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关于英格玛·伯格曼的资料
伯格曼是世界电影艺术史上绝对顶级的大师,这个人,开辟了现代主义者里电影的先河,他最早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一些复杂的电影语言手段去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伯格曼1918年7月14日出生于瑞典乌普萨拉的一个具有浓厚宗教气氛的家庭。父亲恩里克·伯格曼是位虔诚的路德教徒,曾长期担任牧师。母亲是一位上层阶级出身的小姐,任性而孤僻。父亲对伯格曼的管束严厉到臻于残忍的程度,伯格曼的童年生活笼罩着一种严峻、压抑的气氛,这一切对伯格曼后来的创作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1937年,伯格曼进入了斯德哥尔摩大学攻读文学和艺术史,他阅读了大量莎士比亚和斯特林堡等著名戏剧作家的作品。同时,他经常出没于学校的学生业余剧团,编写剧本,导演戏剧,饰演角色。大学毕业后在哥德堡、赫尔辛堡、斯德哥尔摩皇家剧院担任过戏剧导演,这为他日后的电影编导生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44年伯格曼写出了第一个电影剧本《折磨》,尖锐地抨击了瑞典的学校教育制度对学生的粗暴、专制和残酷压迫,由阿尔夫·斯约堡拍成影片。1945年伯格曼执导了他的第一部影片《危机》。(1948)、《渴》和《监狱》(1949)等片。
50年代初,伯格曼在电影艺术上成熟起来。50年代中后期,随着《夏夜的微笑》、《第七封印》、《野草莓》、《魔术师》等影片的拍摄完成,伯格曼跻身于世界著名导演的行列。六七十年代,伯格曼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在用摄影机窥视人的灵魂,如“沉默三部曲”,即《犹在镜中》(1961)、《冬日之光》(1962)和《沉默》(1963),以及《假面》(1966)、《耻辱》(1968)、《呼喊与细语》(1972)等等。这些影片排除了戏剧冲突、故事叙事,以隐喻、象征的手法探讨现代西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困难和生命的孤独痛苦。这一时期,伯格曼多采用室内心理剧的结构形式,在看似狭小的空间里展示人的内心无比广阔的时空变幻。
1977年伯格曼拍摄了反法西斯影片《蛇蛋》,1978年拍摄了他的最舞台化的影片《秋天奏鸣曲》,描写事业与家庭的矛盾、母亲与女儿之间的隔膜,以及她们之间又爱又恨的相互关系。影片由英格丽·褒曼主演。1981年,伯格曼着手拍摄他自称为“最后一部影片”《芳妮和亚历山大》。这是他人物最多、情节最复杂、规模最大、视野最广阔、拍摄费用最昂贵、放映时间长达三个多小时的影片。这部影片有六十个有台词的角色,一千二百个群众演员,是一部把喜剧、悲剧、滑稽剧和恐怖片熔于一炉的家庭纪事。伯格曼过去影片中的主题和人物,以及一切他所迷恋的事物都重复出现在这部影片里,他自称这部影片是他“作为导演一生的总结”,是“一曲热爱生活的轻松的赞美诗”。
伯格曼电影作品一览表:
1953年,《小丑的夜晚》、《爱的一课》
1954年,《秋日之旅》
1955年,《夏夜的微笑》
1956年,35天完成《第七封印》
1957年,首次执导电视剧。编导电影《野草莓》、《生命的门槛》
1958年,《面孔》(美国上映时改名《魔术师》)
1959年,《处女泉》
1960年,《魔鬼的眼睛》、《犹在镜中》直译为《穿过昏暗的玻璃》
1961年,《冬日之光》
1962年,《沉默》
1963年,《这些女人们》
1965年,《假面》
1966年,《狼的时刻》
1967年,《羞耻》
1968年,《仪式》、《激情》
1969年,拍了一部纪录片
1970年,《接触》
1971年,54岁。《喊叫与耳语》(《呼喊和细语》);
1972年,《婚姻场景》
1974年,《魔笛》
1975年,《面对面》
1976年,4月,离开瑞典,过自我放逐式的生活。在慕尼黑编导《蛇蛋》
1977年,在挪威编导《秋天奏鸣曲》
1978年,60岁。与8个子女欢聚一堂。
1979年,《木偶生命》
1981年,《芬尼和亚历山大》
1982年,宣布退出影坛。
