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大般涅槃经的详细介绍
相传在昙无谶译出前,东汉支娄迦谶译有《梵般泥洹经》2卷,三国魏安法贤译有《大般涅槃经》2卷,吴支谦译有《大般泥洹经》2卷,均早佚。异译本有东晋法显与佛陀跋陀罗译《大般泥洹经》(为《大般涅槃经》初分异译)6卷,相当于昙无谶译本的前10卷。南朝宋慧严、慧观与谢灵运等以昙无谶译本为主,并依法显等译《大般泥洹经》增加品目,从原本寿命品分出经叙、纯陀、哀叹、长寿等4品,由如来性品分出四相、四依、邪正、四谛、四倒、如来性、文字、鸟喻、月喻、菩萨等10品,改为25品36卷,亦名《大般涅槃经》。世称此为“南本涅槃”,而以原昙无谶所译为“北本涅槃”。藏译《大般涅槃经》全译本是根据汉译大本的重译。此外,还有根据梵文译出的《大般涅槃经》。此经大本和小本的梵文残篇在日本、中亚等地都有发现,并已刊行。《南本大般涅槃经》还全被译成英文。关于此经出现的年代,一般认为是在法显译出之前,即3~4世纪之间(另说2~3世纪之间),正当印度笈多王朝兴起,佛教受到排斥的时期。产生的地点在今克什米尔地区。
微电影《猎物》结尾标注: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来自《大般涅盘经》。 现存的有印度世亲著、北魏达摩菩提译《涅槃论》1卷;陈真谛译《涅槃经本有今无偈论》1卷;梁宝亮等撰《大般涅槃经集解》71卷;隋慧远撰《涅槃经义记》10卷,吉藏撰《涅槃经游意》1卷,灌顶撰《涅槃经玄义》2卷、《涅槃经疏》33卷;唐法宝撰《涅槃经略疏》15卷,道暹《大涅槃经玄义文句》2卷、《大涅槃经疏私记》9卷,行满《涅槃经疏私记》12卷;宋智圆《涅槃经治定疏科》10卷、《涅槃玄义发源机要》4卷、《涅槃经疏三德指归》20卷;清净挺撰《涅槃经末后句》1卷;新罗元晓撰《涅槃经宗要》1卷等。(田光烈)
❷ 涅槃经讲的是什么
《涅盘经》全称《大般涅盘经》,是大乘佛法的根本经典之一。《大般涅盘经》,40卷,北凉昙无谶译,大正藏第12册。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 “大般涅盘”是本经特别彰显的名相,它含具法身、般若、解脱的佛之三德,代表着大乘佛教的真实理想。从经文中看,大般涅盘是渊深如海的大寂禅定,如同夏日般光明璀璨,绝对永恒无有变易,怜爱众生犹如父母,济度痴迷出离生死,不生不灭无穷无尽,是超出世俗的宁静、光明、永恒、慈慧、超越的解脱的境界。《涅盘经》经于北凉玄始十年421由昙无谶译出,现编为40卷。由于它的来源和内容都比较复杂,有的学者考证它曾经有过大约七次或八次的增编,以致于在内容上甚至是在涅盘的定义上都产生了矛盾;有的学者甚至推测它并非出于一时一地一个教派之手,而可能是曾经分别流传于我国广大西北地区的多种小本经的合本。
《涅盘经》中如来藏学说中蕴含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阐提皆得成佛、涅盘具常乐我净四德等旗帜鲜明震聋发聩的主张,以及对本心迷失的哲学思索、中道思想、涅盘境界,成为禅宗思想的灵性源头。禅宗本心论、迷失论、开悟论、境界论深受涅盘妙有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生命体悟。作为禅宗思想、禅悟思维载体的禅宗诗歌,通过生动形象的吟咏,创造出流漾着涅盘慧光的文学意象,构成了一幅幅彰显著涅盘诗思的意境。《涅盘经》通过对禅宗思想的影响,为中国禅林诗苑增添了高华深邃、灵动空明的篇章。
