那些激烈的,偏颇的和粗糙的观点,往往也是出于热情而不是莽撞。当然还有暴力——山姆在我们的世界里发现了那么多暴力。这个完成了《四十枪》,《美国地下社会》,《南街奇遇》和《公园记》的男人没时间堆砌那些装腔作势的词儿。山姆的电影不是没有精心处理的地方,不过仅限于对情绪气氛的渲染。当你观看一部富勒作品的时候,你将面对最纯粹的电影,跟随情绪流动的影画。他的电影总是那么动荡,暴力,就如我们真正满怀激情地生活时,生命应有的姿态一样。
我永不会忘记与山姆的第一次相遇。那是在70年代早期的洛杉矶。一次由我组织的《四十枪》放映会结束后,我们两人开始讨论,一张嘴就停不下来,聊了好几个小时,感觉却像刚过了几分钟。临别之时,我们一边聊一边走向车子,一直到了车边还在继续说。山姆一旦开始讲故事,很快就会扯到另一个故事,接着又是另一个……最后我们不得不强迫自己说再见,不然还能再聊一整晚。
山姆是那种既能“说出”一部伟大电影也真能拍出一部的人。多数人都只能做到其中一样,但他两样都行。我记得有一次他和克里斯蒂娜一起来我家吃饭,山姆说他能不靠任何东西光凭空谈“说出”一部电影,并且从话语中带出情绪——作为例子,我们听他对《阿瓦隆大炮》来了一番详细复杂,慷慨激昂的描述——那已经接近催眠术的效果了。如果有任何人能拍出一部那样的电影,那就是富勒。
我看的第一部富勒电影是他的第一部电影。那年我七岁,之前已经看过了《枪杀侠盗》的预告片。我想看它仅仅是因为它的名字。我记得那天我挨着爸爸坐在去影院的巴士上,感到十分兴奋,以至于无法理解旁边那些为了生意而匆忙奔走的人——他们不知道《枪杀侠盗》正在上映么?我想这是大家童年时共有的体验,然后我们通常会有点沮丧——我们渴望并在脑中构建的影像总和真货大有出入。但是这次不同。电影甚至比它预先承诺的更惊人。《刺杀侠盗》是一部关于背叛的电影。山姆抓住了它的关键——背叛,以及被人背叛的过程。当Jesse在洗澡,而Bob·Ford举枪瞄准他的后背时我紧张得大气不喘,他会开枪吗?还是不会?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幕,以及电影中的许多场景。直到七十岁时他们依旧保存在我的脑子里。
山姆的电影拥有横扫一切陈词滥调的力量。他的电影中没有廉价的刺激,他总是尝试展现出深层的东西,不论是战争的非人道和种族主义的不公正这类广泛话题,还是那些更个人化的题材,对权力的饥渴和疯狂的传染性等等。在山姆的电影里,公众的和私人的没有差别——全部是人类共有体验的延续。我认为他是自电影诞生以来,最勇敢,并且拥有最深刻道德感的导演之一。这就是为何他的战争电影,《韩国浴血记》,《坚韧的刺刀》《中国之门》《视死如归》和《红一纵队》——是我看过的最真实,最少感伤,最为硬派的战争电影。我希望有一天《红一纵队》能被还原到它最初的版本。(2005年二战胜利六十周年,华纳公司花大手笔修复了包括《红一纵队》在内的五部二战电影,并推出加长版)
《美国地下社会》中在小巷发现父亲的尸体后,誓言复仇并成为拳击手的孩子,《公园记》里Gane·Evans在街上殴打对手时被尾随在后的子弹射中。《南街奇遇》中Thelma·Ritter扮演的角色孤独而悲惨的死去。还有那么多与其它电影截然不同,充满纯粹而原始情绪的时刻。作为一名电影创作者我热爱塞缪尔·富勒的电影,没有他的影响和榜样我无法完成自己的作品,而作为朋友我同样将永远热爱他。
C. 简·方达的个人自述
“河内简”的今时往日
简·方达一生充满波折起伏,她得过许多荣誉,亦受过许多人的责难。她曾经被美国广播公司时事节目《20/20)列为20世纪100个伟大女人之一,亦曾经被冠上“河内简”之名而成为美国最受憎恨的女人。她乐意在镜头之前展现个人信念,亦敢于在镜头背后发表备受批评的言论。她没有因种种挫折而倒下,在美国本土的影响力跨越40年,堪称是上世纪最为人熟悉的传奇女子。但近几年她归于平淡,67岁的她将过去的经历和感受化为文字,写成一本厚达624页的自传,诉说其传奇人生。
翻开人生新篇章
方达已是两个孙儿的祖母,但依然富有魅力,身材保持很好(有报道她曾多次进行整容手术)。她与第三任丈夫泰德·特纳离婚后现今没有新的恋情。她现独居于2200亩的牧场,将注意力放在社会福利事业上,包括开办课程教导未成年少女如何避免怀孕以及妇女一旦怀孕后应如何做好妈妈。