1983年,为电视台编导影片《排练之后》;拍摄纪录片《卡琳的面孔》以纪念母亲。
1984年,导演莎剧《李尔王》。
1985年,为电视台编导影片《受祝福的人》
1986年,写完自传《魔灯》;导演莎剧《哈姆雷特》
获奖情况:
《夏夜的微笑》 1955年戛纳电影节特别奖
《第七封印》 1957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女人的期待》 1958年戛纳电影节特别国际奖、最佳导演奖、女演员集体演技奖
《野草莓》 1958年西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魔术师》 1959年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处女之泉》 1960年戛纳电影节国际影评家联盟特别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杯中黑影》 1962年西柏林电影节天主教电影奖、纽约影评家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哭泣与耳语》 1972年纽约影评家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面面相觑》 1977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
《芬妮与亚历山大》 198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电影年谱:
1918年7月14日,恩斯特·英格玛·伯格曼诞生在瑞典的乌普萨拉。父亲埃里克是斯德哥尔摩一个教堂的副牧师,他的母亲名叫卡琳。
1920年,3岁,全家迁往斯德哥尔摩。
1922年,5岁,妹妹玛格丽特诞生。
1924年,7岁,父亲埃里克被任命为索非亚皇家医院牧师。
1934年,17岁,上高中。暑假期间以交换学生身份来到德国图林根市。游览柏林。
1937年,20岁,通过大学入学考试。
1938年,21岁,服兵役,接受短期军训。进入斯德哥尔摩大学。5月,第一次排演舞台剧《远航》(文恩);《幸福的佩尔的旅行》和《奥洛夫老师》(斯特林堡)等。
1939年,22岁,请求进入斯德哥尔摩皇家剧院工作,未被接受。
1940年,23岁,离开斯德哥尔摩大学。。
1942年,25岁,9月,他创作的舞台剧《潘趣之死》上演。进入电影公司。
1943年,26岁,在瑞典电影公司编剧部门工作。3月,同艾丝·费希尔结婚。
1944年,27岁,根据自己高中生活写成的电影剧本处女作《苦恼》由阿尔夫·斯约伯格拍成影片。
1945年,28岁,7月,独立执导第一部电影作品《危机》。与第一任妻子离婚。随后与爱伦·林德斯特洛姆结婚。女儿爱娃出生。
1946年,夏天,执导电影《雨中情》(又名《男人与一把雨伞》)。11月,导演加缪的舞台剧《卡利固拉》,获得成功。儿子扬出生。
1947年,导演3部舞台剧。导演广播剧《玩火》和《荷兰人》(斯特林堡作品)。编导电影《欲望岛》;导演电影《黑暗中的音乐》。
1948年,编导电影《港口的呼唤》和《监狱》。
1949年,导演电影《三种奇怪的爱情》;编导电影《喜悦》。
1950年,编导影片《夏日插曲》;导演影片《不该在此发生》。与第二任妻子离婚。
1951年,编电影剧本《离婚》。与甘·哈格堡结婚。儿子小英格玛诞生。
1952年,编导影片《女人的期待》、《莫尼卡在夏天》。
——以下均为他编导的电影:
(同时还在从事舞台剧和广播剧编剧、导演,从略)
1953年,《小丑的夜晚》、《爱的一课》
1954年,《秋日之旅》
1955年,《夏夜的微笑》
1956年,35天完成《第七封印》
1957年,首次执导电视剧。编导电影《野草莓》、《生命的门槛》
1958年,《面孔》(美国上映时改名《魔术师》)
1959年,《处女泉》
1960年,43岁。《魔鬼的眼睛》、《犹在镜中》(直译为《穿过昏暗的玻璃》,是圣经典故)。同钢琴家谢比·拉雷特结婚,谢比是他的第四任妻子。
1961年,《冬日之光》
1962年,《沉默》
1963年,《这些女人们》
1965年,《假面》
1966年,《狼的时刻》
1967年,《羞耻》
1968年,《仪式》、《激情》
1969年,拍了一部纪录片
1970年,《接触》
1971年,54岁。《喊叫与耳语》(《呼喊和细语》);第五次结婚。
1972年,《婚姻场景》