http://ke..com/view/1140700.htm?fr=aladdin
❸ 涅槃经的经的内容
该经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四德——常、乐、我、净。小乘佛教视世俗社会为“无常、苦、无我、不净”,认为从无常苦中解脱的唯一出路是离开世俗世界并不要再生,这种涅?,只是单纯地歌颂死亡,并不能给人以生的刺激,不利于佛教的发展,故受到后起的大乘教派的强烈反对。在般若经看来,小乘对世俗世界和涅?世界的理解都是以“实有”的认识为基础;就“真谛”而言,这两个世界都是“性空假有”,并无本质的区别,所以既不必执着追求无生的涅?,也不必厌恶有生之烦恼。这样般若经类只能给人带来虚无主义色彩,显得过于虚幻。
《大般涅槃经》对上述两种观点进行修正,既承认世俗世界是无常苦,又将彼岸涅槃世界规定为永恒乐。该经在否定世间“常乐我净”的基础上,确定了出世间的“常乐我净”诸概念。“常”指不可磨灭,不变易,着重用来规定“法身”的性质。“乐”指与世俗人所感受之乐不同的“大乐”;世俗人的“受乐”性属无常败坏,毕竟还是“无乐”,而“大乐”是由身不败坏而获得,是“常”所得之乐,即“常乐”,这一概着重用来规定“涅槃”的性质。“何者为我?若法是实、是真、是主、是依,性不变者,是名为我。”这种“我”拥有绝对自由,即“大自在”,“大自在故名为我”,这一概念用来说明佛如来的性质。“净谓如来性善,纯清无染”,“净”是用来说明“佛法”的。这样,分开来看,“常”指“法身”,“乐”指“涅?”,“我”指“佛身”,“净”指“佛法”;合起来讲,“常乐我净乃得名大涅槃也”,故后人简称之“涅槃四德”。证得“涅槃四德”是名为“佛”,故“涅槃四德”既是佛身的品德,也是佛法的品德。这样,涅槃四德在理论上肯定了有一个超越此岸世界的彼岸世界的真实存在,把涅?同佛与净土统一起来,把极乐世界的感性想象建立在神学的理论基础上,使佛教理论与信仰之间更能自圆其说。 《涅槃经》认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众生成佛的根本依据在于人人都有一个本性无瑕的净心,即清净心性。“一切众生心性本净,性本净者,烦恼诸结不能染着,犹如虚空,不可玷污。”这个本净之心原本是洁白无瑕,无生无灭,无来无往,故也是没有任何内容和差别的纯精神的虚空存在。凡夫俗子因受诸多欲望烦恼的污染,而蒙蔽了本心,受世间规律束缚,不免流转生死;若众生接受佛法,回归本心,就把握了真实,达到了“菩提”境界。该经认为“十二因缘”、“五阴”、“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大信心”、“一子地”、“四无碍智”、“顶三眯”等一切佛教教理,都可谓之“常”,都可成为“佛性”。
这种“佛性”,是把一般从个别中抽象出来并使之永恒化实体化;而让一般又成为个别赖以产生的本源和模型,也就是作为众生成佛的最后依据,故叫做“佛性”。在这全部抽象的一个个的存在物当中,它们的共性是“常”。所以“常”是佛性,也是涅槃的根本特征。“佛性具有六事:一常二实三真四善五净六可见。”涅槃四德也就是佛性四德,即“佛性常乐我净”,但最重要的佛性仍是“常”。《涅槃经》认为,由于佛教的教理是作为一般的永存物,并具体体现在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事物现象中,故众生无一例外地也应同样体现着佛理,人人都具有佛理,而这样的理就是佛性,由此可导出人人都有佛性。