她搬到亚特兰大居住后,才知道佐治亚州原来是美国未成年少女怀孕比率最高的州份之一,于是在1995年创立“青少年防止怀孕运动”,专向未成年少女呼吁注意本身权利,以及解释保持两性平等对维系彼此关系的重要性。
方达说:“当我有了第一个孩子后,就希望自己有能力开设这样的课程,因为如果你不学习做好妈妈,将来便会自食其果。”她这样做是因为她一生中曾经犯过这样的错误——她与第一任丈夫瓦迪姆的女儿瓦妮萨,现年36岁,过去母女两人的关系不佳,到1973年才得以改善。
2001年,方达捐1250万美元给哈佛大学的教育研究所,研究性教育。2002年,又拨200万美元捐款给E-mory大学医学院开设“简·方达中心”,就青少年的生殖健康问题进行研究,策划课程。这些行为让她成了美国的慈善家。“青少年防止怀孕运动”现有19名全职员工,每年经费开支达420万美元。该组织的行政主管表示,当一个知名的白人女子向少数族裔家庭宣扬性健康和两性平等时,难免会引起一些人的怀疑,而对她作出种种推测,这是令方达在工作中感到愤慨的原因。
“河内简”的由来
方达真正让美国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她在1972年孤身乘搭苏联民航客机前往“敌人阵地”河内,巡视被炸的平民地区,探访挤满伤者的医院,并坐在用作攻击美军飞机的高射炮台上拍摄照片宣扬反战。这幅似是用高射炮射向美国战机的照片,在美国引起巨大轰动,令她得到“河内简”的称号,许多越战退伍军人对她恨之入骨。
回顾往事,方达对曾经坐在北越高射炮台上拍照而伤害到美国军人的做法表示抱歉。她在《60分钟》节目中说:“这可能是我做过的事情中最糟糕的一件;当时完全没有经过思考。我会带着懊悔直至去世,不论是简·方达、芭芭丽娜、亨利·方达的女儿,还是普通女人,坐在敌人的高射炮上便是背叛了国家。”不过,她对反战立场决不退让。
《60分钟》节目主持人问她在越战结束30年后,当再听到针对她的愤怒声音时会否感到伤心?她说:“我会难过,因为这是错误的怒气。我明白到自己是一枝发光棒,亦知道他们愤怒原因所在。”
生命中的三个男人
简·方达最为人注目的是一生中的3段婚姻,首任丈夫是法国导演罗杰·瓦迪姆、次任是作家兼政治家汤姆·海顿,而第三任丈夫则是知名的传媒大亨泰德·特纳,但结果都以离婚收场。方达在自传中透露自己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找到过一个适合的丈夫。
第一段婚姻
不堪回首的恶梦
方达在新书出版前2天接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时事节目《60分钟》访问,承认她早年感染了一种弊病,就是讨好男人。“他们想要什么,我都会顺从,这就是我。”
方达容许三位丈夫“改造”她,首先是瓦迪姆。她于1965年与瓦迪姆同居,其后在他导演的电影《太空英雄芭芭丽娜》中扮演性感特务,令她成为当时一个充满活力的性感象征。她后来表示重看该电影时只会觉得好笑,但在银幕下她与瓦迪姆的私生活却是另一回事。
她在《60分钟》访问中说:“你们都知道,我是一个勇敢的人,我能够只身前往北越,能够挑战我的政府,但我不能够挑战跟我在一起的男人。”她坦言因为极度渴望讨好生活中的男人而令自己完全偏离本性。
瓦迪姆在性生活方面较为放荡的传言,多年来一直备受猜测,但可能是碍于面子,方达过去从未亲口承认过。瓦迪姆的首任妻子是法国性感女神碧姬·芭铎,他曾以《上帝创造女人》一片捧红了她,但两人的婚姻只维持了5年。方达是瓦迪姆的第三任妻子,但两人一起生活了8年亦告离婚,而方达更因此患上饮食失调症。瓦迪姆其后两度结婚,到2000年因癌症在巴黎去世,享年72岁。
问到方达为何将这些私生活都写在书中,她答道:“如果我不坦白交代曾经背叛自己良心的事,就不会令我这段人生旅程显得重要和深刻。”方达又在自传中用事实告诉大家,离婚并不一定就是失败。
第二段婚姻
志同道合者的背叛
方达在1973年与瓦迪姆离婚后,随即嫁给反越战运动家汤姆·海顿,并积极投入政治运动。她在自传中说,再重看当年的录像会感到畏缩,看见自己出现便想大呼:“有没有人可以叫她闭嘴呢!”