1974年,《魔笛》
1975年,《面对面》
1976年,4月,离开瑞典,过自我放逐式的生活。在慕尼黑编导《蛇蛋》
1977年,在挪威编导《秋天奏鸣曲》
1978年,60岁。与8个子女欢聚一堂。
1979年,《木偶生命》
1981年,《芬尼和亚历山大》
1982年,宣布退出影坛。
1983年,为电视台编导影片《排练之后》;拍摄纪录片《卡琳的面孔》以纪念母亲。
1984年,导演莎剧《李尔王》。
1985年,为电视台编导影片《受祝福的人》
1986年,写完自传《魔灯》;导演莎剧《哈姆雷特》。
如果一个人生就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那样的灵魂,究竟是有幸还是不幸?
伯格曼终生处于内心混乱、纠葛的状态。这些混乱和纠葛有来自具体的因素,比如情感纷扰、工作压力、紧张或疏离的人际关系,等等,但更多的时候,他的混乱和纠葛完全出自他的生命本身。他的质地本身就是混乱的,纠葛的,也可以说,他的基因就是如此,于是,他在生命的每一个点上都站不稳,爱情不能固定他,功名不能固定他,自然的美好、日常生活的平稳、天伦之乐的温馨、站在荣誉顶峰的辉煌,都不能固定他。
这样的生命个体是相当不幸的。但是,他的混乱和纠葛,成就了他作为一个艺术家一生持续不断的创造能力,为世人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我们感激他,感激他的痛苦,虽然我们的感激对他丝毫没有作用。
伯格曼的电影自不必多说,他的文字也具有非凡的提炼能力和穿透能力。我认为,他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够贯通这两个艺术领域的人。这几乎可以说他拥有两个大脑。很多年前看过伯格曼的自传《魔灯》。这是一部具有世界声誉的自传杰作,也是我最喜欢的人物自传之一。前段时间,又看了广西师大出版社“电影馆”丛书推出的《伯格曼论电影》,在这部以其电影作品为经、个人心理历史为纬织成的自传性论著中,我读到了这样的一些段落:
“我在零散的时光中漫游,事实上我一直住在梦里,偶尔探访现实世界。”
“怀着幼年时期的饥渴,我投身于自己选定的媒介,几十年来昏乱地供应梦想、感官经验、幻想、神智不清的妄念、神经衰弱、受约束的信念和纯粹的谎言,始终不厌倦。”
伯格曼还说,“我一向对混乱和秩序之间难以操控的平衡感深感兴趣。”但是,“如果有很长一段时间,你都觉得自己在锯一根支撑你全身重量的树枝时,你也会感到害怕的。”
不,事实上,伯格曼从没有在根本上感到害怕。这是他从世上所有灵魂混乱纠葛的人中间脱颖而出的原因。他的一生、他的电影、他的文字,每一页上都印着一个水纹字样:“不怕”。他在这“不怕”之上,疑惑、沮丧、疲惫、愤怒、伤心,甚至害怕。然后,他又在这些东西之上努力、努力、永远努力。他同其他同样生命质地的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被混乱和纠葛所控制,进而一天天贫弱下去。而伯格曼,他不。我喜欢他的一句豪言壮语:“我始终有能力把恶魔放在战车前。”事实上,他做到了。
Ⅱ 求:电影《夏天,有风吹过》的插曲 New Summer的歌词
The summer wind, came blowin' in
from across the sea
It lingered there, to touch you hair
and walk with me
All summer long, we sang a song
and strolled the golden sand
Two sweethearts, and the summer wind
Like painted kites, the days and nights went flyin' by
The world was new, beneath a blue umbrella sky
Then softer than, a piper man one day it called to you
And I lost you, to the summer wind
The autumn wind, and the winter winds have come and gone
And still the days, the lonely days go on and on
