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第一颗原子弹发射时间
第一颗原子弹是在1945年7月16日,美国在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戈多沙漠上成功地爆炸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
1939年,物理学领域里的原子分裂实验就已在德国取得成功。二战前夕,为逃避德国法西斯迫害而移居美国的一些科学家,担心德国抢先造出原子弹,推码饥举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上书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加强利用核裂变过程来制造超级炸弹。罗斯福总统采纳了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建议,下令成立研究原子武器的委员会。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美国加速了研制原子弹的进程。1942年开始实施以“曼哈顿工程”命名的庞大计划,由美国陆军工兵部队全面负责研制原子弹。该计划投资25亿美元,动用10多万科技人员和工人,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加紧研制。1945年7月初,美国制造出3颗原子弹,被分别命名为“大男孩”“小男孩”和“胖子”。1945年7月16日凌晨5点30分,第一颗宴缺原子弹“大男孩”在美国新墨西哥州阿拉默多尔空军基地的沙漠地区爆炸成功,其威晌模辩力相当于2万吨TNT炸药。
Ⅱ 有关原子弹背景
张爱萍亲历的核爆密事
张爱萍,新中国第一支海军部队的创建者,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总指挥。
其子张胜在《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一书中全面展示了张爱萍多姿多彩的人生。本文节选的是中国第一次核爆的最后关头,张爱萍经历的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时刻。
张爱萍将军
人们都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是“死亡之海”,但真正的“死亡之海”是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的原子弹爆心。罗布泊西北的戈壁腹地,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整,一次巨大的核裂变将这里的一切都消灭掉了。在过去的30多年里,这里曾40多次爆炸过原子弹和氢弹,现在,它已经沉寂下来了,而且可能会永远沉寂下去,它留给世人的是永恒的死亡。这就是“死亡之海”。
在全国民众毫不知晓的情况下,中国原子弹事业就在这片被誉为是“死亡之海”的荒漠中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1963年5月至11月,成功地进行了7次局部缩小尺寸的分解爆轰试验。
12月24日,整体缩小尺寸的聚合爆轰试验获得成功。
20天后,1964年1月14日,兰州浓缩铀厂生产出了作为原子弹装料的高浓铀。
6月6日进行原子弹一比一模型爆轰试验,也称冷试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轰轰烈烈的基地忽然沉寂下来。所有的人都在等待,等待最后时刻的到来。
我后来问父亲,你紧张吗?
“紧张!”比打仗呢?“大概还要紧张些。”为什么?“事关重大。”
中国的一切问题都是和政治紧紧相连的,两弹一星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个科学技术问题。从现在披露的文件看,直到1964年9月22日前,也就是实际爆炸前的24天前,最高决策层还在等待。他们需要一个恰当的时机,以便这颗原子弹能够把令人窒息的国际政治时局炸开一个缺口;他们需要用这颗炸弹来证明,证明中国人的志气,证明中国党的正确,证明中国人民是压不垮的。
但是,如果它炸不响呢?
我相信,谁都不会因此而责怪,但内心的、不可名状的遗憾和愠怒总会是有的。不是早就说过了吗?“万无一失”!既然一切试验都通过了,为什么拿到现场就不灵了呢?是技术问题,还是责任、态度、作风问题?可既是科学研究,哪里可能万无一失?但这是政治,政治要求科学,必须万无一失!
许多人都亲眼看见过试验失败后领导人沮丧的神情。岢岚23基地,神州5号发射,航天部部长林宗棠坐镇指挥,火箭点火后升空几秒钟后爆炸。林脸色骤变,清场后,他仍一个人默默地呆坐了好几个小时,一句话都没有。即使是一个毫无利害关系的旁观者,都能感受到他内心深深的痛苦,为他难受。作为中国第一次核试验总指挥的我的父亲,没有理由不紧张。
1964年10月13日,也就是爆炸前三天,试验总指挥部全体人员在父亲带领下游览戈壁滩上的楼兰古国遗址。这可以说是他的一个习惯。1945年他在华中军区任副司令,在津浦路破袭战役的前夜,他顺道游览了皇藏峪,这是刘邦、项羽楚汉相争的地方。父亲说:“司令员是张鼎丞,他听说我游览去了,急着说你这个家伙,第二天就要开战了,还有这个雅兴?”