方达当时已经是好莱坞一个功成名就的演员,还得过奥斯卡影后,但她与海顿结婚后,生活却有180度的转变,她由豪宅搬往简陋小屋居住,里面连洗衣机也没有。“那是要从生活中显示政治贞洁的时期,是艰苦的。如果我要用钉子将一幅画挂在睡房的墙上,那枚钉子会穿过墙的另一面。”她说当时都将钱用在支持反战运动上,到美国各地进行反战示威,她说:“有不少人因战争而处于垂死中,我们为何要花钱在自己身上呢?”
对第二任丈夫海顿,方达的感觉是既爱又怕,“他在我身处绝境时,帮助我,让我继续活下去。”不过,方达描写了海顿的变化,变得不再像她刚开始认识的海顿了,就这样,他们的婚姻突然走到了尽头。“在我51岁生日的那个夜晚,海顿向我宣布,他爱上了另一个女人。”方达说。
方达与海顿的婚姻持续了17年,于1990年离婚,两人有一个儿子特洛伊·格雷提,现年31岁,并收养了一个非洲裔的女儿,名叫玛丽·卢亚娜·威廉姆斯,现年36岁。
第三段婚姻
在迷失中觉醒
方达的离婚消息公开后,比方达小1岁的有线电视网络(CNN)创始人泰德·特纳,给她打了个安慰电话。就这样,方达很快又展开另一段恋情。1991年12月21日,双方举行婚礼,这一天正是方达的生日。
婚后两人如影随形,出双入对,成了亚特兰大上流社会的模范夫妻。方达答应丈夫淡出演艺圈,平日的活动只是狩猎、钓鱼和到访各个牧场。特纳是美国最大的私人地主,拥有约8000平方公里土地,亦是世界上私人拥有最多北美野牛的人,共有32000头。1995年,特纳广播集团宣布与时代华纳公司合并的计划,特纳其后更将时代华纳77万股的股票划在方达名下,约合1.5亿美元。
一度是女权主义先驱者的方达,进入了特纳的世界后,仿佛消失于他的背影中。婚后6年,方达终于发现双方性格不合的问题。她接受《时代》周刊访问时说:“我与特纳相识的时候,已经差不多拥有生命中所有东西;除了真正的亲密关系。我知道他是我希望共度生活的人,所以承诺做任何事情争取与他一起。”
但当到了62岁的时候,她决定面对与特纳之间的不平衡关系,“我不要再活在遗憾之中,我告诉所爱的人,要做出改变。我知道讲出来之后,便会失去所爱的人,但我仍然讲了,否则我不会快乐。”
方达和特纳于2001年离婚,两人没有子女。据特纳表示,方达皈依基督教是两人分手的主要原因。方达原本出身于无神论家庭,从未认真想过宗教问题,直至1990年第二段婚姻结束后,有一天她大声地说:“如果神要我受这样的苦,一定是有原因。”到上世纪90年代中,她开始信教,最初她并没有告诉特纳,因为特纳曾经说过:“基督教是失败者的宗教。”她担心讲出来会被特纳要求离开基督教。后来特纳得知,果真这样要求方达。
方达离婚后并没有离开亚特兰大,依然与特纳保持密切关系,她一直赞扬特纳是令她觉醒的催化剂。
D. 著名导演的自传
[传记]问鼎奥斯卡的导演李安:十年一觉电影梦
E. 天堂电影院是导演自己的故事吗
这部片属于导演的"半自传"电影,有部分是导演自己的成长经历,但不全是.