And guess who sighs his lullabies through nights that never end
well my fickle friend, the summer wind
that old summer wind
talkin' 'bout the summer wind
the summer wind
Ⅲ 《夏日乐悠悠》中有哪些插曲
1、《海底之心》
《海底之心》是由林俊杰与Angelababy的合唱的一首歌曲。由林天爱作词,林俊杰作曲,发行于2011年9月,是影片《夏日乐悠悠》的插曲。
2、《Love U U》
《Love you you》是林俊杰演唱的一首歌曲,由林俊杰作曲、林天爱作词、蔡政勋编曲,是电影《夏日乐悠悠》的主题曲。收录在林俊杰2011年发行的专辑《学不会 Lost N Found》中 。
3、《丘比特的虾米》
2011年出品的电影《夏日乐悠悠》插曲,歌名《丘比特的虾米》,词曲林天爱,演唱林天爱。
《夏日乐悠悠》是由马楚成执导,彭于晏、Angelababy、朱雨辰、周扬主演的一部青春浪漫爱情电影。该剧讲述了两对男女在一个美丽海岛上所经历的不可思议的奇妙缘分 。该片已于2011年9月30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一对来岛上旅行结婚的情侣郝常(朱雨辰饰)和苏菲亚(周扬饰)让游乐乐兴奋异常蔽锋,然而因为夏察并粗米的出现,使游乐乐白白损失了一大笔生意,其与夏米的关系也变得空前的紧张。心怀愧疚的夏米决心赎罪。
游乐乐和夏米在一次出海过程中遭遇意外,结果竟然见到了和两个人都很熟识的一个故人,这时候,游乐乐和夏米才发现彼此的败镇关系并非原本以为的那么简单。
Ⅳ 求电影。。。这几天没事可做。。看会电影,。不知道看什么 请大家帮我推荐点吧嘿
纪录片
1. 罗伯特•弗拉哈迪《北方的那努克》(美国1922)
2. 路易斯•布努艾尔《无粮的土地》(西班牙1932)
3. 阿伦•雷乃《夜与雾》(法国1955)
4. 吴文光《流浪北京》(中国1990)
5. 罗恩•弗里克《天地玄黄》(美国1992)
6. 王兵《铁西区》(中国2003)
7. 罗斯•考夫曼和泽娜•布里斯克《生于妓院》(印度2004)
8. 张扬《后革命时代》(中国2005)
9. 张丽玲《含泪活着》(日本2006)
10. 迈克.摩尔《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美国2009)
科幻电影
1. 斯坦利.库布里克《2001太空漫游》(美国1968)
2. 埃里克•布雷斯《蝴蝶效应》(美国2004)
3. Richard Schenkman《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美国2007)
4. 吉尔•克兰《微光城市》(美国2008)
5. 罗伯特•赞米基斯《超时空接触》(美国1997)
6. 罗兰•艾默里克《独立日》(美国1996)
7. 蒂姆•伯顿《火星人玩转地球》(美国1996)
8. 约瑟夫•鲁斯纳克《十三度凶间》(美国2001)
9. 那奇欧•维加隆多《时空罪恶》(西班牙2008)
10. 李铉升《触不到的恋人》(韩国2000)
情感电影
1. William Wyler《罗马假期》(美国1953)
2. Jean-Pierre Jeunet《天使爱美丽》(法国2001)
3. 布拉德•塞伯宁《天使之城》(美国1998)
4. 伊万•萨姆埃尔《两小无猜》(法国2003)
5. 尼克•卡萨维蒂《恋恋笔记本》(美国2004)
6.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廊桥遗梦》(美国1994)
7. 莱奥•卡拉克斯《新桥恋人》(法国1994)
8. 郭在容《我的野蛮女友》(韩国2001)
9. 杰里•朱克《人鬼情未了》(韩国1990)
10. 菲利普•考夫曼《布拉格之恋》(法国1988)
战争电影
1.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现代启示录》(美国1979)
2.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辛德勒的名单》(美国1993)
3. 罗伯托•贝尼尼《美丽人生》(美国1997)
4. 特瑞•乔治《卢旺达饭店》(英国2004)
5. 罗曼•波兰斯基《钢琴家》(法国2002)