楼兰,这个罗布泊边上的神秘古国,早在1600年前就消失了。楼兰人是否随着家园也一起迷失在历史的尘烟中呢?遗存在大漠黄沙之中的古城遗址,能够帮助我们找到答案吗?几年前,当父亲第一次从飞机上俯看这里的遗迹时,他就想,等到原子弹试验成功后,我一定要来这里看看。可今天他突然改变了,他说:“不是成功了再来看,而是看完了再成功。”他亲自动员朱光亚、周光召、陈能宽、王淦昌、彭桓武,这些掌控着现代人类最高文明的学者们,在这颗原子弹起爆的前夜,一定要跟他去看看这个几个世纪前就消失了的古代文明。这两者之间会有正凯埋必然的联系吗?核举蚂弹,这个标志着现代科技的最高领域,难道也会和眼前这些被黄沙掩埋了的古代灿烂文化一样,最终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吗?
王淦昌说:“爱萍同志在原子孙烂弹爆炸前夕组织我们来这里游览,确有大将风度。但我心里还是在嘀咕:原子弹能不能响呢?”
一直跟在父亲身边的李旭阁说:“看得出,所有的人都紧张,这可是全党全国人民的重托啊!”
呈现在这些科学家眼前的,只是残露在黄沙中的城垣遗迹和颓败的佛塔。
中国的最高决策层都在关注着罗布泊。
周恩来9月21日致信毛泽东:“……急需待主席回后,当面报告,以便中央早做决定。”
第二天,即9月22日,周恩来向毛泽东、刘少奇和政治局常委们汇报了首次核试验的准备工作和试验方案。会议作出了“早炸”的明确决定。
中国的首次核试验的时间表猛然间迫近了。
9月23日16时40分至17时40分,周恩来又召集会议。参加会议的只有11人,核心中的核心。他们是:周恩来、贺龙、陈毅、张爱萍、刘杰、刘西尧、郑汉涛、刘柏罗、周家鼎、王亚志、李旭阁。
周恩来说:不应知道的人就不要让他知道。要实施封锁。
他又说:这个时期就根本不要写信了。你们也不要私事打电话。上梁不正下梁歪。什么消息也不准漏出去。参加试验的有6000多人,上万的人。我们现在在舞台上,他们在暗处,不要还没搞就嚷出去了。你们两个(指父亲和刘西尧)从今天起不要接见外宾了,埋头苦干,是无名的工作,决定了松不得。
他又说:准备好了,打个电话给我们,不要说具体时间,就说20日之前,我们就知道了。电报要用有线电报,加保密。保密问题,不能假手许多人……希望你们家里也不说。不要一高兴就说出去。我老婆是老党员、中央委员,不该说的我也不说。任何人不该知道的,不要知道。前几天开会的人不一定都通知。我们决定这个事,也只是常委、军委两位主席、彭真同志。
周恩来问:万一不响,今年能再做一个吗?
父亲回答:要隔两三个月。
总理说:只好待明年了。不响外边也不会知道,也要准备不响。(原子弹)的确是吓人的,主席更大的战略想法,不一定用,既然吓人,就早响。
总理说:还要防止响了以后他马上报复,也不一定,但总是要有些准备……
然后是分工:总参和空军作出防空部署;刘杰负责资料、仪器设备的转移;陈毅进行对外宣传工作的准备;张爱萍赶赴试验现场组织指挥……
当晚,父亲即召集核试验指挥部紧急会议。他回忆说:“我站起来要走,总理说,掏掏你的衣兜,有没有纸条。总理当时规定,会议的内容不准做记录的。……运输要学习荷兰人做法;要求通信兵部,有重要通话时,其余通话统统拆线;命令一旦启动,不准再对外通信;从上到下逐级检查落实。我自己从没有给家里通过电话……”
两弹一星是科学,但科学也相信运气。
前苏联的电影《训火记》就有这样的描写。决定发射20次,前19次都成功了,但到最后一发,也就是第20次,掉下来了,那前面的成功还有什么意义呢?因为最后的结果是失败。但如果当初的决定就是试验19次呢?那结果就是成功。
1980年,向太平洋发射洲际导弹。准备了不同设计的三发弹,第一发,父亲亲自到场指挥,成功了。第二发,我去看,在科委指挥所,失败了。钱学森解释说,是一、二级分离早了零点几秒。我回去说,好不容易去看一次,还失败了。父亲说,那是你运气不好。
我当然知道这是在开玩笑。但我和国防科工委试验部门的朋友们闲聊时,他们却极其认真地说:“没错,就是和运气有关。你父亲到场肯定成功,从1960年第一发导弹算起,只要他在,几乎没有不成功的。每次大家都叨咕,张爱萍来不来。他是福将,命硬,他来了,就撑得住。”
我大惑不解。
我问过父亲,他回答得很简单:“没有窍门。一是下去;二是过细。”
正如父亲自己讲的,没什么诀窍。就像周恩来要求的那样,最高指挥者必须亲临现场,必须事必躬亲、事无巨细、心细如发,拼精力、拼耐心、拼勤奋,每一个环节都要过一遍,因为只有你,具备最后的拍板权。他总是在发射前一个月就到位了,协调会总要参加几次。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摆问题,当场拍板。参加的多是司局级的领导,他一个副总理,军委领导,谁敢在他面前强词夺理、油嘴滑舌?