F. 请介绍一下电影导演特吕弗和他的电影《四百下
弗朗西斯•特吕弗FrancoisTruffaut(法国,1932-1984)
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创始人之一,1932年出生在法国巴黎。他从小就喜爱文学和电影,在整个少年时代里,他就已经阅读了大量的文学著作,是电影导演之中文学素养比较好的。他曾经相当崇拜巴尔扎克,在他的屋子里,悬挂的文化名人照片中,就有巴尔扎克的--这个自称用笔"完成了拿破仑用剑没有完成的事业"的法国作家,很长时间都在从精神上激励少年特吕弗,去投身文化事业。
15岁的时候,特吕弗就在巴黎发起了大众电影俱乐部。这个俱乐部主要是聚合了很多喜欢电影的青年人,一起对电影进行研讨。这可以说是电影天才特吕弗,走向他后来辉煌的电影事业的一个良好开端。在这个俱乐部里,他和伙伴们营造了一个非常好的讨论电影的氛围,纠结了一批热爱电影的死党。
16岁时,特吕弗有幸结识了巴赞,从此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巴赞与未来的杰出电影导演特吕弗之间,结成了一种感情亲如父子的关系,巴赞不止一次的把特吕弗从危难中解救出来,还一次次的帮他找工作。1953年已经入伍的特吕弗被部队开除,巴赞再一次收留了他,到自己创办的《电影手册》编辑部工作,也就是在《电影手册》的编辑部,特吕弗的电影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成了一个几乎与巴赞齐名的、优秀的电影批评家。他们组成"电影手册集团",推动了世界电影史上最著名的运动:法国新浪潮运动。
这期间,他撰写了理论文章《论法国电影的倾向》,成为了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一个理论宣言。他的观点很大程度上被让.吕克.戈达尔、阿仑.雷乃等所推崇。但是,这个时候,特吕弗显然不愿意只是做一个电影评论家了,1957年,他发表了电影评论《法国电影在虚假中死去》,之后就去了意大利,跟着意大利著名电影导演罗西里尼,开始学习电影导演技术,于1959年导演了自己的第一部故事影片《四百下》,一下子就获得了成功。这部影片讲述了少年安东尼的成长故事,他在学校和父母之间游走,进行很多生活尝试和各种冒险。1979年,他在影片《爱情长跑》之中,又插进来了影片《四百下》中的一些镜头,暗示同一个电影主人公历时性的成长过程。
从此,特吕弗几乎完全放弃了电影评论,专门进行电影导演的创作。此后一直到他1984年去世,他几乎每一年都要导演一部影片,一生一共导演了23部影片。期间,他还做了一项文字工作:因为崇拜希区柯克,他后来到美国专访了希区柯克,出版了访谈集《论希区柯克的电影意艺术》一书。
1960年,他导演了影片《枪击钢琴师》,这部影片通过一个钢琴师的人生遭遇,讲述了他在爱情和一桩谋杀中左奔右突的故事。影片是典型的特吕弗式的电影,黑白片的色调描绘了幽雅感伤的巴黎生活和记忆。
1963年,他导演了影片《柔肤》,讲述了一个出版商的幸福婚姻和家庭,后来因为男人的外遇而遭到毁灭的故事。特吕弗显示了他对人类感情、尤其是爱情关系的准确以及十分微妙的把握,对人类常常越过藩篱去寻找新鲜感情的冲动,以及这种冲动所带来的后果和痛苦,都进行了十分精微的展示和探讨。
1967年,他导演了影片《黑衣新娘》,这部影片塑造了一个为了爱情而疯狂报复的女人:女主人公在结婚的时候,新郎却死在了她的怀里--他被枪杀了。于是她就在随后展开了对五个凶手的报复,影片相当惊险和激烈。但是因为这是向希区柯克致敬的影片,完全是在模仿希区柯克的影片风格了。加上作品本身也是改编自一个美国作家的原著,影片的对白都是英语,并不是特吕弗的一部成功之作,甚至可以说是一部非常平庸的作品。而且,扮演女主角的演员珍妮.莫里身材也不好而且显老,整个影片没有什么看点。
1975年,他执导的影片《阿黛尔。雨果的故事》,讲述了法国作家雨果的女儿阿黛尔。雨果被爱的疯狂所毁灭的故事,探讨了爱情与人生的复杂关系。
1981年,弗郎索瓦·特吕弗再一次踏上红地毯,登上领奖台。 此时,49岁的特吕弗,伴随着法国电影"新浪潮"的美誉,早已经成为世界电影界的天之骄子。 他记不清,再自己30多年的电影生涯以及20多年的导演生涯中,自己已经多少次象这样,成为万人瞩目的焦点,但人们知道,这一次,由特吕弗参与编剧并导演的影片《最后一班地铁》,已经创下了法国电影的空前记录--它获得了1981年法国电影恺撒奖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美工,最佳音乐,最佳音响,最佳编剧和最佳剪接等十项大奖。也就是说:特吕弗的《最后一班地铁》几乎囊括了当年法国电影恺撒奖的全部奖项。