《涅槃经》在以教理为佛性的同时,还强调以“智慧”为佛性。“以智慧”为“佛性”,就是认为人人都会先天地意识到以世间为无常苦,以出世间为常乐,即先天地具有“第一义谛”或“中道”的观念。该经还强调从成佛的因果关系上确定众生佛性的性质。认为佛性是“因”而非“果”,涅槃是“果”而非“因”,但佛性与涅槃之间并非存在因果关系,因为二者的本质都是无作为,无生灭,故彼此间形成不了因果关系。这里所谈的因果是相对众生而言的:由于“佛性”普遍存在于众生之中,未来必当成佛,故名之为“因”;此“因”是成佛的根据,是绝对的,只能作“因”,不会作“果”,故称“佛性”“是因非果”。涅槃是众生“开发”自身佛性的最终结果,故曰“是果非因”。 一阐提,是梵文的音译,是指那些不信佛教,断绝一切善报的人。由于一阐提也属世俗众生的范畴,也有佛性,故只要接受佛法的开导,也是能成佛的。甚至象经中穷凶恶极的阿?世王,只要忏悔信佛,也能成佛。阿?世王三毒盛炽,喜欢残杀无辜,甚至为了夺取王位,残酷地杀死他父亲,残忍地幽禁了他母亲,是一个犯有五逆、罪孽深重的人,于是他充满着忧愁苦闷。而《涅槃经》中为他的罪行开脱:“法有二种:一者出家,二者王法。王法者,谓害其父则王国土,虽云是逆,实无有罪,如迦罗罗虫,要坏母腹然后乃生,生法如是,虽破母身,实亦无罪……治国之法,法应如是:虽杀父母,实无有罪。”佛经中教导阿?世王若能忏悔,就可以免罪:“王若忏悔,怀惭愧者,罪即灭除,清净如本。”
这样,即使象阿?世王那样的、犯有罪大恶极的“五逆罪”的一阐提,只要他们真心忏悔,向善信佛,仍能成佛,可谓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从众生都有佛性,到一阐提亦能成佛的理论,有助扩大世俗社会信仰佛教的地盘,也为大乘佛教所倡导的“一切为了众生”的观念,奠定了理论基础,也彻底破除小乘佛教那种“独善其身”,悲观厌世的出世思想局限,修正了般若空宗的那种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态度。人人都具有佛性,都可以抵达幸福的彼岸世界,只要一心向佛,这样故义本身很具有吸引力,吸引了众多僧俗信徒,有利于佛教的进一步推广。与此同时,这种教义也使出世间世间化了,彼岸世界此岸化了,“佛”也被众生化和普及化了,这促使佛教更加顺应世俗社会的要求,更能深受世俗社会的欢迎。
❹ 大涅槃经 南本 北本 什么区别
我复制的哦
1.北本与南本的缘起
《大般涅槃经》,或称《大本涅槃经》,或《大涅槃经》,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译本,其中最大的有北本和南本。
北凉玄始十年(421),天竺三藏昙无谶因沮渠蒙逊之请,在姑臧出译此经为《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后作四十卷),分作十三品。
此经四十卷本于元嘉七年(430)由北凉地传至江南建业,时宋京名僧慧严、慧观等因它文言质朴而品数疏简,遂共谢灵运加以修治,并依法显译六卷《泥洹经》增加品目:《寿命品》共出为《序》、《纯陀》、《哀叹》、《长寿》四品,又由原本《如来名品》分出为《四相》、《四依》、《邪正》、《四谛》、《四倒》、《如来性》、《文字》、《鸟喻》、《月喻》、《菩萨》十品,其余依旧不变,改为二十五品,三十六卷。世称此为《南本涅槃经》,而以昙无谶原译本称为《北本涅槃经》。
2.取南本为蓝本