东-5发射前,检验部门说,油路上像是有个阴影。谁的责任?争执起来。父亲说,有了疑点就给我搞清,最后是七机部的一个副部长,父亲说他记得好像是张镰斧,亲自爬进发动机仓里,拿着检查胃镜的仪器察看,是一根鞋带。为一根鞋带折腾了好几天,要是上了天,堵在油路里,不堪设想。父亲说“五定”是怎么搞的?给我追!五定,就是每一个岗位都要定人员、定职责、定位置、定动作、定关系。查的结果是装配人员中有人丢了根鞋带。父亲大怒,“不是规定不许带任何东西进来的吗”?有人在一旁嘀咕说,鞋带不好算是故意带进来的东西吧。“那就把鞋带统统都给我解下来!”
几年后,我的朋友淮淮,航天部外事办的干部,去这个地方。进车间时,门卫叫她把鞋带解掉。为什么?回答是不容置疑的:“这是张爱萍的命令!”
愕然。什么时候下的命令?“不知道,反正我来这之前,大概总得有十来年了吧!”门卫讲了他的师傅,上一届老门卫留下来的故事。
“没有哪一任领导愿意去改这个规矩。”门卫补充道。
“是啊,”淮淮和我说,“一个厂长怎么好改动副总理的指示呢?”
也许,他们根本就不想改,为什么不叫后人都记住这个故事呢。
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现场,目击者称:
……读秒到零,起爆!一刹那间,一团巨大的火球腾空而起,天空和大地燃烧起来,太阳都变成灰色的了。随后就是一声巨响,向外扩展,又被绵延的天山反射回来,如巨雷碾过头顶。紧接着冲击波横扫着无边的戈壁……火球在翻滚,在升高,在膨胀,橘红、靛蓝、绒白地变幻着……终于,它定格成一朵直塑在空旷的天地之间的蘑菇云。令人恐怖的美丽!
这一天是1964年10月16日15时。
惊愕之余,足足等了4分钟后,父亲拿起电话,向周恩来报告:“成功了!”
没有回音……沉默。
父亲说:“总理沉默了一会儿说,是不是真的核爆炸?我也愣了。是啊,凭什么说是核爆炸?谁也没见过核爆炸,真正的核爆炸该是个什么样子嘛!”
不亲临其境,怎么会感受得到那股让大自然都颤抖的神力呢!
要回答周恩来是不能用“地动山摇”这样的词汇的。父亲问身边的王淦昌。王淦昌望着60公里外那朵鼎立在苍穹之间的巨大云柱,什么爆炸能制造出如此奇观呢?他沉默了一会儿,也做了个判断性的回答:“应该是的。”
父亲告诉总理他所看到的景象,在60公里外看见蘑菇云升起来了,这样大的威力,不可能是普通炸药所能,根据火球、声响、蘑菇云的高度等爆炸的景象来判断,应该可以判定,是核爆炸!但要以最后检测到的数据为准,科学嘛!
几分钟后,周恩来电话转达毛泽东指示,要查清是不是真的核爆炸,国外不相信怎么办?
毛泽东说过:“那东西可以吓人!”他当然最关心的是要让全世界都相信,中国人在戈壁滩上折腾出来的这个家伙,的确是个真的!