6. 梅尔•吉布森《勇敢的心》(美国1995)
7. 奥利弗•西斯贝格《帝国的毁灭》(德国2004)
8. 雷德利•斯科特《黑鹰坠落》(美国2002)
9. 奥利佛•斯通《野战排》(美国1986)
10. 保罗•范霍文《黑皮书》(荷兰2006)
恐怖电影
1. 彼得•杰克逊《群尸玩过界》(新西兰1992)
2. 马里奥•巴瓦《撒旦的面具》(意大利1960)
3. 威廉•弗莱德金《驱魔人》(美国1973)
4. 安东尼•沙弗尼《异教徒》(英国1973)
5. 乔治•A•罗梅罗《活死人黎明》(意大利1978)
6. 叶伟民、钱文琦、马伟豪《怪谈协会》(香港1996)
7. 大卫•R•艾里斯《死神来了》(美国2003)
8. 米凯尔•哈弗斯特罗姆《幻影凶间 1408》(美国2007)
9. 马库斯•尼斯佩尔《德州电锯杀人狂》(美国2003)
10. 亚历桑德罗•阿曼巴《小岛惊魂》(美国2001)
喜剧电影
1. Rajkumar Hirani《三个傻瓜》(印度2009)
2. 杰拉尔•乌里《虎口脱险》(法国1966)
3. Jamie Uys《上帝也疯狂》(: 博茨瓦纳 1980)
4.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幸福终点站》(美国2004)
5. Rajkumar Hirani《黑道大哥再出击》(印度2006)
6. 埃米利•阿朵里诺《修女也疯狂》(美国1992)
7. Martin Dennis《布莱克书店》(英国2000)
8. 盖•里奇《两杆大烟枪》(英国1998)
9. 罗伯•莱纳《当哈利遇到萨莉》(美国1989)
10. 佩顿•里德《好好先生》(美国2008)
电影导演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意大利)
《情事》(L'Avventura,又译为《奇遇》或是《迷情》),1960年
《夜》(La Notte),1961年
《蚀》(L'Eclisse,又译为《欲海含羞花》),1962年
《红色沙漠》(Il Deserto rosso),1964年
《放大》(Blowup,又译作《春光乍现》),1966年
《中国》(Chung Kuo - Cina),1972年
《云上的日子》(Al di là delle nuvole,又译为《在云端上的情与欲》),1995年
《爱神》(Eros)的其中一段〈欲〉(Il filo pericoloso delle cose),2004年
英格玛•伯格曼(瑞典)
野草莓 Smultronstället (1957)
第七封印 Sjunde inseglet, Det (1957)
莫妮卡在夏天 Sommaren med Monika (1953)
夏日插曲 Sommarlek (1951)
处女泉 Jungfrukällan (1960)
芬妮与亚力山大 Fanny och Alexander (1982)
费德里科•费里尼(意大利)
1963 《八又二分之一》(Otto e Mezzo)
1976 《卡萨诺瓦》(Fellini's Casanova)
1980 《女人城》(City of Women)
1989 《月吟》(The Voice of the Moon)
基耶斯洛夫斯基(波兰)
《十诫》(The Decalogue) 1988
《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que) 1991
《蓝》(Blue) 1993
《白》(White) 1994
《红》(Red) 1994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苏联/法国)
牺牲Offret(1986)
乡愁Nostaghia(1983)
潜行者Stalker(1979)
镜子Zrekalo(1975)
索拉里斯Solaris(1972)
安德烈•卢布廖夫AndreiRublyov(1969)
伊万的童年IvanovoDetstvo(1962)
罗曼•波兰斯基(波兰)
《幽灵》(TheGhost,2008年)
《雾都孤儿》(OliverTwist,2005年)
《钢琴师》(ThePianist,2002年)
《第九道门》(TheNinthGate,1999年)
《死亡与少女》(DeathandtheMaiden,1994年)
