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电视剧画面有电影的质感
不得不说,我们国内的电视剧多年以来都是阿宝色的质感,滤镜和磨皮让人物角色皮肤鲜亮,以此争夺观众的眼球。但是,其实观众看多了这样的电视剧难免会有审美疲劳,会觉得有点粗制滥造。于是,我们会发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电视剧逐渐朝着电影的调色和质感方向发展,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下吧!
一、表现出细节,让电视剧更加贴近现实要说起电影质感的电视剧,就不得不提一下最近播出后大火的悬疑大片《隐秘的角落》,这是典型的画面十分有电影的质感的电视剧,它对于角色的肤色、场景的细节呈现都十分贴近现实,不会像以往电视剧那样美颜和滤镜有虚假的感觉。
最后,各位读者,对于小编总结的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电视剧有电影的质感的问题,您还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吗?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一下!
B. 电影中的画面个电视剧中的画面为什么不一样
1.电影一般是电影院的宽银幕,电视剧一般就是家里电视机。电影是用胶片拍摄的,电视剧是用录像带拍摄的。
2。视听效果不同。电影的视觉效果很好,因为它的显像一般采用16位制式,有的高清甚至达到32位,而电视剧一般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因为电视是采用8位制式的。所以它的色彩很单一,远没有电影色彩丰富。电影一般采用环绕立体声,而电视剧没有这样的效果。
C. 电影和电视剧画面哪里不一样
三点都有~
拍摄器材上:
现在的电视剧一般用高清摄像机拍摄(索尼松下居多),记录在磁带上。
而电影就比较多了,传统的有使用胶片的(35mm居多,70mm IMAX国外纪录片较多,16mm较少),或者新一些的用阿莱艾丽莎,RED,同时也有用索尼松下的高清摄像机的,这些有的记录在胶片上,有的是数字格式的硬盘或磁带存储。
电视剧后期调色份量比较小,所以电视剧的前期拍摄稍微偏向于叙事,影像要求可能不会非常高。而电影拍摄着力于保留更多的画面明暗信息,以为后期制作加大空间,所以,在摄像设备的使用上两者的目的不尽相同,拍出来的感觉也就不太一样。
后期制作中:
现在的后期制作基本上已经告别了真正的胶片剪辑和光学配光了,都是通过DI技术(数字中间片),把胶片也转为数字格式的文件进行非线编辑,在后期调色中,导演与调色师会对色彩风格进行沟通,最终完成片子的颜色部分。
电视剧偏重于叙事,在后期制作中更多精力放在剪辑上,把握片子的节奏,人物关系,事情脉络等,所以颜色不是一个非常主要的创作手段
电影更偏向一个整体均衡,影片时长很紧张,所以会从各个方面努力为影片主旨服务,其中,颜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创作途径,所以,电影的调色环节较电视剧会更重要
放映方式:
电视是普及率很高的媒体,所以传输标准所保留的信息会稍有损失以保证兼容性与时效性等,加上电视的呈现方式或为传统电子束显像管,或为液晶等离子等物理现象介质,会有他们的色彩特性。
电影的主流放映方式仍然为胶片和数字投影,显像方式趋向于光学反射的物理性质,所以会有投影独特的色彩特性。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D. 影视画面的基本特性是什么
影视画面的基本特性
1、电视画面的运动性
“运动正是电影画面最独特和最重要的特征”(《电影语言》2页)同样,运动也是电视画面的特性,不过不是“独特”的,而是和电影共有的特性。运动性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涵义:
首先,电视画面是借助于摄像机的光学镜头聚集成像及其光电转换作用,把物体影像变成电信号,传送到显像端(电视机),经其电光转换呈现在电视屏幕上的。电视屏幕的图像每秒扫描(更换)25帧画幅(电影为24格/秒),这些动作各眼异的固定画帧记录了连续运动的对象,靠人眼的视觉残留作用,才构成了活动的幻觉画面。这个记录运动的过程和电影极为相似。即使是固定机位摄录静止物体,画面也是在不停的运动中(画帧的变化)来显示物体静止状态的。