本书的禅解,以南本为依据。其原因有二:一是北本的品目太少,许多内容积聚在一起,不太容易条理清楚地解说明白。二是本经注疏大多以南本为蓝本,例如灌顶法师的《大般涅槃经疏》和宝亮法师的《大般涅槃经集解》,为便于读者对照此诸大德法师注疏来参究,这也是笔者以南本为蓝本的重要原因。其实,北本与南本大同小异,区别主要在于前者品目少,后者品目多罢了。
3.增补本经后分的内容
南北本都以<憍陈如品>收尾,宝亮疏、慧远疏和灌顶疏也都以此而告终。若如此写《大涅槃经》的禅解有几大缺憾:一是缺少须跋陀在佛之前入无余涅槃,以酬报佛恩的情景。二是缺少以戒为师,以四念处为住,一切经初当安“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等语的佛最后遗教。三是缺少世尊殷勤二十四反叮咛大众“看我紫磨黄金色身”的禅机,以及入涅槃的过程。四是缺少世尊自行举棺升虚空中在拘尸城四门内外进进出出七匝的禅机。五是缺少应迦叶所请,世尊现二足千辐轮相,如来以大悲力从心胸中火踊茶毗的情景,等等。然而这些内容在《大般涅槃经后分》中全部具足。
后分由大唐南海波淩国沙门若那跋陀罗译,共约二万字,分为<憍陈如品余>、<遗教品>、 <应尽还源品>、<机感荼毗品>、<圣躯廓润品>五个部分,主要讲最终遗教、入般涅槃、佛身荼毗、分配舍利。有鉴于南北本大涅槃经头重脚轻的缺陷,笔者将本经后分增补进来,其中<憍陈如品余>归到<憍陈如品第二十五>中,另外四品归纳到后分品第二十六内。这样显得首尾呼应,更为圆满无缺。
❺ 《大般涅槃经》是不是佛陀在世时宣说的最后一部经典
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和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有一个共同的现象:
阳光只能照耀高山,而不能照射大地。
太阳在高空中的时候,阳光就可以照耀大地了。
华严经和涅槃经,只能度化大菩萨。(如同高山)。
中间的那些经典,可以度化普通的众生。(如同大地)。
❻ 经典依据 一.《地藏菩萨本愿经》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如是等辈,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以此连
无间地狱是一个专有名词出自佛教《法华经》、《俱舍论》、《玄应音义》等经书,音译即“阿鼻地狱”,梵文“Avicinar Aka”,阿者言无,鼻者名间,“阿鼻”的意思就是无间。无间地狱是八大地狱之第八,也是八大地狱中最苦一个。
中文名:无间地狱
外文名:Infernal
其他名:阿鼻地狱
分享
简介
堕入无间地狱的,都是极恶的人,犯了极重的罪,就被打入无间地狱。在无间地狱之中,永远没有任何解脱的希望,除了受苦之外,绝无其他感受,而且受苦无间,一身无间,时无间,行无间。在无间地狱之中,猛火烧人,所以也叫“阿鼻焦热地狱”。
无间地狱由九殿平等王管理
基本分类
印顺导师在《成佛之道》说,地狱可分四大类:
1、八大地狱(八热地狱):八大地狱是此道最根本,到处充满火焰,所以也叫八热地狱,最底层就是阿鼻地狱,亦即无间地狱。
2、游增地狱:八热地狱每一个都有四门,每门又有四小地狱,共一百二十八地狱。凡是从八热地狱出来的众生,要一一游历此处受苦,所以称为游增。
3、八寒地狱:极为寒冷,此处众生常因寒冷而悲号,身体也冻得变色。
4、孤独地狱:在人间的山间江边等过着孤独、非人的生活,可说是人间地狱。
