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流浪地球》是刘慈欣最适合拍成电影的小说吗为什么
《流浪地球》是刘慈欣所有小说中最适合拍摄成电影的了。
下面,我把大刘其它几部比较著名的小说与《流浪地球》比较一下:
《球状闪电》:
《球状闪电》是比较容易拍摄和制作的,需要特效的情节也不多,人物形象也十分丰富。
但《球状闪电》的问题是,它是建立在量子力学的基础上完成的科幻小说,对现代物理学没有一定认识的观众注定会被量子力学弄得云里雾里。
所以即便《球状闪电》拍出来了,也注定不会与《流浪地球》一样有如此傲人的票房成绩。
㈡ 电影《流浪地球》讲述的是个什么样的故事
我觉着很震撼。《流浪地球》讲述的是一个科幻故事,它以刘慈欣的小说为基础改编而成。影片在上映之前已有了基础观众。随着片方的大力宣传,观影量不断增加。
一个好的电影首先是要讲好一个故事,画面只是电影的一部分。电影在特效方面确实下了功夫,但是在讲故事方面出现了问题。
从影片内容来讲,主要就是说年轻人为寻找新的家园,展开以秒计时的生死之战,展现出为了共同的敌人,全人类团结在一起拯救地球家园的事情,也展现出今天科技力量的强大。当然更多的还是表现出人类在面对共同危及时的团结。
从奉献的层面来说,这里是正面突出了中国科研工匠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和家人分离异地的辛酸和无奈,对于家人和孩子这些科学家他们是不称职的,真正的诠释了中国科研工匠的无私牺牲精神,也展现了遇到困难时的坚毅精神,我想当很多人看到这一场面时,内心是无比感动、激动、自傲的,这里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深深的感谢他们,我们将以你们为学习的榜样。
也正是因为随波逐流,才有特立独行的未来。试想“流浪地球”计划的失败,假若不是科学家的失误,而是被像刘培强的儿子这样的普通人,或另一些图谋钱财或个人享乐的坏蛋破坏,或者被木星文明抵御,人类誓死守护,是否更好。科幻片需要有情感才有深度,但只是拉扯一些儿女情长就略显肤浅了。中国自古就有英雄不为儿女情长所左右,他们从来都不是无情人。
㈢ 5天破20亿!刘慈欣小说被拍成电影,《流浪地球》到底是一部怎样的佳作
我觉得不是,刘慈欣写过很多科幻小说,比如《球状闪电》和《三体》,这两部我觉得比《流浪地球》更合适。
先来说说《三体》吧,它有三部曲,光看小说就令人心潮澎湃。也是关于世界末日和拯救地球的故事,我最先看刘慈欣的小说也是看的三体,才去了解别的小说,如果《三体》被拍成电影,我相信火爆程度一定不输于《流浪地球》,甚至可能会达到票房新高度。还有《球状闪电》,这部小说剧情特别新颖,我觉得如果被拍成电影再加上好的特效,一定又能引起一波新的科幻热潮。
《流浪地球》是刘慈欣写的小说里比较特别的一本,但算不上最好的一本,也算不上最适合拍成电影的一本,只能说后期电影制作上花费了很多功夫,尤其是特效上,让这部影片取得很大的成功,还有情感路线的烘托,也增色不少。
㈣ 《流浪地球》这部影片适合老人看吗这部影片适合哪些人观看
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表示:“今天受刘慈欣的邀请,看了电影《流浪地球》,很棒。故事情节是逆向《三体》,像好莱坞大片。适合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观看。”
在此之前,主演之一的达叔吴孟达也曾说:“一开始我不想接,我觉得肯定是好莱坞不要的剧本,中国买了过来……(看了剧本后)我不相信这是我们中国自己写的,然后他们公司说这个戏值得拍,因为这个戏可以说是我们中国第一个真真正正拍的科幻片。”
不少网友想要“纯国产片”,因此对《流浪地球》在某些设备技术上用到国外技术嗤之以鼻,这是比较片面的,就连《变形金刚》系列、《复联3》等好莱坞大片也会大量用到我们中国的技术,这样的合作对于一部特效大片来讲是稀松平常的现象。用吴孟达的话说:“当然,虽然有用到外来技术,但总指挥、监制都是我们中国人。”
“有生之年,有机会参与到我们电影史上算是真正第一次科幻电影,我觉得非常有价值,非常值得。”
㈤ 流浪地球电影与原著哪个更好
看设定,肯定原著更好。毕竟电影只是从原著里摘了一个微不足道的细小篇章,就能拍出125分钟的漂亮灾难片。原著里刹车时代的滔天巨浪,叛军和联合政府的对抗冲突,穿越冰封太平洋的奥运会比赛……随便拎一个出来都又能拍至少一部电影了。