其次,电视画面能表现对象的运动过程。由此它区分于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摄影等造型艺术,使其成为时空艺术。不仅能表现现实的三度空间,还能表现时间的流程,故称电视和电影为四维艺术。摄影只能表现动势故称为瞬间艺术。电视画面的运动性使其成为比其他艺术更加逼真的艺术(详见摄像艺术特性)。
第三,运动表现。运动表现也称运动摄像,指摄像机在运动中表现对象的静止或运动状态。运动摄影突破了固定画框的局限,延伸了画面空间,运动摄像可以在一个画面中得到不同景别、视角的变化,同时在运动中光线、色彩也在不断地变化,这些变化,使电视画面在再现现实方面,得到更加逼真的感受。
2、分切拍摄组接叙述
单一的画面,不能构成完整的艺术作品,虽然每个镜头画面都有一定的涵义,但不能单独表达作品的主题。必须把许多不同内容、不同景别、不同角度的画面通过蒙太奇手段组接起来,才能塑造出完整的艺术形象,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电视画面是一个电视节目的有机组成部分。单一画面具有不完整性,在表意上往往是模糊的,或者是多义的。每个画面(即镜头)在一个电视节目中都有自己的作用,但不能独立存在,每个画面都是整个节目内容链条中的环节。因此要求每个画面无论在内容上,造型形式上(光线、色调、节奏……)必须与前后画面取得统一,取得承上启下的关系,这就要求摄像人员在构思摄录过程中,不能像拍照片那样,只考虑一幅画面的完整性,必须注意画面和画面之间的衔接。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影视画面的蒙太奇因素”。以电视剧为例,一场戏或一个段落,一般是用若干个画面来表现的。每个画面的构图不一定要求完整和均衡,应在组接以后,看完整效果。每个画面,人物不一定要摆正中,头也可被画框切去一些,视线前方也不一定留出过多的空白,光也不一定处处都打亮,应以生活光源为依据。总之,单一画面是不完整的,画面和段落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如过分考虑局部的完整将破坏整体的完整性。
电影是以活动照像的形式出世的。早期卢米埃尔拍摄的记录片,梅里埃的戏剧电影,严格说来都还不是电影,只是活动照片而已。卢米埃尔对生活片断的纪录也好,梅里埃对戏剧演出的纪录好也,其实质都是一种活动照像。和照像不同之处只是纪录了运动。电影的真正诞生始于:(1)摄影机解放了(运动摄影);(2)分切拍摄(不同景别的分镜头);(3)组接叙述(蒙太奇的运用)。影视作品不论多长,一般总是由许多段落构成,而每个段落又由一个以上的镜头画面组成,每个镜头画面长度不一,但都是分切单独拍摄的,因此它不是独立作品,只是完整作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完整银幕形象的一个构成因素,所以分切单独拍摄的每个镜头画面,还必须组合起来“把运动的各个镜头在一定顺序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这就叫蒙太奇。”(库里肖夫《电影导演基础》27页)这就是电影、电视画面的组接性,即单独分切拍摄组接连续叙述,这是电视画面的重要特性。。连接起来的镜头,不光是客观地再现被摄景物,而且镜头和镜头的组合、撞击还会产生新的含义、新的韵味。而这些新的艺术因素在原来单个镜头里是没有的。如,英雄走向刑场,在就义时插接上乌云、松树、大海咆哮……等镜头画面,就增添了壮烈的情绪和赞美的色彩。
影视画面是影视摄影用于表现内容的手段,也是影视语言的基本元素。影视画面是影视节目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个画面也都是整个节目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因此要求每个影视画面无论在内容上,造型形式上必须和前后画面取得统一,构成承上启下的关系。这一特点要求影视摄影人员在拍摄过程中,必须学会用蒙太奇表现手法来再现生活和表现生活。如果局限于单幅画面直录现场、上下镜头无内在联系,更缺乏组接的艺术性,像是拉洋片那样,就会完全失去影视摄影表现力。
正是这种连续性叙事方式,复杂的内容经常是通过若干个不同的画面(镜头)来分别交代,所以影视摄影画面的构图没有必要像图片摄影那样严谨,允许有的影视画面(镜头)不讲究单幅画面的完整性和绘画式的完美。