在现场的人是不会想那么多的。还有什么比亲眼见到的这团耀眼的火球更有说服力的呢!他们冲出堑壕,喊啊,跳啊,哭啊。他们顺势倒在沙坡上,双脚乱蹬沙石,互相拥抱,将帽子抛向天空。
有一张照片,他们把父亲和几个科学家抬起来,抛向天空。
两个多小时后,父亲签发了一份经多方专家检测并认定的报告: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威力,估计在2万吨梯恩梯当量以上。根据总理指示,报告送达毛泽东、周恩来、林彪、贺龙、罗瑞卿。
原子弹,以它超自然的神力,被称之为人类的终极武器。
中国西部戈壁荒滩上爆炸的这颗原子弹,在一夜之间,使一个贫弱的国家与世界超级大国坐在一起言和了。对抗的双方,最终走向平衡。
意义还不仅在于此。不到一年,1965年8~9月美苏两个超级核大国,向联大提交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草案,1968年6月联大核准该条约草案,1970年3月5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正式生效。该条约中有一条规定,非核国家不得研制核武器。我和父亲讨论过,如果在条约通过前,我们仍然搞不出原子弹来该怎么办?他说:“……那会很麻烦的。周恩来担心的正是这一点。”
在老一代共产党领导人的政治理念中,中国要成为核大国,但中国又要成为一个主持正义和对人类前途负责任的大国。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当时还被排除在联合国之外,虽然在信仰和价值观上还存在着差异,但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尊重人类共同的道德规范是必须的,中国不可能去扮演无赖的角色。
1964年10月的这一响,为中国赢得了这个历史的机遇。
相互制衡的时代到来了。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称它为核时代。
我的车在这片被称作是“死亡之海”的荒漠中缓缓地行驶。沿途经过了好几个早已废弃的营房,那是参加核试验部队的住处。很多遗弃的物品和器材上,依稀可见1964年的字样。接近爆心很远处的房屋都被摧毁了,奇特的是,残垣断壁中,所有的房子都没有了屋顶,那是被冲击波过后产生的负压掀掉的,它们向天敞着大口,要同上苍对话。
它们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原子弹不是武器,可能永远都不会用到它的。它只是一种精神,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父亲讲完了他的故事后说出了他的结论:
“倒了这种精神,就只好去乞讨了。”
2000年,我国经济实力到达了历史的新高峰,GDP超过了法国,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成为世界第五。中央奖励了一批两弹一星的有功人员,授予他们功勋科学家光荣称号。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举办的颁奖大会上,有人记起父亲当年在动员大会上讲过的话:
“在座的有读过《封神演义》的吗?
来无影、去无踪、千里眼、顺风耳、移山倒海、撒豆成兵……
今天,你们的工作就是变神话为现实。
将来,后人们也会为你们封神的。记住,你们中的有些人,将来是会上共和国的封神榜的!”
40年后,国防科技战线上被“封神”的科学家有: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追授的有: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
共23人…… (张胜 摘自《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对话》,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1月版,定价:45.00元)
Ⅲ 有哪些关于原子弹的电影
1,《横空出世》
《横空出世》是由陈国星执导,李雪健、李幼斌、陈瑾等人主演的剧情片。讲述了将军冯石和科学家陆光达带着科研部队在在西北荒漠克服一个个困难,最终完成我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的故事。
2,《东方巨响》
《东方巨响》是一部于1999年在中国上映的纪录片,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必看的电影之一。以翔实而鲜为人知的史料,全方位的记述了中国“两弹一星”创业者这一庞大群体的英雄业绩。
3,《飞越绝境》
《飞越绝境》是一部反映罗布泊地区进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的电影。英文名:Rescue Mission。导演:史晨风, 王秦川。编剧:孙毅安。
4,《奇爱博士》
《奇爱博士》(Dr. Strangelov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是美国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根据彼得·乔治小说《红色警戒》改编的一部黑色幽默喜剧片,于1964年在美国上映。
5,《邓稼先》
《邓稼先》是由王冀邢执导,巫刚、刘蓓、汤镇宗等主演的传记电影。该片于2009年4月20日在中国上映。该片是中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片,讲述了邓稼先为实现原子弹和氢弹成功爆破而无私奉献一生的事迹。
Ⅳ 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是在何时何地研制成功的
1939年10月,美国政府决定研制原子弹,1945年造出了信升滚3颗。一颗用于试验,两颗投在日本。其他国家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时间是:苏联——1949年8月29日;英国——1952年10月3日;法国——1960年2月13日;中国——1964年10月16日;印度——1974年5 月 18日。中国第一次核试验滑余以塔爆方式进行 ,用的是“内爆法”铀弹。1965年5月14日第二次核试验时 ,核装置用飞机空投 。1966 年10月27日第四次核试验时,核弹头由导弹运载。
第一颗参与战争的原子弹爆炸于日本广岛(Hiroshima),时间为1945年8月6日。 1945年8月9日,第二颗原子弹在长崎(Nagasaki)爆炸。直笑乎接导致日本于9月2日签字投降。
Ⅳ 二战期间 有国家使用过核武器没
只有美国在对日作战时使用了两颗.1945年8月6日对广岛投放第1颗,名字叫小男孩;8月9日对长崎投放第2颗好并谈,名字叫大男孩,有的也翻译成胖男孩.整个二战就使用友碰了这两颗原子弹,全都是用在太平洋战场上.