总计八热、八寒、游增、孤独,地狱共有十八处。
地狱范围
无间地狱极大,广漠无间,打入地狱的阴魂,无法脱出,因为没有轮回,所以将永永远远在地狱中受苦,作为生前穷凶极恶的报应,所以这个地狱,也叫“阿鼻大城”。无间地狱立于南赡部洲之下,约两万“由旬”(即三十几万公里),据佛经记载,阿鼻大城“广、深两万由旬”,也就是九百亿平方公里(即九千个中国领土范围)。阿鼻地狱里的拘魂使者唤作“阿傍罗刹”。
无间解释
据《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载,无间(即阿鼻地狱)以“五事业感”,故称之。即“无间”之义有五:
1.趣果无间--命终之后,直接坠此狱中,无有间隔。
2.受苦无间--坠此狱,直至罪毕出狱,其间所受之苦无有间断。
3.时 无 间--劫之间,相续而无间断。
4.命 无 间--劫之间,寿命无间断。
5.身形无间--地狱纵横八万四千由旬,身形遍满其中而无间隙。
“无间道”为四道之一。四道是指断除烦恼、证得真理的四种过程;依此可证得涅盘果,为一切佛教修习方法之慨括。四道即:
1.加行道(又称方便道)--于无间道之前,为求断除烦恼,而行准备的修行。
2.无间道(又称无碍道)--直接断除烦恼的修行,由此可无间隔地进入解脱道。
3.解脱道--已自烦恼中解脱,证得真理,获得解脱的修行。
4.胜进道(又称胜道)--于解脱之后,更进一步行其馀之殊胜行,而全然完成解脱;或满足断惑,而作观察的修行。
凡烦恼皆于无间道断除,于见道十五心中,八忍皆属于无间道。又修道所断之惑,于九地各有九品,故能治之无间道亦各有九品。
无间道以断惑(断除烦恼的种子)为目的,解脱道以证得真理为目的;因无间道的断惑仍残留习气,至解脱道时,舍此而证寂灭之理,称无间道断、解脱道舍证。
经典依据
一.《地藏菩萨本愿经》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如是等辈,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以此连绵,求出无期“佛曰:无间有三,时无间、空无间、受者无间。犯五逆罪者永堕此界,尽受终极之无间。”“阿者言无,鼻者言间,为无时间,为无空间,为无量受业报之界,故阿鼻地狱亦称为‘无间地狱’。” ──《涅槃经》
佛曰:“受身无间永远不死,寿长乃无间地狱中之大劫。”在佛经和《玉历宝钞》中,清楚说明了犯以下十七种罪过者命终后将被打入无间地狱:
1、杀父。
2、杀母。
3、杀阿罗汉:杀死修行达至阿罗汉境界的僧人。
4、出佛身血:将佛祖伤害至流血,如今佛祖不在世了,指以恶意、嗔恨心毁坏佛祖、诸佛菩萨、大阿罗汉以及其他圣贤的塑像。
5、破和合僧:是指在一个修行道场或团体内,散播谣言,拨弄是非,造成纷争,最终致使修行道场或团体分崩离析。
6、食众僧物:以贪心、盗心吃出家人的东西。
7、佛物:随便用供佛的物品。
8、破比丘净戒:怂恿、教唆比丘触犯戒律。
9、犯净行尼:侵犯比丘尼。
10、一阐提:是指没有善根的人,也就是我们一般讲心里面充满邪恶,念念都与邪知见、十恶业相应,这样的人就是一阐提。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不是邪恶,所以说他没有善根。
11、违犯了国家所制定的法律条例,像十恶的极恶,应受凌迟、斩头、绞刑、枪毙等罪刑。这些鬼犯在先前各殿的地狱中受了各种苦刑后,才押送到本殿(第九殿)受刑。
12、纵火焚烧房屋,毁掉了他人的财产和生命。