3、观赏的时限性
每个电视画面都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不可能像画展、影展那样让我们长时间的观赏每幅作品。虽然电视录像可以停帧、重放,但观看电视节目时,是受时间制约的,一集电视剧五十分钟左右,每个画面都是瞬时即逝。这一特性,为影视艺术共有。电视画面这一特性要求对画面的造型处理必须单一,内容要简练,人物很少的画面是如此,众多的群众场面也是如此,构图、造型意图应当单纯,一目了然,不能含糊不清,画面已经过去了,尚不能领悟其意。其次要求掌握一定时间,内容较多的画面、全景画面要长些,特写可短些。
4、画幅形式的固定性
电视画面的画幅形式是固定不变的,虽有大小尺寸的区别,但长宽之比是不变的。均为4:3(或16:9)。电影画面的普通画幅为22:16(1:1.37),遮幅画面为1:1.66-1:1.68,宽银幕压缩画面为22:18.5,用变型镜头放映出来的画面为1:2.5,除此还有全景电影、环幕电影等形式。宽银幕电影视觉宽广空间感强,电视受电视接收机的幅面限制,画幅只有普通和遮幅两种形式。电视剧的遮幅形式,是把4:3的画幅上下去掉一部分,使本来就小的屏幕受到损失,并没有展宽空间的作用,只是为了追求长幅画面的构图美。绘画可根据表现内容任选画幅形式,拍照片虽然底片尺寸只有35mm、120mm等几种规格,但可以经过放大剪裁。
5、视觉形象的逼真性
在谈到电影画面逼真性时,法国电影理论家马尔丹在《电影语言》这本书中写道:“电影画面在某种情况下,是对观众激起一种强烈的现实感,使观众确信银幕上出现的一切是客观存在的。”这一论断同样适用于电视画面。
电视画面的逼真性是和其他艺术形式比较而言的。比如绘画过于逼真则会被贬为“媚俗 ”、“自然主义”,因为它破坏了艺术性。把模拟性过强的音乐称为低级玩艺儿。比如中国戏剧、没有布景,只靠演员动作,就可以交待出门、进门、骑马、涉水等。桌上摆上两个酒杯啦叭一吹,一顿宴席就算吃完了。具有非常强的假定性。就电视剧而言,在艺术处理上必需情节真实、语言真实、细节真实等。一切虚假的处理,观众不买账,失掉真实性就失去其艺术魅力。但是艺术并不是生活的镜面反映,真实是艺术真实,追求真实只是追求真意性 。当然不同节目对真实性的要求也不一样。
从摄像造型上来讲,真实性是追求屏幕视觉效果的逼真,日景不像日景,夜景不像夜景,灯光不像灯光、烛光不像烛光,一律亮堂堂都是不真实的。布景虽然可以塑料化,但不能看出“这是假的”。有些室内剧,用搭制的布景拍摄,布景显得很假。实景故然真实,但也有局限。“真中求美”这是当代屏幕造型的主流。逼真性对不同类型的节目有不同要求。
6、形象的具体可视性
电视画面的形象是具体可视的,不同于文学形象,文学形象可以描写很具体但不可视,其具体形象要靠读者想象,这个想象是因人而异的,而且受文程度的限制。在生活中人们主要靠视觉、听觉、触觉等接受外界信息,实验证明,用不同方式识别一件事物所需时间不同,以视觉最为有效。电视画面可以表现心理时空,但必须具象化。这一特性使电视艺术成为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艺术。在电视作品中用形象说话,发挥可视形象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E. 电影画面和电视画面看起来为何是动态的
对于人类来说,我们就是地球上最高级的生物,这是毋容置疑的,因为掌握着其他生物根本达不到的文明科技,而电影也是科技创造出来的记载信息的一种方式,在这里人们就会感到困惑电影画面和电视画面看起来为何是动态的?其实这里就是帧率的关系,一般来说在30帧率以上看起来就是连续的动态的表现,也就是后面其实就是无数图片叠加在一起的效果,但是一秒连着播放的至少是30张图片,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吧。
大家思考问题,其实可以多想一下现在的实际生活,学以致用是很重要的,我们很多问题都是可以联系生活中的事情得到答案的,同时对于我们自己的成长会有很大的发现,电影确实是一个很好记载信息的方式,因为是动态的,甚至可以作为证据播放等,这也是人类创造的一个新的媒体方式。
F. 急,请问影视画面的分类具体有哪些
这是我找到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电视摄像画面景别的分类及各自的作用?