世界上第1颗原子弹是由美国制造的,于1945年7月16日凌晨5时30分国新墨西哥州的沙漠地区爆炸成功.之后原苏联在1949年8月29日,英国在1952年10月3日,法国在1960年2月13日,中国在1964年10月16日,印度在1974年5月18日也分别试爆了本国第一颗原子弹。
本来世界上对原子弹研究最领先的是德国,在二战全面爆发前就开始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其次才是英国,美蔽肢国直到1939年10月11日才由罗斯福总统决定研制原子武器.但是德国对这一研究并不像美英那么重视,反犹太人政策又导致一大批科学家远走美国,再加上盟军的阻挠破坏,最终没制造出原子弹.英国则是国小力弱,资金不够人才也不够,这才让美国成为最早拥有原子弹的国家.
Ⅵ 第一颗原子爆炸成功是哪一年
1964年。
1964年10月14日,张爱萍在中国首次核试验委员会全体会议上宣布了中央的命令:经中央军委研究氏枝段,原子弹试验的零点时定为1964年10月16日十五时(北京时间)。当晚七时,组装好的原子弹被送到一百零二米高的铁塔顶部,并安装完毕。
10月16日早晨六时三十分,人员撤离试爆现场,基地负责人张蕴钰和李觉、工人赵维晋乘坐吉普车到塔下,将原子弹的心脏XY小球接插上。
(6)印度第一颗原子弹电影扩展阅读:
现时共有8个国家成功试爆核武器,其中5个被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视为“核武国家”,根据获得核武的先后次序排列,这五个核武国家分别是美利坚合众国、俄罗斯联邦(前苏联)、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法兰西共和国和中华人民共和歼誉国。
自从不扩散武器条约构想,三个没有签约的国家:印度、巴基斯坦和朝鲜曾进行核试。此外,以色列间接承搭塌认拥有核武;伊朗也正发展铀浓缩技术。
Ⅶ 原子弹最早是哪一年制造出来的
1945年由美国制造成功。
制造时间大事记:
1、1942年12月2日,在恩利克.费米的指导下,芝加哥大学建成世界上第一个实验型原子反应堆,成功地进行可控的链式反应。
2、1943年春奥本海默领导的制造原子弹的工作,在洛斯阿拉莫斯的实验室开始。
3、1944年3月,橡树岭工厂生产第一批浓缩铀235。
4、1945年7月12日,一枯局颗实验性原子弹开始最后装配。
5、1945年7月15日凌晨5点30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的一片沙漠地带爆炸(因试验场名字,又叫三位一体爆炸。)试验成功7月25日,在太平洋的比基尼环礁,原子弹试爆成功。8月6日和9日,美国分别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随着苏联军队出兵我国东北,日本天皇于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
(7)印度第一颗原子弹电影扩展阅读
参与制造的科学家相关内容介绍:
1942年8月,奥本海默被任命为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的首席科学家 ,在新墨西哥州沙漠建立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Los Alamos Laboratory) ,整个计划的经费是20亿美元,总工作人数10万 。
“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Edward Teller)协助奥本海默组织在洛斯阿拉莫斯工作的团队 ,1943年有4000名科学家进驻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 ,著名的科学家费米、波尔、费曼、冯·诺依曼等大师级物理学家皆在其内 ,开始原子弹的研发工作 。
泰勒因执意研究“超级炸弹”,跟奥本海没含让默起了不少冲突,后来泰勒作证指控奥本海默同情共产党,造成奥本海默处境的困难。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成功地制造了第一批原子弹,老物随后在阿拉摩高德沙漠上空引爆,并发出耀目闪光及冒起巨型蘑菇状云。1945年8月6日上午8时15分17秒,美国在太平洋蒂尼安岛上的空军基地朝日本广岛投下了第一枚原子弹。
Ⅷ 相等质量的氢弹和铀原子弹,那个威力大
当然是氢弹了
一、核武器和原子弹和氢弹有什么区别?