看人物,肯定电影更好。原著的主角基本上就是个人肉摄像机,波澜不兴地讲了地球从刹车到进入流浪时代的一系列故事。里面出场的人物一如既往地延续了大刘“人物为呈现设定服务”的特点,基本上都是纸片人,没有任何层次可言。但电影里面不管是作为老一辈的韩子昂含泪的“行了……你别说了……”,还是刘启刘培强父子俩最后一次通话里父亲的无奈和儿子情绪爆发的崩溃,刘启从叛逆的技术天才小混混变成子承父业有担当的成熟男人,韩朵朵从对“希望”的不屑一顾到真诚地呼喊“希望”请求援助……虽然这些人物塑造仍有提高的部分,但不能否认它已经比原著丰富太多了。
看故事,其实还是电影更好。原著的故事其实是有点烂尾的,在“五千冰棍”之后突然直接跳跃到了五十年后主人公垂垂老矣,地球虽经历叛乱仍然航出了太阳系,进入流浪时代。叛乱怎么平定的,谁制定的政策要继续航行的,人类又是如何再次统一思想的……一个字没说,全让读者自由想象(对不起我忍不住了这里我要自己补个小说接一下,等我做完手头的工作就来写)。而电影,至少是一个完整的有头有尾的故事,从木星危机的爆发,到积极应对,到失败,到最后殉爆空间站的放手一搏……到最后危机化解,地球继续流浪。很完整的故事,不会让人觉得差口气或者烂尾。
看思想……这个见仁见智吧,不过我更喜欢电影一些。毕竟一个积极乐观的结尾,在目前这个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和危机的时代,比起一个悲观嘲讽的结尾会更让人舒服一点。况且,电影结束的时候,唱起来的是《观沧海》。曹操写下《观沧海》至今,大约1800;孔子开始编修《春秋》,距今大约刚好2500年。我们当然会有很多改变,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个有至少4000年可考历史的民族,我们也有很多东西从古时继承至今,并且将会继续将这些东西传承下去。想到这一点,可能2500年也不算太久,只要我们只争朝夕。
㈥ 《流浪地球》为啥能够被誉为科幻电影里程碑
《流浪地球》是被称为中国科幻里程碑的电影,也有人说它彻底打开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大门。个人感觉这部电影优点很多,比如说刘慈欣监制、演员的演技、剧情的设计、拍摄的视角等,都是其他电影无法比较的存在。把这些优势凑在一起,并且完美的融合,不成为里程碑都说不过去。
剧情设计就不用说了,有大刘监制肯定不会太差。拍摄视角也很独特,算是这部电影里的一个亮点。我们可以看到导演沿着小队的视角,逐渐去观察整个世界,整体和单线全部都有。这样的拍摄方式,有很强的代入感,这也是人们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
㈦ 你觉得刘慈欣的短篇小说哪些最适合拍成电影
必须是《地球大炮》外加《带着她的眼睛》!《地球大炮》这部小说的脑洞太有贴近性了,将地球中间凿穿,建成隧道,然后又改成大炮,这不再是太空啊、外星人之类的一些非常远离我们生活的场景,而是一个甚至有可能被实施的超级工程。但是放在现代背景下拍的话就不要那么阴暗了。《带着她的眼睛》太诗意、浪漫,可以作为一个引子。
㈧ 这是什么电影
根据大刘小说原著中的设定,人类的此次逃亡是一场分为五个阶段,时间跨度长达2500年才能完成的人类拯救计划。这五个阶段分别是
(1)刹车阶段:凭借赤道上的“行星发动机”的巨大推力,使地球停止自转;
(2)逃逸阶段:全功率开动行星发动机,使地球加速驶出太阳系;
(3)先流浪阶段:利用太阳和木星完成最后的加速,驶向人类选定的新家园“半人马座比邻星”;
(4)后流浪阶段:驶出太阳后,行星发动机全功率开启,利用500年时间将地球加速到光速的千分之五,然后滑行1300年;然后调转发动机,利用700年进行减速;
(5)新太阳时代: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比邻星的卫星。
好了,较真儿的时刻到了,那么,咱们就从第一个阶段说起,通过赤道上的“行星发动机”是地球停止自转这个事从现代科学角度是否可行呢?
关于让地球停止自转这个事儿,咱们首先要了解的是,地球自转的能量究竟有多大呢?地球的转动能2.24E29焦耳,这个能量用数字直接去呈现可能并不能看出它有多大,咱们做一个横向对比,一个原子弹能量相当于一百万个TNT当量,这股能量大约是4.2E15焦耳。而人类历史上爆炸能量最强的大伊万氢弹的爆炸能相当于五千万TNT当量,大约是2.1E17焦耳。而地球的转动能,相当于一万亿个大伊万氢弹同时爆发。而电影中所说的重核聚变能力是否能达到这种级别的能量输出呢?这一切都只能是个未知数。
到了逃逸阶段,通过行星发动机的推理,使得地球加速,脱离太阳系控制。这个阶段也是《流浪地球》的想象力最让人感觉叹为观止的部分,通过大量行星发动机的推力让地球成为飞船的计划真的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