同年年他又导演了影片《隔墙花》,它讲述了一个有着一个幸福的家庭的男人,再次遇到过去的恋人,这个恋人刚好和丈夫住到了他的隔壁。之后,两个人发生了无可阻挡的旧情复发,这样一个激情故事很难有什么好结果--最后女人开枪杀了男友后自杀身亡。芬妮。阿尔丹扮演了这样一个表面热情温存,而实际上却为了爱的占有而疯狂的女主角。
在特吕弗的很多影片中,他都把人的感情推向一个极端的处境,来安排和讲述人物的命运,对婚恋中的人的精神状态,有着比心理医生还要深刻生动的把握。而特吕弗也特别的擅长发掘法国女演员的长处,像是法国最著名的女演员德芙诺、伊莎贝拉.阿佳妮、娜塔丽.贝依、让娜.莫罗、弗朗索瓦.多莱亚、芬妮.阿尔丹等等,都和他有着愉快的合作,他在银幕上呈现了她们--这些可以说是法国乃至欧洲最迷人,也漂亮的女人们的风采。
特吕弗可以说是真正的获奖大户和常胜将军,他的影片先后获得了法国嘎纳电影节大奖、美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奖等50多项奖项,他的影片在艺术上和商业上都获得了成功。1984年,他因病在妻子、电影演员芬妮.阿尔丹的陪伴和安慰下,死在了她的怀里。
本世纪五十年代,在战胜法西斯之后,全球人民都陷入反思之中,由此却产生了偏左的思潮。在东方,以中国为代表的运动是由政府发起的,为了让人民可以坐在同一张桌前吃上同一样的饭,大概允许的饭量也是相同的。而西方,以西欧为代表掀起了所谓的狂飙运动,因为社会制度的不同,这场运动是由一群年轻人所引发的,其目的是要走出家门,寻找自己的饭碗。
世界电影向来有两大派系的对峙,即美国的顺从电影与欧洲的反抗电影。在上述的那个年代,这个局面是极为突出的。由于西欧青年学生的反叛精神,使那个时期产生了不少优秀影片。这些影片打破常规,反映的主题也极具个性,我们认为是新浪潮艺术中的代表。其中,具有开山意义的影片就是法国1959年出品的《四百下》。
《四百下》又名《胡作非为》,他的编导是科索瓦.特吕弗。接触过电影史的人都会知道,特吕弗是个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度过了很糟糕的少年时代,年轻的特吕弗追随着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并于1959年拍摄了他的第一部影片《四百下》。这部带有明显自传性质的影片也是他献给自己导师巴赞的礼物。
《四百下》是一部生活流的影片,他并没有一件完整的故事框架,只是以主人公下一步将要做什么为线索来调动观众的兴趣。该片讲述了一个少年人在学校、家庭、流浪、监狱时的生存状态,表现了少年人的反抗心理。主人公最快乐的日子莫过于三次的流浪生活,而他感到最幸福的时刻则是从监狱逃出的瞬间,看见一片蓝天和望不到尽头的海洋,虽然有些迷茫,但重新拥有自由的感觉毕竟很美,回首想想那压抑的学堂,无能的老师和破败的家庭,仿佛是一场噩梦,当然也可能是地狱,一个摧残人性,灭绝创造力的狭隘的世界。相反,主人公的空间则是广阔的,影片结尾处的碧海蓝天自然不必再说,即便在他那由于各种原因而被迫(被迫只是籍口)流浪的生活中,欢乐,猎奇,自信等充满创造力的情绪始终在体显着,走过街道与跑过楼群都是令人欣慰的,这时的心胸也自然开阔。
《四百下》最突出的特点是镜头的运用。该片运用了相当多的长镜头,当然,这与主人公的天才表演是分不开的。影片开始,镜头就把巴黎的街道就扫拍了一遍,这里的作用是暗示主人公流浪或说离家出走的地点,指出本片的主要情节在于主人公的流浪生活。在影片结束时,有一个著名的跟拍的长镜头,主人公足足跑了几分钟之多。我们在观影时会体会到,人物运动的镜头采用切换的手法比较多,但是若碰到这么一个长镜头的跟拍,观众会从心底提出质疑,我们虽然知道主人公在逃跑,但为什么要拍这么长的时间?此时,观众才会意识到跑步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叙述情节的发展,也是表达了主人公奔向自由的那份狂喜。特吕弗打破了观众的习惯,强迫地调动了观众的思考能力,所以这个镜头是可以载入史册的经典镜头。另外一个长镜头比较有意思,观众们往往会发出会心的一笑,这个镜头是老师带学生们跑在巴黎的街头,孩子们悄悄地三两成伴地溜走了。这个镜头与主人公的情节走向没有太大的关系,可以被称为单一镜头,但它声明了一种生活状态,具有对环境客观再现的作用。该片的镜头运用似乎达到了苛刻的地步。例如,表现父子关系时,永远用一个画面将人物全包括进去,而表现母子关系时则永远采用对切的镜头,母与子从未出现在一个画面中。这样,人物间情感的远近关系就展现无遗了。一部影片中许多镜头都有关于剧情的深层寓意,而不是简简单单地只求叙事,这才是电影艺术的真谛。