景别是影视作品的重要手段,我国影视画面的景别大致划分以下五种:
⑴远景画面
远景具有广阔的视野,常用来展示事件发生的时间、环境 、规模和气氛。比如表现开阔的自然风景、群众场面、战争场面等等。远景画面重在渲染气氛,抒发情感。在绘画艺术中讲究“远取其势,近取其神”,这一点和绘画是相通的。远景画面的处理,一般重在“取势”,不细琢细节。在远景画面中,不注重人物的细微动作,有时人物处于点状,故不能用于直接刻画人物。但却可以表现人物的情绪,因为影视画面是通过画面组接表情达意的,通过承上启下的组接可以含蓄地表达人物的内心情绪。如影片《一个人的遭遇》当主人公索克洛夫从集中营中逃出后,拼命奔跑,最后躺在麦田地里,这时出现一个近拉远的镜头画面,含蓄地表现了主人公获得自由的内心喜悦。
远景除了表现规模、气氛、气势之外,还可以表现一定的意境。远景画面,包容的景物多,时间要长些。一般不少于10秒。
由于电视画面画幅较小,有人主张不用或少用远景。少用是对的,但不能不用。
⑵全景画面
全景用来表现场景的全貌或人物的全身动作,在电视剧中用于表现人物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全景画面,主要表现人物全身,活动范围较大,体型、衣着打扮、身份交代的比较清楚,环境、道具看的明白,通常在拍内景时,作为摄像的总角度的景别。在电视剧、电视专题、电视新闻中全景镜头不可缺少,大多数节目的开端、结尾部分都用全景或远景。远景、全景又称交代镜头。
⑶中景画面
画框下边卡在膝盖左右部位或场景局部的画面成为中景画面。
但一般不正好卡在膝盖部位,因为卡在关节部位是摄像构图中所忌讳的。比如脖子、腰关节、腿关节、脚关节等。中景和全景相比,包容景物的范围有所缩小,环境处于次要地位,重点在于表现人物的上身动作。中景画面为叙事性的景别。因此中景在影视作品中占的比重较大。处理中景画面要注意避免直线条式的死板构图、拍摄角度、演员调度,姿势要讲究,避免构图单一死板。人物中景要注意掌握分寸,不能卡在腿关节部位,但没有死框框,可根据内容、构图灵活掌握。
⑷近景画面
拍到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的局部成为近景。近景的屏幕形象是近距离观察人物的体现,所以近景能清楚地看清人物细微动作。也是人物之间进行感情交流的景别。近景着重表现人物的面部表情,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刻画人物性格最有力的景别。电视节目中节目主持人与观众进行情绪交流也多用近景。这种景别适应于电视屏幕小的特点,在电视摄像中用得较多,因此有人说电视是近景和特写的艺术。近景产生的接近感,往往给观众以较深刻的印象。
由于近景人物面部看的十分清楚,人物面部缺陷在近景中得到突出表现,在造型上要求细致,无论是化装、服装、道具都要十分逼真和生活化,不能看出破绽。
近景中的环境退于次要地位,画面构图应尽量简炼,避免杂乱的背景夺视线,因此常用长焦镜头拍摄,利用景深小的特点虚化背景。人物近景画面用人物局部背影或道具做前景可增加画面的深度、层次和线条结构。近景人物一般只有一人做画面主体,其他人物往往做为陪体或前景处理。“结婚照”式的双主体画面,在电视剧、电影中是很少见的。
⑸特写
画面的下边框在成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其他被摄对象的局部称为特写镜头。特写镜头被摄对象充满画面,比近景更加接近观众。背景处于次要地位,甚至消失,特写镜头能细微地表现人物画部表情。它具有生活中不常见的特殊的视觉感受。主要用来描绘人物的内心活动。演员通过面部把内心活动传给观众,特写镜头无论是人物或其他对象均能给观众以强烈的印象。在故事片、电视剧中,道具的特写往往蕴含着重要的戏剧因素。在一个蒙太奇段落和句子中,有强调加重的含义。比如拍老师讲课的中景,讲桌上的一杯水,如拍个特写,就意味着可能不是普通的水。
正因为特写镜头具有强烈的视觉感受,因此特写镜头不能滥用。要用的恰到好处,用得精,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滥用会使人厌烦,反而会削弱它的表现力。尤其是脸部大特写(只含五官)应该慎用。电视新闻摄像没有刻画人物的任务,一般不用人物的大特写。在电视新闻中有的摄像经常从脸部特写拉出,或者是从一枚奖章、一朵鲜花、一盏灯具拉出,用得精可起强调作用,用的太多也会导致观众的视觉错乱。如果形成一个“套子”就更不高明了。