核武器是指能进行核裂变或核聚变兆腔反应、并具有大规模破坏效应的武器。包括:
1,按结构原理分:原子弹、氢弹、氢铀弹、特殊性能核武器(如中子弹昌掘、核同质异能武器、反物质武器等):
2,按作战使用范围分:战略核武器、战术核武器、战区核武器:
3,按配用的武器分:核导弹、核地雷、核炸弹、核炮弹、核鱼雷、核深水炸弹等。
几种核武器比较:
1,第一代:“原子弹”是核裂变——由中子轰击铀-235或钚-239,使其原子核裂开产生能量;
2,第二代:“氢弹”是核裂变加核聚变——由原子弹引爆氢弹,原子弹放出来的高能中子与氘化锂反应生成氚,氚和氘聚合产生能量;
3,“氢铀弹”(三相弹)也属于第二代,是核裂变加核耐猜核聚变加核裂变——它是在氢弹的外层又加一层可裂变的铀-238;
4,第三代:“中子弹”(增强辐射弹)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小型氢弹,是核裂变加核聚变——但不是用原子弹引爆,而是用内部的中子源轰击钚-239产生裂变,裂变产生的高能中子和高温促使氘氚混合物聚变。它的特点是:中子能量高、数量多、当量小。如果当量大,就类似氢弹了,冲击波和辐射也会剧增,就失去了“只杀伤人员而不摧毁装备、建筑,不造成大面积污染的目的”。也失去了小巧玲珑的特点。中子弹最适合杀灭坦克、碉堡、地下指挥部里的有生力量。
4,第四代,核定向能武器:因为这些核弹不产生剩余核辐射,因此可作为“常规武器”使用,主要种类有:
反物质弹、粒子束武器、激光引爆核炸弹、干净的聚变弹、同质异能素武器等。 第四代的另一特点是突出某一种效果,如突出电磁效应的电磁脉冲弹,使通讯信号混乱。他可以使高能激光束、粒子束、电磁脉冲等离子体定向发射,有选择地攻击目标,单项能量更集中,有可控制的特殊杀伤破坏作用。
二、朝鲜试爆的是原子弹吗?
这几天的广播和报纸都是报道朝鲜10月9日进行核装置试验的消息,应该说,这只是一枚核装置,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子弹,不具备实战性,也即是说还没有达到武器化的程度。但是不久就会成功地把核装置装到导弹或飞机上的,理由:
1、朝鲜已经发展了可供运载核武器的运载工具。
目前已部署的有飞毛腿型、劳动型近中程导弹,正在研制的有大浦洞1型和2型。劳动型和大浦型载荷1000千克以上,具备运载1枚核弹的能力。从射程看,劳动为1500千米,可达到日本;大浦伟1500-6000千米,威胁到美国关岛、夏威夷。
但是,核弹头与导弹的匹配还要有一段时间,但为期不会太远,美国用了几个月,中国用了2年。
核弹也可以用飞机投掷,而不用导弹。这一点估计朝鲜不会太困难。
2、已具备一定储量的核装料。
目前有16座铀矿、4座铀水冶厂(提炼铀)、20个热室(提取钚)、一座石墨气冷反应堆和一座游泳池式反应堆(生产钚);通过巴基斯坦引进可进行铀浓缩的离心分离装置。目前已经提炼库存武器级钚18-38千克(浓度大于90%),足可以制造好几枚核弹。如果从废的核燃料中分离,还可得到2000克钚。
中国第一个原理性核装置是1964年10月16日在铁塔上进行的,半年后,1965年5月14日第一次核航弹试验(在轰-6飞机上投掷)是第一枚用于实战的核武器。2年后,1966年10月27日进行了中近程导弹和核弹头结合试验,完成了核导弹化(即所谓的“两弹一星”中的“两弹”——原子弹和导弹)。
美国1945年6月在铁塔上进行核试验,1945年8月6日就用B-29轰炸机把一颗2万吨级的原子弹投到了日本广岛。时隔2个月。
三、世界上有哪几个国家有原子弹?