总之,《四百下》这部影片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拍摄手法上都堪称经典之作,即便已经过去了四十年,这部影片依然是属于非常前卫的先锋派作品,足以伴随着特吕弗的名字一起被载入史册。
G. 香港优秀导演系列传记——陈可辛作品颇丰,有哪些值得一看香港传记片推荐一下
提到香港的传记电影,最经典的莫过于《李小龙传奇》这部电影,单从电影本身或是李小龙本人来讲,在世界的地位都是举足轻重的,绝对称得上是经典!下面就为大家推荐一下这部电影!
李小龙的一生是短暂的,但是他所获得的成就,却是目前为止无人能及的,他主演的功夫片流行于海外,扬名世界,从此以后外国的字典里面多了一个词,叫做“中国功夫”
这部影片是在李小龙逝世二十周年的时候拍摄的,主要讲述了李小龙传奇一生的故事。通过该影片,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武艺超群的李小龙,更看到了李小龙的热情,幽默,高傲等,拍摄此片的时候,大量的功夫打斗场面,为影片增加了很强的观赏性。
不得不说,这样的一部电影,向偶像致敬,向经典致敬,对于此类电影本身来讲,我们没办法要求太多,但是该影片却没让我们失望,讲述了很多李小龙生前的故事,让我们不仅感慨万千,要是李小龙再活多几十年,电影界,武术界将会变成怎样呢!喜欢的朋友,请观看这部电影!
H. 求推荐世界著名导演写的书,最好能列个书单
伯格曼自传《魔灯》、布努埃尔自传《我的最后一口气》、特吕弗的《我生命中的电影》、黑泽明自传《蛤蟆的油》、小津安二郎自传性随笔《豆腐匠的哲学》,等等,等等。
I. 张艺谋短篇人物传记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在群垦闪烁的美国好莱坞,在为全世界瞩目的第64 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一位朴实的中国导演的亮相引来了众多惊奇的目光。他,就是那位创造了一系列奇迹的中国电影导演张艺谋! 1984年前后崛起于东方的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作为一种令世人困惑而又振奋的群体文化现象,早在1987年张艺谋的《红高粱》弹出第一个商业化音符后便已逐渐偃旗息鼓。可是它作为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第一次高度自觉的艺术运动,在中外影坛所激起的石破天惊的反响,却是巨大而久远的。正是第五代的大胆探索,使中国电影首次冲出国门,走向世界,真正得以与世界电影平等对话。所有这些煌煌业绩,连同他那体现于思想和艺术统一之中的个人风格都将深深留在人们脑海里,彪炳于中国电影史册。 确实,他曾饱尝生活之艰辛,经受过文革凄风冷雨的洗礼,因而普遍怀有焦虑、寻根、反思意识,其作品亦烙印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人文色彩。 他步入艺术殿堂伊始,适逢“四人帮”粉碎后的思想解放运动时期;因而鄙薄传统、不满现状,敢于一反常规电影思维模式,抓住机遇实现理论与实践双向同步的“离经叛道”。他具有较高的专业禀赋与艺文素质,又接受了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电影先进语汇和其它美学思潮的滋养;因而对电影新形态感觉敏锐,注重引进,善于在风格、技巧、表现手段上标新立异……他,将名留史册。
希望采纳
J. 超现实主义导演的自传
超现实主义是在法国开始的文学艺术流派,源于达达主义,并且对于视觉艺术的影响力深远。于1920年至1930年间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中。它的主要特征,是以所谓“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超现实主义给传统对艺术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响。也常被称为超现实主义运动。或简称为超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