G. 为什么电影的画面总是比电视剧画面好
电视剧方面主要讲究的剧情因素,电视剧是要把一个故事、角色人物完全展现出来,在视觉场面上不太注重。
而电影,因为时长限制,在剧情方面就会简单不冗长,不会有太大的故事铺垫。为了弥补剧情的欠缺,就要在视觉场面、音效、特效、等方面进行精彩表现。另外,看电影基本就是看画面效果,尤其是动作、科幻、魔幻等类型电影。
至于票房需要,还是体现在动作、科幻等电影上,追求场面壮观、视觉华丽的。
H. 为什么电视剧的画质没有电影的画质好
你好,这个其实很容易理解,一般电视剧就属于批量生产那种,对特效包括一些情节道具,要求没那么高。还有基本上一部电视剧的投入可能都没有一部电影高,这样一对比自然而然,一些画质方面不如电影好。个人觉得,希望采纳@
I. 为什么电影和电视剧画面色彩和质感不一样前期器材不同还是后期处理的原因
他们播放所使用的器具不同……电影院使用的是投影仪……等于说是利用光把画面打出去……所以可能颜色比较白……而电视上使用的是类似一个个很小的光能合成的显示器……材料不一样……而且电影院屏幕比电视大很多……所以有些小细节你可以直接看到……电视就不行了……
J. 电视画面与电影画面的区别
电视画面和电影画面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
(1)画面小,家庭化
电视画面就其外形而言,虽然有尺寸的变化,但不会无限变大,小屏幕是电视的独特之处,也是和电影的主要区别,人们把电视称作小电影。具说索尼公司在筑波科学博览会上展出了宽40米,高25米的巨大荧光屏幕,比电影宽银幕还要大,尽管制作大屏幕电视已成现实,但决不会深入到家庭。电视画面面积小是个局限,但却是家庭化所必需的,这也正是它的优势所在。可以断言,电视画面小的特点永远不会消失,因为要每个家庭都安装电影银幕那么大的电视机是不现实的。电视画面小的特点,要求多拍一些近景和特写,有人把电视称作特写艺术。这种提法有点绝对化,这是从画面小的特点提出的。其实电视画面小,并不排斥全景和远景的运用,关键不能太多。电视画面小,是个弱点。人物多了就看不清面孔,其气氛镜头远不如电影出效果。所以很多电视剧创作者主张在一个场面里的人物不能过多,要尽量避免群众性的大场面,
(2)画面层次不如电影丰富
这一特点,是从摄像造型这个角度提出的。是个技术问题,但和艺术效果有密切联系。电视画面层次少主要是摄录设备的动态范围小的原因所至。所谓动态范围是指摄录机按比例传送和记录景物亮度范围的本领。类似电影胶片的宽容度。电视摄象机的动态范围一般在1:28-1 :30之间,而现代的彩色电影胶片的宽容度在1:128左右。
电视画面影调层次不如电影的另一原因是和摄像器件光电转换特性有很大关系。电影胶片感光特性曲线有直线部分,还有趾、肩部等曲线部分。了解这一特点,在选光和用光时,应注意亮度间隔不能太大,光比也不宜太大。对夜景处理要注意光的配置,避免整个画面发灰。画面的这一技术特性,对空间深度的表现不如胶片。我们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布置一个立体星空模型,用电影胶片拍可得到十分深远的空间效果,用电视摄像机却拍出不来像电影画面那样深远的空间效果来。
(3)可以和现实时空同步
电视画面可以做到与现实时空同步,这是电影画面做不到的。现场直播,使正在发生和发展的现场事件,通过电视的传播技术手段传播到国内外各个角落。观众可以通过电视机看到正在发生和发展事件的进程。观众观看实况,要比看录像亲切得多。比如观看十一届亚运会的现场直播,如同参加大会一样。
电视画面和现实时间同步大大增强了电视节目的时效性,同时给摄像带来很大方便:摄录时,当场看效果。摄影师个人独览取景构图的现象已经不存在了。演员表演、取景构图、光线、景物都可以在现场看效果 。发现问题马上纠正,节省了时间。但有些导演在摄录电视剧的过程中,利用这一特性,过多地干预摄像创作人员工作,使其无所是从,导演成了导摄像。这种现象,在电影的拍摄现场是见不到的。影视是综合艺术,导演应发挥其中心作用善于发挥各创作部门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