拥有核武器的国家8个(括号内为第一次核爆时间):
美(45.7)、俄(49.8)、英(52.10)、法(60.2)、中(64.10)、以色列(60年代末)、巴基斯坦(72)、印度(74);
原子弹
atomic bomb
利用铀-235或钚-239等重原子核裂变反应,
瞬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核武器。又称裂变弹。原子弹的威力通常为几百至几万吨级梯恩梯当量,有巨大的杀伤破坏力。它可由不同的运载工具携载而成为核导弹、核航空炸弹、核地雷或核炮弹等,或用作氢弹中的初级(或称扳机),为点燃轻核引起热核聚变反应提供必需的能量。
原子弹主要由引爆控制系统、高能炸药、反射层、由核装料组成的核部件、中子源和弹壳等部件组成。引爆控制系统用来起爆高能炸药;高能炸药是推动、压缩反射层和核部件的能源 ;反射层由铍或铀-238构成 。铀-238不仅能反射中子,而且密度较大,可以减缓核装料在释放能量过程中的膨胀,使链式反应维持较长的时间,从而能提高原子弹的爆炸威力。核装料主要是铀-235或钚-239。
为了触发链式反应,必须有中子源提供“点火”中子。核爆炸装置的中子源可采用:氘氚反应中子源、钋-210-铍源、钚-238原子弹爆炸铍源和锎-252自发裂变源等。原子弹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以及各种核反应产生的中子、γ射线和裂变碎片,最终形成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和电磁脉冲等杀伤破坏因素。原子弹是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迅速应用到军事上的一个突出例子。1939年10月,美国政府决定研制原子弹,1945年造出了3颗。一颗用于试验,两颗投在日本。其他国家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时间是:苏联——1949年8月29日;英国——1952年10月3日;法国——1960年2月13日;中国——1964年10月16日;印度——1974年5 月 18日。中国第一次核试验以塔爆方式进行 ,用的是“内爆法”铀弹。1965年5月14日第二次核试验时 ,核装置用飞机空投 。1966 年10月27日第四次核试验时,核弹头由导弹运载。
原子弹爆炸
自1945年原子弹问世以来 ,原子弹技术不断发展,体积、重量显著减小,战术技术性能日益提高。原子弹小型化对于提高核武器的战术技术性能和用作氢弹的起爆装置(亦称“扳机”)具有重要意义。为适应战场使用的需要,发展了多种低当量和威力可调的核武器。为改进原子弹的性能,发展了加强型原子弹,即在原子弹中添加氘或氚等热核装料,利用核裂变释放的能量点燃氘或氚,发生热核反应,而反应中所放出的高能中子,又使更多的核装料裂变,从而使威力增大。这种原子弹与氢弹不同,其热核装料释放的能量只占总当量的一小部分。高能炸药的起爆方式和核爆炸装置结构也在不断改进,目的是提高炸药的利用效率和核装料的压缩度,从而增大威力,节省核装料。此外,提高原子弹的突防和生存能力以及安全性能,也日益受到重视。
氢弹
hydrogen bomb
利用原子弹爆炸的能量点燃氢的同位素氘、氚等轻原子核的聚变反应瞬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核武器。又称聚变弹、热核弹。氢弹的杀伤破坏因素与原子弹相同,但威力比原子弹大得多。原子弹的威力通常为几百至几万吨级梯恩梯当量,氢弹的威力则可大至几千万吨级梯恩梯当量。还可通过设计增强或减弱其某些杀伤破坏因素,其战术技术性能比原子弹更好,用途也更广泛。
1942年,美国科学家在研制原子弹的过程中,推断原子弹爆炸提供的能量有可能点燃轻核,引起聚变反应,并想以此来制造一种威力比原子弹更大的超级弹。1952 年11月1日,美国进行了世界上首次氢弹原理试验。从50年代初至60年代后期,美国、苏联、英国、中国和法国都相继研制成功氢弹,并装备部队。
三相弹是目前装备得最多的一种氢弹,它的特点是威力和比威力都较大。在其三相弹的总威力中,裂变当量所占的份额相当高。一枚威力为几百万吨梯恩梯当量的三相弹,裂变份额一般在50%左右,放射性沾染较严重,所以有时也称之为脏弹。