《苔丝》(Tess,1979年)
《怪房客》(TheTenant,1976年)
唐人街》(Chinatown,1974年)
佩德罗•阿尔莫多瓦(西班牙)
回归 Volver (2006)
不良教育 Mala ecación, La (2004)
对她说 Hable con ella (2002)
我的母亲 All About My Mother (1999)
颤抖的欲望 Carne trémula (1997)
窗边的玫瑰 Flor de mi secreto, La (1995)
高跟鞋 Tacones lejanos (1991)
捆着我,绑着我 ¡Átame (1990)
崩溃边缘的女人 Mujeres al borde de un ataque de nervios (1988)
罗贝尔•布莱松(法国)
1951,《一个乡村牧师的日记》
1959,《扒手》
1962,《圣女贞德受难》
1966,《巴尔塔扎尔的奇遇》
1972,《梦想家的四个夜晚》
1977,《也许是魔鬼》
1983,《金钱》
昆汀•塔伦蒂诺(美国)
无耻混蛋(2009)
刑房:死亡证据 (2007)
危险关系 (1997)
低俗小说 (1994)
落水狗 (1992)
阿加多•冈萨雷斯•伊纳里多(墨西哥)
2000年 《爱情是狗娘》
2003年 《21克》
2006年 《通天塔》(又译:巴别塔)
奥利弗•斯通(美国)
不准掉头U Turn (1997)
天生杀人狂 Natural Born Killer (1994)
天与地 Heaven & Earth (1993)
华尔街 Wall Street (1987)
野战排 Platoon (1986)
盖•里奇(英国)
摇滚黑帮 (2008)
浩劫妙冤家 (2002)
偷拐抢骗 (2000)
两杆大烟枪 (1998)
接到这份文档的同学和其他同学互传阅。
以上约有百部电影,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观看,这对于同学们在影视专业相关知识的积累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祝同学们期末考试成绩优异,假期愉快!
Ⅳ 英格玛·伯格曼导演影片不包括的()。
英格玛伯格曼导演影片不包括的是:《第五元素》
人物简介:
英格仿陆玛·伯格曼(Ernst Ingmar Bergman,1918年7月14日~2007年7月30日),出生于瑞典乌普萨拉,瑞典导演、编剧、制作人。
1944年,编写个人第一个电影剧本《苦闷》。1946年,执导个人第一部电影《危机》,从而开启了他的导演生涯。1950年,编导爱情片《夏日插曲》。1955年,自编自导的古装片《夏夜的微笑》获得第9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
1957年,执导奇幻片《第七封印》,该片获得第10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1960年,执导剧情片《处女泉》,该片获得第3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1963年,执导剧情片《沉默》。1969年,执导剧情片《安春核娜的情欲》。
1971年,英格玛·伯格曼获得第35届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1976年,凭借执导的奇幻片《面对面》获得第4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提名。1978年,拍摄家庭片《秋天奏鸣曲》,该片获得第5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备森顷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1982年,凭借剧情片《芬妮与亚历山大》获得第5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1985年,为电视台编导剧情片《受祝福的人》 [10] 。1998年,获得第51届戛纳电影节天主教人道精神奖提名。2003年,执导剧情片《萨拉邦德》。
2007年7月30日,英格玛·伯格曼在睡梦中于法罗岛的家中安详地过世,享寿89岁。