13、建立迷惑他人的思想、理论、方法或团体组织,或者制造使人心识神智迷幻或者控制他人意识的药物,如安非他命、吗啡、大麻、蛊毒、摇头丸、可卡因、海洛因、鸦片等。
14、专门帮人堕胎的人。
15、专门诱惑少男、少女性犯罪,伤害未发育成熟的青少年身心,或者强暴未成年的少女。
16、绘制黄色下流的图画、书籍,拍摄黄色下流的影视片,扰乱人们清净的心灵;导致读书人没有心思学习,修行人退失慈悲心;致使他人因此造成疾病、人人不安于正道伦理道德。
17、炼制有害于社会的违禁药物,例如:各种使人失去听觉、语言能力和自制能力的毒药或者是堕胎药。
无间有五:
一者.日夜受罪,以至劫数,无时间绝,故称无间。
二者.一人亦满,多人亦满,故称无间。
三者.罪器叉棒,鹰蛇狼犬,碓磨锯凿,锉斫镬汤,铁网铁绳,铁驴铁马,生革络首,热铁浇身,饥吞铁丸,渴饮铁汁,从年竟劫,数那由他,苦楚相连,更无间断,故称无间。
四者.不问男子女人,羌胡夷狄,老幼贵贱,或龙或神,或天或鬼,罪行业感,悉同受之,故称无间。
五者.若堕此狱,从初入时,至百千劫,一日一夜,万死万生,求一念间暂住不得,除非业尽,方得受生,以此连绵,故称无间。
具体的说就是:
第一:日日夜夜受罪受苦,以至于地狱的劫数,没有一些些时间断绝的,所以称他叫做无间。
第二:一人在地狱里也是满的,多人在地狱里也是满的,所以称他叫无间的。
第三:施罪的器用,没有不齐全的,像叉棒鹰蛇狼犬等类,都是铁的。或用烧热的铁杵和铁臼,碓舂罪人的身体;或把罪人用磨磨、用锯拉、用凿凿,锉的锉、斫的斫;或抛入大镬里用汤煮;或用烧红的铁网缠络他的身体;或用烧热的铁绳扎拼,使他身肢挺直,在后逐绳道的,斩斫罪人分成百千段;又的使他骑在烧热的铁驴、铁马上焚烧;生革络首,就是活剥他的皮;有的用烊化的铁汁,一边叫他跑,一边用铁汁浇他的身,使他皮肉焦烂;饥饿的时间,狱卒用铁钳钳开他的口,用烧红的铁丸,抛入他的口中,唇、舌、腭依次焦烂,经过小肠,向下而出,铁丸还是红的;有的口渴了,狱卒用铁钳钳开他的口,将热化的铁汁,灌入他的口中,唇、舌、肠、胃、小肠依次烧破,向下流出。这样的,自从年起,直到竟劫,有那由他的劫数,毒痛苦楚,相连接的,更没有一息间断的,所以叫他无间,这是受苦无间。
第四:不问你男子女人,或是西戎羌胡、边境夷狄、老的、幼的、贵的、贱的,或是龙,或是神,或是天上的玉皇大帝,或是地下的鬼,有了造罪行恶的业感,堕在地狱里,都是同样受苦的,所以称他叫无间的。
第五:倘若一堕在这地狱,从初入地狱时,直到百千劫,在这期间的一日一夜,要经过一万回的死,一万回的生,要求一念极促时间的暂停,也不可得到的,要脱这苦,除非业报穷尽了,方才得着投生为人时候,以这样的连绵,所以称他叫无间的。
二.《大涅槃经》十九卷
大王,汝今已造阿鼻地狱极重之业,以是业缘必受不疑。大王,阿者言无,鼻者名间,间无暂乐故名无间。大王,假使一人独堕是狱,其身长大八万由延,遍满其中间无空处。其身周匝受种种苦。设有多人,身亦遍满不相妨碍。大王,寒地狱中暂遇热风以之为乐,热地狱中暂遇寒风亦名为乐,活地狱中设命终已若闻活声即便还活,阿鼻地狱都无此事。大王,阿鼻地狱四方有门,一一门外各有猛火,东西南北交过通彻八万由延。周匝铁墙铁网弥覆,其地亦铁,上火彻下,下火彻上。大王,若鱼在熬,脂膏焦然,是中罪人亦复如是。大王,作一逆者则便具受如是一罪,若造二逆罪则二倍,五逆具者罪亦五倍。大王,我今定知王之恶业必不得免。唯愿大王速往佛所,除佛世尊余无能救,我今愍汝故相劝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