氢弹具有巨大杀伤破坏威力,它在战略上有很重要的作用。对氢弹的研究与改进主要在3个方面:①提高比威力和使之小型化。②提高突防能力、生存能力和安全性能。③研制各种特殊性能的氢弹。
氢弹的运载工具一般是导弹或飞机。为使武器系统具有良好的作战性能,要求氢弹自身的体积小、重量轻、威力大。因此,比威力的大小是氢弹技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当基本结构相同时,氢弹的比威力随其重量的增加而增加。20世纪60年代中期,大型氢弹的比威力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小型氢弹则经过了60年代和70年代的发展,比威力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一般认为,无论是大型氢弹还是小型氢弹,它们的比威力似乎都已接近极限。在实战条件下,氢弹必须在核战争环境中具有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因此,对氢弹进行抗核加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此外,还必须采取措施,确保氢弹在贮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
氢弹爆炸
在某些战争场合,需要使用具有特殊性能的武器。至80年代初,已研制出一些能增强或减弱某种杀伤破坏因素的特殊氢弹,如中子弹、减少剩余放射性武器等。中子弹是一种以中子为主要杀伤因素的小型氢弹 。减少剩余 放射性武器(Reced-Resial-Radioactivity weapon)亦称RRR弹,也属于一种以冲击波毁伤效应为主,放射性沉降少的氢弹。一枚威力为万吨级梯恩梯当量的RRR弹,剩余放射性沉降可比相同当量的纯裂变弹减少一个数量级以上,因而是一种较好的战术核武器。从总的趋势来看,对氢弹的研究,更多的注意力可能会转向特殊性能武器方面。
Ⅸ 原子弹最早是哪一年制造出来的!有谁制造出来的!
1945年
从1939年发现核裂变现象到1945年美国制成原子弹,只花了6年时间.1939年10月,美国政府决定研制原子弹,1945年造出了三颗.一颗用于试验(代号“瘦子”),两颗投在日本.1945年8月6日投到广岛的原子弹,代号为“小男孩”,重约4.1吨,威力不到20000吨.同年8月9日投到长崎的原子弹,代号为“胖子”,重达4.5吨,威力约20000吨.
其他国家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时间是:原裤手灶苏联——1949年8月29日;英国——1952年10月3日;法国——1960年2月13日;中国——1964年10月16日,印度——1974年5月18日.自1945年以来,原子弹技术不断发展,体积、重量显著减小,技术性能日益提高.
是爱因斯坦发明的,一开始爱因斯坦上书美国国会要求研胡扮制时,国会并不是很重视,只投入了6000美元,后来日本偷袭珍珠港后规模才有所扩大,直到1942年“曼哈顿计划”那种程度.“曼哈顿计划”薯悔动用了人力约60万人,资金投入约20亿美元,但是投入这么多到二战结束时才研制了3颗原子弹.至于德国和美国,我记得好像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最后期偷了美国人的“胖子计划”研制的原子弹.
Ⅹ 为何连子弹都不会制造的印度能造出原子弹呢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多的国家,所以他们谨或族也有一定的自信想发展成超级强国,不过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就是军事实力。据说印度所拥有的武器非常杂,几乎是万国集合制造,由于自家技术落后,有了武器连连生产子弹的技术还没有,那么印度为什么能制造出威力强大的原子弹呢?
说到印度的民用核能领域,据说其早期获得英国人的帮助才建起了核电站,因此印度人在原有的反应堆中得到启吸取经验,从而给他们自己研发原子弹创下了良好基础。提炼核原料方面,由于民用核能原材料纯度不符合武器所需纯度,还一度难住了印度人,不过他们最终还是凭自己的努力以及这些基础研发出了原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